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3)背景:城市膨胀及引发的问题如何解决
4)思想基础:勒-柯西布耶的“新建筑运动”、主张集中;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分散
5)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4、《雅典宪章》主要内容
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2)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3)提出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实践
4)提出大工业住户方式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的种种矛盾,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5、《马丘比宪章》
1.)时间:1978年,地点:秘鲁首都利马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3.)目的:对雅典宪章执行的总结和完善
4.)背景:雅典宪章执行了40多年
5.)对雅典宪章的修改(1)对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提出了质疑(2)对雅典宪章中非人性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6)新观点:(1)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2)强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3)提出城市地域的统一性,要从宏观的区域角度来看,跳出城市看城市
如区域规划的都市圈规划学。
6、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1.)时间:1930
2.)背景:旧的住宅区结构依附于道路结构,伴随着机动交通的增多,也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
3)邻里单位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考虑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干道,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为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1)、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2)、机械增长率=(本地迁入人口数—本地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2、城市人口预测:
1)综合增长率法:Pt=Po(1+r)n次方(预测年的人口=基准人口*(1+增长率)n次方)
2)时间序列法:P=a+bYt(预测目标年人口=参数a+参数b*预测目标年份)
3)增长曲线法
4)劳动平衡法
5)职工带眷系数法
四、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
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
2)法治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和经常性5)实践性
3、城市规划调查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地形图、气象、水文、地质资料、历史成因,城市变迁与兴衰过程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大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状况
3)建筑方面:主要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名胜古迹,人防设施
4)城市环境方面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五、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1、城市用地概念: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2、城市用地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权力、经济、法律表征)
3、城市用地价值:使用、交换价值
4、城市用地区划:行政、用途、房地产权属、地价区划
5、空间管制区划特点:
1)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
2)建设限制性分区(根据生态条件):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
3)五大类建设限制要素:水、绿、文、地、林
6、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