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_贺华丽

合集下载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成语英译为例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成语英译为例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成语英译为例作者:何东敏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3期何东敏(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顺应论,探讨了顺应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从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对成语英译进行顺应性解释,以期能够对成语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成语翻译;顺应论;语言结构;语境0 引言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际活动,涉及到语言的转换,但又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

综观翻译相关研究可知,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作为理论指导。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如预设、顺应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1987年,Jef Verschueren提出顺应理论,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应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其语言行为[1]。

翻译是多种语言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译者能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1 顺应论与翻译顺议论是指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是指“所有选择都不是机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完成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

[2]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彼此又处于不同层次。

语言具有了变异性和商讨性才会产生顺应性。

因此,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结果。

而且,顺应性是语言与环境相互顺应、相互改变、彼此适应的过程。

顺应论的研究主要包括语境因素、语言结构选择、顺应的动态过程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方面。

顺应论的这四个分析视角彼此分工合作,共同构成了分析语言活动的整体框架,其中,与成语翻译密切相关的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主要是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

因此,本文从这两个维度探讨成语翻译的顺应性。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具备一般交际行为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的独特性。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翻译,一种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无疑是人类交流与理解的关键。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需要在理解和尊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再创造。

近年来,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化了我们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认识。

语言顺应论的是语言使用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以及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和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

将这一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语言顺应论使我们重新审视翻译过程。

翻译并非简单的“解码-编码”过程,而是涉及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特性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源语言的语境中理解原文,并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重新构造文本,使得目标文本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具有与源文本在源语言语境中相同的意义与功能。

语言顺应论在翻译实践中有重要的应用。

一方面,译者可以通过顺应论来分析源语言的语境、语篇特点、语言结构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另一方面,顺应论可以帮助译者在目标语言的语境中灵活选择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与规范。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理论也具有启示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往往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关系,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

而顺应论则强调了语言使用中的动态性与创造性,为我们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语言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比如,在翻译一份包含习语的中文文本时,译者需要先理解习语在源语言中的语境与含义,然后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与习惯选择适当的词汇与表达方式,使得目标文本中的习语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正确理解。

语言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语言特性的转换与适应。

通过灵活应用顺应论,我们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为促进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与理解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尽管顺应论为翻译提供了许多启示,但如何将其有效地应用于翻译实践仍需进一步探讨。

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

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

03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曾于2002年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被誉为“一首闪耀着生命悲欢的史诗”。

以顺应理论为视角,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对《兄弟》英译本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并探究顺应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顺应理论;对话翻译;语境;交际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刘 昭一、顺应理论与内涵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文章《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中提出的理论。

其后在1999年的语用学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Verschueren,2000)。

该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即语言使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满足一定的交际需求, 所进行的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不仅取决于语言结构的层次, 而且必须符合交际语境(Verschueren,2000)。

顺应理论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特性四个方面。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

交际语境通常为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情境,如地点、对象、场合等,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而语言语境作为语言内部因素,往往指语言发生的上下文背景,如语篇、词语、短语等前后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对话翻译往往需要让源文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均能接收到大致相同的信息,能够传达出作品的交际意义,因此只有顺应语境,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一、概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跨越语言、文化和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还要应对文化差异、语境差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以指导翻译实践,成为了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顺应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的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社会规约和个人心理等因素,灵活地选择和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异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语义和语境,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灵活地调整语言策略,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有效对等。

这种灵活性和变异性正是顺应论所强调的核心内容。

基于顺应论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语用翻译标准。

语用翻译标准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境差异、文化差异和社会规约差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源语言的信息和意图,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规约,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这种语用翻译标准不仅有助于指导翻译实践,也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翻译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探讨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基于语境适应性、社会规约适应性和读者接受度适应性的语用翻译标准,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1. 简述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能推动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作者:章琦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研究在区分翻译行为中的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后,可有效细化对译者语境与作者语境、翻译中顺应过程的考察,展开对翻译关联度的定义及其可否计算的思考,并得出“顺应是前提、关联是驱动”的结论。

