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里的深层含义介绍
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

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这些意义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创作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种种现实问题。
首先,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可以从其表现形式入手。
长恨歌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长恨歌具有了一种史诗般的气势,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可以从其所表达的主题入手。
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但在这个爱情故事的背后,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长恨歌中对于权力和爱情的探讨,可以看作是对当时唐朝政治和社会现象的隐喻。
通过对爱情的描写,长恨歌暗示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象,以及权力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
此外,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还可以从其所使用的意象入手。
长恨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春花、秋叶、流水等,这些景物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诗歌的语言,更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隐喻,表达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和命运的转折。
例如,诗中描绘的春花秋叶,可以看作是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象征,春花代表着他们初识时的美好,而秋叶则象征着他们爱情的凋零和离别。
此外,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还可以从其所表现的情感入手。
长恨歌以悲剧结局收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最终以杨贵妃的死亡告终。
这种悲剧结局不仅反映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不幸和无奈,更寓意着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长恨歌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悲伤和无奈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压力和困境。
综上所述,长恨歌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丰富多样,通过对其形式、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爱情悲剧的叙事诗,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长恨歌解读

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杨贵妃生死离别的悲情故事。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立意深远,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对于爱情的摧毁。
唐玄宗由于过度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导致国家失去了重视社会民生的经营和治理,造成了国家的衰落,同时也给自己和杨贵妃带来了悲惨的结局。
《长恨歌》描绘了一个充满美丽、诱惑和危险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仁爱、理智和人性美德,但却因欲望、腐败和悲剧而延续着。
通过诗歌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气和人性弱点,也反映了对于爱情和悲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此外,《长恨歌》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白居易以唐玄宗口吻讲述了他与杨贵妃的恩爱之情,深情挥洒着自己的爱恋和眷恋之情。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又以哀痛之心,深情地描写了杨贵妃的离去和自己的孤独凄苦之境。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长恨歌》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体现了一个个纯真而又深沉的人性情感。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俱佳的诗歌,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透露出了爱情、美和悲剧等基本的人类情感,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此外,作为一首哀悼之作,白居易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杨贵妃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在诗中,他通过描述杨贵妃的美丽和高贵,以及她在逝去后产生的一系列感人之情,将她视为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性之一,对她的死亡进行了强烈的哀悼和表达。
除此之外,《长恨歌》还透露了对于女性、爱情、家庭和身世的思考。
