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士人画”概念及其绘画美学思想略论

合集下载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作为宋代著名文人,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在绘画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

本文从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和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入手,探讨了苏轼在绘画中的特征表现、影响因素、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的绘画主题、表现手法和作品的价值。

通过对苏轼绘画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作品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出他绘画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思想的时代意义。

苏轼的绘画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收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苏轼、绘画特征、艺术思想、文人画家、主题、表现手法、价值、影响因素、独特性、时代意义、影响、形成过程。

1. 引言1.1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苏轼作为宋代文学大家,其绘画艺术也是备受瞩目的。

苏轼的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在形式、内容和意境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苏轼的绘画艺术意义在于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一笔璀璨的色彩。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并体会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苏轼的绘画艺术不仅是他个人的表现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意义。

1.2 苏轼作为文人画家的身份苏轼作为文人画家,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懂得绘画的文人。

他以诗文著称于世,同时也擅长书法和绘画,展现出了多才多艺的一面。

苏轼在绘画领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创作,更蕴含着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作为文人画家,苏轼对绘画的追求并非只在于技巧的表现,更注重作品的内涵与意境的表达。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

苏轼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以及这些特征背后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一、苏轼绘画特征1.山水画的独特风格苏轼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山水风景的气势和神韵。

苏轼的山水画注重画面的布局和构图,常常通过借景增幅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此外,苏轼的山水画多用意象化的手法表现情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之美。

2.人物画的生动表现除了山水画外,苏轼还擅长绘制人物画。

他对人物的描绘非常有生命力,通过细腻的线条和饱满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苏轼的人物画常常注重人物形态的自然流畅,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他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姿态,使人物形象真实而栩栩如生。

3.草书的独特风格苏轼的绘画作品中,草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书写草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苏轼的草书字形奔放、洒脱,富有灵动的生命力。

他注重在草书中体现情感的表达和自我情绪的宣泄,使草书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更成为一种传递心灵感悟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表现。

二、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1.对古人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古人艺术情有独钟,他积极学习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吸取他们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深入研究古代绘画理论,尤其对大家谢赫心仪,这对于他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2.文学与绘画的结合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对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将自己的文学才华与绘画相结合,通过绘画表达文学情感,通过文字补充绘画的意境。

他善于通过诗词来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使绘画和文学相得益彰。

3.追求心灵自由与审美追求的统一苏轼的艺术思想强调个人内心的自由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基础,致使后世文人画家 意义深刻。苏轼是站在绘画创作的观念上为
着重强调画是“写”出来的。
宋代绘画提出了美学指导,进而体现出特
殊性。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和自我性情的表
三、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达,致使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吹遍中国画坛,
不仅使绘画产生了多样性发展,而且有力地
苏轼在文人画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在 推动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及绘画风貌的变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内容提要: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 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 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一改往日院 体画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 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生动形象。
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整
苏轼倡导以书入画、以书论画的理论, 体性。苏轼正是注意到这种创作过程中的不
是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不拘于传统的 可逆性,进而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观性对于情
创新精神。我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身何物不堪
较早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以象形的方式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字也在不断发展,直到
绘画一旦摆脱形的束缚,思想上将会 从不同的角度参悟书画意境,将他们带入不
消除内忧外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 更加自由,绘画表现上将更为彻底,风格题 同的境界。苏轼将诗境引入绘画追求意境的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甚微。 材将会更为多样。宋代文人画的关注点逐渐 创造,从而冲破了“形似”观念的束缚,强

苏轼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称为文士三绝之一。

他的画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概念:
1. 国画:苏轼将国画作为自己的兴趣之一,潜心学习并不断创作。

他的国画作品主要以山水画为主,追求笔墨自由舒展,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潇洒笔墨。

2. 文人画:苏轼的画作多以文人雅士的意境为主题,常描绘文人墨客在山水间吟诗作画,表达出他对于闲逸自在、远离尘嚣的向往。

3. 赋诗画:苏轼的诗文经常与他的画作相结合,形成了赋诗画的特色。

他通常先以画作为基础,然后赋诗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4. 文人气质:苏轼的画作流露出他作为一位文人雅士的气质,追求自由奔放、潇洒深远的艺术风格。

