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
第0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师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
![第01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教师版)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67576284868762cbaed50c.png)
一、物质的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进行下列四个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下面案的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实验(2)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第01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导航模块一 物质的变化知识预习实验(4)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
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实验记录表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液态的水液态的水(2)块状的胆矾粉末状的胆矾(3)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4)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二氧化碳气体【答案】液态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无新物质生成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无新物质生成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有新物质生成颗粒状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1.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物理变化。
如:泼水成冰、水果榨汁等。
2.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变化。
如:爆炸、铁生锈等。
【答案】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1.物理变化常变现为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的生成,常表现为________、放出________、生成________等,而且化学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初中化学讲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8节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讲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8节 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4f8d8804e53a580217fcfe13.png)
第8节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性质【教学重难点】以分子为例,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现象。
【课前回忆】叫做物理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知识点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步骤:1. 观察品红固体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
2.将品红慢慢倒入盛有水的40mL烧杯中。
3.静置,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现象: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不断向水中运动, 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现象.【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例】物质是由、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如水是由大量的水聚集而成的。
拓展:水、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和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知识点2 分子的性质【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1.性质1:分子的和都很小。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实验现象结论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基础知识回顾讲义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全一册基础知识回顾讲义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c63996852458fb770b56ef.png)
别忘记加棉花!
2KMnO4=△=K2MnO4+MnO2+O2↑
K2MnO4
KMnO4 与 K2MnO4 中都有原子团MnO4, 但他们不是相同的原子团,前一个是高锰酸 根,后一个是锰酸根。
一种白色固体
2KClO3
=== MnO2 △
2KCl+3O2↑
KClO3
一种无色液体。 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有白雾产生
光合作用(气体肥料) 制干冰 做制冷剂; 生产汽水;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石灰水变白 色浑浊。
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 占空气体积的78%,或约占4/5
N2
化学性质不活泼,常充入食品包 装袋内作保护气。
无色有刺激性味气体。 可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大
SO2
大量燃烧含硫的煤炭; 硫酸工业。
S + O2 =点=燃=SO2
H2+CuO=△=Cu+H2O
Cu
C+2CuO=高=温2Cu+CO2↑
CO+CuO=△=Cu+CO2
纯净的Fe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单质; (但往往在空气中呈现的是黑色。)
3Fe+O2=点=燃=Fe3O4
Fe 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
瓶底水的作用: 防止集气瓶炸裂
一种银白色金属单质 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Al 化合价为:+3
人的胃酸里有少量HCl,可以帮助食物消化
HCl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2HCl=2NaCl+H2O+CO2↑
一种不稳定的弱酸。
碳酸型饮料(汽水)的主要成分
CO2+H2O ==H2CO3 H2CO3 == CO2↑+H2O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品讲义:4.4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生版)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品讲义:4.4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fdc65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3.png)
4.4 化学式与化合价 讲义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通过对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写法及读法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语言。
2.通过对化合价的本质及应用的学习,增进学生对物质化学式的认识。
3.通过对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的标准性。
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初步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会读出简单化合物的名称。
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4.能看懂某些商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5.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1.概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般将它们的______作为其化学式。
2.化学式量:化学式中_________________,就是化学式量。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量也叫相对分子质量。
可见化学式量在本质上也是分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进行比较而得出的比值,其单位是1(一般不写出来)。
3.原子团有些化合物中的某些原子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在反应中的表现如同一个原子,化学上用“______”来命名这些原子集合体,常见根的化合价为:氢氧根______、硝酸根______、硫酸根______、碳酸根______、铵根______。
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1)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和______。
金属元素通常显______,非金属元素通常显______。
(2)氧元素通常显______价,氢元素通常显______价。
(3)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4)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之和为______。
