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3篇)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一篇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教学对象:2019级本科学生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6.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

(5)课后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2. 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4.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增强。

四、经验与启示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引言作为一名大学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的必修课程之一。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政课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思想境界、品德修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阐述课程思政在塑造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事件背景在某大学举办的一场辩论赛中,两支辩论队分别以“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创新创业不是大学生发展的首要任务”为立论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辩论过程中,两支辩论队争论激烈,观点各异。

辩方观点: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辩方主张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我发展的竞争力。

同时,创新创业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做贡献。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反方观点:创新创业不是大学生发展的首要任务反方则认为,创新创业不是大学生发展的首要任务。

他们认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应该注重学术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大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有限的求学时间里,大学生应该将重点放在学业上,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只有专业能力过硬,才能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过分强调创新创业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成绩。

思政教育的作用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思政课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案例中,思政课能够引导辩论双方思考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个人发展的长远利益,从而达到以立论为契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

思政课的教育原则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中的关键作用在于,它要从理论上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并通过引导他们进行全面思考、多角度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与学业成绩、自身发展的关系。

公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名单(3篇)

公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名单(3篇)

第1篇各相关部门、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单位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经过各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现将评选出的优秀案例名单予以公布。

一、优秀案例名单(一)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以“文化自信”为主线,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申报单位:XX大学外国语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文化自信”为主线,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

2.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案例——以“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申报单位:XX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通过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3. 《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案例——以“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申报单位:XX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申报单位: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案例——以“科学精神”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申报单位:XX大学物理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科学精神”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新时代建筑师- 申报单位:XX大学建筑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表彰与奖励对以上优秀案例的申报单位及负责人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希望各单位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物理》课程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大学物理》课程

案例课程: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课程简介: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教学内容主要为力学、振动与波、热学、狭义相对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我们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遵循“目标设计——内容开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路线,系统性地构建与六大类思政元素紧密相关的课程知识体系,其课程思政元素质量高、覆盖面广,且与课程内容自然融合,避免生搬硬套与硬性灌输,受到学生的认可。

二、案例展示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刚体对定轴的角动量,及对应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明确守恒条件。

能力目标:能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通过动量守恒定律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类比,认识自然规律内在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对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体会到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激发求知探索欲望,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通过严谨的理论推导和对作业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和实例印证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花样滑冰运动员隋文静多次受伤后,仍坚持挑战极限,终得成就的案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不畏困难。

通过对天问一号使命和意义的思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

2、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在9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以课堂演示的方式来进行验证类实验的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而不是仅由教师来操作。

学生藉此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中,融入6个课程思政元素(按时交作业的意义、实践检验真理、自然界和谐统一、天宫一号陀螺演示、隋文静百折不挠、天问一号的使命),将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担当的家国情怀渗入课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并从根本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思政案例 孙大文

课程思政案例 孙大文

课程思政案例课程思政案例: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名称: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并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法律法规,增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祖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

教学内容:1. 国家历史与文化:通过教授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辉煌过去,培养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教授国家的法律法规,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3.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培养对社会的关切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对国家问题的思考和相互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国家文物保护区、历史景点等,亲身体验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评价:1. 课堂作业:布置相关学习任务,如观看相关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要求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回答问题,检验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报告:组织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详细记录和总结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心得体会,以此评估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教材及课件:编写符合学生年级特点的教材和课件,包含国家历史、法律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2. 多媒体设备:提供多媒体设备,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相关内容。

3. 实地考察资源:联系相关单位或景点,提前安排好实地考察的行程和时间。

预期效果: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预期学生能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并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优秀的思政课程不仅要具备学科内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结合中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经典阅读、案例分析、课外参观、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中医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示范案例。

2.《青年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以青年创业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创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深刻理解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亮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该课程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典范案例。

这些优秀的思政课程示范案例,不仅体现了学科内涵和教学效果的优势,更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

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

高等数学课程中的思政案例高等数学思政案例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1.平台创建:为了把学术研究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思想激发、互助共解等平台,学校创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思想活动的实践平台。

2.专题研讨:在主题教育的学习中,高等数学专业的师生基于Unit8《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讨,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学生要如何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工作更加明确,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们展开了更多的讨论和发散思维。

3.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受益匪浅,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及关联知识,以理论和实践结合,逐层剖析其含义,分析自身职能,以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支教等,来感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并且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及成长感。

二、“贴身导师”帮助学生的建设1.组织机构:总的来说,为了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班主任构建了“贴身导师”组织机构,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并逐步实现计划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2.辅导方式:贴身导师首先有辅导学生的责任,导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深入的观察和指导,不断调整学习计划,努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学习方案和学习内容,这就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工作运行及获得更好的成果。

3.服务升级:在辅导的同时,导师们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科研咨询服务,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提升学术能力,以此来做好每位学生的贴身辅导,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秀、实效性的服务。

三、学生参与社会与实践活动1.关注社会: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更好的发掘自身的能力,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参与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如“电网节能”,“经济发展”,“童年长假事业”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并且在社会上做出更多的正能量。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元素:1.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2.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社会责任感。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团结奋斗的精神。

4.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培养经济思维。

5.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1. 结合课程内容,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3.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果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设计问卷调查表,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认同度、收获感等方面的信息。

2. 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试,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的感受和看法。

4.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某高校的文学课程上,发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深刻的思政教育故事。

