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七习俗有哪些
春节初一至十五习俗禁忌_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讲究忌讳
![春节初一至十五习俗禁忌_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讲究忌讳](https://img.taocdn.com/s3/m/b141429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f.png)
十四禁忌:不可晒衣物、不可动土、不可倒垃圾、不可理发等。
初二禁忌:不可远行、不可婚嫁等。
十五禁忌:不可远行、不可婚嫁、不可针线等。
初三禁忌:不可探亲访友、不可串门等。
初一禁忌:不可动怒、不可吵架、不可打碎东西等。
初四禁忌:不可打扫卫生、不可倒垃圾等。
十五禁忌
忌打碎东西:初一至十五期间,打碎碗碟、水缸等物品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会带来厄运。
初八习俗
放生祈福
观花灯
吃饺子
拜八仙
初九习俗
祭天: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民间会举行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放天灯: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放天灯,以示庆祝和祈福。
饮食习俗:有些地方会吃年糕、吃汤圆等,寓意着年年高升、团团圆圆。
游玩习俗:有些地方会举行庙会、花市等游玩活动,人们可以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年货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不要倒垃圾,避免将好运倒掉
不要打扫卫生,避免将财运扫除
不要外出借钱,避免将财运借走
不要说脏话,避免将好运气赶走
初七禁忌
不要去医院或看望病人,以免带来晦气
不要借钱给别人,以免财运受损
不要倒垃圾,以免财运被倒掉
不要吵架或打架,以免影响家庭和睦
初八禁忌
不要向人讨债
不要晒衣服
正月初三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三习俗:不宜拜年
正月初三习俗:不宜扫地
正月初三习俗:不宜倒污水、倾倒垃圾
初四习俗
习俗:迎灶神
习俗:吃折罗
习俗:扔穷
习俗:忌出远门
初五习俗
破五:这一天是送穷神、迎财神的日子,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清理垃圾,以示送走贫穷,迎接财富。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ff9c28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d7.png)
传统: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点燃 火堆,放鞭炮,驱走霉运和灾 祸
寓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家庭安康
烧香祈福
初四习俗: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幸福 烧香地点: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 烧香时间:早上或晚上,根据当地习俗而定 烧香方式:点燃香烛,虔诚祈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
忌出行
● 初四不宜外出,以免影响家庭运势忌出行 ● 初四忌讳出远门,避免不吉利的预兆 ● 初四不宜出行,以免遭遇不测之祸 ● 初四忌讳出远门,以免影响家庭运势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生成了以下几条介绍: 忌出行
• 忌出行 ● 初四不宜外出,以免影响家庭运势忌出行 ● 初四忌讳出远门,避免不吉利的预兆 ● 初四不宜出行,以免遭遇不测之祸 ● 初四忌讳出远门,以免影响家庭运势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生成了以下几条介绍: 忌出行
• 忌出行 ● 初四是春节期间忌讳出行的日子,因为民间认为初四是恶日,容易招惹灾祸。 ● 在初四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留在家里,避免外出旅行或办事,以免带来不幸。 ● 在一些地方,初四还有“小过年”的别称,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祖、祭神,祈求平安顺利。 ●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些传统习俗,但一些人仍然会遵守初四不出行的习惯。
福
注意事项:避 免打破东西, 不要说不吉利
的话
祭土地爷
时间:正月初六
习俗:在家中设香案,摆上三牲、水果等祭品,由家长主祭,祈求土地爷保佑家人平 安健康,五谷丰收。
历史渊源: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感恩,认为土地爷是掌管土地 的神灵,能够保佑土地和家人的平安。
地区普及程度: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 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壹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72d92f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3.png)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拜年贺岁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迟起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爷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陈竞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
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迎财神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亦称“人胜节”“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
![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016e082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a.png)
大年初一至初九的民间习俗大年初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这一天,人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开门迎福。
在许多地方,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寓意着驱赶邪祟,迎接吉祥。
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则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祝福晚辈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初一的早餐,有的地方会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
还有的地方会吃汤圆,寓意着团圆美满。
这一天,大家都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吉祥话,以讨个好彩头。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回娘家的女儿通常会和家人一起吃饭,聊聊家常,分享彼此的生活。
在一些地区,初二还有祭财神的习俗。
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祈求财神保佑新的一年财运亨通,生意兴隆。
大年初三,又称为“赤狗日”。
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会不吉利。
所以这一天人们通常不会外出拜年,而是在家中休息。
有的地方还认为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要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惊扰了老鼠,给自己带来麻烦。
大年初四,是迎接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神在过去被认为是掌管家庭饮食和炉灶的神灵。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供品,恭迎灶神归来,希望新的一年能够衣食无忧。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
这一天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
初五还是商家开业的日子。
因为春节期间店铺大多关门休息,到了初五,人们认为已经破除了禁忌,可以开始新的生意,祈求财源广进。
大年初六,这一天要送穷鬼。
家家户户会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
同时,这一天也是店铺正式开张营业的日子,大小商家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
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被称为“人日”。
传说女娲在这一天创造了人类。
