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地貌知识点
地貌知识点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是地球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气候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特征。
地貌研究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的变化规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
一、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地球的地壳由岩石构成,地壳的运动和变形是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
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内部的应力释放所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运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起、下陷、抬升和滑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是显著的,如地壳的隆起形成了山脉,地壳的下陷形成了盆地,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原。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
地壳运动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主要指地壳的隆起和沉降,水平运动主要指地壳的抬升和滑动。
这些地壳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是多样的,如地壳的隆起形成了山脉,地壳的沉降形成了盆地。
3.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地震引起了地壳的震动和变形。
地震对地貌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地震会导致地表的滑动、断裂和隆起,形成新的地貌特征。
4.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的喷出和喷溢。
火山喷发对地貌的影响是显著的,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凝固形成了火山岩,火山岩的堆积形成了火山山体和火山口。
二、气候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气候是地球表面的大气状态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平均表现。
气候变化会对地貌产生重要影响。
1.风蚀作用:风蚀作用是风力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破坏。
风蚀作用主要有风蚀、风化和风积。
风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明显的,如风蚀作用形成了沙丘、沙漠和风成地貌。
2.水蚀作用:水蚀作用是水流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破坏。
水蚀作用主要有河流侵蚀、海岸侵蚀和雨蚀等。
水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河流侵蚀形成了河谷和峡谷,海岸侵蚀形成了海岸线和海蚀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5
一、荒漠
★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荒漠约 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 。 ★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裸露, 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 成各种风沙地貌形态(风蚀地貌和 风积地貌)。
结束
世界荒漠的分布
冰斗与峡湾 澳洲
★羊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 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 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羊背石 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 对称;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 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 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 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 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
(三).冰水堆积地貌 主要有 冰水扇和冰水河谷沉积 平原、季候泥、冰砾阜阶地、锅穴、蛇行丘等几类。
(四).冰面地貌 冰川表面因受褶皱、断裂、冰床坡度 变化、差别消融、流水侵蚀等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形态。 主要有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 冰蘑菇、冰塔林等几类。
冰 褶 皱
冰 面 地 貌
冰 面 河
冰
锥
4.热融地貌 热融作用可分为 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两种。 热融滑塌
热融沉陷
结束
冰碛物类型
侧碛
侧碛
中碛
底碛
终碛
冰舌 终碛
冰川的搬运 明永冰川
表碛(细)
明永冰川
表碛(粗)
明永冰川
表碛与侧碛
侧碛与终碛
漂砾
冰川融水与冰碛物
冰碛物
明永冰川
杂乱堆积的冰碛物 明永冰川
★冰斗
冰斗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 的冰坎(冰斗槛)所组成。冰斗三面 为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 口,外形呈围椅状。 冰斗多发育于雪线附近,因此冰斗具 有指示雪线的意义,即可以根据古冰 斗底部的高度来推断当时雪线的位置。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
高中地理16种常见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形,是地质结构、地球物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自然景观。
在地理学中,地貌被分为许多种类,下面介绍高中地理中常见的16种地貌。
1.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海拔低于200米,地势平坦,缺乏高低起伏的地形。
平原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主要区域。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海拔高于200米的地区,地面起伏较大,山峰、山脉和山谷等构成。
山地地貌通常由岩石、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3.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指海拔高于1000米以上,地势较为平坦,但比平原地貌高,而比山地地貌低的地形。
高原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许多文明和文化的发源地。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指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河流本身、河岸、河床和河谷。
河谷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交通运输的重要区域。
5.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冰川活动、水流侵蚀和沉积等因素形成的湖泊和周边地区。