他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常常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并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苏轼士人画作的概念主要包括国画、文人画、赋诗画以及文人气质等方面,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和绘画背景入手,探讨了苏轼绘画的技艺特征、题材取向、风格特点以及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苏轼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和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追求表现简洁而自由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苏轼的艺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审美情感与生活体验的融合。

在绘画史上,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关键词: 苏轼, 绘画, 艺术家, 生涯, 背景, 技艺特征, 题材取向, 风格特点, 艺术思想, 艺术追求, 独特魅力, 影响, 地位, 绘画史1. 引言1.1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散文被传颂至今,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他的绘画才华使他在当时的艺术圈内声名远播。

苏轼在文学和绘画两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造诣,他通过绘画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文学作品,但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却同样引人注目。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不仅令人钦佩,也启发后人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2 苏轼绘画的背景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政治家,其绘画才华也备受世人瞩目。

苏轼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而他的绘画才华同样值得一提。

苏轼的绘画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涉足绘画领域。

苏轼学习绘画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他对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人雅士的文学与绘画双修的追求。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作者:林雪红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4期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早期文人画理论的奠基者,他的画论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苏轼区分了文人画与画工画,确立了文人画观,提出“诗画一律”论,明确了绘画与诗有着共同的审美追求,苏轼的画论和绘画实践,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使绘画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手段和载体,把绘画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关键词:苏轼画论;文人画;诗画一律;神似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62-02一、前言北宋中期在苏轼、米芾、文同等书画家的大力倡导下,文人画兴起,至元明清时成为画坛主流。

苏轼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他的诗、词、文成就使他在文学领域独领风骚,书法、绘画成就同样令人赞叹,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也是北宋中期文人画兴起时的代表人物。

苏轼在文学、书法方面的成就为世人公认,在绘画方面他留传下来的画作极少,但其画论的影响远远超过他的绘画创作。

他没有专门的绘画理论专著,关于绘画的言论散见于他的诗文、题跋中,而且涉及到绘画艺术的构思、创作、欣赏及艺术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研究者说,比起他的诗论、文论、书论来,他的画论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要巨大得多。

二、确立了文人画观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他在《又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这是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不同于画工画的一种新的概念,并明确地表示出他对士人画的倾向,“士人画”注重“意气”,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画工画重视形式和表象,而“士人画”更重视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气质,及文人的情怀和意趣,有“如阅天下马”般的气势和壮阔的感觉。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从苏轼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

从苏轼的题画诗看其绘画美学观摘要苏轼以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综合身份,以题画诗的形式对绘画提出了一系列画学主张。

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苏轼的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正是这几方面构筑了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转变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从图真艺术而转入写意艺术。

关键词:苏轼题画诗形神观诗画一律淡泊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才式的人物,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造诣。

苏轼并没有专门地研习过绘画的方法和技巧,但他凭借着旷达的本性、高迈的天资,对绘画有着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绘画精神和意境的把握传达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他的《枯木怪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但苏轼在绘画史上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创作,而是他对绘画所提出的一系列美学主张,特别是以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于画之内外的以题画诗的形式提出的绘画美学主张。

这些主张使中国古代绘画史在宋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图真艺术转向了写意艺术的浩浩大流。

题画诗是指欣赏者或画家本人根据画作的题材、内容、意境等有感而发所创作的诗歌。

苏轼的题画诗常常是有感而发,画助诗兴、诗达画境;也常以联系时事而借题发挥,在咏物寄情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绘画美学主张。

苏轼通过题画诗、跋的形式所阐发的画学主张有许多,如“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所阐发的诗画关系问题等。

而在苏轼一系列画学主张中,最重要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形神观、“诗画一律”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淡泊情怀。

一苏轼的形神观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首诗很能反映苏轼的审美趣味,尤其是他对“形神观”的看法,即对“神似”的重视。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苏轼(1037-1101),是汉宋近代文化者与思想家,他也是一位神人绘
画理论家。

他曾多次把绘画制度作为客观性前提去研究过去和现在,他的理
论分析使文人画得以再度发展。

苏轼的绘画理论,重视复兴时期的风格,它以写实的风格来取代前代的
拟人风格,故其它的繁殖的古典和传统文人画,能够获得现有的表现技巧。

重视取景,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取景使画面变得活泼,以及取景和内容之
间的联系,更加丰富了思想表达。