关键词:关联;顺应;翻译行为一、引言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关注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和听话人解码、推理话语的过程;翻译研究侧重对译者理解原文、重构原文意义的观察。

两者将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区别在于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翻译研究较多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翻译研究之所以可以借鉴语用学理论,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只是涉及的语言种类存异(何自然、陈新仁,2004:193)。

李占喜(2005)从语用综观论视角出发,依据综观视角下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过程及相关焦点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做出的各种选择顺应活动,描写并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语境选择顺应的关系,从新的视角认识各种翻译现象,并试图建立以语用综观顺应论为基础的翻译选择顺应模式。

他认为翻译过程具有非线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译者顺应体现在认知、社交、物理世界三方面,并通过与顺应论中的“社会心智”作比较,提出“翻译常态”的概念。

刘建刚(2007)按照Gutt的观点,将翻译本身视作一个语用概念:它属于间接交际情景,因为翻译实际上是译者脱离源语语境引述原作者的话语的行为。

他以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与Nida、Catford等人提出的“翻译等值”等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将语用选择和等值翻译结合,并就宏观层面上的语用选择(含意识形态、顾客、译语读者、译者主观性等因素)与微观层面的语用选择(细分为词汇、语义、句法、文本、文化等)逐一展开论述,提出“源语关联趋向原则”和“译语顺应趋向原则”。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作者:宋春燕来源:《卷宗》2017年第16期摘要: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了顺应论,并从顺应的角度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为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将语用学理论引入中医英语翻译研究,结合中医翻译实例,主要从文化语境顺应关系和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关系两个方面分析顺应论对中医英语翻译领域的启示。

关键词:中医英语;顺应论;文化语境;翻译研究1 引言语用学研究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注重研究不同交际语境下如何理解和应用语言,并关注实际应用中的语言及其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把语用学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的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方灿,黄丽娟2009)。

顺应论的研究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顺应论与翻译的结合研究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集中在英汉翻译方面。

顺应论在汉英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与中医英语翻译的结合则更少见。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并分析中医翻译文本,发现中医翻译不仅是汉英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中医英语属于科技英语一种,但是与其他科技文本的翻译有很大不同。

因为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治手段及术语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中医英语翻译存在许多障碍。

但是也并非不可译的。

顺应论为中医翻译开辟了新的视野,从文化语境顺应到语言结构的顺应的角度使中医翻译更好的进行跨文化阐释,并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进行中医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2 顺应论的阐述顺应论,关联论和模因论被称为“语用学三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于1999年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第一次以“综观”为主导从顺应的角度阐述人类语言的动态演变过程。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阐释了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且深入研究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交际的心理机制及相应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表明语言运用的实质(维索尔伦1999)。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分析》范文

《2024年顺应论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分析》范文

《顺应论视角下汉英同传口译分析》篇一一、引言顺应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对于口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需要译员在特定语境下灵活地运用语言,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对汉英同传口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

二、顺应论的基本观点顺应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需要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顺应说话者的意图、听者的期待以及具体的交际环境,以便准确地传达信息。

这一理论为口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汉英同传口译的特点汉英同传口译是口译领域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性:同传口译需要在源语发言的同时进行目标语翻译,对译员的反应速度和语言能力要求较高。

2. 文化性:汉英同传口译涉及两种文化背景的交流,需要译员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语境性:口译过程受到具体语境的影响,译员需要灵活地运用语言,以适应不同的交际场景。

四、顺应论在汉英同传口译中的应用1. 顺应说话者的意图: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以便在目标语中寻找恰当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同时,还需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语调和情感等非语言因素,以实现信息的完整传递。

2. 顺应听者的期待:听者对于口译的期望往往与原语有较大差异。

因此,译员需要根据听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交际目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翻译更加贴近听者的期待。

3. 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不同的交际环境对口译的要求也不同。

在正式场合,译员需要使用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翻译;而在非正式场合,则可以适当采用口语化翻译。

此外,还需要注意交际环境的氛围、参与者的身份和关系等因素,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和技巧。

