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李清照前后期词愁情比较
妇脆弱的 身体 和敏感的心 灵。 一
个 愁 肠 满 怀 的思 妇 形 象 顿 时 跃 然
纸上。
词人 唯有借泪来倾诉南 渡的亡 国 辛 酸 , 无 依 的 孀 居 之 痛 。 《 萨 菩
饱 经 风 霜 的 暮年 孀 妇 的形 象 已 悄 然 进人 读 者 心 间 。 “ 处合 成 愁 , 何
离 人心 上 秋 ” ,原 本 幸福 快 乐 的 李 二. 照 后 期词 中的 “ ” 李清 愁 清 照 ,就是 在 与 心爱 的 丈 夫离 别 , 与 深 爱 的祖 国 别 离 后 ,孤 寂 和 落 寞 牵 动 了 内 心最 柔 软 的 愁 肠 ,触
李 清 照 前 后 期 词 愁 情 比 较
一
.
李清 照 前 期 词 中 的 “ ” 愁
圃 廖 冬 . 车
( ) 女 的 浅 浅 闺愁 一少
“ ,是在品尝生命历程 中不 同 愁” 滋 味时 所生发 的思 绪 。南渡前 , 词 中带着几分 少女朦胧且稚 嫩的
愁 绪 ,将 一 个 愁 肠 绵 绵 ,生 。南 渡 后 ,词 中 蕴 含 着 围 破
心 念 国 家 存 亡 ,懂 得 亡 国 恨 的大
女 人 。满 腹 的愁 情 是 对 整个 民族 , 整 个 国 家 沦 亡 的 无 限 哀 叹 和 深 深
心 中无尽 的相 思 离愁 。
“ 下 眉 头 ,却 上 心 头 ” 的 才
痛惜 。 从 少 时 的 闺 愁 , 到之 后 的 离
也 唤 醒 了她 关 注大 局 的 忧 患意 识 。
感 中 的升 华 和 凝练 。在 前期 词 中 , 词 人 塑 造 的形 象 还 是 一 个 含 蓄 矜 持 的 大 家 闺 秀 ,一个 普 普 通 通 的 小 女 人 , 目光 仅 在 花 花 草 草 ,分 分 合 合 中游 离 , 独 享 一 花 一 世 界 的 快 乐 与 忧 伤 。 但 后 期 词 中 的 主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自-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摘要: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
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自然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就艺术成就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已经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
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
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
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词的情调,可以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她的词,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无边无涯,浓得化不开,拿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愁情词从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
在现存词中,这类词占的比重最大。
李清照出嫁以后,虽然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常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人。
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情无计可消除——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艺术张曼金110230330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海中最杰出的代表,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文学时代,她更是凤毛麟角,尤显珍贵。
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被成为一代“婉约词宗”。
与她一生的情感经历有关,在不同阶段,“愁”的具体内涵也不同。
本文从李清照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浅析她的愁情艺术。
关键字:情感愁情凄美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
清照出身名门,其父李格非,字文叔,致力于经学,以文著称于时,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是相门之后,也知书达理。
少女至少妇时代,她生活顺畅,幸福美满,诗的内容及思想呈现出豪放之气。
晚年,夫亡国破,她颠沛流离,饱经苦楚,滋生了诸多感慨和无限的愁绪。
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个时候的李清照,爱情甜蜜,生活无忧。