苏轼还提出,画中应该反映客观世界独特
的感受,比如证明,可以使人对自然、人物、历史等有更加清晰和精准的了解。

不仅如此,苏轼还按照文人气质,还设计了一套山水绘画理论,它以抽
象自然的形象,运用细腻的细节来结合,表现出内在的道学情思,打破历史
应有的限制,让文人画中出现新的感受和时尚。

从而能够使画面体现出一种无限幽默感,再次使文人画得到了发展空间,使画坛的活力实现了大放异彩。

总之,苏轼的绘画理论,不仅使文人画具有了一定的技巧性、丰富的思
想表达,还给文人画的发展带来了更为新颖的想法和表现手法,使文人画在
当时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也使文人画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至今仍然被文人们
所喜爱和赞赏。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苏轼的绘画美学思想研究作者:高雨洁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3期摘要:苏轼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和书法上登峰造极,在绘画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从诗画相通、绘画创作以及绘画评论三方面对苏轼绘画的美学思想进行详细分析,论证苏轼在绘画方面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苏轼;绘画;美学思想;诗画相通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才,在仕途上,苏轼每到一处地方当官便兴修水利,造福当地的百姓;在散文上,苏轼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诗词上,苏轼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丰富了词的意境,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书法上,苏轼用笔丰腴跌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上,苏轼画风超然,善画枯木、怪石和劲竹,代表作有《枯木怪石图》,其《苏东坡集》对后世的绘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诗画相通的美学思想(一)诗画本一律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绘画艺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此之前,绘画的工作通常是专门交给工匠去完成,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绘画也在文人阶层流行起来,其中王微所作的《叙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绘画的地位。

到了唐朝之后,绘画迎来了繁荣时期,绘画大家张彦远顺势提出“书画同体”的论点,更进一步提升了绘画的地位。

在宋朝,苏轼在“书画同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诗画一律”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肯定了绘画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文人骚客寄托心中抱负、抒发心中情感的一种高雅艺术,《诗经》也被列入“五经”之中。

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首次将诗和绘画放在一起论述,他认为在教化方面绘画要隐晦许多,并不像诗歌那样容易理解。

西晋时期,陆机将绘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并产生了诗画相通的相关论述,他认为诗歌具有“宣物”的作用,能通过言语表达诗人的感情,而绘画则有“存形”的功能,能够通过形象的方式表露画家的思想,虽然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殊途同歸,最终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功用。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在中国绘画史的历史长河中,宋代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一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绘画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在院体画派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画这一新兴画派。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追求“尚简”,“尚神”,“尚意”的审美意趣,对艺术要求是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

对后世的画家影响深远。

一、艺术特征苏轼从中年开始从事绘画,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古木怪石图》。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绘画上的一些艺术特征。

《古木怪石图》画的是一块怪石于左,怪石左上露出一些碎小丛竹,怪石之右画一株虬曲的古木,倾斜而上。

古木有枝无叶,怪石与古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

土坡一笔带过,怪石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

体现出一种“萧散简远”,“古雅淡泊”的意味。

米芾曾这样评价这幅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认为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而发。

画家将自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自然表现对应在一起,表现出极佳的意境。

苏轼想以大刀阔斧的写意笔法来改造宋代严谨精细的书画实践,要冲破创作对象外在形式的束缚。

由此看出,苏轼所推崇的艺术境界是“萧散简远”、“简古”和“澹泊”。

二、绘画思想绘画作品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反映画家的主流思想。

苏轼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几个理论观点上,如“常理”和“常形”、“象外”“身与竹化”等。

苏轼首次提出“常理”和“常形”两个概念是在熙宁三年(1070)《净因画院记》里: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浅析苏轼文人画美学思想