湖泊地貌通常由沉积岩、火山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
6.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指由沙丘、沙漠盆地、石漠和荒漠等构成的地形。
沙漠地貌通常由风蚀和沉积作用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7.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冰川本身、冰川谷、冰原、冰斗和冰露等构成。
冰川地貌通常由冰川沉积物、岩石和土壤等构成,是地球气候演变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8.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指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侵蚀形成的地形,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等构成。
火山地貌通常由火山岩、沉积岩和冰川沉积物等构成,是地球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9.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指由石灰岩、石膏和盐岩等溶解作用形成的地形,包括喀斯特洞穴、地下河、石柱和地下湖等构成。
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自然地理学
• 断层地貌:断层带通常表现为地表的高低起伏和破碎地貌 • 断层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分布和特征产生影响
03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
• 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 • 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变化和规律
03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自然地理现象的信息 和数据 • 分析自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 定量分析和模型研究: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 现象 • 跨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进行交叉研究 • 全球变化研究:关注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等全球性问题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 地质构造活动可能导致地形地貌的破坏和变形 • 影响地形地貌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分析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成因关联
• 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质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 地质构造是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联
• 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 • 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与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 关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劈理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劈理地貌:劈理带通常表现为地表的高低起伏和破碎地貌 • 劈理对土壤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影响
褶皱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背斜和向斜地貌:背斜地貌通常表现为山地,向斜地貌通常表现为盆 地 • 穹隆和盆地地貌:穹隆地貌通常表现为高地,盆地地貌通常表现为低 地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
地理关于地貌知识点总结1. 地理地貌分类地理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和水域两类。
陆地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谷、沙漠等;水域地貌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湿地等。
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是由地壳变动、水体、风、冰雪、生物、人类等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地壳变动是地貌形成的基础,包括构造运动、地质岩石的堆积和剥蚀等。
地表水体的侵蚀和沉积,风的侵蚀和堆积,冰雪的侵蚀和堆积,生物的侵蚀和堆积,人类的开发和开采等也会对地貌造成影响。
3. 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突出地形,山脉是一系列山岭或高地的集合。
山地的形成多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包括造山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
山地地形不仅包括山峰和山谷,还包括山脉、山梁、山间盆地、峡谷、崖壁、瀑布、冰川等。
4. 丘陵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它们起伏不平,但比山地平缓。
丘陵地貌的形成多是由于水体和风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引起的,还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冰雪的影响。
5. 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由于受到水体的沉积和风的侵蚀以及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
平原地貌种类繁多,有沿海平原、河流平原、湖泊平原、冰川平原等。
6. 高原高原是地球表面上海拔较高而平坦的地形,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高原地貌具有起伏不平的地形特征,同时还有成千上万的河流和湖泊穿插其中。
7. 盆地盆地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地貌类型,其周围是山脉、丘陵或高地,盆地内部多为平坦,盆地地貌的形成多是由地壳变动引起的。
盆地内部积聚了大量的河流和湖泊,也是人类聚居的地方。
8. 河谷河流在长时间内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河谷地貌,包括V字谷、冲谷、盆地谷等,河谷地貌是地质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9. 沙漠沙漠是一种干旱、多风且植被稀少的陆地环境,沙漠的地貌特征是沙丘、沙漠盆地、风蚀褶皱等,由于地表水分极端匮乏,生物也稀少,同时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五章 地貌
硬度(硬)
(软)
体积
增大30%
(2)水解作用
化合物与水反应而成的分解作用。水体进入地表岩石,水中的 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发生交换形成可溶性盐类,即矿物 遇水分解的过程。
例 正长石水解形成高岭土、SiO2溶胶等
2KAlSi3O8+CO2+2H2O
岩石
Al2Si2O5(OH)4+4SiO2+K2CO3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15o~30o的坡 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蠕动的过程
蠕
动
坡面上的蠕动现象
蠕动形成的鳞片状山坡
第三节 流水地貌
