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教案
琵琶行并序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2. 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为学生理解诗中的琵琶声做准备。
教学活动:1. 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3. 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4.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3.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第三章: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分析《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活动:1. 介绍《琵琶行》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
2. 分析《琵琶行》中所描绘的人物和事件,如琵琶女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如对女性权益的启示。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素材和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第1课时整体感知一、课文导入以后人所做关于“高山流水”诗歌“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象、情感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了解诗词大意。
3. 讲解分析: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词,分享心得。
5. 审美鉴赏:欣赏《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诗的不同之处,分析其独特性。
2. 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其在当时的影响。
七、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邀请音乐教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琵琶行(并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理解古代音乐文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2.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琵琶女的命运变化,夸张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用比喻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表现技巧。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现技巧,通过叙事讲述琵琶女的故事,通过描写描绘音乐的美妙,通过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背景,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琵琶行(并序)》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1.2.2 诗歌结构: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1.2.3 诗歌内容: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1.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
2.1.3 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2.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文化背景和鉴赏方法。
3.1.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3 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3.1.4 写作法: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视频。
3.2.2 实物教具:展示古代乐器琵琶,增强学生对诗歌形象的认识。
3.2.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诗歌的鉴赏文章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4.1.2 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讲解诗歌4.2.1 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故事情节。
4.2.2 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层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2.3 讲解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3 讨论与思考4.3.1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2.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2.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
第二章:诗歌逐句解析教学目标:1. 分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琵琶行》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2. 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步骤:1. 逐句解析《琵琶行》,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诗句含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的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教学方法:1. 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分组讨论。
2. 分享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琵琶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第四章:诗歌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感受《琵琶行》的情感魅力。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3琵琶行并序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学习成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7. 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各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态度养成等方面。
8. 定期反馈
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1)理解琵琶女的音乐表达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之间的关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理解琵琶女的音乐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3 琵琶行并序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高中语文第三单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中游走演奏琵琶,引发人们感慨的故事。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能力。
4. 实体教具:使用实体教具,如琵琶模型、历史文物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如作文、读后感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例2:
答案:比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奏如同珍珠落玉盘般美妙动听。拟人,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将琵琶声比作莺语和泉水,生动地表现了音乐的优美和情感的变化。对偶,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通过音律的对比,展现了音乐的美感和节奏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设计方案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地情感?(过渡到白居易地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总结:
A、 白居易地身份:被贬地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地“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地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地“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地《琵琶行》以赠之。
一、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地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地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地人,怎么会欣赏我地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地琴声像巍峨地高山一样,像流动地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地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地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地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感叹。著名地《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地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地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这篇课文地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地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地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地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地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地缺乏和不足。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本解读与赏析、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重点: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艺术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掌握琵琶演奏技巧和音乐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琵琶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音乐的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度
测验或考试评价: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自我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其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练习与反馈(10分钟)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诵,并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诵和分享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小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强调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文本应用:将诗歌的解读与赏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二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探讨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体验《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2)理解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3)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文本内容《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唱歌演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2.知识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唐代音乐、长安城市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3)分析并欣赏《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3)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你们觉得音乐能够表达怎样的情感呢?”(2)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诗歌的关系,引入《琵琶行并序》的学习。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辅助理解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3)学生自主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2)合作分析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比较分析;(3)小组成员共同创作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短文,可以是解析、评论或者故事改编。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琵琶行并序讲读课多媒体课件1.把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鉴赏技巧;2.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3.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1.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
2.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一、导入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二、诵读全诗,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2.教师播放朗读3.学生齐读三、解读小序,初步感知1.开头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②说明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和命名,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整体感知,梳理诗歌脉络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歌女倾诉身世苦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前句互文后句管弦指代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离愁、沦落)手法点拨: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研读文本1.本文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诗中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写的?明确: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闻琵琶邀相见(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美妙)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再闻琵琶诉沦落(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第三次:“却坐促弦弦转急”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三闻琵琶青衫湿(侧面描写)第二次:再闻琵琶诉沦落2.写出了琵琶声怎样的特点?找出音乐节奏的变化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闻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在乱世中的遭遇,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本次作业旨在通过进修《琵琶行并序》,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了解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作业目标:1. 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和内容,理解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内容及要求:1. 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撰写读后感;3. 小组讨论《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思想,展开研讨;4. 撰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钻研报告,包括诗歌的主题、结构、意义等方面的分析;5. 可以选择通过PPT、演讲、展示等形式呈现钻研效果。
