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生物与健康讲课稿
人体微生态与健康宣教版课件
![人体微生态与健康宣教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6494ebf46527d3250ce022.png)
Aller-5益生菌产品
强强联合 以做药的专业态度生产保健食品
Aller-5益生菌产品
3
01
人体的微生态
Human Microbiome
人体的微生态
人体微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呼吸 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5大生态领 域
? 人体微生态菌种类达目1前00人0余们种对宏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 数量达100万亿个(已人经体有体细了胞深的刻1的0万认亿识个,1微0倍观)生态平 ? 重量约1271克,相当衡于却肝远脏未的受重到量应有的重视。认识人 ? 99%是以双歧杆菌和体类微杆菌观为生主态的平专衡性的厌重氧要菌性,保持微 ? 1%是兼性厌氧菌(以生乳态酸平杆衡菌,为才代表能)使人类对外适应大
益生菌与健康 益生菌(Probiotics )的定义:
? 当足量补充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的微生物?
(FAO/WHO, 2002)
最先发现益生菌可以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帮助消化吸收,维护人体健康;后来发现 除此之外,益生菌还有更广的作用,如调 节免疫力等。现在对益生菌的定义中,已 经没有促进菌群平衡的字样,而是广义的 促进健康的作用。
环境,对内适应微环境,保持生命 与环境的统一。
5
人体的微生态
肠道菌群: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
6
人体的微生态
肠道菌群功能
7
人体的微生态
人一生中肠道菌群的发展历程
8
人体的微生态
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体内的微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药物滥用
营养过剩
精神压力
这些饮食和环境的变化,都 使我们体内的菌群,包括它 们的组成、数量和平衡发生 了很大的改变。使我们处于 亚健康状态。而体内肠道菌 群失调又会引起一系列潜在 的疾病。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PPT课件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b409e09ec3d5bbfd0a74dd.png)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与人类的 关系极为密切,其中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 的、必需的.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 :
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研究微 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环境)相互 关系的科学。
• (6).皮肤
• 皮肤分泌物、衣物等因素影响,在不同部位 上的细菌种类不同
• 常驻菌: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 喉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 非常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由
于= • 大多数皮肤微生物是直接或间接同汗腺有关 的,因为毛囊是微生物生存的一个理想环境
常住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三.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菌群 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实验表明,在肠道无菌 情况下,由外界输入的致病菌可迅速增殖;而在有正常菌 群存在的肠道中,由于竞争优势,使得致病菌增殖速度明 显下降,显示出正常菌群对外袭菌的低抗作用: ①.生物屏障作用:竞争黏附,形成微菌落、生物膜、定植 抗力 ②.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其他细菌; ③ 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④降低pH 值;
③ 肠道分泌物如胆酸、溶菌酶等可抑制细 菌生长; ④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5).泌尿生殖道:
阴道常住菌有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阴道 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双岐杆菌等,乳杆菌为优 势菌群。 正常情况下,女性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丛对女性 泌尿生殖系统具有自洁作用,尤其是某些细菌的酸性 代谢产物所形成的酸性环境可抵抗多种病原体的入 侵。 女性尿道外部与外阴部的细菌相似,有葡萄球菌 、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乳杆菌及真 菌等 正常男性泌尿道不含有细菌。男性尿道口有葡萄 球菌、拟杆菌、耻垢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等
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
![微生物与健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fe13b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11.png)
这些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它们分别叫 什么?
1.7微生物与健康
你知道哪些微生物与健康有关的例子吗?
医药
微生物与健康 食品
污水和垃圾处理
医药
你知道疾病的元凶是什么吗? 细菌和病毒
肺炎球菌 伤寒杆菌 冠状病毒 痢疾杆菌
巴斯德
法国科学家
第一个把微 生物与疾病 联系起来的 人。
弗莱明
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青霉 素,使千万 人免于肺炎 等疾病侵染 致死。
人工 减毒
免疫学之父 爱德华·琴纳
注射
激发
免疫 系统
病毒
原 理
再次入侵 免疫
2 食品
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者帮助生 产食物,但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面包发霉橘子ຫໍສະໝຸດ 霉青霉菌蘑菇面包
甜酒
腐乳
泡菜
酸奶
3 污水和 垃圾处理
除臭
污水的生 物处理
分解有 害物质
垃圾的生物处理
肥料
沼气 发电 堆肥
袁隆平爷爷 的杂交水稻
克隆羊多莉
基因
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观察范 围是怎样拓展的?
