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期以来, 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 济发展很不平衡, 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 发展很快, 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 后,突出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个方面: 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②城乡教育差距 ③城乡医疗差距 ④就业差距 ⑤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政府公共投入差距 公共投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 的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统筹 城乡发展, 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 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措,其目的是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中面临两大难题: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本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也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持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农村建设:回顾十一五, 新农村建设 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视频) 展望十二五视频)
新 农 合 宣 传 栏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 城乡医疗差距。目前, 率基本达到90 左右, 90% 率基本达到90%左右,新农合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提高到200 200元 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提高到200元。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 民在医保待遇方面与城镇职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 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提高。 距,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

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关系研究作者:石红溶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致力于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尤其要以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西部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也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衡量和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最为重要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主要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机统一的,统筹城乡发展是基本思路,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具体措施和必要准备。
城乡统筹的目标是使国家全面现代化,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使城乡逐步一体化。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统一性与互补性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并不矛盾,新农村建设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提供稳定社会环境等途径来促进城镇化,而且即使将来实现了城市化,仍然会有非常可观的人口留在农村,有必要为这一部分人提供基础设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可以通过扩大内需等途径来间接促进城市化,又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二者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与互补性。
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前提与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的基础,是激活农村需求的重要手段。
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启动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方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 坚持统筹城 乡发展 重要方略
万晓霞 ( 虎林市委党 校)
推 进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设 , 党 的十 六 届 五 中全 会 认 真 总结 历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 二是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和城市
史经验和经济社 会发展规律 , 立足于我 国国情 , 着眼于加 快我 国现 支持农村能力明显增强。目前,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为 1. 虽然 5 2 %, 代化进程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宏伟 目标 , 出的重大 战略决 我国 ̄,P籍人 口 9 做 f t . ,占总人 口的 7 %,是 欧盟 2 国总人 口的两倍 4亿 2 5
策 : 在 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 快 农 业 农 村 发 展 , 小城 乡 距 , 变 多 ; 劳动力 4 亿 , 国、 是 加 缩 改 乡村 . 是美 加拿大就业 ^口总和的 2 倍 。但是农业劳 9 . 5
