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热岛研究的现状需求和建议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环境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影响,还对生态环境和气候模式造成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众多、工业活动频繁,以及大量使用人工建筑材料等,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周边自然区域。

这种温差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特征,也对城市的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建筑材料的影响:现代城市多使用混凝土、沥青等材料作为道路和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城市区域吸收和储存大量热量。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占据了土地资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具有调节气温、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其减少使得城市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3. 人口和工业活动的影响:城市人口密集,工业活动频繁,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

4. 城市空气流动不畅:由于高楼林立,空气流动受到阻碍,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交换。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改变了风的形成和流动路径,使得热量难以有效传递到周边地区。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深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采用了遥感技术、气象观测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城市的气温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等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遥感技术显示,城市区域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种差异在夏季尤为明显。

2. 气象观测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平均气温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3.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表明,人工建筑材料的使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以及城市布局等因素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应对措施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给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危害。

本文将从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广义上,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非城市地区的现象。

狭义上,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市郊或城市周边的土地。

这是因为城市中心较密集的建筑和道路,以及较少的植被和裸露的土地,使城市中心的热效应更加明显。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主要是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城市建设中,大量的高楼大厦、城市道路和人口集聚,使城市内部的太阳辐射吸收和热传递量增大,产生热岛效应。

土地利用方面,城市的大面积铺装和建筑物覆盖了大量的裸露土地,从而阻碍了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渗透,增加了土壤、建筑和道路的热容量,加强了城市的热效应。

人类活动方面,城市交通、机械设施、空调设备、燃煤发电等活动也会增加热量和能量的释放,加剧热岛效应。

气候变化是在城市热岛彰显出来的重要因素,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的影响,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在不断加强。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都会产生危害。

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城市热岛区通常会形成亚热带高压和逆温层,造成大气污染物的滞留和聚集,长期在此地区居住的人们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热岛区的高温和高湿也会对人体的身体机能和心理产生影响,导致中暑、心理疾病等。

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对城市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减少了植被的覆盖面积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了水循环难度,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应对措施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主要包括改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增加绿化覆盖、节能减排和提高公众意识等。

改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以提升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方向为主。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建筑与下垫面材质的改变城市中的建筑物多采用石材、混凝土等吸热能力强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热量无法迅速散发,使得城市地区的温度上升。

此外,城市的道路、广场等下垫面多为硬质材料,这些材料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和植物的生长空间,使得地表的热量难以得到释放。

2. 人口与工业的密集度城市人口密集度高,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工厂、企业聚集在城市地区。

这些人口和工业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和温室气体,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 城市绿化率低城市绿化率低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蒸发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使得城市地区的降温能力减弱。

4. 人工热源的排放城市中的大量人工热源如汽车尾气、供暖等排放大量热量,加剧了热岛效应的强度。

这些热量排放不仅使得城市气温上升,还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气象条件:大气环流、湿度等气象条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当大气环境稳定时,风速低、湿度大等因素容易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

2. 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导致下垫面温度不同。

商业区、居民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其下垫面材质、颜色等都会影响温度分布和散热情况。

3. 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程度加深,热岛效应也随之加剧。

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中人工热源增加,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合理布局,优化建筑布局和下垫面材质的选择。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及其缓解措施有哪些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及其缓解措施有哪些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及其缓解措施有哪些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下垫面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中,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的比热容较小,在太阳辐射下升温迅速,且在夜间散热缓慢,从而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相比之下,郊区的自然地表如草地、森林、农田等,比热容较大,能够较好地调节温度。

其次,城市中的人口密集,产业活动频繁,能源消耗量大。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尤其是工业生产中,许多设备和工艺会释放出高温废气和废水;交通运输中,车辆的运行会产生热量,同时排放的尾气也会使气温升高。

再者,城市中的建筑物密集,通风不畅。

高楼大厦阻挡了空气的流动,使得热量难以扩散。

而在郊区,开阔的空间有利于空气的流通,热量能够更快地散发。

另外,城市中的绿地和水域面积相对较少。

绿地和水域具有良好的降温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吸收热量,水分的蒸发也能带走热量。

