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道教综述
道长修行总结报告范文(3篇)
![道长修行总结报告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d5ea6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6.png)
第1篇一、前言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修行,作为道教的核心,旨在修炼身心,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本报告以一位全真道长为例,总结其修行之路,以期为广大道教修行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修行历程1. 童真入道道长自幼对道教文化充满好奇,后于十五岁出家,跟随师爷修行。
师爷是一位有修行的人,将半生精力投入于道观修建,将道长带入修行之路。
2. 修行初期在修行初期,道长跟随师爷参与道观修建,从搬石、采砂、拉水、砌墙等杂役做起。
这段经历让道长深刻体会到修行之艰辛,磨练了心志。
3. 修庙历程师爷一生参与修建14座道庙,其中大部分为起根发苗。
在修庙过程中,道长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守信念。
尽管有些庙宇在修成后被当地人或偏于政治型的道士赶走,但道长从未放弃,始终坚定地修行。
4. 隐修太子山在修庙之余,师爷曾想隐修太子山。
然而,在打坐时总会听到有人在喊他下山修庙。
经过几次经历,师爷逐渐领悟到,修行就是要坚守信念,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要勇往直前。
5. 修行心得在修行过程中,道长总结出以下心得:(1)树立信念:修行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2)修心养性:修行不仅是修炼身体,更是修炼心灵。
只有先修好自己,才能去渡化他人。
(3)返观内照:通过返观内照,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静,减少杂念,达到愉悦、轻松、自在、欢愉、洒脱的境界。
(4)活在当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一切。
(5)随性而动:在修行过程中,要顺应自然,不要刻意追求,随性而动。
三、修行成果1. 心灵净化:通过多年的修行,道长的内心得到了净化,变得宽容、善良、坚定。
2. 身体健康:道长的身体也因修行而变得强健,很少生病。
3. 道德品质:道长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提升,为人处事更加成熟、稳重。
4. 传承道教文化:道长在修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将道教文化传承下去。
四、结语道长的修行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他始终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青海道教介绍
![青海道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a13111f3968011ca300914a.png)
青海道教介绍*导读: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青海道教之所见所闻作者:魏明章(西宁市政协委员)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09-11-26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
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
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
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
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
?元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
大量赐帑,广建道观。
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
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
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
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
宣德亲赐广福观名。
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
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
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
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
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
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
四川大观云台山简介
![四川大观云台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79185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6.png)
四川大观云台山简介大观云台山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和旅游胜地,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山峰之一。
大观云台山海拔2169米,主峰海拔2600米,山势险峻,景色壮美,被誉为“神仙境地”。
大观云台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历史名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更是为古代大量宫观、祠堂、塔庙、殿阁、石刻等文化建筑所风貌。
有“天上世界间,曦月交相辉映”,“千峰竞秀,百瀑争奇”的美誉。
游客游览大观云台山,可以感受到它独特神秘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领略到苍山之巅的壮美和文化的厚重。
大观云台山有名的景点有白龙岭、二郎岭、金顶、天下第一莲花洞、香炉峰、碧云寺等。
其中,天下第一莲花洞是大观云台山的标志性景点,洞穴内有天然岩石,像莲花闭合地形,也是首次发现的连续发育型喀斯特钙华沉积物,是国内唯一的全液态喀斯特地貌。
白龙岭则是大观云台山最高的山峰,海拔2627米,是大观云台山的主峰,在山顶可以俯瞰整座云台山和周围的山区风景。
碧云寺是大观云台山上一座古老的寺庙,根据史料可以追溯到唐朝,寺内的雕刻和建筑是传统民间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除了道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之外,大观云台山还因其特殊的人文景观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地质构造多样,具有“两座喀斯特山岳、一条风化岩地带、一片活动地壳构造带”等独特的地质特色。
大观云台山内有许多人称为“天坑”的喀斯特石灰岩洞穴、地下河、瀑布、户外碳酸盐岩活动场和天然桥等地质景观。
大观云台山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适宜旅游的时间是每年的9月至12月、3月至5月。
来大观云台山旅游的游客,可选择徒步、登山等方式欣赏山区的美景,也可以进行探险、体验露营、下蒙古包等休闲活动,更可以品尝当地美食和购买手工艺品等。
整个大观云台山的气息和气氛,让访客体验到一种神仙般的游山玩水之乐,留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青藏地区古道教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简介
![青藏地区古道教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8ebaa58fe4733687f21aa0e.png)
