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三)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 3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章末综合测评(三) (第3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4×2=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限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C.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会形成黏性末端D.限制酶均特异性地识别含6个核苷酸的序列B [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A错误;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正确;限制酶切割DNA后会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C错误;大多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6个核苷酸组成,也有少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D错误。
]2.下图是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若结构X是表达载体所必需的,则X最可能是()A.目的基因插入位点B.启动子C.标记基因D.DNA聚合酶识别位点B [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组成.图中有终止子、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还缺少启动子。
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所以X最可能是启动子。
B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部分B.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所需蛋白质的结构基因C.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D.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在细胞内进行D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具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部分;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此过程中需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用DNA连接酶将相同的末端连接起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在细胞外进行的。
]4.下列关于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PCR技术建立在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已知的基础上B.该技术需要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C.该技术需要一对特异性的引物,要求一对引物的序列是互补的D.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D [PCR技术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不一定是已知的,A项错误;PCR 技术是通过高温来使DNA解旋的,不需要解旋酶,B项错误;该技术需要的一对引物,分别能与模板DNA的两条链的末端进行碱基配对,其序列不是互补的,C项错误;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D项正确。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 A的树突fB的轴突B. B的轴突-A的轴突C. B的轴突fA的胞体D. A的轴突fB的树突解析:选D。
根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应由A的轴突传导至B的树突或细胞体。
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I是传入神经,印是传出神经④I是传出神经,IH是传入神经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flfllfnifM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finfiififS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flfllflUfM或MffflfRflfS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A.②④⑥⑧B.①③⑤⑨C.①③⑧⑨D.②⑤⑦⑨解析:选B。
图中I上有神经节,判断I是传入神经,印是传出神经,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flfHfHIfM,因为兴奋在突触之间单向传递,所以决定了在反射弧中也单向传递。
一般情况下,M 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葡萄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图中H有两个突触,判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3.如图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现小②人③ J(1^⑤ ⑥Q----- 《A.刺激图中②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的有①③④⑤⑥B.在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f电信号f化学信号”的转变C.若抑制该图中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刺激⑥处,神经兴奋能传到⑤④③②①解析:选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的,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 是单向的,因此刺激图中②处,兴奋可以传到①③④⑤⑥处,刺激⑥处,兴奋只能传到⑤处。
兴奋的传导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检测题及答案解析适时适度合理地进行阶段性检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调整教学,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时也不例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检测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检测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植物扦插繁殖时,需要对插条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留芽和幼叶等处理,其原因是( )①芽和幼叶生长迅速,容易成活②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③芽和幼叶储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④去除成熟叶可降低蒸腾作用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2.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3.如图是一个正在生长的幼苗,将其水平放置,其中哪个点不能表现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效应( )A.aB.bC.cD.d4.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预实验可以确定实验浓度梯度位于2 ppm~6 ppm之间B.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 ppmC.该实验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D.NAA不属于植物激素5.(2011•郑州)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素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B.生长素不直接参与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促进同种植物插条生根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是相同的6.某实验小组是为了验证乙烯的生理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取甲、乙两箱尚未成熟的番茄(绿色),甲箱用一定的乙烯利(可释放出乙烯)处理;乙箱不加乙烯利作为对照。
高中教育生物必修三第三章试卷与答案
第三章植物激素调理试题班级:座号:姓名: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1.(广东2005)植物扦插生殖时,需要对插枝进行去除成熟叶片、保存芽和幼叶等办理,这样能够促进插枝成活。
