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文化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征。

下面将从人文思想、艺术表现、道德伦理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深厚的人文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孝敬等价值观,倡导人的心性修养和道德修身。

此外,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与宇宙的道理,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心灵宁静,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佛教思想则强调内心修行、舍己为人以及放弃欲望以获得解脱。

这些人文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深厚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精髓。

中国绘画追求意境和气韵,强调以几笔勾勒出对象的灵韵和神韵;中国书法注重笔墨的意境和心境,追求“书如自性”的境界。

中国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五声音阶和丰富的音乐表达形式而闻名。

京剧、昆曲等戏曲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特点。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和“礼”的概念,强调道德行为、礼节和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尊师、友谊等关系都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维护社会和谐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存在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即通过平等、宽容和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以促进和谐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信仰,这些信仰体系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社会秩序的建设,道教关注道的追求和个体修炼,佛教传达了解脱和慈悲为怀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

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其中,其独特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文化兼容并蓄,形成多样性中国文化以兼容并蓄为其特点之一,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

由此,形成了一种多样性文化。

1. 以包容的精神接受外来文化自汉代以后,各个朝代都不断接纳、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例如,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南宋灭亡。

此后,元朝的建立便给中国带来了外来的政治和文化特征。

例如,元朝开创了蒙元文化的新篇章,它将传统中国文化和蒙古文化相结合,不断发挥着交流、融合和创新的作用。

2. 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领域间的文化差异、互补和交流中。

例如,由于多种不同的因素,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如唐代以来的南方文学,强调诗风婉丽、清新明朗、富有变化和生机。

而北方文学则更加雄迈豪放、奔放豪迈,如唐诗中的《静夜思》和杜甫的《将进酒》。

二、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这不仅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1. 非雕虫篆刻,画龙点睛在中国的书画艺术中,总能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即所谓的「非雕虫篆刻、画龙点睛」的艺术特征。

这种特征需要创作者有实际的技巧和实验经验,并且要具有感性的领会力。

2. 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古代中国的诗词文化中,诗人们的写作方式是:先讲理念,再讲方法,最后讲实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伦理、礼仪等,也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强烈的审美意味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审美意味的文化,其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审美特色。

1. 厚重优雅,体现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注重艺术本身,而且特别强调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作品韵味。

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其特点是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其特点是什么)

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以及我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2、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3、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4、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有:1、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3、皮影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4、中国织绣织绣是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等材料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穿刺,构成了各种优美图案、花纹或文字。

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5、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各种节假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含义和文化氛围。

比如说我们在春节的时候会有独特的习俗,我们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表示对孩子的一种祝福和关怀。

我们会在过年期间给自己家门口贴上对联,这也是对于新的一年美好的期许。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和所有的家人一起聚会,希望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

节假日不仅仅只是游玩的时间,还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聚集地,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一、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形成,是由先秦“百家争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特征的感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特征的感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特征的感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特征的感想为标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积淀。

它以其独特的特征,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五个特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第一个特征是“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间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二个特征是“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礼仪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礼貌、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规范。

这种礼仪之邦的特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待人处事的态度。

第三个特征是“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尊重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孝道在中国社会中被视为崇高的美德。

孝道的传承使得中国人民形成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深厚的人际关系。

第四个特征是“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强调团结、和睦、互助。

中国人民习惯于以和为贵,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和谐共处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实践。

第五个特征是“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诚信等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五个特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这些特征让我深感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第一,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

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以伦理原则为尺度。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

《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

”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

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

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

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

“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

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

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

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1014115 张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典型的伦理型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2.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3.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

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

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4.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

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

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5.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

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表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奇特、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内涵和体系,表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和层面上。

以下是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1.厚重而复杂的历史: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连续文明之一、中国文化受到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的影响和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2.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社会关系。

家庭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的核心,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3.重视道德和伦理:中国文化中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传统,像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受推崇。

4.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高度重视教育和学问:中国的教育和学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和治学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行为。