青藏地区古道教文化传承和宗教活动简介一、古道教道场的礼仪道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个流派的独特规范和习俗。
各种派别在社会上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差异。
比如全真道的龙门派。
自从明朝承认为全国性道教组织以后,发展非常迅速,信奉的人很多。
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其组织更加趋于完善,斋祭礼仪和道场程设也越加规范化。
青海农业区的大部分道观如大通县的老爷山,湟源县的北极山,互助县的石板泉、高寨,贵德县的玉皇阁以及西宁地区的北山寺。
湟中县的多巴镇、拦隆口镇、田家寨镇、总寨镇、西堡镇、总寨乡、土门关乡、丹麻乡等所举办的道场、法会都是遵循龙门派的仪规进行,所应用的经典也都是道藏所收集的规范化了的经文。
常用的几部经是《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简称三官经或平安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皇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简称斗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简称雷经)、《上清古洞真经》(简称大洞经)等。
在这种道场里三大特点:一是道观中央树着明显的标志幡杆,上悬幡旗,旗上题明本法会的主要尊神。
比如在三宫殿举办法会时,幡旗上题衔为祖师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宝阙。
二是颂经多为照经宣科,法台前撂着经典,主颂法师对准经文,其余法师应声颂扬。
经韵非常好听,又有木鱼、碰铃、钗、钹、锣等乐器配合。
实为一种净化灵魂的高雅音乐。
三是法会中所朝拜的尊神或要祈祷的内容均以一道道文书的形式很规范地写出。
尤其是上奏天界的表文更加有文理上的讲究。
即使民间流传的老师傅在举办丧葬礼仪时,也基本上按以上的形式进行,这就是常人心目中对道教活动的认识。
二、古道教道场活动的内容青海地区汉地各个村庄几乎都有娘娘庙,供奉着三位圣母,九天圣母、金山圣母、霜降圣母。
这些村庄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庙会,全村有许多户人家,统一收取几十元钱,作为庙会的活动经费。
庙会主要有法师跳神,也叫跳逄逄,一般的庙会有三天。
西昌市名胜古迹游
![西昌市名胜古迹游](https://img.taocdn.com/s3/m/afbbd28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f.png)
西昌市名胜古迹游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西昌市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带您一起游览西昌市的名胜古迹。
雷公庙
雷公庙是西昌市最著名的道教庙宇,建于明代,历史悠久。
庙内供奉着雷神,被
当地人视为守护神,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
庙宇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
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好去处。
望山塔
望山塔位于西昌市中心,是一座古老的佛塔,始建于唐代。
塔身高耸入云霄,是
西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登塔俯瞰,可以一览西昌市的美丽景色,尤其在日落时分,景色更加壮丽。
草海
西昌市的草海是一处天然湿地,被誉为“天然氧吧”。
这里环境优美,水草丰茂,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游客们可以乘船游荡湖面,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罗伯波多石刻
罗伯波多石刻是西昌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记录着古代文明的瑰宝。
石刻内容
丰富多样,艺术价值极高。
漫步在石刻群中,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
西昌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每个景点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来西昌
市旅游,除了欣赏美景,更能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道教的文献综述
![道教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182ea310912a216147929f0.png)
卿希泰: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 110 次更新时间:2015-04-21 14:06:58进入专题:道教研究回顾展望●卿希泰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源远流长,它是在1800多年以前的中国神州大地诞生,并由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以及伦理道德、社会习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不深入研究道教,就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
下面我们打算分三个部分来介绍一下我国道教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历史的回顾我们这里所讲的历史,是包括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为止,即从1900年开始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路线时为止。
为参照通常的阶段划分,可以把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结束,作为历史回顾的第二个阶段,这中间包含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社会科学方面的一切研究工作都停止了,道教的研究也不例外。
所以,从道教研究的角度来看,不能把它算成一个独立的阶段,只好附在第二阶段里头附带地作一个简单交待。
有的人把第一段称为道教研究的“萌芽”期,把第二阶段称为道教研究的“拓荒”期,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独立地称为“中断”期,也可作参考。
但我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不好截然划开,因为无论是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从道教研究的情况来说,都只是一个起步的时期,同属于道教研究的奠基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点也都大致相同,所以我们把这两个阶段都放到“历史的回顾”这一个部分来谈。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以甘阿凉地区为中心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以甘阿凉地区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d5f614c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9.png)
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功名利禄的神祇,司科举事业等。
也有的地区和民族不讲究神明的专职,有任何事情比如求子求财等也会祭拜文昌。
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有“文昌祖庭”之称。
2018年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暨戊戌年文昌祭祀大典在此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嘉宾代表300余人和近3万名海内外游客齐聚梓潼,可见文昌信仰在当代的影响力。
[1]一、文昌神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历史与地域分布(一)道教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传入历史道教系中国土地上产生的古老宗教,公元719年传入凉山,有1280多年历史。