• 一 流水作用
1.地面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
坡面水流——即坡面径流,降雨或冰雪 融水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 薄层水流;
2FeS2+15O2+10H2O 4FeO(OH) +8H2SO 4
化学风化取决与温度、湿度和水溶液的pH值。
3.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生物在化学风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 提供了反应剂;植物根系的分泌与吸 收作用促进矿物分解和元素迁移;生 物残体分解促进化学风化。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 括少量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 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 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 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2.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 热带,亚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和 硅铝铁酸性风化壳(高度化学风化)
内 蒙 古 高 原(锡林郭勒)
黄土高原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貌
地理高考知识点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所呈现的形态和特征。
它是自然界地理过程的产物,包括地质构造、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侵蚀、运移和沉积作用所造成的不同形态的地形。
地貌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地理高考中的主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地貌类型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貌形成的原因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受到了地质构造、风、水和冰等自然力量的长期作用导致的。
首先,地球的地壳是由大规模的地质构造活动造成的。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构造的抬升和降低,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不同形态的地貌。
其次,风、水和冰的侵蚀作用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原因。
风力能够侵蚀岩石表面,形成风蚀地貌如沙漠和雅丹地貌;水力能够侵蚀河流河道和海岸线,形成河谷、冲沟、峡谷和海岸地貌;冰雪的作用能够切割山地和形成山地地貌。
二、主要地貌类型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于地壳构造的隆升和风、水和冰的作用导致的。
山地地貌以地形起伏、峰峦叠嶂、河流纵横等特点而闻名。
山地地貌的山脉是由于地壳构造作用形成的,岩石富含矿物质,适合农业和旅游业的开发。
2.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由于地壳的抬升和风、水和冰的作用导致的。
高原地貌地势较平坦,海拔较高,平均海拔超过500米,地形逐渐升高起伏。
高原地貌的气候多样、生态丰富,适合农业、养殖和旅游业的发展。
3. 盆地地貌盆地地貌是由于地壳形成的坳陷而形成的。
盆地地貌的特点是地势低洼,周边环山,四周地形倒扣。
盆地地貌适宜农业发展,盛产农作物和资源。
4.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是由于河流的侵蚀和加深造成的。
河谷地貌中河水流淌,地形险峻。
河流对附近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是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的要道。
5.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是由于海水的侵蚀和波浪的冲刷造成的。
海岸地貌被海洋包围,形成了崖壁、沙滩、湾泊等特点。
海岸地貌具有独特的海洋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三、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貌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如下所示:首先,地貌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湖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重点地貌总结
湖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重点地貌总结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地貌特征。
在湖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中,对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湖南省考研自然地理学中的重点地貌进行总结和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台地地貌台地地貌是由地壳的隆升和地表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一种相对平坦、缓坡的地貌形态。
湖南省的台地地貌主要分布在湘西山地地区,是湘西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台地地貌以石灰岩台地为主,有山体内嵌式和山体轮廓型两种形态。
1. 山体内嵌式台地山体内嵌式台地是指位于山地内部,山体被台地包围,则其周缘形成断崖、陡坡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湘西山地地区的矮岭和零岭是典型的山体内嵌式台地。
2. 山体轮廓型台地山体轮廓型台地则是指山地的轮廓边界与台地相邻,形成台地的边缘为陡坡或者峭壁的地貌特征。
湘西山地地区的桂东段是山体轮廓型台地的代表。
总的来说,台地地貌在湖南省考研自然地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掌握。
二、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是地球上最为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是由河流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湖南省的河流地貌主要有三个特点:水力条件良好、河道发育规模大、地质构造条件复杂。
1. 平原河流地貌平原河流地貌即河流在平原上运行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湖南省的长江、湘江和资水都属于平原河流地貌的典型代表。
平原河流地貌特点是河道宽阔,洪流能力大,具有很强的冲刷和输沙能力。
2. 山地河流地貌山地河流地貌是指河流在山地中的地貌类型。
湖南省的湘西山地和湘南山地都有丰富的山地河流地貌。
山地河流地貌特点是河道曲折,峡谷陡峭,流域陡坡、落差大。
3. 岩溶河流地貌岩溶河流地貌是指河流在喀斯特地貌区经过岩溶地段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湖南省的岳阳、崀山和常德等地有发育完善的岩溶河流地貌。
岩溶河流地貌特点是河床多为洞穴、峡谷和地下河,地貌形态复杂多变。
三、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由于地表形成凹地而蓄水形成的地貌类型。
湖南省是一个湖泊众多的省份,湖泊地貌非常发达。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解析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解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的总称,包括山脉、丘陵、河流、平原、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受到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形成原因。