其原由是()①芽和幼叶生长快速.简单成活③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A .①②B.①④C.②③ D .③④②芽和幼叶储藏许多的营养物质④去除成熟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2.(广东2005)烟草“打顶”有益于烟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A.生长素类物质B.赤霉素类物质C.细胞分裂素D.乙烯生成物3.(江苏2004)以下图表示相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曲折程度最大的是()A .甲4.(广东河南B.乙C.丙D.丁2001)温室种植的茄果类蔬菜, 因花粉发育不良, 影响传粉受精, 假如要保证产量, 可采纳的挽救方法是()A .喷洒 N肥B.提升CO2浓度C.喷洒P肥D.喷洒生长素似物5.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因为几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 为了防备减产, 可采纳的挽救举措是(A .喷施硼肥B.多施氮肥C.喷洒必定浓度的生长素D.无挽救举措)(提示:第 4 题是要获得果实,第 5 题是要获得种子)6.(广东2000)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 正中插入生长素不可以透过的云母片分 ( 见右图 ) 。
单侧光照耀后, 琼脂内生长素含量:A.左右相等B.左多右少C.左少右多D.左右均无, 琼脂被分红相等的两部7.(江苏 2005)依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近似物不可以用于(A .促进月季插枝生根B .棉花的保蕾保铃C .人工培养无籽辣椒)D .促进香蕉成熟7.乙烯和生长素都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乙烯是体外合成的外源激素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散布宽泛,乙烯仅存在于果实中C.生长素有多种生理作用,乙烯的作用不过促进果实成熟D.生长素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8.以下图表示一项对于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对于实验结果的表达是正确的()A. M长得比 N 快C. M弯向一侧而N不曲折D. N 弯向一侧而B .N 长得比M不曲折M快9 .下表为用不一样浓度2,4-D(生长素近似物) 溶液办理茄子的花蕾此后植株的结真相况。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后习题 第3、4章章末测评卷
第3、4章章末测评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基因工程是对DNA的设计施工,下列“工具”在基因工程中不会使用的是( )A.限制酶B.DNA连接酶C.质粒或病毒D.RNA复制酶2.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了标识制度B.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我们要靠确凿的证据和严谨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辩论C.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D.为防止生物技术用于生产生物武器,严禁进行生物技术的新研究3.T4 DNA连接酶可将任意2个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在一起。
该反应过程需消耗ATP,其水解产生的腺苷一磷酸(AMP)通过共价键与酶相连,随后AMP转移至DNA片段,进而完成连接反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4 DNA连接酶的底物种类较多,故其无专一性B.T4 DNA连接酶催化反应后,其组成成分已改变C.ATP在该反应过程中可能打开两个特殊的化学键D.T4 DNA连接酶需保存于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4.作物脱毒、改善畜产品品质、抗除草剂作物的研发、可保存的干扰素的研发,依次应用了下列哪项生物技术? ( )①基因工程②细胞工程③蛋白质工程④胚胎工程A.①②②③B.②①①③C.②①②③D.②①②④5.(福建三明期末)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离DNA和蛋白质的原理是DNA溶于酒精但某些蛋白质不溶于酒精B.将白色丝状物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沸水浴,待试管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C.在沸水浴或微波炉内加热至琼脂糖熔化,稍冷却后加入适量核酸染料D.将扩增得到的PCR产物与电泳缓冲液混合后缓慢注入凝胶加样孔内6.(福建厦门二中月考)下列关于农杆菌转化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Ti质粒作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2+处理细菌C.农杆菌能将重组Ti质粒转移到被侵染的植物细胞内,并将其整合到染色体DNA上D.能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目的基因,还不能说明转化成功7.(黑吉辽卷)关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琼脂糖凝胶浓度的选择需考虑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B.凝胶载样缓冲液中指示剂的作用是指示DNA分子的具体位置C.在同一电场作用下,DNA片段越长,向负极迁移速率越快D.琼脂糖凝胶中的DNA分子可在紫光灯下被检测出来8.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一.选择题1. 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D.背光侧生长快2. 以下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没关()A. 促使细胞生长B.促使细胞分裂C. 促使果实发育D.控制生长3. 棉花在栽种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A. 使棉株不再长高B.使棉田通风透光C. 使侧芽长成就汁D.减少水的耗资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 乙烯B.赤霉素C.零散酸D.细胞分裂素5. 以下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A. 零散酸B.吲哚乙酸C.丙酮酸D.乙烯6. 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A. 赤霉素B. 2, 4-DC.零散酸D.乙烯7.细胞分裂素在促使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A.促使细胞分裂B.促使营养物质的运输C.促使细胞伸长D.促使光合作用8.在小麦地里施用必然浓度的 2, 4-D 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讲解是()A.双子叶杂草对 2,4-D 的敏感性强B.小麦对 2,4-D 的敏感性差C.2,4-D 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D.同一浓度的 2,4-D 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相同9. 以下关于植物激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赤霉素能促使细胞的伸长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D.零散酸能控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10.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治作用,其特点是()A.高浓度时促使生长,低浓度时控制生长B.低浓度时促使生长,高浓度时控制生长C.只能促使植物生长D.只能控制植物生长11.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C.顶芽优先生长而控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D.顶芽生长慢,侧芽生长快12. 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①A点的浓度促使芽生长② B 点的浓度是促使芽生长的最适浓度③ C点的浓度控制芽生长④ D点的浓度控制芽生长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13. 如图分别代表不相同办理条件下的燕麦胚芽鞘,其中琼脂切块是经胚芽鞘尖端办理过的 (A 选项中有一胚芽鞘尖端套锡纸小帽) ,胚芽鞘表现出生长方向相同的一组是 ()14. 一般在幼果生长久间,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乙烯 D .细胞分裂素15.如图为不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相同器官的作用关系。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章末综合测评(三) (第5~6章)
章末综合测评(三)(第5~6章)(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①生产者②分解者③消费者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⑤食物链和食物网⑥物质循环⑦能量流动⑧信息传递A.①②③④B.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故选C。
]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可以组成一个生态系统C.蝉→螳螂→黄雀三者形成一条食物链D.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A、B错误,D正确;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C错误。
]3.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该菌种在有氧下能够将污染物的有机物分解,故主要目的是处理有机污染,B正确。
无生产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CD 错误。