追溯受道教思想影响,约为2000余年。
[2]6301.西昌市道教文昌信仰历史凉山州政府驻地西昌市的道教,分为正一道(天师道)、全真道两派。
正一道唐代传入,全真道元代传入。
自唐代起,西昌开始修建道教宫观,清代境内城乡共有100余座。
位于泸山中部的文昌宫,始建于公元719年,唐时为“玄清宫”(《州志》作“玄天宫”),元末由道士晏腾英和善人邹应镐为首募化建为“祖师殿”。
“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20世纪80年代由住持李诚清等募化修复,改名为“文昌宫”。
现有道士住庙。
[3]7512.普格县的道教信仰传入境内汉族居住地区,自清代始有道教传播进入。
信徒以汉族居民为主体,计有5000余人,以玉皇宫和瑶池宫为活动场所。
3.会理县的道教信仰传入道教明代即已兴盛。
洪武中会川指挥同知孙禧建元天观于东街,是会理建道观之始。
清道光初年,成都青羊宫道士钟宗、李本昆、李合林、蔡合礼师徒四人游方到会理,募资修建长春观,作云游道众挂单栖息之所。
至民国初期,城乡已建有道教宫观数十座,其中元天观、长春观、三清观、玉霄宫、南华宫、三官殿等都常住有道士。
道教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以甘阿凉地区为中心范 芮摘要:道教神灵文昌帝君信仰在藏族、羌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传播和发展,在当代仍然存续。
以四川省内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祭祀文昌帝君的庙堂仍然香火不绝。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9404a362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8.png)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信仰者。
而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道教的信仰情况也很显著。
在这片土地上,道教的主要神祇之一——文昌帝君,作为文化学问的神灵,受到了广大信徒的崇拜和膜拜。
我们来了解一下文昌帝君的背景和神话故事。
文昌帝君在道教中则是文学的保护神,其原型可追溯至驱使群俗作文之神,后转位为文学神,专司考试学业,执掌笔墨。
他的崇拜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唐朝以后的科举制度盛行时期,文昌帝君成为了许多学子的求学之神。
据传,文昌帝君为隋炀帝杨广所状元授命,后降到凡间收留,故集圣人之才,备诸子之良以助参悟,使其受助者不背光烛之威,精光赫赫三十年。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道教的信仰一直十分深厚。
这主要得益于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西南地区地处山区,地势复杂,人口众多,少数民族比例较高。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熏陶下,当地民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其中包括对道教的信仰。
特别是在贵州和云南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影响还更加明显。
道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少数民族的传统信仰体系相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信仰模式。
文昌帝君在西南地区的信仰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和小山村。
在当地,人们根据家族的传统和祖辈的教诲,将文昌帝君当作守护神来供奉。
有许多神庙和道观专门供奉文昌帝君,信徒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文昌帝君的保佑和智慧。
尤其是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家长会到文昌帝君的庙中,为孩子祈福,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顺利升学。
文昌帝君也被视为知识和学问的象征,许多学子在考试前都会前往神庙寻求庇佑。
除了在宗教场所中的信仰,文昌帝君在西南地区的信仰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在一些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中,人们也会向文昌帝君祈求祝福。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云南的傣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会举行盛大的“射石”活动,以祈求来年丰收和吉祥。
西昌泸山道观
![西昌泸山道观](https://img.taocdn.com/s3/m/6ac6187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f.png)
作者: 张泽洪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43-44页
主题词: 泸山 《水经注》 四川省西昌市 道教文化 书法名家 清嘉庆 唐贞观 巍峨壮观 道化赵公明
摘要: 四川省西昌市城南4.5公里之泸山。
倚泸水得名,主峰海拔2238米,似青蛙昂首雄踞邛海西畔,《水经注》记为蛙巂山。
泸山秀丽挺拔,郁郁苍苍。
楼台亭阁,巍峨壮观,自古有“川南胜境”之誉。
泸山自山麓至山项。
苍松翠柏之中,建有佛道庙宇12座。
其中属于道教的宫观有7座:古祖师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后历经兴衰,元代道士晏滕英募化新建,后因地震倒塌,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又重修,其规模已不如前。
瑶池宫,俗称王母殿。
道教崇祀的王母又称蟠桃圣母。
居瑶池宫,其庙故名。
瑶池宫山门匾额“道化诸山”,前厅匾额“果能此道”,正殿门额“道绍旌阳”,字体遒劲飘逸,系西昌书法名家所写。
财神殿,是清代商贾捐资修建,祀奉财神赵公明,欲求财者于此庙祈祷,香火颇旺。
后其庙毁。
卿希泰学术成就简介
![卿希泰学术成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c8d8a9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e.png)
卿希泰学术成就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卿希泰,道教学家,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科学家、博
士生导师。
1928年5月出生于四川三台县。
195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当
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54年毕业。
先后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宗教学研究》主编,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组(学科评审组)副组长,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总页数】1页(P1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道教思想史研究的新境界:读卿希泰教授《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
2.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与卿希泰教授商榷
3.实事求是开物成务——访宗教学泰斗卿希泰教授
4.本期重要作者介绍:卿希泰教授
5.四川联合大学教授
卿希泰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https://img.taocdn.com/s3/m/7590b88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6.png)
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浅探【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道教神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
