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哲学

合集下载

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

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

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摘要]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

他年轻时构建了“道德自我”,凸显“心灵本体”的作用,并将之展开于客观人文世界,其高扬“灵根自植”,强调坚守本族伦理文化,主张接续和复兴宋明儒有的心性义理之学,重塑儒家伦理文化系统。

在学术生涯晚期,他又创造出“心灵九境”说,高扬道德理性,并视之为一个可以容纳宇宙的宏大形上学体系。

其中心思想是,世界以生命心灵为体,九境即宇宙的层次结构,其中既有认识的主体,又有认识的客体或对象,对九境的认知就是对主体心灵和宇宙人生的认知,九境之体的心灵生命原初就具有纯粹之善的道德内涵,而每一境中都充斥着道德的元素,每一境里都有道德评价与道德训诫。

唐君毅学术思想深受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中体西用”,主张“灵根自植”与“返本开新”,并着力将知识论融入形上学。

故其学说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特色鲜明。

唐君毅是20世纪港台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以道德哲学、文化哲学、比较哲学见长,著有《道德自我之建立》《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人生之体验》《心物与人生》《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等。

唐君毅一生以承续发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伦理学说为己任。

他在自觉融会中西哲学的基础上,建构出一套独具特质的“道德形上学”体系,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道德自我的建立唐君毅“道德自我”范畴的建立源于其对道德生活本质的追问,“什么是真正的道德生活?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是为道德生活”[1]15。

在他看来,道德生活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自觉和自由。

理性自觉与意志自由构成道德的基础;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宗教之处就在于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人为自己确立的行为原则与规范。

从本质上讲,道德生活是一种高度化了的“法由己出”并为自己所遵守的生活。

具体而言,人先要明确支配自己“是比支配世界更伟大的工作”。

论唐君毅哲学中的“感通”与“心灵”

论唐君毅哲学中的“感通”与“心灵”

O 3l/
2 01 5. 07
意 义上 以及如何贯通 、 统整其 它一切学 问的?对此 , 唐 先生并没有给出有力的理据。我更加认 同的一种说法 是, 一切学问都有其研 究领域 和研究对象 , 这就要求首
序运境 , ( 4 ) 观心身关 系与时空界—— 感觉互摄境 ( 5 ) 观意义界—— 观照凌虚境 , ( 6 ) 观德行界— —道德实践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4 — 0 5 4 4 ( 2 0 1 5 ) 0 7 — 0 0 3 1 — 0 0 5
唐君毅先生 的总结 性巨著《 生命存 在与心灵境界 》
毅哲学 . “ 我们绝不可仍将 之视 为一哲 学理论 ” 。 l 1 ] ( P 导 读 但 我恰恰 以为 ,唐君毅哲学之为哲学正是 由于它是一
而是作为哲学家 的唐君毅 。 想要赢获心灵境界论之“ 哲
学性 ” , 就必 须要界 定在何种 意义上 存在着所 谓 “ 唐君 毅哲学” 。 为此 , 对何谓哲学 的界定就是首 当其 冲的。 唐
可 能性 : 感通不仅 可以是主体之感通 ( 譬如传统 的主体
感通论 ) , 还可 以是源始性 的心境“ 俱起俱现 ” 、 “ 心境共
化 生命 。 我这里所谈论 的唐君毅 既不是作为文化一 人类
学者的唐君毅 ,也不是作为道德一 伦理学家 的唐君毅 ,
r e a l m) 而成 , 而感通 却首先是心灵 之感通 , 即心灵之活
动。 从 心灵 处说 , 无 心灵则无活动 ( 感通 ) ; 自感 通处 言 , 无感通则 无心灵 与境界。这 已然具备开启新 的思路 的
境 共在 ” 这样 的事情 。 这 可 以进 一 步引 申 出: “ 感通本 身” 乃 是先 行 于心灵 和境界 这样 的存 在 者的 , 因而 可以标 识 为“ 感通 故存在 ” 、 “ 感通 即存在 ” 。唐 君毅 哲 学本 可 以从 此切入 新 的 思想进 路 , 但 由于根 深 蒂 固的主体 性 预设 而

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哲学

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哲学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i. 第一代新儒家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 2.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明日之中 國文化》 3. 熊十力:《新唯識論》、《體用篇》、《乾坤衍》 ii. 第二代新儒家 1.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生命存在 與心靈境界》 2.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 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文錄選粹》、《中國思想史論 集》 iii. 第三代新儒家 1.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新 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 2.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 ─傳統的反省與轉化》 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 常與變》
-對於儒、釋、耶三教的判教,唐先生的依據就在其心通九境論:一切 學說對人生和世界的理解,須符合我們心靈的感通活動,而一學說越 相應心靈的高層次的感通活動,則它便越有價值。
-就相同處而言:儒、釋、耶三教都達到心靈的最高境界:超主客觀境。 ∵最終俱指向一既超越主客而又統攝主客的絕對精神實體。 /基督教-指向超越的人格神。 -佛教-指向超越的涅槃。 \儒家-指向超越的天道。
-唐先生雖然判定釋、耶二家的價值不及儒家,然而,卻沒有否定兩家 的獨立價值。他以為,儒、釋、耶三家可就人類生命不同的情況而各 自發揮它的作用。 /基督教─可針對那些過分執著自我,因而產生傲慢、自大心理的生
命而設教,透過對神的倚靠,使他們不得不收歛起來。 -佛教─可針對那些常自感苦痛煩惱的人,通過去除其我執法執,使 其自見本心。 \儒家─可針對那些我慢不甚,執障較淺的人,使其直接契悟其超越 的本心。 唐先生以病痛作譬喻,耶、釋二家可針對有大病痛之人,先治愈其病, 才再用飲食滋補,使其健康;而儒家可針對病患較輕或無病痛之人, 直接使其身體強壯健康。 此說是傳統中國哲學的對機施教觀點,這方面講者可作兩點補充: 1. 生命的不同的現實條件,依佛教的用語可稱為根器,後者可指人 的智慧、性情、欲望等。不同根器的人宜以不同的教法使其悟道。 2. 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具體情況下,其現實條件會有所改變。 ―→耶釋二家是非常處變之教,而儒家是安常處順之教;三教在教法 上可對應不同的生命,相資為用,各有其獨立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心灵及其文艺境界——论唐君毅的心灵哲学与美学