(5)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讲义(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9907042af90242a895e5c4.png)
知识点讲义——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1 原子的构成(重、难点)1.原子的再分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简单的实心体。
知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原子中还含有更小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2.原子的结构(1)原子尽管很小,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但用其他方法仍可以再分,因为原子也有一定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子每个质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1原子核(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中子每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1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带负电)电子质量很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注】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稀有气体、金属单质、金刚石、硅等,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如氦气的化学性质由氦原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②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位于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
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2)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电荷由质子提供,所以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简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总数(即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总数相等,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可概括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①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类原子,其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同。
②原子核内中子数不一定对于质子数,如铁原子中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30。
③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就没有中子。
④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42e30f6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7.png)
3.1.1 分子和原子(1)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品红在水中会_______,温度越高,品红扩散速度_______。
2.证明物质由______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苯分子的图像;移走_______形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在盛有约馏水的烧杯中加如5搅拌均匀,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 1. 分子________和________都很小;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分子总在不断的________,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________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
3.分子间存在________。
同种物质分子间的间隔:气态_____液态_____固态;热胀冷缩现象:受热时分子________,遇冷时分子________;分子本身大小________。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________。
考点1. 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1.(2022秋·安徽蚌埠·统考期末)如图是初中化学教材插图“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根据该图无法获得的分子信息是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D.分子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变式1-1】(2022秋·辽宁锦州·统考期中)小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水中,一会儿后,杯中水都变红了,小张判断这是因为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完全正确的是A.①B.②C.①②D.①②③【变式1-2】(2022秋·山西·九年级统考期中)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块晶体硅表面通过探针移走原子,写下了“中国”两个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操作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B.这两个汉字是日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C.该操作说明原子是最小粒子不能再分D.这标志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进入操纵原子的阶段【变式1-3】(2022秋·辽宁葫芦岛·统考期末)对下列教材图片的认识错误的是A.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B.苯分子之间有间隔C.品红扩散是分子运动的结果D.只有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才能使硅原子运动【变式1-4】(2022秋·山东德州·校考期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B.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C.用扫描隧道显微显微镜能观测到铁原子,说明原子是真实存在的D.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考点2. 分子的基本性质例2.(2023·湖南益阳·统考期中)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
![初三化学上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627c10f705cc17542709a7.png)
C.物体运动状态研究D.地壳板块结构及运动规律研究
2.下列在2019年曾影响我们生活的事件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A.研发合成新药物,靶向治疗癌症B.通过政府补贴解决“无肉令人瘦”的民生问题
C.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D.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实现节能减排
A.粮食酿酒B.煤炭燃烧C.瓷器破碎D.牛奶变酸
2下列物质的应用取决于它的物理性质的是 ( )
A.用蜡烛照明 B.用米酿成酒C.用铁制成铁锅 D.用天然气作燃料
3.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生锈 B.木柴燃烧
C.食物发霉D.液态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
4.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课堂练习】
1.下列研究的主要内容属于化学范畴的是( )
①利用蜡烛燃烧发光,用于照明②利用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充满氦气的气球升空悬挂标语
③利用铁的导热性,制作铁锅炒菜④利用氢气燃烧放出的能量推动运载火箭⑤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7.将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③物理变化、④化学变化的序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①,加热碳酸氢铵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④。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①;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③;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①,不可燃②,将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原子的结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原子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59e931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b.png)
3.2.1 原子的结构(1)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原子由居于________的带___电的________和核外带___电的______构成,原子核由带___电的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构成。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带的________与核外电子带的________相等,电性________。
