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暝、浣"等6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14 个字,会写“王孙、停泊"等1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o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的魅力。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词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o感受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1)上课伊始,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如《渔舟唱晚》。
(2)同时,展示一系列精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包括幽静的山林、清澈的溪流、宁静的村庄、金黄的稻田等。
图片切换时,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诗意的氛围。
2、谈话引导(1)待音乐和图片展示完毕,教师用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美妙的音乐和迷人的风景。
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宁静和美好?其实啊,古代的诗人也常常被这样的美景所打动,并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和离愁别绪。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古诗词三首”,并继续说道:“这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让我们先来看看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自主朗读1)教师向学生明确朗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向同桌请教。
同时,思考一下这三首诗词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初步感受。
"2)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古诗三首山行省公开课一等奖新优质课获奖课件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30/36
字词解释
残阳: 夕阳,快要落山太阳。 铺: 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 意思。
瑟瑟:碧绿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
射江水所展现青绿色。
可怜:可爱,令人珍惜。
31/36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19/36
20/36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 处 /有/ 些/人家。
21/36
22/36
我停车不走是 因为 喜爱黄昏时分枫树林,
经过风霜枫叶,比二比月__春__光__里__鲜_花__还__要__红__艳_。红艳
23/36
24/36
《山行》这首诗描写了—— 诗人深秋时节在山间小路上
35/36
同学们再见!
36/36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12/36
xié fēng shuāng
Xiá ×
13/36
14/36
15/36
16/36
在深秋时节山上, 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 伸向远方。
远上:向山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意思。
17/36
18/36
在白云( 飘浮地方 )有几户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地方。
⑵中止: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 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4/36
词语解释
⑶至此:意为东流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 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因为地势险峻 方向有所改变,并愈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 突出,出现。
部编五上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1)
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认“乃”等5个生字,会写“祭”等8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三)借助题目、注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四)学习一组写爱国的古诗,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准备:学习单、《病起书怀》微课、“祭”字体演变视频。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揭诗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组古诗,先看第一首。
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板书课题)2.知诗人。
(投影学习单)归纳要点: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
3.解诗题。
(1)借助注释,理解“示儿”的意思。
(2)利用学生搜集的课外资源激发兴趣。
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
在大家搜集的古诗中就有告诫儿孙如何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面对困境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示儿》这首诗陆游又要告诉儿子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要求。
(1)检查学习单:理解“示儿”“王师”“乃翁”“同”的意思。
(2)了解通假字——“元”和“无”。
(3)观看“祭”的字体演变视频。
它的左上角这个部件的意思是“牲肉”,右上角是一个繁写的“手”,下面的部件就像一个供桌,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就表示一个人恭恭敬敬地站在供桌前,手拿牲肉供奉神佛或祭祀祖先。
就是祭祀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进一步说明这首诗是他临终的绝笔。
(4)关注“九州”。
出示“北宋”和“南宋”的地图,直观理解陆游所处的南宋是被分割后的国家,为体会古诗情感奠定基础。
3.齐读古诗。
(三)抓“诗眼”,体悟诗情1.抓诗眼。
(1)全诗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是哪个字呢?(2)诗人为什么而“悲”——他悲的是什么呢?(3)追问。
陆游既然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2.引入微课——《病起书怀》。
小学语文五年级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1)重点词句:
《泊船瓜洲》中“一水”“只隔”“明月何时照我还?”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1.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认读。
(2)易读错字:隔畔聒
出示—认读—组词
2. 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2.巩固检测:
出示:准确认读下列词语:
间隔(jiàn jiān)中间(jiàn jiān)
重叠( chónɡ zhònɡ)
还乡(huán hái)还是(huán hái)
3. 趣味识字:
1.《泊船瓜洲》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秋思》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景物?他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试着完成课后思考题第二题。
5.你认为三首古诗词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或者哪里写得好,用波浪线标出来,并用简单的话写一写你觉得怎么好?