所以这一天人们会吃七宝羹,用七种蔬菜煮成的汤羹,来祈求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大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大年初一到初十风俗
![大年初一到初十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fb9efa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f.png)
大年初一到初十风俗正月初一:开门炮仗、拜年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正月初二:送年、祭财神正月初二(有的在日落以后),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茔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
各家各户将供奉的祖宗牌位及竹编请下,请上财神供奉。
民间所供财神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正月初三初四:回娘家出嫁的女儿或者孙女正月初三要回娘家探望长辈和双亲,并准备供品祭拜祖先,祈求全家平安。
在这一天里,难得一见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都可以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地欢庆一番。
正月初五初六:破五、送穷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送穷就是送走五穷,五穷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即在这一天大扫除,放鞭炮,烤肉,爆豆,吃饱饭等等形式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买卖人通常在这一天祭财神。
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
据《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3位神仙。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语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语](https://img.taocdn.com/s3/m/b0d2330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e.png)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语1、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2、关帝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
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
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
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
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回娘家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
“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过节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
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喝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https://img.taocdn.com/s3/m/d71aa9e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8.png)
初一到初七的年俗初一到初七的年俗1、大年初一年俗: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大年初二年俗:迎婿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而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
3、大年初三年俗:赤狗日——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
4、大年初四年俗:折罗——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
5、大年初五年俗: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6、大年初六年俗:送穷——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
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大年初七年俗:人日——民间流传的关于“人日”的各种习俗非常多,比如有剪彩纸的习俗,人们将彩纸剪成花或人的形状,或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大门之上,以此象征新一年人丁兴旺。
初一到初七的禁忌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忌讳最多的一天1、大年初一不能用剪刀。
大年初一用剪刀寓意着“这一年容易招惹口舌之争,容易惹事端”,因此这一天禁止做针线活。
2、大年初一不能扫地。
大年初一是迎接财神的日子,会有财神降临,如果这一天扫地就会把家里的财运带走。
因此,无论除夕夜在地上制造了多少垃圾,在大年初一都不要清理,也不要丢垃圾。
如果把“扫帚星”引来,就会倒霉运。
3、大年初一不能把房间里的水往外泼。
这点和上面是一个道理,大年初一把房间里的水泼到院子里,就会带走家里的财运和福运,是不吉利的。
大年初一到初八习俗正月初一到初八有什么讲究和习俗
![大年初一到初八习俗正月初一到初八有什么讲究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95f07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e.png)
大年初一到初八习俗正月初一到初八有什么讲究和习俗大年初一到初八习俗正月初一到初八有什么讲究和习俗1、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讲究的是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是必不可少的,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正月初二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饭住下,俗称“住娘家”;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3、正月初三民间风俗这日称为“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扫出,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的民间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020210c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d.png)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传统的节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
下面分享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活动11、除夕——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习俗: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春节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家人吃团圆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习俗:扫墓、踏青。
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顺口溜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5740e93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4.png)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顺口溜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顺口溜: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
其他春节顺口溜如下:
1、二十四扫房子。
2、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转。
3、上马饺子下马面。
4、十一、十二八宝粥。
5、二十五去碾谷。
6、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7、二十七宰公鸡。
8、二十三糖瓜粘。
9、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10、三六九,往外走。
11、初九、初十白米饭。
12、三十晚上熬一宿。
13、嘱咐截紫绉,要把靴口沿。
14、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
