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50d056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9.png)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1a7d888b9d528ea81c779fd.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c9d5a6c850ad02df804150.png)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566e31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3.png)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矛盾各不相同却均与窦娥有关;触动了社会及人的生死;表现了鞭笞“官吏们无心正法”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的元代吏治;讴歌了人民对冤狱遍地的黑暗统治的反抗和斗争的主题..8、窦娥的形象:孤儿—童养媳—寡妇正直善良—委曲求全—坚决反抗三、王实甫——《西厢记》1、《西厢记》的源起: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会真记》..2、《西厢记》的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具有比董西厢更鲜明、更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崔、张的恋爱故事;已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的歌唱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不屈的斗争..1、《西厢记》的题材开拓了文学题材的新领域;表现了人性的复苏..2、《西厢记》的主题具有众所不及的普遍性、彻底性、纯洁性和丰富性..3、莺莺的形象莺莺既深受封建文化的熏染;又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上叛逆道路;集中体现了她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她鄙弃门第、财产等世俗观念;爱上一个与自己地位悬殊的书剑飘零的白衣秀士;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竟然在已经许人的情形下;还敢和自己真心相爱的人私订百年之好;结为夫妻;置爱情于功名利禄之上;把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的生活在一起视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刻画得最为成功、最具叛逆性格的贵族妇女典型之一..4、红娘形象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富于同情心;有急人之难的侠义心肠5、《西厢记》四本三折的语言特色:艺术语言口语化、典雅化1熔炼古典诗词入曲2提炼新鲜活泼的民间口语3鲜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张生的洒脱不俗、莺莺的蕴藉凝重、红娘的机智泼辣6、王实甫的语言特点:1清丽典雅2本色当行雅俗共赏3修辞典故化用成句4善于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四、马致远——“曲状元”、“曲中苏轼”1、《汉宫秋》的主人公:汉元帝、王昭君;2、《汉宫秋》的创作主题:三种说法:爱情悲剧说、爱国主义说、民族压迫说3、作家改造:1、故事背景:变求取为武力威逼..由原先的汉民族强大、匈奴衰落;改成匈奴恃强凌弱、咄咄逼人;汉王朝软弱无能、委曲求全;把南宋王朝与元王朝的对峙的时代特征融入到历史题材中..2、故事情节:虚构出汉元帝与王昭君从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改居高临下的赐婚为无可奈何的哀伤远别..3、强化了毛延寿形象4、人物命运:把王昭君的自愿出塞;在匈奴受封生子;促进民族友好;改为在匈奴威逼下和亲并投江殉国;塑造成忠于汉室、具有反抗精神和强烈民族气节的女性..5历史寓意:画工毛延寿被改写成贪污受贿、投敌卖国的佞臣;剧中的五鹿充宗、石显等人物则成为南宋王朝贪生怕死、屈辱投降的文臣武将的化身..4、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等..五、南戏1、南戏:元代后期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2、南戏繁荣的标志:五大南戏的产生:五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施惠《拜月亭》、徐《杀狗记》、高明《琵琶记》..3、最早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王魁》..4、《南词叙录》作者:徐渭..4、南戏体制特征:1剧本可长可短;不限宫调;不要求一韵到底..2演唱形式灵活;所有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3有标志性的家门引子和下场诗..家门引子:元代南戏中由副末开场;介绍人物情节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位置固定在剧首..下场诗:元代南戏中每个角色下场时吟诵的诗..其功能是总结前面的剧情;暗示后面的剧情承上启下..4音乐以南方音乐为主..多用丝竹为乐器演奏;音乐柔美..5、《琵琶记》情节结构特色:两条线索交叉发展;两种生活交相辉映;两种场景交错铺排..明代吕天成《曲品》: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师可法;而不可及也..全剧对比的描写悲苦和欢乐的场面;造成强烈的戏剧性..如:第21出—第29出6、南戏与杂居体制的比较:内容项目杂剧南戏题目正名的位置剧末前面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可长可短宫调及用韵一韵到底不限韵角色分工旦末净杂生旦外贴杂音乐基础诸宫调村坊小曲音乐特点悲壮沉雄激越高亢流丽婉转舒缓轻柔7、糟糠自厌赏析:8、《琵琶记》故事来源: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9、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被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六、元代散曲1、散曲:散曲号称元、明特产;但其根芽培植于宋金时期;最初兴起于民间;是晚唐只宋代以来吸收了民间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的新诗体..2、明初朱有墩在《诚斋乐府》中首次提出“散曲”一词..3、散曲与词的关系:散曲可以看作词的解放1二者均有固定词牌和曲调2词“文人化”;散曲“通俗化”..3体例:词分段;散曲不分段..4词字数规定;散曲字数限定..4、元曲:杂剧和散曲的统称..5、散曲的形式:小令、套数、带过曲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基本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只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例如: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大量使用衬字;用韵密;押平上去三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6、散曲的划分:音色南曲、北曲——主要由政治造成南曲柔美;北曲壮美..是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性格的折射..7、现存的元人散曲集:杨朝英《阳春白雪》、《太平乐府》、无名氏《乐府新声》、《乐府群玉》..8、马致远越调·天净沙、中吕·山坡羊、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略9、“五柳庄”用的典故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10、乔吉;自称“江湖醉仙”、“烟霞状元”与张可久齐名;二人并称“曲中李杜”..11、贯云石——“酸斋”;徐再思——“甜斋”二人合称“酸甜乐府”1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犉、揭傒斯..13、杨维桢——铁崖体七、明代文学1、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2、章回小说: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体式;特点为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备;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二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头的紧要关头杀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结尾;中间多引诗词曲赋来做场景描写和人物评价..3、历史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4、《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出场定型;反复皴染;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三国演义》选材方法:写历史英雄——反映人情世态..6、《三国演义》创作手法:发扬了古典文学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小说..