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培训课件
《儿童的同伴关系》课件
![《儿童的同伴关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322b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7.png)
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如倾听、表达、合作等 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高自信心 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等,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 引导儿童正确处理冲突:如教儿童如何解决冲突,如何与他人沟通等
增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
家庭:家长应 积极参与孩子 的社交活动, 提供支持和鼓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对 孩子的同伴关系 有一定影响
家庭结构:单亲 家庭、重组家庭 等家庭结构对孩 子的同伴关系有 一定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环境:包括 教室布置、设施 设备等
教师态度:教师 的教育理念、教 学方法等
同伴群体:同伴 之间的互动、竞 争等
学校活动:学校 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运动会、文艺 汇演等
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开展同伴辅导活动:通过同伴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认识,加强教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引导和 教育
建立家长沟通机制: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
社会支持体系
同伴关系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问 题,提高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成绩
同伴关系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
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 同伴关系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同伴的类型、同伴 的行为等
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学会倾听、表达、合作等社交技巧
提高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
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与他人的共同话题 学会处理冲突:学会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ppt课件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209a1f7375a417866f8f4d.png)
社会交往阶段 平行游戏阶段
包括两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共同分享相似玩具,无交流
非社会活动阶段
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游戏
15
游戏类型
(1)无所用心的行为 这是一种无目的的活动,例如儿童在 一旁发呆或乱跑、闲荡,只在房间里 走动、张望而不参加游戏等。
16
(2)独自游戏
30
28
罗森塔尔效应
实验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 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 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 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 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 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 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 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 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 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 在心理学上称为“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 29 他、教育他。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1
2
内容提要
1 2 何为:同伴关系的内涵 为何:同伴关系的功能 有何: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如何: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be182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f.png)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幼儿园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培养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等。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体验等方式,从社会 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环境中的诸如公共场所的规则、社会习俗、道 德规范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作用。
《幼儿心理学》第十章幼儿 的社会性发展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22
目录
•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 亲子关系与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
响 • 同伴关系与友谊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 幼儿园教育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目录
• 社会文化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 总结与展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01
系也更加融洽。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或挑战性问题
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 平?目前的评估方法是否足够科学和客
观?
如何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幼 儿,制定个性化的社会性发展教育方案
?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引导幼儿健康使用 社交媒体和网络资源,避免网络对幼儿 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如何将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与德育教育 、智育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幼儿全面和 谐发展的目标?
影响因素及理论基础
01
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强调榜样和模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2
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关注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在社会
交往中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意图,从而推动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47617c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a.png)
案例二
另一所幼儿园则注重班级文化的 建设,通过共同制定班级规则、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成 功营造了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案例三
还有一所幼儿园采用混龄教育模 式,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起 游戏和学习,有效促进了他们的
社会性发展。
04
日常生活中社会性教育渗透方 法
Chapter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引导
案例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一个家庭的父母非常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他们以身作则,遵守社会规范, 尊重他人。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下,孩子也学会了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
05
挑战与应对策略
Chapter
面对困难时心理调适技巧
01
02
03
认知重构
帮助幼儿理解困难是暂时 的,可以通过努力和寻求 帮助来克服。
特点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情感表达日益丰 富,同伴关系逐渐建立,道德认知和 行为规范初步形成。
影响因素与家庭、学校角色
影响因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等。其中,家庭和学校是影 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角色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 社会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案例三
某幼儿在社交上遇到困难时,通过参加团队活动 和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逐渐提高社交能力和沟 通技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01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的过程,涉及情感、
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 ppt课件
![幼儿社会性发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65b2598762caaedc33d4c8.png)
PPT课件
53
性别角色社会化
•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 符的行为的过程。
• 吴重光等人(1987)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
女性的人格特征
➢ 男性:意志坚强刚毅、心胸宽广、直爽开朗大 方、不拘小节、果断
➢ 女性:温柔、细心、有依赖性、软弱、脆弱、
善良
PPT课件
54
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
PPT课件
50
两性的刻板印象
PPT课件
51
性别角色的发展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传统的社会文化准 则要求女孩承担表 达性角色;男孩承 担工具性角色。
PPT课件
52
性别角色
• 社会认定 • 男性和女性 •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 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上
PPT课件
62
• 学校教育
PPT课件
63
• 大众传媒
PPT课件
64
学前儿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 社会认知是指对社会性客体(爸爸、妈妈、 老师等)及其之间关系(如父子关系、师 生关系、朋友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 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理解和推断(幼 儿生病了,父母会很着急,因为父母都很 爱自己的孩子),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 态(高兴、害怕、伤心等)、行为动机和 意向(如希望得到表扬、避免受到批评等) 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一个人的自尊??