15、带子红网纲,官粉四五钱。
16、二十四扫房日,十五去碾谷。
17、年到初七八,家家劣粥钵。
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061e3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72.png)
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鸡日”,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传统习俗为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2、正月初二: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北方)、回娘家。
3、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是“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传统习俗为烧门神纸。
4、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5、正月初五:正月初五是“牛日”,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传统习俗为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6、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在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马会养得很好,传统习俗为送穷、启市。
7、正月初七: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传统习俗为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8、正月初八:正月初八是“谷日”,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传统习俗为顺星、放生祈福。
9、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传统习俗为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要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
10、正月初十:正月初十是“石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些地方这天要向石头焚香致敬。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dcbbb8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9.png)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以下是一些与春节初一到初七相关的风俗习俗。
1. 初一: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人们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称作“拜年大军”。
在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习俗也象征着年轻一辈对长辈的敬意。
2. 初二:初二是燃放鞭炮的日子。
人们相信鞭炮能够驱邪避灾,迎来吉祥和平安。
燃放鞭炮的声音铿锵有力,也为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3. 初三:初三是探亲访友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开始互相走访亲友,互道新年祝福。
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一同共度时光,团圆的氛围弥漫在每个家庭中。
4. 初四:初四被称为破五日,有着特殊的饮食风俗。
人们认为吃饺子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因此许多地方会准备饺子宴来招财进宝。
此外,初四还有祭祀祖先和迎财神的习俗。
5. 初五:初五是祭财神和摆年货的日子。
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财神,祈求来年财运亨通。
同时,许多人也会去集市上购买各种年货,如水果、糕点、装饰品等,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6. 初六:初六是祭祀家神的日子。
人们会祭拜家中的神明,感谢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健康。
还有一个传统的活动是在初六去庙里烧香祈福,希望能够得到神明的保佑和祝福。
7. 初七:初七被称为人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人们在这一天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庙会和各种活动,供人们参与娱乐和享受休闲时光。
这些风俗习俗使得春节初一到初七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氛围,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春节期从初一到初十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期从初一到初十都有哪些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ba4785d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0.png)
春节期从初一到初十都有哪些习俗正月初一:开门炮仗。
开门炮仗。
正月初一清晨,开门大吉,先放鞭炮,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霞,称为“满堂红”。
这时瑞气满街,喜气满门。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象征、喜庆心情的表达。
对经商人家夹说,放爆竹是为了祈福新的一年大利大发。
旧习认为,敬财神要抢先,放爆竹要殿后。
据说,想发大财者,炮仗要放到最后才算心诚。
正月初二:祭财神。
正月初二,是开斋日,也是米娘娘生日,又是祭财神日。
这天清晨,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大多住户家常年无供奉的财神像或牌位,就临时到香蜡铺请一位极糙的木刻版、水彩印刷的‘‘增福积宝财神”码儿,或是将除夕接进的那些财神夹在木制夹子上,设一祭坛;店铺则仍在原奉祀的“三财”神龛前设坛。
这日有登门售财神像者,如不购买,只能回答“已有”,忌讳说“不要”,以避不吉。
买卖人家祭财神通常用五宗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求当年发大财。
住户祭财神则用猪、羊肉各一方,馒头三碗,每碗五个,汤三盅,茶水一杯。
买卖人家由掌柜的掌管致祭,住户则由长辈掌管致祭,程序是燃灯、拈香、叩首,然后将财神码儿放在院中钱粮盆内,用松树枝、芝麻秆一同焚化,同时院中鞭炮声似爆豆响起来。
正月初三: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这一天,凡是住宅周围有井的人家,一早要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拿开,叫开井。
这天又叫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掌管夏天。
所以“小年朝”按例应祀祖祭神。
小年朝又为谷子生日,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认为如有犯者,会使谷物减产。
正月初四:禁出门。
传闻这天为灶君下界查户口日,因而各家各户都要禁忌外出。
正月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民俗认为破五前的许多禁忌过此日都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
现在有的人家只吃两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没有不吃的。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是什么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b39311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00.png)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是什么过年春节期间正月里每天都有特定的习俗,每一天也都会有不同的饮食及习俗讲究。
那么在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下面快点来了解看看吧!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年初一开春吉祥民俗习惯:放爆竹拜年压岁钱放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
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
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注意事项:避免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
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
严禁洒扫与倒垃圾,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 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