白居易通过诗歌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显示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同时,他也表现了杨贵妃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忠诚坚定的信仰。
综合来看,《长恨歌》既具有历史、文学、人文和美学的价值,又开阔了人们对于爱情、女性、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它以其深厚的思想渗透和强大的文化内涵,永远被刻印在中国文学的经典之林中,同时也是全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详解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构建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关切。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叙事和抒情手法,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和悲剧。
其中,对唐玄宗的纵欲和行乐的描写,暗示了他迷恋女色、祸国殃民的根源,也是悲剧的根源。
同时,对杨贵妃的美丽和忠诚的描写,则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守。
在诗中,“长恨”是诗歌的主题和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诗人通过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以及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表现了“长恨”的内因和悲剧故事的基础。
在表达上,《长恨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采用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创造,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光辉与暗
淡。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白居易先生的一首传世佳作,也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诗歌,以其动人的意境、节奏明快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受众多诗人和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诗歌讲述的故事是:唐代伟大的作家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来抒发内心的长久恨意,表达他那漫长的忧虑,以及他受挫的心情。
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把他的胸怀之深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用超乎寻常的力度唱出了一曲与生俱来的恨歌。
他将深沉的思绪如同有情的鸟儿一般,把它留在这多么美丽、多么温柔的乡土里,尽情地呼唤起。
他在诗中抒发了他满腹的怨恨之情,情到深处时,怨恨也尽释而出:“为有渔父住,千金负却渔郎。
”从文学上来说,《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充满了悲凉的苦衷与痛苦的思绪,展现了白居易当时的痛苦心情及深情厚谊。
他倾注了对过去的温馨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无穷思念;同时,也抒发了一种深深的对不幸命运的不甘心情,表达了内心深处对这种失去的痛苦及其所带来的苦楚。
此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还体现了一种非常明确的人生智慧。
他以自身的经历为鉴,提醒自己以及人们要认清现实,要接受命运,应该学会承受挫折,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自我激励的姿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从思想方面来说,《白居易长恨歌》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哲思,即即使世间有无限的苦难和困难,我们也要勇气、勤奋地面对,不断努力,保持生活的希望,无论多么大的挫折,也不能让自己陷入绝望。
白居易运用哲学思想,让深情酿成苦涩,但他仍然充满希望,鼓舞人们坚持追求理想,勇敢面对困苦和挫折,敢于挑战自我,直视人生,不惧失败,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表达了他深沉的哀思之情,也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智慧和慷慨的观点。
他的这首传世佳作,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对我们来说是一部经典的杰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着意义重大的影响力。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题诗歌也是有主题的。
《长恨歌》相信大家都学过或读过,那《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恨歌》的主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长恨歌》主旨历来众说不一,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1.讽喻说只把唐玄宗当做皇帝写,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
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做凡人写,全诗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二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留给读者的是二人那刻骨铭心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皇帝也是普通人,诗人对李杨二人荒淫无度而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
