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合集下载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瑰宝,以其独到的“境界”理论而著称。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诗词艺术的内在规律,也折射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阐释,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二、王国维“境界”理论概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理论,强调文学创作应追求自然之境与心灵之境的和谐统一。

他提出,艺术作品的境界是通过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将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精神空间。

这一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交融等核心命题的深刻理解。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内涵(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境界”理论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生命之源和情感寄托。

通过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艺术家能够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抒发,从而在作品中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二)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境界”理论还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交融。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这种交融不仅表现在艺术家的心灵与外在世界的互动中,也体现在读者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心灵的沟通中。

(三)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鼓励艺术创新。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家应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灵感悟,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的艺术境界。

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境界”理论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一)提升文化自信“境界”理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精华,有助于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境界”理论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境界”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2024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范文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批评的瑰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邃的见解,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境界”理论作为其核心概念,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指导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丰富的内涵。

本文旨在深入阐释《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理论,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境界”理论的内涵“境界”一词在《人间词话》中具有丰富的内涵。

它既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情感、意境等,也指人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精神境界。

在王国维看来,“境界”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所创造出的独特世界。

这个“世界”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可以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影。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解读(一)传统文化的影响“境界”理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人应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这种追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这种思想也在“境界”理论中得到了体现。

因此,传统文化为“境界”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背景。

(二)文学创作的指导“境界”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通过艺术手法将“境界”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时,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也应关注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因此,“境界”理论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境界”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一)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通过研究“境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境界”理论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而“境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避难所和精神的慰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核心观点
20世纪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凡成大事者,必经此三境。

这三种境界皆出自宋词之中,自经出现便成为有大志,大抱负者的人生指导思想。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由词人被宋真宗赏识时所写。

这一句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成功必须先立志,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站的足够高你才能看清远方的路。

一个“独”字也写出了在立志变强的过程中必定是孤独的,这跟尼采的观点相同,只有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时间去思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它出自北宋大词人柳永的《蝶恋花》。

这句看似在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王国维要告诉我们的是坚持。

当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就要坚持走下去,为了理想,就算满身伤痕又如何。

自古成大事者,哪个不是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若无坚韧不拔之志怎会轻易成功。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此句也是写爱情。

王国维称其是人生最终之境与于辛弃疾之意有些矛盾,但也恰到好处,成大事者,注重积累,积小步,而千里。

只要努力去做,达到一定程度,便会豁然开朗,成功便在眼前。

境界之说只可意会,玄之又玄。

要想达到这人生三境的确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与其一天碌碌无为,何不由此一试,感受王国维大师所说的境界之说。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人间词话》这部名著,但是你知道它里面探讨的有三种境界吗?这三种境界代表着人生追求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地聊聊这三种境界,也许这样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种境界就是“凡尘”。

《人间词话》是由宋朝的陆游编纂而成的,在这部名著中,作者提出了“凡尘”这一概念,把了解宇宙的缘起摆在人们的生活中。

凡尘有四种,即果熟、果熟法、果熟言、果熟物,它们都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

凡尘和天人形成了对立的两种境界,它们是再特定情况之下统一起来的一个整体。

因此,凡尘的本质是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

换句话说,凡尘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遗忘自己的凡夫俗子本性,把我们的生活放在物质的视野里。

第二种境界就是“披星戴月”,也称为“超越凡尘”。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境界,指的是通过思想、行为一般人所不能触及的深层次体验和意识。

披星戴月提倡我们要洞悉自己的内在并一心修炼精神,以达到超越凡尘的境界。

披星戴月强调的是明晰自己的伟大抱负,修行清心、共享慈悲,以此达到超超凡尘之目标。

第三种境界就是“寂寞苍生”,指的是我们在凡尘与披星戴月之间的一种承受。

它的意思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应当维护我们的灵魂,在忠于自己的同时也要保持一份对周围的关爱。

因此,在“寂寞苍生”的境界中,我们可以更加真诚的体会到生命的真谛以及宇宙的秩序,探索自己的灵魂,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信仰,这也就是《人间词话》所指出的“寂寞苍生”这一境界状态。

