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2.海德格尔阐释学翻译观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 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 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二、理论特点
1、将阐释概念扩大,认为翻译,乃至语言研究都是阐 释过程。强调原文理解的普遍性与历史性。 2、广阔的研究视野,翻译研究涉及功能学、文化学、 比较文学、哲学、社会学;研究对象涉及口译与笔译、 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 3、将翻译视为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理论内容提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中世纪的古典阐释学: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学(18世纪):阐释所有文本,以 语法阐释、心理阐释为方法,强调阐释的客观性、能动性 和辩证法的一门特殊学科。
3)本体论(现代)阐释学:人类自身的历史的哲学阐释, 揭示了理解的相对性与历史性,批评了传统的阐释存在的 非历史性主义倾向,提高了人们对理解的自觉地反思水平。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阐释学派将关注译者的心理过程和认 知机制,探究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理解和解释原文。
阐释学派将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翻译 中的作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碰撞,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传递文化 内涵。
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
译者的认知过程
阐释学派将深入探究译者的认知过程 ,包括译者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 情感体验等对翻译的影响。
02 03
文化冲突与融合
阐释学派将研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冲突,如何实 现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翻译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播与推广
阐释学派将关注如何在翻译中传播和推广本土文化,使译 文能够更好地反映本国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语义阐释的重要性
在翻译过程中,语义阐释是基础 ,它决定了翻译的准确性,对于 传达原文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
语义阐释的方法
包括词汇分析、短语分析、句子 分析等,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 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
语法阐释
语法阐释
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分 析,理解其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 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要点三
译者的道德责任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道德责 任,要求译者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 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然而,在 实践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感可能会受 到挑战,例如在处理敏感话题或争议 性内容时。
对文化差异的忽视
文化背景的差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处理具有不同文 化背景的文本时,可能会忽视文化差 异对文本意义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译 文无法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文化内涵。
对原文本理解的局限性
语言与文化差异
文本意义的模糊性
阐释学翻译理论
①全文是以伽达默尔理论为核心,标题
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② 违背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精神中的 共同决定关系,译者成为了万能的阐 释者,而剥夺了读者的参与。
2)对西方阐释学翻译理论译介不够 全面。如忽略了利科的思想。
②“存在”并不能通过“此在”这一途径到达。 存在的意义必须通过文化、宗教、历史以 及科学无尽的阐释过程得以传递。因此阐 释学的任务是揭示存在如何得以展示和反 思。--- “the shortest route from self to self is through the other”.
③文本阐释三个基本阶段: 1)客观分析文本自身。这是一种对文本内容 与形式进行结构及语言分析的定位,即对 文本语言代替谈话话语之后,语境、声音、 气氛等现场因素失却后的文本的认识。
A 贝蒂:Teoria Della Interpretatione
非本体论角度 语言及文本都是人类意图的客观表现。 解释文本意义就是复活通过象征手段表达 出的意图。复活的关键在于再现原文文本 创作的过程 ,其目的不在于抵达原作者的 心理状态或内容,而在于把握原文真实唯 一的意义。
B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1967) ①驳斥伽达默尔视域共融观点 如果缺失有效性这一概念,不同解释之间 就无合理度的区分。人文科学所赖以存在、 以解释为基础的知识和客观性将在阐释学 中不复存在。 ② 区分“含义”(Sinn)和“意 义”(Bedeutung) 含义存在于作者用一系列符号所表达的事 务中。意义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 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伽达默尔所言理解
D 理论运用 2001 张德让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 与翻译研究》,探讨历史误读、文 化过滤、重译
E 批判
翻译的阐释学派
翻译的阐释学派一、阐释学派翻译观:1、译者不是消极地接受文本,而是积极地创造文本的过程2、强调翻译和理解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理解的作用及方式进行不同的阐述;二、施莱尔马赫:1、翻译的两个途径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作者为中心。
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2、首次提出翻译应区别口译与笔译。
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
前者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三、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1、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2、主要观点:理解即是翻译3、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翻译的结构学派♦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幵放式的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德里达、本雅明、韦努蒂等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翻译的性质、作用1)德里达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
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散”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时间场所提供论坛(forum)。
2)他的翻译思想是假设不存在共核和深层结构,将自己的解构理论建立在非等同、非对等和不可传达的基础之上。
3)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c他对翻译的定义是: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翻译的性质)4)德里达认为,各种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的差异上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刻和更准确的认识。
(翻译的作用)5)因此,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
《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L’ epreuve de l’e 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 ,1984)——以“异的考验”为主 线,对路德以来的德国译事、译论进行了考古式的挖掘和 梳理
阐释学的发展史经历了两次重要突破。