但在城市中,为了满足建设需求,大量的绿地被占用,水域面积也不断缩小。

面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解。

优化城市规划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建筑物、道路和公共设施,留出足够的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

同时,将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进行合理分区,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可以通过建设公园、花园、街头绿地等,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在城市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地空间,并加强对现有绿地的保护和管理。

对于水域,可以建设人工湖、湿地等,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提高城市的蓄水和调温能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农村地区而言,温度更高的现象。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城市的能耗、环境、健康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研究人员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

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由于城市建设导致了大量的非生物表面(如建筑物、道路等),这些表面能够吸收和储存太阳辐射,然后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许多人类活动也产生了大量的热能,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热量。

其次,研究人员还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

他们发现城市中心通常比城市边缘更热,而夏季比冬季更明显。

这些研究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除了对城市热岛效应本身的研究外,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减缓和适应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

例如,通过改善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水体分布,可以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

绿化可以增加城市中的植被覆盖,减少热辐射和蒸发散失,从而降低城市的气温。

同时,水体的存在可以通过蒸发冷却效应来调节城市的温度。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热环境,还能提供其他生态和美学的好处。

未来,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目前,很多城市缺乏完整的气象观测网络,无法准确地监测城市内部的温度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观测站点,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来提高数据的获取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会导致城市热害,还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机理和影响,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居民的健康。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乡村地区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城市微气候的改变和多种环境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并通过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及重要性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由城市发展导致的局部气候现象,其特征为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外围郊区。

这种气候差异对城市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人体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对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建筑结构与材料:城市中大量使用的高楼大厦和人造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吸热性。

这些材料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此外,高楼大厦阻碍了风的流通,减少了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

2. 植被覆盖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绿地和自然植被被建筑物所取代。

绿地在调节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同时降低地表温度。

而城市中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失能力降低,加剧了热岛效应。

3. 人工热源排放: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设施,如工厂、车辆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排放。

这些人工热源的存在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进一步升高。

4. 城市大气污染: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会形成“热气团”,这些“热气团”在城区上空聚集,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数据来源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城市气温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建筑结构与材料、植被覆盖减少、人工热源排放以及城市大气污染是导致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合理措施
1. 增加绿化: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

可以在城市中增加公园、绿化带、植物园等绿地面积,种植树木、草坪和花卉。

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热量和释放水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2. 优化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可以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可以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热量的吸收和释放。

同时,合理设计建筑布局和通风系统,促进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3. 减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可以适当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高密度的建筑群和大面积的水泥铺装。

4. 推广绿色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这样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降低城市温度。

5.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建设湿地和水景公园,通过水的蒸发和冷却作用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6.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向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例如,鼓励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采取综合的措施。

通过增加绿化、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城市化进程、推广绿色交通、水资源管理和加强城市规划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温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的城市规划师或环境专家。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与治理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与治理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与治理一、热岛效应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内部的气温高于周边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世界的大城市中。

城市里的高密度建筑,人口和机动车辆造成的热量和大量的水泥、沥青道路等建筑材料的吸热效应导致城市内部的温度相对较高。

根据NASA的数据,太阳能反照率越小,城市温度越高,城市比周围地区高出近6℃左右。

这种现象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一)环境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最明显的环境影响是空气污染。

因为机动车辆与建筑物的产热,空气中的氧气与大气中的氮气混合后形成臭氧,这种气体通常在高温下会积聚,降低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温度升高导致空气中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水分含量减少,导致干旱和土地中的植物死亡等。

(二)人类健康影响高温环境会影响人的健康,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差,尤其是在高温时,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在高温环境中,人的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可能导致中暑和心脏病等。

(三)能源消耗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外温度不一致,尤其是在夏天,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来调节房间内的温度。

此外,夏天需要花费更多的能源来运作空调,也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治理与研究(一)研究方法为了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遥感图像来研究城市的温度和能量分布。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城市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利用情况。

(二)环境治理方法城市热岛效应治理方法首先是要从环境保护入手。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加强废气净化处理、加强垃圾清理等。

在建筑的设计上,政府可以引导开发商采用更多的绿色建筑材料,如草皮、石子等来减少建筑本身的吸热效应。

同时,为了减少城市热岛的影响,政府可以鼓励居民植树种草,形成绿带,以减少城市的热量。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建议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建议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不良现象,严重的可能会危害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气象台对城市天气状况的监测,及时预测出热浪来袭,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热岛现象的出现。