对二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相思赋予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
说明李杨二人既是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又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
4.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二、我比较赞同爱情说,原因如下1.从诗歌创作的背景看《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7年),当时诗人在(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流传的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2.从创作题材看文学史上,以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的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
著名的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的《长生殿》,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的翘楚。
3.从标题看长恨歌:歌是文体。
恨:遗憾。
代表感情的深度和失去感情后痛苦的沉重。
长: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上。
空间上无论何地,去蜀路上、蜀地行宫里、还京路上、长安宫中,明皇都在思念贵妃。
时间上,无论何时,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从春风起到秋雨落、从现实到梦境。
明皇不间断地思念贵妃。
4.从诗歌本身看整首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主要写玄宗重色、求色、得色后的表现。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一系列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权力欲望、爱情的痛苦与追求、生命的无常以及人性的悲哀等。
首先,权力欲望是《长恨歌》主题思想之一。
唐明皇作为统治者,他对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爱情的忠诚。
他用权谋手段剥夺杨贵妃的尊严和自由,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甚至不惜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
在诗中,唐明皇忘记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将权力看作是唯一的追求。
这种权力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次,爱情的痛苦与追求也是《长恨歌》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杨贵妃为了获得唐明皇的宠爱,不惜抛弃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宋玉。
她为了满足唐明皇的欲望,时刻保持着美丽与妩媚的状态。
但尽管她付出了一切,最终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通过描绘杨贵妃对爱情的痴迷、追求以及最终的失望与绝望,揭示了爱情并非唯美浪漫的一面,而是充满痛苦和无助的。
同时,生命的无常也是《长恨歌》中的一大主题思想。
诗中反复强调一切皆为转瞬即逝的,包括美好的爱情与生命本身。
诗中的情节表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们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将生命无视于不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以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为理由,忽略了生命的短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诗歌通过这种生命之脆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把握幸福。
最后,《长恨歌》也通过描述人性的悲哀来传达主题思想。
在诗中,唐明皇因权力的冲动而无法抵挡对杨贵妃的吸引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杨贵妃也在对唐明皇的痴迷中忽略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最终沦为了一名悲惨的女性。
诗歌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系列的主题思想。
名词解释《长恨歌》

名词解释《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歌,由李白所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诗中描述了一个女子与一位男子的爱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无法在一起,女子深深地怀念着他,悲痛欲绝。
诗中描绘出的是一种深沉的爱情,以及爱情的无奈,令人动容。
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悲伤的情绪,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深深思念,以及对爱情的无奈。
诗中还描述了女子对爱情的坚定,她坚持着对爱情的执着,不管结果如何,她都会一直爱下去。
诗中还描述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她渴望着能够与他在一起,但是却无法实现。