动力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经下降到 5 %。=三产 增加值占GD 0 I P的 比例在 8 %, 5 城镇化水平面达到 4 . 1 %。这表明我国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 8 力和城市对农村韵支持能力明显提高。 三是我国公共财政支农能力进—步 增强。“ 九五” 时期财政收是“ 八五” 时期财政收入的 Z 6 2 倍。“ 十五” 时期的 财政收入是“ 九五” 时期的2 倍。这表明公共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实力 代化事业成 效的关键 因素 之一 。统 筹城 乡经济社会 发展, 努力缩小 进 —步增 强。 城 乡差距和 工业农业差距 , 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遵 基于这种情况 , 2 0 在 0 2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 出了“ 多予少 循 的普遍规律 。如 果违背 这一规律 , 最终必将导致社会经济结构严 取放活 ” 方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 重失衡 , 影响经济社 会发展 , 甚至 带来严重后果。 要 方略。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做 出“ 两个趋向” 重要论断。 纵观一些 ( 回顾我 国发展历程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别是 改革开放 以来 , 特 我 工业化 国家发展的历程 ,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 农业支持工业 、 为工业 国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取 得可喜成就 ,为国 民经 济持续健康 加速发 积 累是带有普遍性 的趋 向 ; 但在 工业 化达到相 当程度 以后 , 工业 反 展, 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 出了重要贡献。一是 为经济社会发 哺 农 业 、 市 支持 农村 , 现 工 业 与 农 业 、 市 与 农 村 协 调 发展 , 做 城 实 城 也 展提供 了大量 的农产品。农产 品供求 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用不到 是带有普遍性的趋 向 ) 0 5年初又提出“ 。2 0 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 世界 9 %的耕地 , 活了世界 2 %的人 口。二是以剪刀差形式为国 农村” 养 1 方针 。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 党 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 :我国 “ 家工业化提供 了重要的资金物质支持。据测算 ,9 2年一 1 9 15 9 0年 , 总体上 已达 到 以工促农、 以城 带乡的发展 阶段 ” 由此可见 , 筹城 。 统 农 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 刀差和其他形式 , 为工业化建设提供 了 乡发展 , 大对 农业 农村 扶持 力度 , 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已成 大约 9 0 5 0亿元资金。三是以税 费形式为国家提供 了重要的财源支 为我们党新世纪的重 大奋斗 目标。 持。据估算 , 费改革之前 , 民一年向国家交纳税费约有 10 税 农 0 0多 近些年来 , 中央和各地区、 各部门围绕贯彻统筹城 乡发展重要方 亿元, 乡镇企业 交纳税费 2 o 3 0多亿元。 四是以征地 方式 为工业化和 略 , 深化改革 , 调整政策, 大胆 实践, 出了重要 -- 。在扶持农业政策 迈  ̄f .: 't - 城镇化提供重要的土地及 资金支持。 9 7 2 0 1 8 - 0 2年 , 国非农建设 上 ,0 4年实行了“ 全 20 两减免、 三补贴 ” 政策 , 减免农业税 , 取消农业特产 占用 耕 地 3 0 6 0万 亩 , 其 中 7 % 为 征 地 , 地 中一 半 为 经 营 性 用 税 , 按 0 征 经农 民发放种粮直接补贴、 农机补贴和 良种补贴。到 2 0 0 6年彻底 地匡算, 各级政府从农 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净价差收益在 1 2 0亿元 取消了农业税, 中国绵延 2 0 40 使 6 0多年“ 皇粮国税” 的历史结束了。在农 以上。五是 以进城务工 形式为城市经济 发展提供重 要的劳动 力支 业 资金 投 入 上 ,0 4年 中央 财 政 用于 “ 农 ” 出为 2 2 20 三 支 6 6亿 元 ,o 6 2o 3 7亿元 ,0 7年是 3 1 亿 元 。 20 9 7 当然这 些做 法和 成效 都是 初步 持 。据 统 计 ,0 2年 全 国 农 民工 9 0 20 4 0万人 , 当年 全 国二 、 产业 年 为 3 9 按 三 平 均劳动生产率 5 %计算 ,每 个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价值 约 12万 的。 0 . 贯彻统筹城 乡发展方略的任务还很重 , 必须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 元, 扣除农民工年均工资 5 o 5 0元 , 全国农民工为城市 发展贡献额达 放到整个 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 ̄i- -#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 + - 50 2 0亿 元 。 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 ;把农 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 由于 农业本身是 弱质和低 效产业 , 之国民收 ^ 资源分配 向工业和 排。 加 和 这就必须大力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 , 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城市倾斜 , 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工农业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 和 农民收增长 的长效机制 , 一是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建立 盾愈 益突 出。具 体表现 在城乡之间的“ 巨大 反差” 六个 。 新型城乡关系。这包括 : 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 形 是城 乡居 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 成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 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快建_ b平等 tA , 二是城 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 的就业体制 , 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就业。二 三是城 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 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信贷投放结 四是城 乡财政支 出存在 巨大反差。 构, 增加对 ” 三农 “ 的投入。 完善补贴政策 , 扩大补贴规模。探索建立农 五是城 乡信贷存在 巨大反差。 业投入品补贴机制,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 六 是城 乡投 资存 在 巨大 反 差 。 三 是 加 大农业 农村 基 础设 施建 设 力度 。 快 实施 农村 “ 加 六小 工程 ”大 力 , 城 乡之 间 存在 的 巨 大 反差 , 已经 对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产 生 了很 大 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农村经济社 影响。这些问题 , 完全依靠农业农村 自身能力难 以解决 , 必须统 筹城 会发展后劲。 