同时,还需要全面深化大气污染管控力度,各种污染物排放更加严格,以尽量避免污染物在夏季共同聚集,形成城市热岛现象。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城市植被的改善来减缓城市热岛现象。

适当增加树木和绿色植物、构筑城市凉亭,增加小型水体可以减少地表高温,并改善城市热岛现象。

此外,人们可以采用高层建筑和外墙涂料等措施,避免直接高温作用于人们的行为习惯,减少城市热岛的影响。

最后,应该加强合理的作息时间,减少居住在拥挤的建筑中的居民活动量。

尤其是夏季,建议人们尽可能提前进行冷却,及时避开高温潮湿的环境,以最大的程度缓解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一种不良现象,缓解其危害是十分必要的。

要想成功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要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

只有各级政府和公众携手协作,切实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政策付诸实施,才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减缓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减缓措施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减缓措施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边地区来说,温度较高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减缓措施。

首先,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关键措施之一、绿地具有良好的蓄水和散热能力,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温度。

通过增加城市内的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绿地面积,可以提高城市的蒸发散热量,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并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其次,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手段。

由于城市建筑密度较高,大量的建筑物排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通过采用高效的建筑设计和材料,例如使用反射性材料和保温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热量吸收和累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再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选择合适的建筑密度和布局,合理安排建筑物和道路的位置,以促进建筑物之间的通风和热量交换。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形成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的自然通风和冷却效果,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途径。

通过增加城市的水体面积,如水池、湖泊和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减少城市热量的累积和释放。

此外,利用水资源进行冷却和灌溉也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的表面温度,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最后,加强城市管理和监测也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必要手段。

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温度监测系统,及时收集和分析城市温度数据,可以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的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城市发展的管理和规范,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总之,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市民共同努力。

通过改善城市绿地覆盖率、提高建筑能源效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加强城市管理和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与加剧。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农村和自然地区的现象。

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首先是城市地表的特性,城市地表主要由建筑、道路、水泥和沥青等人工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累积导致了城市地表温度的增高。

此外,城市地表的覆被物也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例如,高楼大厦、人工湖泊和绿化覆盖物可以影响城市地表的热量吸收和散发。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还受到城市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气候特征包括封闭性、变化性和不规则性,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密度高、植被覆盖率低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都增加了城市地表的温度。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地区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城市的气候条件。

高温天气的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来说更加危险。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城市的能源消费和建设规划。

高温环境下,城市遭受的热辐射增加,导致空调用电量增加,进一步增加城市的能源消耗。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导致城市风速减弱,影响了城市的通风条件和空气质量,加剧了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

最后,城市热岛效应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的高温环境使得城市中的植被对干旱和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植物的生长周期缩短,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对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实地观测等手段,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城市气候和大气污染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乡村或自然地区的气温的现象。

这一现象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就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概述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气候现象。

由于城市区域大量建筑、道路等人工构造物的存在,以及人口密度高、工业集中等因素,导致城市区域的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这一现象在夏季尤为明显,给城市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诸多挑战。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1. 人工构造物的影响:城市中大量的建筑、广场、道路等人工构造物,其热传导性、热容量和热辐射性等与自然地面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城市地表温度升高。

2. 植被覆盖率的降低:相较于自然环境,城市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植被对地表温度的调节作用减弱,导致地表温度上升。

3. 能源消耗与工业排放:城市地区能源消耗大,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热量以及大量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热量也是导致城市气温升高的重要因素。

4. 空气流动性的减弱:城市高楼林立,空气流动性减弱,不利于热量的扩散和转移,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5. 城市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也是导致城市气温升高的原因之一。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支持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地表温度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温度数据,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此外,还可以结合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等,综合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和应对:1.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种植遮荫树和绿篱等,以降低地表温度和改善空气质量。

2.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工业和生产过程中的热量排放。

3.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热岛效应的影响,合理布局建筑、道路等构造物,提高城市的通风性和空气流动性。

