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应答
12.免疫学---特异性免疫应答
![12.免疫学---特异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d0748152b84ae45c3b358ca5.png)
B细胞
T细胞
B淋巴细胞对TD-Ag的应答
B细胞的活化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抗原刺激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协同刺激
B细胞激活信号
B细胞激活第一信号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对TD-Ag的应答
抗原刺激
↘
B细胞→活化B细胞--→浆细胞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在抗原与其他辅助因素作用下,
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 合成、分泌抗体,通过抗体发挥的特 异性免疫效应称体液免疫应答。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介导细胞 B细胞 诱导抗原 TD-Ag、TI-Ag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细胞对TD-Ag的识别
子特异性识别抗原 肽 – MHC分子复合 物)
MHC限制性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APC向T细胞提呈抗原的过程(抗原的
加工提呈)
MHCⅠ类分子递呈内源性抗原给CD8+T MHC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给CD4+T
内源性抗原的提呈
由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 (靶细胞)合成的病毒抗原或肿 瘤抗原为内源性抗原,经蛋白酶 降解为小分子抗原肽,与自身的 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内源性抗 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供CD8 +T细胞识别。
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
浆细胞
抗体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效应阶段
抗原的清除 在抗体、细胞因子、效应T细胞、补体和
吞噬细胞等共同参与下,将抗原清除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介导细胞 T细胞 诱导抗原 TD-Ag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b95fcd12f01dc281e53af0cf.png)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相应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
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故此过程也称为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依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对T细胞依赖抗原(TD-Ag)的免疫应答和对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的免疫应答。
在应答过程中,前者需要Th细胞的辅助,后者不需要。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
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BCR所结合的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加工,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peptide-MHCⅡcomplex,pMHC),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识别,Th活化后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结合,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抗原;②BCR能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APC的加工和提呈,亦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特异性抗原提供第一信号启动B细胞活化,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使B细胞完全活化。
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又称抗原刺激信号,由BCR-CD79a/b (BCR-Igα/β)和CD19/CD21/CD81共同传递。
1. BCR-CD79a/b信号BCR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即启动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但由于BCR重链胞质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故需经BCR复合物中的CD79a/b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与CD3类似,CD79a/b胞质区亦存在ITAM。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2014)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2014)](https://img.taocdn.com/s3/m/8fd26d4da8956bec0975e33e.png)
1013
1015
主 要 内 容
*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免疫耐受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 概念: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
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 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 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亲和力增强
的特异性TCR与BCR,增强的抗原提呈能力等。再 次免疫应答仅由记忆淋巴பைடு நூலகம்胞介导。
(一) 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 组合多样性:V/D/J/ 的组合及轻重链的组合 肽链 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VH VH65 x DH30 x JH6=11700 Vk Vk50 x Jk5 =250 Vl Vl30 x Jl4 = 120 L 250+120 = 370 H+L 2.5 x 108 3 x 107 总计 1014
* 封闭TCR和BCR独特型决定簇;
* 激活Ts细胞,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的生物学意义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 非己的基础,即免疫系统在建立对自身抗 原耐受的基础上,才能识别并排斥异己抗 原,从而维持自身环境的稳定。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超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肿 瘤
+
移植排斥 反应
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BCR、TCR 基因结构 * BCR、TCR基因重排 * BCR、TCR多样性的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 BCR、TCR 基因结构 * BCR、TCR基因重排 * BCR、TCR多样性的机制