浅析苏轼文人画美学思想
它, 这 是艺 术 发 展 的 必 然 规 律 。独 特 的 政 治 环 境 促 使 画 家 打 破 院 体 画 的精 工 富 丽 , 走 出 宫 墙 。 不 仅 在 题 材 上 不 再 选 择 皇 家 罕 见 的珍 禽 异 兽 , 而是 选择 梅 , 兰, 竹, 菊, 更 是 在 形 式 上 通 过 淡 雅 的 笔 墨 以及 自身 所具 有 的 感 人 力 量 来 抒 发 内 心 的 情 感 。 在 这 样
华, 而 更 多 的 是 强 权 与 专 制 。在 这 一 历 史 背 景 下 , 士 大 夫 选 择 退
庄周世无有 , 谁 知此疑神” 意 思 是 说 文 同 在 画 竹 时 达 到 了 物 我 两
相忘 , 即是 主 客 观 达 到 了 高 度 统 一 。 身 于 竹 化 就 是 竹 在 创 作 主 体 内是 有 生 命 的 竹 , 而 通 过 绘 厕 表 现 出 的 竹 依 然 是 具 有 生 命 的 竹子, 这 是 物 我 合 一 的最 高境 界 达 到 了 “ 见 竹不见人 ” , 其 实 这 就
在《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 中苏轼谈 到“ 与 可 画竹 时 , 见 竹 不 见 人 。 岂独 不 见 人 , 嗒 然 遗 其 身 。其 身 与 竹 化 , 无 穷 出清 新 。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 面性 , 重 文 的 政 策 使 宋 代 成 为 了 一 个 文 弱 的 时代 , 即是指统治者 并没有 从真 正意 义上使 文人 士大 夫一 展才
苏 轼 在 他 的《 静 因 画院记 》 讲到, “ 余 常论 画 , 以 为 人 禽 宫 室
器用 , 皆 有 常 形 。至 于 山石 竹 木 , 水波烟 云 , 虽 无常形 而有 常理 。
常形之失 , 人 皆知 之 。常 理 之 不 当 , 虽 晓画者有 不 知 ; 故 凡 可 以

苏轼书画美学研究

苏轼书画美学研究

苏轼书画美学研究引言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被誉为“全才”。

他的艺术成就涵盖了诗、词、文、画等多个领域,而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更是被后人传颂不已。

本文将聚焦于苏轼的书画美学思想,探讨其内涵、影响和现代价值。

关键词阐述书画美学是指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审美研究。

在这个领域中,艺术家通过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元素,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象。

苏轼则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树一帜的美学观点,成为了中国古代书画美学的杰出代表。

苏轼的书画美学思想1、艺术主张:苏轼强调书画艺术要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反对刻板模仿。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基于自然和真实,同时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

2、审美观点:苏轼追求“意在笔先”的审美境界,强调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他主张将诗情画意融入书法和绘画中,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韵味。

3、创作实践:苏轼的书法以行书、楷书见长,绘画则擅长山水、花鸟。

他的书法作品如《赤壁赋》等,笔画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和生命力。

在绘画方面,他的作品《潇湘竹石图》等则以独特的构图和笔法表现了自然的神韵。

苏轼的影响1、书画史地位:苏轼在书画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艺术家学习的典范,对后世书风、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2、现代艺术影响:苏轼的书画美学思想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意在笔先”的审美理念启发了现代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作品的内涵与意境。

此外,苏轼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创新性,也促使现代艺术家在探索中寻求个性化的表达。

结论本文通过对苏轼书画美学的研究,揭示了其艺术主张、审美观点和创作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苏轼在书画领域所倡导的美学观点,不仅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现代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苏轼的书画美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还能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未来研究方向苏轼的书画美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值得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苏轼绘画艺术思想中的人生论美学意蕴

苏轼绘画艺术思想中的人生论美学意蕴

269消费导刊· 2015年10月刊苏轼绘画艺术思想中的人生论美学意蕴林李龙 浙江理工大学摘 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无论在文学还是书画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涉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物我关系上,苏轼主张“游于物外”而不能“游于物内”,在超然物外的基础上又能留意于物,体现了审美与人生相统一的致思方式,包含了淳朴的人生论美学意蕴。

关键词:苏轼 绘画艺术 人生论美学一、传神写意(一)《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两则顾恺之的事迹: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

人问其故。

顾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

人问其故。

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顾恺之举了一件个案说明绘画中眼睛对传神的意义,举了另一件个案说明脸颊对传神的意义,但没有升华性的总结,而苏轼则是进了一步,却没有局限于这两个部位,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面,他说绘画中“欲得其人之天”就需要把握对象外貌中最突出的特征。

这样一来就把顾恺之传神论中的“神”的内涵具体化、明确化。

(二)苏轼《传神记》曰:“传神之难在目。

顾虎头云:“传形写影,都在阿睹中。

”......故以吾所闻助发云。

”顾恺之的“迁想妙得”已经涉及到一些艺术想象的成分,而苏轼在《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中提出“神与物交”的写意理论,把传神论的试用范围从一般的人物画范畴扩大到了山水草木的范围,将“传神论”提升了一个层次。