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热岛效应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热岛效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因此,环境保护部门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热岛效应是指热量和气流流动不均衡导致的温度不均衡,温度增加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它主要是由于大量建设和发展造成的,特别是高楼大厦和汽车的大量使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大量加工用地,形成了大面积的建筑物、道路和构成人类环境的不同地表覆盖物,从而增加了城市的热量排放。

热岛效应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规模的建设及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大量加工用地,形成了大面积的建筑物、道路和构成人类环境的不同地表覆盖物,从而增加了城市的热量排放。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导致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特别是夏季,这些热量被称为热岛效应。

要有效解决热岛效应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落实全面、科学的热岛防治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应采取综合考虑措施,包括促进城市节约能源、科学利用土地、建立技术支持机制、改善城市循环系统等。

其次,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大对城市的开发建设的审查力度,严格执行制定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控制建筑消耗能源,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排放。

此外,城市规划部门还应该加强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城市植被建设,确保城市不断绿化,以减少热岛效应的发生。

第三,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使其取代化石能源,从而减少碳排放,减轻热岛效应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人们做到节约用能、少用车,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部门和市政部门都要重视热岛效应问题,推行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实施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设活动,加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社会进步,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城市热岛现象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和公众的关注。

文中简要回顾了城市热岛效应概念的由来和度量方法及其时间、空间分别特征;详细阐述了城市下垫面改变、人为热释放、大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四个城市热岛主要形成因子;全面归纳了气象资料法、定点观测法、流动观测法、遥感测定法和数值模拟法五种城市热岛监测方法;系统总结了其对城市气候、水文、大气环境、生物习性、能量代谢和居民健康六个影响方面;探讨了如何采取新型建筑材料、减少人为热量排放、科学合理规划城市和增加绿地水体面积四种途径减缓城市热岛措施;最后展望了城市热岛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

标签:城市热岛;热污染;热岛强度;分布特征;监测方法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飞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变成城镇居民,《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这意味着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镇里。

快速城镇化积极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城市热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区气温高于周边村郊的现象,因而系统研究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能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保障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热岛的定义和度量1.1 城市热岛的定义城市热岛现象最早见于记载的可能是1818年英国出版的《伦敦气候》一书。

作者Luck Howard在对伦敦城郊气温进行同时对比研究后最先发现伦敦城区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1]。

随后直到1958年,Manley[2]首次将这种城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命名为“城市热岛效应”。

1.2 城市热岛的度量1982年,Oke[3]将城区温度最大值与郊区温度的差值定义为城市热岛强度。

通常,城市热岛的强弱一般用城市气温与郊区同期气温差值的大小来表示,称为“城市热岛强度”。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解释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如何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UHI)是指城市和周边乡村及自然环境相比,城市的气温较高的现象。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物、道路、水泥、沥青、人口的增加等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本文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城市温度高于周边乡村和自然环境的现象。

城市中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口密度较高,以及缺乏绿地和水体,这些因素使得城市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升高。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气温的升高、环境质量的恶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

二、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的相互作用城市热岛效应与气候变暖相互作用,加剧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的气温升高,进而增加了城市能源消耗并导致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更为明显。

这种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

三、提出改善城市环境的建议为了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并改善城市环境,以下是一些建议:1. 增加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包括公园、花坛、屋顶花园等,能有效吸收太阳辐射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 建设湿地和水体:湿地和水体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和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

将湖泊、河流、水塘和喷泉等自然水体加入城市规划中,既能提供凉爽的环境,又能增加植被和生态多样性。

3. 优化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应注重采用适宜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减少能源消耗。

4. 推广绿色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量,降低交通对热岛效应的贡献。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2024年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范文

《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逐渐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边农村或自然区域的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其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城市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城市建筑与地表覆盖城市地区大量使用建筑材料如混凝土、沥青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和吸热性,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同时,城市中的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减少,使得地表蒸发冷却作用减弱,进一步加剧了热岛效应。

2. 人类活动与能源消耗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能源消耗产生大量废热,这些废热通过空气传播并聚集在城市上空,导致城市气温升高。

此外,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污染行为也对城市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3. 城市气象条件与风速风向城市气象条件对热岛效应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夜间,由于城市地表温度较高,热量难以散发,导致热量积聚。