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XX县第一小学XXX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隔洛榆畔帐聒(教学重点)
2.趣味识字(字理、猜谜识字):
3.易读错字:间重还隔畔聒
4.多音字:间数重还
5.应会写字:洛榆畔帐(教学重点)
(1)写正确:畔榆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既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才情,又传达了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咏鹅》。
这三首诗以不同的题材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独特视角和感悟,激发了同学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首先,我们来讲述《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通过写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在描述山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赞叹大自然的美妙之情。
然而,最令人深思的是诗末的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对前途无限的思考和追求,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殷切期许。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更对爱国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行动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谈论《春晓》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这是在描绘春天清晨人们都沉睡的场景,鸟儿的鸣叫声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美好的日子即将到来。
而诗的最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则透露出岁月流转的无情和人生的变幻。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同学们对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界的变化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讨论《咏鹅》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以描写儿童视角咏史鹅为主题。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是在美妙的山水中引出了鹅的形象,以此展示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则是对鹅的描写,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里展示了骆宾王对鹅外貌特征和动作的细致观察。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同学们对鹅这种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启发了他们对细节观察和写作细节描写的能力。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三首古诗,同学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诗歌知识,而且培养了对语言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代表作品《登鹳雀楼》;- 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学习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教学内容:- 《登鹳雀楼》全文;- 与孔子《登楼》进行比较。
3. 教学步骤:- 导入:引入古诗词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并提问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熟悉度。
- 呈现:呈现《登鹳雀楼》的全文,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美。
- 分析:通过与孔子《登楼》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两首古诗词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 诠释: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中的主题和意义,解读其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 练习:让学生背诵《登鹳雀楼》的前几句,并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人登楼的情景。
-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小短文,表达对登楼的情感和思考。
4.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表达情况,评价其发音准确性和感情的真实度;- 审查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其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度;- 学生之间的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二、《山居秋暝》教案1. 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诗人王维和他的代表作品《山居秋暝》;- 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学习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山居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2. 教学内容:- 《山居秋暝》全文;- 山居生活的情趣和意义。
3.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山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 呈现:呈现《山居秋暝》的全文,让学生朗读并感受其中的美。
-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山居秋暝》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 练习: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韵律练习和情感表达。
-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小短文,表达对山居生活的思考和情感。
4.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表达情况,评价其发音准确性和感情的真实度;- 审查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其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度;- 学生之间的互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分享。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具】教具:课件、学生自主学习单【课前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词,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简要地记录在自主学习单上。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首首经典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5 古诗词三首》,去品味它独特的魅力。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一、《登鹳雀楼》教案【目标】1.认识和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文化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材准备】1.课文:《登鹳雀楼》;2.诗词解析:《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词语解释;3.相关文章或视频资料:介绍《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4.黑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课文解读(15分钟)1.教师朗读整首《登鹳雀楼》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韵味。
2.教师将诗的内容分段解读,分析诗的主题、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 感受古代文化(15分钟)1.教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
2.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盛况和古代文化的魅力。
Step 4 诗词鉴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发音和语调。
2.教师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解读古诗中一些比喻、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意。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
Step 5 朗读训练(15分钟)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读诗时注意语调、节奏和感情的表达。
Step 6 拓展阅读(10分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诗词相关的文章或其他古代诗词,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并拓展学生的欣赏能力。
Step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古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春晓》教案【目标】1.认识和理解《春晓》这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12《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12《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生字“熏",正确理解前两首诗古诗中难懂的词语。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两首古诗。
3. 通过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搜集资料,了解背景1、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师:(出示《满江红》)这是我们在课外背诵的词,其中有一句:“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提到的“靖康耻"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资料,或者与父母交流,了解历史事件——靖康之耻。
二:课上回顾导入1、(出示四年级相关课文图片课件)师: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下册时学习了用自己的身体挡子弹的黄继光,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今天,我们将再来一起学习两首爱国诗——《示儿》、《题临安邸》,请打开课本。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爱国文章,铺垫课堂整体基调即爱国,再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学习历史背景1、师:请同学们齐读前两首诗的诗题、朝代以及作者,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都是宋代作者写的。
师:有关宋代的历史你了解吗?教师出示相关课件,即宋元国土变化图。
介绍相关时代背景:北宋的都城为汴州,北宋的北边就是金国,金国对北宋的国土虎视眈眈,所以他们大举南侵,一下子抢去了北宋将近一半的国土,当时身在汴州的一些北宋朝廷的王师、权贵们,他们不得不向南逃到了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在杭州建立了临时政府南宋,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的建立。
师:今天这首诗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我们来好好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通过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加上同学们的课前预习,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加深记忆。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件(34张PPT)+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34张PPT)+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语言应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情。