生命心灵及其文艺境界——论唐君毅的心灵哲学与美学

Life Mind and Artistic Realm--Tang Junyi's Philosophy of Mind and Esthetics 作者: 张毅[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109-115页
主题词: 唐君毅;心灵哲学;空灵;文学艺术;审美;生命存在;文学境界;真善美
摘要:根据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精神现象学原理和三段式辩证法,唐君毅以心一分殊的方式探讨生命心灵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视'道德自我'为真实的生命存在和善与美的根源,认为求真、求美依于道德心灵,从自然美、文艺美到人格美,乃心灵不断超越的上升之路.他以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都是道德自我的分殊表现,并以其心灵哲学的'观照凌虚境'为说,言中国文艺的时空观念,艺术形象的类与不类,以空灵为极致的审美观照.。

唐君毅哲学研究

唐君毅哲学研究

04
唐君毅的政治哲学与文化 观
唐君毅的政治哲学思想
政治本质观
唐君毅认为,政治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调和人与 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权力观
唐君毅认为,政治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授权,而不是自然的权 威。政治权力的行使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政治民主观
唐君毅主张民主的政治制度,认为民主可以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 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唐君毅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新儒 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 的某些观点和思想被现代新儒学
所吸收和发展。
02
唐君毅的形而上学思想
唐君毅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形而上学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唐君毅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类对于超越经验世界的追求,它为人类的生活和 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
形而上学是对于真实的追求
唐君毅将形而上学定义为对于真实的追求,他认为这种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君毅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哲学家,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既熟悉中国传统哲学,又 对西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唐君毅的主要哲学观点
唐君毅是一位新儒学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 了西方哲学的某些观点。
他主张“道德自我”或“超越自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应该不断超越自 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唐君毅还提出了“心通九境”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无限的可能性,通过不 断的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
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唐君毅的哲学思想产生于20世 纪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当时 的中国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
传统文化的危机。
他的哲学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文化 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对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 流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
胡金旺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53)003
【摘要】唐君毅对九境体相用的辩证关系的阐述从形式与方法上借鉴了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但是实质不同.主体在九境中的转进并非按照体相用的顺序次第进行,而是要在当下进入合适的境界.唐君毅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为事物之间的主要关系不是矛盾,而是隐显,这种关系正是虚灵明觉心的体现.因而,万物内部以统一和谐的德性为主.这种哲学建构是对西方文化认知理性造成事物之间为紧张关系的纠偏,有其深刻的时代隐忧.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胡金旺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从舍勒、福柯到唐君毅 [J], 张云江;李玉芳;朱丽晓
2.思维中辩证法逻辑思想的三种形式——对黑格尔《小逻辑》中辩证法思想的思考[J], 周于琬;;
3.思维中辩证法逻辑思想的三种形式——对黑格尔《小逻辑》中辩证法思想的思考[J], 周于琬
4.论唐君毅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及其启示 [J], 胡金旺;
5.当代视域下唐君毅“心通九境”美学理论研究 [J], 蒲华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

唐君毅九境中的辩证法及其与黑格尔的差异
[ 中图分类 号3 B 2 6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7 ) 0 3 — 0 0 1 9 — 0 6


唐 君 毅 的体 相 用 及 其 与 黑 格 尔 的差 异
在《 生命存 在 与心灵 境 界 》 中唐君 毅认 为人 的生命 心灵 活 动有三 向之 观 , 即顺观 、 横观 、 纵观, 它们 分别 与 次序、 种类 与层位 对应 ; 顺 观 中体 最重 要 、 最大 , 横观 中相 最 大 , 纵 观 中用最 大 。因而 三 向又 可 以分 别对 应 体 相 用 。唐君 毅说 道 : “ 大率人 之生 命 心灵 活 动 正 由前 而 后 以进 时 , 则 觉 其 主体 最 重 要 , 而 亦最 大 。其 由 内而 外, 以接客境 时 , 则见种 种 客相 , 而觉 相大 。其 由下 而上 , 以知 其 目的理 想更 可 用 以变 化 其先 之 境 时 , 则 见 其
毅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认为事物之间的主要关系不是矛盾, 而是隐显, 这种关系正是虚灵明觉 心的体现。因而, 万物内部以统一和谐的德性为主。这种哲学建构是对西方文化认知理性造成事物之间为
紧张关系 的纠偏 , 有 其深 刻的时代 隐忧。
[ 关键 词] 唐君毅; 九境; 辩证法; 隐显; 认知理性; 道德理性
果研究” ( S X J Z X2 0 1 5 —0 1 2 )
[ 作 者 简 介 ]胡 金 旺 ( 1 9 7 2 一) , 男, 安徽安庆人 , 宜宾学院教授 , 哲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宋 明理 学 及 现 代 新 儒 学 。
】 9
的问 题 。适合 何种 境界 就处 在这 一境 界之 中 , 而不 能进 入不 适合 的境 界 。如果 主体 进入 了适 当的境界 , 不论