三、BCR、TCR 多样性的机制
* 组合多样性
* 连接多样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265513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2.png)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1.特异性: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不同的抗原会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即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
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对不同抗原有不同的免疫防御能力,形成了免疫记忆。
2.多样性: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肿瘤细胞等。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机体内存在数以百万计的特异性淋巴细胞,每个淋巴细胞均能产生针对其中一种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认识和记忆: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即一旦机体接触过其中一种抗原,就能在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迅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对抗原进行防御,形成免疫记忆。
这种记忆是由长寿命的记忆淋巴细胞实现的。
4.柔顺性: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灵活应对抗原的变化。
机体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基因重组和突变产生不同的抗体或表位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从而应对不同抗原的变异。
1.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特异性免疫应答需要抗原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给淋巴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这些细胞会内化抗原,并将其分解成小的抗原肽片段,然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呈递给T淋巴细胞。
2.T细胞的活化: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肽片段呈递给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TCR)。
一旦抗原肽片段与TCR结合,会激活T细胞并产生细胞信号传导,包括钙离子流入、激活细胞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激活。
这些信号会促使T细胞增殖和分化,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效应T细胞,如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
3.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产生:一旦Th细胞被激活,它可以与B细胞相互作用,促进B细胞活化和增殖。
受到Th细胞的刺激,B细胞会分化成浆细胞,开始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抗体。
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侵入细胞和其他效应,起到抗体介导的免疫效应。
4.细胞免疫效应:特异性免疫应答还包括细胞免疫效应。
第12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12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566dda5be87101f69e319580.png)
Ck
Germline
Rearranged 1° transcript
Spliced mRNA
Ig重链V区基因重排
VH 1-123
DH1-27
JH 1-9
Cm
Ig重链C区基因重排
Primary transcript RNA
Cm AAAAA
pAm
Cm3
Cm4
Membrane coding
sequence
基因的重排的机制
①重组及重组信号序列 ②重组酶—特异性识别并切除RSS
等位排斥和同种型排斥
等位排斥 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
或重链基因,其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 达。保证一个B细胞只表达一种轻链和一种重链。
同种型排斥 指κ轻链和λ轻链之间的排斥,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应答的对象和应答的结局
➢特异性的本质是:
TCR和BCR特异性识别抗原,而TCR和BCR 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 特异性应答的基础
TCR和BCR的多样性及其分子基 础
机体为何能产生数量巨大、识别抗原特异性各异 的TCR和BCR? 其遗传学基础是T、B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阶段
Each domain of the H chain is encoded by a
separate exon
Cm1 h Cm2
Secretion coding
sequence
Polyadenylation site (secreted)
pAs
Polyadenylation site (membrane)
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1abf73fa9e314332396893de.png)
效应阶段 ——
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清除; 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抗原。
TD-Ag
识别阶段 反应阶段 (增殖分化 阶段) 效 应 阶 段 Tc细胞 APC
TI胞/抗原 多种机制 清除抗原 Ab 中和/清除Ag 体液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潜伏期
初次抗体应答的四个阶段
潜伏期长 (约7~10天) 总抗体水平低 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抗体亲和力低
维持时间短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 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潜伏期 潜伏期
初次抗原刺激
1、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2、与CD28有一定的同源性,与 CD80、CD86结合,抑制信号
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二、反应阶段
1. T细胞活化 (2)CD8+T细胞的活化
①.Th细胞非依赖型活化
靶细胞高 表达共刺 激分子
②.Th细胞依赖型活化
T细胞
间接识别 双识别
APC
二、反应阶段 1. T细胞活化
(1)CD4+T细胞的活化
CD28分子
配体: B7 (B7.1)(CD80) 和B7.2(CD86)
提供T细胞活化 的协同刺激信号 (第二信号)
CD28/B7促进IL-2基因转录、合成 缺乏时,T细胞失能(anergy)
CTLA-4 (CD152)
Th1的细胞免疫效应
a.活化巨噬 细胞或中性 粒细胞,消 化吞噬病原 微生物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8490e5b6f1aff00bed51ede.png)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是有机的系统的过程,目前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已由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入了基因水平。