通过对历史传承、信仰形式、祭祀活动、影响因素以及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
研究发现,文昌帝君在这一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信仰形式多样化,祭祀活动受到广泛参与,影响因素涵盖宗教文化、地域风俗等多方面因素。
结合现阶段情况,对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现状,为相关研究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道教、文昌帝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信仰情况、历史传承、信仰形式、祭祀活动、影响因素、现状、结论综述、研究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在西南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文昌帝君作为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之一,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西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信仰和宗教信仰之间发生了许多交融和碰撞。
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昌帝君所代表的道教信仰在西南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深入研究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对于探讨民族文化交流、传统信仰的转变和宗教多元共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昌帝君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推动地区文化交流和传统信仰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文昌帝君作为道教神祇之一,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文昌帝君在这一地区的信仰情况,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可以探讨其与道教在地方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文昌帝君作为学业绩事之神,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情况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知识、学业和智慧的追求与尊崇,对于研究当地教育、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9991097_西昌
![19991097_西昌](https://img.taocdn.com/s3/m/b0db1d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d.png)
● 编辑 张琳西昌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有藏彝走廊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有在南丝绸之路上延伸的千年历史,在时空交错中铸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
悠悠时空之路西昌四川大凉山地区正处在藏彝走廊之上,这里生活着藏族、彝族、羌族、怒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独龙族、哈尼族、纳西族、阿昌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沟通、迁徙,留下了大量古老的文化信息,塑造了大凉山独特的人文风景。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根据当代学者的考证,早期彝族并非来源于单一地区。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谋远提到:“形成彝族的来源不是单源,而是多源的。
彝族是众多古代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把它说成只起源于‘×人’的单一说,是失之偏颇的。
”他在专著《彝族史要》中也指出:大概在商末周初,彝族先民“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之后,蜀人、昆夷、濮人等早期居民发生亲缘关系,逐渐融合为“早期蜀人”,一步步形成民族。
彝族人常用“一步跨千年”来形容本民族的社会变迁。
凉山彝族早期有5个社会等级:兹,诺,曲诺,阿加,嘎西,等级高者享有经济、政治特权,等级最低的是奴隶。
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奴隶社会的形态,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则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
西昌泸山的半山腰建有一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1985年建见证“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藏彝走廊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主要位于横断山脉地区,四川、云南、西藏的交界地带,是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河流打造而成的高山峡谷区域。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少数民族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以及众多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
成开放,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馆藏丰富,全面展示了凉山彝族的来源、生活习俗等。
彝族年是彝族最重大的节日之一,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庆活动历时7天,其中前三天最为热闹。
彝族年的头夜称“觉罗基”,是全家团聚的时刻,家家户户杀猪杀鸡来庆祝;过年的第一天称“库斯”,主要活动是祭祖;第二天称“朵博”,一般都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第三天称“阿普机”,这一天要送走祖灵。
西昌市泸山玉皇殿
![西昌市泸山玉皇殿](https://img.taocdn.com/s3/m/1f30ef5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4f.png)
西昌市泸山玉皇殿
玉皇殿在风景秀丽的西昌泸山,玉皇殿是古人选中的最理想修道之所,也是山上最早修建的寺庙。
早在东汉顺帝时期,就由张天师的大弟子赵升创建,原名“天师殿” 。
到元代邱处机的全真龙门派传入凉山西昌后,其弟子陈元亨修整天师殿,扩大规模,并改名为“玉皇殿” ,一直沿用至今。
相传赵升和清朝著名道士余永江在此修道羽化登仙。
1606---1705 年康熙年间,全真龙门派弟子陈清觉道长,自武当山入蜀传道弘教,主持西昌泸山玉皇殿。
玉皇殿历史悠久,曾先后经历七次失火,清道光年间西昌大地震和“文革”中均遭严重破坏。
目前,殿中还存有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大钟和道光年间铸造的化钱炉等文物。
大殿现供奉玉皇大帝、紫薇大帝、斗姥、雷公、电母、三官大帝等神像。
玉皇殿随历史变迁,道观内的道士也时多时少,清道光年间有道士信徒数十人,有著名道士余永江在此道观修道成仙,飞升时曾留下蒲团树一棵,至今尚存。
民国时期道士人数减少,解放后多数道士还俗,只留下张法元、张高珍、刘宗祥、李诚清等道士。
文革期间,神像多数被毁,道观遭受严重破坏,无人看管。
1985 年时由佛教皈依弟子李体清居士住持玉皇殿。
1994 年 8 月,政府批准将玉皇殿归还道教,由道教教职人员彭信德当主持,管理道观事务。