乡经济社会发展 , 实行“ 工业反 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 方针 , 这是历 总之 , 固树立和贯彻 落实科学 发展 观 , 牢 最重要 的是在领导和 史发展 的客观要求 , 是解决我 国“ 三农” 问题 必走 之路 。 管理经济 与社 会发展 事务时 , 要做到统 筹兼顾 。统 筹兼顾 的具体要 实行统筹城 乡发展, 不仅非常必要 , 目 而 基本 ̄ f, - E已具备。 C - _ 我国统筹 求就是 “ 五个统筹” 而统筹城 乡发展又居其 之首 。要解决 中国农村 , 城乡发展, 重要的历史 遇期。—是我国已进 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问题 , 正面I 要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 就必须坚 持统 筹城 乡一体发展。因此必 从发达 国家经 验看 ,入均 GD P达到 1 0 0美元 ,农业 占国 内生产 总值 须准确 把握统筹城 乡发展 的科 学内涵 以及城 乡发展 中存在 的现 实 0 1 %, 可以实行以工补农、Z 5 ; I A带乡的方针。美国、 德国、 韩国都是如此。目 问题 , 在此 基础 上研究统筹城 乡一体发展 的现 实途 径 , 进社会主 推 前我国人均 G DP已达到 1 0 0美元, 7 标志我国已进 入 工业化中期阶段。 这 义新农村建设 , 努力构建城 乡和谐社会。 农村面貌 的重大战略部署 ; 体现 了农村 改革发展 的新要求 , 反映 了 广大农 民的新企望 ; 必将对 加快农村 小康 社会建设 , 促进 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国家经 济社 会发展 的历史 经验 表明 , 一国进入工业化 中期阶段 之 后 , 否 正 确 处 理 城 乡 关 系 和 工 业 农 业 关 系 , 为 国 家 兴 衰 和 现 能 成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张岩松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对此做出了具体的部署,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到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10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化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民族独立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并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户籍分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不仅从农业提取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而且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相继推行并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和就业范围不断拓宽,城乡、工农之间的产品要素交换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加强“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明晰,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
这些重大理论和政策创新不仅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政策理念和政策制定实施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不仅促进形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10年“黄金期”,而且从总体上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就, 尤其是我国农村人 口众多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决定了改变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必然是个 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 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提上了日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 收稿 日期 ] 06 0 — 8 2 0 — 9 1 [ 作者简介 ] 焦素莉 。 新疆泽普县委党校教师。
・
6 5・
维普资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质上就体现 了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共 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我们 在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 的前提下, 立足于农村 , 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 、 和谐发展道路的现 实途径。
积极 推进 城 乡统 筹 发展 ,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村 , 破 解 “ 农 ”问题 的关键 。我 们 党历 来重 视 “ 是 三 三 农 ”问题 , 是 由于种 种原 因 , 乡差 距 、 农差距 仍是 不断扩 大 的趋势 。 但 城 工 农业基 础薄 弱 , 村发展 滞后 , 农 农 民收入增 长 缓慢 , 已成 为我 国经济 社会 发展 中亟待 解决 的突 出问题 。“ 农 ”问题 难就难 在众 多的且 三 不 断增加 的农 村人 口与 有 限的且越 来越 少 的农 业 生产资源 的尖 锐 矛盾 。在解 决温饱 阶段 , 三 农 ”问 “ 题 可 以在 农业 和 农村 内部通 过优 化 资源 配 置解 决 。在 全面 建 设 小康 社会 阶 段 , 仅靠 “ 农 ”自身 解 决 三
略 。按照 统筹城 乡发展 的要 求 , 立有利 于逐 步改变 城 乡二元 经济 结构 的体制 , 建 也是 从根 本上 解决 “ 三 农 ”问题所 必须遵 循进城 乡统 筹发 展 。 设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的重 要性 建
积 极推进城 乡统筹 发展 , 建设 社会主 义新 农村, 是全 面建 设小康 社 会 的 内在 要求 。目前 , 国总体 我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
< 实事求是> 20 年 第 3 06 期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
王 勤
( 中共新疆 区委 党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 00 ) 3 0 2
摘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 中全会提 出的“ 十一五” 间的重大历史 任务, 期 新疆 是农 业大 区, 又是
有所缩小, 18 到 9 5年, 二者之 比为 1 9 :。然而 , .2 1 上世纪 9 年代 以来, o 城镇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 但农 牧 民收入 增 幅则相对 较 小。20 0 3年与 19 年相 比, 90 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 1 2 元, 2 4
3 3
维普资讯
一
