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一起看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三、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

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

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

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

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

(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学后记: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

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详细内容包括: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生态因素及其分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激发他们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难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环境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因素及其分类。

3. 实践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环境的概念2. 生态因素分类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环境的概念。

(2)列举生态因素分类,并举例说明。

(3)谈谈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有哪些影响。

答案:(1)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全部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共生关系等。

(3)生物通过形态、生理、行为等方式适应环境。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如企鹅在极地、骆驼在沙漠等,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2.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了解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
3.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4.学会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理解不够深入;对生物如何影响环境的认识较为模糊;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通过引导、启发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环保问题有一定认识,但可能缺乏实际行动。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设计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运பைடு நூலக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某种生物在一个新环境中的生存状况,探讨它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此作业旨在检验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收集有关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并进行整理和归纳。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生物对水环境的影响”、“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是继第一章《理解生物》自然地衔接和深入。

本章内容是在原教材五节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整合、简化,精整为三节,使教材内容更紧凑。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五个部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说明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是“生态因素”,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是“对照探究实验”。

全节既有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列举自然界常见的生态因素,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2)能举例描绘自然界典型动植物受非生物影响的现象;(3)让学生初步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做好记录;(2)将调查到的生物实行整理、归纳、总结,向全班同学汇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分布;(2)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2)组织好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在本节课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图片若干。

探究实验材料:鼠妇若干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笔、实验报告表等。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解读学习目标
倾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学习方法。
三.新知学习
时间:28分钟
1、探究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1)自主学习,并对探究题目做初步自我确定,之后组内合学完成探究问题
(2)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单问题后,进行交流
2、总结生物的特征
3、引导学生举例掌握生物的特征
认真阅读12-13页,独立完成
难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准备
1、准备工具单。
2、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时间:2分钟
创设生活情景
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点明课题
做好课前准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的进入对生物特征的学习
二.解读目标
时间:2分钟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时间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爱护实验动物点
重点: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总结性学习
时间:3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进行总结性学习
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总结性学习
对知识能及时的回顾,确保学习目标的完成
五.自我检测
时间:10分钟
下发自我检测试卷
自主完成试卷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2.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培养观察、分析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践能力。

3. 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

难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细节:展示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细节:结合教材,讲解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细节:以实例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如沙漠植物、极地动物等;以及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细节:讲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如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3. 实践操作:(1)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下的生长情况。

细节: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讨论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细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例子,进行汇报交流。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1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1.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案: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生物与环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表现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概念、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生物图片、实物模型等;2. 学具:笔记本、彩笔、生物图片、实物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生物在各自环境中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的概念,阐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例分析: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如沙漠中的植物、鱼类的呼吸等,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敌害等,并展示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分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如“南橘北枳”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概念;2. 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不同环境的。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例分析和互动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例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生物适应环境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生物适应环境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改进措施与建议:
1.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针对实验探究环节,我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有效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果。
例题10:
题目:请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的意义。
答案: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环境的意义在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会影响环境,从而使环境发生变化,以适应生物的需求。
9. 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0. 增强自信心和自主性,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生物适应环境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但在引导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方面还需加强。其次,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但个别学生表现较为被动,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分析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17页的插图完成下列各题:2、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举例:3、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____,适应_______。

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三、合作探究: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3、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现在,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广泛,对环境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例如温室效应),而环境也随时准备报复我们。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不堪设想,请你把今天所学内容作为切入口,写一封倡议书,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环境。

四、达标测试:1、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俗语说明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2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A、具有发达的根系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C、具有较大的叶片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3、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适应4、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的活动影响生存环境的实例()A、银杏树在秋天落叶B、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的湿度C、草履虫能吞食有机质净化污水D、蚯蚓的活动改良了板结的土壤5、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6、下列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鲫鱼体色与水的颜色保持一致;C、生活在雪地的北极熊的毛为白色;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7、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A、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像;B、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C、企鹅生活在寒冷的极地,它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D、鱼离开了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科(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张丽丽达标测评题选择题1.香蕉在北方地区不能很好的生长,影响它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降雨少 B.北方温度低 C.土壤酸碱度不适D.光照强度不够 2.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D.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3. 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乏( ) A. 空气 B. 水分 C. 阳光 D. 适宜的温度4. 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 B. 空气 C. 水分 D. 温度5. 下列各项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 食草动物B. 阳光C. 空气D. 温度 6.一块农田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

A. 阳光 B. 温度 C. 田间杂草 D. 水分 7. 同种生物之间( )。

A. 有互助、有斗争B . 无互助、无斗争 C. 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8.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B.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不利的C. 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D.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9. 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 沙漠 B. 水中 C. 陆地 D. 空中 10. 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