道德自我与心灵九境

道德自我与心灵九境

此人类历史与人之生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根底上即是一神魔混杂者。 ^f51
他还说 : “ 故吾人亦可谓能知此神魔混杂之今之下 惫识心理 学 ,与祀克果、尼采 ,与存在 主义哲 学 。即现 代人类之 最
离智,之所存。 1 ^[6 可以看出, 唐先生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
来的文化基本是持批判 态度的 ,认 为他们脱 离了他们 古希 腊传统 ,也脱离 了他们 的希伯来 传统 ; 而 坠人感性 文化一 途 ,而导致功利主义泛滥 。 正是有了这样 的文 化悲情思 考,唐先 生试图通 过对传 统文化的反省和对西 文化 的透 视 ,解决 一切中西人 文精
与 生 成 文 "[:1 人 而 人 。 +
第二代新儒 家的 文化 意识是 如何 得 来的 呢? 换 言之 , 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的坚定信 心是如何 铸成的? 这是 由 于其文化悲情 ,而且首先是荟于花果职零 的民族 文化 悲情。 他们所面对的情况 ,正如唐先生在 《 中华人文与 当今 世界》 之 ( 自序》中所 写: “ 此种 自动 自觉的 向外 国归化之风 势 ……则 整个 表示 中国社 会 政治、 中国文化 与 中国人之 心 , 己失去了凝摄 自固的力 盆 ,如一 园中大树 之崩倒 ,而花 果 戮零 ,遂随风吹散 ; 只有在 他人 园林之 下,托阴避 日,以 求苟全 ; 或墙角之旁 ,站泥 分润 ,冀 得滋 生,此不能不 说
是华夏子孙三大悲剧。 1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形, ^[3 他们勇敢
担当 ,勉力为之 ,在欧风美 雨之 中着 力强调 中国文化 的普 适价值 ,他们的努力就表现在他们 的哲学研究 之中。因此 ? 在 《 自序》中唐先生就说 : “ 只因为 当今世界之有 四面八 方 狂风攀雨之冲击 ,而将 中国人文 风教破坏 ,才通得我 漫天 盖地 . 四面八方的谈论许多大 间题 ,其实这不是 我的初意 , 这只不过是不得 己。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文化 的问题,这会 导致 : “ 不仅是使中国人不成为中 国人 ,亦使 中国人 不能成 为中国一个人 ,更不配成 为天下 一家世 界中之一分 子,而

唐君毅人生境界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唐君毅人生境界论的价值与局限性
忧 虑 和 悲伤 的情 绪 ,彰显 理 想 世 界 中 当前 应 当 实 现 的 价 值 ,
西方 与 印 度 哲学 中 的本 体 论 、认 识 论 、解 脱 论 ( 救 赎 论 ) 或 的成 就 ,根据 体 、相 、用三 者 的 相 依 不 离 建 立 起 切 上 切 下 、
无 不 遍 满 的整 个 哲 学 体 系 。这 个 体 系 以 道 德 自我 建 立 为起
关键 词 :唐 君毅 ;人 生境界 ;心通九境 ;泛道德 主义
中 图 分 类 号 :B8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引 言
文 章 编 号 : 1 7 — 9 0 ( 0 0 6 0 6 —0 6 3 5 7 2 1 )0 — 0 8 3
唐君 毅 在 《 命 存 在 与 心 灵 境 界 》 中所 开 创 的是 一 兼 生
再 作 如 实行 以求 在 现 实 世 界 中 实 现 此 等 价 值 ,从 而 使 现 实
界 与理 想 界 得 以贯 通 。 二 、唐 君 毅 人 生境 界 论 的 现 当代 价 值
我 们 国 内改 革 开 放 、道 德 意 识 的 提 高 和 经 济 发 展 ,需 要 吸收 唐 君 毅 的 思 想 ,使 国人 不 至 于 在 经 济 大 潮 中迷 失 人 生 价 值 和 意义 。 目前 中 国 的道 德 滑 坡 的根 源 之 一 正 是 在 于 缺乏 对 中国传 统 人 生 理 想 的 弘 扬 。所 以对 唐 君 毅 人 生 境 界
点 ,扩 张 出 良知 主 体 为 价 值 标 准 的 人 文 精 神 , 以 及 外 观 内
省 的五 性 说 , 最 终 在 其 晚 年 的 《 命 存 在 与 心 灵 境 界 》一 生 书 中建立 了一 个 “ 心通 九 境 。的 超 越 式 系统 。可 以说 ,人 生 境 界 问题 是 其 学 思 的 关 键 点 和定 论 。 研 究 他 的 人 生 境 界

唐君毅

唐君毅

唐君毅百科名片唐君毅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

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哲学系。

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

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中文名: 唐君毅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省宜宾县柏树溪出生日期:1909 逝世日期:1978 目录 人物家世 学习经历 人物履历 唐君毅的情怀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文笔抗日 人物父母 同事朋友 学生眼中的他 评价 著作概览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一阶段:道德自我与人生体验 第二阶段:人文世界的探寻 第三阶段:中国哲学原论 第四阶段:心通九境的大判教 《智慧与道德》 智慧之意义及其性质智慧之表现与道德实践人物家世学习经历人物履历唐君毅的情怀人物生平人物简介文笔抗日人物父母同事朋友学生眼中的他评价著作概览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第一阶段:道德自我与人生体验第二阶段:人文世界的探寻第三阶段:中国哲学原论第四阶段:心通九境的大判教《智慧与道德》智慧之意义及其性质智慧之表现与道德实践展开编辑本段人物家世其先世籍广东五华,为客家,七世祖始由粤移川,以糖工起家置田产。

到了他祖父一代才开始读书,成为所谓耕读之家。

他的父亲为前清秀才,后曾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佛,并著有《孟子大义》一书。

他的母亲也有相当的学养,留世有纯朴情真的《思复堂遗诗》。

编辑本段学习经历在唐君毅作品[1]这样一个充满了传统礼教气氛之家庭的涵育下,唐君毅从小就培养了对古人深深的尊敬和“厚道的心情”。

下川南(岷江流域)敦厚朴实的民风和“东去江声流洞泊,南来山色莽苍苍”的金沙江景大凉山色,更陶冶了他宽厚笃实的性格(参其《怀乡记》)。

唐君毅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成都和重庆两地度过的。

十七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不久即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受业于方东美、汤用彤诸先生,并曾听熊十力先生讲“新唯识论”,而得忝列门墙。