《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八、明初诗文流派:明前期诗文流派: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诗歌追求雍容华贵;四平八稳的风格;饱有富贵福泽之气..诗歌的功能大多是应制、颂圣和应和;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荼陵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诗学汉唐”;尤其是格调、韵律、用字等方面;首开复古之风..明中期诗文流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桢卿、王廷相..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学习秦汉;古体诗学习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举起了复古主义的大旗..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文学主张:“文毕秦汉、诗毕盛唐”..明晚期诗文流派: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思想核心:性灵说、自适随意、粗俗俚鄙、推崇俗文学..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强调:读书性灵;反对复古;追求幽深孤峭..九、明代杂剧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P942、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3、徐渭《四声猿》语出于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鸣四声则更属断肠之歌..作为一组杂剧;它包括了《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4、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5、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6、明代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7、明传奇三大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吴江派沈璟强调“合律”、“本色”;著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强调场上之曲;反对案头之曲;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2、临川派:吴炳、孟称舜、阮大铖等..汤显祖《玉茗堂尺牍》》:“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语可用;尔时能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为窒滞迸泄之苦;恐不能成句矣..3、昆山派:梁辰鱼、屠隆、梅鼎祚..讲究词藻;以曲词的典雅绮丽为美..这一派的出现标志着南戏这种民间艺术开始的传奇逐步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抒情写志的娱乐工具;由舞台逐渐走向案头..8、沈璟的“昆曲”主张;总的看来;他的剧作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这可以说是其曲论主张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其次是“本色论”;即“鄙意偏好本色”;强调语言的通俗自然;第三是“声律论”;作曲应讲求声律..十、汤显祖1、《牡丹亭》故事的缘起和情节《杜丽娘慕色还魂》汉宫春杜宝黄堂;生丽娘小姐;爱踏春阳..感梦书生折柳;径为情伤..写真题记;葬梅花道院凄凉..三年上;有梦梅柳子;于此赴高唐..果尔回生定配;赴临安取试;寇起淮阳..正把杜公围困;小姐惊惶..教柳郎行探;反遭疑激恼平章..风流况;施行正苦;报中状元郎..2、杜丽娘形象:父母亲“情”与孝“理”;师生之“情”与“理”;爱“情”与社会之“理”..结合文本分析3、《牡丹亭》的内容及文化意义:1是以情反理;反对处在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3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牡丹亭》的艺术手法:(1)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2)是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十一、《西游记》1、《西游记》的艺术特点:主要思想博大深邃;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极幻与极真的完美统一;“在极幻之文中;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中;寓又极真之理..”以戏言寓诸幻笔..十二、“三言”、“二拍”1、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2、“百宝箱”在小说中的意义:1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有新意;2显得现实深意;以及杜十娘的身价意义;3赋予杜十娘性格美和人格力量;4意识形态肯定了反传统价值观对假道学丑态的嘲讽;5文学价值赋予作品悲剧色彩3、鉴赏《送东阳马生序》、《卖柑者言》、《报刘一丈》4、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分析:十三、《长生殿》《桃花扇》《聊斋志异》1、洪昇《长生殿》的剧情梗概:《长生殿》的思想内涵:1.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定情》、《密誓》、《闻铃》、《哭像》、《雨梦》、《补恨》等;2揭露朝廷的腐败;同情人民的疾苦..《献饭》、《疑谶》、《进果》等;3谴责卖国投降;歌颂爱国思想《骂贼》、《疑谶》、《剿寇》、《收京》等..2、孔尚任《桃花扇》的思想内涵:1形象揭示南明王朝覆灭的必然性;2描写侯方御、李香君的爱情悲剧;3桃花扇的象征意义桃花扇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的表记;是双方爱情的象征..同时侯、李的结合又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小插曲;故桃花扇又关联起南明复社文人同阉党余孽的斗争..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4、清初三大词家: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十四、《红楼梦》1、黛玉与宝钗的人物形象比较;结合叹词略叹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第二三句是林黛玉;第一四句是薛宝钗作品注释:"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9f4972e45c3b3566ec8b2c.png)
元代文学1.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________、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2.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建安虞氏刊印的《________》3.《________》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董解元,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
4.元杂剧是在_______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5.关汉卿的喜剧《救风尘》和《_________》分别塑造了赵盼儿和谭记儿这两个女性英豪形象。
6.《_________》的故事框架,与汉代以来一直流传民间的“东海孝妇”故事颇为相似。