五、案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为例,在会议中需要进行汉英同传口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需要顺应会议的正式性、与会者的专业背景以及发言内容的复杂性等因素。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e ilong ji ang Coll ege o f Educati on Ju.l 2009V o.l 28N o .7收稿日期:2009-05-05作者简介:荣玉(1981-),女,吉林长春人,助教,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荣 玉(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 要:Je f V erschueren 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顺应论;语言选择;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7-0105-03一、引言语言顺应理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 V ersc hueren 在其著作5语用学的理解6一书中提出的语言学理论。

V ersc hueren(1999)把语用学定义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出发,对于以行为方式表现的语言现象的用法的研究。

他(1999)提倡的语用学研究框架是一种语用学综观,即将语用学研究渗透到语言中能表达意义的各个层次,主张全面综合地研究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及其奥妙。

他(1999)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连续的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否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他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

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商讨性指所有的语言都不是机械地或者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交际语境: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交际语境,包括作者 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以实现翻译的动态对等。
3、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即在翻译过程 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义和风格,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规范。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搜集相关的翻译学和语用 学文献资料,了解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具 体的翻译案例,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 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此外,还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一线翻译工 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验证语用综观论在顺应翻译过程研 究中的有效性。
2、语言结构顺应:化妆品广告语言通常简短、有冲击力,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此外,还应考虑使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翻译 更具吸引力。
3、文化顺应:化妆品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 程。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传递源语言的形象和情感,同时尊重目标市 场的文化习惯。
理论框架
语用综观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语境,认为翻译过程应该是 动态的,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动态对等。语用综观论还主张将翻译过程看做一 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审视。在顺应翻译过程研究中,语用综观论 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使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文化背景、语用意义和语言使 用规则,以实现语言的动态对等。
第一部分:理论概述
顺应语用顺应论是由荷兰语言学家Jef Verschueren提出的一种语言使用理 论。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使用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 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这种顺应同 样重要。

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近10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研究顺应论,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也开始蓬勃发展。

许多研究者认为,把顺应论作为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翻译教育水平,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实现目标语言的顺应和准确性。

因此,近10年来,许多学者利用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在翻译策略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采用顺应论来分析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从精神的角度探究翻译者在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他们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顺应其中的不同翻译策略,来实现从原文到目标文的准确顺应。

实践中,学者们从不同维度来分析顺应论,比如翻译策略、语言形式,从而增进对不同文本的顺应性。

此外,许多学者还基于顺应论的理论,开始关注翻译的语言质量。

他们认为,真正的顺应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篇优秀的译文不仅要符合目的语的习惯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要能够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和精神,从而能够实现从目的语到源语的有效顺应。

此外,他们还根据不同翻译策略,引入评价工具来评价翻译活动,以及翻译产品质量,以期能有效提高翻译质量。

另外,许多学者还开始运用顺应论在翻译训练上,根据不同语言间的差异,结合原文和目标文的语境和文化,以提供有效的翻译训练。

例如,许多学者把顺应论的理论应用到翻译训练中,开展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的分析和比较,以便更好地掌握源语和目的语的不同特点,并从中学习顺应的生词、句型、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规律,最终实现真正优秀的翻译质量。

最后,近10年来,许多学者还研究了翻译质量评估方面的理论,他们将顺应论作为评估翻译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

他们认为,通过不断改进顺应技术,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和结构,更贴近目标文的习惯用语。

这将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使原文与目标文之间形成有效的顺应,从而达到译文质量的更优化。

以上,就是近10年来顺应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可以看出,顺应论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在提高翻译教育水平、翻译训练、语言质量评估以及翻译质量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究作者:张宇恒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6期摘要:翻译理论中,存在诸多翻译理论和方法,从注重原作旨意的解构主义到注重语言环境的顺应派,是从原文原作的直接理解到突出语言差异,寻找翻译过程中的现实语言落脚点,以翻译中的各自语言特点和要义出发,作词语与段落、通篇和语境的阐释,让翻译更有文意,突出各自语言的特点和内涵。

