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内容,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西游记》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2.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
2.理解小说的寓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生平。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西游记》相关知识。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让学生简要复述《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2.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关系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
第三环节:人物分析1.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性格特点。
(1)唐僧:性格慈悲、善良,但有些天真、懦弱。
他信仰坚定,不畏艰难,始终坚持取经的目标。
(2)孙悟空:英勇、聪明、机智,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忠诚于唐僧,为取经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3)猪八戒:贪吃、懒惰,但勇敢、善良。
他在取经过程中,为团队解决了许多难题。
(4)沙僧:忠诚、稳重,责任心强。
他虽然性格内向,但为取经事业默默付出,是团队的重要成员。
第四环节:深入探讨1.让学生探讨《西游记》中的寓意,如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等。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西游记》的精神。
1.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西游记》的认识有何提高。
五、课后作业1.阅读《西游记》原著,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寓意,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部古典名著。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在课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更多指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西游记》的故事吗?”2.设计一个小游戏,如“填空接力”,教师说出《西游记》的某个情节,让学生接力补充完整。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深刻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特点。
3. 第三课时:解析猪八戒的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探讨沙僧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
5. 第五课时:研究唐僧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这部古典名著的兴趣。
2. 分析主要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这一核心人物,分析其独特的外貌、性格特点及寓意。
3. 解析猪八戒形象教师讲解猪八戒的名字含义,分析其性格特点,如憨厚、贪吃、好色等,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刻画目的。
4. 探讨沙僧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沙僧在故事中的角色定位,分析其忠诚、憨厚、踏实等特点,并探讨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研究唐僧形象教师详细解读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为怀、胆小怕事、立场不坚定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在故事中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阅读《西游记》相关章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于《西游记》的认识和感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内容6.第六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理解这些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7.第七课时:探讨《西游记》中的寓言意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8.第八课时:讲解《西游记》中的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9.第九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神仙妖怪形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0.第十课时:总结教学内容,回顾《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西游记》导读课(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解析,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古文语言和宗教文化内涵的理解仍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最后,课程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测试,发现他们对《西游记》的基本情节、角色特点及寓意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我也意识到,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这部名著的内涵,还需要他们在课后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因此,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并适时组织一些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2.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激发阅读兴趣。
3.发展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分析人物性格、探讨故事寓意等,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解读的能力。
4.增强审美与表现素养: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西游记》中角色、情节的喜好与看法,提高审美和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从成果分享来看,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西游记》简介及人物介绍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概述《西游记》的主要情节。
3. 介绍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第二课时:孙悟空大闹天宫1. 阅读选段《孙悟空大闹天宫》。
2.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神通广大、叛逆、忠诚。
3. 讨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孙悟空的性格冲突。
第三课时: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1. 阅读选段《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原因》。
2. 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慈悲为怀、善良、坚韧。
3. 讨论取经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
第四课时: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1. 阅读选段《猪八戒与沙僧的性格特点》。
2. 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贪吃懒惰、自私、善良。
3. 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忠诚、憨厚、冷静。
第五课时: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1. 阅读选段《红孩儿与孙悟空的斗争》。
2. 分析红孩儿的性格特点:狡猾、邪恶、勇敢。
3. 讨论孙悟空与红孩儿的斗争,引导学生理解善恶斗争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的作者、人物及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名著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 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文本。
2. 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
3. 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材料。
4. 参考书籍及学术论文。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设置,理解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选取《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等经典片段进行阅读分析。
3. 分析人物形象,如孙悟空的勇敢、聪明、顽皮,唐僧的慈悲为怀,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忠诚老实等。
4. 品味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如孙悟空的口头禅“俺老孙”、“妖怪,吃俺老孙一棒”等。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 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师总结法,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原著或学生版《西游记》书籍。
2. 准备相关的人物形象、情节分析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以及小说的成书背景。
2. 阅读选段: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片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及语言特点。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特点、情节设置及语言风格。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篇一: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题教案】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二)学习目的: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探讨人物形象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②智调芭蕉扇③智擒红孩儿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⑥美猴王⑦真假美猴王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介绍。
《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内容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介绍。
《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分析。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三章:主要情节与人物形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主要情节梳理和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意义探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四章:文学鉴赏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
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的鉴赏分析。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五章:批判性思维训练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西游记》进行深入分析。
5.2 教学内容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意义介绍。
对《西游记》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批判性分析。
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作品片段进行辅助教学。