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 城乡分治的发展模式, 新疆 城 乡也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 存在着较为严峻 的“ 三农” 问题 : 农业结构 不合理 、 经济效益不高, 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民 农 的权益得不到很好 的维护,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等。城乡间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 个方 面 :
个边疆 少数 民族 自治区, 农村人 1占全 区总人 1的六成 以上 , : 3 : 3 而且地域辽 阔, 乡之 间、 区之 间发 展很不 平衡 , 城 地
新农村建设 任务艰巨而复杂。建设新疆社会主义新农 村必须 进 一步调整 城 乡关 系, 立以城 带 乡, 建 以工促 农的发 展机制 , 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 实现城 乡统筹发 展。 关键词 : 统筹城 乡发展 新疆 建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 中图分类号 :17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0 — 612o )3 03 4 F 2 .5 A 1 3 44 (O6O —03 —0 0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基础比较薄弱 , 村生产生 活条件 落后。农 民的民主 权利和 财产 产业之间具有了大体 相同的竞争 能力。三 是通过互助共利的合作 社原 农 权利尚未 得到切 实保护 , 犯农 民权益 问题 时有发生。 以工促 农、 侵 以城 则有效维护农村低收入群体利 益 , 在缓解 社会矛盾 方面也 能起到积 极 带乡的长 效机制 尚未建立 , 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用 ; 四是农村合作经 济组织的 民主管理 制度有利 于提高农 民的文 明 统筹 城乡发 展是经 济社会发展 的 系统工程 。因此 , 们在 全面建 素质 , 我 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 民主意识 , 动社会 文明进 步。许多发 达 推
转 变, 实现城 乡一体化发展 , 着重解决 日益严 重的“ 三农” 问题 。我们要加深对统筹城 乡发展的理解 , 实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 扎 促进 全面 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
【 关键词】 新农村; 城乡统恙; 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 在十七大报 告中指 出, 统筹 城乡发展 , 推动社 会主义 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 的范围 , 大对农村 公共教 育、 加 公共 卫生、 共设 公 新农村建设 , 必须始终 把农业、 农村 、 农民 问题 作为 全党工作 的重 中之 施、 公共安全和社会保 障等方面 的人力、 物力 和财 力投入 , 力解决 农 努 重 , 强农业基础地位 , 加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道路 , 建立以工促农 、 以 村行路难 、 饮水难 、 用电难 、 上学难 、 医难、 就 就业 难、 讯难等 实际 问 通
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以其为切入点,进行治理和解决该问题,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宽阔的平台。
关键词:城乡;新农村建设;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乡发展的统筹已经成为了一项基本方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城乡发展差距要想在根本上消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尽管改革开放后,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差距却有着扩大的趋势,这便让“三农问题”变得很严重。
所谓的“三农问题”是指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
当今社会,农民的收入增加落后,农业总得不到突破性发展,农村便在经济上呈现落后的局面。
这些都是导致城乡差距过大的因素,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严重,是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
为此,我国也极其重视该方面的问题,也曾提出过统筹城乡发展,让“重工轻农”的陈旧观念得到清理。
还在后来的多次重大会议中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是全党的重中之重。
我国总书记还曾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
这也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也在2006年中央发布的1号文件中曾提到过,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做了极其全面和深刻的论述。
要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以农村为基础来开展,这也是最艰巨的开始,要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就要妥善处理工农、城乡之间的复杂关系,因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让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让所有的人们都能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盛的果实。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净减少的趋势 , 要适 时适度地进行乡村的合并 , 引导农 村人 口向条 件好的 中心村集聚 ,改善农 村基 础设施 和公共 服务设施水平 ,完善广大农 村地 区 “ 路 、 通 通水 、 电、 通 通邮 、 通讯” 件 , 条 提 高政府 政策性投资 和补助的效益。 加 强农 村 地 区 的基 础教 育和 劳动 技 能培 训 。国家要继续增加 农村地 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 整合教 育资源 , 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 提高 人 口素质 ,使农村 多数新一代的劳动力能 掌握一 定的劳动技 能或专长 ,使之有能力加入 到高素质 、 高技 能 、 专业化 的现代产业工人和服 务业员工队伍 中来 , 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 加快 乡村 居民点整理 , 提高 节约集约 用地 水平 。要下 大力气对农村居 民点 , 是对 “ 特别 空 心村” 进行综合治理。制定鼓励农 民宅基地与房 产在 农村集体 经济 组织 内流转 的政 策措施 , 投 入专项资金 推进废 气宅基地征收 管理与 “ 退宅
等多个 方面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 业的发展 、 农 农村 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发展 ,以及农 民素质 的 综合提高 , 将从多个方面缩小差距 , 从而促进城 乡和谐关系的形成。