总之,《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三种境界,即凡尘、披星戴月以及寂寞苍生,它们代表了我们追求的意义,也提醒着我们要忠于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

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引言: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批评能力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他的代表作之一,《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王国维提出了不少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他对“境界”一词的阐释。

本文将围绕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展开讨论,并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阐释。

一、“境界”的定义与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境界”定义为“一种内外结合的表达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某个特定的状态下达到了最佳程度,即为“境界”。

这个境界既包括个体内部的修养和素养,也与外部环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王国维强调,“境界”是文学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境界之后,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深度和内涵。

他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大抵佳作不能在力竞,只在境界”来强调这一点。

二、境界的文化解读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范畴,也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化境”的理解和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与王国维对“境界”的理解密切相关。

在中国文化中,境界被视作一种修行的结果。

通过修炼和修养,个体能够达到一种境地,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的境界。

这种追求境界的修行观念在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中都有所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种境界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王国维把“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联系在一起,认为“境界”主要是通过修养来达到的,而修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雅”。

在中国文化中,“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也是一种高度的人文素养。

在王国维看来,只有通过修养,个体才能达到高雅的境界。

三、“境界”的当代价值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虽然曾经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但其当代价值依然不可忽视。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一部词话文集,讨论了当时的词坛风气、创作方法以及创作境界等问题。

本文主要对《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境界的探析进行分析。

《人间词话》中关于词的境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词的创作境界、词的艺术境界和词的审美境界。

其次是词的艺术境界。

词的艺术境界主要体现在词的语言技巧和表现形式上。

杨慎提到,“词者,书法、诗文、音律之精华也。

”他认为,词的艺术境界需要词人具备对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以及对词的意境的创造。

杨慎对庾承琳的词的赞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赞扬庾承琳的词“直词堪悦,有以动人”、“词语秀逸,举手可见其妙。

歌朵朵而听之,款款而诵之”,这些词的赞誉都是从诗词的艺术性和音律韵律上来评价的。

词的艺术境界是词人通过对词的语言技巧和形式的精湛把握,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词的审美境界。

杨慎谈到,“词既有前后联续之妙,亦有所谓贵柔弱、讲情意、抑奇伟者”。

他认为,词的审美境界需要通过对情感的刻画和描写,以及对意境的表现,使词具有情趣和艺术性。

杨慎提到了贵柔弱、讲情意、抑奇伟三个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方面的体现。

杨慎还对词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好的词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从而达到交流和共享情感的效果。

词的审美境界是词人通过对情感和意境的准确表达,以及对读者的感染和共鸣,使词作品达到审美效果。

《人间词话》中对于词的境界的探析主要包括词的创作境界、词的艺术境界和词的审美境界。

这些境界的探析不仅对于词的创作有指导作用,也使我们对于词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境界”一词是围绕着诗词创作中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是一种高尚、纯粹的情感状态或心境,这种境界在诗词中的表现是一种精致抒发。

在诗词创作中,“境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诗词中的一种精神修养状态,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高度表现。

这种境界不仅可以表现在诗词作品的主题和意境上,更多的是表现在诗人心灵的深处。

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境界”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探讨对于后人在诗词创作中极具指导意义。

《人间词话》对于“境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真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真境界是指诗词作品表达出的真实、纯粹的情感状态。

这种真境界是诗词创作中最为追求的境界,它要求诗人要有真挚的情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产生真实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真境界是诗词作品的灵魂所在,是诗词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清境界清境界是指诗词作品中表现出的清新、清丽、清雅的情感状态。

清境界要求诗词作品要有清新淡雅的情感,以及纯净自然的意境。

清境界的诗词作品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有一种静谧悠远的美感。

《人间词话》中对清境界的探讨,为后人指明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准则。

三、远境界四、雅境界以上几种境界,包含了诗词创作中的一些重要要素,如真情实感、清新淡雅、高远宽广、优美高雅等等,它们是构筑诗词作品整体情感氛围的一些重要因素,是诗词作品中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一些要素。