2006 年7 月,杜信灵道长接任玉皇殿主持,整治教风、维修殿堂、增添设施,使道观得到健康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占地建筑面积 16790 平方米,具有几百人的接待能力,能够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来此道观烧香拜神的香客、游客正逐年在增多。
现今,玉皇殿是凉山州道教文化中心,也是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1996-2000道教研究成果综述
![1996-2000道教研究成果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eb1c83a0116c175f0e483a.png)
1996-2000年国内道教研究成果综述【作者】丁培仁【作者简介】丁培仁,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四川成都610064)【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原刊地名】成都【原刊期号】200201【原刊页号】75~78【分类号】B9【分类名】宗教【复印期号】200203【摘要题】研究综述【正文】以往国内道教研究比之佛教研究较弱;但以两种《中国道教史》(注:一种四卷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八五”重点项目,卿希泰主编,主要执笔人曾召南、赵宗诚、李刚、丁培仁、陈兵、唐大潮等,四川人民出版杜,1988-1996年;一种一卷本,任继愈主编,执笔人牟钟鉴、王卡、金正耀、羊化荣、陈兵、吴受琚、马晓宏、马西沙、韩秉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的出版为标志,道教研究迈入空前繁荣的境界。
1996年以来,随着新秀的推出和“票友”的激增,研究又有新的进展,呈现出全面展开的新景观,研究成果之丰赡,前所未有。
笔者孤陋寡闻,见识有限,仅所知道的专著、论文集、工具书、资料汇编和通俗读物大约在40部上下(含台湾版书),比较1979-1990年每五年15部左右,在数量上是大大增加了。
其内容,论述道教思想的有卢国龙著《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陈鼓应著《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卿希泰著《续·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吕鹏志著《道教哲学》(台湾文津出版社2000年)等;论述道教文化的有柳存仁著《道家与道术——和风堂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张广保编<超越心性——20世纪中国道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詹石窗著《道教术数与文艺》(台湾文津,1998年)等;论述道教修炼与科学的有陈国符著《中国外丹黄白法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容志毅著《中国炼丹术考略》(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田诚阳著《仙学评述》、《仙道入门》、《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马济人著《道教与炼丹》(台北文津,1997年)、盖建民著《道教医学导论》(中华道统出版社1997)、张钦著《道教炼养心理学引论》(巴蜀书社1999年)、闵智亭等人合著《道教仪礼》(香港道教学院,2000年)等;论述道教史和当代道教的有刘锋、臧知非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纲》(台北文津,1997年)和李养正主编《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2000年)等;论述道教经典的有丁培仁著《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等;论述敦煌文书则有汪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湾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等;论述道教科仪的有张泽洪著《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等;论述道教伦理的有姜生等人著《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四川人民,1999年)、陈霞著《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1999年)等;论述道教与文学的有苟波著《道教与神魔小说》(巴蜀,1999年)等;论述道士的有多人合著《中国历代名道》(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论述三教关系的有唐大潮著《明清之际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论》(宗教文化,2000年)等;一般性介绍的有中国道教协会编《中国道教风貌》(宗教文化,1999年)、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编《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1999年)和龚鹏程著《道教新论二集》(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等;工具书则有卿希泰、詹石窗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资料汇编则有龙显昭、黄海德主编的《巴蜀道教碑文集成》(四川人民,1997年);论文集则有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编《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下册,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年)。
道教在四川
![道教在四川](https://img.taocdn.com/s3/m/e9524ec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b.png)
道教在四川
袁定基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 道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性的宗教,自从创立以来的1800多年间,一直拥有众多的信徒,历史上也有不少的朝代提倡道教,一度曾被看作中国的国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说法虽然比较偏颇,却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
【总页数】2页(P70-71)
【作者】袁定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金箓斋法与道教造像的形成与展开——以四川省绵阳、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为中心 [J], 小林正美;白文
2.四川道教建筑装饰特征研究 [J], 李佩翰
3.建筑装饰的内容及特点研究——以四川道教宫观为例 [J], 李佩翰
4.四川道教建筑的地域特征探析 [J], 李星丽
5.隋唐时期四川道教石窟及摩崖造像特征探究 [J], 申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39dcf5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3.png)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符和积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8)002
【摘要】海南道教最早出现于唐代,勃兴于宋元时期.宋元两代,海南州县普设道观,出现一批知名道人和道教名山胜境.明清两代,海南道教逐趋民间化,县以下观堂祠庙增多,民间授道,山尖道旁修筑风水宝塔,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近代以降,海南道教世俗化,几于无处无之,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宋代海南信奉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元代以后主要崇奉正一道.