A. 生物不能改变环境B. 生物能改变环境C.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D. 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11. 猫头鹰有利爪与( )生活相适用。

A. 飞行B. 草食性C. 肉食性D. 陆地12. 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 )A蚯蚓要见阳光B土壤中的温度太低 C. 蚯蚓要寻找食物 D. 土壤中缺少氧气13.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 引入环节: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b.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c.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瓶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生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基础知识。对于生态系统,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概念,如生物群落、食物链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生动、有趣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进行学习。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的1.2.2节,主要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
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态系统的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对于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生态系统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生态平衡这两个重点。对于生态平衡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4.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增强对生态系统保护的认识。
5.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7.课后作业设计注重实践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教学重难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生态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生态学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生物、非生物因素)及功能,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介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如食物链、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结合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讲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等)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4.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优秀6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我们知道生物离不开它所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学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在影响着环境。

老师:同学们说得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探究新知: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老师:请同学们共同观看幻灯片: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疆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

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对幻灯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酷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一样,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但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蓄大量的脂肪,当它又喝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养分和水:骆驼平常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时才会出汗:骆驼平常一次能喝下100毫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水分,即使在沙漠中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

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地下有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特别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足够的水。

这是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3的讨论如下:海报是哺乳动物,能够在寒冷的海疆生存,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特殊发达,可以达到60mm。

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幻灯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另一侧风向作用的结果,使得树冠的形态发生变化,看起来像一面旗帜,因此称为旗形树。

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表现不同的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月,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最终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学生:动物的保护色,壁虎断尾,热带植物的叶宽大,刺猬的刺,沙漠里的植物等等。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圈、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的概念;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3.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分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准备教具:显微镜、幻灯片、图片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生物和环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生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的外形、结构、行为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样适应和影响自己的环境的?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生物圈和环境的概念通过图片展示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水分和空气,都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都属于什么范围?(属于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维持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大气层、水域和陆地表层。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环境有什么不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方面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影响了生物的分布、结构、功能和行为。

)讲解环境的概念: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存活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或因素。

2.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环境中存在着哪些因素,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类?(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时:1【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一本全练)等。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12—17页。

重点内容:各种不同的非生物因素的区分;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二、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完成《一本全练》课前自主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10分钟)三、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15分钟)核对课前预习答案,对错题重点讲解。

课件配套讲解重难点知识。

如: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四、巩固记忆。

(10分钟)知识点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土壤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知识点二: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五、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独立完成随堂学练部分习题。

六、【教学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通过实例分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通过观看微课,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通过举例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鱼缸生态系统、香菇木耳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是层层深入的,因此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

教师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有感性到理性,有抽象到直观,并通过香菇木耳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
分,告诉学生正是这些成分构成了美丽的生态系统。

接着引导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将这些成分进行归类,并最终总结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如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

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设计意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层层深入。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真菌所扮演的角色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因此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

而动物,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最后形成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细菌真菌等学生感性认识很少,因此教师通过展示实物香菇和木耳,进一步提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腐木等地方,强化他们的生活是分解有机物的,因此,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

【设计意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所扮演的角色中,生产者和分解者相对较消费者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上注重根据解决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和情境。

3.食物链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草被鱼吃,在生态系统统一的整体中,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而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鱼缸生态系统中草和鱼,让学生们理顺一下,生物之间吃和被吃的关系。

教师以这一简单链条为基础,教会学生食物链概念和食物链写法。

在讲解中要强调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并且“→”指向一定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并一直到最高级的消费者为一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教师从简单的草被鱼吃的关系理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较好的明晰食物链的构成及食物链的写法。

4.食物网教师指出实际上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很多,并可以试着让学生说出可能的生物种类。

教师展示出草原生态系统常见的一些生物,引导学生用食物链的形式分析出这些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

教师引导和讲
述,正是因为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三)有毒物质的积累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视频出现的问题写出一条食物链,并引发思考问题,有毒物质是如何积累的,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对已经学习的生态系统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在学生分析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理念。

教师最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得到积累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以鱼缸生态系统为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食物网中的一个小小的成员,数量发生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很容易分析出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带来的后果。

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回答出,如果某一个生物数量的变化,由于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取食关系,可能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的变化,并且体会到位于较高层次的生物数量发生变化,可能影响更大。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放100条鱼,最终鱼缸生态系统崩溃的共识。

同学们也同样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生物的加入也会打破这种平衡。

通过分析,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链条关系存在,但是正如这条链的细线一样,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有限,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发生瘫痪的,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理解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丰富其自动调节能力高,还是生物种类组成少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高?
【设计意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根本要素,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如何体现,这是认识的难点。

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生物数量的变化不同种类生物数量的变化生物种类的增加或减少生物种类的多少等不同角度思考可能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