人文主题:爱国情怀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单元导读说一说《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你读懂了什么,互相交流。
思考:这首诗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爱国课前导入《示儿》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给儿子看。
课前导入陆游(宋代)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坚持抗金斗争,晚年退居家乡。
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存诗九千余首。
《游山西村》《关山月》《书愤》等。
陆游:文学成就:主要作品:课前导入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最终灭国,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写下此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宋金对峙形势课前导入1.自由地朗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说说古诗大意。
有不明白的提出来。
3.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在空白处标上对诗句的批注。
阅读要求课前导入祭乃熏杭nǎixūnjìháng祭奠康乃馨熏香杭州新知讲解结构:上下结构组词:祭祀公祭造句: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到烈士陵园去祭奠革命先烈。
jì部首:示书写指导:注意观察上部的笔顺,下部是“示”,写得略小。
点击播放新知讲解结构:独体结构组词:乃是乃至造句: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它。
nǎi部首:乛书写指导:注意先写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撇不出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
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具】教具:课件、学生自主学习单【课前准备】1、预习三首古诗词,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简要地记录在自主学习单上。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一首首经典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5 古诗词三首》,去品味它独特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1、板书两首古诗题目,检查朗读,强调多间字“间”的读音。
(1)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
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师板书:《泊船瓜洲》)那《秋思》呢?(师板书《秋思》)(2)这两首诗老师都布置你们预习了,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理解“间”字: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读“间”,是因为——间隔京口和瓜洲两地被滚滚长江水隔开了,所以这里读“京口瓜洲——一水间”(引读)2、指导读出两首诗的节奏。
3、疏通诗意,初步交流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通过课前预习,这两首诗中你还有没有不懂的词语?(2)读懂了诗中的词语,谁来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从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三、学习《泊船瓜洲》(一)品读“绿”,感受诗人用词精妙1、我们都知道,诗总是越品越有味道,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泊船瓜洲》这首诗,看看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情。
(点课件:出全诗)2、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让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变蓝)3、在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特别有名,里面还藏着一个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呢,快快打开课后的资料袋读一读。
(出示资料袋)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
最后他从“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这句诗中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
4、诗人字斟句酌的这个“绿”字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5、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个绿字中又藏着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一下(点课件:放配乐)6、透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7、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把你看到的画面读成一句诗,那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8、这么美的画面读成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绿(点课件:“绿”字变成绿色)9、你看,一个“绿”字就让我们有了这么丰富的想象,看到了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怪不得王安石要反复推敲,最后确定用这个“绿”字呢!让我们体会着再来读一读。
(齐读)10、然而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明媚的春色吗?透过这一个“绿”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11、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他又身在何处呢?结合着前两句诗想一想(指屏幕)(二)理解“一水间”“只”,体会诗人对家乡的依恋1、诗人身在何处?——瓜洲2、这蓝色部分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点课件:出现“瓜洲”)此时,诗人就站在瓜洲岸边,放眼南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哪儿?3、同学们(指课件),从钟山到瓜洲,这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然而这么远的距离,在王安石眼里,却是(指屏幕变红字)“一水间”“只隔”,这是为什么呢?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才让诗人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体会着读。
4、其实,诗人不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这种情感,在这次赴京途中的其他诗中也有所流露。
(点课件:“青松十里钟山路,只隔西南一片云。
”)你看,都离开家乡钟山十里路了,诗人却感觉离家只有——一片云的距离可见诗人虽然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所以才会感觉(引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青松十里钟出路,只隔西南一片云。
”(三)补充诗人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思乡缘由1、同学们,家乡如此让人眷恋!那诗人为何又要离开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请同学们打开你手中的资料纸自己读一读——(点课件:出示王安石资料)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
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江宁)居住,视钟山(江宁)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在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后来,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
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
王安石万般无奈,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钟山(今南京江宁)任知府,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
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
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
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2、了解了这些,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了吧?(点课件:音乐配插图)同学们,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洲江边,皓月当空,微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诗人不禁思绪万千。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在学习单上。
3、交流学生写的内容,引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学生配乐朗读全诗。
四、借助所学方法,自学《秋思》1、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写诗的背景,通过想象画面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了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师板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如果说在奉诏进京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无限的乡愁,那又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张籍的思乡之情呢?自己读一读《秋思》,想一想。
2、是什么?——秋风(变蓝)3、在这寂聊的秋风中,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首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或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些什么。
(出示:从这句诗(这个词)中,我仿佛看到,从中我体会到。
)4、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5、补充张籍背景资料,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张籍出身贫苦,年纪很小就离开家乡,四处漂泊。
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所以只能借家书来传达对家乡的牵挂,对亲人的思念,于是,我们看到了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的画面——(引读前两句)我们读到了言难尽,又开封的思念——(引读后两句)可是这牵挂、这思念又岂是一封家书所能写的完呢?诗人只能将千言万语溶于这首诗中(齐读全诗)。
6、如果我们把刚才看到的这些画面连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可以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了。
五、对比写法1、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想象画面的方法(指板书)学习了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它们表达的方式不同。
《泊船瓜洲》借春天的景色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而《秋思》则是通过诗人写信、拆信这件事表达思乡怀亲之情。
(师板:写景抒情叙事抒情)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思乡情)六、拓展思乡诗句1、其实,古往今来,这思乡怀亲的,又何止王安石与张籍啊!那时候山遥路远,离别容易相聚难!这浪迹天涯的游子就只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
于是就有了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课件呈现:古人思乡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2、师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