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0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讲授新课1、课件:打出图文,配合轻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自学生字,小组合作完成。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重点指导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喜马拉雅山脉”、“嵌在”、“年轮”、“妙不可言”。
5、默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想:共写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6、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语言,朗读该小节。
7、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诗歌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们?8、诗歌里共写了大自然的哪几种语言?(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用简笔画形式将诗歌里的七种语言表示出来)9、学习第二小节。
这个小节里写了哪一种语言?它告诉我们什么呢?(课件打出蓝天白云图)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的白云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个小节?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该这样读?为什么?学生齐读该小节。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入题。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引入话题: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展示图片或视频: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和生物。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大自然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被看作是语言?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经验。
第二章:大自然的文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石头上的文字、树叶的形状等。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中文字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展示图片或实物:大自然中的特殊现象,如石头上的文字、树叶的形状等。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读:这些特殊现象中蕴含的信息和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解读能力。
收集学生的解读和理解。
第三章:大自然的音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声音和音乐。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展示大自然中的声音和音乐,如鸟鸣、水流声等。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倾听和感知:大自然中的声音和音乐。
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和欣赏。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感知能力。
收集学生对大自然声音的感受和欣赏。
第四章:大自然的画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艺术创作,如花朵的形状、云彩的变化等。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展示大自然中的艺术创作,如花朵的形状、云彩的变化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大自然中的艺术创作。
学生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如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造力。
收集学生的艺术作品。
第五章:大自然的启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讨论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如自然界的平衡、生物的适应能力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然的语⾔》是⼀⾸诗歌,共有五节,第⼆、三、四节以蝌蚪在⽔中游动、⼤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巅的三叶⾍化⽯为例,说明这些都是⼤⾃然的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原⽂ 别以为⼈才说话, ⼤⾃然也有语⾔。
这语⾔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云, 这就是⼤⾃然的语⾔: ⽩云飘得⾼⾼, 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然的语⾔: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中游泳, 不就像⿊⾊的逗点? ⼤⾃然在⽔⾯写着: 春天来到⼈间。
⼤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串? ⼤⾃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树如果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年只长⼀圈, 这是⼤⾃然的语⾔。
你如果钓到⼤鱼, 鱼鳞上也有圆圈 ⼀圈就是⼀岁, 这⼜是⼤⾃然的语⾔。
⼤⾃然把三叶⾍化⽯, 嵌在喜马拉雅⼭脉。
这是在告诉⼈们: 那⼉曾是汪洋⼀⽚。
⼤⾃然的语⾔啊, 真是妙不可⾔。
不爱学习的⼈看不懂, 只有勤于思考的⼈才能发现。
【篇⼆】⼩学三年级语⽂《⼤⾃然的语⾔》教案 教学⽬标: 知识与能⼒ 读懂诗歌内容,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法 读中感悟,体会⼤⾃然语⾔的神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探索⼤⾃然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然的语⾔指的是什么,领略⼤⾃然语⾔的妙不可⾔。
教学难点: 学⽣对⼤⾃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化⽯、“喜马拉雅⼭脉”的⽂字或图⽚资料。
3、观察⼤⾃然,搜集有关“⼤⾃然语⾔”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趣导⼊、揭⽰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界的⼀切都显⽰出⽆限的魅⼒,请孩⼦们跟⽼师⼀起去欣赏⼏个画⾯。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景象。
(2)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其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自然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和补充。
(2)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5. 实践探究(2)各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际行动。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10.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3. 学生合作讨论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声音和现象。
学会通过观察和倾听来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让学生通过记录和描述来表达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倾听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将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并学会解读。
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声音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学会解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倾听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大自然中的声音和现象。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好奇心。
3.2 教学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观察到的例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倾听练习,让他们记录下来自己的观察结果。
3.3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观察和倾听结果,总结大自然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大自然的语言来与自然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观察和倾听结果的记录,以及他们的表达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表现出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能够观察到大自然中的声音和现象,并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
学生能够通过倾听和观察,解读大自然的语言,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教材《大自然的语言》相关内容。
图片或实物展示大自然中的声音和现象。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图片。
记录纸和笔,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大自然中的事物如何传递信息。
2.学会观察大自然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1.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PPT课件3.学生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大自然中的事物,例如:动物、植物等。
2.提问:你们知道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吗?二、课文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教师解读课文,解释大自然中的事物如何传递信息。
4.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自然中的事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自然中的事物传递信息的情景。
3.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大自然中的事物如何传递信息。