第一次是在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宗教哲学家施莱 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在融合不 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 学的解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有普遍方法论 特征的阐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德国生命哲学家狄 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从“历史理性批判” 纲领出发,使阐释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的道路上又 跨了一大步。这一时期的阐释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作为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这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是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都把重建文本和
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语言是理解本身 得以进行的普遍媒介,理解的进行方式就是解释,翻 译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周旋,因此可以看作阐释学 最具代表性的范例。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与方法” (U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Ubersetzens),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密切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了翻译的原则和途径,指出 翻译可以采取两种途径: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 靠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使作者靠近读者。 论文对笔译与口译活动、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都加以 区分并进行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课件
语义分析与语境重构
语义分析
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语义分析,理解其内在含义和逻辑关系。
语境重构
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
文化因素的处理
文化保留
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转换
将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和意象进行适当的转换或解释,以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和接受习惯。
阐释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 艺术,需要译者在理解和 表达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 和技能。
阐释学派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的 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会对 翻译产生影响。
02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 文的忠实,要求译者准确传达原 文的意义和风格,尽可能保留原 文的意象和修辞。
译者创造性阐释
阐释学派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阐释,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责任与素养
阐释学派认为译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
03
阐释学派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
直译
保留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尽量传 达原文的直接意义。
意译
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精神,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结构。
0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 解释,同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艺术性。
01
诗歌翻译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阐释学派 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注重传达原诗的 意象、情感和语言风格。
02
03
小说翻译
在小说翻译中,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注 重对人物性格、情节和背景的准确传 达,以呈现原作的整体风貌。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述评张曼[摘要]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
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关键词]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可译性;译者的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21)01-0071-05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出生于法国巴黎,先后任教于英美知名学府。
1975年,他的语言和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出版,成为阐释学翻译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斯坦纳认为,翻译即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传承文化,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更重要。
他将阐释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之中,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打破了传统,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一、翻译即理解不同的翻译家对翻译的定义不同。
有人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如奈达(Eugene A.Nida)和卡特福德(J.C.Catford);还有人认为解释也属于翻译,如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他们所说的翻译都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斯坦纳则认为,翻译不仅包括两种语言间的语际翻译,还包括同种语言间的语内翻译以及符号和语言间的符际翻译,他认为任何方式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甚至人们的谈话都是一种[作者简介]张曼/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四川成都611844)。
翻译。
[1]每一个语言现象都具有时间性,所以我们每用一个词就等于是打开了它的全部历史。
要透彻地理解一段话,就要尽一切努力恢复原来说话时它所具有的价值和用意,因此,听别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将别人话语的用意理解清楚,就需要有一个对词语意思的选择和理解过程。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论文提纲
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翻译解析 总结 负面解析 正面解析
一、翻译作为对异的考验
首先,为了给我们展现全然的异域作品,翻 译在自身与异者之间建立关系。 另一方面,外国作品脱离自己的语言土壤, 连根拔起,翻译也是对异本身的考验。
二、翻译解析
指责以往翻译对“异”成分的压抑,一味将 其“本土化”,而翻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 是“将异作为异来接受”。 文本变形系统阻碍了异的进入,这些变形的 分析即为“负面解析”:关注被种族主义、 兼并主义主宰的译本及超文本翻译。 12种翻译中的变形倾向:
杨瑾;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D];山西 从阐释学看英汉古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内涵及翻译 大学;2007年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 名利场》 林小平. 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以《名利场》的两 个译本为例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 陈俊帆.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 接受美学、阐释学和《魔戒》翻译[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 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 (05) 邹红梅.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 阐释学视角下的斯坦纳译者主体观——以《吉檀迦利》为 以 吉檀迦利》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 (08) . 例谈译者主体性研究 夏毅; 从阐释翻译理论看李清照词的英译 四川师范大学;2008 硕士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 雷琼 从哲学阐释学视角比较陶渊明诗歌两个英译本 华中师范大 学, 2008 .