时, 随着 农村消费能力提高 , 巨大的农 村和农业 消费市场则会进一步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总之 , 通过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的推进 ,在生产 和消费环节 , 提供服务方面 , 在 都会强 化城乡经 1 . 2城乡联系进一步密切 , 乡一 体化进程 济社会联 系 , 城 促进 形成互动的 良性循 环发展 关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新型城 乡关 系下的村镇发展 问题 ,以引导村镇合理发 展、 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 、 进社会 和谐和促 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 目标。围绕这一综合 目标 , 要尽快 完善村 镇规划体 系 ,出台村镇规 划管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
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统筹兼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兼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在纷繁复杂的新农村工作中,统筹兼顾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体制创新为基础,协调发展为关键,才能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关键词] 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历史发展新时代催生的新的农村发展形式。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构想,新农村建设“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牵涉到整个“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新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放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环境下来思考,从“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取向上来着手,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核心作为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与过去任何一次农村发展形式相比,整个新农村建设突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围绕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来展开。
具体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一是指,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分配不均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新形 势 下城 乡发 展不 协调 的主 要表现
由传 统农 业社 会 走 向现 代 工 业社 会 是 任 何 国家 实 现 现 代化 的必 由之 路 。我 国是 在一穷 二 白的基 础上 、 自力 在 要 来 自农业 , 农村 和农 民 为 国家的 工业 化 和城 市化作 出 了 巨大贡 献 。但 随着 我 国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推 进 , 村 土 农
摘要: 统筹城 乡发展作 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根本 出路 , 它要 求把农 村经 济与社会发展 纳入整 个 国民经济 与
社会发展 全局之 中进行通 盘筹划 , 综合 考虑 。统 筹城 乡发展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 要提 高全社会 对新农村 建设 的认
识 : 调整 国民经济收入 分配结构 , 要 使公共财政 以较 大幅度 向“ 三农 ” 倾斜 ; 为农 民提供 与城 市 大致 均衡 的公 共产 要
0 1 : 。我 国农 村人 口占大 多数 , 乡 之 间发展 的不 协调 .8 1 城
城 乡发 展 , 建设 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 体现 了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既
.% 八是 - 3 . 核心 要 求 中 以人 为本 、 解决 人 民生 活 问题 的根 本 目的 , 也 7 8 ;- 城 乡投 资 存 在 巨大 反 差 。农 村 与 城 市 固定 资 体现 了科学 发 展观 基本 内涵 中统 筹城 乡发展 的客 观要求 。
统 筹城 乡发 展作 为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 村 的根 本 出路 ,
它要求 把农 村经 济与 社 会发 展 纳入 整 个 国 民经济 与社 会
地、 资金 、 才等 资 源和要 素 的流 失也 在 加速 , 人 城乡二 元 经
济 结构 也在 进一 步 强化 。特别 是 近几 年来 , 相对 于快 速 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力建设好创新型吉林农业建设创新型农业,就是要把发展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统筹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创新能力,科技支撑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培育建设好创新型农业、创新型农村、创新型农民。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xxx”末期,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递增6%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7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比~年增长2倍,实现利税3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比~年增长72%;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363亿元,比~年增长48.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比~年增长45.6%;农村城镇化率达到52%。
农村公共事业有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重点要在“五个一”上寻求突破第一,创新思维方式,在“一转多变”上寻求突破。
“一转”就是要转变工作思维方式,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上下功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统筹上做文章;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工业化上找出路,形成一套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力的工作路数。
“多变”,就是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封闭型农业向开放型农业转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举 “_ 化 ” 三