【总页数】4页(P152-155)
【作者】符和积
【作者单位】海南省史志办公室,海南,海口,57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59
【相关文献】
1.日本明治时期女性茶道教育兴起的原因——从良妻贤母主义角度探析 [J], 杨阳
2.补充和换位:早期道教神祇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论西王母仙化和泰山神灵信仰的兴起 [J], 曾祥旭
3.试论天台宗对道教“内丹”兴起的潜在影响 [J], 张雪松
4.道教的兴起与葬俗之理性化变迁 [J], 山人
5.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J], 朱竑;许然;韩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与道教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彝族与道教人学思想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88392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7.png)
彝族与道教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杨兆华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彝族与道教都有丰富的人学思想.尽管很难在其话语层面上直接看到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现代人学理论的范畴、命题,但它们都以人为核心,围绕人的
主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思考.两者各有特色的人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
国人精神的发展,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杨兆华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9.3
【相关文献】
1.自然生境对彝族传统经籍传承的影响——黔滇彝族《祭龙经》及其活动仪式比较研究
2.人学思想的基石--柏拉图灵魂观与彝族灵魂观之共性探析
3.基于《海腮耄启》的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研究--以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为例
4.基于《海腮耄启》的彝族传统家道教育研究——以彝族传统婚礼家道教育为例
5.自然生境对彝族传
统经籍传承的影响——黔滇彝族《祭龙经》及其活动仪式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昌道教综述道教是华夏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本土宗教,它在继承和发扬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古代神仙信仰、巫术、医药、阴阳等逐步建立起来。
正式产生于公元126至144年的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张天师)创建。
发祥地在蜀地鹤鸣山,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大邑县境内。
道教历史悠久,东汉时期就传入凉山州,并对西昌和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直以来道教都受到广大民众的尊敬和支持,为本地的文明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
一、道教传入西昌根据史料记载,张道陵在创教之初,称“五斗米道”。
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而得名,张道陵为了统领教众、传教布道,曾在全国设立二十四治,作为传道和管理地点。
二十四治为: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神山太上治、漓沅山治、葛璝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隶上治、涌泉山治、稠梗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岗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
今凉山境内,就是“二十四治”中的蒙秦治,创设于公元143年,在越巂郡邛都县,即今天的西昌地区。
今西昌泸山(昔称“蛙巂山”)就是其“蒙秦治”所在地。
据考,张天师当年不仅派其大弟子赵升等人来此布道传教,还曾亲临蒙秦治弘道,使得道教在凉山西昌开始传播,道脉繁衍至今,影响深远。
二、道教在西昌的发展历程公元143年道教进入凉山境内,在西昌逐步发展。
