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是昼夜现象的产生、了解晨昏线、理解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相关知识;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理解昼夜交替的周期以及太阳日存在的意义;其次知道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明白时区,区时和时间的概念并加以区分,会简单的地方时计算;再次要了解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明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知识后,紧接着学习地球这两种基本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从知识的衔接上而言层层递进,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但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缺乏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的支撑,也不具备空间想象能力,而且面对较难知识时迁移能力较差,因此本知识点应该分为两节课进行,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极其意义3.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规律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通过绘图以及案例的列举让学生对水平运动的物体偏转更加深刻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1.昼夜更替的演示2.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昼夜产生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太阳日意义调节地表温度原因: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及其意义复习》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自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2)利用地球自转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2)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2)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3)举例解释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4. 互动环节:(1)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现象;(2)强调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思考: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一」一、产生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自转2、周期:________时,叫做1个__________。
3、意义:①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____________,被用来作为基本的________。
②太阳日时间不长,保证了地球上_____________的生存和发展。
二、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定义:因_____________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转。
地方时差:经度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__小时。
计算方法:向东加地方时差,向西减地方时差。
(备注:东、西确定方法:同是东经度,经度大的在东,经度小的在西;同是西经度,经度小的在东,经度大的在西)2、区时(标准时):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_____个时区,各时区都以_______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______小时。
3、特别计时法: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线的地方时,如:印度采用____。
东部区时: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如朝鲜采用______区。
统一区时:统一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如我国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_____区时,(即东经_______的地方时),称为_________。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向规律:在北半球向_______偏,在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上无偏向。
2、成因: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_________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篇二」地球运动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教案。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件演示及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地球运动的过程。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 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应用,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运动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后续章节可随时为您提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相关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推荐学生阅读地球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案标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过程。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探究活动:2. 通过PPT或图片,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包括地球自转的轴、自转速度等基本知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地球上的日照时间和气候分布等。
4.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地球上的时间差异等),并解释该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5.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释,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巩固活动:6. 练习活动: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7.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观察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变化,并与地球自转进行联系,加深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
总结活动:8. 教师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地球自转对其他地理现象的影响,并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评价。
2. 练习活动的答案评价。
3. 实地考察或实验报告的评价。
教学资源:1.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2. 讲解地球自转的PPT或图片。
3. 练习题和答案。
4. 实地考察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与地球自转进行对比和分析。
地理ⅰ鲁教版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案
地理ⅰ鲁教版1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要紧包括昼夜交替和时刻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要紧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要紧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纳观看、比较、分析、判定、运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缘故、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点时运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明白得北京时刻、格林尼治时刻、区时和地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定是用“加时差”依旧“减时差”;在关心学生把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明白得昼夜交替产生的缘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缘故。
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对知识点的明白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把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把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探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 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自转到底是什么呢?它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1)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从阳光照射变为夜晚。
(2)时间差异: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4.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7.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8.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但在时间差异这一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拓展: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地球自转是地球自身围绕地轴的运动,而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案
课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 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晨昏线的判别、画法。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知识基础·自主学习】一、复习地球、地球仪的基本知识1. 在图中找出地轴南北极点经线纬线(注:地球自转时围绕的一根轴称为地轴。
地轴与地球的两个交点称为极点。
在地球仪上,沿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称为纬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个极点并与纬线垂直的半圆圈称为经线)2. 几条特殊的经纬线:0度纬线叫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北纬23°26′叫做南纬23°26′叫做北纬66°34′叫做南纬66°34′叫做补充地球、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地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0度经线叫做3. 经度、纬度的变化:纬度自赤道向两侧递增,向北是北纬,向南是南纬,最大 到90°经度自0°经线向两侧递增,向东是东经,向西是西经,最大到180°。
[学以致用]你知道同步卫星与地面对应点相比,自转速度的异同吗?二、地球的自转思考1: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为什么2022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原因 1.地球自转的特征:(1)方向:自 向从赤道上空、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等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2)周期:(3)速度: 角速度: (除 外)线速度: (除 外)思考2:北京、广州的速度比较:角速度: 线速度:船的桅杆顶端和船底的速度比较:角速度: 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意义:(1)、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注意区别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现象)周期是 思考3:找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解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或地球自转动画演示。
2.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实际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过程,提出问题:“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以地球仪模型为例,展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以我国为例,解释东早西晚的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跨时区旅行、通信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对生活影响的小论文。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以及是否有改进教学方法的需求。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区别。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与自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七、实践环节1.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受地球自转和公转影响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每组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现象,进行汇报和分享。
地理:1.2地球自转的意义(鲁教版必修1)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同时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对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新课标的课改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强空间概念的确立,以利于突破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辩证的地球观。
【教学重点】: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具】:FLASH课件【课型】:新授课【教法】:课件演示、观察法。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昼夜交替①假设地球不自转,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昼和夜)为什么?[小结]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就会产生昼夜现象。
(用地球仪做解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引导、讲解)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特点。
2.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自转导致时间差异。
2.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
(2)地球公转影响昼夜长短。
3.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纬度因素: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
(2)海陆因素: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
(3)地形因素: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气候和植被的分布。
(四)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分析长江三角洲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差异。