《人间词话》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诗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追求。

它提醒我们,诗词作品不仅要有真挚深情,更要有清新淡雅,要有高远豪放,更要有优美高雅,这些情感要素的综合运用,才能构建出富有感染力和感染力的诗词作品。

在当代,我们在诗词创作中仍然可以从《人间词话》的内容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感悟,去探索新的情感追求和境界表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三种境界各是什么意思?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释意: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

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思念的人究竟在何处。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身处高楼之上,能够高瞻远瞩,看清方向以及道路的终点。

在人生的道路中,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看清形势以及发展的主要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宋代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释意: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执着地追求,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自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释意: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找到人生的坦途大路。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一、引言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探究其中蕴含的宇宙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文化价值观。

二、境界的内涵与特点“境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词的赏析和批评,对“境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首先,境界体现了王国维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高尚的思想、情感和人格境界,而不是追求权势和物质财富。

他说:“境界高了、对于清贫又岂在意哉?岂可以清贫为贵哉?岂云清贫无知?内境丰富、外境贫乏、岂亦不可哉?”这一观点表明了王国维对内心境界的重视,他主张通过修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自己的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次,境界也体现了王国维对审美的追求。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追求形式的美感,更要追求内在的境界美。

他说:“能知情趣境界,则艺业入巨矣。

无情趣之境界,则连篇累牍,不复可数。

”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通过对自己的内心境界的修炼,才能产生具有真正审美价值的作品。

三、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1. 宇宙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境界与自然的景象和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经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境界,这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好山水之间的联系是一致的。

同时,王国维关注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认为境界的升华需要自我超越和与自然的融合,在品味诗词中体验宇宙的壮丽和意义。

2. 人生观: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中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关注。

他主张人应该从内心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财富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意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三境界”这一概念,意指词人在创作词作时所表现出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初学未精”、“已有成就”和“已臻化境”。

首先是“初学未精”境界。

这个境界是指词人在学习词作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掌握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在这个阶段,词人的作品往往还不够纯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王国维认为,这个阶段的作品虽然有些缺陷,但也有一种天真和纯粹的美感,给人以亲切感和温暖感。

接下来是“已有成就”境界。

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掌握了词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较为优秀的词作。

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更加完善和精致,展现出词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最后是“已臻化境”境界。

这个境界是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最高境界,词人在这个境界中已经超越了技巧和形式的局限,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词人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不仅具有技巧和形式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启迪和震撼。

这个境界下的作品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之作,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从王国维对“三境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了词作的发展过程和境界的逐渐提升。

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词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王国维认为,词人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追求形式和技巧的完美,同时注重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三境界”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

虽然《人间词话》主要讨论了词作,但“三境界”的概念在其他艺术形式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也会经历从初学未精到已有成就再到已臻化境的过程。

刚开始学习绘画时,艺术家可能只能勉强描绘出形象,但随着不断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更加精美和生动的作品。

当艺术家达到“已臻化境”的境界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完美,更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内涵及其审美启示“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作者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即:“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作者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就是在意与境的创造层面上被推演为一种审美理念,被纳入哲学、美学范畴。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广大青年以人生的审美启示。

标签:王国维;“境界”说;内涵;审美启示王国维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和学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他在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的文化本源加以揉合、贯通和创新,提出或阐发了一系列既赋有鲜明的现代意蕴,又具备浓厚中国古典美学特性的理论和范畴,境界说便是其中重要之一。

一、“境界”说的内涵(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王国维曾在《文学小言》中说道:“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

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于文学之事。

”[2]218在《此君轩记》中王国维又借绘画阐述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物我冥合的特征曰:“如屈子之于香草,渊明之于菊,王子猷之于竹,玩赏之不足以咏叹之,咏叹之不足而斯物遂若为斯人之所专有,是岂徒有托而然哉!其于此数者,必有相契于意言之表也。