建设社 会主义 新农村必 须要统筹城 多经济社会 发展 , 关键是要 发展县域经济 、镇域经 济。结合 本地实际 , 我县 通过大 力实施 “ 三 一游 ”发展战略 , j化 来推动县 域经济、镇 域经济 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一是狠抓 吲区经济 , 加快 工业化进程 在 完善提升凤凰 工业同、黄 岗 、 园、凉果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团 有限公司获得 了 “ 国农 业产业化 优秀企业 ”称 号 ; 全 马
抓 基地
打造农业商品基地足走好农 业产业化经营路 _ 『的具体
林 食品有限公 司被评为 “ 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 全 。 此外 , 我县还积极引导和扶持各类农 民专业协会 的发展 , 新
栏有一个专项财 务公 开栏 目, 年度结帐 后有一次审 计 , 行 推 任 期届满审计制度 是抓好 “ 两组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 (
民主理财 小组 ) 建设 。各村委会依 照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推
选 出村务公开 监督小组及 民主理财 小组 。县人 大、县财政
6 8 .8 4 6 1 万元 。去年 , 垒县 投入城镇化建 设资金 7 9亿元 , .
管 ” 组帐村代 管”制度 做到 “ 、“ 五统 一、五相符” 即统 :
一
账 簿 , 一科 日, 统 统一记账方法 , 统一 记账凭证 , 统一会 计
水平 。五是打响 “ 禅文 化” “ 、 温泉 ”品牌 , 大做 强旅游 做
业 。通 过举 “ 三化 , 筹城 乡发展 , 进 了县域、镇域 经 统 推
40 现 镇 41 /0 代乡 26
业争 创更 多的有本地特色 的品牌。 去年 , 东温 氏食 品集 广
维普资讯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2、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
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
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1 、目标任务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区广大农村开展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新风貌和好班子)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体目标是: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充分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力量,扬优成势,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部分村组通自来水的基础上,再实现“三个率先”,即率先在所有村镇全面完成规划编制,文秘吧与市中心城区整体发展规划接轨;率先在全部城镇、中心村完成“三清三改”;率先在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5年的努力,全区80%以上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镇标准。
城乡统筹谋思路 突出特色促发展 全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水平

卫生厕所实施方案 》 《 吉市支农 资金整合实施 方案 》 《 、延 和 延 吉市 “ 居工程” 新 实施方案》 完 善了《 , 延吉市村 书记主任 参加 养老保险暂行办法》 《 、 延吉市农 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 等农村 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城 乡一体的就 业培 训、 就业 优惠政策和就 业服务网络 , 在全市 3个镇设立了劳动保 障事 务所 ,4个村设 3
市委 、市政府把提高农民的致富能 力和 再就业能力作为农民 素质工程 的根本 目标 。开 展了 以“ 科技之 冬” 培训和 “ 阳光工
程” 培训为主要 内容的农民素质提升 工程。去年入冬以来 , 累 计完成农民科技培训 3 万余人 、 劳动力转 移培 训 10 余人 , 00 认 证培 训基地 4 。通过 建立健全村规民约 ,积极开展 “ 个 五好 村 ”“ 、五好 农户 ” 争创活动 , 引导农 民移风易俗 , 变观念 , 转 形 成和谐的人际关 系。组织开展 “ 双学 、 双比” 和争当致 富能手等 活动 , 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 使 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
设的规范化 、 制度化 。
1 . 3构建帮扶体 系, 整合发展 动力 市委 、 市政府把 加强帮
扶工作作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 建立领导 联系 点、 门落实 帮扶责任 、 部 企业实 行村企共 建等形式 , 步 初 建立了政府主 导 、 农民主体 、 社会主动参与的建设方式 。全市
21 展 新 产 业 , 育壮 大现 代 农 业 围绕 发展 “ .发 培 都市 ” 农 型
年初 以来 , 吉市委 、 延 市政府从强 化 自身职 能人手 , 切实 把“ 示范提升 ” 工程作 为加 快新农村建 设 , 推进城 乡一体化 的 重要抓手 ,把实现农村面 貌大改观的工作 目标纳入到延吉市 落实“ 长吉图规划纲要” 推进延龙图一体化建设 工作 中来 , 、 从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国的城乡发展呈现出了一种二元性的态势:城市繁荣发展,农村却逐渐萎缩。
为了促进全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速,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在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和资源的配置上,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尽量将双方的发展纳入一个相对完整的视野,不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而新农村建设,则是一项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战略性举措,它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我们必须要将其与城乡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我们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第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第二是加大农村土地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且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第四是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乡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战略,其旨在推动农民进一步富裕,改善农村生活状况,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健康水平。