眼睛
放大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第四章人体微生物ppt课件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第四章人体微生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b8f0a31b765ce04081448.png)
可以说皮肤正常菌群是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 它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 理作用。
2.口腔菌群 口腔黏膜上栖息着卟啉单胞菌、梭杆菌、普
氏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溶血链球菌、乳酸杆菌、 变形链球菌、韦荣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衣氏 和内氏放线菌以及白色念球菌等。
生理功能: 在维持口腔洁净,抵御致病菌生物侵袭(防
免疫球蛋白A,能中和病毒、毒素和酶及致病菌等生 物活性抗原,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阻止致病菌对肠 上皮黏膜细胞的黏附;sIgA与机体补体及溶菌酶还具有 协同杀菌作用,故胃肠黏膜屏障是宿主整个免疫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肠壁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在免疫屏障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IgA产生的初始阶段,产生和制备IgA的浆细胞的转化 是在T细胞辅助下完成的——T细胞分泌白介素-2和白介 素-5等细胞因子——促进浆细胞的分化、成熟并分泌 IgA。
数量(每克样品) 108-109 109-1010 1011-1012 102-105 102-104 104-107 109-1012 108-109 108-109
Hale Waihona Puke 厌氧菌:好氧菌 3-10:1 1:1
102-103:1 1:1 1:1 1:1
102-103:1 5-10:1 5-10:1
二、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5.正常菌群的免疫赋活作用
(1)肠内正常菌群可作为抗原刺激,激活机体黏膜棉衣系统 (如使潘氏淋巴细胞增殖)——浆细胞——细胞B——向结肠黏 膜移迁——刺激淋巴细胞分化和增殖——经胸导管向脾脏移迁— —到达结肠黏膜——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物结合形成sIgA的 管腔分泌。
(2)正常菌群作为外来抗原刺激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经抗原提 呈作用后——刺激T、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被激活的淋巴细 胞(吞噬细胞、白细胞等)能够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被激活的 淋巴细胞随之产生IgM和IgG抗体。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ppt课件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2b622b524de518974b7dbf.png)
.
6
四、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
7
五、肠道中“菌衡”是关键
正常人的肠道微生物,维护着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有 益菌多,菌群平衡时,人体的肠道功能就正常。
.
12
七、肠道微生物对人体影响的总结
有害方面 (1)各种因素如宿主生理、食物、药物 放射治疗等都会破坏 肠道内菌相间的平衡,从有益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占优 势转向有害菌占优势,从而导致许多肠道疾病,包括肠癌、肠 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而且会使肠内条件致病菌乘机侵入引起 肠内感染。 (2)许多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有致癌作用,微生物通过代谢 把无毒前体转变成致癌物质(如酚类,吲哚,胺类等)
一旦人体滥用抗生素、止泻药、饮食不当或者长期受 到各种有害物刺激,肠道菌群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各种有 害菌就会长驱直入、大量滋生,导致有益菌比例远远少于 有害菌,菌群平衡遭到破坏。
.
8
五、肠道中“菌衡”是关键
The gut microbiota of the elderly has been reported to show different microbial compositions and greater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compared to younger adults.
未洗的手指
清水洗净的手指
肥皂洗净的手指
.