1. 地壳构造:地貌形成首先受到地壳构造的影响。
地球的地壳由板块构成,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形成了地震带、断裂带和火山带等特殊地质现象。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还会导致地壳的隆起或下陷,形成了各种山脉和盆地。
2. 气候和风化:气候也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地理现象。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高湿,雨水充沛,容易形成热带雨林地貌;而沙漠地区则常年干燥,缺水,形成了流动沙丘和沙漠地貌。
此外,风化作用也会对地貌产生影响。
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使得岩石破碎和溶解,从而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3. 水文作用:水文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在地表的侵蚀和运输作用下,形成了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
河流的冲刷作用会形成峡谷和河谷地貌;湖泊的堆积作用会形成湖盆地貌;海洋的海浪和涨退潮作用则会形成海岸地貌。
此外,水文作用还会形成溶洞、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貌类型。
4. 冰川和冻土:冰川和冻土是地貌形成的特殊因素。
冰川是由积雪在高山或极地区域逐渐形成的巨大冰体,它的移动和融化会造成地表的冲刷和堆积,形成冰川地貌。
冻土则是指地下土壤或岩石内的含水层遭遇寒冷气候而冻结,导致地表下部分土壤或岩石膨胀、融化等现象,从而产生坍塌、沉陷等地貌现象。
5.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是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作用会改变地表的特征。
例如,植物的根系会侵蚀岩石、土壤,对地表产生影响;动物的活动和生物体的分解也会改变地表的化学性质和地貌形态。
综上所述,地貌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受到地壳构造、气候、水文、冰川、冻土和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塑造了地球的多样化地貌。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风化壳、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河流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侵蚀基准面、三角洲、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冰碛、角峰、槽谷、冰碛丘陵、终碛堤、冰缘地貌、风蚀残丘、雅丹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断块山、正地形、负地形、河床、河漫滩、分水岭、荒漠、荒漠化、断层海岸、台地、海蚀崖、海蚀台、水下沙堤、黄土、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谷地貌、溯源侵蚀、平衡剖面、河漫滩、牛扼湖、离堆山、河流劫夺、喀斯特地貌二、填空1、完整风化壳自下而上分为()、()、()、()、()五层2、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和()。
3、滑坡形成的地貌有滑坡裂缝、()、()和洼地。
4、以河谷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将河谷分为()、()和逆向河等。
5、岩溶地貌发育在()岩石中,形成条件中所需的二氧化碳必须具有()。
6、构造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第二级为();第三级()。
7、在地质构造上,汾渭盆地为()盆地,西安骊山为()构造,秦岭为()山地,造成秦岭在构造地貌上具有()的特点。
8、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具有同一个基座但峰顶分离的山峰称(),它继续发展形成(),最后发育成()。
9、在溶洞中,自洞顶向下增长的是(),向上增长的是(),二者若相接则称()。
10、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和()二种。
11、大陆边缘在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和大陆基。
12、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和()。
13、搬运方式有四种:()、()、()和真溶液搬运14、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可形成(),最终使得山脊形状锋锐,称为()。
15、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在河谷中阶地有三种:()、()、和()。
16、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和()。
17、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形式,即()、()和()。
18、黄土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地貌知识点笔记总结图表
地貌知识点笔记总结图表一、地貌定义及分类地貌是地表形成的地理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丘陵等。
地貌根据其形成方式和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地貌标志。
1. 地形地形是地表的形状和起伏变化,是地球表面的三维几何形态,由地表的高程和坡度构成。
按照起伏变化的幅度分为高山、低山、高原、丘陵、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多种类型。
2. 地貌地貌是由气候、地质、水文、生态、土壤等自然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特征。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以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溶蚀地貌、冰蚀地貌、风蚀地貌等多种类型。
3. 地貌单元地貌单元是具有相对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相对稳定的空间范围的地表景观单位。
按照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峡谷、台地等多种类型。
4. 地貌标志地貌标志是一些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地貌景观,具有一定的区域意义和地质科普价值。
根据地貌标志的特征和意义可以分为自然标志、人文标志等多种类型。
二、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是地球内部动力、外部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等自然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貌形成的基本过程包括构造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1. 构造作用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是地球地貌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壳运动、断裂运动、褶皱运动等。
地壳运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隆起和沉陷,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单元。
2.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地表岩石受水、风、冰等自然力作用而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河流侵蚀、冰川侵蚀、风蚀等。