4、雅化(ennoblement and popularization)
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 中,表现为“修辞化”。 修辞化译法就是以原文为原料,造出“优雅” 的句子。(以原文为基础,并以牺牲原文为 代价而进行的改写,不过是种“文体操练” 而已)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也是一部关于语言、思想的综合性论著,这一点从其目录 原文和作者,译文也因此变得丰富生动;翻译理论研究方
释学角度提出翻译(阐释)的四个步骤,与解构主义翻译 近纯语言(pure language),在解构原文的过程中,以
理论一样,也是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
“延异”(differance)的方式延伸、扩大语言。译者解
其次,对于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学者来说, 构原文的过程永远无法实现精确、彻底,这为译文的多样
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 域的一项突破。
入思考。
首先,二者都是哲学类翻译理论,且都是以语言、
(二)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理解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出发点是解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运用阐释学分析翻译现象,提 出理解即翻译,将阐释过程运用到翻译过程的研究中。
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哲学于1966年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 提出,“解构”的对立面是“结构”,“解构”的主要对
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 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
不是只关注差异。
很大启发。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
三、共同点
(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几乎于同一时间段受到外
解 构 主 义 翻译 理 论 是 2 0世 纪 6 0年 代 末 首 先 于 法 国 界关注,被翻译界学者广泛研究、讨论。二者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翻译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一、引言
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 Schleiermacher)、汉斯·伽达默尔(Hans-Georg
2019年阐释学派翻译理论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篇一: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Bertrand Russell 柏特兰·罗素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尔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 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 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篇二: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以比较法研究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首先简要梳理两种翻译理论,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影响。
之后从理论属性、理论内容和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比较,发现两种理论的共同点主要体现为:属性上,都是哲學类翻译理论、都不局限于对翻译本身的研究、都不是方法论;内容和影响方面,都以新的视角论证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译文多样性,进而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并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标签:翻译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一、引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影响颇大、研究颇多的翻译理论,我国学者对这两种理论也十分重视。
纵观对这两种理论的研究现状,利用二者之一解释翻译现象的居多,也有对这两种翻译理论之一展开阐述、评介的研究论文,但是将两种翻译理论放在一起研究的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其中将二者进行比较的学术论文只有《阐释翻译理论与解构翻译理论的差异》[1],目前还没有专门探讨两种理论共同点的论文。
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翻译理论展开比较,分析共同点,以期进一步促进翻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只关注差异。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于法国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Ja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
这一学派的翻译理论向传统翻译理论发起挑战,彻底颠覆以往以“意义”为中心的翻译观,以全新视角审视语言和翻译,将翻译研究推向全新的思考领域。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传达意义,而是保留语言差异,并逐渐向纯语言(pure language)靠拢,进而促进语言发展进步、重塑原文生命。
他们详细论证了译者的任务、译文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的问题,指出正是由于译者和译文的存在,原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入思考。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个交流 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 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 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 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译者的主体 性。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trust: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aggression: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 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incorporation: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 文注入新的活力。 ④补偿restitution: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 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 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 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 造。并且重视通过词源的研究来解释作品,同时将历时与共时 的概念引入语言研究中,这样翻译便始终贯穿于历时与共时的 语言现象中,而语言交流正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人类的交流 都等同于翻译。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 阐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翻译的阐释学派
阐释学理解观 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
一、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任务海德格尔和伽达 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1、翻译是对原文本的阐释与理解,阐释的过程极 富主观性。 2、翻译研究必须寻回译者这一主体,赋予译者对 理解和阐释文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二、海德格尔从哲学和阐释学的角度阐述的翻 译思想
1、他这种注意翻译的普遍性与将理解视为人的存 在的本质特点的观点联系起来,体现了阐释学的 广泛适用性。
2、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 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 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的。
3、区分了“翻译”和“转渡” 1)认为“转渡”一词与“翻译”一词是“同一 者”,但不是“相同者”; 2)他推崇“意义转渡”代替“字面翻译”; 3)明确指出了翻译的困难——时间的迁移,语言 的畸变,理解的误差以及原意的消隐; 4)语言的本质不是“在场”,在于“缺席”。
新之处); 最后一章讨论有关文化的各种类型学。
2、主要目的:
阐明翻译乃是语言的基本因素,翻译和语言理 解不可分割的观点。
3、主要观点:
1)理解即是翻译
①翻译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②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③在传统框架中,语言文学或话语行为造成的理解 困难有三个:作品的“节奏”,词汇,“个人语 汇”;
3)“完美”的翻译就是与原文完全平衡的译作, 即既无不及,又不超越,这应是译者自始自至终追 求的目标。
4)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 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 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 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4、斯坦纳的贡献:
斯坦纳对翻译与理解的关系,造成理解的困难, 译者应追求的目标以及四个翻译模式的论述不乏新 意,对于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学翻译
一、阐释学翻译模式与
乔治· 斯坦纳
二、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安托瓦纳· 贝尔曼
一、阐释学翻译模式-----乔治· 斯坦纳
乔治· 斯坦纳(1929- )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英、 法、德三种语言,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 和翻译理论。 1975年出版《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西方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 “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 该书为斯坦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2.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1、反对一字一译,对号入座的译法,认为翻译的关键在于表 达词语后的“道说”,而“道说”是无法通过字面的直译传达 的。 2、区分了“翻译translation”和“转渡transfer” 3、他认为每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是翻译。他把 “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 4、他认为,理解受到历史和语言的双重影响。 5、准确的翻译还受缚于母语的前结构。 6、他倡导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词语的源流、重视被遮 蔽的思想。
• However, “both the outflow of energy from the source and the inflow into the receptor ”(Steiner, 2001) indicate that it is really difficult for the translator to find the ideal point without any loss of energy. The problem of being insufficient, superfluous, or whatever in poor translation, usually come from the final step.