(五)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分析地球运动对家乡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提高教学效率,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相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成因。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自主学习学生A:老师,我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2)利用地图和实例,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概念;(2)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3)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2. 地图和实例图片;3. 教学软件或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2)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有哪些特点?2. 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长?为什么会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3.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利用地图和实例图片,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2)提问: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4. 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在地理上的应用,如经度计算、航班安排等;(2)提问: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收集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等教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和产生的地理效应;3. 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过程;2. 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地球自转的过程及其影响;2. 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有哪些运动?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太阳的日出日落现象。
活动二:概念解释和讨论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的昼夜变换,造成了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2. 让学生讨论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理意义是指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和地貌的影响。
活动三:观察和实验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自转对地球上昼夜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对气候和季节有何影响?3. 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对昼夜长度、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活动四:分析和总结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是地理现象的基础,如日出和日落、昼夜的变换、气候和季节的变化等都与地球自转密切相关。
活动五: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温和季节相反?2. 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球自转对气温和季节的影响。
四、教学反馈:1. 针对学生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2. 检查学生的笔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课堂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结果,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总结;2. 准备相关素材,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1.1地球自转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1.布置作业:观察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让学生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2.要求学生撰写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物体向地心引力,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贴近地理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4.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感受和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全面: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地球自转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环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使教学更加全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知识。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地球自转对地球的影响。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意义和重要性。
最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从而加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地球自转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这份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教案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晨线、昏线、太阳高度角等定义3.地方时与区时的产生与区别,地方时的判读、换算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二)内容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指的是地球的自转的运动特征,以及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现象。
理解它的关键首先在于理解运动的原理,再进一步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
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相关基础非常有限,因此本课在开始之前还需要对相关知识,比如地球经纬线的划分等进行一些铺垫和补充。
由于该内容是地理中“地球运动”最基本的原理和规律,对解释一般现象以及后面时差、地转偏向力带来的现象等内容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在本学科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地方时和区时的划分及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解决的关键在于利用多种方式,如动态图、实验演示等充分让学生理解其原理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等;2.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3. 地方时的产生及基本规律,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方法;4.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二)目标解析1.教师结合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的特征,注意让学生理解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区别,不同方向上看地球自转方向的表达方式等。
2.运用示意图,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
结合地球自转解释昼夜产生原因,并简述意义。
3.学生能够说出地方时的概念,理清并判断地方时的早晚,为学习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4.从现象入手,如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河岸冲刷程度的对比,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较多,一是对地方时早晚的判断和理解,二是对区时的划分以及时区的计算理解不够,不能进行判断。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
一、昼夜交替与时差:本部分从昼夜交替现象导入,然后将地方时、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内容引入;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教材阐述了地转偏向力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特征,解释与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过程与方法:认识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难点】1.晨昏线及相关概念。
(重点)2.地方时和区时。
(难点)3.国际日期变更线。
(难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
刚开始切正常。
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
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
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
昼夜更替现象不会存在。
板书:3.晨昏线【问题】1.什么是晨昏线?2.晨线、如何判断?(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教师讲解】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板书:4.地方时【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2.地方时该如何计算?(请同学预习教材后回答)教师展示幻灯片,结合幻灯片讲解知识。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
“地球的自转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二)新课讲解1.地球自转的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更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的照射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方时:地球自转导致各地的时间差异,产生地方时。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自转导致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产生东升西落的现象。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成为扁球体。
(2)讲解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的气候、季节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产生四季变化和气候差异。
(三)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地方时等。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对地球形状、气候、季节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地球仪,绘制地球自转示意图,并标明自转方向。
2.列举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简要说明其成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阐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模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计算。
2、教学难点(1)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2)地方时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地球自转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①方向:自西向东。
通过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强调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②周期: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和太阳日(24 小时)。
解释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
③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示意图,讲解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极点外全球相等,约为 15°/小时;线速度则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解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并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周期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②地方时通过举例,比如当北京是上午 8 点时,纽约是几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时间差异的原因。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即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明确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高中地球的自转教案【篇一:地球自转的教案】《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材分析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这一节主要讲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计算的思维方式,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判读晨线和昏线,以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为依据确定太阳直射点及日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教学生进行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要注意几个问题,如要理解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区时和地方时等概念,要注意时差确定的方法,要注意用“知西求东用+,知东求西用-”的规律判断是用“加时差”还是“减时差”;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时,要抓住“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无偏转”这一规律,以降低学生因物理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学习困难。
二、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运用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掌握地球自转特点、昼与夜的形成及昼夜交替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I
(高一上)“地球运动”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融安县高级中学地理组雷婷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图,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限于学生对初中这一地理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高中教学的着手点是逐步深入,对概念的表述和解释要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容易理解和更接近实际情况,要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而且对于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而且通过一些学生探究容易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物和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亮标】(2分钟)
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通常酒店大堂都有很多时钟,显示出不同地方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时间呢?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目标:1、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2、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学会判读晨昏线。
【自学合作】(10分钟)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阅读课本17〜20页的内容,包括“阅读”部分,找出地球自
转产生了哪些地理意义?把它们用纸一一罗列出来。
板书:(板书设计部分)
小组合作,用15分钟时间探究下列问题:
1、 判断下面两幅图中昼夜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 右图中从A 向D 运动的物体会想哪个方向偏转?