写意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大意,一个是胸中之意。

前一种是不求形似,后一种是直抒胸臆。

写意理论的主张在苏轼那里体现为对士人画的推重。

又因为士人画强调不拘小节的绘画,更注重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即现在所说的“诗性精神空间”,将落脚点放在审美品鉴与人生品鉴上,初步体现出其审美理想的追求与人格理想的追求在内核上是一致的。

二、寓意于物苏轼讲传神也涉及到了“悟”的成分。

他没有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评析层面,而是对艺术化的境界有了相关的论述。

苏轼赏画的意境和区别

苏轼赏画的意境和区别

苏轼赏画的意境和区别苏轼这样看待“士人画”和“画工画”的区别: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又跋汉杰画山二首》)“士人画”的“取其意气所到”指的就是书画以简略之笔写出物象之意、传出物象之神;而“画工画”只注重表现外在形式,忽略了物象的精神风采,所以画中之物便无生气和活力。

这就是苏轼赏画重“神似”的一个典型例子。

再来看苏轼《画水记》中的“形神”之说: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画水记》)苏轼认为,画水只注意平远细皱这些笔法,试图从外形上吸引人,品格并不算高。

而孙处士能于画中注入性情志趣,使所画之水自由奔涌,曲尽其妙,显出水的自然特性和神情气韵,这样的书画作品才称得上是以神取胜的非凡之作。

于此,“形似”与“神似”之高下显而易见。

苏轼还在《传神记》以人物写真为例,阐释了“神似”的表现方法及其重要意义,并指出不需求整体相似,只要找准能表现神韵的关键部位,就能真实地再现人物。

苏轼品画讲究诗情画意,他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达诗画相通的观念。

“诗是有形画,画是无形诗”,诗与画的相通之处就在于有意境。

意境离不开情与景的交融,故诗中有意境,便能传言外之意;画中有意境,自能得象外之旨。

具体说到画,“画中有诗”指的是画师不仅能展现万物的自然风貌,还能如同诗人一般,书画中表达主体的情性意趣,体现文人的气质风格。

诗画相通的审美思想频见于东坡的书画题材诗文中,如: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像略与诗人同(《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次韵吴传正枯木歌》);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题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绘画家,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与他的文学作品密切相关。

苏轼在绘画方面主要从事山水画创作,他的绘画特征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文学才华以及对古人艺术的研究都有关系。

首先,苏轼的绘画特征表现在他对于自然景物的写实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上。

他常常以真实的笔触和丰富的绘画技巧刻画山水形态和景物细节,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相对准确和真实。

他的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示了他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才能。

同时,他在绘画中也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情绪。

苏轼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融合,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次,苏轼的绘画特征还表现在他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上。

苏轼深受古代文人绘画的影响,如韩干、李公麟等,尤其推崇北宋以来的文人绘画传统,他对古代绘画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

他吸收传统艺术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发展,在传统中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他将文人雅致的品味与绘画技巧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苏氏风格的作品。

苏轼的艺术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文学才华以及对古人艺术的研究密切相关。

首先,苏轼曾经历政治斗争和流放等不幸经历,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他将自然景物视为逃避世俗疾苦的精神寄托,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愿望。

其次,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对文学的追求和对诗词的巧妙运用也影响了他的绘画创作。

苏轼在绘画中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诗意的描绘,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最后,苏轼是古代艺术的热衷研究者,他对古代绘画的研究和模仿使他对古人绘画的技法和艺术才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他通过对古代绘画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使他的绘画作品更具有古人的神韵和艺术魅力。

总之,苏轼的绘画特征和艺术思想的形成与他对自然景物的写实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以及他的人生经历、文学才华和对古人艺术的研究密切相关。

苏轼的美学思想

苏轼的美学思想

苏轼的美学思想如下是有关苏轼的美学思想:苏轼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擅长表现墨竹,重视绘画神韵,主张创作时要托物言志,反对形似与程式的束缚,提倡“诗画一律”,并明确提出文人画理念,为今后的文人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代表作品《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

其美学思想体现在:(1)创作意图:将绘画作为托物言志的手段,借助绘画表现情感,对艺术具有超然的态度,主张“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