非常复杂,是严密控制和精细的调节过程,这对保持机体自身免疫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描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即:感应段阶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的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分别由MΦ、T和B细胞完成。
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包括抗原识别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T和B 细胞完成。
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主要包括效应分子(体液免疫)和效应细胞(细胞免疫)对非已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即排异效应)及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在此阶段除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外,还必须有免疫增强系统参加才能完成排异和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的提呈细胞在其表面以能被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称为抗原提呈,也称为抗原呈递。
APC的抗原呈递作用是一个涉及抗原摄取、处理与呈递的复杂过程。
一、抗原在体内的分布和定位进入体内的抗原几分钟内,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到全身,其中绝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分解清除,只有少部分存留于淋巴组织中诱导免疫应答。
1、淋巴结中的抗原在两个主要区域被抗原递呈细胞捕获。
一是在深皮质区(即胸腺依赖区)和淋巴窦壁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捕获。
二是在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
2、在脾脏中,抗原从边缘区通过边缘窦而入白髓,并在淋巴滤泡中被长期存留,这是脾脏中抗原存留的主要部位。
二、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三、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1、抗原的摄取:2、抗原的加工:APC摄入的抗原以及在胞内产生的抗原需要通过代谢而修饰成能与MHC分子结合且具有强免疫原性的肽段,此过程称为抗原的加工。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70f769270912a216147929a9.png)
抗原
巨噬 细胞
吞噬 处理
嵌有抗原-MHC复 合体的巨噬细胞
呈递 辅助性T细胞 分泌蛋白质
呈递
细胞毒性T细胞 增殖、分化
相 同 抗 原
效应细胞 毒性T细胞
记忆细 胞毒性 T细胞
体液 免疫
使靶细胞裂解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学习 目标 识别 过程 细胞 免疫
练习
视屏1
视屏2
返回
阅读课本P53-54页“体液免疫”内容 思考:
来源 巨噬细胞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在胸腺发育
功能
吞噬、消化病原体,形成并呈递抗原MHC复合体,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 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分泌多种蛋白 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辅助性T细胞
效应B细胞 细胞毒T细胞
B细胞或 记忆细胞
淋巴干细胞 在胸腺发育 T细胞或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 或记忆细胞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启动过程
巨噬细胞 细胞摄取 某种病原微生物初次侵入机体后,经___________ 和处理,将病原体的抗原降解成肽与该细胞的 MHC 结合形 成 抗原-MHC复合体 ,该复合体可被人体中已经存在的淋 巴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MHC复合体受体 识别并结合,启动 免疫应答
阅读课本P52-53页“细胞免疫”内容
合成并分泌抗体
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分化成为 效应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并消灭已被感染的体细胞 或癌细胞、异体细胞 记住抗原,识别抗原,分化成 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效应细胞毒T 细胞
记忆细胞
例3: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 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 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 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
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3be28b77312b3169a451a458.png)
特异性免疫应答概念:免疫C从识别Ag到产生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并对Ag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
过程:感应(抗原识别与递呈)阶段、反应(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第一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抗原→T细胞→效应(致敏)T细胞↘再次↗↓产生免疫效应过程一、抗原的加工处理与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一)抗原的加工处理:1、抗原提呈:指APC将抗原处理、降解为抗原肽,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供T细胞识别;同时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产生IR。
2、抗原提呈过程:(1)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称溶酶体途径或MHC-Ⅱ途径在APC内:外源性抗原(如细菌、细胞等蛋白)↓吞噬小体+溶酶体→吞噬溶酶体↓处理、降解抗原多肽+MHC-Ⅱ类分子→抗原多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2)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称胞质溶胶途径或MHC-I途径在靶C(如病毒感染c、肿瘤细胞)内:内源性抗原:如病毒蛋白、肿瘤蛋白↓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LMP)降解抗原多肽+MHC-I类分子↓抗原多肽MHC-l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靶C(APC)表面→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二)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双识别,TCRαβ链同时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二、T细胞的活化:(一)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l、活化信号1:T细胞表面的TCR+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CR-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成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经CD3传入T细胞内2、活化信号2(又称协同刺激信号):T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28、CD2、LFA-1)+APC相应配体(*B7-1和B7-2、LFA-3、VCAM-1)↓形成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经CD28传导T细胞充分活化(激活T细胞)(二)CD4+T细胞的激活:1、CD4+T细胞+APC:↓活化信号1(TCR+抗原肽-MHC Ⅱ分子)↓活化信号2(CD28+B7-1、B7-2分子)↓活化增殖分化为CD4+效应THl细胞(又称炎性T细胞)2、若CD4+T细胞TCR特异识别抗原肽的过程中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则CD4+T细胞呈不应答状态。