历经三国、两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唐朝时,朝廷采取怀柔和开放政策,道教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公元741年,唐玄宗令两京和诸州县设置玄元帝庙。
西昌的道观也在此时得到了新修或重建,其时朝廷赐嵩山道人吴筠为翰林,巡视全国各地,至建昌(今西昌)择其风景秀丽的泸山,依地势创建了“玄天宫”(即今文昌宫),后又在建昌城区建立“真武观”、“文昌殿”等道观。
公元1167年,宋朝末年著名道士王重阳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山东宁海自立门派----“全真道”。
公元1227年,元世祖召见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邱处机,令其管理“天下应有出家人”。
邱受皇命,派弟子18人巡视到建昌时,发现“天师道”在此建有天师殿(今玉皇殿)。
因行道方式不同,被贬斥为“邪道”。
在当地官府的支持下,将境内道教都改成了全真龙门派。
明清时期,建昌的“天师道”(又名正一道)又逐渐开始在境内城乡传播,西昌的道观也随之增加,到清朝末年有道观100余座。
全真派和正一派都得到了发展。
民国时,由于社会动荡多数道观都香火不旺,不少被挪作它用。
香火比较盛的是泸山上的几个道观,包括:玉皇殿、瑶池宫、文昌宫、青羊宫、财神殿、五祖殿、三清殿。
城区周围,规模较大道观有九皇宫、东岳庙、关帝庙、夏坛庙、城隍庙、青龙寺等。
解放后,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使道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观的田地被收回,多数道士被劝还俗,少数留下的道士靠自己生产劳作生活。
“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道教也遭到浩劫,道士遭打击,道观被砸毁,经书被焚,文物被破坏,泸山上有两座道观因失火被烧毁。
1980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逐步贯彻,经西昌市政府批准,开放泸山上保存下来的五座道观。
分别为:玉皇殿、文昌宫、五祖庵、三清观、青羊宫。
1993年时,西昌泸山道士人数从五十年代的6人,增加至22人(坤道3人、乾道19人)。
1998年五月,西溪大庙山道观经政府批准,成为开放道观。
同年,西昌市道教协会成立。
至今,西昌市共有开放道观6处,注册的道士28人,信教群众10万余人。
道观各项《协会章程》、《宫观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
市民宗局、统战部经常深入道观宣讲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
道教内部的管理正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健康的发展势头。
三、西昌道教的教派及其主要活动道教在凉山西昌广为流传,历史影响甚为悠远,早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五斗米道由张天师的大弟子赵升传入凉山境内,并在此建立“蒙秦治”,管理教务。
在西昌泸山建有“天师殿”,后在此羽化登仙。
五斗米道是道教早期教派,创始人为张道陵(张天师),主要以符咒术为人治病,以祈禳斋醮为人谢罪去灾。
传授弟子信众行气、守一、符咒、房中等道术。
并且在当时设立“义舍”,提供“义米”,供给广大行人量腹取食,深受百姓的好评。
另有,五斗米道之“神小派”,亦来此布道。
据说当年有张、庄、王、李、四人一同上青城山拜张天师学道十二年,学成后归西昌故里,传播所学道义、道术。
其时被称为“天师道神小派”。
四人道术非凡,自称张天师在四人手掌上均画有一道符,只要其手一张开,咒语一念,顷刻间便电闪雷鸣。
四人返乡,经过今凉山州池块田时,遇鬼怪斗法获得大胜,遂名声四起。
其中,庄炳周便在今西昌西溪大庙山设坛建庙。
今州境的正一道,便是在天师道龙虎宗的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该派为道教后期形成的两大派别之一,创于元代。
其主张不必出家,可结婚,可吃肉荤。
入教者发印剑,称法宝。
其道士统称叫“道师”。
正一道在民间又称其为“火居道”一般都散居在城乡,常为民间丧葬“办灵”、“开路”、打醮、做道场、写表画符、禳瘟辟邪等活动。
只在天师和诸神法会时,才上庙协助诵经。
全真道为道教后期出现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公元12世纪的金初,创始人王重阳。
现在全国大多数道观都是全真派。
改派主张出家住庙、清静修养、不娶妻室、不如荤腥、不到社会上斋课,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
传入凉山的全真道为“龙门派”,是元末王重阳弟子邱处机所创,经过明、清的发展,至今还在凉山境内产生很大影响。
其宗教活动都是在道观里,有礼忏、诵经、设坛建醮、禳灾辟邪、驱鬼敬神、超度亡魂、做道场等。
大的法会活动有:正月初九玉皇圣诞、二月十五太上老君会、三月十五财神会、七月初十地母会、九月九皇会等。
在清朝时,府、州、县、厅等地方衙门,还设有道官,来管理道徒,主持官府道场,这种道场一般在遇到水旱蝗灾、瘟疫时举办。