唐君毅先生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发展:心灵九境之哲学意涵

唐君毅先生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发展:心灵九境之哲学意涵

唐君毅先生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之发展:心灵九境之哲学意涵李瑞全
【期刊名称】《天府新论》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本文展示唐君毅先生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中的心灵九境哲学.此一哲学以心灵与境界之感通与体相用之开展,建立三重九境的哲学体系,由九境互
通而成一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唐先生更由学以成教、言归于默之义,而构造出一立
人极之教,使人能得真实知而起真实行.此一哲学系统更由心灵之可不断层层反省和
感通,把世间最重要的哲学体系都予以分判和安排在九境之中,成一至大无外的圆教.【总页数】13页(P20-32)
【作者】李瑞全
【作者单位】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价值视域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以唐君毅《哲学概论》、李景林《教化的哲学》为中心 [J], 许家星
2.追寻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足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研究》评析 [J], 马庆玲
3.以形上哲学视角透视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论 [J], 刘俊哲
4.唐君毅青年时期的生死经验及其哲学意涵\r——唐君毅的生命体验及其哲学建构之二 [J], 何仁富;汪丽华
5.能否将中国哲学看作一种"地方性知识"?
——关于《中国哲学: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识"》一文与陈少明先生商榷 [J], 何刚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

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

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20世纪中国的思想界可说是战火纷飞、激荡不已,其残酷程度甚至堪比现实世界中的实际状况。

这一思想战争的大背景无疑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

它一方面使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作为主流代表的儒家理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批判,几乎根断种绝;另一方面西方思想内部也并不是一个融贯完整的体系,同样充满着理论硝烟。

令人吃惊地,古今中外的文明文化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交相演绎了一幕精彩的百年大剧,尽管代价也是极为巨大的。

不过时至今日,这百年的思想战争似乎远未完结,因为就人们所关注的某些核心问题来说,思想上的疑云仍旧,理论上的混乱尚存。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本身?应该如何解释或描述这个现象世界?究竟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目标,才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建立的……这些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问题,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疑都需要进一步做更深入、更彻底的“穷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这百年思想战争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唐君毅(1909~1978),尤其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重视。

因为他并不是在人们强烈抨击儒家理论或中国传统思想的时候,仅仅出于情感而做出软弱无力的卫护,也不是仅仅看到西方社会存在某些难以令人满意之处,就盲目地痛斥西方文明之非,而是在详尽审察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纳精华,谨慎地提出了一个完整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那么,这一体系的理论价值究竟怎样,在多大意义上能成为百年思想战争之后,给予我们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案,颇值得深思。

唐君毅著述宏富,近千万言,涉及问题广泛。

不过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道德自我之建立》直到七十年代他去世前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心灵的超越历程而言的〔1-11〕。

其著作内容可提炼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道德主义,即个人心灵的自觉本性使人的思想能够破除各种限制而不断超越,获得自由的道德实践;其次是人文主义,即心灵的道德本性贯通于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致理想的人文社会;最后是心灵境界论,即心灵超越历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不同程度的天德流行。

浅析唐君毅“感”视域下的心灵境界思想

浅析唐君毅“感”视域下的心灵境界思想

110“感”最初是感官之感,即最为浅显表面的认识。

直到先秦后初强调经验、体悟人与万物相交之感的最基本的方式,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立足于中国哲学的特质,珍视“感”之内涵,“感”已然不全是传统层面上的意义,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在客观、主观、超主客观境中,心灵通过“感”沟通万事万物,产生心灵活动,由此生成心灵境界。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感”《周易·咸卦》采用阴阳相感交合来感应世界万物。

感应之道是天地宇宙间的规律,有感有应,所应是感,充斥于天地世间形成万物相感化生的动力。

《乐记》旨在强调“感”是人们“修齐治平”的关键,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由此,“感”对构建礼乐文明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孔子强调“感化”的作用。

《论语》开篇即学而篇,“学”字可看出孔子对人教化和感化,另“学”对于受教化者即是一种“感知力”。

其次,孔子论“感”,还表现在对上层建筑礼制约束和社会风气的建立中。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此其认为君王应有为仁由己、好善之德的德行,来感化子民。

孟子有精英主义的倾向,他将人分为“大人”和 “小人”,他们的差别并非在于是否禀受良知,而是有的人善于保存其赤子之心,故而成为 “大人”,反之则为 “小人”[1]。

与生俱来的“赤子之心”,是促使人成为“大人”的动力,因此,成为“大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感知”,当人人皆欲成为“大人”时,即构建一个共识社会。

佛教哲学中亦有对“感”范畴的论述,在佛教哲学中被称为“八识”,即“攀缘外境”。

这“八识”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作为佛教哲学中的“感”,通过前六识对客观世界进行低阶段的感触和感觉,初步完成对一切事物的了别和认识。

《淮南鸿烈》继承了道家老子的主要学说,认为宇宙间充斥的气可以相感,所以万物有“共感”的物质基础。

二、唐君毅诠释“感”唐君毅将“感”贯穿于心灵境界中,此时,“感”在其思想中已然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方式了,而是感性之“感”与理性之“感”的结合体。

