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哲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感通境有三種不同的基本活動方向(心靈的三意向或三志向): /上下向-即縱觀,亦即觀體之層次(體),如觀空間的上下。 -左右(內外)向-即橫觀,亦即觀相之種類(相),如觀空間的左 右。 \前後(先後)向-即順觀,亦即觀用之次序(用),如觀空間的前 後。 此三觀可以相互為用,相依而立。∴三者是三而一,一而三。
-此九境可涵蓋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以及中、印、西哲學系統。 1 客觀境(觀體) 1. 萬物散殊境(觀個體界)
-人的心靈活動最初由內而外,觀其所接的、散殊的一一個體事物。 -凡源於個體事物的人類文化知識(e.g.歷史地理知識)和活動,皆屬
此境。 -凡以個體事物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個體主義),
生哲學,皆屬此境。 6. 道德實踐境(觀德行界)
-人自覺其目的理想,而求實現其意義於所感覺的現實界,由此成就道 德生活與道德人格。
-凡源於人的道德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倫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
-他所講的心靈(心)與物質(物)的涵義與眾不同: 首先,心靈,亦即生命或生命存在(心靈,生命,存在三者在一義下 是相同的),是根據儒家的本心的觀念發展而成的。 /心-自內說 \靈-自通外說 ∴心靈有居內而通外,以合內外的涵義。 其次,他以境界(境)的觀念取代物質(物)的觀念,前者源於佛教, 其意義較西方哲學的對象(object)為廣泛: 境義兼虛與實,而對象義只是實;甚至心靈亦可歸屬於境。 ∴心靈與境界兩者的意義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依而立。
-同時,他對一般哲學所講的心與物關係,亦有很不同的了解: 首先,心、境關係,不只一般西方哲學中的能知與所知的關係,∵更 有心感通境的關係。「感通」一詞源於《易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為儒家表示主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的觀念,唐先生將它的意義擴大 了,可以用來收攝認知等其他活動。 其次,心、境關係,亦不只是印度佛學(唯識哲學)中的能變與所變 的關係,∵感通關係是雙向的,心與境可以相互為用;因心通及客體 之境時,此境即自呈現其性相於此心。
-現代新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唐君毅和牟宗三。∴本課程現代中國 哲學部分選講唐、牟二家的哲學。
-唐君毅的體系性著作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當中,他全面建構 出其心靈九境的哲學體系。
二 心靈、境界與心、境關係
-唐先生哲學系統一義下可稱為超越的唯心論,即主張宇宙的最高本體 是心靈或即精神,但與西方偏重知識意義的唯心論不同,他的體系特 重超越的價值意義。∴此與偏重道德意義的傳統儒家的天道論(牟宗 三先生稱為「道德的形上學」)意義相近,但涵義卻更為豐富,∵包涵 了西方重智的唯心論的形而上學主張。
皆屬此境。 2. 依類化成境(觀類界)
-由萬物散殊境,進一步觀個體事物所屬的種類。 -凡源於事物種類的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種類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皆屬此境。
3. 功能序運境(觀因果界、目的手段界) -由觀事物種類,進而觀物類與物類間的因果關係。 -凡源於事物的因果關係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的因果關係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功
三 心靈九境略述
-對應心的感通活動,可開出三境: /客觀境(體) -主觀境(相) \超主客觀境(用) 每一境再以三觀感通,則一一再可以開出三境,成為九境: /客觀境─萬物散殊境(體)、依類化成境(相)、功能序運境(用) -主觀境─感覺互攝境(體)、觀照凌虛境(相)、道德實踐境(用) \超主客觀境─歸向一神境(體)、我法二空境(相)、天德流行境(用)
-凡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百度文库哲學,皆屬此境。
5. 觀照凌虛境(觀意義界) -由於人以理性思考現實事物的性相,可以自其所附的實體而凌虛(獨
立)而存在,人們便可由此發現純相或即純意義的世界。 -凡源於人的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數學、幾何學、邏輯學、哲學)
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人的理性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e.g.柏拉圖的理型論),與人
唐君毅的心靈九境哲學
一 引論
-/傳統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為主流。 \現代中國哲學:以儒家最有活力,學者一般稱「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儒家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儒學,以孔子、孟子、《易傳》、《中庸》、《大學》 為代表。 第二階段──宋明儒學(又稱「宋明理學」或「新儒學」 Neo-Confucianism) /北宋:以邵雍(康節)、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 程頤(伊川)為代表。 -南宋:以胡宏(五峰)、朱熹(朱子)、陸九淵(象山)為代表。 \明代:以王守仁(陽明)、劉宗周(蕺山)為代表。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i. 第一代新儒家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 2.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明日之中 國文化》 3. 熊十力:《新唯識論》、《體用篇》、《乾坤衍》 ii. 第二代新儒家 1.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生命存在 與心靈境界》 2.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 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文錄選粹》、《中國思想史論 集》 iii. 第三代新儒家 1.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新 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 2.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 ─傳統的反省與轉化》 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 常與變》