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26f5e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b.png)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是特异的,针对特定的病原体。
当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通过适当的免疫细胞和分子,会产生特定抗体来识别、结合和消灭该病原体。
2.记忆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即在第一次遭遇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会生成抗体和记忆性T细胞。
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在再次感染时更快、更有效地应对病原体,从而提供持久的免疫防御。
3.免疫选择性: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人体能够选择生成特定类型的抗体来对抗特定的病原体。
这是通过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的抗体基因重组来实现的。
1.病原体侵入: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例如树突状细胞)摄取并分解成抗原片段。
2.抗原呈递:抗原片段会被抗原呈递细胞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呈递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
3.T细胞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抗原片段结合后,会被激活并开始扩增。
激活的T细胞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毒蛋白杀伤感染细胞,并分泌细胞因子来调节免疫反应。
4.抗体产生:B淋巴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抗体受体识别和结合特定的抗原,从而激活并开始分化为浆细胞,大量产生特异性抗体。
5.抗原中和和清除: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中和病原体的毒性或抑制其入侵机体细胞。
免疫细胞也可以通过吞噬病原体或释放细胞毒素进行直接清除。
6.免疫调节:为了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机体需要免疫调节。
这是通过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调节性T细胞来实现的,它们能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
综上所述,免疫应答是一种复杂而精确的机体防御机制,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和免疫选择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多个细胞和分子的协同作用,通过激活T细胞和产生抗体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免疫应答的理解对于研究和治疗与免疫相关的疾病以及疫苗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https://img.taocdn.com/s3/m/55f9af4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3.png)
四、体液免疫
1、抗体
由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的,能与特定抗原结合 的蛋白质分子。
2、抗体的特点
①抗体分子的结构呈Y形,两臂上有同样的结合位点;
②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③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
④抗体由B淋巴细胞合成后,能分泌到组织液中,也能 移到细胞膜上成为受体分子。
3
、
A.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ABC
B.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
C.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
类型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
五、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3、现有疫苗的三种类型
灭活的微生物; 减毒的微生物; 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4、免疫接种的两种方式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例1、人接种卡介苗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 中就会出现抗结核杆菌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
胞和抗体的化学性质分别是: B
A.效应B细胞、多糖 B.效应B细胞、蛋白质 C.效应T细胞、多糖 D.效应T细胞、蛋白质
激活、增大
分裂
分化
效应细胞群
分化
记忆细胞群
4、特异性免疫的分类
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
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
肽
三
与MHC结合
、
细
胞
分泌多种蛋白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免
(白细胞介素-2)
活化
疫
细胞毒T细胞
的
活化
过
分裂分化
程
记忆细胞毒T细胞
2、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
1、入侵的病原体; 2、被病体感染的细胞; 3、癌细胞; 4、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4d98f5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a.png)
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应答是机体对于外来入侵物质的一种保护反应。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异性:免疫应答对不同的抗原有选择性地作出反应。
每种抗原都有特异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
这种特异性的机制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多样性的抗体。
当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时,免疫应答才会被激发。