唐君毅美学观的价值境界

唐君毅美学观的价值境界
唐君毅认为,美的价值本质上取决于心灵对生命的主宰。心灵主宰生命,既不是放逐生命,让感性和欲望泛滥;也不是给生命预设一个高点,让生命受僵硬理性的制约。唐先生认为,生命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中有其本然的存在,这个本然的存在,即“心灵”统驭生命的始发点,美的价值境界是一种心灵境界,为此,他用“上天入地”来形容美的价值境界的实现过程。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唐君毅对这种由“中间”端点出发,可上可下的生命实践过程,概括说:“中国文化,实在本源上最为清净,而以一极高明之对于性与天道合一之智慧,极敦厚笃实之‘立地上以承天,承天道以隆人’之德性为基础之文化。吾人如以譬喻之语言之,吾人可谓中国文化精神在本原上,为一直上直下,不使天与任何人,或任何人生文化活动,或地上之万物受委屈者。”不使天、人及万物受委屈者,即儒者的“仁心”。“仁心”使美的价值联系于主体的“善”,首先表现出对一切存在物及其生长权的尊重。通俗讲,即人不因文化、地位及其他附加条件而凌越于“他者”之上。“仁心”处于天、人、宇宙万物之间,本质的状态是谦和笃敬,如此才给一切生命活动以舒展宽敞的空间,使一切生命顺遂本性地生长。唐君毅奠定的“仁心”之善,是美的价值的重要本源,它一方面否定了宇宙神灵、自然意志对人的辖制,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把“善”视为外在的、感性的衍生物,不无偏颇地对事物特性和规律进行美的价值指认。而“仁心”之善的主体实践,肯定了主体原初状态的虚廓空无及自主性,从这里出发,注入人生实践的价值蕴涵,使美的人文理想在不断的探索努力中递升实现。因而,唐先生所说的“上天下地”,实际上包括生命美存在的所有可能性。从大的方向说,“下地”是向经验世界、知识领域的展开,“上天”则是主体内化境界的展开。两者的协和,可以使生命心灵活动进退自如,从容建立起“九境”转化、递升的价值境界。这“九境”,唐君毅有很详尽的表述,“前三境”为:“万物散殊境,于其中观个体界”“依类成化境,于其中观类界”和“功能序运境,于其中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中三境”为:“感觉互摄境,于此中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观照凌虚境,于此中观意义界”“道德实践境,于此中观德行界”;“后三境”为:“归向一神境,于其中观神界”“我法二空境,于其中观法界”“天德流行境,又名尽性立命境,于其中观性命界”。唐先生解释说,“九境”的价值意义存在差别,其中前三境以感知世界和“觉他”“知他”为主,通认知万物殊类及存在个体,达到超越实体功利,实现“类化性”价值认同,即为美确定客观的准则、趋势;“中三境”以主体自觉激发记忆、情感和想象,达到凌空凭虚、以主摄客的理想为目的;“后三境”则属于超主客的价值境界,主张生命通达“主客、天人、物我”关系,以超主客的价值视野返归仁心,使生命得到完美的释放与表现。唐先生用哲学的逻辑和语言细致描述了“九境”,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身心、物我、觉知、性命等美的价值底蕴,体现了美学的人文价值理想,因而它也是关于美学价值境界的精彩绝伦的学术化表述。

当代视域下唐君毅“心通九境”美学理论研究

当代视域下唐君毅“心通九境”美学理论研究

君毅在学生时代曾学习西方哲学,受到西方功利主 义、主观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但在 中西文化冲突中,唐君毅选择坚持阐释中国文化和 建构中国文化体系。1934年,唐君毅就读于南京中 央大学,他敏锐。
1958年,唐君 毅 参 与 发 表 《为 中 国 文 化 敬 告 世 界人士宣言》(以 下 简 称 “《宣 言 》”)。 《宣 言 》是 对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积极反应,显示出重新建构中 西文化关 系 的 雄 心。 《宣 言 》总 结 了 西 方 人 对 于 中 国文化误 解 的 三 种 态 度。 “传 教 士 式 的 态 度 ”是 指 将西方宗教思想强行与我国传统古籍进行捆绑,企 图利用我 国 经 典 解 释 西 方 宗 教 教 义;“汉 学 家 式 态 度”是指对 我 国 文 物 古 迹 进 行 简 单 考 察,直 接 将 我 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判定为衰弱的文化和死亡的文 化;“近代史学者式态度”则只看到我国近代以来被 动挨打的历史和孱弱的政治,直接忽视我国的文化 精神。唐君毅针对“中国文化已死”观念,提出中国 文化的存在是“活的精神生命”式存在,“以儒家心 性之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样具有宗教 性的超越精神”[2]。《宣言》的意义在于“不仅反驳 了激烈反传统派否认中国文化的论调,而且深入发 掘、阐扬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生命及其现代 价值”[2]。面 对 西 方 文 化 的 入 侵,唐 君 毅 积 极 建 构 “心通九境”美学体系,表现出复兴中国文化的高度
除了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唐 君毅也从宗教文化里寻找超越的途径。学者李玉芳 和张云江指出,唐君毅“心通九境”的创立是从华严 宗得到思维启示,“唐君毅认为,华严宗是在融通般 若与唯识理论基础上形成,原本看似不可融通的理 论冲突,在华严宗圆融的法界观照下,皆成为相即相 入的共同存在。华严宗这一融通不同理论的圆融旨 趣以及融合的方法,是唐君毅创建‘心通九境’理论 的思维方 式 ”[4]。 唐 君 毅 从 宗 教 文 化 中 借 鉴 了 “圆 融”的思想,结 合 儒 家 传 统 哲 学 建 构 了 “心 通 九 境 ” 理论。

最新-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 精品

最新-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 精品

唐君毅心灵哲学思索20世纪中国的思想界可说是战火纷飞、激荡不已,其残酷程度甚至堪比现实世界中的实际状况。

这一思想战争的大背景无疑是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

它一方面使中国的传统思想尤其是作为主流代表的儒家理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批判,几乎根断种绝;另一方面西方思想内部也并不是一个融贯完整的体系,同样充满着理论硝烟。

令人吃惊地,古今中外的文明文化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交相演绎了一幕精彩的百年大剧,尽管代价也是极为巨大的。

不过时至今日,这百年的思想战争似乎远未完结,因为就人们所关注的某些核心问题来说,思想上的疑云仍旧,理论上的混乱尚存。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本身?应该如何解释或描述这个现象世界?究竟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目标,才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建立的……这些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问题,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疑都需要进一步做更深入、更彻底的穷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这百年思想战争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唐君毅1909~1978,尤其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重视。