四、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一个关于大自然的事物传递信息的题目,例如:“请你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大自然中的事物如何传递信息。
”2.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3.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选择一种事物,写一篇关于它如何传递信息的作文。
2.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观察大自然,共同探讨大自然中的事物传递信息的方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了解了大自然中的事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通过课堂活动和写作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有效的学习。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运用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规律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并描述大自然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4.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3)简介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课件或黑板上的课文,一起朗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大自然的语言的部分。
(3)分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3.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
(2)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他们认为的大自然的语言。
(2)邀请各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2)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并写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或者课堂上的抽测,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 借助图表复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 通过“微风”与“狂风”的对比朗读,“雨滴”汇聚成“大海”的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 能仿照课文,能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4. 通过对大自然声音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仿照课文,能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一、视频观看,导入新课1.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你们熟悉的朋友——小猪佩奇一家,让我们看看他们在宿营当中,都听到了什么?2. 生:蟋蟀的声音、猫头鹰的声音、爸爸肚子的声音和爸爸喝番茄汤时的声音。
3. 这些都是以视频的形式记录的,那如何用文字把声音记录下来呢,我们走进课文。
(板书课题)二、探究交流,品读感悟1.这些音乐家和歌手的乐曲到底有多美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划出写声音的句子。
(一)关于风的声音【学生自由汇报】预设:1.(翻动)我仿佛看到森林里各种各样的树叶,有硬的、软的、大的、小的、厚的、薄的等,风翻动时声音都不一样。
相同的树叶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风翻动他声音也是不同的。
追问:文中用了多少个不一样?你能读出这种不一样来吗?2.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微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吗?谁来模仿一下?(指名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全班学生模仿沙沙沙的声音。
)教师评议小结:①你听,这声音轻轻柔柔的,就像母亲温柔的抚摸着我。
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②还像什么?就像“呢喃细语”,两个人一起说悄悄话,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③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吗?谈话过渡:微风是轻柔的,那狂风又是怎样的呢?3.出示相关句子:“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人自然的威力。
”①(生模仿狂风吹起的声音:“呜呜呜!”)②你听,狂风吹过来了,风声越来越大,森林的小树们都高兴起来了,兴奋起来了,激动起来了,这是一首多么有力量的乐曲啊!(顺势播放狂风的音效,让学生切实感受两种风的不同)你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吗?(学生自愿举手试读,师生评议,指名读,学生齐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4篇6大自然的语言篇一.《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含练习).《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评估测试练习.《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能力测试.《大自然的语言》自学评估.《大自然的语言》课标理念教学详案.《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大自然的语言》反思性案例分析.《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综合知识点.《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大自然的语言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足时间,照顾差生)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
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活动目标: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活动过程: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2。
(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秋天的雨》、语文园地三《词语盘点》和《写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秋天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感受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生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语文园地三:(1)学习《词语盘点》,积累词汇。
(2)学习《写字》,掌握生字的写法。
4.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造句。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秋天的雨》2. 生字、生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突出重点。
3. 课文结构: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背诵。
(2)用本课学到的词语造句。
(3)观察生活,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2. 答案:(1)略(2)例:秋天的树叶像金黄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用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竺可桢(zhúzhēn)载途(zài)簌簌(sù)销声匿迹(nì)候鸟(hòu)经度(jīng)纬度(wěi)草长莺飞(yīng)草木荣枯(kū)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文中指生长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阿公阿婆,割麦割禾:这里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编出来的农谚。
禾,这里指稻秧。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 )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 )是必要的。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大自然的语言《秋天的雨》《黄山奇石》《葡萄沟》《金色的草地》2.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古诗两首》(《山行》、《赠刘景文》)《秋天的雨》《夜书所见》3. 第三单元:童话故事《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语、句子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语文之美。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语辨析、句子成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文学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字典、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播放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学生分享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详细过程: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3. 课文学习: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详细过程: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讲解课文,分析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详细过程:出示例题,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和答案。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详细过程: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秋天的雨2. 内容:重点词语:清凉、温柔、美丽、丰收重点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秋天的雨。
选择一个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 答案:描述秋天的雨:秋天的雨,像一位温柔的姑娘,轻轻地洒在大地上,给人们带来清凉和舒适。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秋天的雨,像一串串珍珠,洒在田野上,滋润着农作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与课件配套)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