诗中最后一句“蓼花深处,君已黯然”,更是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无奈,令人动容。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情,以及爱情的无奈,令人动容。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深度解读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诗,全诗共900余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通过描写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离和最终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权力、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长恨歌》的深度解读:
1.爱情的美好与悲哀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描绘得十分美好,但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深刻的,但却无法抵挡政治斗争和宫廷利益的摧残。
这种美好而悲哀的爱情,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2.权力的诱惑与危险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背后,是政治斗争和权力的诱惑。
唐玄宗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目标,不惜牺牲杨贵妃的幸福和生命。
这种权力的诱惑和危险,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权力的可怕和危害。
3.人性的悲欢离合
《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经历了悲欢离合的过程。
他们的爱情曾经美好而真挚,但最终却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悲欢离合的人性,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4.文学的力量
《长恨歌》是一首文学杰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爱情、权力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这种文学的力量,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于爱情、权力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和深刻。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对长恨歌双重主题观点及理由
《长恨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凄美的抒情诗,它隐喻着人们大多有
着无法突破的限制和恒久不变的憧憬,表达了一种不断孤独而坚定的
坚持。
1. 首先,《长恨歌》以爱情为主题,传达了人们在这个爱情里所承受
的无限苦难。
它夹杂着深刻的哀愁,表达出对困境无法超越的无奈,
以及苦苦挣扎无法实现的恋爱梦想。
通过主人公的无助状态,诗人传
达出一种为爱而无可奈何的痛苦。
2. 《长恨歌》还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诗意悲剧感。
此首诗歌让人感到无
言以对,它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情、对生活等深刻的感受。
它使人对
自己无可奈苦的重压,也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3. 最后,《长恨歌》不仅仅强调了爱情的力量,还强调了坚强的毅力。
在人们的挣扎与坚持中,也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诗人在苦苦挣扎中,仍旧清楚的知晓彼此之间的缘分终将拉近,尽管费尽心机仍然遭到无
情的拒绝,但仍旧满怀希望的把握着未来,坚持期盼最终可以实现自
己的梦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长恨歌》蕴含着复杂的象征意义,把爱情里隐
藏的哀伤原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它以纯粹、写意的方式抒发出人
们对爱情和生活无比渴望和坚持的情感,启发人们勇敢面对苦难,无畏挑战,奋勇向前。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

长恨歌主旨的理解长恨歌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首诗的主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理解:1. 对美好爱情的赞美长恨歌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美丽、温柔、深情和无奈,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爱情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真正的爱情也能够经受住考验,并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对权力与爱情的反思在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唐朝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发动宫廷政变,引发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权力与爱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人类命运的影响。
这首诗告诉我们,权力与爱情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需要我们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不要被它们所迷惑。
3. 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它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改变命运的方向和轨迹。
4. 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长恨歌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价值,以及我们在追求爱情和权力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和缺陷。
