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性别刻板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性别刻板印象
作者:朱小敏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
【摘要】刻板印象是一种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可见的一种心理态度,而性别刻板印象是一个广泛持久的方面,并且它和社会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与性别相关的社会现象出发,剖析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探讨刻板印象对社会行为的双重影响。
【关键词】刻板印象性别分析
一、现象描述
正常说来,我们长期对性别的看法是:女性往往应当趋于感性、细心、“小家子气”、美丽,男性应该是大气、冷静理性、帅气等等,即使现阶段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有着一定的改变,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期待大多是这样的。因此男性和女性有了各自的行为界限,男性和女性应该穿“属于他们自己的”衣服。从现在看,的确有所谓的反传统的穿搭,但是仅仅局限于少数群体,其中艺术工作者占多数。艺术是一种值得探究的特殊领域,艺术创作的需求往往会出现反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但回归生活,经验研究结果是,男女性应该按照他们既定的气质来。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与女性在很多方面已经趋向于“中性化”。因而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内涵也在悄然改变,逐渐解构,趋近多样化、复杂化。因而在职业选择、生活等方面男性和女性所担任的角色也相对趋同化。但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比如在上访销售等方面,人们往往趋向于向女性敞开大门,因为女性被广泛认为是没有攻击性的,而在保安、“劳动者”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男性,因为他们“应当是”强壮的、能干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结论的实用性很广,而现实情况也是这样的。
但刻板印象也有负面影响,女性在求职过程或者从政生涯中往往较多阻碍,因为男性可以从事大多职业,而女性则多局限于服务业。一个读理科的男性往往比同样专业的女生更好找到一个从事本业的工作,因为这些职业往往需要稳重、理性、能够忍受高强度工作量特制的人,而这些特质在多数人看来归属于男性。
二、原因分析
(一)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这种性别气质影响了男性和女性早期教育中思维方式的获得的差异。人类能力和观念的获得很多的依靠后天各方面的教育。有一项关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
影响调查,调查对象男女均有,分别给幼儿提供选择和完成人物有威胁的图片,观察幼儿在选择任务以及完成任务方面的情况。在经过较为科学方法调查后,学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对于男孩和女孩群体并未出现显著差异。这说明实际上直接作用于幼儿行为的是刺激导致的他们行为预期的降低,从而导致行为结果的不同。所以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是后天社会环境形成而非先天获得。
例如,学者玛格丽特·米德在《三个部落的性别与气质》的论著中列举的关于性别气质的部落,女性可以拥有现代社会的女性触不可及的特權,性别气质在现代社会来看是极度凶残、男性化的,而男性却可以是“柔弱”的,也有部落男女气质趋近一致的,因而这些论点被女性主义者所引用,成了反对性别定势的有力论据。
(二)源于教育的惯性
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中国早期男性与女性的教育方式的传承分不开。从遥远的古代,女性多以“闺秀”为荣,男性则是以出仕为耀,这样的观念从家庭教育到私塾教育再到其他社会教育,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意识中。教育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主要途径,在中国尤为如此。而社会发展即使加快,但观念的变化是缓慢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因教育制度的严格和传统教育方式使人们的性别意识趋近于保守。就中国来说,人们的生育观以及对于女性的看法仍然使女性的地位尴尬。
(三)社会发展中男女的合作分工
从父系社会形成到至今,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逐渐固定化,男性以强壮的体力在征服自然中做了大部分的贡献,而女性则慢慢地由母系社会的主导位置退至“二线”,成为所谓内人,这本身就有男性的附属品含义。当女性求职时,不仅她自己需要考虑家庭,用人单位更是从经济价值的生产角度否定了女性的办事能力。在分工越来越细致化的现代社会,女性的求职范围越来越广泛,但也多在服务业,男性的就业范围则较为广泛。实际上从事何种职业理论上是没有优劣的,但是就业时男女结构的不平衡,更造成了刻板印象程度的加深,长久下来人们就会认为,女性适合这种职业,如此循环往复,成为默认的“传统”。
三、结论和建议
既然对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双重影响,我们就应该找到合理的方式扬长避短。其实最长远深刻的方法,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塑造新的秩序,从个体角度观察、发现人,而不是将其群体化以克服刻板印象。另外,也可以顺应刻板印象带来的消费预期等等。
但刻板印象对个体发展的束缚作用也不可否认,例如女性的就业困境。实际上我们不可将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是充满可能的独特的个体,不可以忽视人的主体意识。另外在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上,我们应当客观看待,只是存在差异,而并没有优劣之分。男性创造经济价值是从
物质层面可见的贡献,而女性则多方面兼顾,很多时候在这样计算的时候,已经是就不正确了,人不是工具,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给每个人多些尊重,多些可能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杨青,李巧云. 性别刻板印象威胁对幼儿任务难度选择及表现的影响[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02):99-107.
[2] 姜晓琳,王鹏,王美芳. 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3):366-368.
作者简介:朱小敏(1996年—),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本科生,本科在读,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