]4.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C[食物网的成因是由于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也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该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环节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 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包括3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 B[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不被捕食的营养级为终点,由此可知图中有3条食物链,A正确。
中图生物必修三电子题库 第一单元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将会出现()A.所产生的冲动只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B.所产生的冲动只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C.受刺激部位膜外的电势很快下降D.受刺激部位膜内的电势很快下降解析:选C。
受刺激部位会发生电位翻转,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所以膜外电势下降,膜内电势上升,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 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A.不发生偏转B.发生一次偏转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解析:选D。
电流计连接神经纤维的两个点上先后发生兴奋。
3.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A.①→②→③→②B.②→③→②→①C.③→②→①→②D.①→③→②解析:选A。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①→②→③→②。
4.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解析:选D。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是因为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中可以看出,f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兴奋由e向f方向传递,若f处受损,则兴奋不能由e传向g,即针刺皮肤在肌肉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
苏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 章末综合测评(三)
章末综合测评(三) 生态系统的稳态人与环境(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72分)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32570300】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消费者都是动物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解析】细菌中自养的是生产者,寄生的是消费者,腐生的是分解者;真菌中寄生的是消费者,腐生的是分解者;凡是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消费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动物中捕食或寄生类型是消费者,腐生类型是分解者。
【答案】 B2.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B.给予生态瓶一定的光照C.向生态瓶中添加一些分解者D.向生态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解析】B、C两项可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瓶应密闭,不能从外界通入空气,但通入空气可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答案】 A3.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导学号:32570301】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制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植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解析】生长素类似物如2,4D等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一定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原理是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较单子叶植物敏感,高浓度时可将其杀死,而对单子叶植物却促进生长,故不属于信息传递。
【答案】 D4.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干扰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解析】受到干扰后,种群数量波动范围小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能力强。
【答案】 C5.下列各项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导学号:32570302】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D.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解析】引种应慎重,不能随意进行,否则会引起生态危机,A错误;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不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野生动物园有利于濒危动物的繁育,C正确;引入天敌有可能产生新的物种入侵,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测试题第三章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一.选择题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D.背光侧生长快2.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A.促进细胞生长B.促进细胞分裂C.促进果实发育D.抑制生长3.棉花在栽培过程中要摘除顶芽,主要目的是()A.使棉株不再长高B.使棉田通风透光C.使侧芽长成果汁D.减少水的消耗4.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A.脱落酸B.吲哚乙酸C.丙酮酸D.乙烯6.常用作选择性除草剂的是()A.赤霉素B. 2,4-DC.脱落酸D.乙烯7.细胞分裂素在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营养物质的运输C.促进细胞伸长D.促进光合作用8.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的解释是()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10.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特点是()A.高浓度时促进生长,低浓度时抑制生长B.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C.只能促进植物生长D.只能抑制植物生长1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A.顶芽的生长优先于侧芽的生长B.顶芽比侧芽生长旺盛C.顶芽优先生长而抑制了侧芽生长的现象D.顶芽生长慢,侧芽生长快12.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A点的浓度促进芽生长②B点的浓度是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③C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④D点的浓度抑制芽生长A.②④B.③④C.①②D.②③13.如图分别代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燕麦胚芽鞘,其中琼脂切块是经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A选项中有一胚芽鞘尖端套锡纸小帽),胚芽鞘表现出生长方向相同的一组是( )14.一般在幼果生长时期,含量最低的植物激素是( )A.生长素B.赤霉素C.乙烯 D.细胞分裂素15.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
试吧大考卷—高中人教生物必修课堂作业与章末检测第三章细胞的基本机构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含解析
(1)该实验所做的科学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拟伞藻嫁接实验中需要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________________。
如要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如何对实验操作进行改进?答案:(1)细胞核控制细胞的遗传(伞帽的形状)(2)甲种伞藻的伞柄上长出乙伞藻伞帽(3)需要再将乙的伞柄嫁接到甲的假根上,观察伞帽形状解析:(1)该实验所做的科学假设是控制伞帽的形状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2)由于将甲种伞藻的伞柄嫁接到乙种伞藻的假根上,细胞核位于假根中,所以甲种伞藻的伞柄上长出乙伞藻伞帽。
(3)实验设计需要设置对照,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可将乙的伞柄嫁接到甲的假根上,观察伞帽形状。