4
二、人体中的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是指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细菌。如 定植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等能向宿主提供必需的维生素B1、 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K 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条件致病菌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 疾病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一般在肠道不致病,在泌尿道或腹 腔中可引起感染。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件》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e5f2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8.png)
4 微生物学的历史
探索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功能, 如帮助消化食物、维持免疫系统等。
回顾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科 学家的贡献。
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益处
探索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如合成维生 素、保护肠道健康等。
疾病
了解常见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感冒、肺 炎等,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
微生物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介绍全球范围内的疫苗合作项目,以应对 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益生菌对人体的作用
1 肠道健康
2 免疫系统
探索益生菌对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机制。
了解益生菌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并 探讨其对疾病预防的潜力。
3 消化吸收
4 其他作用
讲解益生菌在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中的 作用,以及它们对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件
这个课件将带你深入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探讨微生物在我们的生 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基础知识
1 微观世界的奇妙
2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
揭开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认识微生 物的分类和特性。
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以及其在自然 界和人体中的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3 微生物的重要功能社区措施
探讨社区防疫的重要性, 如疫苗接种、密切接触 者管理等。
公共卫生措施
了解国家和地区层面的 公共卫生政策和控制策 略,以控制微生物疾病 的传播。
探讨PCR、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
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
快速诊断方法
介绍快速诊断方法,如免疫层析法 和质谱技术,以提高微生物检测的 效率。
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
基因工程疫苗 新型疫苗载体 全球疫苗合作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资料讲解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d30e1f3284ac850ac02424f.png)
80S
17
(二)微生物的类型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细胞结构。
特点 有完整的细胞核:有核 膜、核仁和染色体。
有完整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种类:真菌。
2020/6/20
18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细胞结构。 特点 无完整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只
有核区 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种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衣原体、螺 旋体、立克次 氏体。
Cncnc-micro 31
四、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
1、保证和控制药物质量;
2、利用微生物制造药物。。
3、防止和减小药材、药物原料、制剂在 运输、生产和储存中的腐败变质。
4、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关的理论和 技能知识。
2020/6/20
32
五、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经验微生物学时期(16世纪以前) ❖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7~19世纪) ❖现代微生物学时期(20世纪以后)
2020/6/20
42
抗生素与化学药物的发现 与应用
❖1910年 化学药物首先研制成功 ,开创治疗微生物疾病的时代
❖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为人 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2020/6/20
43
▲弗来明1929年发现青霉素
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
❖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 机遇只青睐那些孜孜 不倦的攀登者!
霍乱弧菌、白喉杆菌
…) 2020/6/20
40
伊凡诺夫斯基(俄国 ) :1892第一 个发现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的人。
许多动物、植物、细菌、人类病毒相继 发现。人类传染病中约80%由病毒引 起。
2020/6/20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说课稿)科学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说课稿)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09f85c12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1.png)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说课稿)科学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微生物相关的图片,如酸奶、泡菜等,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观察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如制作酸奶、泡菜等,观察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资料讲解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资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d30e1f3284ac850ac02424f.png)
2020/6/20
3
❖ 微生物来说是为毁灭我们或使我们痛苦 而生的吗?
❖ 对微生物来说,我们的身体是居所、食 物和传播中转站。它们并不是为毁灭我 们或使我们痛苦而生的。
2020/6/20
4
微生物和进化
2020/6/20
5
❖ 人类机体拥有一套强大的化学武器系统 ——免疫机制,免疫细胞四处巡查,搜 索一切可疑的外来蛋白质,发起攻击。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 病菌和病毒是人类的敌人。我们正处于战争 状态,对手是艾滋病毒、冠状病毒、甲型流 感病毒等等,我们必须赢得胜利
2020/6/20
2
பைடு நூலகம்
❖ 传染病给我们带来的生理痛苦,并不是 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只是无心的结果。
❖ 在这些痛苦中,有的是微生物为了增强 自身传播能力而采取的手段的副产品, 比如拉肚子;有的是机体自身的防卫措 施,比如发热(为了把微生物烤死);有 的对微生物和人体双方都有好处,比如 咳嗽和打喷嚏。
物繁殖。
23
2、空气中的微生物
种类: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 来源:土壤、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 药物生产中空气中的微生物控制: 一般生产区:干净、整洁; 控制区:10万级,菌落数不得超过10个; 洁净区:一万级、100级 空气消毒:常用甲醛熏蒸或紫外线杀菌
2020/6/20
24
3、水中的微生物