因为他并不是在人们强烈抨击儒家理论或中国传统思想的时候,仅仅出于情感而做出软弱无力的卫护,也不是仅仅看到西方社会存在某些难以令人满意之处,就盲目地痛斥西方文明之非,而是在详尽审察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纳精华,谨慎地提出了一个完整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那么,这一体系的理论价值究竟怎样,在多大意义上能成为百年思想战争之后,给予我们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案,颇值得深思。

唐君毅著述宏富,近千万言,涉及问题广泛。

不过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道德自我之建立》直到七十年代他去世前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心灵的超越历程而言的〔1-11〕。

其著作内容可提炼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道德主义,即个人心灵的自觉本性使人的思想能够破除各种限制而不断超越,获得自由的道德实践;其次是人文主义,即心灵的道德本性贯通于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致理想的人文社会;最后是心灵境界论,即心灵超越历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不同程度的天德流行。

心·仁·美——唐君毅生命美学思想略论

心·仁·美——唐君毅生命美学思想略论
本 属性 。
而存 在 ,而是 为超越 本身而 存在 :与之 相应 的心灵活 动也在此
止于 天德 与人德 相合 为一 的极高境 界 。这 是对 中国儒 家传统 的
是 交流 的媒介 :向 内则 实现 了内在 精神 的超越 ,也 即人 类 的根 基础 上 ,从现 实生活逐 渐 向上追求 更高层 面 的道德价值 ,最后 唐 先生对 于人和 生命 的理解和 思考在 其晚 年巨著 《 生命存 人文 主义世 界观 的秉承和拓 展 。 在 与心 灵境界 》一书 中得到 了详尽 的阐述 。仅 从书 名便 可 以见 出生命 、存在 、心 灵这 几个 概念存 其哲学体 系 中的核心 地位 。 者 ,皆可 互说 ,而此 j名所 表者 ,亦可说 为一 实。 ”显然 ,唐 先 生存此 已将 “ 心灵 扩展 到与 “ 生命 ”和 “ 存在 ”交互 贯通 二 、仁— — 生 命意 义 的精神根 源 前 面我们 从总体 上论 述了唐 先生 以心灵 为精神 内核 的生命 的概念 来使用 , “ 灵 直 接彰显 了生命 存在 的价值 和意 义。 心 “ 有 生命 存在 ,即有 心 灵 。 则凡 所 以说 生 命或 存 在或 心 灵 髓 。 人 由此 可见 ,在 唐先 生 的三 向九 境 中 ,心 灵这 个 本体 已经 蕴 积了生 命和存 在 的所 涉意 义 ,也 是生命 存在 的精神 内核与精
美观 照。
关 键词 :唐 君毅 ;心 ;仁 ;美 中图分类号 :1 6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2 X 2 0 ) 1 — 0 7 0 1 0 0 6 0 6 (0 9 一 4 0 5 - 2
唐君毅( 9 9 9 8 ,四川 宜宾人 ,是 中 国现代著 名 的人 10 — 7)


心— — 生命 存在 的精 神 内核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1974年11月,唐君毅在题为《现代世界文化交流之意义与根据》的讲演中认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人的心灵开朗,心灵开朗的根据又在“虚灵明觉心”。

“虚灵明觉心”唐有时又简称“灵觉”,人人皆有,“在中国儒道释三家思想中,皆有如何培养此虚灵明觉心之道,为此三教的共法”;“其中亦正有大学问、大工夫,此大体上说,即中国之儒佛道三家之所讲”。

〔1〕“虚灵明觉心”是“即工夫显本体”,在“工夫”层面可说是唐君毅的道德修养基础,在“本体”层面则是他所建构的形而上学。

值得注意的是,唐君毅几乎所有著述都是在此框架内或以此为根基展开的。

从唐君毅学思历程来看,其有关“虚灵明觉心”的形上哲学建构有三个思想来源。

其一,受到了熊十力先生的教导。

唐君毅在1951年版《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自序”中,曾说及他年轻时“泛滥于中西哲学之著作,然于中西思想之大本大源,未能清楚”,受西方新实在论影响,视所有形而上本体论皆为抽象执著,还就此心得写成文章,却遭到熊严厉批评,说他“开始一点即错了”;后来慢慢有较真切体会,“遂知人有其内在而复超越的心之本体或道德自我”,“同时对熊先生之形而上学,亦略有契会。

”〔2〕此“心之本体”即“虚灵明觉心”。

其二,受到康德等人哲学著作的启发。

唐君毅自承,有关“虚灵明觉心”的思辨乃是“从进化论哲学转进,而自形成”,然后再看康德等人传统之书得以确定:“心灵今既显为一能思想彼一切可能存在者,而位居一切可能存在之上一层之一超越的主体”,那么就不可能再进化,“也永不能使其失其自身,亦自能内在于其自身。

”联盟唐自言,“吾由熊先生之言,自亦有所开通,然在哲学义理上,吾所契于熊先生者,吾自谓已先自见得。

”〔3〕其所谓“先自见得”,指的正是上述因阅读康德等人著作而有的个人体悟,其后唐判道家“虚灵明觉之心”“实颇近乎康德在纯粹批判之超越的统觉或超越意识”〔4〕等亦本于此。

其三,与“阳明后学”之江右学派在工夫进路上相契合。

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论

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论

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论唐君毅之人生境界论何仁富唐君毅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的人生哲学。

194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人生之体验》,以后多次重印,1961年人生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人生之体验续编》。

这两本书是先生研究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

实际上,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都是围绕人生问题展开的,他不仅在理论上深刻地思考人生,还在实践中实现着自己所理解的人生。

所谓人生之境界,在唐君毅那里,是指生活内容的形态。

在《人生之体验·自我生长之途程》中,他由低到高,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的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一、人生纵向四境:如何成就一个凡人1、“婴儿之自言自语”。