6.崇尚和平和和谐:中国文化倡导和平、和谐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和谐的理念贯穿于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思想中。

7.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像家庭长辈、政府和学者等都被认为具有威望和权威。

8.注重礼仪和仪式: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包括结婚、葬礼、新春、中秋等重要节日和庆典,它们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9.融入自然: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身体与心灵的平衡,尤其表现在传统的艺术和医学领域。

10.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文化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中国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宽容性而闻名于世。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其悠久的历史、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注重道德和伦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重视教育和学问、崇尚和平和和谐、尊重长辈和传统权威、注重礼仪和仪式、融入自然以及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特征形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完整wor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完整wor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固然有文明和文化的一般共性,但由于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的,因而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本主义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西方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治为中心。

中国文化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五伦,强调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义务,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道德人本主义。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它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重视道德伦理,角色扮演,履行一定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

这与专制主义有一定的联系,是它的消极因素.(二)强大的延续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族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

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近年来,千百万华侨都来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第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

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一致,与社会主义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和主张更是存在着本质区别: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是以家庭、家族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巩固专制王权为最终目的;西方的人文主义则以个人为本位,以法制为中心,以个人的充分发展为终极目的;而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强调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力和自由,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家庭、家族以及对国家、天下的义务,可以说是一种宗法集体主义人学,是以道德修养为旨趣的重人伦、重道德的人本主义。

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则注重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力和自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它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本主义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积极因素,重视人的作用,重视道德伦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人修养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避免了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的倾向,尤其反对封建的专制主义。

对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我们则予以批判与扬弃。

既重视个人的作用,又强调集体主义和国家民族的利益;既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生存权、劳动权、发展权,又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强调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发展。

这才是人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堑新的阶段。

第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

《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孔子对他自己和对他的弟子都是这样要求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学而不厌”,而且应该“为而不厌”,他自己则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个人的志向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们希望人们应该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

三国的诸葛亮正是实践这种传统思想的典型。

第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

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

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又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政治清明,符合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可以出来做官;天下无道,政治黑暗,就应该退隐,而不应贪图宝贵荣华。

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

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苏武、杨业、岳飞、文天祥等无数忠君爱国的英雄。

这种思想,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然,对于“忠君爱国”思想也不能一概肯定,而要进行批判和扬弃。

对于那些只知忠君并不爱民,以及一味忠君、不分是非的所谓“忠臣”和行为,并不值得宣扬和歌颂;而在当今的时代,我们也不能要求人们像忠于封建皇帝那样去忠于哪位上级或领导。

但在封建社会,国君往往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少人将国君当作国家的象征,实质上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和民族,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对于这样的“忠君爱国”就不能否定,而应提倡与学习。

比如郑国的弦高犒师退秦兵,蔺相如完璧归赵,屈原“书楚语、用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以自己的赤诚之心和一生的血泪写下了《离骚》《国殇》《九歌》等爱国主义诗篇,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自然应该肯定。

西汉的苏武誓不投降匈奴,在北海牧羊十九年,持汉节不失,忠心不变;杨业宁死不降,岳飞精忠报国;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拒绝当元朝的宰相,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走向刑场;明朝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抗倭名将戚继光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一腔正气,无私无畏。

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写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强调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精神教育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传统之一。

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第五,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

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

《诗经》的作者歌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五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则是要维护中原地区诸侯国的共同利益,企图由霸主代替天下共主;孔子提出“张公室,杜私门”,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天下有道”的时代,而“陪臣执国命”则是天下无道,礼坏乐崩(《论语。

季氏》);孟子明确主张“定于一”(《孟子。

梁惠王上》);荀子也反复强调“一天下”(《荀子。

非十二子》)。

这些儒家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根据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治国方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

并在思想文化上“别黑白而定一尊”,企图用法家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它说明,法家思想尽管与儒家不同,但在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点上又是十分一致的。

汉承秦制。

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

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

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

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