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方法以及所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几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二是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其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上,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及干部任命制和职务终生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舆论一律,思想单一化。
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政策,坚持反帝斗针和维护世界和平。
对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但在处理兄弟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也犯了严重的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
作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模式,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教条化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考虑本国国情,建立起一种排斥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
第二,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和旧的历史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小农思想,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沙皇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
第三,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第四,斯大林个人品格中的缺陷。
如强烈的权利欲,粗暴任性。
思想上的片面和武断。
这些个人品格缺陷对苏联模式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本人认为评析“斯大林模式”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是什么?大家如果对“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有点陌生,别着急,咱们慢慢聊。
简单来说,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有点像咱们家里做饭,锅里放啥,锅底热了,所有的味道都出来。
但这锅的火太猛,锅里的食材可能就会被煮糊,甚至烧焦。
这么一说,你可能就能感觉到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了:大锅饭,重管理,强控制,但控制得太死,搞得大家都喘不过气来。
先说经济,斯大林时期搞的可不只是为了做个“穷光蛋”翻身,还是大力推动工业化的。
那时候,苏联国家面临的挑战可大了去了,既有国内的贫穷,又有外部的压力。
所以,斯大林就靠着一手抓农业、一手抓工业,把这个国家硬是往前推。
对比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就像是创始人从零开始,拼命搞融资,拼命烧钱,只是他们的“烧钱”方式有点儿极端,人民就像是那种“拼劲儿太猛”时,手中的资源总是有点儿不够。
二、斯大林模式的成功?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也不能说一无是处。
举个例子,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真的是一跃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化的强国。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说斯大林有一手“治国神技”的原因。
你看,工业化的速度比火箭还快,钢铁、机械、化肥啥的都开始大规模生产,苏联的工业化可真是飞速的。
这一点,就像是有人做了个“大跃进”的决定,大家一个个拼命干,结果有的地方确实迎来了成绩。
可是,话说回来,问题也不是没出现。
大家都知道,经济这块儿看似火力全开,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你能想象吗?农民种地,收获却都被国家收走,自己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得继续去工作,结果饿肚子的人不在少数。
工厂里的工人也是,工作时间长得不得了,工资却不给力,甚至像走钢丝一样,踩一脚就有可能掉下去。
就像是你拼了命给别人干活,最后薪水却不够填饱肚子,这能高兴得起来吗?三、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再说到政治,斯大林那时候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严苛到极点。
有句话叫“铁腕治国”,斯大林就是那个用铁腕管理一切的掌舵人。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以及他们实行的政治制度,为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斯大林模式最为著名。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完全由斯大林控制,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管理,力争创造“接二连三”的建设目标,故而受到钦佩和推崇。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现了极快的工业化,使苏联从落后赶超至先进,在斯大林模式推行期间诞生了苏联优秀建筑作品,如莫斯科对号公园住宅和民众广后景院,使得苏联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弊端也相当显著: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斯大林都未能通过真正的参与和选举形式实现,因此影响了苏联建筑项目的参与式设计和实施,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缺乏创新的严重情况,让许多苏联建筑仅仅能在社会范畴上作出了改善的贡献而无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和方向。
此外,在斯大林模式下施行的政策,加上苏联存在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造成苏联建筑的投资不足,技术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建筑项目的完成,令苏联建筑无法发挥它之前的潜力。
总之,斯大林模式有政治上巨大的弊端和投资上的缺乏,也有它在苏联建筑水平发展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以上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提升,弊端就在于高度集中体制下,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斯大林模式是指以苏联前总理斯大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实践。
这一模式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计划经济,但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如破坏个人自由和创造力,引发饥荒和政治迫害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的积极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推进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苏联在二战前处于经济落后、农业为主的状态,斯大林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崛起,从而在二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斯大林模式倡导计划经济,使苏联能够有效地规划和调配资源。
这种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形式的优点是政府可以统计资源和资金的分配,以便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同时使得生产更具有有效性和计划。
第三,斯大林模式下保证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得到加强,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他通过逮捕及处决反对派人物、实施秘密警察以及控制教育和政治运动等方法,使国家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然而,斯大林模式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斯大林模式中的官僚主义。
在斯大林领导下,政府官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权谋私以及无视法律的现象,官员滥用权力和权术进行非法活动。
这也导致许多感觉受到不公对待的公民没有实际的法律途径来寻求平等和公正待遇。
其次,斯大林模式中的权力集中化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政府权力非常集中,各级领导机构和权力机构都被控制在斯大林的手中。
他通过惩罚非正统的反对意见和活动,破坏了包括自由的言论、工会活动和反对党派等在内的任何可能威胁当局的结构。
这种权力集中化使政府对社会的应对能力也显著下降,社会变革和政治调整效率不高。
最后,斯大林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实践虽然一度有效,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计划经济使得资源分配完全由政府掌控和决定,不容许任何其他自由市场的经济力量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出现了对市场经济行为管制不严的失控和资本的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最终促成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失败的局面。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浅谈斯大林模式对苏联以及中国建国后的影响2010402020 唐庆虎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模式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在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个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是正确的,尤其是在斯大林掌权时期,这种模式的实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当时的苏联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使得苏联不得不通过壮大自己的实力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只有通过高度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迅速的发展苏联的重工业,也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令才能使经济政策计划得以实施。