关于解构主义译法,是一种更机械的方法,翻译过程中,语言逻辑和对称是第一位。

随着顺应方法的出现,翻译工作采用得更多,翻译者对词汇和语言的理解力增强,突出翻译过程中的不对称性,表达和阐述的成分增加。

遵从整体不变,语句精准到宗旨,而非词汇、语句绝对一致。

意性对翻译的作用更大,层次词汇分析重于不对称,译者对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要求更高,突出非层次的对应,是对意性理解和环境理解的深度掌握。

对整体性理解要求高度,即翻译稿的整体因素及语言文化有深刻理解,翻译中,作动态化处理,使翻译稿易理解,有阅读性,突出创作的属性。

顺应翻译法的进步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现代翻译中使用最广泛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翻译;顺应论;探究一、顺应论对英语翻译的作用及研究顺应翻译法是一种现代的翻译方法,理论界定研究为“顺应论”。

目前,“顺应论”是最流行,最受欢迎,最普遍的翻译理论。

(一)国外对“顺应论”的研究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 Document 1)(1987,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

1995年,维索尔伦更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1998年,阿萨卡瑟(Asa 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实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论下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京华烟云》中的人名翻译为例

顺应论下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京华烟云》中的人名翻译为例

078《名家名作》·翻译一、引言“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先生一生用英文创作了多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人介绍中华文化。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9年出版首版英文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京华烟云》曾经4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并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通常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大部分人名不光是人物的代号,每每被作者赋予了某种含义,预示人物的命运和结局[1]。

因此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理解和翻译对该作品的理解及对外传播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尝试以V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基础,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中人名英译的处理为例,浅析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为国内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借鉴。

二、顺应理论比利时语用学家、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Verschueren 在他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的观点,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语言顺应论是关于语言使用过程的理论,Verschueren 认为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2]。

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选择,对不同语境和交际意图进行顺应的动态过程。

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这三个特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就没有顺应性。

在语言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语言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从可供选择的言语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Verschueren 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技术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有许多优秀的电影在国内外广泛放映,并受到观众的欢迎。

给予电影更加深入的解读,字幕翻译则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信息,并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影片的内涵。

首先,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它的翻译任务既具有文本的信息传达功能,又要求在保留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把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出来。

由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它的翻译实践必须得到合理的语言处理,这样才能使字幕表达出原文的精髓,并能够有效地帮助观众理解影片。

其次,顺应论视角是字幕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它强调了翻译者必须尊重原文的意思,并了解文化背景,从而进行合理有效的翻译。

此外,顺应论视角还提出了“贴近原文”的要求,这是翻译字幕的关键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翻译者应该尊重原文,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并用当地语言(目标语言)来反映原文的意义。

第三,针对字幕翻译实践中的技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运用跨文化策略: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字幕翻译者应该在把握原文语言特点的同时,运用跨文化策略,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转换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从而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义。

二是使用文化补充技术:某些特殊的文化背景,往往无法用目标语言来表达,因此,翻译者可以使用文化补充技术,如简短的说明,图片,图标等,来补充说明原文的意思。

三是注意文体要求:字幕翻译中还包括对文体的要求,翻译者应该注意文体的适用性,确保字幕的文体和原文一致,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最后,字幕翻译是一项负责任的工作,字幕翻译者应该努力做到正确准确,客观公正,用心去翻译,不仅要把原文中的信息正确地传达出来,而且要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以此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总之,字幕翻译是一门复杂的技术,翻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必须牢记顺应论的原则,同时要注意文本的信息传达功能,运用跨文化策略,使用文化补充技术,遵守文体要求,从而翻译出一份适合观众理解的字幕。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顺应一、顺应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提出了语用综观说,在他的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书中指出,语言顺应即指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相互顺应。

恰当成功的交流既是顺应的过程,又是顺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顺应。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二、顺应论与翻译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认为翻译是信息的互相交流。

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等值表达出来,实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因此语用学的提出对翻译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Leo Hickey在其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翻译学者们在发表自己的翻译理论时也会谈到如何做到翻译等值的问题。

