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学鼻祖——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吾⼼即是宇宙,⼼学⿐祖——陆九渊陆九渊,字⼦静,号象⼭,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
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建茅舍聚徒讲学。
因其⼭形如象,⾃号象⼭翁,世称象⼭先⽣。
是宋明两代“⼼学”的开⼭祖。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总结道:⼼学作为儒学⼀派,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来。
程门⾃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轩、张⽆垢⾄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成,⽽其宗传亦最⼴陆象⼭进⼠及第,进⼊仕途,陆九渊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汤”,得到孝宗赞许,任宣义郎,拜将作监。
荆门任职,战略要地,御敌前线。
整肃政务,修建城墙。
宰相周必对其称赞不已。
靖康之耻,他⽇夜与各路英雄豪杰交往,与他们讨论天下局势。
朝廷看他如此有⼼,也想把他升到⼀个更⾼的职位,好让他完成⾃⼰的夙愿。
⽆奈,朝中却有⼈对此事百般阻挠,他升官不成,反被⾰职。
不得已回到⽼家,著书⽴说讲学传道。
陆象⼭与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吕祖谦和朱熹是世交好友,⾯论肺腑,朱熹命长⼦朱塾赴婺州跟随吕祖谦学习,嘱咐⼉⼦要“事师如事⽗”,⾜见两⼈交情⾮同⼀般。
朱熹在⽼家筑“寒星精舍”,潜⼼著述。
吕祖谦前来⼀起编录《近思录》。
吕祖谦是陆象⼭进⼠及第的主考官,形容陆象⼭“淳笃敬直”是少见之才,世上少有⽐肩。
吕祖谦把朱熹和陆象⼭约到⼀起,⼀个是学坛巨擎,⼀个是道术圭臬,何不来⼀次学术交流。
就“道问学”和“尊德性”孰先孰后,“⽆极”和“太极”之说为儒为道,教学⽅法上先泛观博览后归之约,还是先发明本⼼⽽后博览。
后世宗朱者低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如冰炭”。
双⽅赋诗论辩。
陆指责朱“⽀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化沙龙,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辩”。
陆九渊以提出“四⽅上下⽈宇,往古来今⽈宙。
陆九渊的“收心照物”思想
陆九渊的“收心照物”思想陆九渊说:“人不肯心闲无事,居天下之广居,须要去逐外,着一事,印一事,方有精神”,这就是“收心照物”。
陆九渊,南宋著名思想家,陆九渊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就是他的心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哲学,针对什么是人、如何做人,陆九渊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张扬人的主体意识的“人才”论、关照现实人生的“本心”论实现人生价值的“格心”论。
“人才”论是对人的价值的评价;本心”论是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格心”论是对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讨论。
人才论、“本心”论、格心论三位一体,构成其心学体系。
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陆九渊认为人没有“生而知之者”,要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受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自得”得”,晓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云“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臣得矣”,臣知所以治邺。
““得”,晓悟其所以治邺的策略或办法。
“自得”,是陆九渊心学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意思是学习要靠自己,不能依赖老师、同学的帮助,不能依赖书本,要独立思考,要自己晓悟,自我习得。
陆九渊心学认为学习必须“亲师求友”,而且要虚心、退听(退让顺从);学生必须读书,读书而且不能“只以晓文义为是;须看意旨所在。
但是,亲师求友不是依赖师友“读书”不是“尽信书”。
既要“亲师求友”,又要独立思考;既要读书,有不能尽信书。
“昔人之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必信,顾于理如何耳。
陆九渊心学的“自得”原则,其核心内容就是独立思考。
如何独立思考?陆九渊心学强调两个字:一个“疑”字,一个“辩”字。
“疑”是发现问题;“辩”是讨论问题。
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发现不了问题,思考就没有结果;发现了问题,不经过讨论,思考就不能前进。
所以陆九渊说“疑则有进”、辩便有进”。
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會对他的门人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自成”成”,完成、完善。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一)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一)摘要:在对象数派和理学派充分反思的基础上,陆九渊完成了对易学的心学建构。
他认为易符与实在之间的对应不限于形质的一致性和单纯的数理实证;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对应。
他主张以人心释“理”,易理、天理和人心并无差异,遂将《周易》演绎为一部存心明理之书,从而既总结了思孟以来的心学认识,又开启了杨简、王夫子乃至熊十力等人心学研究的先河。
关键词:陆九渊;易学;心学陆九渊(1139-1193),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尝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因称象山先生。
陆氏为“心学”创始人,其易学思想构成了心学的根本内涵,他本人也成了中国古代易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但由于陆氏并未留下解说《周易》经传的专门著作,导致后人鲜有对其易学思想做出深入研讨。
本文拟以散见于《象山先生全集》中的零散资料为依据,着重讨论陆氏对易学的心学建构。
《周易》与主体心性之间的关系,构成了陆氏易学最具普遍性的主题。
通过对《易》卦爻符号的心学分析,实现以道心为体、以济世为用的目的,是陆氏易学的全部思路。
他认为《易传》以来的易学研究并没有实现上述理想,究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没有将主体心性介入其中,这就使得易学研究游离于人的主体存在,出现了宗派纷呈、观点混乱的局面。
陆氏认为,要拨乱反正,必须首先回答《易》与心之间的关系问题。
易学的任务于是被限定在了对《易》卦爻符号的心学分析之上。
“心”成为陆九渊易学的本质关怀,它植根于对易理的心学描述和对不同于象数派和理学派的易学建构。
象数学派以数理和逻辑为手段,试图为《易》提供各种事物形式和性质的机械框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物理世界。
理学派以天理(事物的规律性)为事物之所以然,将一切实在视为独立自存的主体,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观念领域。
显然,它们都是以回避主体人的心理感受为前提的。
陆九渊则认为,主体人的“心”与《易》的本质内涵、以及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始终是易学研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精简版)
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陆九渊心学中的“格物”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陆九渊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吾心即是宇宙’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认识路线不是由物质到‘心’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理由有二: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路线。