2.记忆性:一旦机体被其中一种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作出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感染其中一种疾病后,会相对较少再次感染同一疾病的原因。
3.多样性:免疫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多样性。
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数百万种不同的抗原,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去对抗它们。
这种多样性是由于基因重组和突变的机制,使得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病原体。
4.敏感性:免疫系统对于极小量的抗原也能够作出反应。
即使只有几个分子的抗原也足以激发免疫应答。
这种敏感性是由于免疫系统中存在的抗原受体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在细胞免疫应答中,T细胞会通过识别抗原递呈细胞(APC)上的抗原,在抗原递呈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会与MHC分子上的抗原结合,从而激活T细胞。
激活的T细胞会分化为不同的亚群,如辅助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来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和消灭。
细胞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内的感染和异常细胞。
在体液免疫应答中,B细胞会通过其表面的抗体来识别和结合抗原。
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B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或标记细胞供其他免疫细胞清除。
此外,部分B细胞还能够分化为记忆B细胞,以便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应答主要针对体外的病原体。
总结起来,免疫应答的特点主要包括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和敏感性。
通过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两个分支,免疫系统能够对抗各种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机体免疫防御的基本原理,也为抗感染疾病和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 (二) 周围耐受形成机制 • 周围耐受是指成熟的功能性T或B细胞,遇 相应抗原后不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 1.缺乏协同刺激信号,致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 • 无能。 • 2.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 • 3.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 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 • 疫应答 • 4.其它机制 • (1)激活诱导的细胞凋亡 • (2)缺乏辅助细胞的辅助
第十八章
• 一、概念
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是 指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机体免疫 系统产生的对该种抗原的特异无应 答状态。它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 类型。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 二、免疫耐受的类型 • 天然耐受 是指在胚胎期,免疫系统尚 未成熟前天然接触相应抗原,出生后将 对该种抗原不发生应答。 • 获得性耐受 也称人工诱导耐受。是指 人为地给机体注入耐受原诱导机体产生 的耐受。
外源性和内源性
抗原提呈途径示意图
病毒
Ag肽-MHC-Ⅰ类分子
细菌
Ag肽-MHC- Ⅱ类分子
MHC-Ⅰ类分子
内体/溶酶体
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内质网
M ⅡC
TAP 蛋白酶体
MHC-Ⅱ类分子
(二)T、B细胞特异识别抗原
机体免疫系统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具有不 同抗原受体的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和 B 细胞,它 们能够对进入机体的各种各样抗原作出相应的 特异性识别。 T 细胞的抗原受体 TCR 与 B 细胞 的抗原受体BCR识别抗原的方式不同:TCR必 须识别由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并显示MHC限制性; BCR可直接识别天然抗 原分子表面的相应半抗原表位,且不受 MHC 限制。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
• 特 点 • 潜伏期 到达平台期时间 平台高度 高平台维持时间 • 下降期 • 亲和力 类别 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
长 (约5天~数周) 一般较长 低 较短 短(数天~数周) 低
主要为IgM
短(约为初次减半) 一般较短 高 较长 长(数月~数年) 高
主要为IgG
四、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 意义
第四篇
特异性免疫应答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主讲
郝素珍
山西医科大学
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
主要内容
•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 免疫耐受
知识要点
• • • • • • • • • 一、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二、熟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发生过 程。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概念和 效应作用。 四、熟悉抗体在初次、再次应答中产 生的规律及实际意义。 五、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了解耐受形成的机 理和影响因素。
三、效应阶段
效应阶段也可称抗原异物 清除阶段(在病理免疫中是 组织损伤阶段)。是指免疫 效应细胞或效应分子发挥效 应清除抗原的阶段 。
第十五章 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 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应答是 由成熟的初始CD4+Th1细胞(也称 TDTH)和Tc细胞(或CTL)介导的。 它们被抗原激活后,增殖分化为效 应T细胞(或称致敏T细胞)在清除 抗原中发挥重要作用,称这类免疫 为细胞(介导的)免疫(cell-
mediated immune)。
一、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应答过程Ag源自MHC-Ⅱ分子TCR
IL-2R 活化
Th1 Th1
IL-2
aTh1
aTh1
APC
提呈抗原
B7 CD28
增殖分化
Th1m
(二)效应Th1的效应作用
• ①释放细胞因子直接清除抗原。 • ②集聚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到 抗 • 原所在部位。 • ③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NK细胞等成 为最终的效应细胞。 • ④扩大免疫队伍,放大免疫效应。
提 要