它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性和行为,以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善良。
总之,长恨歌主旨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它不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史诗,也是一首对人性、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思的诗篇。
长恨歌给人的启示

《长恨歌》是一首历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这首诗以王昭君和唐明皇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景象,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1、爱情无法改变命运:尽管唐明皇和王昭君深爱彼此,但他们最终还是被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所左右。
这告诉我们,爱情虽然强大,但不能改变命运和历史的潮流。
2、女性权利的缺失:王昭君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
她的生命和未来都被家庭和政治所束缚,不能自由发挥个人才华。
这表明,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极为低下,需要我们重视和保护女性权益。
3、政治家的失策和贪欲:一些政治家在这首诗中被描绘成功利和贪婪的形象。
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导致了社会动荡和衰落。
这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政治家应该严格遵守道德准则,坚持为人民谋福利。
4、文化的力量:《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情感、文学和历史的诗篇。
通过对唐朝文化的描绘和展示,它传递了一种文化自豪感和民族精神。
这表明,文化在塑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和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歌,以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为主要人物,以文化、政治和情感的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衰落。
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下面,我们将从意象角度对《长恨歌》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
一、妆饰意象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将靓丽的妆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以表现出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他在诗中描写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她头上的发饰和耳坠比作云和花朵,将她的妆容和鞋子比作芙蓉和金履,强调她的妆饰和服饰之美。
这种妆饰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诗中的其他地方,如“珠帘暖度春宵,翠屏凉含秋月”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牛渚怀旧”等。
通过这些描述,白居易将妆饰与杨贵妃的身份、美貌和情感联系起来,突出了她的女性魅力和婀娜多姿的形象。
同时,他也在其中传达了一种社会观念,即妇女在古代中国常常用自己的妆饰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二、动物意象动物意象是《长恨歌》中常出现的另一种意象。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多次使用了一些动物,如鹦鹉、凤凰、孔雀和鸾鸟等来表现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鸳鸯瓦冷霜华重”和“二十莲桥细雨中,我们是一线牵”的描写中,就包含了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的描述,而孔雀和凤凰等动物的描写则强调了杨贵妃的高贵和美丽。
通过这些动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杨贵妃的女性魅力,而且还对唐朝文化和美学进行了探讨。
这些动物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她们的形象和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美、爱情和精神的认识。
三、景物意象在《长恨歌》中,景物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通过描写一些自然景物来强化诗歌的整体效果。
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地。
通过这些景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唐朝的环境和时空背景,而且还突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爱情的种种困难和美好时刻。
对长恨歌的理解

对长恨歌的理解
《长恨歌》是一首由白居易创作的古文诗歌,描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以唐玄宗的视角展示了他对杨贵妃深深的爱恋之情,以及他们之间被政治和命运所阻隔的悲剧。
《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
诗中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才情,以及她对皇帝的深深吸引。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无尽思念和对她的执念,无论是在白日梦中还是在黑夜里。
这种深情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情之强烈。