知识点二细胞核的结构9.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结构是()A.核膜B.核孔C.染色质D.核仁答案:C解析:染色质的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在染色质上,所以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10.下列关于染色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在分裂过程中以染色体状态存在C.是细胞核中极细的丝状物D.是核仁和核膜的主要构成物质答案:D解析: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内,在分裂间期呈细丝状,而在细胞分裂期呈粗短的染色体状态;它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质与核膜、核仁共同构成细胞核。
11.如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核的结构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相连B.图示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C.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但核膜有选择透过性D.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呈细丝状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内质网膜和核膜直接相连,A正确;图示细胞中有中心体,说明该生物为低等植物或动物,B正确;核孔是大分子物质的通道,也具有.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试回答:6.有人利用真核单细胞生物a、b做了如下实验,这个实验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B.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C.c性状的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的遗传信息共同决定的D.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一切性状的发生答案:A解析:从图示可看出,c细胞为a的细胞核与b的细胞质重组后培养得到的细胞,其形状与细胞a的形状保持一致,故可说明控制c性状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3章-章末综合检测(含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9·高考山东卷)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解析:选B。
果实的发育和成熟与生长素、乙烯等植物激素有关,A项不符合题意;人舌尖的味蕾内有味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会在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属于反射活动,与激素作用无关,B项符合题意;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引起的顶端优势现象,C项不符合题意;饥饿时人体血糖水平的维持正常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的调节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2.用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尖端的不同部位(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A.①③⑤⑦B.①④⑥C.③⑤⑦ D.②⑤⑦答案:A3.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的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
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 min匀速转一周的速度。
则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图中的( )解析:选B。
据题意知,光源固定,花盆与暗箱的相对位置也固定,花盆中的幼苗所接受的光照只能来自于暗箱上的小孔,若花盆与暗箱同时旋转,则幼苗就会向着暗箱的窗口方向生长。
4.通过下图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有(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生长素能由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解析:选A。
甲、乙实验对比直接证明了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实验材料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故不能验证B和D项。
该实验也不能验证C项,因为还缺少一个必要的对照实验。
5.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C.尖端是感光部位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解析:选C。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3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解析
突破1生长素的常见研究方法常用方法有: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割移植类、琼脂块替换类、锡箔纸遮盖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等。
实验处理方法暗盒开孔类云母片插入类切割移植类①直立生长②向光弯曲生长胚芽向中央弯曲生长生长素浓度:a<b,c<d幼苗移到太空后,其向光性仍保留,但失去了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突破体验】1.分析下列单子叶植物幼苗的生长状态,在横线上填上标号。
K中幼苗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_______,向左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向右弯曲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不生长不弯曲的是________。
答案向小孔方向弯曲生长A、E、L F、G C、D、I、J B、H解析A没有单侧光照射,直立生长;B没有尖端,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左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弯向右侧生长,因其没有尖端,无法感受单侧光,单侧光对其生长素分布不起作用;D受单侧光影响,弯向光源生长;E尖端无法接受单侧光,直立生长;F苗尖端感受单侧光,弯向光源生长;G左侧被切除,生长素运输阻断,右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弯向左侧生长;H苗尖端被云母片切断,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停止生长;I 幼苗右侧被云母片切断,阻隔生长素运输,左侧生长素浓度较高,弯向右侧生长;J 苗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弯向光源生长;K 幼苗随暗箱旋转,幼苗只能接收来自小孔的光照,弯向小孔生长;L 暗箱中幼苗旋转而暗箱不转,故幼苗尖端各部位受光机会均等,幼苗直立生长。
突破2 探究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 1.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相同黄瓜植株⎩⎪⎨⎪⎧A 组自然生长B 组开花前后作套袋处理C 组开花前后作套袋处理,人工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结果⎩⎪⎨⎪⎧A :有子黄瓜B :果实萎缩、脱落C :无子黄瓜结论: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
2.比较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突破体验】2.下列关于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所在植株枝条进行扦插,移植仍能结出无子果实B.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需要年年重新育种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培育的原理相同答案C解析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利用其枝条扦插所得新植株仍保持无子性状,又因其高度不育,需年年育种;无子番茄培育原理是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利用其枝条扦插所得植株结有子果实,不需年年育种。
生物必修三第3章单元检测.docx
生物必修三第3章单元检测班级姓名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生组织是合成生长素最旺盛的部位B.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的部位是尖端的下面一段D.单测光照射能使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2.关于植物激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用于果实催熟B.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萌发C.赤霉素能够促进茎的伸长D.乙烯可用来诱导产生无籽果实3.根据右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 a > b > cB. c > b > dC. b > a > cD. a = b = c4.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一表示单侧光的方向)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生长一on所篇时间56,b生长素浓度甲乙A. aB. bC. cD. d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6、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7.水平放置的幼苗,经过一段时间根向下弯曲生长,其原因是()①重力作用,背离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②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③根对生长素反应敏感④根对生长素反应不敏感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8. 宋代苏轼在《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既发,并 无涩味”。