”理由有二:“大抵为学,但当孜孜进德修业,使此心于日用间戕贼日少,光润日著,则圣贤垂训,向以为盘根错节未可遽解者,将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
”在《陆九渊集》中,“为学”是核心内容。
他在与友人的书信中, 不厌其烦地阐述关于“为学”目的、方式、途径等问题。
他认为“为学”一要志道、明道,二要隆师、亲友,三要发明本心、知自反。
他说:“为学无他谬巧,但要理明义精,动皆听于义理,不任己私耳。
” 所谓“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心’中”这一命题,与上述陆九渊关于“为学”的论述是相抵牾的。
陆九渊一方面虔诚地“传尧舜之道,续孔孟之统”,另一方面要求为学者潜心学习宇宙间的实理。
宇宙间的实理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尧、舜之道虽是先周以来所形成的理论系统,也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概括。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道,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
”“宇宙间自有实理,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
此理苟明,则自有实行,有实事。
实行之人,所谓不言而信,与近时一种事唇吻、闲图度者,天渊不侔,燕、越异向。
事唇吻、闲图度之人,本于质之不美,识之不明,重以相习而成风,反不如随世习者,其过恶易于整救。
”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我的‘心’中,是‘心’所固有的”这一论点,他们先后引用了《与曾宅之》、《与邵叔谊》中的两段话,作为论据。
现转述如下。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
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见孺子将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则羞之,可恶之事则恶之者,此理也;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宜辞而辞,宜逊而逊者,此理也;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
中国哲学史-陆王心学
2.无极与太极:
•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 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 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 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 “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 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 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 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 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 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王心学
第一节 陆九渊
•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 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小就聪明好思。三、四岁时就 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这样深 邃的哲学问题。七、八岁,“举止异 凡儿,见者敬之”。他读古书,见“宇宙”两
字, 别人解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 宙。”他顿然大悟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1、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就是德性,亦即先天 的道德良知;
——《传习录》
2.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 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 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 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 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 物。”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史料解读: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学说和朱陆之争〔材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象山先生全集》卷一〔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材料三〕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解读】陆九渊,自号象山居士,南宋思想家,是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就是天理。
他批评朱熹的理学为“支离”,即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当下感奋,挺立起对儒家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首书册,日积月累地追求外在的知识,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
所以他不像程朱那样致力于注经解经,因而他的著作不多,汇集在《象山先生全集》中,这部集子中包括他的书信、杂著、讲义和诗作,他没有写一部注经的书。
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虽不严密,但他的思想言论却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朱、陆对“理”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他们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
朱陆二人方法论上的一次重要的争论发生在鹅湖寺会上。
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参加这次会的朱亨记述了他们的分歧: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评朱熹用前人思想中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1)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2)南宋时心学的兴起也正说明理学的弊端已经显现;(3)这一时期学术活动活跃的现象说明了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
2.白鹿洞书院学规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为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
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
其别如左。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所要。
陆王心学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6、“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
7、下图为《三教图》其中三教是指: ①道教 ②儒教 ③佛教 ④伊斯兰教 ⑤基督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神学化 思辨化
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
“新儒学”新在何处?