然而,诗歌中也透露出了政治与命运对这段爱情的阻碍。
唐玄宗在诗中提到了各种政治因素,如宫廷的争斗和权力的斗争。
这些因素使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逐渐被扭曲和破坏,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唐玄宗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无力保护杨贵妃的懊悔和痛苦,这种无奈的感觉令人心生怜悯。
《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被时代的变迁所困扰,他们的命运被政治的漩涡所左右。
这种历史和命运的冲突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悲壮和动人。
诗歌通过唐玄宗的叙述,向读者传达了历史的无奈和人类命运的脆弱。
总的来说,《长恨歌》是一首表达了深情爱恋与命运阻隔的诗歌。
它
以唐玄宗为视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与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同时也展示了政治和命运对这段爱情的摧残。
这首诗歌使我们反思了爱情与命运的关系,以及历史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研究《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诗中以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主线,展现了唐朝后期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宫廷斗争、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这首诗多重意蕴丰富,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抒发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与追求。
诗中杨贵妃被描写为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的美人,她赢得了唐玄宗的宠爱。
杨贵妃的命运被宫廷的阴谋和爱情的背叛所改变,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通过描写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白居易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讴歌和对爱情虚伪、残酷的批判。
他思考了爱情的起伏和无常,认为纯真的爱情只存在于人们的美好愿望中,而在现实中,它常常由于外界的种种因素而扭曲、变质。
《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唐朝后期宫廷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诗中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权力斗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长诗中,白居易具体描写了杨贵妃被宫廷权臣李林甫等人陷害的过程,通过这一描写,他批判了政治阴谋和宫廷斗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摧残。
他将唐朝的政治腐败与杨贵妃悲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政治黑暗的谴责。
《长恨歌》还通过诗中美丽绝伦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杨贵妃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述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绝世美人,她的美貌和魅力令人难以抗拒。
白居易通过这一描写,将杨贵妃塑造成一个迷人的、张扬的形象。
他用杨贵妃的美丽和灿烂,表达了自己对美的执着追求。
通过美丽的描写,他让读者感受到美的魅力和无尽的诱惑,同时也意味着美与权力、命运的裹挟和消逝。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凄美而又激昂的长诗,通过杨贵妃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作者对爱情、政治和美的思考与追求。
诗中多重意蕴丰富,从爱情的起伏与无常、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到美的追求与虚妄,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它是一部唐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白居易创作的特色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赋予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长恨歌里的深层含义介绍

假如玄宗真的开明就不会计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唐朝真的开明,就不会隐讳自己对的倾慕。
相对而言,当时的商人倒是一个开明的阶层,比如茶商就不顾忌琵琶女的身世,白居易也不避嫌这位茶商。
《长恨歌》最长的恨是什么?不是唐玄宗的失偶之恨,不是杨玉环的倾国之恨,是一千多年来不被读者理解的恨。
或许是不甘心作品被长期误解,十年后白居易又写下了姊妹诗《琵琶行》,与之形成贵贱对比、明暗呼应。
但此恨似乎注定绵绵不绝,至今未觅知音。
现在,我愿斗胆尝试破解白居易密码,引领世人跳出彼迷人圈子。
一、唐明皇为极邪,白居易与杨贵妃、琵琶女为正邪同赋中国古代流传一种“气性论”,认为仁者赋正气,恶者赋邪气,中间是占绝大多数的正邪混合者。
但正邪比例五五对开的人还是极少(本文称之为正邪同赋),他们的行止大都奇异乖僻,发达时不愿做主子,要做情痴情种;贫寒时不愿做奴仆,要做奇优名倡;小康时也不本分,要做逸士高人。
这些人内心往往矛盾纠结,最终不是忧郁而亡就是折腾而死。