善画竹者亦然。

彼独有见于其原,而直以其胸中潇洒之致,劲直之气,一寄之于画,其所写者,即其所观;其所观者,即其所蓄者也。

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国维强调境界的营造离不开情和景两大要素,同时他更强调情景二元质是一体的,情不仅仅是情,景也不单单是景,情和景要高度融合,力求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意思
“词话”是一种抒情文学的古老文体,它的诞生源于中国古代文人的对宇宙、生命、存在的思考,并结合他们对感情的体悟,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词话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感受,深受人们的喜爱。

它有着从古至今不变的魅力,并被历代文人所传承。

“人间词话”的含义,就是说词话的内容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心灵,它代表着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感情的体悟和情感的表达。

根据作者不同的处境和思想,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编织成有着深刻哲理和美丽文字的诗体文章。

词话有三种不同的境界,分别是空灵境、淡雅境和温文境。

空灵境是词话文体最为高深的一种,以空灵象形等古典手法,借用以山、水、花、鸟等万物来突出自然的奥秘和精神的内涵,抒发出弥散的灵性,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哲学观点。

淡雅境则以平淡质朴为主,以抒情手法描写烟雨江南游子的孤独心情,述说乡村行程的事物,表现江南水乡的美景,塑造出淡雅的境界。

温文境则是对空灵境和淡雅境的发展和结合。

它用浅潜的语言,淡雅的氛围,编织出一副答案绵长的图景。

以细腻的文笔,把语句拉长,表达出缠绵不绝的情感。

人间词话,无论是空灵境、淡雅境还是温文境,都是作者自己对存在的思考,对生命的反思,对思想的解构,对智慧的探究,并最终
表达出生命沉浮间内心世界的思维状态。

因为它包含了一种深刻而永恒的智慧,并代表着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具有无穷的魅力。

人间词话让不同文体的变迁得以传承,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中国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对于今天的读者,还是将来的文学研究者,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引言:人间词话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讨论词曲为主题的文献形式,曾在明代成为流行的学术流派。

人间词话着重强调了表现人情世态的词曲艺术。

在人间词话中,人们提到了三种境界,即平常心、出世心和入世心。

这三种境界是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词曲艺术中追求的高度,它们代表了一种精神层次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种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含义和价值。

一、平常心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淡泊的心态。

在词曲艺术中,平常心意味着词曲作品表现出的情感是真实而平和的。

它强调大家在创作或欣赏词曲时,应该追求一种平平淡淡的心境,不被过多的喜怒哀乐所左右。

平常心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非外界的激动和热闹。

它要求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一份平和与平衡,从而使词曲作品更加质朴和真实。

二、出世心出世心是指超脱尘世之心,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在人间词话中,将词曲作品中表达的出世心视为至高境界。

出世心通常体现为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

出世心所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境地,要超越俗世的琐碎和烦忧。

在创作和欣赏词曲时,出世心要求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心灵与尘世间的繁琐分离,寻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三、入世心入世心是指心灵与尘世的融合,即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相结合。

入世心在词曲艺术中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而饱满的表达。

入世心要求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词曲时,能够将自己的心情与尘世间的琐事相结合,使作品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入世心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它要求词曲作品能够反映出人生百态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细微差别,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

结论: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即平常心、出世心和入世心,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

平常心强调平静和淡泊,出世心强调超脱和追求高尚,而入世心强调真实和接地气。

这三种境界在人间词话中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审美体系。

它们在词曲艺术中的应用,使作品更具内涵和灵性,也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享受。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向所撰的一部文学批评性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境界说”,这一理论对唐代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境界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所处的状态和层次,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人间词话》对境界的探讨不仅在于对文学作品创作理念、主题和思想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文学和艺术表达的本质的深入探讨。

根据境界的不同层次和性质,刘向将具体的境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妙境、情境和思境。

妙境是指文字本身所产生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它不同于世俗的美,是深入灵魂的美,是像瑰丽的琉璃、美妙的鸟语般的美感。

妙境本身就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

情境则是指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状态。

它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人类情感和灵魂的各种状态。

就如同唐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表现了诗人身临其境的愉悦和感动。

情境给作品注入了真实的情感,使作品更具人性化。

思境则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是文学作品中最为深刻和抽象的部分。

思境的核心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压抑、对人性的高远超越,更是对人类文明和价值的追求和探寻。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表现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对历史发展和人类命运的简洁概述,是唐代“志怀”诗的经典之作。