7.王实甫的杂剧《__________》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贾仲明认为其“天下夺魁”。
8.徐复祚在《曲论》中称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_________为“元曲四大家”。
9.白朴擅词曲,其词集名《_________》,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10.白朴《墙头马上》一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________》一诗。
参考答案:1.正话2.全相平话五种3.西厢记诸宫调4.金院本5.望江亭6.窦娥冤7.西厢记8.白朴9.天籁集10.井底引银瓶11.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_________”之称。
12.马致远的散曲作品被辑为《________》传世。
13.马致远其现存的杂剧作品中,___________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陈抟高卧》、《岳阳楼》都是这类作品。
14.《_________》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15.大都作家群以_________为领袖,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称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16.____________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
l7.__________的《录鬼簿》,大致上按时间先后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18.尚仲贤的剧作以《_________》最为著名,它本自唐人传奇《柳毅传》。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45095b5901020207409cfa.png)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5b37829453610661ed9f49c.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
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
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
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
(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
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
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40f0b7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0.png)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fdd26e1b7cd184254b3535df.png)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拟话本小说:以“三言”和“二拍”为代表,“三言”之前的拟话本小说是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2.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描写对象,参照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魔故事,其主要特征是非人间、超现实,尚“奇”贵“幻”,富有浪漫色彩。
3.七十回本:明末金圣叹砍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伪造了卢俊义惊噩梦的结局,改第一回为楔子,世称“贯华堂本”,是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4.《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志异》用唐宋传奇的艺术手法(以离奇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言行心理,曲尽人情物态),来写鬼怪狐妖的故事,继承了六朝简约记叙奇闻异事的志怪小说传统。
5.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形成于北宋末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因为主要用南方音乐来演唱的,故又称“南词”。
后人为了与北曲杂剧区别,简称之为南戏。
二、重点篇目要点(注:作品选内容,重点句子会出选择,字词和赏析为上课讲的内容)1《西厢记长亭送别》P45重点句子: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重点字词:柳丝:代表人的感情靥儿:贴的装饰品2《牡丹亭惊梦》P347—350重点句子:A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頽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B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C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重点字词:梦回莺啭:倒装,应为莺啭梦回烛尽沉烟:倒装,应为沉烟注尽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恁:怎么似:比较,程度的加深三春:孟春、仲春、季春【皂罗袍】中的合:幕后合唱重点段落赏析:【醉扶归】通过动作、神态、景语来刻画杜丽娘的游园前的心理活动:虚度青春的惋惜,是顾影自怜,是欲行又止【好姐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春尽的时候才开,叹息牡丹开得太迟,占不了先机,不能在春光烂漫开放。
用牡丹自比,概叹自己美丽的青春耽误的幽怨和伤感。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e9f7fd976eeaeaad1f33069.png)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B)。
A. 宇文虚中B. 董解元C. 元好问D. 党怀英2.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D)。
A. 萧观音B. 党怀英C. 董解元D. 元好问3.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B)。
A. 《墙头马上》B. 《梧桐雨》C. 《赵氏孤儿》D. 《李逵负荆》4.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A)。
A. 爱情喜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讽刺喜剧5.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C)。
A. 王实甫B. 关汉卿C. 马致远D. 白朴6.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C)。
A. 《陈抟高卧》B. 《青衫泪》C. 《汉宫秋》D. 《墙头马上》7.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D)。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白朴D. 马致远8.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B)。
A. 高文秀B. 尚仲贤C. 纪君祥D. 李好古9. 《双献功》的作者是(D)。
A. 尚仲贤B. 李好古C. 纪君祥D. 高文秀10.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A)。
A. 康进之B. 李好古C. 高文秀D. 尚仲贤11. 《西厢记》共有(D)。
A. 一本四折B. 五本二十折C. 四本十六折D. 五本二十一折12.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实甫B. 马致远C. 关汉卿D. 白朴13.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A)。
A.《单刀会》 B. 《窦娥冤》C. 《救风尘》D. 《望江亭》14.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B)。