而当时有损人民的利益,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人民的利益也要服从国家利益的调整。
正是如此才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苏联后期斯大林模式逐渐走向衰败,没有进行正确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点上,新中国吸取了苏联的经验,处理的就比较好。
而片面发展重工业、违背民主和法制,实行“大清洗”,等政治经济方面的错误政策,对于一个毫无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可以借鉴,而且处于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的国家而言,也是情有可原的。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的实行是功大于过的。
另外,斯大林模式对建国后中国的发展也是不可小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国家基本上照搬了斯大林创立的模式。
我国解放初期,在缺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主要也是学习苏联的经验。
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类似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有中国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对于巩固刚刚成立的新政权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也证明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牺牲农业是正确的。
论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斯大林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其担任苏联领导人期间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实施。
这一模式主要包括集体化运动、工业化计划、大清洗等政策,以及对苏联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的重塑。
1.1 集体化运动斯大林在苏联农村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强制征收和集体化农业生产,剥夺了农民私有财产,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一政策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扰,导致了苏联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1.2 工业化计划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计划,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手段对苏联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以推动工业化进程。
这一过程中,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但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1.3 大清洗斯大林在19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镇压,通过对政治异见者和反对派的镇压和迫害,使自己掌握了苏联的绝对权力。
这一政策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和政治迫害,导致了苏联社会的特殊恐惧和不信任氛围。
二、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影响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集体化运动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私有财产,导致了农村的动荡和不稳定,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政策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2.2 社会结构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实施了对农民和工人等社会阶层的深远影响。
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计划使农民和工人失去了对生产和生活的控制权,而大清洗造成了大量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被迫害和失去信任。
这些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结构的严重动荡和不稳定。
2.3 文化体系斯大林模式对苏联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重塑,通过宣传和教育机构的控制,对苏联的文化进行了意识形态的重建。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权力掌握后推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苏联持续了近30年时间。
它被视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进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1. 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权才能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革。
因此,他强调党和政府在整个国家的掌控,控制一切领域的政策。
他推行的政策具有独立性,例如,在外交政策中,斯大林试图保持苏联的独立性,不加入任何意识形态的团体。
2. 重视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除了农业,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应该受到最高的重视。
他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以便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种政策的结果是,在1930年代,苏联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3. 实行集体化和国营化。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推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政策,这是他试图在农业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政策引起了猛烈的抵抗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大饥荒。
此外,斯大林还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将所有企业归国有。
4. 实行恐怖统治。
斯大林模式的恐怖统治是对批评者和反对者的镇压。
他通过政治清洗和大规模的集体流放来消灭反对派。
这种恐怖统治阻碍了苏联的内部发展,并削弱了其与外部的关系。
5. 建立官僚体系。
斯大林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府和官僚体系,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所有方面。
这个官僚机构变得庞大、腐败和难以管理,导致其效益逐渐下降。
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和特点在许多方面都是矛盾的。
它试图通过集权、控制和巨额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而这种计划经济是高度矛盾和自我毁灭的,因为它同时破坏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也破坏了国家的稳定性和信誉。
此外,它的恐怖主义统治和政治清洗也使人民对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及评价
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及评价斯大林模式是三十年代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中”、“高度集权”,即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事业的所有决策权统一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一、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特征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使得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手中,人治代替了法制,导致了专政,以至于民主制度和法律都受到了践踏。
在意识形态方面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特征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实行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排斥价值规律忽视市场机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而且生产目标由国家下达,物资、技术和设备都由国家调拨,产品由国家统一销售,价格也由国家规定,企业完全没有自主决策权*时常干预经济生活,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轻工业以及农业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三十年代这一模式发挥过它积极的作用。
首先斯大林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建成的社会主义体制,使理论成为现实。
斯大林模式比较利于实行宏观调控,重点开发薄弱部门、急需部门和落后地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显示了宏观调控在经济上的优越性。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这个处于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国家敢于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家相抗衡,并且使苏联在短时期内赶上并超过了世界上一些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跃居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显示出适应了战争时期的需求,也为反法西斯的升级奠定了物质基础。