何自然曾说过“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

但由于译者的认识程度,翻译用意的侧重点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只能是相对对等。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论框架下的顺应论正是指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做出的语言选择的过程。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新组合,根据交际语境,交际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做出相应的顺应,说到底翻译就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

三、翻译中的文化顺应现象(1)顺应源语文化的现象。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语境研究李惠翔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用独有的方式诠释着人们的生活,日渐成为人们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电影字幕对电影艺术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字幕翻译通过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促成不同文化之间交流。

本文将顺应论运用到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实践之中并从多个方面加以探讨,结合电影《功夫熊猫》予以应用。

一、维索尔伦的顺应论1987年,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会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首次提出顺应论。

他认为,语言使用是交际意图和语言驱动下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选择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含义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而语言顺应则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进行的灵活选择过程。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全面阐述了人类语言使用的各种现象,揭示了语言使用的本质,对当代语用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翻译的本质是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顺应论下的翻译是指译者不断地、合理地选择翻译方法,以适应目的语语境,通过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电影字幕翻译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交际特征。

作者认为顺应理论为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二、顺应论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研究Versø ren顺应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归根结底,语言使用者应该通过语言顺应更好地实现人际交往活动。

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语言必须实现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动态顺应。

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语境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符合交际语境;语言结构顺应就是让译者最大限度地从语音、词汇、句子等方面进行语言选择。

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为了适应各种语境和语言结构而不断调整和变化,从而达到语言选择和交际语境的相互顺应。

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为我们提供了顺应的内容,目的是在具体的顺应过程中实现动态顺应。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当今,电影字幕翻译已成为全球扩展性质的重要催化剂,它让不同的国家及文化之间的文本内容无缝融合,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和全球化的交流。

因而,研究电影字幕翻译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借助各种视角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传播信息的科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顺应论视角,即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关系。

一、顺应论概念顺应论是一种语言翻译理论,倡导源语言和译语言在特定情境中之间的有效沟通。

顺应论的理论体系建构于当代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

它揭示了语言翻译的复杂性,特别是不同文化文本之间的一对多关系。

顺应论着眼于语言翻译在分析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文化熟悉度问题时所持有的有效表现。

例如,在面对文化特有信息时,它强调了源语言或译语言双方的改变,以便在表达情境时达到最佳体验。

二、顺应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电影翻译融入多元文化的特征,它涉及众多地域和语种。

电影字幕翻译面临的挑战很大,因为它既要求译员搜集有关源语及译语的所有相关信息,又要求其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转化。

因此,电影字幕翻译的正确执行依赖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有效沟通。

根据顺应论的理论,电影字幕翻译者需要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找到共同之处,才能够在表达情境时得到最佳沟通。

三、实例论证顺应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实例来验证。

以《阿凡达》为例,它是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电影,涉及到各个地域的人们,如美国、中国、阿拉伯等等。

比如,当中国人物发表意见时,通常会用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表达方式要求译者使用特定词语进行翻译,并且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将这些概念正确传达出去。

此外,美国人物在表达自己感受时,往往采取更为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根据美国文化的特点,分析其中的语义,从而表达出这种差异性。

因此,有效的电影字幕翻译要求译者在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发挥作用,而这正是顺应论要求的。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一、本文概述顺应理论是一种解释翻译现象的重要理论框架,它源于语言学领域,特别是语用学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分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做出顺应性选择,以实现交际目的。

文章首先将对顺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进行介绍,阐述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后,文章将探讨翻译过程中语境、语言结构和动态顺应的关系,分析翻译中的顺应性选择和适应性问题。

文章将总结顺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其在翻译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顺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

二、顺应理论概述顺应理论是由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是一种语言使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张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是语言使用者基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的。

顺应理论强调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认为语言使用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

在顺应理论中,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做出顺应性选择的过程。

这些选择可能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包括语言形式、策略等方面。

语言使用者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交际目标、社会规范、心理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使用策略。

