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模式。
学生自我调节与自我效能的培养
03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帮助学生更好
地习得新的行为模式。
05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与展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机械性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过于机械化和简单化, 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
忽视个体差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但忽略了学习者的 个体差异,如兴趣、动机、性格等。
03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原理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过程,其中行为的结果直接影响该行为的未来发生频率。 它强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认为行为的结果可以塑造和改变行为。
奖励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关键要素,它们可以增强或削弱行为的发生。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实验研究
经典实验
巴浦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 验,证明了在特定刺激下可以建 立新的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的增强,可以习 得新的行为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01
动物行为实验
研究者通过动物行为实验来验证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例如观察猴子的
模仿行为和强化机制。
02
人类行为实验
研究者通过人类行为实验来验证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例如观察儿童模
仿父母的行为和受到的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减少不良行为 等方面。
通过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奖惩机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条件反射,提高学 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使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来帮助学生克服对某些学科或任务的恐惧或 焦虑,通过将该任务与积极的情绪或结果相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对该任务的条件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正强化 刺激 增加奖励刺激
负强化 减少厌恶刺激
消退 不施与
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消除奖励刺激 减少反应概率 消除不良行为
目的 应用
增加反应概率 塑造良好行为
增加反应概率 塑造良好行为
减少反应概率 消除不良行为
反应后呈现 奖励性刺激 厌恶型刺激 正强化 正惩罚
反应后消除 负惩罚 负强化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加拿 大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 论的奠基人,突破传统的 行为主义S--R理论,使社 会学习理论成为了对幼儿 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 功能的新颖独特的学习理 论。
3、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 厌恶刺激或移除一个奖励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 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慎用惩罚) 正惩罚:某一行为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的出现, 从而减少了行为的发生。例如:小孩乱穿马路挨 打。 负惩罚:某一行为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物的消失, 从而减少行为的发生。例如:小孩看电视打架, 电视被关掉。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 conditioning)是经典条 件反射中由外在刺激引发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operant conditioning)是个体主动 发出、受到强化的反应。
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 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 的行为。 • 如在巴普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 流唾液,食物和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 刺激。 •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 情况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 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 明显的刺激物。
3.观察者和示范者的关系
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 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 学会榜样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ppt
斯金纳的动物实验
斯金纳在实验中,将老鼠放入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中,通过操纵食物的给予 和某种刺激(如光或声音),训练老鼠进行特定的操作(如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
经典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
情绪调节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可以应用于情绪调节,例如,通过将特 定的情绪状态与某些环境或活动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另一个实例是孩子在学习拼写时,如果孩子 正确地拼写出一个单词,他们会得到赞扬或 奖励。这会强化孩子正确拼写单词的行为, 使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正确地拼写单词。
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育中的应用
奖励制度
教师可以使用奖励制度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学术成就。例如, 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获得奖励。
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基于一种刺激-反应机制,通过将无条件刺激(UCS)与中性刺激(CS)关联,使得中性刺激引发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CR)。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与实例
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巴甫洛夫通过定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和铃声(中性刺激),使狗 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
原理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和模仿在行为习得中 的作用,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 后果,可以学会新的行为和改变已有的行为

社会学习的实验与实例
要点一
实验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波波玩偶实验”是 社会学习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在这个实验中,儿童通过观 察成人对玩偶的行为,学会了对玩偶施加暴力或友善的行为。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断发展,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融合,形成了新的流派和观点。例 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的结合。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验研究表明:父母对婴幼儿的交际行为(微笑 、啼哭等)作出敏感的反应,并为其创设刺激丰 富的物理环境,允许其自由探究,则他们会表现 出较高的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 成人的评价和鼓励 • 言语劝导 • 家庭结构(成员的多寡、子女出生的先后顺序、
子女年龄差距、子女性别分布) • 儿童在家庭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 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 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
• 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 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 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 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 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三)示范过程的信息传递形式
1、直接的动作示范传递方式 2、言语示范,可代替行为示范 3、由电视、电影以及其它视觉媒介所提供的极 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
• 运气、工作难度等
点燃学习的动力
失败与学生“习得无助”之间有何关系?要使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习得无助”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 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 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 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甚 至对生活不抱希望。
•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 情况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 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 明显的刺激物。
(三)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
1、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其结果是引 起行为出现频次大幅增加。凡是能引起行为增加的刺激都是强化 物。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 前者强化后者。
班杜拉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无法解释 下面的观察学习现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斯金纳箱实验
如图,是由斯金纳设计的一个 斯金纳箱(避免里面的集体受到 任何干扰),在这个箱里有一个 拉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碰到拉杆时会有食物掉下 来。箱里有一只饥饿的小白鼠, 刚开始时,它会挠挠箱壁,抓抓 按钮,或嚎叫,直到有一次偶然 的它碰到拉杆,有食物掉来。之 后,它挠箱壁抓按钮和叫 的频 率都减少了,而拉杆干的频率增 加了。某一操作使小白鼠某一动 作频率增加,这就是操作性条件 作用的过程。
桑代克的结论— —
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学习也是一 种在几乎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自动地形成 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 成一定的联结
试误说:一切学习过程都是不断尝试,不断 发生错误及失败,最后才取得成功的过程。
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 应,同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动机很重要。
练习律— —学习需要重复,重复能使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巩固和强化。反应重复 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约牢固。
效果律— —练习并不会无条件的增强刺激— 反应联结的力量。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 因满足的效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效果而 减弱。
(二)、巴普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
(三)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 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 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 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 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 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 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 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是什么。——华生
(1878—— 1958)
(三)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Theory)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者一般主张,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