侵蚀作用使地形逐渐改变,形成了沟谷、峡谷、溶洞等地貌景观。
3.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风、水、冰和生物活动以及人类活动所携带的碎屑及其化学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到地表上形成新的地层和地貌单元。
沉积作用形成了河床、河漫滩地、冰砾地、盐碱地等地貌。
三、地貌演化规律地貌演化规律是地貌形态和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相互作用、地质构造与地表地貌的相互制约等。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和气候变化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和气候变化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学科。
其中,地貌和气候变化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包括山脉、平原、峡谷等地形特征。
气候变化则是指长期而稳定的气象现象的改变,包括降雨量、温度、风向等。
这两个研究方向关系密切,可以相互影响。
首先,地貌对气候变化有影响。
地球表面的形态对空气流动、水循环等气候因素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的高度、形状、分布等因素可以影响风的流向和速度。
在山脉逆风面的空气会被迫上升,形成降雨的云层;而在山脉顺风面则会下沉,形成干燥的区域。
同样的,在平原、丘陵等地形中,地势高低不平可以影响地表水的流动。
这些地形特征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性的气候变化。
其次,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地貌。
长期的气候变化会对岩石、土壤等地球物质造成影响,进而改变地表地貌。
例如,在冰期过程中,大量的冰雪堆积可以改变河流的流向、速度和水质,进而给河谷形成带来影响。
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岩石受到海水的侵蚀和冲刷,会导致海滩、崖壁等地形的变化。
最后,地貌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
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人类通过修建水库防洪、生态移民等措施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在平原区域,通过绿化、防护林等方式来防止风蚀、水蚀等伤害土地的地貌变化。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各国应共同行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等行为,促进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
总之,地貌和气候变化是互相关联的,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复杂而深刻的。
在探索和发展自然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挑战。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物质、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 产物。残留物质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 物质,由自然元素、氧化物或硅酸盐构成的岩屑等。风 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 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eluvium)。次生矿物以粘 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常见。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托石和伊利石。高岭土 Al2SiO2(OH)4由水化硅酸铝组成—温暖湿润气候下形成, 我国东部和南方分布最广。蒙脱石 Al4(SiO4O10)(OH)4.nH2O—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标准风化产物。伊利石—半湿润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弱或 富钾母岩风化形成的稳定产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气候 转湿或地表积水情况下,均可继续风化为高岭土。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表 元素迁移序列(根据B.B.波雷诺夫) 元素迁移序列 强烈迁移元素 容易迁移元素 迁移元素组成 Cl 、 S Ca 、 Na、 M盐)、 P、Mn
Fe 、 Al 、 Ti
惰性(稍有移动)元素
基本不移动元素
SiO2(石英)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定义:地表 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 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 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 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 地表夷平面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或 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 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 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包括1) 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裂隙、 节理扩大;2)太阳辐射增温与 昼夜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热胀冷 缩,但不同矿物胀缩不均匀;3) 岩石表面干湿变化以及水的相 态变化可造成岩石胀裂;4)裂 隙中的盐类发生结晶;5)植物 根系对岩石的挤压和穿透,动 物挖掘洞穴等。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沙漠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影响:沙漠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
岛屿
定义:被水体包围的陆地
分类:大陆岛、火山岛、珊瑚礁岛等
特点: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分布广泛
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火山喷发、海浪侵蚀等
地貌的演变过程
04
地貌演变的定义与分类
欧洲的自然资源:欧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和水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对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非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非洲地貌类型:高原、盆地、沙漠、湖泊等
非洲地貌分布: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撒哈拉沙漠等
非洲地貌特征: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非洲地貌形成原因: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生物活动等
美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美洲大陆的轮廓和特点
美洲地貌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美洲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美洲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洋洲地貌特征与分布
