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
1、如何看待《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NO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NO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共产党人所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NO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NO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NO5:《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NO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NO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
2、《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全面地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理,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体说来,它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是以如下基本原理来支撑的。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E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F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G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3、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资本论》中,唯物史观不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资本论》的范畴体系表现为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从商品的二重性深入到劳动的二重性,从商品过渡到货币与资本……从而直观地表现为一部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但是,透过这一显性体系,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条内渗于其中,并作为其理论红线的唯物史观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由劳动、自发分工(分工与协作)、异化劳动(手工工场、工厂手工业劳动、机器大工业劳动)、私有财产(商品、货币、资本)、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及其内在否定性)、资本逻辑的消亡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可能性等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资本论》称为一部浓缩版的唯物史观。主要体现在:
A,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资本论》唯物史观性质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其内在蕴含的最重要的唯物史观精义。B,资本是历史性的生产逻辑资本之作为社会关系的本质,必然地意味着资本逻辑的历史性;作为历史性的生产逻辑,资本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C,准确地阐明资本概念是为了超出资本本身的界限。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乃是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大叙事而对未来社会的强烈诉求;作为唯物史观理论环节及其理论精髓的体现,《资本论》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内在机制及其内在否定性的探讨,并通过这一探讨呈现资本本身的界限以及超出这一界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4、如何理解《哲学的贫困》中关于所有制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从财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即所有制关
系出发的,具有唯心史观性质的经济学认识体系,他认为要在经济上确定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是把它作为反映该种生产关系总体的结论性经济概念,因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无非是把资产阶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绘一番。”譬如《资本论》是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总过程以后,才从总体上证明了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关系。从日常经济生活看,只有先知道某些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使用着,在交换和分配领域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支配着,最后,这些生产资料转化的最终产品又是被什么人以何种社会形式给实际享用了,才可能知道这些生产资料的一定社会所有制形式。
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没有先分析人们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使用过程结成的社会关系,又没研究社会主义的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也就是没遵循《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辨证逻辑思维方法,一上来就用下定义方式直接地给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没有它区别于原始公有制的历史特征,因为,原始公有制也是“生产资料归全体氏族成员所有”。在这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公有制概念误导下,前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是以价格体制改革为核心,而价格体制改革涉及的只是生产品的计划或市场分配形式,并没有触动生产要素的社会分配形式,没对原国有产权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正是在从前苏联沿袭的传统公有制概念指导下,由于采取“积累多少一个样”的原国有筹资形式,建立起“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原始共有产权制度。在国有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由于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破除原国有产权制度,致使国有企业的承包制和股份制等经营形式改革,最终都因为遇到原产权制度的基础新梗阻而功败垂成。
5、如何理解《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想。
在1891年出版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并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个社会的不同经济特征,是由历史赋予两种社会生产的一般条件造成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