这也有利于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健康、可持续的互动机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增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补。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的转化,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人力来源。
2.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利用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协调利用,同时也能够消除由于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促进生态和城乡的相互融合。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共江苏省委员会•【公布日期】2006.01.20•【字号】苏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6.01.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苏发[2006]1号2006年1月20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省“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迫切要求。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现就我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1.统筹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产业互补联动、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充分发挥的原则,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企业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开发,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加快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营销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推进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
把实施短平快增收项目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机衔接

筹 城乡协调发展 的具体要求 。在我 国长期的经济发展 战略 中 ,由于采取 了以城 市为导 向的经济 发展战 略 ,
造成 了城 乡差距 的 日益拉大 。由于农业和农 村的指标
村则是 战略的具体化 。
一
、
实现 统筹 城 乡发展 和 工业反 哺农 业 的有机 衔接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工业反哺
然要求 。因此 , “ 工业反哺农业 ”和 “ 统筹 城乡业化 中期阶段经济发展 发 展”是 有机衔接 的。首先 , “ 工业反哺农业”是 统
战 略转型 的不 同方 面 ,其 中统筹城 乡 发展是 战 略思
竞争力 的要求 。人世 以来 ,我 国农 产品市场 面临着 日 益严峻 的国际竞争形势 。为了克服我 国农业经 营规模
超小型 的不利 因素 ,应对 国际市场的挑战 ,就必须实 行 “ 工业 反哺农业 ” ,不断加强政 府对农业 的支持和
发展 战略 ,既是解决好 “ 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 ,也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社 会发展 的必
公益性服务 ,全面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因此 ,统筹城
乡发展是 战 略思路 ,以工补农 、以城带 乡是 战略取
收稿 日期 :2 0 — 5 2 07 0— 7 基 金项 目 :国 家社 科基 金 重 大招标 项 目 (s Z 3 ) on— D0 3 、教 育 部新 世 纪优 秀人 才 支持 计 划 ( E 0 — 80 NC T一 6 0 9)、国 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6j0 4 、西安 市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5 0 ) 0xL 1) 0 M18
作者简介 :任保 平,西北大学经济 管理 学院教授 ,经济学博士 ,博 士生导师 ,主要研 究方向 :西方 经济学、 区域经 济学和转型经济学 ; 钞 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广南县财政局副局长袁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是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蒋家堰镇干部谢志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卜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
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具有山区特点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当前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山区受资源、交通、信息、经济基础等制约,导致农业增效不快、农民增收缓慢、产业效益低下、农村基础建设不快。
在蒋家堰镇,全镇有3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
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
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
从农业生产条件上看,我县现有的农业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近几年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增大。
这说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农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
主要表现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消费能力低、农村教育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广大农村普遍缺乏道路、水电、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造成水利失修,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锐减;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农技进步十分缓慢。
四是农村公益事业举步维艰。
在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举办公益事业异常困难,分散的家庭经营本来就不好组织,而乡镇体制改革又导致基层政府权力弱化,加之不再缴纳农业税费,现在的老百姓动不动就上访,而且往往是越级上访。
这样一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就成了泡影。
更为突出的是,农民变得非常“散”,比任何时候都更像“小农”,集体的事情非常难办,甚至办不成,平时开个会都开不拢,在乡村社会中,就面临着一个公益事业何以达成的问题。