第六章:孙悟空形象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孙悟空这一角色的形象特征及其在《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
6.2 教学内容孙悟空的角色背景和形象特点分析。
孙悟空在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性格展示。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

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3篇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1学习目的:1、理清小说结构,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课堂学习:第一块: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3、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第二块:导读小说1、**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2、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它是*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课后学习: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
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名著《西游记》的导读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课前学习: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导入:同学们好,上课前,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小声哼唱,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同时也会喜欢《西游记》吧?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全本)《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寓意。
2. 学生能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3. 学生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提高表达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与背景目标:使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化价值。
内容:1. 简介吴承恩及其生平。
2. 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和《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3. 强调《西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讲座或视频资料展示。
2. 学生阅读相关背景资料。
第二部分:情节概述目标:使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内容:1. 概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历程。
2. 介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教学活动:1. 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
2. 小组讨论和汇报。
第三部分:象征意义与神话元素目标:使学生能够解读《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和神话元素。
内容:1.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物品和符号,如金箍棒、九九八十一难等。
2. 探讨神话元素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创作寓意故事或解读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主题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西游记》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内容:1. 探讨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和汇报。
2. 写作练习,如撰写心得体会或创作相关故事。
第五部分:评价与总结目标:使学生对《西游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内容:1.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活动:1. 学生表演、展示或写作分享。
2. 教师点评和总结。
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
2. 相关背景资料。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五篇]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af4a0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b.png)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五篇]第一篇: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教案设计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第6周 5、6课时日期一、复习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3、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复习重难点: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复习课时:2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导读小说:1、简介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
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
《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
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
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
②《西游记》的结构。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故事梗概: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历程。
4. 作品主题: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梗概及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讲述唐僧师徒四人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
3. 分析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深入剖析作品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团结协作、战胜困难、追求真理的意义。
5.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程度。
3. 读后感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读后感进行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达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西游记》主题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 举办《西游记》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作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鼓励学生进行《西游记》的续写或改编,以此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增加对作品的深入了解。
2. 相关研究资料:介绍一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3. 影像资料:推荐一些《西游记》的电影或电视剧版本,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观看,增强对作品的感知。
九、课程反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3. 《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大闹天宫、唐僧取经、西天取经。
4.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寓意修行、弘扬佛法、战胜困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游记》的作者、主要人物、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西游记》的深层寓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成书背景。
2. 介绍《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3. 讲述《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展。
4. 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寓意。
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他们阅读和参考。
2. 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相关音频、视频和在线讨论资源,丰富学习渠道。
八、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进行比较分析。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西游记》的电影版本,讨论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西游记》为背景,创作自己的故事或剧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目标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者介绍:吴承恩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
小说概述:《西游记》的基本情节、章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人物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作者背景、小说概述和人物分析等内容。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教学内容吴承恩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明代社会、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西游记》的文化价值: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吴承恩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深入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小说概述与章节结构3.1 教学目标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章节结构。
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2 教学内容《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孙悟空的诞生、五庄观、火焰山等。
章节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含十二个章节。
主题思想:修行与成佛、忠诚与背叛、善恶报应等。
艺术特点:神话传说、幽默讽刺、人物描写等。
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基本情节、章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分析《西游记》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主要人物分析(一)4.1 教学目标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
4.2 教学内容孙悟空的出生和成长:石猴的诞生、学艺、大闹天宫等。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聪明勇敢、机智狡猾、忠诚善良等。
孙悟空的作用:推动故事发展、代表反抗精神、展现人性光辉等。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欣赏名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道德修养。
1.2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第二章:作者与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吴承恩的生平事迹,如生活年代、生平经历等。