PPT课件
32
•父母的教养方式
成功与失败的 经验
他人的评价
儿童的自我特征
•父母的教养方式 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4ca4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2.png)
行为得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得“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气 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生有 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未来成就得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得社会地 位,儿子得成就愈高,父母得晚年也就愈有保障。女儿总 就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就不容易 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成就得期待 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讨论
在同伴交往中,哪些儿童特别 受小朋友欢迎?哪些存在着 同伴交往困难?为什么?
影响儿童得同伴接受性得因素
①父母得教养行为 ②出生次序得影响 ③认知技巧 ④名字 ⑤生理特征 ⑥行为特征
学前期同伴关系中得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 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 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 性、且不肯交往;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 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为。 (物体中心阶段)
3、联合游戏:儿童现在借着交换玩具、材料、跟随彼此得引 导而有互动。但就是她们不会扮演互补得角色或通过合作
去完成共同得目标。(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4、合作游戏:最复杂得游戏型式,儿童会相互合作以达到共同 得目标,她们能将工作做必要得分配以在协作中完成任务,
她们能扮演互补得角色。(互补得相互作用阶段)
3岁:识别“快乐”得情绪 3-4岁:识别“伤心”或“生气”等消极情绪 4-5岁:识别“恐惧”情绪 小学中期:识别“自豪、羞愧、内疚”等情绪
情绪推理能力得发展
促进幼儿情绪推理能力发展得因素: 亲子关系
能认同孩子得情感反应并明确地教孩子多 种情绪;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0章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与人际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0章 第一节 社会性发展与人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3bd9247b84ae45c3b358cd7.png)
问题,自尊感和 畏缩,抑郁,
自信心较强,喜 自尊感强,自
欢与人交往,对 信心低,不善
人友好
交往
具有较强的冲 动性和攻击性, 不顺从,不会 替别人考虑, 缺乏自制和自 信,缺乏热情 与关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国合格父母10条标准
1.孩子在场,父母不吵架; 2.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 3.父母之间互相谅解; 4.任何时候不对孩子撒谎; 5.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答复; 8.在外人面前不讲孩子的过错; 9.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动不动就发脾气。
14
复习
1.名词解释:社会性发展 2.____、____和____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3.情商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 4.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5.狭义的亲子关系指_____;广义的亲子关系指_____。 6.名词解释:依恋 7.婴儿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大约在________形成。 8.婴儿依恋的三个阶段。 9.儿童依恋的三种类型:______、 ______、______。
的因素有哪些?教师要如何帮助较有困难的幼儿被同伴接受?
幼儿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儿童需要与同伴 交往,此时幼儿最感痛苦和忧虑的是大家都不愿理 睬他,这就是提出的“社会性焦虑” 主要表现。
倘若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 同伴接受而郁郁寡欢,也会为经常受到同伴拒绝出 现紧张不安的焦虑现象。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 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在园内愉快地学习、生活。
(1)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
请幼儿自带玩具,到幼儿园与伙伴共同分享。 现代社会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切自我为中心, 自私心理很严重。当幼儿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后,先 让他们明白,自己有好玩的玩具应该和小伙伴一起 玩,为人要大方,这样才能交好朋友们。再让他们 懂得要爱护他人的玩具,随便损坏别人的玩具,以 后别人就不愿意给你玩,也不愿意和你在一起了。 这样小朋友就会很珍惜他人的玩具,同伴之间的矛 盾减少了,关系变融洽了。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d3623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4.png)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考纲要求
1.识记并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3.掌握并运用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4.掌握并运用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5.掌握并运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掌握并运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7.了解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知识准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 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 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某些行为方 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知识准备
1995年,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强调“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 否的关键”,从而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
劳伦斯·沙波罗的《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又提出“智商是天生 的,情商却是靠后天培养的”。
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情商指的就是人的社会 性。
知识准备
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三者有 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 谦让、援助等。 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 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内容
知识准备
一、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性发展(也称为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 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 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社会性可以说是一种静态形式;而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 程。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之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之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50170d844769eae009ed80.png)
9
•在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友谊的成因是不同的
幼儿:地理位置(如邻居)、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拥有有趣的玩具。 小学二三年级:朋友还基本上是住得近的、有好玩的玩具、喜欢和自己一起
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的同伴。