大洋洲地貌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岛、珊瑚礁等
大洋洲地貌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
大洋洲地貌特征:以珊瑚礁和火山地貌为主,同时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貌演变的过程:地貌演变的过程通常包括多个阶段,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等。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地貌演变的控制因素:地貌演变的控制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质构造等,而人类活动则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地貌演变产生影响。
地貌演变的定义:地貌演变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
形成原因:盆地通常是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侵蚀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地理学之地貌
(1)凹形海岸在转折处堆积形成海滩。
(2)凸形海滩在转折处形成伸入海中的沙嘴。
若岸外有岛屿或者岬角,则可形成连岛沙坝, 使岛屿变成半岛。这样岛屿称为陆连岛。 (3)粉砂淤质海岸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涨潮 时淹没、落潮时露出的部分,称为泥滩,表面 分布有涨落潮冲刷成的潮沟网。上部位于平均 高潮面以上,只有特大高潮才淹没,多年生长 盐生植物,称为草滩。
生物海岸仅分布在南方的个别区段。
(一)基岩海岸(山地海岸)
1.里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直交的谷地(西班牙的里 亚地区为最典型,如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湾); 2.达尔马提亚式海岸: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谷地(亚得
里亚海[东岸为希腊,西岸为意大利]的达尔马提亚海岸为典
型);
3.峡湾海岸:海水淹没山地古冰川U形谷(挪威西海岸);
4.断层海岸:海岸断层分布,岸线平直(台湾省东岸);
5.岩溶海岸:海水淹没海岸的岩溶山地(辽宁省大连市黑石 礁一带)。
(二)砂(泥)质海岸:砂岸大部分属平原海岸,可
分为:
1.三角洲海岸:分布于河流入海三角洲沿岸;
2.淤泥堆积平原海岸:如渤海湾海岸的黄河三角洲冲积 平原和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
3.泻湖岸:沿岸有泻湖分布,如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广东和广西沿海;
当海岸剖面成为上述曲线时,即为平衡剖面。 海浪还可以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大小混 杂的碎屑物质在波浪分选作用下,粗粒物质上移, 细粒物质下移。沉积物经过分选,形成由粗粒物 质构成的滨岸堤和细粒物质构成的水下堆积台。 物质横向移动还可形成水下堤和离岸堤。
2.纵向为主的海积地貌泻港式海岸可发生分段泥沙流。
三、海底地貌与海底沉积 (一)海底地貌 海底的靠近大陆、并作为大陆与大洋盆地 之间过渡地带的区域称为大陆边缘。在构造上, 大陆边缘是大陆的组成部分。大陆边缘主要包 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基)。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演变机制解析
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演变机制解析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丘等。
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在地貌演变的过程中,有许多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自然地理学中的地貌演变机制,并解析其原理和影响因素。
1. 风蚀作用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运移作用。
风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和沙漠地带,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风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风蚀坑、风成沙丘等地貌特征的形成。
风蚀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风力的侵蚀和风沙的运移。
风力侵蚀是指风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磨蚀作用,主要通过风载颗粒的撞击和磨损来实现。
风沙的运移是指风力将地表物质吹起,并运送到其他地方。
风蚀作用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风速、地表物质的颗粒大小和形状等。
2. 水蚀作用水蚀是指水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运移作用。
水蚀主要发生在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的作用下,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河谷、峡谷等地貌特征的形成。
水蚀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水流的侵蚀和水流的运移。
水流的侵蚀是指水对地表物质的冲刷和溶解作用,主要通过水流中悬浮颗粒和溶解物质的作用来实现。
水流的运移是指水流将地表物质带走,并在其他地方沉积。
水蚀作用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流速度、水体的酸碱度和溶解物质的浓度等。
3. 冰蚀作用冰蚀是指冰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运移作用。
冰蚀主要发生在寒冷地区和高山地带,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冰蚀作用主要表现为冰川、冰斧谷等地貌特征的形成。
冰蚀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冰的侵蚀和冰的运移。
冰的侵蚀是指冰对地表物质的压碎和磨蚀作用,主要通过冰的重力和冰的滑动来实现。
冰的运移是指冰将地表物质带走,并在其他地方沉积。
冰蚀作用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冰的厚度、冰的滑动速度和地表物质的硬度等。
4. 重力作用重力作用是指地球引力对地表物质的作用。
重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山脉和斜坡地带,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概念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大气系统、地球的水体及生物群落等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概念,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
1. 地貌: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岛屿等。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地壳变形等现象。
3. 气候学:研究地球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力等。
4.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等,以及水循环和水资源管理。
5.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包括生物群落、物种演化、生态系统等。