(5)质量受损(qualitative impoverishment)
用新的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替原文。这些术 语、表达法、人物形象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富性, 相应的,它们的指示或“形象”的丰富性也会受损。
(6)数量缺失(quantitative impoverishment)
翻译中词语的丢失,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
(3)扩充:使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东西可能盖过原文的声音, 打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变得平直而 寡淡,扩充也被称为过度翻译。
(4)雅化:雅化标志着“古典翻译的至高点”。在诗歌 翻译中,它表现为“诗化”;在散文体翻译中,表现为 “修辞化”。表面看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更“才华 横溢”,但不符合原语的说话艺术。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主要观点: 他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 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 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想作为基 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的观点,将翻译的过 程 看作是阐释的运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 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1)理解即是翻译:领悟一种意义便是翻译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 一个交流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 翻译”论断的阐释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 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 根本问题。 (2)翻译的四个步骤 乔治·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 复制的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 即译者的主体性。
(7)节奏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rhymes)
变形翻译能对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对标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破坏(the destruction of underlying networks of signification)
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链。
2.阐释学一步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 (2)中世纪:对《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注释、说 明,向人们澄清上帝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拘泥于宗教经 典,而是扩大到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二、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1.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观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 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 解的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异化VS归化 1)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以 作者为中心(偏向源语)。 2)”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以译文读 者为中心(偏向译语)。
二、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安托瓦纳· 贝尔曼
• 安托瓦纳· 贝尔曼(1942-1991)当代法国著名理论家,拉 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以其一贯的哲学立场而文明 译学界。 • 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 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 • 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 向作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 阐释学的基础上。 •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 中多种指示可能性的范围(not word for word, literally)。
3. Incorporation • The third movement is incorporation, into which the language has already developed a complete linguistic system. • But whatever the degree of naturalization, “the act of importation can potentially dislocate or relocate the whole of the native structure” (Steiner, 2001 )
施莱尔马赫的四点创新之处
(1)他是西方第一个把笔译和口译活动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 (2)他区分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前者是指文学 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翻译,后者指的是实用性的翻译;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证关 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话人的智能和 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 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问题。
阐释学的四个翻译步骤:
①信赖: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 ②侵入:就是侵占与发掘,可理解为译者知觉中两种语言 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 ③吸收:是指译者对原文意思进行吸收,给译文注入新的 活力。 ④补偿: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的走失进行补偿,即把原有的 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3.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 阐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真理与方法》
•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 历史中汲取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而时间距 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 某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 也同时开拓了我们自己的视域。 • 不足: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 存在与意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决定作用,最 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不可知的深渊。
(1)合理化:主要与原文句式结构有关,重组句子及其次序, 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 志、状态发生变化。 (2)明晰化:原文走向含糊隐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 往强使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表现的可能是原文欠明确 的、掩藏或压抑的东西,把原文不希望清晰的部分变得清 晰。将多义变成单义是这种译法的模式。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 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 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 对原文的再创造。
Advantages
1.It provides the modern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urther confirms translators' creativity .The translator is not a passive recipient of meaning but an active and creative agent in making of meaning. 3.Translation scholars have come to further recognition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the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Hermeneutic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by 刘双
主要内容
阐释学 背景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阐释学翻译 斯坦纳 《阐释的步骤》 贝尔曼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一、背景
1.阐释学(Hermeneutics)的定义及来源 (1)定义:阐释学也叫解释学,是一门对意义 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时期和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立的学 科。 (2)来源: 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尔 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Disadvantages
1.The process of "incorporative" may lead to the extremity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2.George Steiner only emphasizes on compensating for target language. 3.George Steiner didn't give a definite answer on the degree of "hermeneu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