1.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2.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
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
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3.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11、不符合陆王心学 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B、“发明本心”以求 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 事物上去寻找
12、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 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陆九渊
心即理也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1)“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 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 (3)强调“ 知行合一 ”来防止伪善流行。
1、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中国哲学史3-3陆王心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 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 物耶"? 物耶"?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 曰穷天下之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 也." ——《答顾东桥书》 ——《答顾东桥书》
二,知行合一
1.问题的提出: 1.问题的提出: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言 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 件,故有 一念猣动,虽是不善,然பைடு நூலகம்未曾行,便不去禁 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 人晓得 一念发动虚,便即是行了;猣动虚有不善,就 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 使那 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
1,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就是德性,亦即先天 的道德良知; 2,陆九渊并不反对"穷理"强调工夫虽然 ,陆九渊并不反对"穷理" "易简",却是"直截". 易简",却是"直截"
三,朱陆之辩
1.性即理与心即理: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熹强调"性即理",陆九渊强调"心 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心中,而 "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理"是第一性 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之理本然的存在于人 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 第一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心】宋明“心学”开山鼻祖:陆九渊
【心】宋明“心学”开山鼻祖: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
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
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
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
生平陆九渊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即公元1139年3月26日)辰时陆九渊占星命盤,卒于绍熙四年冬十二月十四日(即公元1193年1月18日)日中。
享年五十四岁。
陆九渊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
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第。
他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
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
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
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著有《象山全集》。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
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
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
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
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
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
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
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
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刘宗贤[摘要]陆九渊创立的心学体系是与他的为人之道相关的。
而孕育他成长的陆氏家学也是以人生践履为起点。
陆氏家风,笃实严谨。
他们对当时的士风颇为不满,所以其为学不是以科举中榜为目的,而为履于日用,指导人生。
陆氏兄弟没有直接的师承,他们自相师友,相互提携。
他们以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作为根底,在日用人生中相互影响,并注重对心与理关系的体悟。
可以看出,陆九渊在这样的学习氛围和家庭背景下生活,其心学思想产生并不是偶然的。
陆九渊心学是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形成自身特色的。
朱陆是理学家,又是哲学家,确立理学伦理本体的价值原则是他们的目标,而对于“理”的哲学建构,本体思考,只是他们建构理学的思维手段。
对于理学主旨他们是明确的,而对于各自的思维逻辑、哲学背景却只能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
因此在辩论中他们不可能将为学方法上升到哲学观点上去加以自觉的认识,也不可能从逻辑上对于自己的哲学思想给予圆满的说明。
这就是“无极太极”之辩没有从理论上焕发光彩的原因。
尽管如此,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我们却不能不尽力去发现他们争论的理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理学发展以及心学产生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陆九渊 心学 源流[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627(2005)0320094213一、陆九渊心学与陆氏家学陆九渊创立的心学体系是与他的为人之道相关的。
而孕育他成长的陆氏家学也是以人生践履为起点。
陆九渊(1139-1191),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