创作时通常选择身边的事物最常见的松、竹、梅,但表现的并不是对这些事物单纯的复制,模仿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情思迁入到客观对象之中,使得这些事物赋予一定的思想,通过这些事物来传递自己的主观情思,把对事物的具象的客观表现变为托物言志的手法。

(2)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创作中讲究意气,认为文人画与画工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重在神韵而不是外表。

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在艺术品评中,他推崇王维,贬低吴道子,认为“吴子虽妙绝,尤以画工论“。

苏轼的理论成为了文人画的开端,在苏轼的创作中不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复制与描绘,而要结合自己的主观情思对事物进行创造,苏轼反对当时流行的追求纤巧与形似的方法,强调画家主观情思的表达,追求意气与神韵。

(3)艺术家的修养:重视艺术家学识水平的修养,通过艺术展现文学气质,提出诗、书、画为一体,讲究诗画一律。

重视用笔,认为书法与绘画相互关联,为书法用笔应用在文人画笔墨中提供了条件。

对文人修养的重视,划分了工匠画与文人画的区别,使得作品除了有追求形式、讲求功力的绘画表现方式之外,还有通过绘画表现文学气质的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上别开新意。

并且他提出的书法与绘画关联,为“以书入画”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在绘画中融入诗词,达到以诗入画的目的,增强了绘画中的韵味与意境,更能体现艺术家的修养和文学品位。

(4)绘画题材:选择竹木、怪石作为表现对象,代表作品《枯木怪石图》,用笔苍劲老辣,重视对个人意趣的抒发;《潇湘竹石图》形象简练,强调文学修养忽视绘画技巧,不求形似,具有书法的意味。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

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而富有创意。

其中深受苏轼绘画理论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有着较为独特的面貌。

本文将以《略论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的作用》为中心,分析文人画中苏轼绘画理论所起的作用。

首先,苏轼绘画理论为文人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轼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思想理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他认为,绘画要以写意为基本原则,要抓住画面的主要特征,只需要描绘几个主要特征,就可以让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此,苏轼表明,文人画应以写意画法为根本,以追求画面活泼生动为主要原则,节省笔墨,增强艺术效果。

其次,苏轼绘画理论影响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

苏轼把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定位为“瘦”、“轻”、“清”和“简”,这意味着在表现中要注重画面的空间感、色彩的协调性、线条的活跃性、层次的区分度以及笔墨的节约等。

他深知能够让画面更加简洁明朗、洒脱自然、活跃充满气势才是文人画最理想的表现形式。

再者,苏轼绘画理论为文人画提供了审美价值取向。

苏轼以“清静”、“洒脱”和“抒情”为审美标准,力求在文人画中融会贯通中西方文化,把传统中国文人画中的典雅、宁静、婉约之美和西方的空灵、抽象之美相融合,以求在艺术表现中体现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审美美学价值。

最后,苏轼绘画理论也引领文人画的创新。

苏轼提出的“瘦”、“轻”、“清”和“简”的概念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也给文人画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

他提出,在文人画中,要力求突破自然,在画面中打破原有空间,力求达到巧妙、别具一格的画面表现,以追求艺术的完美与不断的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绘画理论在文人画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理论为文人画提供了理论依据,影响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指导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引领了文人画的创新,使文人画得以在发展中不断重构、变异,以期达到艺术表现境界的新高度。

完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形式多样而富有创意,深受苏轼绘画理论影响而塑造出来的文人画,在形式上有着较为独特的面貌。

苏轼文人画思潮及影响

苏轼文人画思潮及影响

苏轼文人画思潮及影响展开全文【摘要】从美学角度,中西方的早期绘画都逃不开“写实”这一艺术手法所统治的历史阶段。

“写实”形式在早期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中国的独特美学品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发展历程。

从原始时期到晋唐时代,“写实”能力已大为提高,历五代至宋,宫廷绘画艺术的“写实”性达到了一个历史的巅峰,尤其在花鸟领域。

正在这巅峰之时,以苏轼为首的一些“文人”画家却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在传统的“写实”道路上改弦易辙,又创造了一种俗称“写意”的新艺术形式。

【关键词】文人画;苏轼;写实;写意;传神一、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人画一词很晚才出现,而苏轼称之为“士人画”,通常认为明董其昌正式使用文人画一词。

本世纪20年代陈师曾先生曾明确指出“文人画”非谓文人所作之画,而是指:“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