然而卫国战争结束后,随着国情的变化,这种模式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了。
政治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具有强制性,权利过于集中,民主不健全,政府领导脱离群众。
个人崇拜也是强制性的必然产物。
其次,斯大林模式具有封闭性,不仅表现在各个地区间也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
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
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
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
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
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
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失误
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失误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很多失误和问题。
一、成果1. 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成功,苏联工业从不足的“新经济政策”时期飞跃到工业强国。
例如,在斯大林时期,1950年苏联的钢产量占全球的26.3%,煤产量占全球的31%,在此基础上,苏联的工业水平可以说是相当显著的。
2. 国防建设斯大林模式还曾在国防方面有所作为,苏联在二战期间树立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题,在数年的压力下,苏联工业体系得以迅速进步,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扭转了战局并最终帮助盟军取得胜利。
3. 教育和科技发展斯大林模式也为苏联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科技环境,该模式推进大规模的科学事业计划,并创造了许多与教育和科技相关的机构,让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实验室之一。
二、失误1. 集权政治体系斯大林模式实行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系,并将权力的决策和实践掌握在中央委员会之中,这导致了把大量权力对外并且忽视了地方官员和政治领导能力。
同时,这导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失衡问题尤为显著,导致政治信任和自然资源分配问题的紧张。
2. 人为的干预和指挥经济斯大林模式上的另一个失误是人为的干预和指挥经济,市场无法运作,决策者的处罚制度和财务奖励制度相互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合理。
3. 农业问题在斯大林模式下,农业成为苏联发展的障碍,由于农民抵制,并把他们逐出自己的土地,从而使标准化的工业和农业计划不能有效结合。
爆发了大饥荒,使数百万农民死亡。
综上所述,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国防的发展,使苏联在二战时期变得更加强大。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失误,导致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深度问题。
最终,苏联在经历多年变革后,结束了斯大林模式,开始走向市场化经济。
作为医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一直在探索着更为高效、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
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成为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
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见解
历史上,俄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对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社会氛围。
列宁死后,苏共党内派别斗争严重,斯大林为了掌权,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其次,当时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各资本主义所包围,随时有可能被颠覆,把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联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壮大自己。
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行高速工业化,从而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发展模式。
于是就出现了经济上的高速工业化、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上的高速集中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制。
第三,其深层次原因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也在根本上促使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之时,苏俄面对的是国内的反革命政权的叛乱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由于当时国内经济落后的现实状况,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集中全国财力物力用于战争。
而正是这些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四、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权。
经济上,建立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几乎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置于政府指令性计划之下;对工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建立排斥市场调节的高度集中的流通和分配体制。
政治上,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以党代政,党代表苏维埃行使国家权力;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各加盟共和国必须服从苏俄党中央的领导,并进行直接管理;并且自上而下实行委派制和终身制。
意识形态上,大搞文化专制和思想专制,苏联国内弥漫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之风,异见统统成为“异端言论”,位于禁止之列。
五、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对于评价斯大林模式,学界向来是一分为二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有其历史功绩。
它的优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了苏联在30年代重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并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农业国,使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苏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苏联反对希特勒德国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它还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经验。
斯大林时代,人民的思想信仰统一,提倡无私奉献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风貌的形成奠定里基础,文化教育发展迅速,苏联人民的思想都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斯大林模式更存在严重的弊端。
因为它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还很不完善,缺点很多。
斯大林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高度专权,没有民主性。
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以人治代替法制;官僚主义盛行,行政机构臃肿等。
正是斯大林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酿成了大肃反的严重错误。
在经济体制上,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否认和取消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片面强调指定性计划,排斥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政治斗争时常干扰经济生活;经济片面发展,注重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较轻视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
经济发展模式粗放,重视发展速度轻视发展质量,重视产量轻效益;但是斯大林时代对意识形态的管理,更多的是用类似沙皇时代的专制手段,个体思想淹没于集体意识中,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形式化的东西泛滥,在思想文化体制上,对政治、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文学及宗教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实行高度严格控制,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问题等。
当然,对于斯大林模式,学术界至今仍在深入研究,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功过问题,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方法去探讨,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可鉴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