这种顺应性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交际策略、认知策略等多个方面。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样需要语言使用者进行顺应性选择。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语义、风格等因素,灵活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

顺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加准确、灵活的翻译选择。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_兼论语用翻译标准

2002年第3期总第110期外语学刊F OREIGN LA NGU AG E RESEARCH2002, 3Serial 110收稿日期:2002-02-22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戈玲玲(南华大学,衡阳 421001)提 要: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翻译标准中的顺应性解释及顺应性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

翻译的标准放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其实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将这些不同的内涵具体化,既有利于翻译实践,也有利于翻译标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翻译标准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2)03-0007-051 导言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的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即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翻译创作中,翻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理论,W 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

原著者与译者构成了交际的双方,交际手段是原著,译者通过关联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另一交际双方,译者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与译文读者进行交流,因而完成翻译交际。

利奥%希金(Leo Hickey)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作者:周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摘要: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

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顺应论翻译视角1.引言Jef Verschueren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

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语言的使用,归根结底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辩证统一关系。

人们已普遍接受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

Verschueren所阐述的语言的三个特性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因此翻译可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

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和一般的交际活动相比,翻译有其独特性。

语言的使用—选择—顺应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选择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Verschueren,2000)。

2.语用翻译的发展随着语用学的不断发展及语用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语用翻译理论得到广泛重视。

学者们在研究中开始从语用学的不同角度探讨翻译问题,使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

E.A.Nida是对翻译等值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者。

其先后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旨在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注重翻译过程中的语用和交际等因素。

“顺应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顺应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顺应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
邓晓峰
【期刊名称】《快乐阅读:上旬刊》
【年(卷),期】2016(000)010
【摘要】在顺应论当中,认为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所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使用的过程。

所以在顺应论里面的翻译其实不过是对原本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构造所做出的顺应的过程,所以我们只有从语境的关系对结构客体的原语和目的做出动态顺应才能够达到等值的翻译效果。

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顺应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以及实践价值。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邓晓峰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顺应论看一首中国古诗中"情"的文化翻译 [J], 许月华
2.语言顺应论在《红楼梦》茶文化翻译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J], 孙蕊;柳文芳
3.顺应论视角下看《红楼梦》茶文化翻译 [J], 周龙英
4.顺应论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启示 [J], 王玉娟
5.基于语言顺应论的英语听写错误分析及教学启示 [J], 韩东红;董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顺应论;语用翻译;语言选择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558(2006)03-0105-04收稿日期:2006-04-28作者简介:贺华丽(1980—),女,汉族,湖北当阳人,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1引言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际活动。

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要复杂。

综观译界对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但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翻译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

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待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就现有译论而言,Nida(1993:157)比较系统地区分了三类为翻译提供理论养分的学科,但他忽略了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事实上,语用学的很多研究领域,如预设、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分析方法。

(张新红,何自然,2001)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语用学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研究言语的运用,其分析单元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释语用学的全貌,而只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翻译的某一个侧面,难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

(宋志平,2004:19-20)JefVerschueren在其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全面阐述了顺应性理论(theoryofadaptation),提出了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为翻译学的理论来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拟就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解释作一探讨。

2顺应理论概述1987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对语用学构建的整体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路,否定了长期以来语用学被认为是和语言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相并行的学科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综观论,声称:迄今为止,一切可以贴上语用学标签的东西和按宽泛定义衡量适合于这一标签的东西都能在这个新建的框架内得到描写(转引自钱冠连,1991)。

JefVerschueren在他的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指出,语言适应即指语言适应环境,或者环境适应语言,或者两者同时相互适应。

恰当的、成功的交流既是适应的过程,又是适应的结果。

言语交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适应(JefVerschueren,1987)。

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功能视角对综观语用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进行描述和阐释,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语言的使用,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JefVerschueren,1999:55-56)。

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人类语言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2006年6月第3期Jun.,2006No.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贺华丽(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2006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tion)。

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

3顺应论与翻译研究“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语音系统”(Wardhaugh,1977)。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对语言进行动态的和更符合实际的研究。