此外,城市的风速和风向也会影响热量的分布和扩散。

一般而言,风速较低时,热量难以扩散,加剧了热岛效应。

三、影响因素分析1. 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

这主要是因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人类活动和建筑密度较大,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和废热排放增加。

2. 地理环境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影响。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海水的调节作用,热岛效应相对较弱;而盆地地区由于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热岛效应较为显著。

3. 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对热岛效应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绿地、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布局,以及建筑密度、道路布局等因素,以减轻热岛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成因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市热岛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城市建筑与地表覆盖、人类活动与能源消耗以及城市气象条件等。

热岛效应的研究与应对措施

热岛效应的研究与应对措施

热岛效应的研究与应对措施一、研究热岛效应的定义和成因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或人类活动集中区域的地表温度相对于周围地区的温度偏高的现象。

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城市中的大量建筑、道路、车辆等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热量,以及城市的摩擦热等因素。

这些因素导致城市中的温度升高,形成热岛效应。

二、热岛效应对城市和人类产生的影响1.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增加城市的污染物浓度,加重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对城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挫伤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2.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岛效应会使城市中气温过高,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较差的人。

在高温环境下,常常会导致身体状况不佳,易感冒、出汗、泌尿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而在炎热天气下,热岛效应还可能加剧风热感、过敏等疾病的发生。

3.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热岛效应的存在会导致城市的能源消耗量增加,给城市的资源管理带来压力,并对城市相关产业产生负面影响,妨碍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应对热岛效应的相关措施1.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热岛效应治理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城市规划的改变和调整,完成绿地覆盖率的提高,增加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减缓热岛效应的发生。

此外,对于城市道路的绿化、绿地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规划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2.建设高效绿色建筑建设高效绿色建筑也是针对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

绿色建筑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热岛效应的强度。

此外,还能促进景观绿化,加强建筑与城市的协同作用,实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3.加强城市绿化加强城市绿化也是有效缓解热岛效应的方式之一。

适当增加城市公园和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含氧量,改善空气品质,它们的吸热效应比周围区域要低,可以调整微气候,对减轻热岛效应起到重要作用。

4.合理交通规划合理的交通规划也能够有效降低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引言: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周围乡村和自然环境而言,温度明显升高的现象。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于人类生活和城市发展而言,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回顾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1. 城市建设和活动释放的热量:城市的建筑和交通活动释放了大量的热量,使城市温度升高。

2. 城市表面热容量和导热性的变化:城市表面主要由混凝土、沥青等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导热性,导致城市比周围环境更容易吸收和储存热量。

3. 城市绿地缺乏:城市绿地覆盖率低,缺乏植被覆盖,绿色空间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剧。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1. 城市热岛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内部温度升高,使城市居民面临着更高的热应激风险,特别是在夏季。

高温天气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2. 城市热岛效应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需求更多的空调和冷气设备,从而增加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候和水循环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改变了城市气候和降水分布,影响城市内的气象条件和水资源利用。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1. 温度场测量与模拟:通过遥感技术、地面观测设备等手段,研究者们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大量的温度场测量与模拟研究,揭示了城市内不同区域的热岛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

2. 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者们通过对城市口径变化、热特征、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热岛效应的生态修复:研究人员通过增加绿地、改善城市建筑材料等方式,探索了降低热岛效应的生态修复方法。

四、城市热岛效应的展望1. 城市规划与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更加重视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通过绿色建筑和景观设计等手段,降低热岛效应的强度和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

所谓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郊区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耗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热岛效应,我们有必要探究其成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

一、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一)城市下垫面的改变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自然植被和土壤被混凝土、沥青、砖石等人工材料所取代。

这些材料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与自然地表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在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导致城市地区的温度升高。

(二)人为热量排放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工厂的机器运转、空调的广泛使用、汽车尾气的排放等,都使得城市中的热量不断积聚。

(三)建筑物的密集与布局城市中的建筑物密集,高楼大厦林立,这会影响空气的流通和热量的扩散。

狭窄的街道和高楼之间形成的“峡谷效应”,使得风在城市中流动受阻,热量难以散发出去。

(四)城市的大气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同时也会影响大气的热力平衡,导致城市温度升高。