这是指人生打破混沌的婴儿时代的生活境界。

他认为,人在婴儿时代,吮吸着母亲的乳汁而生长,在家庭中是父母兄姐环绕的中心。

他在惊奇中开始接触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世界,这时他还没有回忆,没有想象。

周围的一切,每日相见,都同样的新鲜,他只感到在“日照月临中生活”,在“花香鸟语中生活”。

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重,而不是两重,只有真实,而无虚幻。

他对一切则只有信仰,而无疑惑。

这是人类自我生长中所要经过的第一阶段,是人生的初始境界。

2、“为什么之追问与两重世间之划分”。

这是指人生的知识日开的童年生活时代的境界。

人处于童年的时代,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无穷尽的好奇。

天为什么下雨?地为什么长植物?太阳为什么发光?月亮中为什么有黑影?在这无穷尽的追问中,就有了两重世界的划分,一重是现象的世界,另一重是原因的世界。

同时他也知道了人人都有一个心。

别人的心,对我来说都是不可猜测的神秘,于是又有了人我两重世界的划分。

而且,他由于知道了现实世界的因果关系,就很自然地用一物作手段,去得到目的中的另一物,如以物易物,以钱易物。

这用手段的我,是“现实的我”或“现在的我”,而得到目的的我,是“将来的我”或“真正的我”。

这样,又有了自我两重世界的划分。

正因为有这种种两重世界的划分,失去了婴儿时代对直接接触的世界的信仰,失去了对“我”的信仰,而有了心灵的痛苦和空虚。

一代宗师 志业千秋:--唐君毅先生事略

一代宗师  志业千秋:--唐君毅先生事略
维普资讯
3 0
宜宾学院学报

年1 月

代 宗 师 志骆 为 荣
( 宜宾县工商联
四, 宜宾 『 】
4∞)
摘要 : 国末历史文化名城 宜宾乡圣先哲唐君数, 是影响颤大曲世界 文化名人 。本 文简舟 丁唐君教謇世 、 生平 、 骄人业靖厦其在