这位文学老师可是个十足的“故事大王”。

每次上课,他都不只是干巴巴地讲那些文学理论和作品赏析。

比如说,讲到古代诗词的时候,他就像个穿越时空的导游。

当讲到杜甫的诗时,他不是简单地说杜甫的诗格律如何工整、用词如何精妙。

他先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纷飞。

然后他话锋一转,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同学们说:“你们看,杜甫自己都过得那么惨,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可他想的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古人的家国情怀啊,自己都没个安稳的小窝,心里装着的却是全天下没房子住的人。

”这时候,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感觉杜甫不再是书本上那个抽象的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天下的大英雄。

而且这个老师特别会利用课堂互动。

有一次,他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有杜甫这样的胸怀吗?同学们可热烈了,各种观点都有。

有一组同学就很幽默地说:“老师,我们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先想着怎么给自己找个不漏雨的房子,哪还有心思管别人呢。

不过杜甫真的太伟大了,我们现在应该向他学习这种胸怀。

”通过这个讨论,同学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杜甫的诗,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国情怀这种高大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老师出了一道很特别的题。

他让同学们写一篇文章,主题是“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

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同学从屈原的爱国精神谈到现代公民如何爱国;有的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到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这门文学课程思政的魅力,它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同学们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物理课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各种公式、定理,枯燥得很。

但是在这所高校的物理课堂上,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下是一份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2.掌握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理解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及安排:1.导入(5分钟):-引发学生对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思考。

2.理论讲授(30分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强调其与现代化的关系。

-分析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意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结合案例和实践,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3.讨论与互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堂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4.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些与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的案例,例如中国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

-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探讨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融合发展。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联系。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并掌握其核心价值观。

同时,通过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2019年秋季学期我校某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增进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课程安排:将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纳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活动时间充足。

(2)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3)志愿者招募:通过校园公告、班级宣传等方式,招募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2. 活动实施(1)社区调研:组织志愿者对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等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实际情况。

(2)志愿服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社区义诊、文化娱乐等。

(3)活动开展:志愿者分组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

(4)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感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3. 活动成果(1)学生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生活质量。

(3)学校方面: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案例反思1.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

课程思政课程案例1. 案例一:《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通过选取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讨论全球化对国家文化传统的冲击,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与英语学习有关的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2. 案例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科技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讲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和隐私保护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科技对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案例三:《经济学原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例如,讲解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影响,引发学生对于社会公平和贫困问题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用相关文献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案例四:《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讲解法律的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正义和法治精神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适用和司法实践,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5. 案例五:《文化人类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在文化人类学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文化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例如,讲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发学生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和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心态。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课程典型思政案例

课程典型思政案例

课程典型思政案例在物理课上,讲到牛顿这个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时候,就有一个超棒的思政融入点。

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那可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

传说中,牛顿是因为被苹果砸了脑袋才灵感乍现。

但其实啊,这背后是他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

我就会和学生们说:“同学们呐,你们想想牛顿那时候。

他整天就对着那些星星、月亮,还有各种物体琢磨。

要是他是个轻易放弃的人,被苹果砸了可能就骂一句‘这倒霉苹果’,然后就把苹果吃了,啥事也没有。

可是人家牛顿不是这样啊!他就像个超级侦探,一个问题不弄明白就不罢休。

这种坚持就像咱们在生活里遇到困难一样,不能轻易就举手投降。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有没有遇到那种想放弃,但是坚持下来就成功了的事儿。

有个学生就说,他练习长跑的时候,每次跑到一半就感觉自己要死了,但是他想着要参加学校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就咬着牙坚持,最后真的跑得越来越快,还在运动会上拿了名次呢。

我就接着说:“你看,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牛顿坚持探索科学真理,你坚持练习长跑,都收获了成功。

咱们国家在很多方面也是这样,比如说航天事业。

一开始咱们什么都没有,技术落后,可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就像牛顿一样,不怕困难,坚持钻研,才有了现在咱们的神舟飞船上天,嫦娥奔月。

这就是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只要坚持,就像小水滴不断地滴,也能把大石头滴穿呢。

”这样一来,物理课就不仅仅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了,还能让学生们从牛顿的故事里学到坚持的品质,同时也让他们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我读到文中描写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去给儿子买橘子的那段,我就会特别投入感情地去读。

读完之后,我就看着同学们说:“同学们啊,你们看这个父亲,他的动作可能有点笨拙,他也没有说什么华丽的话,但是这满满的都是对儿子的爱啊。

这种爱是不是很纯粹,很感人?”同学们都会点头。

然后我就开始引申:“在咱们生活中啊,很多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爱就是这样,默默的,不声张的。

优秀高校思政教育案例(3篇)

优秀高校思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以“红色足迹”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概述“红色足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地参观、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3)联系红色教育基地,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实施(1)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2)红色故事讲述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3)红色歌曲演唱组织学生学唱红色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红色知识竞赛举办红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

3. 活动总结(1)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活动收获。

(2)召开总结大会,表彰优秀个人和集体。

(3)对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四、案例成效1.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红色足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 红色文化传承得到加强活动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
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1. 上海交通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讨论班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同济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3.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研讨班,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能力。

4. 上海戏剧学院:该校思政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思政讲座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和社会意识。

这些案例都是上海市高校思政课程的典型代表,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时
32
学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任课教师情况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著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E-mail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 □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学 分2Fra bibliotek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着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着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