A. 历史剧B. 爱情风月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15.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B)。
A. 《鲁斋郎》B. 《窦娥冤》C. 《蝴蝶梦》D. 《绯衣梦》16.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C)。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7.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A)。
A. 《倩女离魂》B. 《梅香》C. 《两世姻缘》D. 《杨州梦》18. “元曲四大家”是(C)。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袁行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袁行霈)](https://img.taocdn.com/s3/m/486f8201227916888486d7ca.png)
元代元代社会与文学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四大爱情戏: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特点: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般一折用一套曲子,多少不一,但属同一宫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
‚楔子‛指四折以外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通常是放在第一折前面,作为剧情开端,介绍故事由来(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各折之间,类似过场戏。
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
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
1、曲:指唱段。
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2、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指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
如‚做悲科‛、‚做倒科‛、‚笑科‛、‚打科‛、‚雁叫科‛等。
三)脚色分行特点: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散曲的特点: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古代文学史复习(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元明清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db2c25d4ad51f01dc281f15d.png)
犬吠集续集Malar欠拧babySunny向泥马狗娘无名氏406工作室填空选择1.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2.说话四家:一.小说二讲史三讲经四合生3.话本:从唐代民间讲说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和遗事》,具备了《水浒传》一些主要情节《全相平话五中》包括《三国志平话》将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西厢记诸宫调》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5.北方戏曲——杂剧南方戏曲——南戏6.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一出误会式喜剧7.四大爱情戏:关汉卿《拜月亭》女:王瑞兰男:蒋世隆、白朴《墙头马上》女:李千金男:裴少俊、王实甫《西厢记》女:张生男:崔莺莺、郑祖光《倩女离魂》女:张倩女男:王文举8.元代戏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9.王国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冤》《赵氏孤儿》10.白朴通过《梧桐雨》传达盛衰兴亡的深沉感叹11.马致远《黄粱梦》,属神仙道话剧,“万花丛里马神仙”前期最重要的散曲作家,享有“曲壮元”美称,《双调夜行船.秋思》12.散曲有两种形式:小令和套数13.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14.高明的《琵琶记》是元代南戏的冠冕,有“南曲之宗,词曲之祖”美称15.“毛本”,毛氏父子整理的《三国志演义》评点本16.《三国志演义》“尊刘贬曹”倾向独特语言风格,“文不甚深,言不甚俗”17.简本系统,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的内容18.“开国文臣之首”宋濂19.《楚有养狙以为生者》出自《郁离子》《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20.高启被誉为明朝开国诗人之“冠冕”,作品《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21.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22.明朝的“台阁体”“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23.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潸然泪下,悲歌数十过不休”24.后七子:王世贞主盟文坛时间最长,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25.后七子:谢榛26.前七子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27.李攀龙文学理论:“文自西京,持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试要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试要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3f72ee998fcc22bcd10d24.png)
填空:前期元曲创作以北方(豪辣浩烂),后期以南方(清丽萧疏)“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王国维《人间词话》金朝典籍王若虚《滹南诗话》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元曲是思想和心灵最终是在勾栏瓦肆里面神奇结合的平台元杂剧作者90余人,作品存目600多种,有剧本流传162种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元曲四大家: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关汉卿《中原音韵》关汉卿代表作《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窦娥三大誓愿:“血溅丈二白练”“身倒一领净席”“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赵氏孤儿》元代的刊印本是四折一楔,仅有曲无宾白,明刊本经明人加工为五折《破窑记》王月娥,吕蒙正研究元曲第一手资料:钟嗣成《录鬼簿》臧晋叔《元曲选》杨淡斋《阳春白雪》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元明元明末本戏写皇帝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白朴散曲《天籁集》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元散曲形式:小令,带过曲,套数《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明代三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明代主要诗派: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晚明小品戏曲两派: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曲中辛弃疾:冯惟敏临川四梦:《牡丹亭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紫钗记》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将演义》《隋唐演义》《英烈传演义》神魔小说:许仲琳《封神演义》董说《西游补》最早南戏流传的《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四大传奇,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名词解释:南戏:原始南方流行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文,萌芽于两宋交替,形成上有别于北方杂剧,例如南戏不称折,不称出,没有固定出数,长短根据剧情,多则四五十出。