2.2 创作背景介绍明代社会背景,如文化、艺术、宗教等。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3 作品特点阐述《西游记》的神话色彩和现实意义。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主要情节概述3.1 故事开篇介绍石猴出世及孙悟空的求学经历。
3.2 师徒四人讲述唐僧招募徒弟的过程及师徒间的矛盾与和解。
3.3 取经之路概述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的过程。
3.4 结局讲解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的归宿。
第四章:主要人物形象分析4.1 孙悟空分析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如聪明、勇敢、机智等。
4.2 唐僧分析唐僧的形象特点,如慈悲、坚韧、愚昧等。
4.3 猪八戒分析猪八戒的形象特点,如贪吃、懒惰、忠诚等。
4.4 沙僧分析沙僧的形象特点,如沉稳、忠诚、憨厚等。
第五章:作品鉴赏与启示5.1 作品鉴赏引导学生从文学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欣赏作品。
5.2 作品启示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5.3 拓展阅读推荐与《西游记》相关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第六章:第一回至第五回精读指导6.1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西游记》第一回至第五回的主要内容,包括孙悟空的出生、求学、被封为“齐天大圣”等情节。
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如傲慢、无畏、聪明等。
6.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情况,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的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启发学生发现古典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原著、相关论文、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西游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阅读选段2.1 教师发放选段,学生独立阅读。
2.2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讨论。
3. 分析人物形象3.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4. 寓意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小说中的寓意。
4.2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总结。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3. 长期效果:阅读兴趣、文学素养的提升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后续课程将继续深入解读《西游记》的其他内容,包括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十、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
2. 相关论文、教学课件。
3. 网络资源:关于《西游记》的介绍、解读等。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通过阅读选段,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大闹天宫》选段,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阅读《三打白骨精》选段,分析唐僧的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阅读《高老庄》选段,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5. 第五课时:阅读《沙僧》选段,分析沙僧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角色性格。
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选段,分析角色特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角色性格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西游记》作者、背景、角色性格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五、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阅读材料。
2. 相关文献:介绍《西游记》的研究成果,拓展学生视野。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二课时:阅读《大闹天宫》,分析孙悟空性格。
3. 第三课时:阅读《三打白骨精》,分析唐僧性格。
4. 第四课时:阅读《高老庄》,分析猪八戒性格。
5. 第五课时:阅读《沙僧》,分析沙僧性格。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3.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
4. 尊重学生观点,鼓励多样性思考。
八、教学拓展2. 开展《西游记》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选段,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4.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一至第五回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3.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及其意义。
4. 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和初期经历。
5. 猪八戒和沙僧的加入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西游记》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3. 理解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内涵。
2. 学会欣赏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和人物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角色性格,探讨作品主题。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段,提高阅读能力。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名著,提高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第一至第五回,了解作品基本情节。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亮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及其意义。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练习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作品主题。
二、课堂讲解1. 讲解唐僧“西天取经”的缘起和初期经历。
2. 分析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在取经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
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西游记》相关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悉取经故事,能复述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师徒四人坚忍、执著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看过《西游记》这部动画片,了解主要故事情节,熟悉主要人物,对“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故事耳熟能详。
但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过《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对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过多探究。
重点难点重点:能准确复述经典故事情节,深入分析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及执著精神。
难点: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形象一分为二,全面正确看待师徒四人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准确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激趣导入刚才同学们诵读的《声律启蒙》令人陶醉,这就是古典文化的魅力。
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西游记》,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走进那神魔的世界,与吴承恩隔空对话,和取经人同历磨难。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那老师先给同学们播放一段PPT,帮同学们回顾一下西游剧情。
【测试】知识验收必答题鲁迅先生说《西游记》是一部人人都喜欢看的“奇文”,《西游记》中有经典的人物形象,有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有需要我们掌握的文学常识。
下面我们仍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一考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班内36人,4人一组,共9个小组,每组按语文成绩的高低分为1,2,3,4号。
举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1,2号同学加1分,3号同学加2分,4号同学加3分。
组长记录得分,下课汇总。
下面的必答题环节由每组的3号同学来答题,先选题号,然后直接说答案。
1。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原著,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2. 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领悟作品所蕴含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以及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简介。
2. 主要角色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作品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4. 民间文化在《西游记》中的表现,如妖魔鬼怪、神话传说等。
5. 分析《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创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和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民间文化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片段,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和沙僧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3. 第三课时:探讨作品中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4. 第四课时:分析《西游记》中的民间文化表现,如妖魔鬼怪、神话传说等。
5. 第五课时:阅读经典片段,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进行讨论和赏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西游记》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民间文化方面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经典片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4. 读后感、评论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西游记》的掌握程度和阅读效果。
六、教学资源1. 《西游记》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学生阅读和查阅。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游记》。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

《西游记》名著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选段,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分析作品中的神话色彩和寓意,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吴承恩,明朝文学家,代表作《西游记》。
2. 选段阅读:第一至三回“大闹天宫”片段。
