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小古文阅读。

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好:__________使:__________执: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时流辈皆讥笑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喜欢派拿着2.(张)丞相仔仔细细地看了很久,自己也不认识。

3.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4.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

因为他自己书写不好,还骄傲自满,不听劝告;他字迹潦草,还埋怨侄儿不早点问。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吕氏春秋·察今》)注①遽:急忙,立刻。

②契:用刀刻(记号)。

③惑:愚蠢,糊涂。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_______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3)求剑若此.________6.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B.见机行事C.随机应变D.墨守成规7.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

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

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

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

指顾炎武。

②自随:跟随自己。

③厄塞:险要关口。

④曲折:详细情况。

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⑦发:打开。

⑧对勘:核对校正。

⑨径行:任意而行。

⑩无足:不值得。

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小古文阅读。

引婴投江有过①于江上者,见人方②引③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注释)①过:经过。

②方:正。

③引:拉着。

④故: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1]“有过于江上者”看到了一件什么事?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这则寓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领的获得既要靠自己,也要靠先天的遗传。

B.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或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要因人因事而异。

C.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3. 课外欣赏。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一、语段阅读(共7题;共21分)阅读回答问题景阳冈(节选)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

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酿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1.(1分)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筛酒:②主人家:2.(1分)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和的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②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这一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武松的性格特点,他身体好,酒量大,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3.(5分)酒家在门前挑着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旗子的目的是什么?阅读回答问题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①有知夜观者。

余昔焚修②寺中,燃点塔灯,夜午月色横空,江波静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③,自是一段奇景。

顷焉④,风色陡寒,海门⑤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

古云:“十万军声半夜潮” 。

信哉!注释:①鲜xiǎn:少。

②焚修:焚香修行。

③蟾光:月光。

④顷焉:不一会儿。

⑤海门:二山相对,扼钱塘江入海口,称之为“海门”。

4.(2分)短文选自明代文学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文中作者身处的地点是() A.舟中B.寺中C.山中D.军中5.(2分)你认为以下哪个小标题最贴合短文内容?()A.月夜盼潮B.月夜听潮C.月夜观潮D.月夜叹潮6.(2分)联系选文内容猜测,结尾句“信哉!”理解正确的一项()A.确实如此啊!B.真是诚信啊!C.赶紧写信啊!D.不能听信啊!7.(1分)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潮来了”的句子;这句采用了描写,让人感觉二、文言文阅读(共53题;共244分)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版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易考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

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

②中道:半路。

③反::假字,同“返”,返回。

④焦:皱褶。

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⑦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⑧方:正在,时间副词。

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曰:“吾用多。

”_________________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故事,完成练习。

魏文侯与虞人(虞人:管理山泽打猎的小官)期(约定时间)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使人:叫人。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最新编辑教材)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一)1.去:离开(2)破:击破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三)1.C2.(1)止:阻止(2)遂:于是……就……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4.(略)言之成理即可(四)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五)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3.(略)(六)1.转身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3.叶公好龙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七)1.A2.凿壁偷光;;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八、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①,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②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正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④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①方来:将要来;②诣:到……去;③曷:同“何”,什么④得无:莫非习题:1.解释文段中加粗的词语。

习辞:____________ 何以:____________ 何坐:____________ 避席: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缚者曷为者也 B.傧者更道从大门入C.路转溪头忽见 D.寡人反取病焉3.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2.翻译下面的句子。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

部编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1.阅读与理解。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

或②谓郑相曰:“子③嗜鱼,何故不受?”对④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⑤,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

②或:有人。

③子:您,对人的尊称。

④对:回答。

⑤禄:做官的俸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故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以嗜鱼: __________________[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2.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

①(有志则_______;)②(有识则__________, __________,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③(有恒者则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

[2]这段话是_____说的, 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 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 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中句子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回答问题。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余尝谓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3)却只漫浪通读_______ (4)心到最急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

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

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

2. 古文阅读。

赵普读书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①,阖(hé)户②启箧(qiè)③取书,读之竟日④。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hōnɡ)⑤,家人发箧视之,则⑥《论语》二十篇也。

(注释)①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②阖户:关门。

③箧:小箱子。

④竟日:整天。

⑤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⑥则:乃,就是。

孙权劝学初,权谓①吕蒙曰:“卿今当涂②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③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④,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⑤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谓:告诉。

②当涂:当道,当权。

2024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4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4年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

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

②昼寝:白天睡觉。

③托寐:装睡。

④会:指钟会。

⑤既而:过了一会儿。

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______)(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______)(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______)(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______)(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为设果(__________)[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1.狐假虎威一只老虎想要吃掉所有的动物,遇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你不能吃我!上天让我成为百兽之王,如果你吃了我,就是违背上天的命令。

你不相信我,我先走,你跟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会不会逃跑。

”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跟着狐狸走。

其他动物看到狐狸都逃跑了,老虎以为它们都害怕自己,其实它们是害怕狐狸。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求)2)天帝使我长百兽(长)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狐狸的声望和地位高,其他动物都听从它的命令。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借助别人的威势来吓唬人。

2.买椟还珠有一个楚国人把自己的珠子放在XXX的木兰盒里,用香料、珠宝和羽毛装饰盒子。

XXX买了这个盒子,拆开后发现里面只有木兰盒,没有珠子。

这个楚国人虽然成功地卖掉了盒子,但是并不是一个好的珠子商人。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为)2)此可谓善卖椟矣(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楚国人把自己的珠子卖给了XXX。