但作为花季年华的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那种少女特有的莫可名状的青春的惆怅,伤春惜花,感叹似水流年,表现了闺房少女的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短短的十个字让多少人赞叹不已,宋代的陈郁说:李易安工造语,故《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我想这绝非过誉之词。
这四字形容海棠的叶多花少,实则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词作背景是春夜里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
“绿”和“红”是两种颜色。
“肥”和“瘦”是两种状态。
这里“绿”和“红”借喻叶和花。
用“肥”和“瘦”形容叶子的茂盛和花的凋落。
鲜明、生动、形象,本来很寻常的字,经李清照一用就很有生气和味道,而又新鲜奇特。
同时又以绿叶的繁茂和红花的稀少,暗示春天的逐渐消失,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可见,作者在表达愁意的同时,不忘用字精审而又富有创造性。
该句不论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很有创造性。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246李诗婷(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出身名门望族,家风开明,婚姻美满,但随着国破家亡,前后词风变化非常大。
李清照写“愁”最出名。
在李清照的词中,每个人生阶段的词描写的愁不一样。
她的人生阶段分为少女、少妇、中年、晚年,对应的愁分别为“闺愁”“离愁”“苦愁”“思愁”。
文章根据李清照的人生经历,走进李清照的词,探索李清照的“愁”字情结。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结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246-02 作者简介:李诗婷(1996—),女,湖南益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李清照是我国伟大的女词人之一。
她除去女性独一无二的才情,还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她的词别具一格。
李清照的词大部分都描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感悟。
他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首先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及散文家,她的母亲是名臣王淮的孙女,除此之外,她在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赵明诚,赵明诚酷爱金石之学,也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这也与李清照有共同语言,他们夫妻非常恩爱,也有知己一般惺惺相惜之情。
她的娘家与夫家都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
她的原生家庭就与很多封建大家庭不一样。
她的父亲。
李格非一生清贫,有大多数读书人的清高气质,在河北担任通判时,地方来了一位道士,声称自己会妖术,拯救百姓疾苦,欺骗蛊惑民心,李格非知道后,令人将这个道士驱赶出城。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能有反对迷信鬼神的思想,可以说是很清明的。
李格非在当时最高任职,礼部员外郎一职。
在汴京做官时,把一家人带到了这繁华的都城。
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在《诗词散文》中有提到“议案继承父母两系之遗传”李清照出生优越,自幼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词诗文,研习百家经典,故乡的泉水也给她很多大灵感,自然的灵气和她少女的情怀相融合,李格非比较开明,没有用封建社会的教条约束李清照,将她所在寂寞深闺大院,而是任由她在自然中游玩欣赏。
一寸柔肠 千缕愁思——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I c u l ne tn s Th u a d W ip o l n h le : n h S pp e I tsi e o s n s fMea c oi s
Dsuss nteL igh oWodt Wor eS ni e t h l wy i se i nza r r t e t n al l c i h Q o yh m S o
常记 溪 亭 日暮 , 醉不 知 归路 。兴尽 晚 回 沉 舟 , 入藕 花 深 处。 争渡 , 误 争渡 , 惊起 一 滩 鸥鹭 。
— —
然 而要 解读 李清 照 的 一 腔愁 绪 , 发 现 又 是 怎一 个 却
“ ” 了得 ?通览 易 安之 词 , 愁 字 充斥 了太 多 太 多 的爱 恨情 愁 !闺愁— — 离 愁— — 国愁 , 成 了李 清 照 词 构 中愁情 的发展 线 索 , 而循 着这 条线 索 , 我们 又可 以窥
有似无 的浅浅 闲愁 。表现 在词 作 中多 为少 女怀 春伤 春惜 春 的浅愁 、 闺愁 。
昨夜 雨疏风骤 , 浓睡不 消残酒 , 问卷 帘人 , 试
乐 、 鉴 赏 , 且还 有一 颗敏 感 而柔 软 的心灵 。青 春 精 而
们 沿着 这条轨 迹 去触摸 词 人每 一个 坎坷 的足迹 吧 !