3. 人物分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形象特点。
4. 神话色彩: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及其寓意。
5. 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反抗、斗争、忠诚、勇敢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作者背景和作品概况。
2. 人物形象分析和神话色彩解读。
3. 主题思想的领悟。
四、教学难点1. 神话色彩的识别和寓意分析。
2. 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概况、人物形象等。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特点、神话色彩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以选段为例,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和寓意。
教案示例:【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形象和神话色彩。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概况。
2. 分析人物形象: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特点。
3. 解读神话色彩: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猪八戒的“九齿钉耙”等。
4. 探讨主题思想: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勇敢斗争等。
【互动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案例分析】教师以选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和寓意。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西游记》的价值意义。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西游记》第一至三回。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对《西游记》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知识点掌握: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作者背景、人物形象、神话色彩和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过程方法:(1)思路: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凝思《西游记》。
(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明主题析写法—作练习(3)活动: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五、教学时数:6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远望《西游》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培养读书兴趣。
2、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作品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4、品味语言,感受经典文学文字之美。
5、掌握阅读名著的策略,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和主题。
2、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品鉴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名著的策略,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二、回顾阅读方法1、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当你拿到这样一本书的时候,你通常怎么读它?说说你的读书方法,或有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老师总结了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几点。
幻灯出示:(整本原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1)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2)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4)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作批注或摘记。
(5)精读某些篇章,学习写法,品味语言。
三、整体感知(一)创作背景:教师讲述: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内容,理解作品内涵。
我们先来看一看《西游记》的创作背景。
投影出示写作背景:《西游记》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
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
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吴承恩在饱读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
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记》。
(二)简介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
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
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
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
《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
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
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
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三)《西游记》全书的内容概括1.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2.《西游记》的结构:共一百回。
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
)3.小结: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
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4.总体概括: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师结:奇、妙、好等。
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
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一个字:“美”。
过渡语:读后你认为它在哪方面写得美?(生答)师结:(情节人物环境)第二课时:走进《西游》教学目标:1. 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2.西游故事会、《西游》美景旅行社3.方法指导:精读与跳读教学过程:一、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1.浏览书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 (学生说情节)投影出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三调芭蕉扇。
2.《西游记》提到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说人物)投影出示:活泼的猪八戒,憨厚的沙和尚,嫉恶如仇的孙悟空,刻板的唐僧。
二、西游故事会过渡语:我知道,同学们现在读小说,故事情节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好!咱们来开个西游故事会吧。
请看大屏幕!过渡语:同学们最好这么来谈:我认为情节好。
因为比如:师引导: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好。
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
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
我也认为这段好,因为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反抗精神。
这大闹天宫的确是孙悟空叛逆性格的集中体现。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2)我认为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情节也很好。
因为它很曲折、生动。
比如:妖精先变为少女,又变为老太太、老爷爷,表现得很可怜,使师徒两人产生误会,赶走了孙悟空。
(3)我认为第59、60、61回很好,它很吸引人。
它可以概括为:“三借芭蕉扇”。
第一次借到的是假的,越扇越火越旺,第二次借到了又被牛魔王半路骗回。
第三次才在菩萨的帮助下成功了。
也怪了,那铁扇公主为什么不借扇给他呢?其中定有原因!因为孙悟空收服了她的儿子红孩儿。
他们之间有仇。
这是第几回中提到的?是第四十二回《大圣殷勤拜南海观音慈善缚红孩》。
教师总结:所以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西游记》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情节生动曲折。
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三、《西游》美景旅行社过渡语:有心周游世界的同学想过把瘾?《西游记》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宵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
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过渡语: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赏,可以改。
请仿造这个句式开头:“我认为--------地----------景写得很美,作者用了----------------等手法写出了此景的独特之处-----------。
”师引导: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
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
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
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师结: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
比如:(师出示“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标出以下三句:“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
)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
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师结:因此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精读和跳读1、明确读法。
在对这部名著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后,我们就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何阅读呢?(学生回答)整部名著一字不落肯定读不完,只观大略又无法领悟实质,这就需要:精读、跳读相结合。
如何精读,当然要从我们印象深刻的情节入手,下面我们就以“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为例,一起来研究深入阅读的发方法。
2、梳理情节。
指导:快速阅读,梳理情节。
按情节发展,先说起因,再说经过、结果。
3、细读“三打”,感受情节曲折,感悟人物性格细读“三打”部分,画出描写孙悟空、白骨精、唐僧和猪八戒的句子,说说这三个人的形象?孙悟空:果断、勇敢、嫉恶如仇、聪明、坚定不移、忠心耿耿。
猪八戒:贪吃、好色。
唐僧:善良、不分善恶。
白骨精:狡猾贪婪。
4、感悟写法。
(1)同样是打,作者为什么不写孙悟空一次就将白骨精打死呢?(为了更好的体现人物形象:白骨精的狡猾贪婪,孙悟空的嫉恶如仇、坚定不移、忠心耿耿)(2)在这一情节中,不仅写了悟空的三打,还写了白骨精的三变,以及唐僧的三责,都写了三次,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这三次中间有联系吗?出示“三打”:正因为这三变不一样了,这三打也就不一样了。
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
相似的故事情节,却又有着丰富的变化,使我们感觉整个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种写法在文学上叫做:反复叙事。
整本书都像这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反复叙事。
在情节设计上,八十一个历险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降妖;不成向上界求助——唐僧获救,将一个个情节像冰糖葫芦式的串联在一起。
这种反复叙事的写法在小说还有,比如——“三借芭蕉扇”,《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