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不同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很激进,但有的则有一定的折衷倾向。

因此,他们解释学习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二、代表人物以及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这里主要针对巴甫洛夫的主要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1.人物简介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

2.经典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变化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

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

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实验发现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请举例说明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请举例说明

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的
良好行为请举例说明
1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John B. Watson)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通
过外界的刺激和响应得以形成和改变。

其中“刺激”指的是诸如声音、视觉等外部因素,而“反应”则是个体自身如声音、视觉等行为,在
这种重塑过程中,它将外部刺激和个体反应联系起来,可以让学习者
更好地理解学习这一概念。

2 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来塑造学生良好行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举止,老
师采取积极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行为要求等措施,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可以获得良好的行为结果。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建立规则,比如学生迟到要给予指定的处罚,他们的出勤可以得
到相应的奖励等,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遵
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文明行为。

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正向处罚和正向
表扬的形式,当学生犯错或者做对的事情时,鼓励学生,把它当作是
一种奖励激励,使学生了解正确行为的重要性,乐于尝试新的事物。

3 总结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能大大改善和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一定要将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处理好奖惩关系,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行为要求,采取合理形式的正向处罚和正向表扬,努力把学生带入良好行为的轨道,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行为习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Ivan Pavlov) 华生(John.B.Waston) 桑代克 斯金纳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1849-1936)苏联生理学家、心理 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苏联科学院院士。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 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 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 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 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 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 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 的最根本原则之一。
桑代克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 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即 反应的联结, 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稳固的刺激 反应的联结 S—R之间的联结。 之间的联结。 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的三条基本学习定律的内容 ①准备律: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当任 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于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 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②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若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 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有,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③效果律: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情 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削弱。 理论弱点:过于简化学习过程的本质,以人为被试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糙 简单,经不起他人和反应(S-R)的连结过程,主 张将人的外显行为研究对象,反对内省,认 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者痛苦的后果改变 了学习者个体和行为,或者使学习者模仿他 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反射学说,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论以及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

下yi面就让我们系统了解一下这几个理论。

<一>经典反射学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

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

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

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

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

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

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实验室到课堂的转变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和主要原则进行介绍,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促进学习的行为主义策略。

最后,本文还将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讨论,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环境塑造、教育实践、学习策略、局限性、未来研究1. 引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强调个体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直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主要原则以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俄国科学家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沃森的行为主义理论。

帕夫洛夫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产生的,并通过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机制来学习。

沃森则将行为主义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并提出了行为主义的核心原则: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的基础。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原则包括:强化、惩罚和模仿。

强化是指通过奖励来增强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惩罚则是指通过消除或减少不良行为的强化来减少其发生频率。

模仿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进行模仿来学习。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采用积极强化的方法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惩罚措施来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秀行为。

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则,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指导。

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 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 重视强化和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调节行为
• 在课堂管理中,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 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的基本原理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信息
• 通过自我调节实现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0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过程
刺激与反应的关联
刺激与反应的关联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 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 通过操作行为与强化和惩罚的关联形成操作条件反射
刺激与反应的关联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理与应用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早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

20世纪初,约翰·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反对心理学中的思辨和内省方法
• 强调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 提出刺激-反应(S-R)学习模型
1913年,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观点下的心理学》
• 反思其过于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承认内部心理过程的存在
•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行为中的作用
谢谢观看
Docs
斯金纳箱实验:老鼠按压杠杆获得食物
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 老鼠按压杠杆(操作行为)后获得食物(强化)
• 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调节行为
• 通过强化和惩罚,老鼠学会按压杠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人脑好似电脑。

