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合集下载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一、新闻回顾:理学家谢家麟、建筑学家吴良镛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科学家的科技人生资料速览NO.1: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谢家麟的科研人生中新网2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2年
金怡濂(1929.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叶笃正(1916.2.21—),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最高科技奖历年获奖人物名单:
年度
获奖人,出生日期,领域头衔,院士头衔
2000年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另一位是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最高荣誉,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创设时间2000年,属于政府奖。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专家不超过两名。

1985 -2011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985 -2011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985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人民网科技频道联合发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成果项目组数据提供目录前言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与“五大奖”二、历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特点统计分析1.“五大奖”更倾向于院士?——获奖与院士2. 个人不容易获奖?——获奖和申报人数3. 年轻人不易获奖?——获奖与年龄4. 产学研结合是老大难?——产学研合作前言2012年2月14日,代表着国家科技领域最高奖励的“五大奖”再次揭晓。

其中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尤为引人注目,它是从事科技工作的个人在国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已有10余年的历史,目前获奖人数仅有20人,且大多为耄耋老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奖的性质好像艺术界的“终身成就奖”。

500万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而其他的四项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分别是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应用、国际合作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奖项。

今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和城市建筑学家吴良镛。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迄今已连续13年空缺。

发明奖一等奖属意如今热到发烫的信息技术领域——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宽带移动通信。

而“五大奖”中唯一拥有特等奖的“科技进步奖”更是百花齐放,颇多斩获。

纵观27年来这五大奖项的基本情况,作为国家级别的科技奖励,清晰呈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脉络。

为此,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人民网科技频道联合推出白皮书,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成果项目组提供数据支持。

该白皮书试图通过对获奖人年龄、性别、学科、身份等信息的比对分析,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也试图寻找一些规律,希望对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与“五大奖”从1950年到1966年,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等重要条例,初步创建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1奖项历史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毛泽东为“发明证书”亲笔题字。

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包括“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要成果。

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CHUANGXINKEJI 2012.12盘点科技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

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36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王选(1937.2.5-2006.2.13)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文印刷排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以下
是一些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供参考:
一等奖:
1. 2019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5G技术创新及产
业化一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团队,获得了微小
卫星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团队,获得了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与应用一等奖。

二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超快激
光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蛋白质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3. 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载人航天工程技术与应用二等奖。

三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队,获得了数字地球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举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

获奖项目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能源环保、农业科技等。

每年的获奖名单都会在相关部门和媒体进行公示和报道。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

2000年,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吴良镛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之一,另一位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出席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两位获奖科学家颁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讲话。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

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90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等。

吴良镛在长期的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

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多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如担任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副主席、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理事: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等。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作者:晚综
来源:《晚晴》2019年第02期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得益于这样一批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将他们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当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

自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如下。

让我们一起致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2000年正式設立,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人调整为800万/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历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自1955年设立以来,国家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最高荣誉,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1955年至2022年的科技奖获奖名单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1955-195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1955年首次进行的科技奖评选共评上一等奖5项,其中包括吴有训等人的“燃煤气体灶头的研究”、郑力行等人的“冶金工业用配分模型”等。

1956年至1959年期间,科技奖分为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分别评出多个获奖项目,涉及农业、水利、机械等多个领域。

1960-196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从1960年至1969年,科技奖继续评选一、二、三等奖,每年获奖项目数在60个左右。

其中1962年的获奖项目中,胡长春等人的“近光学相干测量的装置及方法”一项开创了近光学相干测量方法,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0-197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科技奖评选恢复到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

1974年的科技奖评选对于推动中国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民生等人的“52一号烘干机”的获奖项目在提高农作物干燥率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0-198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这一时期,科技奖的评选进入了更加细分和专业化的阶段,分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奖等不同类别。

1984年的获奖项目中,中国科学院陶力院士以及李国祯团队的“DNA链表达修饰及DNA突变”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990-1999年科技奖获奖名单在这一时期,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技奖的评选在1990年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际科技合作特别科学技术奖”。

1999年的科技奖中,孙家栋等人的“中国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及其产业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第C三H部A分PTER 3
近年中国科技成果
Award winning
紧盯国际发展前沿、聚焦国计民生关键 问题,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斩获重大创新 和突破,在世界科技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中国印记。下面,让我们来一同回味令 人振奋的高光时刻。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2019年9月24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的“兴安盟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 ”上,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 测产的最终结果,成为袁隆平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贺礼: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 过了袁隆平院士的“及格线”。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造福 全世界。
CH2A0P1T8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刘永坦
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 刘永坦 哈工 大供图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 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 基人和引领者,40年来,这位著名雷达与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致力于中国新体制雷达 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 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CH2A0P1T6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著名物理学家 赵忠贤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孙自法 摄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 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 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 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Explosive expert Wang Zeshan and virologist Hou Yunde received the 2017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 the nation's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 - on Monday.8日,火炸药专家王泽山和病毒学家侯云德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最高科学荣誉。

Wang, 82, is an academicia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He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Explosives" for his research into explosives. Hou, 88, also an academician at the CA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molecular virus research,.82岁的王泽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因在火炸药方面的研究被尊称为"火药王"。

88岁的侯云德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现代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奠基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the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no more than two individual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great social contribution),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a prize of 5 million yuan)。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 年 吴文俊(— ,世界著名数学家)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 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著名物理学家) • 年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 年 刘东生(—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著名航天技术
专家) • 年 叶笃正(—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 ,世界著名肝脏外
三()班陈婉妮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 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 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 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 者社会效益。
• 创办时间: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 奖金:万元
历年获奖科学家名单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者 和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 者。
• 王选:计算机学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巧妙地利用数学知 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 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字秒的领先水 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年代中 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技术),而王选早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 的第一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二十多年 来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由于贡献杰出,王选年获第届日内瓦国际 发明展金奖。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升奖;年获陈嘉庚奖;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 学奖;年获王丹萍科学奖;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年、年及年、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 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公考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考点

公考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考点

【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考点1.2000年得主(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吴文俊:著名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2001年得主(1)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2)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

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

3.2002年得主金怡濂: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4.2003年得主(1)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2)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5.2005年得主(1)叶笃正:气象学家,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 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省安庆市宜秀 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 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 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 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 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 位。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 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24年 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 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 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 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 化剂之父”。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获“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 国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北京油化纵横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中国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及成就介绍

中国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及成就介绍

中国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及成就介绍
中国国家科技奖是中国最高的科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

以下是一些近年来的获奖者及其成就:
顾诵芬和王大中:2020年度最高奖获得者。

曾庆存和黄旭华:2019年度最高奖获得者。

刘永坦和钱七虎:2018年度最高奖获得者。

王泽山和侯云德:2017年度最高奖获得者。

赵忠贤和屠呦呦:2016年度最高奖获得者。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

这些获奖者和他们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科技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工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将揭晓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条例》的规定,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

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审工作并向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提出评审建议。

在奖项中,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2000年国家科技奖开评以来,共有18人获此殊荣,平均年龄超过80岁。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

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
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科技部部长担任,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和著名科学家及有关专家15至20人为委员,以保障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组成人员人选,
由科技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
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

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情况简介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
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
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 男,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
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复旦大
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