1.3 教学准备1. 课件:大自然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具:实物模型、图表等。
1.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信号和规律。
3. 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中的语言的理解和体验。
4. 总结:强调大自然中的语言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章:声音的语言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传递和解读。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识别和理解大自然中的声音。
2.3 教学准备1. 课件: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音频和视频。
2. 教具:录音机、耳机等。
2.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世界。
2. 讲解:介绍声音在大自然中的传递和解读,解释不同生物的声音特点和意义。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听录音和观察实物,识别和理解大自然中的声音。
4. 总结:强调声音在沟通和生存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动物的信号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通过信号进行沟通和交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动物信号的种类和功能。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解读动物的信号。
3.3 教学准备1. 课件: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
2. 教具:实物模型、图表等。
3.4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行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信号。
2. 讲解:介绍动物信号的种类和功能,解释不同动物的信号特点和意义。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三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并掌握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技能目标1. 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语言。
2. 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2. 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以及大自然是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的。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2 生字词在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如“大自然”、“语言”、“声音”等,需要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掌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直观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观察和欣赏能力。
3.3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
4.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4.4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5 小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5.2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课后反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家长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准备《大自然的语言》的课文文本,供学生朗读和阅读。
6.2 图片和视频收集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于直观展示和增强学生的理解。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中的第一课时《大自然的语言》。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如何通过各种方式适应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3. 讨论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4. 实验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6.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植物的生长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水等生物因素:温度、空气质量等关系: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非生物因素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 思考一下,如何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答案:1.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非生物因素如阳光、土壤、水等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
例如,阳光可以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土壤提供植物吸收营养的途径,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文章结构严谨,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展示了大自然声音的细腻、生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书写生字及相关词语,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文通过介绍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正确认识本课生字及词语。
2.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难点: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突破:1. 以读为本,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展开想象,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男女赛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2. 谈话导入,缩短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置身自然之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早就听说我们三(3)班的学生不仅勤奋好学,而且兴趣爱好还很广泛呢,老师想具体了解一下,你们在学习之余喜欢干什么呢?(生谈自己的爱好)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吗?(PPT出示师走进大自然的照片,用教师自己的照片,接近与学生的距离。
配乐解说。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这样的大自然你们喜欢吗?大自然里不光有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象,还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呢。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大自然,走进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那来自大自然的美妙的声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扫除生字词障碍1.检查预习情况。
师: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得带上这群小伙伴,你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这篇课文究竟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听一听课文朗读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1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秀11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
[出示课题]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言: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4)给“临”扩词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2、第二节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四、第六小节1、引读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粗:找好朋友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五、拓展、巩固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3、读词语开火车4、书写指导板书设计:11、大自然的语言白云蚂蚁树桩蝌蚪教学反思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典型的儿童散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
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第1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
第2自然段侧重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生动。
第3自然段运用了顶真句式,把水的声音从小到大的变化写具体。
第4自然段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充分展示声音的魅力。
为了帮助学生发现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课后习题第2题,采用填空完成思维导图的方式,强化发现,习得新知。
本文没有生涩难懂的词语,文笔清新流畅,富有童趣,富有生机。
作者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字,多种多样的拟声词,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美妙的演唱会。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量与理解能力能够支持他们正确地朗读与理解课文;以往的识字经验,能够帮助他们运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声音”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生活经验丰富,但是对于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声音,通过文字转化成有形可见的文章,比较难理解。