收 稿 日 :o l 期 2o—千
维普资讯
2O 年 1 O2 期
骆为荣 : 一代宗师
志业千秋
3 1
者。 ” 唐君毅著述内 容广博, 义蕴周流互贯, 大体可分类 邬书俊先生, 代表宜宾政府、 宜宾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 唐君毅故乡的父老乡亲, 向到会嘉宾表示热烈的 欢迎, 为: 人生体验、 文化理想、 哲学研究、 思想体系及书简日 在宜宾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 对 记五部分。“ 著作奥衍浩瀚, 其 驰鹜八极, 要以立足于人 并致词说, 生, 开辟生命之本源, 建立道德理想之人文世界, 启导 于弘扬中 以 华传统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自 信心与凝聚 我民 族无限向 前向上之生机为其鹄的” 其学“ 。 体大思 力, 促进海内 外的学术文化交流, 促进宜宾对外开放和 精, 长于辩斩, 善于综摄, 驰骋于东西哲学之中, 而一归 经济建设, 把唐先生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都有着积 于中国圣贤义理之学。其世界观 ” 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儒 极的作用。会后在国内外相继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关唐 家传统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 君毅的 文章和专著, 荡起一股“ 君毅) 唐( 学研究推广” 之 18 9 年元旦, 5 唐君毅厨张君劢、 牟宗三、 徐复观等联 风。 武汉大学教授、 国际著名哲学史家萧 夫赞誉唐君 名发表 为中 化敬告世界 《 国文 人士宣言 ——我们对中国 学术研究及中 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 认识》 该 毅“ 。 以德慧双修, 教泽广远, 成就辉煌而流誉海 内外学 宣言由 毅执笔, 唐君 洋洋四万余字,系统阐述了‘ “ 新儒 林, 成为现代中国卓立不苟、 成一家之言的一代哲 自 家’ 的主要观点, ‘ 把 新儒家 ’ 所发起 的儒家复兴运动推 人。四川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伍仕谦则撰文说 : ” 目前 中 国学人著述之富, 没有一个超过他 ( 即唐君毅) 。国外人 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尔后 , ” 唐先生对西方和东方哲学进 梁漱溟并称 , 实际上冯、 梁的著作没有 行了 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综合和发展, 除六大册《 中国哲 士把他与冯友兰、 国外的声誉也没有他大。象他这样的人 , 可以说 学原论》对中国 , 整个哲学传统予以 系统的再解释、 他多, 赋予 中国 哲学以 新生 命之外, 在其最后之遗著《 生命存在与 是一个爱国的学者, 对中国的文化, 发扬光大, 使外国人 心灵境界》上、 ( 下册,97 1 出版) 依生命三向开出心 十分敬仰。唐君毅出生川南农村, 出国留学, 7 中, ” 没有 在三 即成为南京 中央大学名教授, 继而成为誉满世 灵九境( 即著名的心灵“ 三界九境” )“ 之说 ,这是一种广 十左右 , 界学林的一代宗师, 盖因其具有对 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厚 度式的 判教”由 建立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 , 此 将宇宙 万事万物看作都是求超越的过程, 生命的存在不仅是为 感 眷恋故土, 情, 爱我中华, 著文说:我对中国 他曾 “ 之乡 此实是推动我之谈一切世界 存在而存在, 乃是为超越 自己而存在; 心灵的活动也是 土与固有人文风教的怀念, 中国文化问题之根本动力所在。 ” 在 这个 基础上, 从现实的 生命逐渐向上求更高的价值, 最后止于天德与人德一致的最高价值世界。此书出版 ” 为了深入研究这位乡贤先哲的生平、 学术思想及其 发挥名人效应, 繁荣故土文化 , 光大宜 后, “ 西方有的 学者认为可和柏拉图、 康德的著作媲美, 在海内外的影响, 宾精神, 提高宜宾在 外知名度, 扩大宜宾对外交流与合 并誉为中国自 朱熹、 王阳明以 来的 杰出 哲学家。 ” 为卓有成效地实施西部太 唐君毅逝世后, 外学者和各界人士年年举行悼 作, 海内 促进宜宾的改革与发展, 振兴中华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念活动, 缅怀这位“ 桃李满天下”著作等身的“ , 蜀国宜宾 开发战略、 乡贤” , 研讨和传播其学术思想。台湾学生书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i. 第一代新儒家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 2.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明日之中 國文化》 3. 熊十力:《新唯識論》、《體用篇》、《乾坤衍》 ii. 第二代新儒家 1.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生命存在 與心靈境界》 2.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 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文錄選粹》、《中國思想史論 集》 iii. 第三代新儒家 1.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新 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 2.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 ─傳統的反省與轉化》 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 常與變》
-此九境可涵蓋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以及中、印、西哲學系統。 1 客觀境(觀體) 1. 萬物散殊境(觀個體界)
-人的心靈活動最初由內而外,觀其所接的、散殊的一一個體事物。 -凡源於個體事物的人類文化知識(e.g.歷史地理知識)和活動,皆屬
此境。 -凡以個體事物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個體主義),
-同時,他對一般哲學所講的心與物關係,亦有很不同的了解: 首先,心、境關係,不只一般西方哲學中的能知與所知的關係,∵更 有心感通境的關係。「感通」一詞源於《易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為儒家表示主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的觀念,唐先生將它的意義擴大 了,可以用來收攝認知等其他活動。 其次,心、境關係,亦不只是印度佛學(唯識哲學)中的能變與所變 的關係,∵感通關係是雙向的,心與境可以相互為用;因心通及客體 之境時,此境即自呈現其性相於此心。
-心感通境有三種不同的基本活動方向(心靈的三意向或三志向): /上下向-即縱觀,亦即觀體之層次(體),如觀空間的上下。 -左右(內外)向-即橫觀,亦即觀相之種類(相),如觀空間的左 右。 \前後(先後)向-即順觀,亦即觀用之次序(用),如觀空間的前 後。 此三觀可以相互為用,相依而立。∴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
皆屬此境。 2. 依類化成境(觀類界)
-由萬物散殊境,進一步觀個體事物所屬的種類。 -凡源於事物種類的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種類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皆屬此境。
3. 功能序運境(觀因果界、目的手段界) -由觀事物種類,進而觀物類與物類間的因果關係。 -凡源於事物的因果關係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的因果關係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功
生哲學,皆屬此境。 6. 道德實踐境(觀德行界)
-人自覺其目的理想,而求實現其意義於所感覺的現實界,由此成就道 德生活與道德人格。
-凡源於人的道德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倫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
-他所講的心靈(心)與物質(物)的涵義與眾不同: 首先,心靈,亦即生命或生命存在(心靈,生命,存在三者在一義下 是相同的),是根據儒家的本心的觀念發展而成的。 /心-自內說 \靈-自通外說 ∴心靈有居內而通外,以合內外的涵義。 其次,他以境界(境)的觀念取代物質(物)的觀念,前者源於佛教, 其意義較西方哲學的對象(object)為廣泛: 境義兼虛與實,而對象義只是實;甚至心靈亦可歸屬於境。 ∴心靈與境界兩者的意義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依而立。
三 心靈九境略述பைடு நூலகம்
-對應心的感通活動,可開出三境: /客觀境(體) -主觀境(相) \超主客觀境(用) 每一境再以三觀感通,則一一再可以開出三境,成為九境: /客觀境─萬物散殊境(體)、依類化成境(相)、功能序運境(用) -主觀境─感覺互攝境(體)、觀照凌虛境(相)、道德實踐境(用) \超主客觀境─歸向一神境(體)、我法二空境(相)、天德流行境(用)
唐君毅的心靈九境哲學
一 引論
-/傳統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為主流。 \現代中國哲學:以儒家最有活力,學者一般稱「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儒家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儒學,以孔子、孟子、《易傳》、《中庸》、《大學》 為代表。 第二階段──宋明儒學(又稱「宋明理學」或「新儒學」 Neo-Confucianism) /北宋:以邵雍(康節)、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 程頤(伊川)為代表。 -南宋:以胡宏(五峰)、朱熹(朱子)、陸九淵(象山)為代表。 \明代:以王守仁(陽明)、劉宗周(蕺山)為代表。
利主義),皆屬此境。 以上三境俱觀客體之境,∴心靈對此境的感通是覺他之境。
2 主觀境(觀相) 4. 感覺互攝境(觀心身關係與時空界)
-心靈首先認識到客體的性相,是內在於其感覺,進而推知客體內在於 能感覺的主體;而各個主體與主體,則各自獨立而又可相攝。
-凡源於人的感覺的人類文化知識(e.g.經驗心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
-現代新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唐君毅和牟宗三。∴本課程現代中國 哲學部分選講唐、牟二家的哲學。
-唐君毅的體系性著作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當中,他全面建構 出其心靈九境的哲學體系。
二 心靈、境界與心、境關係
-唐先生哲學系統一義下可稱為超越的唯心論,即主張宇宙的最高本體 是心靈或即精神,但與西方偏重知識意義的唯心論不同,他的體系特 重超越的價值意義。∴此與偏重道德意義的傳統儒家的天道論(牟宗 三先生稱為「道德的形上學」)意義相近,但涵義卻更為豐富,∵包涵 了西方重智的唯心論的形而上學主張。
-凡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皆屬此境。
5. 觀照凌虛境(觀意義界) -由於人以理性思考現實事物的性相,可以自其所附的實體而凌虛(獨
立)而存在,人們便可由此發現純相或即純意義的世界。 -凡源於人的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數學、幾何學、邏輯學、哲學)
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人的理性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e.g.柏拉圖的理型論),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