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移除一个奖 励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慎用惩罚)
正强化 刺激 增加奖励刺激
负强化 减少厌恶刺激
消退 不施与
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 消除奖励刺激 减少反应概率 消除不良行为
目的 应用
增加反应概率 塑造良好行为
增加反应概率 塑造良好行为
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 conditioning)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外在刺激引 发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operant conditioning)是个体主动发出、受到强化的反应。
操作理论认为,如果在一种操作反应之后--无论事前是否引发这一行 为的刺激--伴随着环境与教育的强化,那么这种反应的频率就会增加,幼儿 就逐渐习得了某种被强化的行为。 与桑代克的不同:(S)-R-S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1913年,华生的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的演讲,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学习理论主张:1、客观主义 2、还原主义 3、决定论 4、控制性
{
经典行为主义:巴普洛夫、华生、桑代克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班杜拉
一、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反射
巴普洛夫(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1904 年荣获诺贝尔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 的生理学家。
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试验
无条件刺激(食物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铃声 )→条件反应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配对而引起的条件发射 的过程。
五大学习定律: 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巴甫洛夫 华生 格思里 赫尔 桑代克 斯金纳
(三)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1.格式塔 1.格式塔 强调人类学习与动物不同、认知结构、创 造性等,这些都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 基础 2. 20世纪60年代的分化 20世纪60年代的分化 认知主义,即信息加工论,将人脑比拟为 认知主义,即信息加工论,将人脑比拟为 电脑,探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 新结构主义,即建构主义 新结构主义,即建构主义
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 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则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 则指受意识支配、
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三、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渊源 构造主义学派: 构造主义学派:冯特对研究人类意识经验 有兴趣,他试图把意识分析为许多最小的 构成要素 机能主义 :不是去研究一种孤立的现象, 而是研究意识与环境的关系 格式塔学派 :整体不是其各部分的总和 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Ivan Pavlov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他利用狗与铃声和食物的实验,提出【制约行为】 他利用狗与铃声和食物的实验,提出【制约行为】 (conditioned reflex)的理论。Pavlov原来是一位医学 reflex)的理论。Pavlov原来是一位医学 家专门研究消化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当他 研究口水的分泌与胃部蠕动的关系时,在观察狗 的实验过程发现了所谓的【制约反应】 的实验过程发现了所谓的【制约反应】 conditioning的行为,于是开始了他对制约行为反 conditioning的行为,于是开始了他对制约行为反 应的研究而成为了心理学家。Pavlov于1904年因为 应的研究而成为了心理学家。Pavlov于1904年因为 研究消化系统 研究消化系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俄国享有非 消化系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在俄国享有非 常高的荣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重复的习惯和反射学习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强调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学习过程。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关键概念、应用以及批评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本原则1.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个体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即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特定的行为反应。

2.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在塑造个体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可以增强某种行为;而通过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

3.刺激与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是在特定刺激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关键概念1.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指的是在个体进行某种操作时,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来强化或削弱该操作的学习过程。

2.连续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出现期望行为时都强化个体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部分强化:部分强化是指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期望行为时才强化,这种强化方式虽然时间间隔较长,但有助于维持某种行为。

应用1.教育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重要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强化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2.临床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强化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习惯和心理障碍。

批评1.忽视认知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忽视了个体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内部的感知和思维过程。