二、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一)影响居民健康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严重。

(二)增加能源消耗为了应对高温,人们需要更多地使用空调和制冷设备,这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加重能源供应的压力。

(三)破坏生态平衡城市热岛效应会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四)影响城市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可能会引发局部的对流和降水,改变城市的降水分布和气候特征。

三、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一)优化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布局建筑物,增加绿地和水体的面积,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

可以通过建设城市风道,引导风的流动,促进热量的散发。

重庆城市热岛研究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重庆城市热岛研究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会 加重高 温炎 热 的程 度 。特 别 是 在高 温 干 旱 期 间 ,
研究 , 结果表明 20 0 日期 :0 0 9—1 2 1 —0 0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奎 (9 8一) 男 , 程 师 , 要 从 事 综 合 管 理 工 作 。 谯 16 , 工 主
热 岛效 应 的出现可 能 使 高 温酷 热 天 气更 为 严 重 , 产
生 的危 害 更 大 。 由于 重 庆 市 地 形 复 杂 , 山峦 起 伏 ,
江河纵横 , 使城 市热 岛效 应 的 监 测 和评 估也 比较 困
难, 因此 只有 开展 相 应 的 基 础 研 究 和分 析 , 能 客 才
重 庆城 市 热 岛研 究 与创 建 国家 生 态 园林 城 市
谯 奎 唐 晓 萍 何 泽 能 颜 丽桃 , , ,
沙坪 4 0 3 ;.重 庆 市 气 象科 学研 究 所 , 庆 00 0 2 重 4 14 ) 0 17
( .重 庆 市 沙 坪 坝 区 气象 局 , 庆 1 重
摘 要 : 分析重庆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城市热岛的评估、 研究需求, 城市热岛研究现状和面临的一些问题, 总结
观准确 的量 化 和 评 估 重 庆 市 城 市 热 岛 的 强 度 和 分 带 隋况 , 国家 生态 园林 城市 的创建 提供评 估指标 。 为 在这 样 的背 景 下 , 重 庆 市 的城 市 热 岛效 应进 对 行监 测和 模 拟 实验 研 究 , 进 行 科 学 的评 估 , 但 并 不 是创 建 国家生态 园林 城 市 工 作 的 基本 要 求 , 对 于 还 减轻 高温 干旱 的危 害 , 改善 整 个 城 市 的 生态 环 境 和
料分析 了城市 热 岛 的水 平 分 布 、 岛和 湿 岛 的垂 直 热 结 构及其 成 因 。何泽 能 等 采 用 加 密 气 象 站 观 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重庆; 城市热岛;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调控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631 3
文献标识码: B
do :i 101 3969 / .j issn. 1674- 2184# 2010. 04. 015
引言
重庆 市 位于 四川 盆 地东 部, 长 江 上游, 地处 丘 陵地 带, 多山多雾。重庆市是西南地区的经济重镇, 为中国六 大工业基地之 一。随着 重庆市 社会 经济的 高速发 展, 工 业化水平的提高和 城市 化进程 的加剧, 城市 规模迅 速膨 胀, 城 市人口急 剧增长, 城市建 筑物越来 越密集, 以及机 动交通工具的成倍 增长, 这些变 化显著 地改 变着整 个城 市的生态环境。以 热岛 效应为 代表 的热环 境变化, 作为 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的重 要因素, 也越来 越引 起人们 的重 视, 尤其是夏季, 高温酷暑已经开始严重地影响 到人们的 正常生活和工作。
议以满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需求和调控城 市热岛: 根据国 家生态园 林城市 的评价 标准研 究得出 权威的、准确 的城市
热岛现状评价结果; 通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开展模拟实验研究, 明确 山脉、江河等特殊地理环 境在创建国 家生态园 林城市中