所谓正不容邪,邪复妒正,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很明显,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明皇、杨贵妃属于正邪同赋,身在皇家宁为情痴。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亦然,贫寒时为艺伎名倡,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成了清高逸士,所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们还可以看出,白居易本人也是正邪同赋的,仕途亨达期,意气风发为帝妃写下了《长恨歌》,时年35岁,任职于长安附近的周至县县尉,之后进京历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44岁被贬江州后,又泪眼婆娑为艺伎写下《琵琶行》。
一、道义上,李隆基是一位荒淫误国、罪责深重的帝王,历史不会饶恕,白居易也只想将他钉死在耻辱柱上,所以开篇就大书特书其骄奢淫逸、虚伪善变、祸国殃民,不留丝毫回旋的余地。
安史之乱后,仍旧不甘寂寞,不知悔改,成天与方士混在一起,装神弄鬼,劳民伤财。
二、气性上,尽管李隆基懂一点歌舞艺术,但始终只认识到了其声色的一面,娱耳目,助酒兴,不曾触及精神实质;尽管他对贵妃表现出痴情专一,但迷恋的是她的绝代美貌和舞姿,整个过程如同《琵琶女》中的五陵年少一样是始乱终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里的深层含义介绍 假如玄宗真的开明就不会计较李白 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唐朝真的开明,白居易 就不会隐讳自己对杨玉环 的倾慕。
相对而言,当时的商人倒是一个开明的阶层,比如茶商就不顾忌琵 琶女的身世,白居易也不避嫌这位茶商。
古典文学 研究学者汪宏华近日解读唐诗 《长恨歌 》密码,他认为该诗后半部分造访仙界杨贵妃的不是唐玄宗延请的方士,而 是作者白居易派出的意念使者。
白居易以自身假扮唐玄宗, 以感悟之道充当仙道。
此时杨贵妃已复还道姑的清纯本色, 与这位同样完美的诗王灵犀相通, 顿生爱慕。
《琵琶行 》与《长恨歌》是贵贱对应的姊妹篇,擅弹霓裳曲的琵琶女犹如擅跳霓裳舞 的杨玉环转世。
两次爱情的发生机制亦同:从远离声色到明心见性;从艺术共鸣 (诗与舞、诗与琴)到两情相悦;从灵肉合一到地久天长。
汪宏华认为作者对两 位女子的眷恋是虚构之文学,真实用意在于情感救人、思想救国。
原文如下: 《长恨歌》最长的恨是什么?不是唐玄宗的失偶之恨,不是杨玉环的倾国之 恨,是一千多年来不被读者理解的恨。
或许是不甘心作品被长期误解,十年后白 居易又写下了姊妹诗《琵琶行》,与之形成贵贱对比、明暗呼应。
但此恨似乎注 定绵绵不绝,至今未觅知音。
现在,我愿斗胆尝试破解白居易密码,引领世人跳 出彼迷人圈子。
一、唐明皇为极邪,白居易与杨贵妃、琵琶女为正邪同赋 中国古代流传一种“气性论”,认为仁者赋正气,恶者赋邪气,中间是占绝 大多数的正邪混合者。
但正邪比例五五对开的人还是极少 (本文称之为正邪同赋) , 他们的行止大都奇异乖僻,发达时不愿做主子,要做情痴情种;贫寒时不愿做奴仆, 要做奇优名倡; 小康时也不本分, 要做逸士高人。
这些人内心往往矛盾纠结, 最终不是忧郁而亡就是折腾而死。
所谓正不容邪,邪复妒正,必至搏击掀发后始 尽。
很明显,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明皇、杨贵妃属于正邪同赋,身在皇家宁 为情痴。
《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亦然,贫寒时为艺伎名倡,老大嫁作商人妇后成 了清高逸士,所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们还可以看出,白居易本人也是正邪同赋的,仕途亨达期,意气风发为帝 妃写下了《长恨歌》,时年 35 岁,任职于长安附近的周至县县尉,之后进京历 任左拾遗、 左赞善大夫等; 44 岁被贬江州后, 又泪眼婆娑为艺伎写下 《琵琶行》 。
然而,现实中白居易的性情达观平和,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最终更是获得 了高产高寿和高誉。
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原因是正邪同赋之人还有内在差异, 唐 明皇实为假“正邪同赋”;杨贵妃、琵琶女是真“正邪同赋”,但正的一面被声 色暂时蒙蔽; 作者本人则是圆融的“正邪同赋”, 他的极贵极贱都限于文学上的 体验,现实仕途的起落并不大。
正邪协调统一让他超越了搏击掀发的悲剧宿命。
这里也反映白居易的人性观是善恶混的,人的本性即正邪两赋。
此前,学界认为《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具有清浊双重性,既是一个重色轻国 的坏皇帝, 又是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皇帝, 所以作者会从 皇宫到仙境,从现实到浪漫,从肉欲到誓言,对他进行层层递进、先贬后褒的刻 画。
实际这是天大的误解! 一、道义上,李隆基是一位荒淫误国、罪责深重的帝王,历史不会饶恕,白 居易也只想将他钉死在耻辱柱上,所以开篇就大书特书其骄奢淫逸、虚伪善变、 祸国殃民,不留丝毫回旋的余地。
安史之乱后,仍旧不甘寂寞,不知悔改,成天 与方士混在一起,装神弄鬼,劳民伤财。
二、 气性上, 尽管李隆基懂一点歌舞艺术, 但始终只认识到了其声色的一面, 娱耳目,助酒兴,不曾触及精神实质;尽管他对贵妃表现出痴情专一,但迷恋的 是她的绝代美貌和舞姿, 整个过程如同 《琵琶女》 中的五陵年少一样是始乱终弃。
他的嫁祸偷生——“君王掩面救不得”——的做法, 甚至比恩客们的“门前冷落” 更恶劣。
贵妃死后,也仍只念她的芙蓉面与柳叶眉,只叹息梨园艺人与后宫女官 的空落。
一言以蔽之,唐玄宗赋纯邪、极邪之气!他身上那些貌似可爱的东西都是假 的,都是用来煽情取乐的伎俩。
但杨贵妃和琵琶女就不同,一个原本养在深闺、天生丽质;一个原本家住虾 蟆陵下、天资聪颖,只因被人拐骗才误入歧途。
而当她们远离声色场所之后,又 都能自发地追寻本我, 铅华洗尽, 杨贵妃是“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琵琶女是“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尤其在艺术上更注重神韵和精 神价值了,如杨贵妃是“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琵琶女则让白居 易“如听仙乐耳暂明”。
她们的气性变化过程是, 天生正邪同赋→暂时邪气→自 发正邪同赋→自觉正邪同赋。
白居易不给主动为恶的男人浪子回头的机会, 但对被动受害者同情有加。
二、白居易顶替唐玄宗,以意念为使者仙界私会杨太真 此前读者普遍认为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写唐玄 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遇见贵妃的魂魄并得到誓言,从声色之爱转为精神 之恋。
其实不然, 《长恨歌》 在前文用了“汉皇”避讳, 后文又对君王做了调换, 此君王已然不是彼君王。