同时,还要通过优美的朗读把“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表达出来,并背诵积累下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因此,课堂上要借助“抓关键词”、借助多媒体音频、“想象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朗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1.随文认识“妙、奏、呢、喃、伟”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正确、美观地书写“妙、演、奏、琴、柔、激”6个生字。
2.通过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借助多媒体音频等体会风声音的美妙,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并积累背诵。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创设情境,抓关键词,借助多媒体音频等体会风声音的美妙,有感情地朗读第2段并积累背诵。
【学习准备】课堂作业本、课件PPT制作、课后第2题思维导图第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谈话:听声音,读“声音”。
1.播放大自然的声音音频,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流水声,鸟叫声,风声,虫鸣声)2.有节奏、有乐感地读一读已学过的描写声音的句子。
“呱呱,呱呱,呱呱呱。
呱呱,呱呱,呱呱呱……”——《青蛙写诗》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雷雨》“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大青树下的小学》3.创设情境:“大自然好声音”导演组要来寻找大自然中的好声音。
【设计意图:听声、读“声”,初步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联系旧知,构建“声音知识库”;创设“大自然好声音”节目的情境,激发兴趣,顺势引题。
】板块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齐读课题导入。
学习活动一: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填一填: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学习拟声词:(1)读课文中口字旁的拟声词,说一说发现。
哗啦啦唧哩哩叽叽喳喳叮叮咚咚(2)读不是口字旁的拟声词,读正确。
潺潺淙淙滴滴答答(3)选词填句,积累运用。
小雨滴()地落在屋顶上。
泉水()地唱起了歌。
春天,鸟儿()地叫个不停。
读读描写声音的短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热闹的音乐会轻快的山中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1)朗读小妙招:“的”读得又轻又短。
(2)描写声音的短语按音量的大小排列,小组合作读,读出音量分级的感觉。
3.所有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来自大自然,齐读课文第一段。
大自由有许多美妙的声音。
理解“美妙”再读这一段。
4.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小结:这三句话都出现在第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这几段的关键语句。
第六单元中,我们学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三句话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
像这样先总的告诉我们“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再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大自然的声音,这种结构就是——总分结构。
【设计意图:作为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第六单元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拟声词的丰富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拟声词的积累运用到读好描写声音的短语,词语教学板块紧扣“大自然的声音”,独具文本特色。
】板块二:入情入境,美读感悟学习活动二:1.朗读第二段,选一选风做了哪些事。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A.演奏手风琴B.翻动树叶C.大合唱D.微风拂过E.玩打击乐器F.狂风吹起1.研读“演奏手风琴”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1)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2)借助停顿符号,读好句子。
(3)看手风琴图,听手风琴声,美读句子。
(4)观察“奏”“琴”,关注最后一笔点和横折,把字写正确;发现共同笔画撇和捺要舒展,把字写漂亮。
(5)老师范写,学生临写;同桌互评,再写一个。
2.研读“翻动树叶”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自己读,读正确。
(2)借助图片、音乐和诗,品味四个“不一样”。
引读:自古以来,音乐和诗密不可分。
当风翻动火红的枫叶,吟唱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风翻动细长的柳条,吟唱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风翻动碧绿的荷叶,吟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风翻动梧桐叶,吟唱——“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难怪说——“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
”再引读:春风拂面,风里全是温柔——“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夏风习习,风里尽是温凉——“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秋风飒飒,风里满是凉爽——“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北风刺骨,风里寒气逼人——“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3)伴着音乐朗诵全句。
3.研读“微风”“狂风”当微风拂过,那声音亲亲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同桌合作读,发现了什么?(微风温柔;狂风雄伟;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
)(2)哪些词语感受到微风的“温柔”? “拂过”:做动作体会。
“呢喃细语”:读准多音字“呢”,开火车读词语;猜一猜意思;选择正确的图理解意思;语境中读。
角色扮演想象读:微风,微风,你在对谁“呢喃细语”,说些什么呢?(3)哪些词感受到狂风的“雄伟”?联系生活,说一说听过的“雄伟”乐曲。
听狂风的音频感受“雄伟”,想象:你仿佛听到了风……?有感情地朗读。
(4)借助课堂作业本阅读题的第3小题朗读提示,朗读这句话,读出强烈的对比。
(5)以诗的形式出示,男女生对比朗读。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渐养成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有所思考,有所理解。
朗读有层次,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对比朗读。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
同时,课堂作业本进课堂,“读着片段中的‘呢喃细语’,我仿佛听到了……”换一种问法“微风微风,你在对谁呢喃细语,说些什么?”降低难度,突破课堂作业本的难点。
】板块三:重回情境,背诵积累当微风(),那声音(),好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当狂风(),整座森林都(),合奏出一首()的乐曲,那声音(),令人感受到()。
1.情境一:风准备参加“大自然好声音”的比赛,它为自己制作了宣传片,请你为它配好文字。
(借助多媒体音频,挖空背诵。
)2.情境二:让我们也帮帮风,给节目导演组写一封推荐信。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的第1小题,根据拼音写词语。
)3.情境三:“风——音乐家”名片。
(看关键词,积累背诵。
)总结:摘录文段中的关键词,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完成了“风——音乐家”的名片。
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制作“水——音乐家”“动物——歌手”的名片。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积累背诵,在情境中写字巩固,这样做重复的事情不会枯燥乏味,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
同时,也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巧妙搭建支架,提供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儿童散文,语言优美,表达具体,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绝佳范本。
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
因此,朗读是本课的重点。
一、“联”读一看到课题《大自然的声音》,我就想到了拟声词。
在课前谈话环节,带领学生回顾了一年级《青蛙写诗》的“呱呱”声,二年级《雷雨》的“哗哗”声,三年级《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当当”声。
联读旧知,唤醒学生的记忆,建构同类知识库,顺势导出新课,积累文中的拟声词,充实知识库。
这样一来,有助于发展学生联系和归整的能力。
感悟“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这句话时,联读描写不同树叶的诗句,音乐家名片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厚实本文内容,帮助学生建构树叶古诗词知识库。
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和文化气息。
二、“配乐”读《大自然的声音》,课堂上怎么少得了音乐呢?丰富的音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大自然的声音。
伴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优美的文字,学生入情入境,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读得有滋有味。
配上音乐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更好地朗读,最终目的在读中积累优秀的语言。
一切都是为了读和积累。
三、“创”读创设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读:描写声音的短语按音量的大小排列,读出音量分级的感觉;教师引读,营造四季不同美景,感受读“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声音”;“微风微风,你在对谁呢喃细语,说着什么呢?”角色代入读;风要参加“大自然好声音”的比赛,请你为它的宣传片配好文字,挖空读;借助“音乐家名片”上的关键信息,背诵积累。
相同的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滋味。
在情境中朗读和积累,学生更有兴趣,读得更起劲,积累得也更快。
整节课,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