的利、弊作用; 保护利用河谷风和山谷风, 加强城区自然通风, 以调控 城市热岛。
第 30卷 第 4期 2010年 12 月
高 原山 地气象 研究 P lateau and M oun tain M eteoro logy R esearch
文章编号: 1674- 2184( 2010) 04- 0085- 04
V o l 30 N o14 D ec. 2010
重庆市城市热岛研究的现状需求和建议
的监测和评估也比 较困难, 因此 只有开 展相应 的基 础研 究和分析, 才能客观 准确的 量化 和评估 重庆市 城市 热岛 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为国家 生态 园林城 市的创 建提 供基 础数据, 为热岛的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重 庆市的 城市热 岛效 应进行 总 结分析, 并提出调控建议, 不但是创建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 工作的基本要求, 还对于减轻高温干旱的危害, 改 善整个 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提高人民的生活质 量, 维持 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 2 月 4 日重庆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 国家级园林城 市。在此 基础之 上, 重庆 市政 府召开 动员 大会, 提出我市将再接再厉, 争取用两年时间创 建国家生 态园林城市的 建设 目标。要创 建国 家生态 园林城 市, 其 基本指标要 求 之一 便是 要 将城 市热 岛效 应 程度 控制 在 215e 以内。 2010 年 6 月重 庆 市政 府又 启动 了 创建 / 国 家环境保护模范城 市 0的活 动; 此外, 重 庆市 近年还 提出 了山水园林 / 宜 居城市 0的建 设、/ 五 个重 庆 0的建 设、以 及 / 蓝天行动 0, 这些都迫 切需要 加强城市 热岛等 城市气 象灾害的研究和防御。
何泽能 1, 杨世琦1, 唐晓萍2, 谯 奎 2
( 1. 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1147; 2. 重庆市沙坪坝区气象局, 重庆 400030)
摘要: 分析了重庆市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产生对城市热岛 评估和研 究的需 求、城市热岛 研究现 状以及 面临的 一些问
题, 设计了面向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热岛研究方案, 总结了 城市热 岛的基 本规律。提 出了以 下研究 城市热 岛的建
收稿日期: 2010- 08- 21 资助项目: 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 C STC, 2009A C0125) 和重庆市科委软科学计划项目 ( C STC, 2009CE9150 ) 作者简介: 何泽能,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环境气象、城市气象、大气物理与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E-ma i:l hezen eng@ tom. com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气温明显高于外 围郊区的 现象。城市热岛效 应的 出现, 在 一定程 度上 会加重 高温 炎热的程度。特别 是在 高温干 旱期 间, 热岛 效应的 出现 可能使高温酷 热天 气更为 严重, 产 生的 危害更 大。由于 重庆 市地形复 杂, 山峦 起伏, 江 河纵横, 使 城市热 岛效应
113 面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热岛研究方案 近年来,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 重庆市及周边 地区兴
建了许多加密自动气象站, 一方面它加密了观测 点, 使观 测的数据空间代表性更好; 另一方面, 它是不间断 的连续 观测, 便于取得 连续的 观测数 据和 利于分 析。这些 新观 测资料的获得, 使气 象资料 城郊 温差法 较精细 的研 究城 市热岛效应成为可能。
数值模拟
气温差 气温差 地表温差 地表温差 地表温差 地表温差 气温差
夜间强, 白天弱; 晴天大, 雨日 小; 低空最大, 平均 最大值 21 2e , 地面小, 最强时平均 1e 左右。 2006年夏季平均热岛强度 值为 11 0e 左右, 夜间 平均为 11 4e 。 2000~ 2006 年, 城 郊 最 高 温 差 由 l018e 增 至 141 5e 。 热岛与地表覆被类型关 系密切, 地 表温度与 N DV I、NDW I呈现一种显著的负相关。
1989 年冬季外场观 统计及诊断分析
测资料
加密气 象站 观测资 料
统计分析