3.对于原子:(1)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______ (3) 原子中质子数______等于中子数(4)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但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______。
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2.符号:______3.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4.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5.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__________(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__________,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上。
⎪⎩⎪⎨⎧⎩⎨⎧负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不带电)正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带正电)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考点1. 原子的构成例1.(2022秋·云南楚雄·统考期中)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已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变式1-1】(2022秋·山西太原·统考期中)二十世纪被人们称为“原子时代”,科学家们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原子结构中,带正电荷的粒子是A.质子B.中子C.分子D.电子【变式1-2】考古学中,科学家使用碳14检测出土文物所属年代,碳14原子的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则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A.4 B.6 C.8 D.14【变1-3】(2022秋·云南昭通·统考期中)核污水排入大海会极大危害海洋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第9讲《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课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第9讲《碳和碳的氧化物(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8d45a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7.png)
知识精讲
知识三 三种还原性实验的探究 1.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反应原理:C + 2CuO CO2↑
2Cu +
知识精讲
知识三 三种还原性实验的探究 1.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
(4)注意事项 (1)在酒精灯上加网罩的目的: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2)配制混合物时木炭粉应稍过量的目的:防止已经还原的铜被氧气重新氧化。
知识精讲
氧气充足,碳充分燃烧
C + O2
CO2
氧气不足,碳不充分燃烧
2C + O2
2CO
知识精讲
知识一 碳单质及其化学性质 2.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碳具有还原性
碳能将含氧化合物里的氧夺去
C + 2CuO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紫红色,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巧思精炼 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典例讲授
例题2 (考查内容:碳单质的稳定性) 下列叙述中,主要利用了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是( ) ①档案材料要用碳素墨水填写; ②木桩埋入地里的一段用火将其表面烤焦; ③石墨做铅笔芯; ④古代用墨汁写字绘画; ⑤石墨粉作耐高温的润滑剂. A. ①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知识精讲
知识三 三种还原性实验的探究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1)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产生。
(3) 反应原理:H2 + CuO
Cu + H2O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第11讲《燃料及其利用》课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讲义第11讲《燃料及其利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dba2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3.png)
针对练习
练习4 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新闻报道某地所乘公交车产生燃烧,多项证据显示是有人携带汽油上车,当空气中悬浮着一定量的汽 油时,一个小火星就足以使燃烧,这说明汽油的着火点较________(填“高”或“低”)。 (2)我国在南海海域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海域可燃冰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 国家,可燃冰中,水分子形成一种空间笼状结果,CH4和少量N2,CO2等分子填入笼内的间隙中,无固定的 组成,因此可燃冰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如图1是可燃冰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其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第十一讲·
燃料及其利用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脉络
燃烧与灭火
燃烧 燃烧的条件 灭火 爆炸
重点
化石燃料和新能源
化石燃料 可再生能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精讲
知识一 燃烧与灭火
1、燃烧:
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产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知识一 燃烧与灭火
2、燃烧的条件
知识精讲
物质 白磷 红磷
典例讲授
例题4 (考查内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热量变化) 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 管道煤气有毒 D. 丁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0
巧思精炼 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燃烧放热
中
着火点属于可燃物的性质,不可改变。
的
一
个
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化学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6904f16750e2524de5187ed2.png)
第一课 化学方程式(1)一、知识要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探究: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根据以下两个实验方案,观察和探究。
结合实验作出分析。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及其他变化;(2)实验中观察到的质量变化情况。
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然后,取下锥形瓶。
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P) (O 2) (P 2O 5)讨论:(1)锥形瓶底部铺少量细沙的目的是 ;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的目的是 。
(2)白磷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是 ,冷却后瓶内壁有 色固体。
(3)在锥形瓶口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的作用是什么?方案二:在100mL 烧杯中加入30mL 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 2。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现象: 。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m 1=m 2分析比较两个方案的实验结果,能得到什么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 , 不改变。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1.将一支蜡烛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保持天平平衡,点燃蜡烛,一段时间以后,天平将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跑到空气中的蜡烛燃烧产生的H 2O 和CO 2收集起来,放到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将会有什么变化? 。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1a1f21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3.png)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精编讲义一、文章类型:说明文二、梳理思路:1、引言:介绍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教材内容:详细阐述教材的总体结构、主要内容及特色。