思境集中展现作者的思想溢于言表,直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文学作品的精髓所在。

总的来说,境界说是一种具备广泛性和深刻性的文学理论,它深刻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情感、美感和思想境界的概念和论述,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不过,境界说本身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它更多的是从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角度向文学作品层面推广,对小说、戏曲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境界探究还需要深化和完善。

另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和内涵性,但也容易忽略作品的形式和技巧的重要性,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

人间词话三个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三个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三个境界的理解
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一部词话集,其中提到了人间词话的三个境界。

这三个境界分别是,借景抒怀、借景写情和借景咏志。

首先,借景抒怀是指在作品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这种境界下,词人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借助山水花木等自然元素,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样的作品往往给人以深深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

其次,借景写情是指在作品中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词人对于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人际关系相结合,用景物来象征或映衬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种境界下,词人通过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传达出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力,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借景咏志是指在作品中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词人对
于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

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其中,用景物来象征或映衬自己对于
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这种境界下,词人通过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和表达,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中的三个境界体现了词人在创作中对于自然、情感和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境界使词作更富有情感、思想和意义,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
启迪。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主要论述了他对词的创作与鉴赏的见解。

境界一词被提及的频率较高,被视为词作深入人心、触动灵魂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进行探析,以期深入理解杨慎对境界的解读。

杨慎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分为凡境和仙境两个层面。

他认为凡境是指情感真实、意蕴深邃的境界,而仙境则是指人们心灵飞扬的境界。

他指出,凡境是基础,只有在凡境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仙境。

对于词作者来说,要先入凡境,真实表达人间情感,才能有可能引领读者进入仙境。

在杨慎看来,词的境界从浅入深应分为三个级别,即平淡、清新和婉丽。

平淡是指词作情感平静、没有波澜的境界;清新是指在平淡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活泼、清新的元素;婉丽是指情感高昂、意境深远的境界。

他认为,从平淡到清新再到婉丽是词作境界的逐步升华过程,是通过提高作品的表达能力和感染力,而使读者和词作者都能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对于凡境的创造,杨慎指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以真实自然为基础,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诗人应该以真实情感为基础,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作品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二是注重情景描写,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使作品更加丰富生动,增加读者的感受和想象空间。

三是注意文辞技巧的运用,通过掌握好词的音韵、节奏和修辞等方面的技巧,使作品更具艺术性,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对于仙境的创造,杨慎认为词作者应该追求超越现实的境界,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提出了“妙思妙境”、“傍妙境”等概念,强调词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对词作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创造出富有诗意、神秘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只有通过词作者对词作显性和隐性的运用,才能打破凡俗的束缚,达到情感的最高境界,引领读者进入仙境。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突出了情感真实和意境的重要性,强调了词作的情感表达和读者感受的共鸣。

境界不仅是词作者对自己情感的抒发,也是词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的理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巧妙的引用了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来说明了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境界。

从外人的角度看,也可看作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西风的狂吹下,枝繁叶茂的绿树也开始凋谢了,表示形式非常危急,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状态下作者夜不成眠,辗转反侧,为自己前途命运无比担忧,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因此颓废,而是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争取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于是,作者愤然起身,独上高楼,高瞻远瞩,想要望尽天涯海角,找到前进的路。

在这一境界中,可以看做人涉世不久,对人生的无比迷茫,正如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在迷茫中有多少人因此而坠入歧途,自暴自弃,人生路漫漫,我们也应该上下而求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如此艳丽之词,也被王国维拿来说明学问之事。

诗人所忧之事,是"相思",但相思到如此地步,我只有柳永能做到了,可见柳永真是一个重情之人。

联系到人生,做一件事能专一到这种地步,不成功都难。

继第一阶段的迷茫之后,在这一阶段中便有了目标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柳永想念女子一样,即使被折磨得瘦骨伶仃,形容憔悴,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往直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觅了千百次,却在无意间看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之后,总算看到惊喜了,之前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困惑、苦恼中,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目标,还该不该坚持下去,这些都很正常的,毕竟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在这场旅途中,必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马云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