2.机械化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容易将学习过程机械化,忽视了个体个体心理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容易使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理解行为形成和行为调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2)准备律。这个规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
b.“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c.“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此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简而言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重视学习的外部条件,重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人的外在行为反应。他们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学习动机、学习的迁移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了长期的探讨,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为学习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推动了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功绩和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1904~ )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曾担任美国印第安大学、哈佛大学的教授。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四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
广义学习
学习有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
包括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或者说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02
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要了解这种关系。
03
问题解决学习。即学习运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04
加涅认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并在1971年把上述分类中的前四类合并为一类,把第六类分为两类,即:
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性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03
一级强化物与二级强化物的区分
04
强化的安排:
强 化 的 安 排
连续式 (即时强化)
间歇式 (延缓强化)
间隔式
比例式
固定时距
变化时距
固定比例
变化比例
程序教学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照其中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前后衔接,逐步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个知识项目,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即时给与反馈和强化,使得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鲍尔与希尔加德: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现实情境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不过这种变化是不能根据主体的先天反应 倾向、成熟或暂时状态(如疲劳、醉酒、内驱力)来解释的。
理解广义学习概念需要把握下面三个方面:
01
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6. 模仿学习(Imitation Learning)
模仿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 性。人类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以及模仿这些行为 来学习。模仿学习可以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两种类型。无意识模仿是指个体在不 知不觉中模仿他人的行为;有意识模仿是指个体有目的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模仿学习在人 类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演讲人: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社会学习理论(Socia源自 Learning Theory)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0年代提出的。它关注的是观察学 习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以及模仿 这些行为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即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以及如何调节自己的行为的信念。这种理论认为,学 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和自我调节来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反应机制的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由俄罗斯的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 于1902年提出的。它是指在条件刺激(如铃声)和无条件 刺激(如食物)的同时出现下,条件刺激逐渐获得引发无 条件刺激反应(如唾液分泌)的能力。这种理论最初在狗 身上得到验证,后来也被应用于其他动物和人类。经典 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 激关联起来,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 认知行为主义理论 (Cognitive Behaviorism)
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一 个分支,它强调了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的 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改变个体 的认知结构或思维模式来改变行为。认知行 为主义理论强调了意识和思维在学习过程中 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个体的态度、 信念和思考方式来改变行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旳过程。学生不是简朴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 地建构知识旳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旳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 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旳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旳意义或者说是自己旳了解。个人头 脑中已经有旳知识经验不同,调动旳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旳信息旳解释就不同。
1、加涅对学习成果旳分类:加涅要求了五种主要旳学习成果,即以为人类习得旳能力有五种类 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其中认知学习中旳认知策略是一种特 殊旳、非常主要旳技能,是学生在自己内部组织起来旳,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旳能 力,它是学生学会学习旳关键成份。学生旳认知策略越完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就越强。教师 在教给学生知识旳同步,一定要注意教会他们怎样学习,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策略,更加好地指导自 己旳学习。加涅指出,学生能否处理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旳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内 部思维过程旳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别。即便全部学生都掌握了一样程 度旳智慧技能,但因为有些学生采用旳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体现出来旳问题处理能力就更强些。 这里需要注意旳是,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旳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智慧技能旳同 步,也形成了调整学习、记忆和思维旳方式,所以,脱离了详细内容旳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 能利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8、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以为,人类记忆旳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提取。因为学生 在贮存信息旳同步,必须在没有外来帮助旳情况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旳关键在于怎样组 织信息,懂得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干提取信息。学生亲自参加发觉事物旳活动,必然 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佳旳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流口水。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格鲁帕(G. Groper,1983)对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原理作了系统性的总结。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初期练习、中期练习和终期练习三个阶段,并且确定了用于支持教学过程的六种“工具”(tools):提示量,学习单元长度,刺激与反应模式,练习任务种类,内容类型以及练习频度。这些工具实际上是学习系统的调控变量,适当改变这些变量就能设计出满足许多不同要求的教学程序。表2是格鲁帕建议的教学程序设计规则。
当一个刺激被重复呈现,且都能引起适当的反应时,则称该反应是受刺激控制的。建立刺激控制取决于二个条件:(1)积极练习,多次练习作正确反应;(2)跟随强化,练习后紧接着给反应以强化。刺激控制可刺激;
泛化:学习对属于同一类的任何刺激作反应;
联结:学习使一个适当的反应与一个或一类刺激相联系;
(2)经常检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复习和修正,以便保证能够适当地形成预期的行为;
(3)小步子和低错误率:将学习材料设计成一系列小单元,使单元间的难度变化比较小,达到较低的错误率;
(4)自定步调:允许学生自己控制学习速度;
(5)显式反应与即时反馈:课程中通常包含频繁的交互活动,尽多地要求学生作出明显反应;当学生作出反应时应立即给予反馈;
作为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 Skinner)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
表2格鲁帕的程序教学设计规则
学习类型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心理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1.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教学设计运动是以行为主义为先导的。早在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Pressey)就提出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想法,他还在1924年自行设计了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运用这台教学机器,可以向学生提供多重选择题形式的练习材料,并能跟踪学生的应答。可惜受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加之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指导,这台教学机器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因而也就没有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台机器的诞生却表明了机器辅助教学的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图1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2.行为主义设计原则
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程序教学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设计原则,这些原则成为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且在当今的教学设计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此对这些原则作简要介绍:
(1)规定目标:将教学期望明确表示为学生所能显现的行为,保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可观测的反应;
链接:学习将多个S-R联结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链,形成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并且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五十年代后期,斯金纳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他自己设计了教学机器,并在军队训练实践中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斯金纳提出了直线式程序教学的模式。他首先把教学内容分成一组连续的小单元,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前,必须先回答一些关于前一个单元的问题。如果回答错了,程序或者向学生提供一些暗示,或者直接告知正确答案,只有经历了这一关,且学生直正了解了与前一单元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答案后,才可能进入新的学习单元。程序教学作为组织和提供信息的一种特殊方法,在操作中将预先安排的教材分成许多小的单元,并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从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图1显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程序教学可借助多种不同的媒体来实现,从电动教学机,程序式课本,到电子计算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