3、 右图中A 、B 、C 、D 四点各自的地方时分别是几点?
4、 如果北京时间现在为1()点,那么华盛顿时间是几点?东京时间是几点?
【学生展示】(10分钟)
(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分析;用时区图确定华盛顿时间为西五区的区时, 东京时间是东九区区时。
正确答案:
1、 左上图为晨线;右上图上半部分为昏线,下半部分为晨线。
2、 从A 到D 运动的物体,向右侧偏转(即向东偏转)。
3、 A 点地方时=。
点地方时=12点,B 点地方时=18点,C 点地方时=0点或24点。
4、 华盛顿时间=前一天的21点,东京时间=11点。
【精讲点拨】(10分钟)
方法规律总结:
1、 晨昏线判断: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
2、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沿赤道运动不偏。
3、 地方时的特征:①东早西晚(早——数值大,晚——数值小);
%1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地方时二已知地地方时土地方时差
%1 土——所求在已知东部取+,西部取-;
%1 地方时差:15° =1小时,1° =4分钟。
6 月 22 I I
B
0°
光照图中的四个特殊时刻:①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为12点;
%1平分夜半球的经线为0点或24点;
%1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6点;
%1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分别为东西各12区,每15。
为一个时区,时区中间经线称为中央经线,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这个时区的区时。
如我们常说的北京时间,就是指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二已知地区时土时区值
%1土——所求在己知东部取+,西部取-;
%1时区数差值:1个时区二1小时。
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
区差用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时区差用时
区数相加。
即“同减异加”
【独立建构】(5分钟)
当堂检测:
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全球共划分12个时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西五区比西四区早1小时
C.“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我国把〃北京时间〃作为东部平原地区的标准时间
2.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D )
A.地球是个球体
B.黄赤交角的存在
C.太阳的东升西落
D.地球不停地自转
3.读下图,位于南半球的岛屿甲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最终与哪岸相连?(A )
A.南岸
B.北岸
C.两岸都相连
D.两岸都不相连
4.下图的中心点是北极,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是(B )
A. 8时
B. 9时
C. 15 时
D. 16 时
地球自转方向 >减一天 减一天—
29号 30号
30号
29号
>加一天
【巩固拓展】(3分钟) 重复方法规律的复习记忆o
国际上由于时间的不统一,规定了固定的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经线,这 是人为界线;还有一•条是自然界的日期变更线,即地方时为0点所在的那条经线,是会 不断变化的。
如下图:
东经度 180°经线 西经度
加一天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交替: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昼夜交替的周期
3、 昼夜交替的意义
4、 晨昏线的判断
二、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的原因
2、 偏移的规律
3、 实例和绘图
三、 地方时和区时:1、地方时的概念、特征、计算
2、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区时的计算
四、国际口期变更线:概念、类型、口期变更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其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 的规律,上一•个课时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 运动特点,之后再分析它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球的运 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因此,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意义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 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其
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的原因,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标准” 没有制定要求。
本节课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常见图对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方时和区时进行分析,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能力,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对于学生回答展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然后用变式训练来加深印象,取得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后,立即进行自转的地理意义的教学,因果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事,又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演示、计算活动等,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强化了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从学生当堂检测的结果来看,目标达成度较高,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