❖ 病原微生物演化出欺骗、逃避和反攻的 手段,对抗免疫作用。而我们再演化出 对付这些手段的手段。这是一场不是你 死就是我亡的拉锯战。
2020/6/20
6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 维系自然界的生物链和新陈代谢; 2. 农业方面:根瘤菌; 3. 工业方面:食品酿造、皮革、纺织、石油和化工; 4. 医药卫生方面:抗生素和维生素的生产,基因工程中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优秀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b5f66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98.png)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优秀说课稿这次我说的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微生物与健康》这一课。
科学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我认为要体现六个字——“实践·理解·迁移”,这也是我的教学主张。
以任务驱动学生主题探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微生物与健康》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微小世界》单元的第7课,指向13个核心概念中的“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和“生命的延续与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
本次说课采用2022年版新课标的思想来说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二是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微生物的观察学习到此为止。
因此,本课的学习是延续学生对微生物探究学习的兴趣,学以致用,将科学学习与生活、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那么学生的情况又怎么样呢?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因此,促进学生探究活动中的“实践·理解·迁移”,对促进科学思维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本单元中,学生随着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明与改进,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和认识了身边的微小物体、细胞与水中的微生物,但是,学生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微生物与食物、微生物与环境、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关系是不清楚的,这也是本节课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是整理资料、归纳信息的能力还需要继续培养,包括对信息的鉴别和理解。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科学观念目标:通过资料的查找和整理,知道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有害。
科学思维目标:能够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辩证地看待微生物的功与过,能解释人们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服务的事例,指导健康生活。
人体微生态演讲稿
![人体微生态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cc89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6.png)
人体微生态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人体微生态的话题。
人体微生态是指人体内外共存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共同生存,对人体健康和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微生态的重要性。
人体内外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同时,它们还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感染。
可以说,人体微生态是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人体微生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微生态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肠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口腔微生物的变化与牙周病、龋齿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维护良好的人体微生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如何维护良好的人体微生态。
首先,饮食是影响人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
多样化的饮食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微生态平衡。
其次,生活方式也对人体微生态有着重要影响。
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减少压力等都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人体微生态。
此外,避免滥用抗生素、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维护人体微生态的重要方法。
最后,让我们共同呼吁大家关注人体微生态,重视维护良好的微生态平衡。
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帮助自己维持良好的人体微生态,保护自己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人体微生态的研究,探索更多的维护人体微生态的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
![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6ddc944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0.png)
人体微生物群与健康人类身体内共生着大量微生物,称为人体微生物群。
它们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微生物群与人类身体健康、免疫系统、代谢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人体微生物群的概念、分类、分布、功能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一、人体微生物群概念和分类人体微生物群指的是生于人体组织之中,没有感染而持续存在的单细胞微生物类群。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和古菌等,其中以细菌最为广泛和重要。
人体微生物群在人类的生理、代谢、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微生物群包括皮肤微生物、口腔微生物、肺部微生物、泌尿生殖系统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等。
肠道微生物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人体微生物群,其种类多种多样,数量也非常庞大,约占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以上。
二、人体微生物群分布与功能1. 皮肤微生物皮肤表面涂有一层细菌群,这些微生物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抢占人体对致病菌的位置、调节皮肤PH值等方式帮助人体维持皮肤健康。
但是皮肤微生物群的失衡也会导致各种皮肤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2. 口腔微生物口腔微生物群主要分布在口腔表面、唾液、牙菌斑中等。
它们有着很多重要的功能,如保护牙齿健康、预防口腔疾病、影响食欲和消化等。
3. 肺部微生物人体肺部微生物非常少,但是它们可能会在某些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如肺炎、支原体感染等。
4. 泌尿生殖系统微生物泌尿生殖系统微生物包括膀胱内生物群、女性阴道微生物等。
它们有助于防止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对女性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至关重要。
5. 肠道微生物肠道微生物群是最为丰富和多样的人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
它们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合成必需营养物质、调节免疫系统和影响身体代谢等。
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肥胖症、自身免疫疾病等。
三、人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关系1. 免疫系统和炎症人体微生物群对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和调节。