小学四五年级: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有共同的活动和所有物,互相帮助、
合作、支持,彼此不打架。
Back
1.3 同伴关系的类型
• 同伴关系主要可分为两种: (详见社会性DP P
378-379)
①友谊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的,较为持 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关系。友谊以信任 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 ②同伴群体关系 同伴群体关系不像友谊那样是一对一的关 系,而是儿童之间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 则,有相同的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同伴 群体通常存在一定的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各个成员在群体 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友谊的成因 VS 同伴群体的形成)
虽然,同伴对婴儿来说是一种有趣的、可以为其带来快乐 的社会对象,但是,对这一时期的婴儿来说,最为重
要的社会关系还是依恋,即与父母建立的情感联 结,尤其重要的是母子关系。同时,依恋关系对于同
伴关系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婴儿与同伴最初的互动方 式,是在与母亲早期所建立的互动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同时,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也是影响他们与同伴互 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全依恋的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 程中,更容易表现出自如和大胆,即他们可以将成人作为 一个安全的基地,这个基地牢固了,幼儿的行为自然就会 更加随心所欲。
• 1岁左右:同伴相互作用中出现了较多的交流行为,如微笑、 打手势、模仿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行为。1岁以后,同 伴间互相协调的互动行为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最主要 的形式是在游戏中的模仿行为。 • 2岁左右,幼儿开始用言语来影响和谈论同伴的行为。
第十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第十章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4bd2036195f312b3069a587.png)
第十章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第一节、同伴关系概述同伴关系的定义、类型及成因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
友谊的八种功能为:友爱、亲密、可以信赖的同盟、友谊的帮助、安抚、陪伴、肯定价值和归属感。
同伴群体不像友谊那样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儿童之间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
同伴群体通常存在一定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各成员在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同伴关系的性质和功能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儿童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哈吐普把这两种人际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的性质具有互补性,是权威—服从型的,后者的性质是自由、平等、互惠的。
他认为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
首先,同伴关系为儿童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第二,同伴关系是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
第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儿童同伴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的、零散的相互接触逐渐发展到复杂的、互惠的相互交往。
婴儿期,婴儿与其他婴幼儿的接触是短暂的,从第二年起,同伴间的互动编的更频繁、更为复杂,社会性游戏变得更加突出。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讲课文档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a38370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d.png)
第28页,共43页。
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发展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观察发现,1岁之前的儿童当看到别人处于困境,如摔倒、哭 泣时,他们会加以关注,并出现皱眉、伤心的表情。 到1岁左右 的儿童还会作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
1、亲子交往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2、亲子交往锻炼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3、亲子交往模式是儿童同伴交往行为的出发点
4、亲子交往影响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7页,共43页。
三、亲子交往的途径
1、父母示范
2、行为强化
3、直接指导
第8页,共43页。
四、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权威型(民主型)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在孩子心
1、物体中心阶段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第17页,共43页。
二、影响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外表 2、社交技能 三、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1、被忽视型幼儿
2、被排斥型幼儿
第18页,共43页。
二、同伴交往的作用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 方向发展
第11页,共43页。
五、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一)婚姻关系。父母的性格、爱好、 教育观念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父母的受教育 水平、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三)儿童自身发育水平和发展 特点的影响
第12页,共43页。
六、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同伴关系与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同伴关系概述
同伴关系的定义、类型及成因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家在共同的活动中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具有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关系主要分为两种,友谊和同伴群体关系。
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爱或依恋的关系。
友谊的八种功能为:友爱、亲密、可以信赖的同盟、友谊的帮助、安抚、陪伴、肯定价值和归属感。
同伴群体不像友谊那样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儿童之间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有相同的兴趣,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的群体关系。
同伴群体通常存在一定等级性质的关系和结构,各成员在群体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地位。
同伴关系的性质和功能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儿童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哈吐普把这两种人际关系分别称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前者的性质具有互补性,是权威—服从型的,后者的性质是自由、平等、互惠的。
他认为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动因。
首先,同伴关系为儿童发展社会能力、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第二,同伴关系是使儿童获得安
全感、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源泉,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
第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儿童同伴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的、零散的相互接触逐渐发展到复杂的、互惠的相互交往。
婴儿期,婴儿与其他婴幼儿的接触是短暂的,从第二年起,同伴间的互动编的更频繁、更为复杂,社会性游戏变得更加突出。