一
、
少 女 时代 淡 淡 忧 伤 的 闺愁
清照 已由天 真无 邪 、 活泼 快乐 的少 女 走 向多愁 善感 。 自然 界 的 四时迭 序 , 草 枯 荣 无 不 牵 动 词人 那 根 易 花
感 的心 弦 , 春 的情 怀 , 生 的滋 味 , 青 人 渐渐潜 入 心头 ,
Ju l fR do& T nvri ( hlsp y& Sca cecs oma o a i V U iesy P i o h t o oilSin e)
3李清照的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
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愁”情的比较1020110314吴明霞【摘要】: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女作家,她以其超群的才艺、柔婉细腻的情感而著称是宋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对于“愁”情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及体验,她的词“愁”在各个阶段都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本文将从四个阶段对“愁”情进行探讨比较:未婚时期;新婚后;南渡前;南渡后。
她把女性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感受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让心中的“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为中国词坛增添了些许灵气,些许温馨。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愁情女作家一、未婚少女时期(1)词中体现的隐隐忧愁:伤春悲秋、叹息年华易逝。
(2)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铸就了了她敏捷的感受力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新婚到青州夫妻屏居时期(1)对外出丈夫的相思愁苦之情。
寓深刻的社会现状于包含愁情的诗词中。
(2)李清照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从未衰退,始终保持极为深挚强烈的情感感受。
三、青州屏居到难渡前(1)生活上很富足,感情上没有寄托,对丈夫是否钟情于彼此表示担忧。
(2)内心的愁苦跟无法变更的社会现实的矛盾,让她在痛苦中备受煎熬。
四、南渡之后时期(1)她的词充分的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国破家亡之恨,民族之灾难、个人之不幸凝结在了一起。
(2)词中虽然体现了愁情,同时她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词中也表现的尤为强烈。
总结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可以说她是以喜剧开始,以悲剧而告终,正是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的变局导致李清照词作的不断变化,并且这些生活的阅历在她的词中都一一体现,“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作为主线,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内容情绪,也大多与“愁”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
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暗中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久久不得沉浸与回味。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
论述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悼亡词:李清照的悼亡词是她词作中的重要部分,这些词表达了她对逝去丈夫赵明诚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思。
这些悼亡词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声声慢》这首词中,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自己在寻找、探索和思念丈夫的过程中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2. 愁情词:李清照的愁情词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词表达了她个人的离愁别绪、忧患苦闷等情感。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绘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这些愁情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离别、忧患和苦闷等情感的普遍表达。
3. 闲适词:李清照的闲适词主要描写了她生活中的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的场景。
在《如梦令》这首词中,她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自己生活中的轻松愉快和悠闲自在的状态。
这些闲适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生活中的另一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轻松愉快、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咏物词:李清照的咏物词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或花卉的描绘,表达她的情感和心境。
在《浣溪沙》这首词中,她用“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自己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这些咏物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
5. 爱国词:李清照的爱国词主要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在《夏日绝句》这首词中,她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兴衰的关心和忧虑。
这些爱国词不仅展现了李清照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关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忧虑。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
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
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
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
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
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北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
这种“不惯”绝不是水土气候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是一个爱国之民无处安身的愁肠。