3、学习方法: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4、实验操作:重点介绍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5、考试要点:总结历年中考化学考试要点,帮助学生了解考试趋势。
6、结语: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学习效果。
三、选取关键词:1、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2、教材结构3、学习方法4、实验操作5、考试要点四、拓展延伸:1、在介绍教材结构时,可以详细阐述每个章节的主题、知识点及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2、在讨论学习方法时,可以引入一些化学学习网站、参考书籍及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途径。
3、在讲解实验操作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实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
4、在总结考试要点时,可以结合历年中考化学试卷,帮助学生了解考试形式及命题趋势。
五、回归主题:最后,再次强调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教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提高学习效果。
也要注意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概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涵盖了众多核心知识点,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建立坚实的化学基础,为日后的高级学习做好准备。
二、核心知识点梳理1、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涉及物质分类、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溶液相关计算等内容。
其中,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及性质应重点掌握。
2、元素周期表: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等概念,并能够熟练查阅周期表,找到对应的元素。
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4.3水的组成讲义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4.3水的组成讲义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fdeac36edb6f1afe001fa5.png)
水的组成讲义【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2.能说出单质、化合物的区别及氧化物的含义。
【预习检测】1.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氢气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_。
(2)化学性质:氢气具有_______性,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________火焰。
(3)氢气的验纯。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____________。
方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口朝下靠近火焰,然后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__________,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则表明氢气纯净。
2.水的组成。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是由______和______两种元素组成的。
3.物质的几种简单分类的概念。
(1)单质:只有_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_物。
(2)化合物:由________元素组成的________物。
(3)氧化物:由________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______元素的化合物。
4.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 )。
A.水B.空气C.氧气D.二氧化碳5.水是( )。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混合物;④纯净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探究导学案:一、水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即1个大气压下)纯水(1)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2)101kp时,凝固点0℃,沸点100℃(3)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mL二、水的组成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水曾经被看作是一种元素。
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三、氢气的性质1.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2.氢气化学性质: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烧杯,杯壁有水雾。
氢气+氧气――→点燃水__可燃性 氢气的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听到很小的“噗”的一声,表明氢气已纯。
501质量守恒定律(上)(教师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
![501质量守恒定律(上)(教师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讲义(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89c8c6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c.png)
课前引入一、质量守恒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红磷。
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红磷接触。
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查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
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胶塞上的玻璃管放到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胶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
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的质量m2。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_____;气球___________;天平指针________。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导航1774年,拉瓦锡用45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是巧合吗?知识精讲=保持不变思考与交流【答案】(1)防止锥形瓶底部因受热不均而炸裂(2)防止锥形瓶内外发生物质交换(3)缓冲气压,防止橡胶塞被冲开实验探究——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硫酸铜溶液,塞好橡胶塞。
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保持不变实验探究——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
实验探究——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
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
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讲义分层作业氧气](https://img.taocdn.com/s3/m/4b5cbce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7.png)
2.2 氧气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会观察和描述碳、硫、细铁丝等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并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认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______色______味的______体;密度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
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______色的液体,甚至______色______状固体。
氧气一般用______色钢瓶盛装,标以黑字二、检验氧气的方法将____________木条伸入集气瓶,若____________,证明是氧气。
(提示:注意区分“助燃性”和“可燃性”,氧气的性质是“助燃性”,不是“可燃性”。
三、碳、硫、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1.硫粉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现象:硫(______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___,在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出______,生成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区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生成物的名称应该出现在实验结论中。