各个角色都可以唱。
音乐方面,可以几个宫调换用,即可以换韵。
杂剧大多选取激越昂扬的调,而南戏柔媚婉转之调。
套数: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1e5ec24ba0d4a7302763ad8.png)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1. 三国7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3. “历史演义小说”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 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4. “演义”:“据史实,演大义” ,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 政治和道德的评价。
(纪实 +艺术的创造)5. “章回体”: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特点是设回目等。
最早的回目、目录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 “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 .“拟话本”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
鲁 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 认为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
它 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
但与话本又有所不 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 “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2. “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以沈璟为代表。
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看重。
以汤显祖为代表。
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4. “苏州派”: 花魁》和《清忠谱》 。
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
并结合 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 其弟子梁辰鱼的 《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 “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
元明清古代文学整理doc
![元明清古代文学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929c3ecd7f1922791688e899.png)
一.苏轼词的成就。
(一)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二.苏对词的变革。
1.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观念。
(1)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词外在形式上虽有差别,但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一致。
因此常将诗词相提并论。
(2)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理论依据。
2.为使词的美学品位能与诗齐,提出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真实性情和人生感受。
3.扩大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主要方向。
(一)将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爱情之词扩展为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充分表现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二)表现人生思考,增强哲理意蕴。
人生短暂,命运易变,命运难以把握。
“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三)朝外在世界拓展。
苏词大力描绘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还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壮丽景色。
把对自然山水观照与对历史人生反思结合,在自然美中融注入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在词学的成就:(一)理论上确立词体独特地位,提出词“别是一家”说。
1.之前,李之仪从创作论角度,提出词“自有一种风格”看法(《跋吴思道小词》)。
2.李清照从本体论角度提出词“别是一家”理论。
(1)“别是一家”指词是独立的抒情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要求,不仅分平仄,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协律”“可歌”。
(2)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文体特性,才能有独立地位。
(二)创作上生动展现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1.前期生活安定,生活世界是闺房,人生理想是美满的婚姻爱情。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15d3b4b0717fd5370cdc04.png)
古代文学:元明清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1234~1368年共约134年。
最兴盛的是散曲。
1.特点:名族压迫和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的繁荣;思想活跃(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程朱理学。
道教全真教);儒生不幸文坛幸。
2.叙事文学的兴盛: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话本小说的兴盛;喜剧的繁荣;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
(1)原因:唐代以来叙事性的文体包括传奇小说和变本俗讲本以呈现活跃的趋势;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勾栏瓦肆;元代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诗词等不符合市民的需要。
(2)说话:宋代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元代的说话(即话本)以讲史居多。
(3)戏剧:元代走向成熟,包括南戏和杂剧。
(4)杂剧和南戏的区别:都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个部分;都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流行地区不同体制不同(杂剧四折,角色分为旦末净三类;南戏的宫调不作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歌唱形式不定);唱腔不同(杂剧的曲调是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歌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是东南(5)两个戏剧圈: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南戏和杂剧共同发展的局面。
