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1fe38b84ae45c3b358c78.png)
㈦拓展练习
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பைடு நூலகம்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
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感悟→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
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上片、下片小结:
上片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③【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④【吟啸】吟咏长啸。 ⑤【芒鞋】草鞋。 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㈠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散曲”,宋词根据词人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苏轼的多情造就 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无阻,他的“一蓑烟雨 任平生”让人们懂得用开朗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们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
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淡泊从容的,是豁达自适的,是乐观洒脱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
这一精神特质。
㈣诵读指导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a5f61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5.png)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4907d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6.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定风波》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56af2af524ccbff12184de.png)
《定风波》教案四川省华蓥中学高中语文组熊利【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3、突破重点、难点时适时引入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林语堂评价他说:“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者,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他被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他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被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曾为自己自题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个人,他就是——苏轼。
2.温故而知新(检测一下我们到底有多了解他):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期?( D )A《念奴娇·赤壁怀古》B《(前)赤壁赋》C《后赤壁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依然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作。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1eb18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3f.png)
《定风波》优秀讲座教案简要介绍本讲座教案旨在通过对于《定风波》这一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作品特点。
2. 分析《定风波》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着重介绍《定风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2. 分析《定风波》中的主题,如忧国忧民、自然景观与人事往来的对比等。
3. 解读《定风波》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哀伤等。
4. 教授《定风波》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并分析其运用对于情感和意境的营造效果。
5. 通过导读和分析诗歌中的具体片段,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1. 讲解教学:通过讲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3. 诗歌朗诵:邀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增加学生对于诗歌音美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分组讨论进行评估,了解他们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2. 诗歌分析小测:设计一份简单的诗歌分析小测,评估学生对于诗歌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杜甫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集。
2. 课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3. 小组讨论和演示的准备材料。
参考文献1. 《杜甫全集》。
2. 杨维仁. (2012). 杜甫诗歌全集解读. 南京大学出版社.。
《定风波》教案(2)
![《定风波》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5f6af26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d.png)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苏轼诗选》,主要内容为苏轼的《定风波》。
诗文描写了作者在流放黄州期间的一次游赏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定风波》,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3. 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4. 讨论:分组讨论诗文的结构和主题,分享对苏轼人生哲理的理解;5. 练习:随堂练习,默写《定风波》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定风波》;2. 在板上画出诗文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的主题和关联;3. 在板上列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和寓意,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定风波》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理解;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苏轼的诗文,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定风波》是苏轼在流放黄州期间所作,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逆境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感受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2. 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3.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2. 重点:分析诗文的结构,领悟苏轼的人生哲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79ec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e.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 苏轼教案
![定风波 苏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0a3e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c.png)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并解读《定风波》的诗意表达和艺术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定风波》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内容教学:2. 分段解读《定风波》,注重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冲突和沉痛感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 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诗意符号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意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巩固练习:6.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诗词赏析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苏轼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在作品中运用苏轼的诗意手法。
课堂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9. 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延伸:10. 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其他诗人和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意表达作品是否符合苏轼的诗意风格。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素材,确保教案的顺利进行;2. 鼓励学生多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见解;3.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4278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9.png)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1f7b5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9.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c6042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b.png)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定风波》教学大纲
![《定风波》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36b7d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5.png)
《定风波》教学大纲
定风波教学大纲
一、引言
- 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杜牧
- 介绍本教学大纲的目的和重要性
二、文本分析
- 对《定风波》进行逐句解析,分析其词句运用、意境描绘等方面
- 分析杜牧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表达
三、主题探讨
- 探讨《定风波》的主题,并加以解读、分析
-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鉴赏与评论
- 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 研究历代文学评论家对该诗的评价,包括不同解读角度和观点的对比
五、教学设计
- 设计教学方法和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定风波》
- 提供相关的诗歌赏析案例、练题和讨论题
六、教学评估
- 设计评估方法,如小测验、作文、讨论等,以评估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
-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料,如诗歌原文、译文、注释等
- 列出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研究文献,供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定风波》
八、结语
- 总结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目标
-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上是《定风波》教学大纲的概要,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效果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ee78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1.png)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cd55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a.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2315013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8.png)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28c4966c175f0e7dd13729.png)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1、请同学概括,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析小序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词缘由
时间:1082年3月7日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事件:雨,已而遂晴
(3)初读诗歌,读出节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5)三读诗歌品出韵味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雨具皆去”表现了内心的情怀,旷达乐观情绪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c064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1.png)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9826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c.png)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3、掌握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苏轼的旷达胸怀。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处世态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当面对这些不如意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困境中是如何保持从容和豁达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心态。
2、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当时,他与朋友外出春游,途中遇雨,同行之人皆觉狼狈,唯有苏轼泰然处之,吟咏自若,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四)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提问:“莫听”“何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2)引导学生回答:“莫听”表明作者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何妨”则体现出他的从容和洒脱。
(3)总结:这两句展现了作者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提问:“竹杖芒鞋”与“马”相比,有何深意?(2)学生讨论后回答:“竹杖芒鞋”象征着作者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马”则代表着富贵和权势。
作者认为在困境中,简单的生活反而更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3)追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惧怕人生的风雨,愿意坦然面对一切的豁达胸怀。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c296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d.png)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
2. 熟悉《定风波》的内容和结构。
3. 掌握《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 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结构。
- 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 提升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作用。
-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深意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定风波》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了解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诗歌《定风波》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阅读与分析:- 全班分组,每组分配一两个诗句,让学生读诗并组织辩论,探讨自己理解的意思。
- 学生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
3. 深度理解:- 分析《定风波》中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引导学生寻找诗歌的深层含义与内涵。
-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是不是只是失去爱人的感伤,还有没有其他更深的思考。
- 分组或个别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文学评论或文章。
4. 欣赏与鉴赏:- 分享学生的文学评论或文章,整理学生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交流并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 教师介绍其他的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研究和阅读更多的诗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去探索和理解其他的文学作品。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诗歌鉴赏作业,以及继续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定风波》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
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三、朗读指导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一遍。
男女同学分别朗读四、整体感知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关键?任。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板书:无(“回首”)***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
”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
这也是归。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同学可以齐背)不是。
同学举点例子。
如:——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七、个性阅读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是或不是。
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
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八、学习评价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九、反馈达标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
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
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十、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十一、布置作业: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十二、板书设计定风波上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潇洒闲适、豪迈超然下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洞达事理、旷达通脱十三、教学反思苏轼的《定风波》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于是我对这堂课进行了以下的设计:首先“看”,开场以视频吸引学生,结合原先对苏轼的人物了解,我又向学生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看得出来,这样的感官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读”,运用录音范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
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自己对这堂课准备得较充分,也或许是因为多媒体的运用一下子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的缘故吧!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