他曾在贵溪象山建舍讲学,自称象山居士,所以后来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陆九渊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先任隆兴建安县主簿,后改建安崇宁县。
大约十年后,他被荐为国子正,不久,又迁敕令所删定官。
陆九渊少年时曾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当时“夷狄乱华”,后又听长辈讲“靖康之耻”,于是曾剪断指作者简介:刘宗贤(1946— ),女,北京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研究员。
济南 250002甲,学习弓马,慨然要为大宋朝廷复仇。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 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 本质上,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 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明末之际的黄宗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二先生同 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 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 有背于圣人。”(象心学案)这段话,道出了朱陆分歧的 实质。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理论上将导致两个结果,一 是把主观精神客观化,这在陆九渊思想中已反映相当明显。 一是进一步发展,走向唯我论。
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他老师的思想, 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慈做先生遗书卷七)“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 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 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我之所为,我是宇宙的本原,世 界的中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我为转移,这是彻头彻尾的 唯我主义,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必然归宿。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朱熹与陆九渊同是南宋的大理学家。公元1175年(南宋孝 宗淳熙二年)。另一个理学家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会见朱熹, 当吕返回浙江时,便邀请陆九渊和他哥哥陆九龄兄弟在江西信 州(今上饶)鹅湖寺聚会,讨论朱陆分歧。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 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 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二)发明本心
1、认识是顿悟,而不是渐悟。
内省求本心,不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甚至也没有理性的指导, 只是静坐苦思冥想,所以没有一个渐积的过程,而只能顿悟,这种顿悟到 底因何产生,恐怕陆氏师生自己也是莫明其妙的,故眸子一亮就不免“窃 异之”。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基础上和一定环境中确实可以 产生大彻大悟的现象,然而,这种彻悟是认识积累的结果,是对事物长期 大量观察之得。由于某一事件突然认识到这些已知事物的共同本质,原来 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但陆九渊的彻悟不是这样, 他反对积极地去认识外物,认为认识外物越多,离开真理越远,认识是顿 悟,而不是渐积。
浅谈陆九渊心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陆九渊“ 心学” 是汲取先秦儒家思想精 华, 继承和发 展 了程 颢 的思 想 , 形 成 了“ 心 即理 ” 为 核 心 的“ 心学” 体 系。 陆 九 渊 的“ 心学” 作 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 , 它有无 限的能动力, 在他 的哲 学逻辑结构里 , “ 物” 须通过“ 心” 来体现或 显现。陆 九渊“ 心 学” 思想认为 , 人通过 心性的涵养 、 剥落 、 存心 、 养心 至求 放 心 , 从 而获 得 人 的价 值 和 尊 严 , 实现 人 的道 德 自 由。 关键词 陆九渊“ 心学” 存心 养心 求放心
e s s e n c e o f p r e — Oi n C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 h e r i t e d a n d d e v e l o p e d he t
i d e a o f Ch e n g Ha o . a n d i t f o r me d i t s o w n s y s t e m f o r he t p h i l o s o —
总第 2 4 4期 2 0 1 3 年 6月( b
To t a 1 . 2 44
J u n e 2 0 13 ( A )
浅谈 陆九渊心学 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苏 科 臣
( 黔 南 民族 医学 高等专 科 学校 贵 州・ 都匀 5 5 8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4 4 . 8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 1 6 - 0 1 0 5 - 0 2
Ab s t r a c t L u J i u y u a n ’ S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t h e mi n d d e r i v e s t h e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
陆九渊有什么思想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陆九渊开创了心学一派,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当时的朱熹都属于儒家学派,只不过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陆九渊有什么思想,希望你喜欢。
陆九渊的思想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心学学派的创始人,陆九渊认为人的心与理都是天赋的,是永恒不变的,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人心之中本来就与生俱来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穷此理,尽此心,对于一个人来说难免会被外界的物欲所蒙蔽,因此就会失去了本心,于是心就不灵了,理就不明了,这就需要积极的通过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切磋琢磨,鞭策自己,这样就可以恢复心灵的本来面目,使得心灵能够灵便,道理能够明确。
所以修养的功夫应该是求助于内的,而不是求助于外,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
应该做到“立乎其大者”﹐“知本”﹐是“明本心”。
说到读书﹐陆九渊认为最应该读的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种思想与朱熹的思想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朱熹与陆九渊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辩论,一个是鹅湖之会,另一个是南康之会,两次辩论两个人都申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切磋,后来朱熹劝人兼取两家之长。