五是税费改革后的乡村债务岿然不动。
数额巨大的村级债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隐患,税费改革后,农村债务的化解更是难上加难,一是禁止增加债务难,村村通公路建设、办公费开支、项目缺口资金等这些又都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
二是化解债务难,绝大多数村没有村集体经济。
三是处理债权债务关系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
经济是基础和前提,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个基础和前提。
尤其是在我县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改善。
经济发展本身不是最终目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新进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
四是农村容貌要有新改观。
村容村貌不仅反映农村形象,也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投资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
五是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要有新提高。
农村的民主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农村的村民自治水平,而这必须有赖于农民民主法制素养的提高。
因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
近8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在5%以内,呈现出明显的步伐缓慢态势。
目前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2、城乡差别呈扩大趋势问题。
近几年,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监测调查,XX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820万,贫困发生率为3.0%。
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825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2%。
据预测,今后20年,即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5.5%-6%,城镇居民收入增长6%,城乡收入差距仍达3倍多。
3、农村社会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问题。
农村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和不适应现象,突出表现在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方面。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投入严重不足,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农民缺乏有效的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城乡差别过大,农民普遍缺乏生活安全感。
我国的农业资源还比较短缺,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蒋家堰镇XX年正式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做到了“三动”:一是示范带动。
以黄土岭村为示范的新农村已全部动工,全村38户农户在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下实现了“猪圈、厕所、沼气、庭园、房屋”五位一体。
颜家街村以生态家园建设为示范的新农村也初具皱形,全村已建沼气300户并实现庭园绿化。
二是基础促动。
全镇以水泥路硬化、文化通信建设、人畜引水工程为重点,夯实基础促进新农村发展。
XX蒋家堰镇共硬化水泥路面50余公里,全镇6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发展程控电话5000余户,60%的农户安装有电话。
三是经济拉动。
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XX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亿元,人平纯收入近3000元,增幅均达到了10%以上,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蒋家堰镇目前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各级政府、各部门都要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二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要依靠广大农民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好家园。
三是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发展农村金融、流通、科技等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积极吸引非公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
2、加快形成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
“十一五”期间,要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扩大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并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收杂费。
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3、加快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一是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
二是要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问题。
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三是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要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努力使产业发展到哪里,协会就组建到哪里,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要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倡导新风尚,塑造新风貌。
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是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在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在继续巩固各级党委政府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民”活动的要求延伸拓展到村一级。
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