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
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
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
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
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
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
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
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
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
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
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
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
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化”。(“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
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
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
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现代的经济学观念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
“艺术的掌握”)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
8.艺术交往论: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
和对话。媒介和符号的观念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人是人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2.生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
情感关系;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是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
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3.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
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4.世界: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别林斯基:再现论
5.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6.作者: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认定文学是作者心
灵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7.作品:作品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
式。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提出“陌生化”概念(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8.作品: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兰塞姆:文学本体论(结
构)
9.文学阅读的接受活动对于文本意义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
10.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概念(开启了接受美
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都推动文学理论由独断性的话语系统向对话性的话语系统的范式转变。
11.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12.文学活动的发生:①巫术发生说(弗雷泽《金枝》提出巫术与文学的关系
问题);②宗教发生说(赫尔德: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把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联系起来;格罗塞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也当成了一种宗教)。③游戏发生说(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只有古鲁斯认为是有目的的)④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1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13.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
动来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
14.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并不等于唯一因素)
15.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化意义:广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一切口头或
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
般文化形态,指记载在竹帛媒介上的任何文字,简单来说是泛指文章和博
学。
2.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等,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审美意义:狭义)(从魏晋时期/西方的
16-18世纪)
3.5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
有所区分,文学的审美含义算是从包罗广泛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
4.曹丕的“诗赋欲丽”把诗赋的语言形式美提到了首位。
5.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6.西方:16世纪起,诗的审美属性(即“美的艺术”的特性)逐渐得到承认。
1747年,查里斯·巴托作出一个区分:诗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从此只有“美的艺术”才是“艺术”了。
7.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还有:①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②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
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③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
一个整体;④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8.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9.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来,
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这说明,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
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
10.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童庆炳批评别林斯基“形象特征”,强调文学应
反映整体的人的、美的、个性化的生活,而“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
识形态的特征。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钱中文“审
美意识形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