上述叙述中“得气既发”的“气”是指A.氧气B.二氧化碳C.乙烯D.阿味乙酸9.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 4-D 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检测(三)(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选D。
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蝶类种数随之减少,说明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2.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解析:选AB。
相同面积叶片放置相同数量的棉蚜,分别置于开放和封闭条件下,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上棉蚜会由于外来个体的迁入而先达到密度峰值,故B正确;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上的棉蚜在没有达到K值时便会有部分个体迁出,使种群密度先于封闭条件而降低,故A正确、C错误;种群衰退时,种群内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故D错误。
3.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选B。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线粒体中又含有质基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解析:选A。
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 ℃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5.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ⅠB.ⅡC.ⅢD.Ⅳ解析:选D。
由图中曲线①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猎物种群的密度越高,捕食者所消耗的猎物数越多,但消耗的猎物数在猎物种群中所占比例仍是较少的。
6.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
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程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C项为正确答案。
7.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滑坡。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相同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原生演替,先驱物种多为地衣解析:选AC。
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
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右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A.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B.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C.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D.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
P点是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负载能力时的情况。
9.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解析:选C。
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
另外,年龄组成也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2代表出生率、3代表死亡率。
10.下列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解析:选B。
演替应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即使没有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
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11.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C.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多而增加D.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解析:选B。
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是原生演替,这个过程大致要经过6个阶段。
其中地衣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越来越丰富;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因此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1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选B。
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可以影响人口增减动态。
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动态的直接因素。
另外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例大体相当,因此对题中所述,预测人口增减的动态,显然取决于种群的年龄结构。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占优势,预示种群的大小和密度将有很大的发展,因为进入生殖年龄的个体越来越多。
1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解析:选A。
群落的演替按发生的基本状况可分为两类。
发生在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或虽有过植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原生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被严重破坏,这样的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很显然,A为原生演替,B、C、D为次生演替。
14.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
下图是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虚线表示湖水中硅酸盐的浓度(μmol·mL-1)。
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注: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硅酸盐浓度A.c图中曲线②表示针杆藻的生长情况B.星杆藻的生长情况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更高C.单独培养针杆藻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大D.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两种硅藻,星杆藻的K值更小解析:选A。
分析a、b图可知,针杆藻能迅速利用硅酸盐,当硅酸盐浓度下降之后,针杆藻的种群密度也随之下降,而星杆藻在硅酸盐浓度下降之后,其种群密度仍在增加,说明星杆藻对硅酸盐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当两种硅藻放在一起培养时,针杆藻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因此c图中曲线②表示针杆藻的生长情况。
存在竞争时才会降低其K值。
15.关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解析:选C。
土壤动物的活动范围较小,活动能力不强,且形体较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统计其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16.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为0解析:选AD。
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渔业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这个值,以便取得更大的产量;然而,在害虫防治时,却应根据预期,在达到K/2点之前进行防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不是在d点之后才出现;e点(K值)的种群增长速率为0。
17.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