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⑴客体中心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玩具或其他物体上,而不是儿童本身。
⑵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已经能对同伴行为作出反应,并试图去控制对方的行为。
⑶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社会交往更复杂,模仿行为出现,同伴之间进行互补和互惠的角色游戏。
学前期,儿童的同伴关系变得更密切、频繁和持久。
儿童的社交技能有所发展,由于语言水平的发展互相间的交往也更加有效。
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
儿童从3岁起就更偏爱同性同伴,群体游戏增加。
儿童进入小学后,同伴间交流思想、合作以及分享的能力逐渐提高。
儿童自己形成的非正式同伴群体在儿童社交中处于主要地位,但是由于对自身的管理没有正式的规则,成员流动迅速。
儿童正处于去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对同伴更有选择性,友谊更持久个呢过有意义。
青少年期,儿童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青少年期是儿童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重要
时期,同伴群体对儿童的行为又参照系的作用。
,此外,异性交往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从游戏和小团体来看同伴关系发展
根据游戏的社会程度将游戏分成六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个人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性游戏。
总的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喜欢一个人独自游戏逐步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
广田君美提出小学生团体形成的五个时期:孤立期(一年级前半期)、水平分化期(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座位靠近、上学同路等建立的伙伴关系)、垂直分化期(二、三年级的儿童)、小团体形成期(三到五年级)、团体合并期(五六年级)。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
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直接方面和间接方面。
直接影响主要涉及父母通过温暖的反应或理性地讨论问题的方式有意促进他们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间接影响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儿童与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将为儿童探索外部世界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
其次,父母的抚养风格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抚慰和惩戒风格也与儿童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大联系。
最后,家庭关系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更为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从而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教养方式一般影响社会行为,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和反社会行为负性社会行为正相关,反社会行为的儿童同伴关系不良。
第二节同伴群体的形成与功能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形成
同伴群体的形成受性别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早早期一般只愿意和同性伙伴一起,知道青少年期才慢慢接受异性伙伴。
儿童也多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一起以及地理位置较近的同伴。
儿童同伴群体的活动方式和成人同伙群体有相似性。
首先儿童群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
第二,儿童形成了对所属群体的高度忠诚。
最后,群体形成了指导行为的规范和标准,促进形成群体独特的同一性,适应更大的社会结构。
青少年一般从属于两种基本的群体:松散的群体和小集团。
青少年群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群体阶段,即儿童期同伴群体的情况。
第二阶段是小集团阶段,是指由同样年龄和成熟程度的低龄青少年组成的。
在第三阶段,男女混合的小集团开始出现。
同性小集团内较高地位的成员开始了异性个体之间的交往。
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同伴群体发生转变,并出现了异性小团体。
第五阶段标志着从群体形成之前开始的循环完成了,从儿童期晚期,青少年期早期的同性小团体到几个异性伙伴的团体组成,是典型的成人式的小集团。
同伴群体的结构与功能
同伴群体的结构:首先是群体内有支配者和追随者,学前阶段一般是能发动攻击的儿童处于支配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可以在指导游戏和组织活动中表现出较强能力的儿童开始处于支配地位。
青少年期那些有创造力的聪明热情的儿童处于支配地位。
此外同伴群体结构还具有性别差异,女孩的群体的支配等级不如男孩那么明显。
同伴群体的功能:1、小集团的功能:小集团的主要功能是交谈和筹划群体的活动。
传播群体活动的信息和评论过去的活动也是小集团的主要功能。
2、群体是
有组织的群体活动的中心,它给青少年提供与异性交往场合的作用。
社会阶层是加入某个团体的影响因素。
根据儿童是否被同伴接纳可分为五类: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有争议儿童、被忽视儿童、一般儿童(被拒绝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都较高,受欢迎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情况与此相反;虽然被忽视儿童的问题行为较少,但是他们有较高的孤独感;有争议儿童有一定问题行为但却不孤独)。
影响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的因素主要有儿童的个性特征、身体吸引力、自我评价、教师的态度以及儿童自身认知能力等。
(1、儿童的同伴接纳性
与孤独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不是所有被拒绝的儿童都报告了强烈的孤独感,有些受欢迎儿童也报告了孤独感。
由此,友谊开始被人所关注,研究者大
多从友谊数量和友谊质量来考察友谊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2、作为同伴关系另一水平的指标, 友谊关系与孤独感间也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受欺负儿童所受到的伤害以及体验到的孤独感会因为拥有一个支持性的朋友而得以减轻。
3、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 同伴接纳性越低, 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
4社交自我知觉在同伴关系和孤独感间存在中介的作用, 当单独考察社会喜好或友谊质量与孤独感间的关系时, 社交自我自觉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而综合考察同伴关和孤独感间的联系时, 友谊质量主要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 同时也与孤独感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而社会喜好与孤独感间的联系则是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不存在直接效应。
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之间是双向影响关系,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
第三节青少年期的友谊发展与同伴关系
友谊的发展及儿童对友谊的理解
塞尔曼提出友谊发展的五阶段理论: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概念。
儿童之家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阶段(4—9岁)为单向帮助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便宜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就是好朋友。
第三阶段(6—11岁)为双向帮助阶段。
这时儿童对友谊的双向互惠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交往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第四阶段(9—15岁)为亲密的共享阶段。
这个时期的儿童真正形成了友谊关系,理解到朋友之间需要同甘共苦,互相信任,这时的朋友关系已经比较稳定。
第五阶段(12岁开始)为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时儿童已经非常善于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友谊质量大为提高。
友谊的功能:⑴友谊提供了一起活动和亲密交往的机会。
儿童期,大多情况下,朋友只是一起进行游戏活动的伙伴。
青少年早期友谊主要集中于活动,很少有长期相互关心的概念。
此后,友谊的主要内容是亲密的交往。
⑵友谊提供了情感支持。
⑶亲密的友谊对青少年定义自我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