”换句话说,“文人画”应指一种绘画的风格或流派。

我们不妨以“写意”之名以区分于“写实”这一皇家院体画风。

二、苏轼及绘画活动就宋代绘画的影响而论,莫若皇家画院和文人画思潮,苏轼在文人画方面起着旗帜作用。

苏轼(1036~1101)生前仕途极其不幸,在政治斗争的旋窝中挣扎,始终是受打击、受迫害的对象,他蹲过监狱,被抄过家,很多作品被付之一炬,最后被贬海南岛。

死后名声更加显赫,主要原因是他身上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过度的文化特征,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

由于官场上的失利,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画家,通过书画,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主张,树起了文人画旗帜,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又一次飞跃。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是一位罕见的全才,在文学领域—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是书法的“宋四家”之一,在绘画创作方面虽没有留下过多作品,但作为“文人画”的开创者,他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美学思想方面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

苏轼文人画观论辩

苏轼文人画观论辩
画观 得 以形 成 的客 观依 据 。在 政 治 方 面 , 北宋的建立 , 基 本 上 结 束 了唐 末 以来 分 裂 割 据 的局 面 , 统 治 者 为 防 止 出 现 五 代 那 样 政 权 更
第一种是 : 之 为 “ 身份标准论” 。
二、 关 于 苏 轼 文 人 画观 的 形 成
文人画的形成 , 是 中国封 建社会 中多种 因素促成 的一种 文化 现象 , 它有一个相 当长的演进过程 。有人说张衡就有画名记载 ; 姚 最“ 不学为人 , 自娱而 已” 的论 调 ; 在两晋时代 , 如王虞 “ 乃吾 自画” 的思想 , 这标明在士大夫传统 中突出个性精神 , 而且看作 高尚的精
系 。可 称 之 为 “ 全 局 特 质论 ” 。
王徽 对创 作中感情 成分 的强调 , 以及 顾恺之 的 “ 形神 ” 理 论等 等 , 可说 是文人画理论 的起源或 萌芽。到 了唐代 , 王维 隐居 后所 作水
“ 身份标 准论” 者不乏 其人 。 日本学 者大 村西 崖可 说是 其 中
院 画家 , 画 工 等 绘 画 的 风 格 截 然 不 相 同。 苏 轼 这 个 博 学 多 能 才 华

关 于 苏 轼 本 人
苏轼是何许人 ?他是 四川眉 山人 , 生于 1 0 3 7年 , 卒于 1 1 O 1 年,
字子 瞻, 号 东坡 居 士 , 是一 个博学多 能 , 才华横溢 的人物 。他在政
帖》 , 《 祭黄几道 文》 , 《 前 赤壁 赋》 , 《 黄州寒食 帖》 等, 在 书法 史上 有明显的启承作用 ; 另在绘 画方面 , 他是文人画理论 的奠基人和实
践者 。在 中国绘画史上有很 深远的影 响。那么 , 他 的画观是 如何

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

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2/12+TEXT/李婷刍议苏轼的几种绘画理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今属四川),为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为诗清新劲健,想象丰富,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同称“宋四家”,亦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画家代表之一,且能变墨竹为朱竹,并画枯木,怪石。

苏轼可谓极为少见的文艺全才,其作为宋代文人画的代表,对后代绘画及其绘画理论影响深远。

一、“工人画”与“士人画”苏轼率先提出“士人画”的概念,或称作“士夫画”。

其认为“文人画”也好,“士人画”、“士夫画”也好,与称之为“工人画”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其在题跋中提到“画工画”为“工人画”,就是以绘画为职业的人所作的绘画,此类画家被称为画工。

然“士夫画”是指具有文化修养的画家所作的绘画,这些画家不一定具有权势、衣冠贵胄或出生王族,但应懂得文化、赋有修养,可见,苏轼推崇的是“轩冕才贤”。

在对待画家的地位上,苏轼认为“士人画”比“画工画”地位高,因为文化意味着“道”,画得之于文化,通之于“道”。

《论语》中说:“士志于道”,但画工有的只是技巧,要想达到“道”的层次,画家必须要学习文化知识,知识是通于“道”的基础。

苏轼在《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

汉杰真士人画也”。

针对两种不同的画风,显然,苏轼赞成“士人画”贬低“画家画”。

在《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中说:“画以人物为神,花竹禽鸟为妙,宫室器用为巧,山水为胜。