• 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 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增殖、 分化、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 过程。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清除异己 物质以保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其 本质是保护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会 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和/或功能障碍,甚至 引起免疫性疾病。
提 要
•
• •
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
二、反应阶段
• 也称增殖分化阶段。 是指T、B细胞特异性识 别抗原后,在多种细胞间粘附分子协同作用下 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的阶段。 该阶段T、B细胞的激活均需接受双信号刺激。 • TCR或BCR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 双信号 • T或B细胞与直接相互作用细胞表 • 面AM的成对黏附 •
初始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示意图
• • •
2 1
CD2 VLA-4
CD4
TCR CD28
LAF-1
Ag肽
MHC分子
B7
ICAM
LAF-3
VCAM-1
T细胞
APC/靶细胞
二、反应阶段
• 双信号刺激导致TCR或BCR出现适度交联,并在 多种膜分子如CD3、CD4、CD8、或Igα/Igβ、 CD21等的参与下,使胞外刺激信号越过细胞膜传 入细胞内,诱发一系列胞内酶的磷酸化和去磷酸 化,启动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如磷脂酰肌醇 途径、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途径等),促使转 录因子(如NF-ΚB、NF-AT等)转位入细胞核, 开启有关细胞因子基因、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和原 癌基因并表达其产物。激活状态的的T或B细胞在 这些基因产物的作用下即进入增殖、分化阶段, 进而形成免疫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 (一)建立并维持耐受 可防治自 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 移植排斥反应。 • (二)解除耐受 激发免疫应答有 利于治疗反复感染和对肿瘤的控制。
三、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一)生理意义
• 1.抗感染 主要清除胞内感染的病原体。 • 2. 抗肿瘤 其机制包括 Tc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作用、CD4Th1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的直接溶解 作用和经细胞因子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NK细 胞的杀伤效应等。
• (二)病理意义
• 1. 介导Ⅳ型超敏反应,引发移植排斥反应等。 • 2.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组织损伤。
第十六章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
•
体液免疫应答是由 B 细胞介导 的免疫。因其效应分子抗体主要 存在于体液中,故将这种免疫称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应答可分别 由胸腺依赖性抗原( TD-Ag )和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I-Ag )诱 发。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应答过程
免疫原
CD40L CD40 增殖
第十八章
• •
免疫耐受
• •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1. 抗原方面 耐受原是免疫耐受形成的始动因素,它的种类、 性质、进入机体的剂量和途径等都是决定耐受 是否能够建立的重要条件。 2.机体方面 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及免疫状况与耐受建立 密切相关。
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
三、免疫耐受形成机制
• (一)中枢耐受形成机制 • 在胚胎期或在胸腺和骨髓中,当正在发育至已 表达功能性抗原识别受体,但尚未完全成熟的 T/B细胞,如接受相应抗原刺激不能像成熟T/B 细胞那样作出阳性应答,而是引发了阴性选择, 启动细胞凋亡,导致克隆排除。T/B细胞在发 育阶段所经受的这些克隆消除,显著减少了机 体生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 T、B细胞特异识别抗原
(一)抗原提呈途径
1.外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等)被 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吞噬、吞饮和受体介导的内 吞作用由胞浆包裹摄人胞内称为内体,内体与 溶酶体 (1ysosome) 融合。抗原在溶酶体酶作用 下,被降解成长度为 13—18 个氨基酸残基的免 疫显性肽段并与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Ⅱ分子 的抗原结合槽结合为 Ag 肽 - MHC-Ⅱ分子的复合 抗原,表达在APC细胞表面,供CD4+细胞识别的 过程。
二、Tc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一)应答过程
Ag
靶C IL-2R
Ag- MHC-Ⅰ
TCR
Ag- MHC-Ⅰ
Th
B7
CD28
IL-2
Tc
Tc
溶解靶C
TCR
Tc
穿孔素
记忆C
(二)效应Tc溶解靶细胞效应
• 效应Tc细胞首先识别靶细胞表面的AgMHC-I类分子并与之结合,用以下机制杀 死靶细胞: • (1)释放穿孔素 溶解靶细胞。 • (2)释放颗粒酶使靶细胞DNA断裂。 • (3)FasL途径 诱导靶细胞凋亡。 • (4)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BC
分化
记忆BC
Th
BC CKs BCR BC 分化 抗体 浆C
CKR
(二)
抗体的效应作用
1.中和作用与黏膜免疫作用 2.激活补体溶解抗原靶细胞 3.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 清除抗原 4.ADCC途径杀伤抗原靶细胞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 TI抗原(如某些细菌荚膜多糖、多 聚鞭毛素及脂多糖等)可直接激活未 致敏 B 细胞,而无需抗原特异性 T 细 胞辅助,一般也不需抗原提呈细胞 的处理提呈。据结构特点,可将 TI 抗原可分 TI—1 和 TI—2 两类,它们 以不同机制激活B细胞 (见图)。
• 体液免疫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其可通过相应效应物质(抗体)的多种 生物学功能在粘膜局部抗感染、清除体 液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溶解病 毒感染细胞、衰老死亡细胞及肿瘤细胞 等方面发挥免疫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 体液免疫也可表现出病理效应,介导Ⅰ、 Ⅱ、Ⅲ型超敏反应,参与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组织损伤。
(一)抗原提呈途径
2.内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 等自行合成的肿瘤抗原或病毒蛋白,在胞浆蛋 白酶体酶的作用被降解成长度约为8-13个氨基 酸残基的免疫显性肽段,进入内质网,在内质 网中与新合成的MHC-Ⅰ分子的抗原结合槽结 合成Ag肽-MHC-Ⅰ分子复合物,表达在肿瘤 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供CD8+细胞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