肠道微生物群对于免疫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c0555b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f.png)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微生物与健康》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生物与健康》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前几册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
但微生物是一个微小而广泛存在的生物群体,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健康的情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微生物的特点、分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的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点,如体积小、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等。
3.学习微生物的分类: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微生物的分类。
4.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微生物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5.学习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
6.探究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微生物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物与健康-人体微生物及合理用药-推荐课件
![微生物与健康-人体微生物及合理用药-推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f0510e33687e21ae45a90c.png)
促机体代谢和营养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体内药物代谢过程
肠道正常菌群能延长聚乙烯雌酚或吗啡等药物的半衰 期,延缓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甚至参与肝肠循环等。 因此药物代谢也是有肠道菌群参与的(尤其是口服给药) 复杂的生理过程。
中国的微生态学研究自1979年10月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 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下属的正常菌群学会的成立、1988年2 月1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的成立有了学术组织。 1988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
微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微生态学的基础、教学、临床、 中医药、动物、植物、感染、微生态调节剂等。
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
肠道正常菌群
胃内定植着酵母菌、螺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 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很少有常住菌):肠球菌、 乳杆菌、肠杆菌等路过菌; 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群:50个菌属400~500个菌种 组成。
✓ 维持机体生物、化学、免疫屏障; ✓ 对宿主营养、健康、抵御致病微生物侵袭、提高定植抗力、免疫、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of DUT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
人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 局部的生态平衡系统。
作用:人体的免疫、疾病防御、营养、消化和吸收 ; 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力量。
发挥这些作用的前提: 微生物、人和环境三者之间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
皮肤菌群 皮肤腺管中有厌氧的疮疱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 皮肤表面还栖居着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棒杆菌、 微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和皮癣菌等皮肤正常菌群。
人体第一道生物屏障; 对于皮肤的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等具有重要生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微生物与健康
编者按:人体内外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营养、合成维生素、参与代谢调节、调控免疫机能、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
每个人都携带着具有其个体特征的微生物群体,对个体微生物的研究将在医学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治疗和诊断途径。
陈紫微编译
微生物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但长久以来,它们总是作为致病源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实际上,我们的体表和肠道中也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并不会使我们生病,反而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小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却鲜为人知。
大量居住在人体的微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人体微生物的种类有数千种,其数量是我们自身细胞总数的1到10倍。
我们常说人体寄生着大量微生物,而更确切的说法是,它们与我们共生。
早在人类在地球上行走之前,动物与微生物就建立起各种互利共生关系——动物体为微生物提供保护及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作为回报,微生物则发挥其基因优势,帮助动物分解营养物质、合成维生素等。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向微生物“借基因”是动物获得新技能的
一条捷径。
有科学家把人体的微生物群落看做是一个新近发现而尚待探索的“器官”,因为它们参与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各项生理过程。
比如,居住在大肠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合成人类自身无法合成的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B2、B7是细胞能量代谢所需的辅因子,维生素B6在氨基酸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生素B9参与核酸的合成……这些生化反应对于微生物和人类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B族维生素是微生物和人类共同所需的。
然而,还有一些微生物基因却是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服务,比如,肠道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K可以帮助人类凝血,对微生物自身却用处不大,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微生物和人类共同进化的证明。
小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人类无法消化的营养物质,使其易于被人体吸收。
肠道微生物们是分解淀粉、纤维素、蔗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好手,据估计,人体吸收的卡路里中约有10%是在微生物的协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它们,这些营养物质就只能穿肠而过。
肠道微生物还会分泌信号分子到人体血液中,参与大范围的代谢调控。
从肠道微生物释放的信号分子不仅参与调节肝脏和肌肉细胞对能量的储存和利用,还能影响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甚至参与调控我们的食欲和体重。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我们大肠的细菌在分解食物中的纤维
素时,会产生蚁酸,蚁酸通过血液系统到达肾脏,调节盐代谢,从而影响我们的血压。
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我们消化吸收营养、参与身体的代谢调控,它们甚至影响着我们身体的免疫机能。
微生物影响人体免疫功能的方式有很多:首先,微生物生长时会分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所以,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可以帮助我们抑制其他病菌的侵入。