据说,西昌邛海边的青龙寺,清朝时就由当地县官亲自主持龙王法会,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到民国时期,仍有地方官在遇到重大灾害时,循列召集道士设坛打醮、祈求神佑。
解放后,政府提倡破除封建迷信,在庙的全真派道士和居家的正一派道士都自立更生,从事生产劳动。
不在搞丧葬办灵、开路、画符、驱鬼等活动。
道观及其庙产大部分该作公用,田地分给农民,被保存下来的就西昌泸山的几座道观。
1980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逐步贯彻,西昌泸山保存下来的道观,开始宗教活动。
同时,民间道士的法事活动也开始增多起来。
2008年,全市道教徒和信教群众,在泸山光福寺、西昌市月城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平安西昌劝导活动。
在活动中,道教协会组织全体道众和信教群众奉献爱心,捐钱支持灾区和贫困学生。
为地震灾区设立太上灵宝法坛,做了3次祈福平安法会。
目前,道教除了开展正常的宗教节日圣诞活动外,还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在创建和谐平安寺庙活动中,不断提升道教徒和信众的素质修养,发扬好道家清静自然、齐同慈爱、和光同尘、欣乐太平的优良传统。
努力从组织上、道教活动上、文化意识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道教团体与机构道教在历史上的派别很多,如:方仙派、丹鼎派、神霄派、太平道、灵宝派、清微派、正一派、全真派等。
目前,道教主要有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别。
在凉山州西昌地区,主要是全真派,少数正一派弟子散居在家里。
西昌有开放的全真派道观6座,有道教教职人员18人,信徒14人,皈依居士27364人。
西昌市道教协会于1998年由政府批准成立,是西昌市的正规道教团体。
机构设在泸山玉皇殿,主要处理道教内部的各项事务工作。
协会会长:杜信灵,成员:刘崇明、陆崇琼、陈早恒等。
道协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团结和引导信众的积极作用,并对泸山:玉皇殿、青羊宫、三清殿、五祖庵、财神殿等实行统一管理。
促进西昌道教稳定健康发展。
五、西昌主要道观玉皇殿在风景秀丽的西昌泸山,玉皇殿是古人选中的最理想修道之所,也是山上最早修建的寺庙。
早在东汉顺帝时期,就由张天师的大弟子赵升创建,原名“天师殿”。
到元代邱处机的全真龙门派传入凉山西昌后,其弟子陈元亨修整天师殿,扩大规模,并改名为“玉皇殿”,一直沿用至今。
相传赵升和清朝著名道士余永江在此修道羽化登仙。
1606---1705年康熙年间,全真龙门派弟子陈清觉道长,自武当山入蜀传道弘教,主持西昌泸山玉皇殿。
玉皇殿历史悠久,曾先后经历七次失火,清道光年间西昌大地震和“文革”中均遭严重破坏。
目前,殿中还存有清朝乾隆年间铸造的大钟和道光年间铸造的化钱炉等文物。
大殿现供奉玉皇大帝、紫薇大帝、斗姥、雷公、电母、三官大帝等神像。
玉皇殿随历史变迁,道观内的道士也时多时少,清道光年间有道士信徒数十人,有著名道士余永江在此道观修道成仙,飞升时曾留下蒲团树一棵,至今尚存。
民国时期道士人数减少,解放后多数道士还俗,只留下张法元、张高珍、刘宗祥、李诚清等道士。
文革期间,神像多数被毁,道观遭受严重破坏,无人看管。
1985年时由佛教皈依弟子李体清居士住持玉皇殿。
1994年8月,政府批准将玉皇殿归还道教,由道教教职人员彭信德当主持,管理道观事务。
2006年7月,杜信灵道长接任玉皇殿主持,整治教风、维修殿堂、增添设施,使道观得到健康发展。
现已初具规模,占地建筑面积16790平方米,具有几百人的接待能力,能够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来此道观烧香拜神的香客、游客正逐年在增多。
现今,玉皇殿是凉山州道教文化中心,也是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三清观唐贞观年间初建,明初由道士赵永能和道姑马元志重建,民国时曾遭土匪抢劫火焚。
其后五祖庵的郭宗英重修大殿,未完成。
解放后,三清观由道士刘华清管理,其死后又无人照管而渐废。
1995年,由五祖庵主持彭信德提议,经西昌市政府批准开放为道教活动场所。
重修泸山三清大殿,泥塑大型三清神像、十二金仙等。
2006年在杜信灵道长的主持下,新修住宿房、大坝、厨房等,并进一步维修大殿。
使整体建筑更加精美,古朴巍峨,烟云缭绕,晨钟暮鼓,宛如人间仙境。
泸山五祖庵五祖庵位于泸山干海子下面,是全山地势最高的庙宇,周围古木苍翠,夏季非常凉爽怡人。
唐朝贞观年间初步建立,据现存在五祖庵后门边的石碑记载,清代后期人王兰言撰写碑记称:“五祖庵”由玉皇殿出资,创建于明朝末年,原名“混元庵”。
后有乡绅孙贤芝告归林泉,喜其庵环境清幽绝胜,便又出资扩建,并易名为“五祖庵”。
道光乙未年(公元1835年),唐尧辅、尧弼新两位施主再次维修扩建殿堂,另塑五祖像,荣华祖师、丘大真人等神像。
民国1912年,道教龙门派弟子陈元亨主持维修了五祖庵,可能就是1990年前残存的长五间殿堂旧址,坐北朝南。
文革前由道人刘华清看管,刘去世后庵废毁。
1990年彭信德、董道孝二人主持,向社会信众募集修建款30余万元,开始维修大殿七间、厨房、住房等,塑有十尊神像,包括:五位祖师、泸山真人余永江、灵山杨祖师、慈航道人、太上玄元帝君和两个童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