利主義),皆屬此境。 以上三境俱觀客體之境,∴心靈對此境的感通是覺他之境。
2 主觀境(觀相) 4. 感覺互攝境(觀心身關係與時空界)
-心靈首先認識到客體的性相,是內在於其感覺,進而推知客體內在於 能感覺的主體;而各個主體與主體,則各自獨立而又可相攝。
-凡源於人的感覺的人類文化知識(e.g.經驗心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
-此九境可涵蓋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以及中、印、西哲學系統。 1 客觀境(觀體) 1. 萬物散殊境(觀個體界)
-人的心靈活動最初由內而外,觀其所接的、散殊的一一個體事物。 -凡源於個體事物的人類文化知識(e.g.歷史地理知識)和活動,皆屬
此境。 -凡以個體事物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個體主義),
生哲學,皆屬此境。 6. 道德實踐境(觀德行界)
-人自覺其目的理想,而求實現其意義於所感覺的現實界,由此成就道 德生活與道德人格。
-凡源於人的道德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倫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
-他所講的心靈(心)與物質(物)的涵義與眾不同: 首先,心靈,亦即生命或生命存在(心靈,生命,存在三者在一義下 是相同的),是根據儒家的本心的觀念發展而成的。 /心-自內說 \靈-自通外說 ∴心靈有居內而通外,以合內外的涵義。 其次,他以境界(境)的觀念取代物質(物)的觀念,前者源於佛教, 其意義較西方哲學的對象(object)為廣泛: 境義兼虛與實,而對象義只是實;甚至心靈亦可歸屬於境。 ∴心靈與境界兩者的意義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依而立。
-同時,他對一般哲學所講的心與物關係,亦有很不同的了解: 首先,心、境關係,不只一般西方哲學中的能知與所知的關係,∵更 有心感通境的關係。「感通」一詞源於《易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此為儒家表示主體的道德實踐活動的觀念,唐先生將它的意義擴大 了,可以用來收攝認知等其他活動。 其次,心、境關係,亦不只是印度佛學(唯識哲學)中的能變與所變 的關係,∵感通關係是雙向的,心與境可以相互為用;因心通及客體 之境時,此境即自呈現其性相於此心。
-現代新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唐君毅和牟宗三。∴本課程現代中國 哲學部分選講唐、牟二家的哲學。
-唐君毅的體系性著作為《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當中,他全面建構 出其心靈九境的哲學體系。
二 心靈、境界與心、境關係
-唐先生哲學系統一義下可稱為超越的唯心論,即主張宇宙的最高本體 是心靈或即精神,但與西方偏重知識意義的唯心論不同,他的體系特 重超越的價值意義。∴此與偏重道德意義的傳統儒家的天道論(牟宗 三先生稱為「道德的形上學」)意義相近,但涵義卻更為豐富,∵包涵 了西方重智的唯心論的形而上學主張。
皆屬此境。 2. 依類化成境(觀類界)
-由萬物散殊境,進一步觀個體事物所屬的種類。 -凡源於事物種類的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種類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皆屬此境。
3. 功能序運境(觀因果界、目的手段界) -由觀事物種類,進而觀物類與物類間的因果關係。 -凡源於事物的因果關係的人類文化知識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事物的因果關係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生哲學(e.g.功
三 心靈九境略述
-對應心的感通活動,可開出三境: /客觀境(體) -主觀境(相) \超主客觀境(用) 每一境再以三觀感通,則一一再可以開出三境,成為九境: /客觀境─萬物散殊境(體)、依類化成境(相)、功能序運境(用) -主觀境─感覺互攝境(體)、觀照凌虛境(相)、道德實踐境(用) \超主客觀境─歸向一神境(體)、我法二空境(相)、天德流行境(用)
-凡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與人百度文库哲學,皆屬此境。
5. 觀照凌虛境(觀意義界) -由於人以理性思考現實事物的性相,可以自其所附的實體而凌虛(獨
立)而存在,人們便可由此發現純相或即純意義的世界。 -凡源於人的理性的人類文化知識(e.g.數學、幾何學、邏輯學、哲學)
和活動,皆屬此境。 -凡以人的理性為基礎的知識論、形上學(e.g.柏拉圖的理型論),與人
唐君毅的心靈九境哲學
一 引論
-/傳統中國哲學:儒釋道三家為主流。 \現代中國哲學:以儒家最有活力,學者一般稱「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儒家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先秦儒學,以孔子、孟子、《易傳》、《中庸》、《大學》 為代表。 第二階段──宋明儒學(又稱「宋明理學」或「新儒學」 Neo-Confucianism) /北宋:以邵雍(康節)、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 程頤(伊川)為代表。 -南宋:以胡宏(五峰)、朱熹(朱子)、陸九淵(象山)為代表。 \明代:以王守仁(陽明)、劉宗周(蕺山)為代表。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i. 第一代新儒家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 2. 張君勱:《中西印哲學文集》、《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明日之中 國文化》 3. 熊十力:《新唯識論》、《體用篇》、《乾坤衍》 ii. 第二代新儒家 1.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生命存在 與心靈境界》 2.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現象與物自身》、《圓善論》 3.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文錄選粹》、《中國思想史論 集》 iii. 第三代新儒家 1.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新 加坡的挑戰──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 2.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探索》、《中西哲學論文集》、《大陸與海外─ ─傳統的反省與轉化》 3.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 常與變》
利主義),皆屬此境。 以上三境俱觀客體之境,∴心靈對此境的感通是覺他之境。
2 主觀境(觀相) 4. 感覺互攝境(觀心身關係與時空界)
-心靈首先認識到客體的性相,是內在於其感覺,進而推知客體內在於 能感覺的主體;而各個主體與主體,則各自獨立而又可相攝。
-凡源於人的感覺的人類文化知識(e.g.經驗心理學)和活動,皆屬此 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