深怀着这种漂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似乎听到了戎狄中流击水的呼喊……无论是对朝廷腐败无能,偏安一隅的愤慨,还是报国无门,漂泊沦丧的哀愁,此时的李清照再也不是只停留在抒写闺中闲愁的少妇,而是上升到了家国之愁。
她的哀怨太大太深似要胜过李后主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的愁,更超乎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的愁。
二、丧夫之痛中年丧夫,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何等悲痛的事情!赵明诚的去世,是李清照一生中最沉重的打击。
往日的温馨甜蜜,夫妻唱和的情景换做而今孑然一人,孤苦无依的惨境。
词人常常缅怀已故的丈夫,写下了饱含血泪的悼亡之作,如这篇《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是词人借咏梅而作的一首悼亡词。
作者孀居后,孤苦寂寞,落落寡欢,上片的头四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笛声”一句一转,作者于凄苦中忽闻梅花三弄的笛声,看梅花竟放,情不自禁的忆起当年与赵明诚一起赏梅的情景,止不住感慨“多少春情意”,精神为之一振。
接下来作者情绪立即低落下来。
“疏雨”中的梅花“下千行泪”,语意双关,梅花流泪也是作者流泪。
“吹箫”两句,化用典故含蓄的点明思念丈夫的题旨。
结尾,作者忽发奇想,想折一枝梅寄给丈夫,可是“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寄给谁呢?往哪里寄呢?天人永隔,生死两茫茫的哀愁诉之不尽。
另一首《南歌子》,当作于赵明诚殁后的某个秋天。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秋夜渐深转凉,“人间帘幕垂”,家家户户都已入梦乡,而此时的抒情主人公却和衣而卧,哪里能睡得着呢?为思念已故的夫君,在暗自垂泪。
起解罗衣,睹衣思人,见“莲”而生“怜”(爱怜),见“藕”而思“偶”,更是悲从中来。
后三句,直抒胸臆,发现三个“旧”字,发出物是人非、情非旧时的悲凉喟叹。
在这一时期,与之生死相依,相敬如宾的丈夫赵明诚别她而去,再加上国破后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此时的李清照无异于雪上加霜,身心俱疲。
国仇家恨聚集在词人的心头,痛定思痛之后,词人开始怀念破碎的家园及故土。
三、故国之思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碰不得的、浸满了泪水的话题。
身在他乡女词人一刻也不能忘记给自己带来无穷美好回忆的北方故乡,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常常勾起她对家乡的思念。
如这首《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觉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上片写到早春天气使人产生喜悦的心情。
而下片两句忽作转折。
早春又是乍暖还寒时节,小睡起来,微寒侵肤,刚才插到鬓上的梅花也已枯萎。
词人不说心情的转变,只用天气的轻寒和梅花的凋残,暗示其意识流程。
一定是乡心又被春天拨动,故国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记忆中泛起。
发出“故乡何处是?”的悲呼。
故乡虽在而河山易主,欲归不能,只有在醉里梦里,才能片刻摆脱沉重的乡愁。
词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沉溺于但愿长醉不复醒的醉梦中,只说醉卧时所烧的沉香早已炉灭香消,而词人还宿醒未解。
而醉醒时乡思的凄苦,尽于言外而见。
李清照竭力想摆脱悲苦意绪的缠绕,但是,故国之思铭心刻骨,她尽量寻找机会解脱自我,但还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愁绪。
如《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是一首伤春伤离之作,伤春伤离的背后渗透着故国之思。
“永夜”就是长夜漫漫,这是失眠者揪心揪肺的痛苦感受。
词人在此漫漫长夜,或者因故国之思而难以入眠,或者睡眠中仍然念念不忘故国江山,在梦中多次归去。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是醒来以后的失落与惆怅。
醒来后时光之凄苦难耐,已尽在不言中。
下片中词人笔锋一转,语意似乎转向欢快:“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岂知结尾两句语意再转:“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词人为何而醉?“春老”与“人老”词人的伤春伤离意绪,至此也含蓄的说出,照应了开篇所烘托出来的低靡之状态、忧郁之情绪。
读完整首词,我们可体会到词人身在异乡,有家难归,触景生情,发故国之思,叹春之难留,哀人之将老,心头的思乡愁绪挥之不去。
四、孤寂之叹女词人历经沧桑,饱经忧患,整个身心彻底崩溃,她感到心灰意冷,发出几乎绝望的叹息。
如这首《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在临安所作。
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出现了一片升平的景象,而在这过节的日子里,人们的欢乐反而使词人感到悲凉。
回想“中州盛日”的元宵节,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词人穿着华丽的衣服,与酒朋诗侣相伴,来到街上游玩。
而如今,经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的词人已是年老憔悴,两鬓斑白。
又是一个晴朗的元宵,但半生飘零的女词人在这绝佳的赏灯时节却“谢他酒朋诗侣”。
使人深感作者谢绝了“未相召”者也好,或害怕夜间出去也好,并不是忧愁自然界的“风雨”,更不是自惭形秽,而是在江河日下的如今,所产生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
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满腹的辛酸,一腔的凄怨,自己年老孤寂一人的悲叹由此而出纵观李清照后期词作中,一曲著名的《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通过对秋日黄昏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词人晚年饱经国破家亡,离乱战患的伤痛之后,孤独凄凉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愁。
这首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
开篇连用了七对叠字,一字一调,缠绵哀怨,制造出了浓浓的凄切哀愁气氛,将词人凄惨、空旷、寂寞的心境表现得极为真切。
词中词人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这种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一句表面上是埋怨天气,实则是感伤自己身体的软弱。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真切的显现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下片由上片对凄凉心境的描写转入对残败秋景的叙写,继而转入了更深一层的反思和秋愁。
“满地黄花堆积”五句用菊花残落,无人怜惜来做自我形单影只的描述,暗指自己韶华已逝,青春不在。
美好的时光都流逝,留下来的只有凄楚与辛酸。
词中另外一些写愁情的字眼,如“寒”、“伤心”、“憔悴”、“独自”、“黑”等也都用的恰到好处,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所选用的秋天意象如“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黄昏”等,这些残秋悲惨不堪的景色无不触动愁思,他们既富诗意,又富形象性,就像组成了一副流动的画,愁情涂满了整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