理由是: 其一, 玄宗虽然请来了临邛道士, 但使尽浑身解数搜遍寰宇包括幽冥中的每 一个角落,也没有找到贵妃的魂魄,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 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接下来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 间”。
既然山重水复到了确无路,而不是疑无路,怎么还能柳暗花明呢?不合逻 辑,必定是出自他人,而且是出自他人想象。
唯有想象之物是方士捉摸不到的。
再者,道可道,非恒道,打开精神之门关键在于反求诸己、反躬自省,除了自己 心中的感悟之道, 其他道士是帮不上忙的。
所有声称能为别人招魂的道士皆为假 道士。
唐玄宗与方士梦不到也找不到贵妃魂魄就是因为他们满脑子私念, 没有通 灵之性。
第二, 杨贵妃成仙后必然不会再对纯粹的肉欲感兴趣了 (神仙原本无肉欲) , 而马嵬坡之恨和唐玄宗不知悔改的邪性又让她无法再对其产生精神恋, 所以她是 宁愿一个人孤独呆在蓬莱宫,也不下浮云蔽日的凡尘,如“昭阳殿里恩爱绝,蓬 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但现在她却对使者的到访 表现出惊慌失措、含情凝睇,为什么呢?唯一的可能是遇见了新使者。
这位使者 便是新君王白居易心中的那个“道士”,亦即意念、想象力。
杨贵妃与这位久负 盛名的诗王灵犀相通, 顿生爱慕, 当即便取出钿合金钗表深情, 并立下铮铮誓言。
她仍将来者当成唐玄宗所派, 只为配合白居易避讳, 心照不宣。
若真遇见唐玄宗, 她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唐玄宗当初对她可是“花钿委地无人收”。
值得注意的是, 杨太真对白居易的爱还不限于精神恋, “天上人间会相见”即说明有灵魂和肉体 两方面的要求,这里的天上寓灵,人间寓肉。
后面的誓言也是包括在天与在地。
这位太真其实不是仙,是人。
为什么说这位新君王是白居易而不是别人呢?因为作者运用了诗中诗结构。
且看“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其中的词以及誓言——在天愿作比 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都是出自白居易原创,与其他人都无关,更与唐明皇 无关,说明白居易是“两心知”中的一个知情者。
原来,最美的爱情源自艺术共鸣和灵肉合一。
唐明皇自然是不懂这些的,只 知抱怨“鸳鸯瓦冷”、“翡翠衾寒”。
《长恨歌》前文的“汉皇”是明隐讳,后文的诗中诗结构是暗隐讳。
白居易 的诗没有我们想象的平易通俗。
三、陈寅恪之问有解,杨玉环嫁给唐玄宗之前是处女记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长恨歌》中提出疑问:“长生殿七夕私誓为 后来增饰之物语,并非当时真确之事实。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作者虚构的目 的在于区别精神恋与物欲恋, 物欲恋不能在圣洁的长生殿发生, 儿女之真情却是 可以的,而且只有长生殿才能衬托它的坚贞和长久。
另外陈寅恪还试图考证杨贵妃在选为玄宗之侧时是不是处女, 以窥探佐证唐 朝的贞操观。
现在从《长恨歌》看,杨贵妃必是处女。
理由一,作者将杨氏先做 皇子李瑁之妃, 后出宫为道士的经历改写成了“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 识”。
说明她嫁给唐玄宗之前的一切经历都等同于养在深闺之中,未被侵扰。
理 由二,诗中的太真,也就是杨贵妃死后还原的道姑杨玉环,不但被描写成了绰约 仙子,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作为仙中之 仙,必定是纤尘不染的纯真处子。
再者, 假如玄宗真的开明就不会计较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假如唐朝 真的开明,白居易就不会隐讳自己对杨玉环的倾慕。
相对而言,当时的商人倒是 一个开明的阶层,比如茶商就不顾忌琵琶女的身世,白居易也不避嫌这位茶商。
白居易与《长恨歌传》作者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的观点也全然不同, 他认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唐玄宗, 杨玉环是替罪羊。
杨的丽质与妩媚最多只 能说明她有神魔的双重性,魔鬼去训练她,就会变成魔鬼,天使去指引她,就会 变成天使,而人去爱恋她,就会变成德艺兼修的人。
尤物本无罪,罪在玩物者。
于是, 白居易便给了已故尤物仙界复生的机会, 甚至愿意冒欺君之罪重新去 温暖她,唤醒她。
当然,作者的本意不是要与作古的美人上演穿越剧,怀旧只为 图新,警示后人要做到理欲兼顾,且理在欲先,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艺术提升和爱 情完满,而作为皇帝才能江山美人兼得。
这便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 绝期”的本旨。
玄宗的彼恨最终被作者翻转成了此恨,此恨不是恨,是绵延不绝 的爱,是比天地更长久的大中华! 至此可以看出, 《长恨歌》的终极之恨是作者不能劝谏当朝帝王,不能以帝 王之名亲自治国平天下,于是只好将理想深藏于诗歌 ,寄托于未来。
四、白居易打开琵琶女精神世界,琵琶女拨动白居易心弦 再来看看《琵琶行》,与通常的怜香惜玉不同,白居易认为女人尤其是具有 艺术天赋的美女,都是有肉又有灵的,其自尊心和精神境界甚至比男人更高。
譬 如他在《琵琶行》序言中就说:“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此才知耻 后勇,“长歌以赠之”。
当作者提议:“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之 时,琵琶女更是给予积极的回应——“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 不似向前声”。
终致作者情绪失控,热泪染湿青衫。
注意,这里是琵琶女从自发 走向自觉的转折点, 力量不是来自缠头与红绡, 而是来自于另一种艺术的呼应相 通,另一位艺术家的精神鼓励。
有意思的是,《长恨歌》和《琵琶女》两首诗都将最传神最精彩的艺术表演省略了, 对杨贵妃只写了“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 裳羽衣舞”, 对琵琶女只写了“凄凄不似向前声”。
这大概又是文学艺术的最高 境界,以文外之意表现身外之舞、弦外之音。
这里,我们当意识到,白居易作为一个官吏士人,没有充分的理由,是不会 轻易自贬身价,与歌伎同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