而山水以清雄奇富变态无穷为难。

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粲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

”这就证明,苏轼所讲的“士人画”主张“离画工之度数”,而“画工画”只讲求技法上的精进,注重画之本法,它不属于审美需求的审美性绘画,而是带有功能意义上的实用性绘画,而“士人画”属于纯粹的绘画性绘画,带有“逸”的属性,讲求意趣、笔意、墨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苏轼 ; 绘画 ; 美学 ; 士人 画
中 图分 类 法 : J 2 0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Th e Co n c e p t o f“ S c h o l a r Pa i n t i n g ”b y S u S h i a n d t h e Ae s t h e t i c T h o u g h t o f P a i n t i n g
第 1 卷 第 2期
Vo 1 .1. N O. 2
四 川工 商 学院 学 术 新视 野
Ac a de 商 c Ne w Vi s i on of S i c hua n Te c hno l og y a nd Bus i ne s s Un i v e r s i t y
大 的文 学 家 , 而且 在 绘 画创 作 与 理 论 方 面 也 有 突 出 的成 就 。 他提 出了“ 士人 画 ” 的概念 , 成 为 元 明 文人 画 的先 声 , 对 后
世 影 响 深 远 。本 文 主 要论 述苏 轼 “ 士人画” 概 念 的观 念 内涵 、 产 生背 景 , 还 对 苏 轼 关 于 绘 画 中 的“ 形似” 问题 及 其 绘 画 美 学 思 想 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
2 0 1 6年 1 术 作 品 与研 究 ・
苏轼 的“ 士人画" 概念及 其绘 画美学思想略论
罗 仕 明
( 四川 工 商 学 院艺 术 学 院 , 四 川 成都 6 1 1 7 4 5 )
摘 要: 苏 轼 是北 宋文 坛 领 袖 , 他 以 罕见 的天 才 , 在诗文 、 词赋 、 书 画等 领 域 创 作 了大 量 传 世 之 作 。苏 轼 不 仅 是 伟
Dy n a s t y 。 . T 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S u S h i S” s c h o l a r p a i n t i n g ”c o n c e p t c o n n o t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 , a n d S u S h i o n t h e p a i n t i n g” a p p e a r a n c e ”o f t h e p o i n t o f v i e w o f t h e 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
Ke y wo r d s : S u S h i ; p a i n t i n g ; a e s t h e t i c s ; s c h o l a r p a i n t i n g
苏轼 , 北宋 眉州 眉 山 ( 今 四川省 眉 山市 ) 人, 字子 瞻, 号 东坡 居 士 , 是 中 国历 史上 著 名 的文 学 家 、 书法 家、 画家 , 其诗 文 、 书画对 后世产 生 了相关 的影 响。苏 轼 于仁宗 嘉 佑二 年 ( 1 0 5 7年 ) 中进 土 , 由凤 翔 府 签 书
t h e o r y .He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s c h o l a r p a i n t i n g " , I n l f u e n c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p a i n t i n g i n t h e Yu a n Dy n a s t y a n d t h e Mi n g
似、 见 于儿 童邻 ” 、 “ 成竹 在胸 、 身 与竹化 ” 、 “ 诗 画本 一 律” 等 重要 命题 , 其中, “ 士 人 画” 被视 为元 明时期 “ 文 人 画” 的先声 , 在 中 国绘 画史上有着 特殊 的地位 , 本文
将 主要论 述苏 轼 “ 士 人 画” 的 概念 、 时代 背景与 影 响 , 以求展示 苏轼在 中国绘 画发展 中的成就 与贡献 。
L uo S h i mi n g
r s c h o o l o fA r t s . S i c h u a n t e c h e n o l o g y a n d b u s i n e s s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e n g d u 6 1 1 7 4 5 C h i n a )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d p a i n t i n g e t c . .S u S h i i s n o t o n l y a g r e a t wr i t e r ,b u t a l s o h a s o u t s t a n d i n g a c h i e v e me n t s i n t h e i f e l d o f p a i n t i n g a n d
Ab s t r a c t : S u S h i i s t h e l e a d e r i n t h e l i t e r a r y w o d d o f No  ̄ h e r n S o n g Dy n a s t y ,h e c r e a t e d ma n y ma s t e r p i e c e s i n p o e t y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