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实验现象,“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
)(2)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时在瓶底装少量水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
2.木炭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现象:木炭(______色______体)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____________,放出______,生成一种能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和区别。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区别。
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酸性等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知识点一:物理变化例1.(2014年上海普陀区期中)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蜡烛燃烧B.花生霉变C.瓷碗破碎D.火药爆炸知识点二:化学变化例2.(2014年上海松江区期中)能说明镁带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镁带变短了B.发出了耀眼的白光C.生成了一种白色的物质D.放出了大量的热量知识点三:物理性质例3.(2015•宁波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知识点四:化学性质例4.(2015•泰州中学检测)普通食醋中含3%﹣5%的醋酸,下列属于醋酸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B.能溶于水C.易挥发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基础演练】1.舒畅同学在厨房中进行的下列活动,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B.切过果蔬的菜刀未处理而生锈C.将黄瓜拍成块状D.和面时加入纯碱除去馒头的酸味2.我们每天都和化学变化打交道,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B.人体的呼吸作用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果腐烂B.粗盐潮解 C.干冰升华 D.蔗糖溶解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石蜡融化 C.人的呼吸 D.湿衣服晾干5.(2015•呼和浩特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乙醇可作燃料 B.氧气用于炼钢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氯化钠用来制纯碱【巩固提高】6.(2015•呼和浩特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乙醇可作燃料 B.氧气用于炼钢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氯化钠用来制纯碱7.(2015•连云港中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碘酒作消毒剂B.稀盐酸作除锈剂C.活性炭作吸附剂D.碳酸钙作补钙剂8.(2015•娄底中考)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干冰能升华 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 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9.(2015•兰州中考)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挥发性 B.溶解性 C.稳定性 D.导电性10.(2015•黑龙江中考)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金属刻划B.闻气味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11.(2015•南宁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小苏打用于焙制糕点B.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食醋用于除热水瓶中的水垢D.酒精用于给发烧病人擦拭以降低体温1.蜡烛燃烧有如下变化:①蜡烛燃烧②蜡烛气化③蜡烛变短④火焰冒黑烟⑤蜡烛熔化。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2.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3.(2014东营中考)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B.当个人实验结果与多数人不同时,应查找原因,重复实验C.用刀切西瓜的过程中,个别原子被分成了更小的微粒D.化学不仅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还研究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4.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B.化学变化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C.化学变化中通常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或放出气体D.许多现象表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少、也有的不变5.(2015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氢气燃烧 B.菜刀生锈 C.冰雪熔化 D.电解水6.(2015•广安中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由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酸,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2点)(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3)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写出次氯酸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7.(2015•南昌中考)以化合价位纵坐标,物质的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如图为硫的价类图,请分析该图后填空:(1)E点表示的是二氧化硫,写出它的一条物理性质;(2)如图中可表示K2SO4,这种盐的点是(填字母);(3)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4)写出由B点表示的化合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2015•福建中考)2015年4月13日,西昌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堆放在仓库中浓度为21%的过氧乙酸消毒液发生泄漏.经查阅资料可知: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乙醇等,易挥发,与其他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温度稍高即分解为乙酸、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两条即可).(2)过氧乙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是(填离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14年重庆市中考)自然界的下列过程或现象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A.南极冰川融化 B.江河沙石迁移C.地下石油形成 D.天上云雨转换2.(2014年重庆市中考)自然界的下列过程或现象中、伴随着化学变化的是()A.南极冰川融化 B.江河沙石迁移C.地下石油形成 D.天上云雨转换3.(2014年重庆市A)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
以下对水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水力发电B.水作冷却剂C.水作溶剂 D.电解水获得氢气4.(2014连云港中考)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以下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C.聚沙成塔 D.百炼成钢5.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___。
A.电灯发亮 B.镁条燃烧 C.酒精燃烧 D.白糖受热变成炭E.白糖熔化 F.铜铸成铜器 G.铜器生锈 H.卫生球消失6.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的科学。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7.(2015•济宁中考)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8.(2015•河池中考)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2014年10月3日至12日在广西体育馆举办,小林同学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发现体操运动员常用一种白色粉末搓手.他查阅资料后得知这种白色粉末是碳酸镁,微溶于水.请同学们结合短文的信息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碳酸镁的一种物理性质:.(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碳酸镁的一种化学性质:.(3)小林想(选填“能”或“不能”)用熟石灰代替这种白色粉末搓手,理由是.(4)小林还发现体育馆使用了大量的金属材料,因而防止金属生锈很重要.请写出防止钢铁生锈的一种可行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初步学习观察和描述化学实验的方法。
2.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能根据一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