)2)XXX买其椟而还其珠。

(XXX买了楚国人的盒子,但里面没有珠子。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错误地评估了情况,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后来才发现错误。

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们犯了错误,后来才发现并想要纠正。

3.XXX买履一个XXX想要买鞋,他先测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鞋放在椅子上。

到了市场,他忘记带着测量的尺子。

当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测量。

于是他回去拿尺子,但是市场已经结束了,他再也没有找到那双鞋了。

别人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他回答:“我相信测量的结果,而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在学习古文阅读的过程中,练习题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古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供同学们进行复习和巩固。

一、阅读理解篇章一:《世说新语·验》从看题目中的《世说新语·验》,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讲述了一些与“验”相关的事情。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1. 短文中是讲述了谁的故事?答案:短文中是讲述了曹孟德的故事。

2.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3. 短文中提到了曹孟德验证人才的两个例子,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案:第一个例子是曹孟德问吕伯奢:“考明月与何物同?”而吕伯奢回答:“明月照大江,白露满天河。

”这个答案表达了吕伯奢对明月的理解,显示出他的见识和才华。

第二个例子是曹孟德问相士:“肩上有神。

”相士回答:“皮肤脱落,必然发白。

”他的回答展示了他对人体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篇章二:《韩愈自序》从看题目中的《韩愈自序》,我们可以猜测这个篇章可能是韩愈自己写的序言。

现在请你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4. 为什么韩愈写这篇自序?答案:韩愈写这篇自序是为了表达他的观点,说明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5.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了对于文章的追求,你能从中找到一句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吗?答案:可以,韩愈在自序中提到:“当事者无所谓,观者有以异也。

”这句话表明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而不是争论个人的主张是否正确。

二、填空题请根据上面的篇章进行填空。

6. 曹孟德通过什么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答案:曹孟德通过出题目来验证人的见识才华。

7. 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观点?答案:韩愈写《韩愈自序》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三、判断题请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

8.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天与何物同?”答案:错误。

曹孟德问吕伯奢的问题是“考明月与何物同?”9. 韩愈在自序中提到他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与赞同。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

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

②蔽:隐蔽。

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

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

⑤所以:……的原因。

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

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_________)(_________)(2)亦足以鉴。

(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2.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6篇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1.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虎也。

——《战国策》注释:1.假:借。

2.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

长,担任首领。

3.走:跑,逃跑。

4.然:对的。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2.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注释:1.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2.柜:盒子。

3.桂椒: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4.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5.辑:通“缉”。

6.椟:盒子。

7. 鬻:卖。

阅读训练:1.《韩非子》是时期的(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3.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duo)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

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楚国有一个人涉水过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上刻下标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进水里的。

”船停下来后,他跳进水里去找剑。

可是船已经驶过去了,剑却没有跟着船走,他这样找剑,岂不是很糊涂吗?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指涉水过江的人。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3)求剑若此:像这样去找剑。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C.随机应变3.XXX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楚人在船上刻下标记,然后跳进水里去找剑。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

韩非子·有度》中的《郑人买履》XXX一个人想要买鞋,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长度,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坐的地方。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带上尺码。

等他买到了鞋子,才想起没有带尺码,于是他回去取尺码。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呢?”他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吾忘持度:我忘记带尺码了。

2)反归取之:回去取尺码。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

C.疑问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鞋子呢?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3.读上面的小古文,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完成练。

1)选文(一)的两个主要人物是XXX的儿子XXX和钟会。

2)选文(一)写了XXX之子的两件事,请你用通俗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第一件事:XXX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聪明,但私下却不尊敬长辈。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在空中撒盐。

C.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与子侄辈一起讨论诗文。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把“”比作“”和“”。

[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句有着深刻的意蕴。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3.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水滴石穿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②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注释)①巾:头巾②勃然:发怒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语文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语文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邹①孟轲之母也,号孟母。

其舍②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③游为墓间之事④。

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⑤。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⑥炫卖⑦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⑧,揖让进退⑨。

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遂居。

(注释)①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②舍:房屋,住宅。

③嬉:游戏,玩耍。

④墓间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

⑤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

⑥贾人:商人。

⑦炫卖:沿街叫卖。

⑧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

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再回答问题)。

楚人有__________于郑者,为________之柜,薰以___________,缀以___________,饰以___________,辑以___________,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

(2)“薰”通________,“辑”通________。

(3)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后世称他为__________,战国末期_____家。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强化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

②日中,正午时分。

③舍:舍弃,抛弃。

④不,通“否”。

⑤委:丢下,舍弃。

⑥引:拉。

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去:离开乃:就,于是B.去:去掉乃:才C.去:离开乃:才D.去:去掉乃:就,于是[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1)(________)过中不至(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编辑教材)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
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一)
1.去:离开(2)破:击破
2.从此以后手不离书,以至到了不知饥渴寒暑的地步
3.如:曹冲称象;瓦特留心观察水沸腾发明蒸汽机
(二)
(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
(2)孟母三迁
(三)
1.C
2.(1)止:阻止(2)遂:于是……就……
3.婴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
4.(略)言之成理即可
(四)
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
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略)
(五)
1.①斯:这样②谢:道歉
2.有志者不食嗟来之食
3.(略)
(六)
1.转身
2.叶公并非真正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像龙而又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好龙
4.有的人表面喜欢某样事物,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七)
1.A
2.凿壁偷光;;
3.三个故事: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感受:(略)
八、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