陆九渊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与后来的王阳明一起被称为“陆王学说”,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思想家。
陆九渊著作陆九渊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的文字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书信、诗文、讲义、杂著、章奏、程文、还有陆九渊的弟子们编的语录,这些对可以称得上是陆九渊著作,这些陆九渊著作流传至今的也非常的多,现在有一部研究陆九渊理学的丛书叫做《陆九渊集》,收录了陆九渊存世的所有的著作。
在这部收录了所有陆九渊著作的《陆九渊集》中包括信札(卷一至卷一七)、奏表(卷十八)、记(卷十九)、序赠(卷二十)、杂著(卷二十一至二十二)、讲义(卷二十三)、策问(卷二十四)、诗(卷二十五)、祭文(卷二十六)、行状(卷二十七)、墓志铭(卷二十八)、程文(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拾遗(卷三十二)、谥议(卷三十三)、语录(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年谱(卷三十六)。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
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摘要陆九渊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承孟子“心性论”之统绪,集佛学义理与修养方法,总括理学思想家“心”、“理”、“道”之概念,阐旧扬新,提出“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等命题,开创了儒家哲学具有鲜明特色的“心学”思想体系,后明代王阳明集其大成,最终发展出“陆王心学”一派,并与“程朱理学”相颉颃。
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被视为宋代新儒家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陆九渊以“心”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心即理”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心本体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心即理”的本体论、“宇宙即吾心”的宇宙论、“天人合一”的人性论、“发明本心”为工夫论。
其思想体系是以“心”、“本心”与“理”的关系而展开,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尤其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阐扬“本心”自有的德性,主张“发明本心”、践履本心,以实现“成圣”的修养境界。
本文结合陆九渊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和梳理陆九渊心学思想体系,深入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对理解儒家心学传统具有重要意义;阐发儒家心学思想,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本心;心即理Research on Lu Jiuyuan’s MindAbstractLu Jiuyuan is an important Confucian thinke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He inherited Mencius's theory of mind and nature,integrated the meaning and cultivation methods of Buddhism,summed up the concepts of"mind","reason"and"Tao"of the thinkers of Neo Confucianism,expounded the old and promoted the new,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s of"mind is reason"and"my mind is the universe",and creat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Mind Science"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Wang yangmingji of the later Mi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Lu Wang's theory of mind and was opposed to Cheng Zhu's theory.It is called"two wings of birds"and"two wheels of cars"in the Neo Confucianism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Lu Jiuyuan took"heart"as the highest philosophical category and"mind is reason"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constructed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system of mind noumenon.Its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ontology of"mind is reason", "cosmology of"universe is my mind","human nature of"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original mind of invention".Its ideological system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ind","original mind"and"reason",which show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uman beings,e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moral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expounds the inherent virtue of"original mind",advocates"inventing the original mind"and practicing the original mind,so a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realm of "becoming holy".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Lu Jiuyuan's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bs Lu Jiuyuan's thought system of mind study,and studies Lu Jiuyuan's mind study deeply,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of mind study,and expounds the Confucian mind study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oday's social moral construction.Key words:Lu Jiuyuan;psychology;original mind;mind is princip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前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 (1)(2)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理论意义 (2)(3)研究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实践意义 (2)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3)(1)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著作综述 (3)(2)陆九渊心学思想研究论文综述 (5)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6)(1)研究方法 (6)(2)创新点 (6)第1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 (7)1.1陆九渊心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7)1.1.1社会政治背景 (7)1.1.2文化背景 (8)1.2陆九渊心学的思想渊源 (10)1.2.1陆九渊心学与家学 (10)1.2.2陆九渊心学与孟学 (10)1.2.3陆九渊心学与二程 (12)1.2.4陆九渊心学与禅 (14)1.