另外,微生物在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实验发现,在无菌环境中长大的小鼠小肠周围的淋巴组织发育紊乱,没有正常小鼠所具有的毛细血管系统,体内的抗体也很少。
不仅如此,微生物还会不断地“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有益的肠道微生物能增强我们体内的抗体合成,同时能提高宿主免疫系统对自身微生物和自身细胞的识别容忍,从而降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抗炎物质,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炎症发生率低的个体,患癌症的风险也较低。
肠道微生物还会影响大脑发育、调节我们的情绪。
一些微生物能合成大脑发育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ARA和DHA,这些物质是神经元生长和维持所需的重要成分,人类自身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摄取或依赖肠道微生物的帮助。
另外,我们的肠道周围有很多神经结,它们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相连,
形成脑-肠神经轴。
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GABA、5-羟色胺、褪黑激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参与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
图1:肠道微生物合成的信号分子(如5-羟色胺)可能通过体液系统或迷走神经连接参与调节激素分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情绪认知。
除了肠道,我们的皮肤和粘膜表面也居住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除了分泌抗生素,帮助我们抵御病原菌外,还可将皮脂腺的分泌物转化为一种具有保湿作用的油脂,滋润我们的皮肤。
另外,皮肤和粘膜表面的微生物代谢会调节体表局部的酸碱性。
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女性阴道中的乳酸菌,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使阴道环境的pH值在4左右,这样的酸性条件使得许多病原性的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无法生存。
研究发现,艾滋病通过阴道传播的最低病毒浓度比通过血液传播的最低浓度
高一万倍,这与我们阴道中居住的微生物不无关系。
个体微生物的分布及变化
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
身体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生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源、酸碱度、富氧程度、生长的基质等,因此,不同身体部位的微生物种类也不相同。
与此同时,每个人所携带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相对数量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我们的“微生物谱”受性别、饮食、气候、年龄、职业、卫生习惯乃至个体基因差异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微生物种群在不同身体部位的差异性大于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家庭携带着种群和数量相似的微生物组群,科学家甚至可以通过微生物谱来判断个人及物品所属的家庭,而这一技术很有可能在未来应用于法医鉴定。
在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还发现,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受居住者的影响,而非相反。
据悉尼大学的微生态学家Andrew Holmes解释,该结果表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生态惰性(ecologically inert)”,它们并不会主动生长,家居物品的表面只是被动地接受居住者带来的微生物,也就是说“是我们接种了屋子”。
每个人携带的微生物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婴儿在母体中的发育环境是无菌的,但出生时就会接触到母亲产道中和皮肤
上的微生物。
非常小的婴儿不同身体部位的微生物并没有区域化,微生物种类也较少,但出生后几周,他们就会从环境中获得各种微生物,不同身体部位的微生物也开始出现差异化。
从6个月到3岁,孩子身上的微生物种类会持续增加,3岁时,孩子的微生物谱与成人的差别就不大了,但一些发育事件,如青春期、怀孕、停经等,还是会引起微生物种群的较大变化。
65岁后,人体微生物的种类减少,微生物谱的个体差异性降低。
总的来说,人体微生物的种类在幼年时最为丰富,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微生物的丰富性降低。
一些个体事件,如发烧、抗生素的使用、饮食结构的改变等,也可引起微生物谱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持续数年乃至终身。
想照顾好这些生活在我们身体内外的小伙伴,除了不能滥用抗生素,调整我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可行之法。
实验表明,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质以及膳食纤维、水果、蔬菜摄入量的减少会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代谢活动的改变,这一变化被认为是肠道炎症发生概率的升高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高纤低糖低脂的饮食会促进有益肠道菌群的生长。
个体微生物研究的应用随着关于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研究
报道的增加,科学家和医生们逐渐深入地了解到人体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各种疾病的关系,重建和调整菌群生态平衡也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展开了新的途径。
近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是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发现,肥胖者和瘦人的肠道中生活着不同的微生物群体,肥胖者所具有的肠道菌群更擅长从食物中获取能量,而且它们会分泌信号促使身体将能量储存为脂肪。
实验证明,从超重小鼠肠道中转移微生物到瘦鼠体内,会使瘦鼠体重增加。
高糖、高脂和单一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造成肥胖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能量的过度摄取,还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营养结构会使那些促成我们肥胖的肠道菌繁荣昌盛。
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的基因是确定的,生活习惯也很难改变,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移植则可能为肥胖治疗另辟蹊径。
早在193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皮肤学教授John H. Stokes 及同事Pillsbury就根据实验证据和临床观察提出了“脑-肠-皮肤理论”。
他们在论文中提出,抑郁焦虑的精神状态可能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进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而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可能促进局部及系统炎症的发生,包括皮肤炎
症。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便秘、口臭、肠胃不适的人比较容易有皮肤问题。
与之相应的研究显示,有40%的痤疮患者都有胃酸不足的问题,而这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重要因素。
Stokes和Pillsbury在当时就提出通过补充乳酸杆菌和鱼肝油来改善由精神压力所引发的肠道和皮肤问题的恶性循环。
有意思的是,他们研究完成不久,就有另一名研究者报道了在53名精神病人的体内检测到嗜酸乳杆菌水平的降低。
图2:在一般性痤疮中可能存在的肠-脑-皮肤相互作用模型:心理压力[1]与高脂低纤的饮食[2]结合,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3],进而引起肠道微生物的改变[4]。
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壁渗透性的变化,一些内毒素随即进入血液[5],这会导致机体系统炎症和氧化压力增加,在一些痤疮易感个体中,这些连锁反应会使皮脂分泌增加、痤疮恶化[6],进而增加精神压力。
与人体微生物平衡有关的可能性疾病还有很多,包括营养不良、龋齿、糖尿病、胃肠溃疡、抑郁症、癌症、哮喘、过敏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随着对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逐渐深入的了解,没有选择性的广谱抗生素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针对致病菌的特异性抗菌药,甚至是一些帮助我
们调整身体微生物平衡的益生菌和促生素。
同时,对个体微生物谱的研究,不仅可以应用于法医鉴定领域,在疾病诊断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