春节2024年放假法定几天假期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
![春节2024年放假法定几天假期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https://img.taocdn.com/s3/m/7323b50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3.png)
春节2024年放假法定几天假期_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春节2024年放假法定几天假期2024春节放假安排表是2024年2月10日(星期六)至2024年2月16日(星期五)共计7天,2月17日(星期六)和2月18日(星期日)调休。
春节讲究初一到初七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七有着不同的讲究和习俗,以下是部分介绍:大年初一:放爆竹。
早上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即“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可见,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
初二:初二人拜人。
人们会开始拜访亲戚朋友,增进感情。
初三:初三穷鬼日。
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家里,去除旧年的不祥之气。
初四:初四人乞米。
这一天人们会做一些祭祀活动,向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初五:初五初六正是年。
这一天开始人们会进入正式的过年状态,开始吃年夜饭、看春晚等。
初六:初六吃合子。
这一天人们会吃一种叫做“合子”的面食,寓意团圆和和睦。
这些习俗和讲究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和希望。
春节讲究哪些礼仪礼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许多礼仪礼节。
守岁礼仪。
除夕之夜,家人会在家里守岁,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辞旧迎新。
拜年礼仪。
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互相。
在拜年的时候,衣着要整洁,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平辈要友好热情。
餐桌礼仪。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家庭聚餐,在餐桌上要注重礼仪,比如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不要翻来覆去地抄菜;带汤汁的肉菜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
待客礼仪。
对待客人要亲切友好,主动跟客人打招呼,给客人倒茶水等。
做客礼仪。
到别人家做客时,进门要把脱下的鞋子摆放好,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要经主人同意后才能离开。
交际礼仪。
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访,这时需要注意交际礼仪,比如要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学会“谦让”“团结”的品德。
春节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
![春节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20cbe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7.png)
春节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春节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20241、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2、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3、感谢性的拜访凡是上年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4、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5、古代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成为时尚。
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以图吉利讨口彩。
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禁忌顺口溜
![正月禁忌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501ef7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c.png)
正月初一到十五顺口溜春节初一到十五的风俗顺口溜是: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初七平宵,初八摸,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
风俗习惯:1、大年正月初一:大年初一还有许多禁忌,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bai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大年正月初二:大年正月初二,这天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3、大年正月初三:大年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4、大年正月初四:大年正月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5、大年正月初五:大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6、大年正月初六:大年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7、大年正月初七:大年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大年初一有什么传统
![大年初一有什么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ef4ebaf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d.png)
大年初一有什么传统大年初一有什么传统正月初一有吃饺子、吃汤圆、拜年、给压岁钱、穿新衣服等传统习俗。
1、吃饺子:吃饺子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大年初一吃素馅。
2、吃汤圆:汤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具有特色的食物,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3、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4、给压岁钱: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
5、穿新衣服:穿新衣服是指新春时节,通过穿新衣服来表达一种喜庆的寓意。
正月初一,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正月一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古时的正月初一这节日称为“年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除夕的含义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春节的含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正月初一到初七习俗有哪些
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
大财。
饿鬼日: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
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送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
的岁时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
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但现
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吃素面线:在台湾地区,大年初七称为“七元”,也就是人的生日,所以这一天要吃素面线。
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补天穿: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
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吃七菜羹: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
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