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15)1.3.1青少年时期——心学思想萌芽 (16)1.3.2槐堂讲学——心学思想确立 (18)1.3.3“朱陆之辩”促成心学发展 (18)1.3.4象山讲学——心学思想完成 (20)第2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2)2.1心即理的本体论 (22)2.1.1理与心的内涵 (22)2.1.2理与心的关系:心与理至当归一 (27)2.1.3心即理 (28)2.2“吾心即是宇宙”的宇宙论 (29)2.2.1宇宙之理 (29)2.2.2吾心即是宇宙 (30)2.3天人合一的人性论 (31)2.3.1本心具有的伦理道德 (32)2.3.2天人合一的“大人” (32)2.4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工夫论 (33)2.4.1“发明本心”的内在逻辑 (33)2.4.2“发明本心”的内容 (36)2.4.3“发明本心”的方法 (37)2.4.4“发明本心”目的 (42)第3章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局限及其当代价值 (45)3.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影响 (45)3.1.1推动儒学新发展 (45)3.1.2对阳明心学的影响 (46)3.2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局限性 (46)3.3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47)结语 (49)参考文献 (50)致谢 (52)前言1.选题背景及意义(1)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地位两汉以后,儒学式微,老庄势起,佛入中国,成儒释道三教并立之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业流风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篮 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 不信人间有古今。” ——朱 熹
★无极、太极之辨
(《语录下》)。
1、物可以蒙蔽心,使本心暗而不明。
“是心之稂莠,落于交物之初,有滋而无芟,根固于怠忽,末蔓 于驰骛,深蒙密覆,良苗为之不殖。”(敬斋记)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除了本体之心外,还有因物而生之心, 或者说,被物蒙蔽之心。本心与外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果存 心不固,本心不明,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识之心。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二)发明本心
1、认识是顿悟,而不是渐悟。
内省求本心,不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甚至也没有理性的指导, 只是静坐苦思冥想,所以没有一个渐积的过程,而只能顿悟,这种顿悟到 底因何产生,恐怕陆氏师生自己也是莫明其妙的,故眸子一亮就不免“窃 异之”。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基础上和一定环境中确实可以 产生大彻大悟的现象,然而,这种彻悟是认识积累的结果,是对事物长期 大量观察之得。由于某一事件突然认识到这些已知事物的共同本质,原来 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但陆九渊的彻悟不是这样, 他反对积极地去认识外物,认为认识外物越多,离开真理越远,认识是顿 悟,而不是渐积。
2、万物存在于我心之中。
万事万物只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既然吾心即是 宇宙,那么可以得出一个逻辑的结论:万物存在于我的心 中,这是对先秦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的发挥。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日之圣贤,先得 我心之所同然者耳。”(《与侄孙濬》)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语录上) “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敬斋记) “满心而发,充塞宇宙”(语录上)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陆九渊以心为宇宙本体,万事万物都是心的派生物,理 即在心中。因而,对客观宇宙万物及其理的认识就不必向外 追求,而只需要向内反省,发明本心,使本心所固有的万物 和理自然光明起来。所以,陆九渊认识论的实质是本心的自 我发现,自我肯定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 自存本心,首先就要发现本性中固有的道德原则。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理论上将导致两个结果,一 是把主观精神客观化,这在陆九渊思想中已反映相当明显。 一是进一步发展,走向唯我论。
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他老师的思想, 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慈做先生遗书卷七)“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 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 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我之所为,我是宇宙的本原,世 界的中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我为转移,这是彻头彻尾的 唯我主义,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必然归宿。
——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体系
陆九渊其人其书
1139~1193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今江西临
川县),金溪人,由于他曾在江西象山讲学, 故后人又称他为象山先生。他的哲学以儒家 理论为骨架,糅合佛教禅宗思想内容,构成 了与朱熹面目不同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 其学说被明代王守仁所发挥,故称为陆王心 学。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 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某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
我之心,便与天同。”
(语录)
“尽我心,便与天同。”