3.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1)定义:与元杂剧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宾白、情节,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2)特点: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3)分类:南曲(衬不过三,口语化和俚语化);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用于句头或句中)(4)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论》中巴散曲分为三品,即清深、豪旷和婉丽。
(5)元代诗词:宗唐得古。
4.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与显畅;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就是口传故事。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b1ce1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f.png)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整理)简答题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1、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2、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3、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4、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5、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6、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4、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方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5、袁宏道:《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9c99caa0116c175f0e4888.png)
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即士奇、荣、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东阳为主。
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3、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拨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6、吴江派:是以璟为代表的注重戏曲格律的传奇派别。
他的曲论核心是强调“场上之曲”,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本色”,从剧本有利于舞台演出的角度要求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强调剧本的舞台性。
璟是吴江人,赞同并依其曲论进行创作的作家,多为其子侄、门生及追随者等。
故这个明末著名的传奇派别称为吴江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 “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5、
26、
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7、 史剧。
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 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 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 但更加灵活多变,采用特有的“衬字” 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6、
37、
38、
39、
40、
41、
42、元代的戏剧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3、元代可分为南北两大戏剧圈,前期北方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后期南方的活动中在杭州。
44、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它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套数又叫套 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而成的组曲。
48、元末南戏的著名代表作是《琵琶记》,它的作者是高明,它被推为“词曲之祖”。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 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
2、南戏与北杂剧在体制上的主要区别: 北杂剧一本四折,有楔子;南戏长达数十出,无楔子。 北杂剧以正末(正旦)一人主唱;南戏以生旦为主,各色皆可以分唱。 北杂剧每折一韵到底;南戏一出中可以换韵。 北杂剧用北曲,多刚劲粗犷;南戏用南曲,多柔婉缠绵。 北杂剧每折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套曲;南戏一出中可变宫调。 北杂剧动作提示叫“科”;南戏曰“介” 。
《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 一个印本,世称“程甲本”。
*第二年修订的称“程乙本”。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里的正面人物。 明代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 清代学者章学诚评价《三国演义》说:“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袁宏道:《四声猿》 “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1)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2)曲词艺术上,本色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堪称曲中豪放派。
3)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
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 二是曲调体式,或用北曲,或用南曲,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简答题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 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 “场上之曲”;
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
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
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赵 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 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特点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出自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水浒传》版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清代对《三国演义》点评人世多变的历史剧。 《高祖还乡》是一篇被誉为“制作新奇”(钟嗣成)的绝妙佳作。 《水浒传》先写高俅发迹是说明“官场黑暗”。
45、 马致远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散曲作家。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 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46、元后期杂剧的代表作家作品包括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
47、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他的历史剧代表作是《单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