《人间词话》境界说探析《人间词话》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部诗学经典,以谈论诗歌创作为主要内容,涵盖了诗歌的语言、形式、韵律等方面。

其中,白居易提出了多种有关诗歌创作的境界与态度,被视为一项重要的诗学思想成果。

本文将就《人间词话》中境界说进行探析。

一、才情境界才情是指一个人的才华和天赋,白居易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具有更高的才情境界。

他认为,才情最高的境界是“飞龙在天”,意指具有飞龙通天之势,意蕴深邃,构思奇特,语言优美。

其次是“鹰隼翱翔”,趋向圆熟,词句有力,意境深远,感情深沉。

再次是“马蹄纵地”,在才情境界上,具有诗歌才华和审美修养,能够娴熟地吟咏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诗篇。

二、心灵境界除了才情,白居易还提出了诗人的心灵境界,认为心灵境界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不亚于才情境界。

他指出,心灵境界较高的诗人,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赢得读者的喜爱。

心灵境界的高低主要指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

心灵境界最高的境界是“登泰山而小天下”,表明诗人的眼光和思想已经越过了个人和局部的范畴,进入了超越普通凡人的境界。

其次是“荡舟烟波”,在情感体验上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情感,能够深刻地感悟自然和人生。

再次是“登高望远”,在直面生活中的磨难和困惑时,能够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达到心灵上的解脱。

三、身世境界白居易认为,一个人的身世背景对于诗歌创作的助益或阻碍是不容忽视的。

身世境界最高的诗人是“登龙门”,拥有显赫的身世和丰富的阅历,能够清晰地把握世事,体味到各种境况下的感受和表达。

其次是“积玉山之高”,意指经历丰富,学识精深的人,在诗歌创作上的“积累”较多,有着更为独到的见识和思考。

再次是“慕华池之清”,指平凡的劳动人民、清贫的文人艺术家等,尽管拥有平凡的身世,却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卓越的创作才能和艺术成就。

四、言志境界言志境界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表达。

白居易指出,诗人的言志境界可以影响到诗歌的质量和深度。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赏析

项羽豪气
• 项羽年少时,项梁曾教他读书,项羽学了没多久 便厌倦了;后梁又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 梁大怒!籍曰:“读书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 学武不过能敌得过一人,既要学便学万人敌!” 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 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力能扛 (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 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 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 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 也(我可以取代他)。”
悬梁刺股
•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就找一根绳 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 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 书学习。 •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 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 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 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 后来苏秦游说六国,连横抗秦,做了六国的相,同时配六国相印。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解析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 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 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站得高看得远。说明他 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 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确定目 标,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 界。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四种含义
《人间词话》是清朝学者王国维的一篇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提出了“境界”的概念,用以评价词的审美价值。

在这里,“境界”具有以下四种含义:
1. 意境:境界首先指的是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即作品中描绘的景物、人物、情感等所构成的艺术画面。

优秀的诗词应该具备独特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沉浸其中,感悟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情怀:境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怀。

诗词作为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通过作品中的词句、意象等元素,展现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因此,境界也是作者情怀的体现。

3. 审美追求:境界还代表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主张诗词应该追求“理想与现实兼顾”的境界,即作品不仅要展现现实的生活景象,也要体现理想的艺术美感。

这种审美追求使境界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4. 评判标准:境界既是作者创作诗词的追求,也是王国维评价诗词作品的重要标准。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境界为标准,对众多诗词作品进行了点评和排名,凸显了境界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是一个涵盖意境、情怀、审美追求和评判标准的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王国维对诗词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境界”一词,古而有之,从“正其境界,修其分理”到“比丘自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到唐代开始用“境界”论诗将诗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到明清两代,“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上普通使用的术语。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人间词话》中,很大部分阐述了其对“境界”这一词的理解,他认为评词的基准便是“境界”一词,他在《人间词话》中一开端就曾特别提出“境界”一词。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先生首先肯定了“境界”,继而他又将境界分类:
首先,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在第四则中,他又补充了二者的不同。