语用学派译论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它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而翻译本质上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LeoHickey在其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翻译“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equivalence),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和感受”(LeoHickey:1999)。

翻译家们在阐述自己的译论时往往也会涉及到对翻译等值的探讨。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何自然,1995:186)。

由于时代背景、交际环境、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和翻译目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文和译文很难实现完全等值。

语用翻译正是以语用等值作为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根据语用翻译理论,翻译就是译意。

……译文无论作什么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只要有理论的正确指导,翻译技巧是可以灵活的……”(何自然1995:196)。

而语用综观理论框架内的顺应论,正是基于人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分析。

翻译作为对目的语的重构过程,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以及语言结构等的变化,对译文语言的选择必然做出动态的顺应,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需要,达到翻译的目的。

3.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境关系顺应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

Verschuer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并认为语境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境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改变话语意义;同时语言的选择也可以反作用于语境,使语境不断发展和更新。

因此,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翻译作为原文与译者、译者与译文之间的一种跨文化交际,必须顺应语境才能取得语用等值。

3.1.1翻译中的语言语境顺应语言语境也称信息通道(linguisticchannel),即我们常说的上下文,或称小语境。

它具有单一性、局部性、言辞性和规定性等特征。

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同种语言,其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系列的排列方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译者在选择表达方式时应注意选择符合目的语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以顺应译入语的表达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

因此,无论是篇章结构、句式语气,还是字词的感情色彩,其选择必须考虑到语言语境的变化及特征,都必须以顺应上下文为基础而得以确定。

(1)Suddenlythelinewentlimp.“I’mgoingback,”saidKurth.“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waitforme.I'llbebackinfiveminutes.”译文:引爆电线突然耷拉下来。

库尔思说,“我回去看看。

一定是哪个地方断了。

等一等,我五分钟就回来。

”有人由于没有从上下文去理解break的词义,将“Wemusthaveabreaksomewhere”译为“我们必须找个地方休息一下”,造成误译。

因此,要正确理解原文词义,必须仔细推敲上下文语境并做出顺应性的词义选择,才能实现等值翻译的目标。

3.1.2翻译中的交际语境顺应有时候如何选择词义仅依靠对上下文的理解似乎难以判断。

就翻译而言,交际语境包括了人类所共有的百科全书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传统,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原作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等等。

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对于上述交际语境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是等同的,这种相异性构成了翻译和理解的障碍。

译者作为消除这种障碍的关键,必须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即以原文为基础,决定原文意义的取舍和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创造出符合译语读者要求的译语文本。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展,起经历亦复如是。

译文:Amightylongriversometimesflowsthroughabroadsectionwithplainslyingboundlessoneitherside,itswatersrollingonnon-stopforthousandsuponthousandsofmiles.Sometimesitcomesupagainstanarrowsectionflankedbyhigh1062006年mountainsandsteepcliffs,windingthroughacoursewithmanyaperiloustwistandturn.Anation,inthecourseofitsdevelopment,fareslikewise.(张培基译)此文选自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写于1923年。

文章短小隽永,堪称一首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诗。

作者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说明中国革命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了顺应原文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翻译时应力求传达原文的诗一般的美感和雍容警策的笔调。

另外,由于文化差异,人们对某些词语的概念和意象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直译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

(3)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

因此“toeatno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

“toplaythegame”义同“toplayfair”,本义为“公平对待”,这里转义为“为人正直”的意思。

如果直译成“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常玩游戏”就会造成误解。

也有学者把这类翻译称为文化翻译。

可见,具备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做好翻译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翻译不仅要顺应原文的交际语境,而且也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交际语境,在翻译时尽量选择能让译语读者认同的形象,达到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3.2翻译中的结构客体顺应结构客体顺应指的是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及建构原则(Verschueren,1999:115)。

翻译的结构客体至少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源语和目的语结构客体的转换,涉及到双语转换中多层次的复杂选择,它们都为译者提供了一系列可选的语言形式,包括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语言建构成分的选择以及语篇结构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