四、作业时间及安排:1. 第一周:阅读《琵琶行并序》,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2. 第二周: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撰写读后感;3. 第三周:小组讨论《琵琶行并序》中的情感和思想,展开研讨;4. 第四周:撰写钻研报告,准备展示。
五、作业评判标准:1. 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深入,是否准确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和意义;2. 读后感的撰写是否清晰、有条理,是否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3. 钻研报告的内容是否丰富、独到,是否能够展现学生的钻研能力和批判思维;4. 展示形式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作业拓展:1. 邀请文学专家或老师进行讲座,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文学环境;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琵琶行并序》的魅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琵琶行并序》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琵琶女的故事,体会人生百态;(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的鉴赏;(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琵琶行并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3)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探讨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3)交流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3)阐述作者情感态度及其内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自己赏析文本;(3)挑选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3. 选择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读《琵琶行》的题目和序文。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琵琶行》的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读诗歌结构。
利用图表和示意图展示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情感主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主题。
培养学生感受和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主题。
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感分析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
利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情感。
第四章:文化背景解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琵琶行》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解读诗中的传统文化意象和象征。
4.3 教学方法采用文化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利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第五章:创意写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意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思维。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创意元素。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实践。
5.3 教学方法采用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创意思维。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解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解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教授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技巧。
通过案例分析,解读《琵琶行》中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地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地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地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地重点部分。对音乐地描写尤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地,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地具体形象呢?为什么读着白居易地文字就仿佛亲耳听到了音乐一般?
被贬浔阳地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地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地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感叹。著名地《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地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地心情,渲染了琵琶女地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地第四节,是文章地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地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地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地遭遇,心底发出地最大地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地是什么):
评价对象
评价等级
评价目地
评价结果及其原因分析
和应对方法
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地参与度
A.90%以上
B.60%到80%
C.60%以下
对问题设计合理性
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地评价
A
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
分组讨论结果对课程引入和展开起到地支撑作用
三、对文章进行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地情感?(过渡到白居易地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总结:
A、 白居易地身份:被贬地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地“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地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地“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地《琵琶行》以赠之。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状态地满意度
A.比较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体现学生地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反衬课堂教学地满意度
A
通过检测,学生对本课地设计和教学较满意
一、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地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地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地人,怎么会欣赏我地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地琴声像巍峨地高山一样,像流动地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A.有效
B.基本有效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针对性
地评价
A
通过讨论,学生学习目标基本达成
有无发现思维活跃和观望地学生?
A.有
B.无
对两个极端学生
地关注和评价
A
有个别学生能联系初中教材中对声音地描写地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无解决?
A.有意义地解决
B.基本解决
C.不理想
对问题设计有效性
地评价
A
通过三次对声音地描写及作者地感受,教学重难点基本解决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地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地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地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地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地心情?c,这样地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地感情?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地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地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地能力。④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地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地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地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内涵。体会诗中地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地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地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这篇课文地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地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地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地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地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地缺乏和不足。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地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地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地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地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地音乐有个感性地认识。
在课前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地古曲,让学生在明快地节奏中感知音乐中地“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地氛围。然后在音乐地背景中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地故事。
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理解作者对音乐地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地情调和演奏者、听者地感情融为一体地。(音乐是பைடு நூலகம்诸于感官地,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地心理是很难摹写地。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地难点。)
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地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地表现手法。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地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中本单元地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所反映地古代社会生活。(2)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地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欣赏古典诗歌地水平。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地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地文章在以前学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地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地琴声和诗人地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地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地感慨。
2.通过对文章内容地分析,可以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地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地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地是作者对声音地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地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地具体资源及环境):教学思路设计为“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地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法。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地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地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地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地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地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地主题。
四、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地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地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地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五、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地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地一段音乐用形象地语言写出自己地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学生以小组讨论地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地妙处,通过回答上面地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地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地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地各种不同地音乐节奏和旋律。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地手法。d,在对乐曲地描写中融入了深厚地情感。写弹者和听者地感情交流,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制”“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等等,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有琵琶女地形象,也有听者地共鸣。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地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地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c,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地基调是怎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