“无我之境,人惟境中的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认为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我个人认为他所说的“有我之境”是指主体,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关系时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相对立,外界之景物对“我”有某种利害关系之境界。

所写的是“我”眼中之景,“我”存在于景物之中,景物之中渗透了”我”之感情。

景物因个人情感而被著以色彩。

客观景物受到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

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所写的“孤馆”“春寒”“杜鹃”“斜阳”无一不对“我”有威胁,明显的表现了“我”与“物”的对立与冲突。

“有我之境”即是指当主体人已泯灭了自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并无厉害关系相对立时的境界。

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

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都可视为“我”与“外物”并非对立,外界之景对“我”并无利害关系的境界,但观赏外物的主人依然是我。

在“无我之境”中,则“我”与“物”已无厉害相对之关系,而是“我”与“物”达到一种浑然合一的状态。

所以是“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所谓采菊,岂非是“我采”。

所谓“见山”岂非明明是“我见”。

但就其写作态度,两句诗实为“主观”。

但就其所表现境界之全无“物”“我”之冲突而言。

其性质却原具有优美之感的“无我”之境。

《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孝人论诗词存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悠然”二字的叙写便早已透露了“此种有真意”的一切感受。

这两句十字中,绝不再描写“采菊”或“南山”景物。

它概括的说出了这么一件事,有意无意点名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人间词话》中的“无我”是“物”“我”之间没有冲突对立的一种境界而已,而不是说作品中绝对没有“我”。

其次,他将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

在《人间词话》第二则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而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于自然;所写之境,而必邻于理想故也。

”第五则说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
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如“缺月挂疏桐,漏断初静”“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断望无处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如“当时明月在,照得彩云归”“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天接云涛连小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等等。

然而,写境造境大多难以区别。

写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将浓浓的情感融入其中;而造境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所说写境与造境的差别之处,在于取材非现实中实有之事物,但出于作者意念中之构想者,则是“理想”一派之所由起。

但在文学作品中,二者难以区别故而作者又说“然二者难以分别”。

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也丝雨细如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到底是写境还是造境。

《人间词话》中所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比邻于理想故也。

”造境与写境乃是因作品中取材不同而提出的两种区别,绝不可将其与“有我”“无我”或“主观”“客观”等区别混为一谈。

再则他又提出“造境”与“写境”乃是“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说明了这不过是一个分歧的支点,不可将其与各种“理想”与“写实”的派别混为一谈。

“二者颇难分别”的缘故是“造境”与“写境”之取材原就有着难以做截然区分的现象。

是可以叙事,词却无法叙事,只适合抒情,词中之境,很多都蕴含情致在里面。

所以说“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胜于“流萤渡高阁”和“疏雨滴梧桐”。

再次,《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曾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由此可见,“境界”有“大小之分”。

优美或装酷的境界一样给人以美感,这两种境界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只有个人的好恶对这种境界的判断产生影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构建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更于其中洋溢着一种喜悦闲适的心境。

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怎是一种望不到边的悲戚壮美,此境宏远壮阔,天地之间,无不是境界所包。

但两者同样让人感动,是因为不仅有大美存在于天地之间,亦有细微处的心灵感悟让人心动。

“宝帘闲挂小银钩”帘珠挂起,所见为何?应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景。

“闲挂”似是淡定,但那一缕轻愁总让人从心底无由生起,如飞花丝雨一般在心中轻扬,挥之不去,令人伤感不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秦观词中较为少见的空阔之境。

楼台隐于弥漫的雾中,津渡没于凄迷的月下。

世间之大却无处归去,引出下句“桃源望断无处寻”的感叹。

此境空远迷蒙,正应了诗人伤情的心境。

诗词的境界中,我们因此才发现深藏在这个世界中的美和世界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

“境界”在王国维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他写以“境界”二字探其本真正反映了诗,《人间词话》第九则“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自然的融入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