EO S /M OD IS 卫 星 遥感资料反演 资料
L andsatTM /ETM + 遥感资料反演 影像
NOA A /AVHRR 遥 遥感资料反演 感数据
L andsat5 TM 影像 遥感资料反演
气象资 料及 下垫面 资料
研究人员利用气象资料、遥感资料等资料和遥 感反演、统 计诊断、数值模拟等方法, 从不同的方式和途径 揭示了重 庆市城市热岛 的特 性、分布 和主要 变化 规律。但是 由于 资料、方法的不同, 目前的城市热岛研究还面临 着一些问 题, 还不能完全适应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 工作需求。 主要问题有:
( 1 )气象观测资料 时间长、连 续性好, 但 由于站 点稀 少, 统计分析的热岛空间分布较粗。
( 2)遥感资 料反 演的 城市 热岛 空 间分 布较 细, 但由 于遥感资料监测次 数有 限, 无法 进行热 岛的 日变化 等时 间连续监测分析。
( 3)由于资 料和 研究 方法 的不 同, 分析 统计 出 的热 岛强度的口径不一致, 差异也较大。
由于热岛监测资料、方法的差异, 以及重庆 市内地形 复杂, 山峦起伏, 江河纵横, 热岛效应的分布比 较复杂, 目 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评价结果, 这无法 满足重庆 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迫切需要。
因此, 利用近年的加密观测资料、历史气候等 资料分 析和评价城市热岛的年、季节、日变化规律, 结合 M OD IS、 TM 等遥感资料, 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的精细空间分布情 况, 可以满足研 究的时 间和空 间分 辨率要 求。使用 澳大 利亚高分辨 率 数值 模 式 ( TAPM ) 数 值 模 拟 实验 研 究 山 脉、江河、城市布 局等对 热岛影响 规律, 可 以明确自 然环 境对重庆城市热岛的影响情况。针对山城重庆提 出控制 和减轻城市热岛的 决策建 议, 可 以为城 市园林 绿化 和城 市规划建设提 供参考。上 述系 列研究, 还可以 为重 庆市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供城市热岛方面的基础 科学数 据。图 1为研究方案的示意图。
山脉植被对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明显。
城区热岛现象 显著, 分 布不 均匀, 城市 地面亮 温 与 N DV I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 中梁山东侧沙坪坝 一带 在强热 岛日 10m 气 温增 高 11 2~ 11 5e , 其他城区增高 11 0e 左右。
112 城市热岛研究面临的问题 从重庆市城市 热岛研 究现 状可以 看到, 虽 然有 多位
1 重庆市城市热岛研究现状
111 城市热岛研究现状 对于重庆市的城市热岛现象, 目前已有一些 专家、学
者利用气象资料、卫 星遥感 资料 和数值 模拟方 法对 重庆 市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进行 了探讨。任 启福 [ 1] 使用历史资料 分析 了重 庆市 20 世 纪 70、80年 代 城市热岛的时间变 化、时空 分布 和天气 现象对 热岛 的影 响。李子华等 [2] 利用 1989年 12月 ~ 1990 年 1月 外场综 合观测资料分析了 城市热 岛的水 平分 布、热岛 和湿 岛的 垂直结构及其成因。何泽能等 [3] 采用加密气象站 观测资 料对重庆市 2006年夏季的城市热 岛进行了初步 研究, 结 果表明 2006年夏 季特大 高温 干旱期 间重 庆市 存在明 显 的热岛效应, 平均热岛 强度值 为 110e , 热岛 效应的 日变 化明显, 热岛强 度夜间强, 白天弱, 夜间平 均热岛强 度为 11 4e , 热岛效应加重 了市区 夜间 的高 温热 害。王 艳姣、 张培群等 [ 4] 利用 EOS /MOD IS 卫 星资料 反演的 地表 温度 分析了重庆市夏季地表热场分布状 况, 结果表明 2000 年
第 4期
何泽能等: 重庆市城市热岛研究的现状需求和建议
87
2 重庆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
总的来说, 近年 来由于 城市 面积大, 建筑 物密 度大, 重庆市区与郊区之 间存 在着较 明显的 热岛 效应, 但 市内 地形 复杂, 山峦 起伏, 江 河纵横, 使热岛效 应的分 布也比 较复杂, 过去热岛多呈零散分布, 但随着城市建 设的不断 发展, 热岛效应日趋明显, 热岛的分布也呈现出 逐步由零 散向连片过渡 的趋 势。加之重 庆地 处长江、嘉陵江 和乌 江河谷, 西部是青藏高原大地形, 南靠云贵高 原, 东面、北 面有 大巴山和 秦岭为 屏障, 地形 闭塞, 气 流不畅, 热量不 易与外界交换, 特别是在夏季风盛行时, 低层偏 南气流沿 山地下滑到河谷地带, 容易出现下沉增温。
表 1 重庆市城市热岛研究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