6. 土壤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土壤形成、性质和利用,以及土壤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7. 环境地理学: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环境保护等。
这些概念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1
10
风蚀残丘群- 风蚀城
2021/3/11
11
2021/3/11
风蚀城残墙
12
2021/3/11
几种常见的风蚀残丘
2021/3/11
3
2021/3/11
4
2021/3/11
风蚀坑
5
2021/3/11
风 蚀 穴
6
2.风蚀柱与风蚀蘑菇 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平裂 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立的风蚀柱, 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成风蚀蘑菇。
2021/3/11
7
风 蚀 柱
2021/3/11
8
2021/3/11
9
3.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 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米,平面呈圆形或 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风蚀盆地的规 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风蚀洼地与盆地深度低 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 称为风蚀湖。
2021/3/11
21
2.沙丘的移动 据研究,单位时间内沙丘移动距 离为:
D=Q/rH
Q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的沙量;
H为沙丘高度;
r为沙的容量。
我国沙丘年平均移动速度多在5~10m间,小 部分或超过10m。
2021/3/11
22
三、黄土与黄土地貌
(一)黄土
1.描述: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区。
(远观)
长条形黄 土丘陵地貌 类型之一, 其顶部为残 塬的称为塬 梁;顶部较 平的称为平 顶梁。
2021/3/11
34
2021/3/11
黄 土 梁
(近 观)
35
黄 土 滑 坡
2021/3/11
36
黄 土 漏 斗
2 桥
38
2021/3/11
黄 土 墙
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因此黄土高原地区水
2土021流/3/11失严重,土壤贫瘠有沙漠化趋势。
23
5.定义:黄土是一种灰黄色、均质的、疏松多孔的、富 含碳酸钙的粉沙质沉积物。
2021/3/11
24
6.黄土的成因
风力侵蚀、搬运、沉积。
物质来源:西北干旱荒漠地区
搬运动力:风力吹扬,成沙尘暴运动迁移, 随着风力减弱,分选沉降堆积。
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与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 这种作用称为吹蚀;而磨蚀则强调使砾石表面形成 风棱,甚至于深入岩石空隙发生旋磨,形成风蚀龛、 风蚀穴、风蚀蘑菇等一类特殊地貌现象。
(二)搬运作用 搬运的形式有三种:悬移、跃移和表层 蠕动。
(三)风积作用
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
2021面/3/11,这种现象就是风积作用。
2.分布:全球黄土覆盖面积达1000×104km2,我国的 覆盖面积有38×104km2。最厚的黄土在甘肃中部,超 过400m。
3.性质:黄土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粒级以粉沙为主, 粘粒及细纱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 矿物为主,并易含溶盐及粘土矿物。有原生黄土和次 生黄土之分。
4.特征:疏松、遇水易散,垂直节理发育,有孔隙,湿陷性
2
二、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1.风棱石与石窝 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 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 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 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石窝是一种直径20cm 至1~2m,深10~15cm上下至1m的圆形或 椭圆形小洞或凹坑,通常出现于迎风崖壁上, 密集时犹如蜂窝,由风沙旋磨岩石裂隙而成。 如下图:
28
2021/3/11
29
花 瓣 状 冲 沟
2021/3/11
30
黄土塬峁 黄土梁峁
2021/3/11
31
黄土塬: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 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
2021/3/11
32
黄土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缘发育大量辐散 状沟谷。
2021/3/11
33
黄土梁
16
2021/3/11
17
2021/3/11
18
(2)纵向沙丘: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
角小于30°的沙丘,通常称为沙垄。巨大沙垄体上叠置 较小的沙垄,则形成复合纵向沙垄。
2021/3/11
19
“L” 型 沙 垄
2021/3/11
20
(3)多风向形成的沙丘:包括金字塔形沙丘、 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 等。如下图所示:
39
2021/3/11
黄 土 峡 谷
40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2021/3/11
41
2021/3/11
42
2021/3/11
43
一、海岸地貌
基本定义: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 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与水下岸坡。海岸是 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 上界;潮间带位于高、低潮间,高潮时淹没,低 潮时露出;水下岸坡则指低潮线以直到波浪有效 作用下界。
沉积环境: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草原;平 坦地面,缓坡地面。
2021/3/11
25
黄土高原的范围:
(1)1955年中国地形区划:面积50万km2; 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祁连
山以东。 (2)张宗古:面积40万km2;
北接毛乌素沙地,南抵秦岭,西达祁连山 南段东侧,东到吕梁山。
2021/3/11
第五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五节 冰川与冰缘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2021/3/11
1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一、风沙作用
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与磨蚀两方面。
26
(二)黄土地貌
流水作用、重力作用、潜蚀和风蚀均为黄土地貌的 外动力,流水作用居首位。
1.黄土沟谷地貌
按形态特征可分为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几 种。
2.黄土沟间地地貌
典型沟间地地貌有塬、梁、峁;所有黄土沟间地地貌都 易形成陷穴、崩塌和滑坡。
如下图所示:
2021/3/11
27
黄土冲沟
2021/3/11
13
2021/3/11
雅丹地貌
14
雅 丹 地 貌
2021/3/11
15
(二)风积地貌
1.沙丘及其形态特征 沙丘的分类:横向 沙丘、纵向沙丘和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1)横向沙丘:走 向与合成起沙风向 垂直或交角不小于 60°,主要包括新月 形沙丘、新月形沙 丘链和复合新月形 沙丘链三类。
20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