这个问题涉及到本体论的争论,是围绕周敦颐的《太极图 说》展开的。九渊的哥哥九龄认为《太极图说》不是濂溪所作。 因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陆九渊认为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受了 老氏之学的影响。而朱熹则以为周先生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 为一物,故著无极二字以明之。但陆九渊认为太极之上不能加 无极,《易大传》只讲易有太极而不讲无极。因为太极是有, 无极是无,圣人讲有而不讲无。朱熹把无极置于太极之上,是 床上架床,屋上架屋。陆九渊以为太极是心,上面再也不能有 一个超越太极的无极。朱熹则指责陆九渊的太极是从禅学那里 借来的本心,而不是天地万物的本然之理。无极而太极,是说 太极无形而有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禅学,但是从不同的角 度暴露了对方哲学的弊病。
“石称丈量,经而寡失,铢铢而称,至石必谬,寸寸而度,至丈必差。”
(与詹子南)
“急于辨析,是学者大病。虽若详明,不知其果我多矣”(同上)
(三)自存本心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了解外部世界,而在于自存本心,格物致 知只是自存本心的途径。
1、寡欲。
“将以保吾心之良,必有以去吾心之害。何者?吾心之良,吾所固 有也。吾所固有,而不能以保者,以其有以害之也。夫所以害吾心 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 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去,则心自存矣。”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 剥落,难明,须是剥落的净尽,方是。”(语录下)
(三)自存本心
2、以心为本,自存本心 。
“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语录下)。 “用地不净法,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
(语录下) “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总之,陆九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重视主观精神,因而带有 重视主观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在他看来,吾 心是最高的准则,即使是儒家经典也应以我的本心为转移。所以, 他公开倡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六经注我,我注六 经。”(语录上)这就是陆九渊认识论的意义。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二人曾就一些理论问 题反复辨难。其主要著作有《语录》、《文 集》他一生反对著述,故流传著作不多,后 人搜集他的全部著作辑为《象山先生全集》 三十六卷,中华书局出有校点本《陆九渊 集》,是研究他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宇宙便是吾心 ”的宇宙观
(一)吾心即是宇宙 1、心是超越时空的主与陆九渊同是南宋的大理学家。公元1175年(南宋孝 宗淳熙二年)。另一个理学家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会见朱熹, 当吕返回浙江时,便邀请陆九渊和他哥哥陆九龄兄弟在江西信 州(今上饶)鹅湖寺聚会,讨论朱陆分歧。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 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 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
★天理人欲之争
陆九渊反对朱熹区别天理人欲并把二者对立起来。他说, “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岂有天理人欲之分。”“天理人欲 之言,并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此其原盖出于老氏。”(语录下、上)这即是说,朱熹由于受 老子的影响,把天理人欲对立起来,破坏了人心的统一性。他 又说,“《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为 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同 上)在他看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不容许有二心存在。如 果把天理人欲对立起来,必然要导致承认心外还有人欲存在, 这就与他的哲学体系相矛盾。
(二)发明本心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积习渐多,一旦突然贯通,万物的 精粗表里无不到,吾心之本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说,认识的 彻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他的认识路线还依傍着从物到心。 而陆九渊的路线则是从心到物。即明白、彻悟了心中之理, 然后去印证万物之物。
1、静坐内省。
“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暝目, 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 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 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2、格物即是开蔽,减担。
陆九渊认为,人的本心本来固有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良 知。由于外物的蔽坏。本心被加上了重重物累,背上了沉 重的负担。因此,只在去掉这些负担就令一身轻松,本心 大明,陆九渊以此为格物“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 此便是格物。”所以格物就是格去心中的杂念,他又称之 为“开蔽。”他说,“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 不知其方,所发以滋其蔽。”(送杨通老)认识的任务即 是揭开蒙蔽,使本心重现光明,如果把握不到这一点,一 味向外追求,不仅本心难见,而且会受到更深的蒙蔽。
“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 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 也;进德者,进此者也。”(与邵叔宜)
“诸公上殿,多好说格物,且如人主在上,便可就他身上理会, 何必别言格物。”(语录上)
(一)格物去掉内心的污蔽、负担
“圣人之言,甚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 入便孝,出便弟,何须设《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 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
一、“宇宙便是吾心 ”的宇宙观
(一)心即理
作为理学的一个流派,陆九渊不仅回答了心物关系,他还 论证了心与理的关系。孟子把仁义礼智视为人性中所固有 的四个善端,陆九渊认为四端即心,并进而指出心即理。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是理也。”(《与李宰二》) “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杂说)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 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 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 本质上,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 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明末之际的黄宗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二先生同 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 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 有背于圣人。”(象心学案)这段话,道出了朱陆分歧的 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