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第4课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讲解
第4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奉贤中学孙爱民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洋务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李鸿章为线索展开洋务运动的讲述,使学生感悟到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是当时体制的问题。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新的成份在潜滋暗长。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开展了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訢、文祥等满族亲贵;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大员。
所有的代表人物始终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唯有李鸿章例外。
李鸿章的后半生是洋务运动的缩影。
呈现图片1,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性认识中年李鸿章。
出示史料1,让学生感受到梁启超是如何评价梁启超的:“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探究梁启超为什么如此盛赞李鸿章?李鸿章为何要创办洋务运动?图片1中年李鸿章史料1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出示史料2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分析洋务运动创办的原因史料2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
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老师诵读史料2,重点突出其中划线的部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成法”、“古方”,让学生分析是否同意这种说法,须说明理由:生一数千年未有,洋枪洋炮,工业革命的产物。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材料一至恭亲王奕䜣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䜣等折》曾国藩和恭亲王奕䜣分别是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奕䜣所说的“欲图自强”。
②“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③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洋务运动》说课稿最全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最全版《洋务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版⾼⼀上册第⼆章第⼆节<洋务运动>[板书] 第⼆节洋务运动⼀、说教材1地位和作⽤.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1840-1919的旧民主主义⾰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进⾏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争,主要经历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戊戌变法、⾟亥⾰命。
洋务运动是其中重要的⼀环,这场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是中国近代化的第⼀次尝试,开始了近代⼯业的⼤机器⽣产,为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产阶级的壮⼤奠定了基础.2.教学⽬标:洋务运动这节课的脉络是⽐较清晰的,[板书]⼀、背景⼆、兴起和发展三、结局四、评价在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①.通过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异同点的分析,培养学⽣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
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场上是相同的,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段上有所不同。
②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掌握利⽤有限的史料来截取有效信息的能⼒。
从⽽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派主张中体西⽤,既要维护清朝统治,却⼜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最终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③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分为⼆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对外国经济势⼒的扩张也起了⼀些抵制作⽤。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的封建统治⽽进⾏的⼀场⾃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它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对其评价在史学界是备受争议的,到底是它的积极作⽤⼤,还是它的消极影响⼤?如何引导学⽣对其进⾏全⾯的综合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避免简单肯定或否定,这对于师⽣都提出了较⾼要求。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09地信2 何昱091202000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成败与否,很大部分是由当时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在那个时候,慈禧虽名为太后,确实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慈禧起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支持洋务运动的,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反对洋务运动。
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慈禧在对是否支持于洋务运动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摇摆的。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当时的朝廷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当政者当时并不支持洋务派,所以洋务派在两派之争中处于劣势。
这是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时,所遭到的当时统治者的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学习教案PPT
生变化。
成就: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塞防。
左宗棠
内容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2.海军 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
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舰队名称 北洋舰队 南洋舰队 福建水师
总吨位 41200 19000 9700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性质
主办人
李鸿章 张之洞
官督商办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开平煤矿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近代民用工业
“负载而行与舟车而载者,获利孰多?则必曰舟车 运载之获利多也”——陈炽《遍驶轮舟说》
轮船招商局,为晚清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 李鸿章令朱其昂试办。官商合办,大权由官方掌握。总局设 于上海,分局设于天津、烟台、广州等国内沿海城市及国外 横滨、神户、吕松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
项目
主办人
备注
江南制造总局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清政府最早的官办 新式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清政府最大的 军事企业
远东第一大船厂
福州船政局
性质
官办性质(封建性质的近代工业)
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是清末洋务运动最 早的官办新式兵工厂,是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 军工作坊。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炸弹等,供湘 军自用。
汉阳铁厂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 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 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其 筹办的炼铁厂也迁至汉阳。 1893年铁厂基本完工,1894 年投产。开始为官办,后来 改为官督商办。
第4课 洋务运动讲解
第4课洋务运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中学周云[教学目标]1.知道洋务思潮的兴起;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与新式海军;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学生出国留学。
2.分析说明洋务派兴起的原因和目的。
归纳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洋务运动是中国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实质性起步,它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目的和内容表明,它对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未作根本性的改革,涉及的内容有限,因而所起的历史作用也必然受限。
[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合理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说明: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需全面理解,故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部分理论又与其有区别,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故为难点。
[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以戴逸和梁启超言论的材料导入。
“要深入了解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就必须深入了解李鸿章。
”——戴逸“李乃朝廷第一流之要紧人物,…欲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
”——梁启超提问: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2.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
(一)背景:出示材料:文献选读,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社会所遇到的情况?(二)思想基础出示材料一、二(见资料附录)学生思考:材料中奕訢和李鸿章都提到了什么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三)代表人物提问: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图片展示:主要代表人物。
(四)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洋务运动的研究
洋务运动的研究背景:洋务运动对于清朝历史的发展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乃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都有极其深远地影响。
但这部分内容非常理论化,晦涩难懂。
目的意义: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挽救清政府腐朽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此课题,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参与人员:饶道诚、陈雅娟、林慧敏、李博文、苏秋李、叶晨翌分工:1、搜集整理史料:饶道诚、林慧敏2、图片实物资料:李博文、苏秋李3、撰写论文成果:陈亚娟、叶晨翌4、制作幻灯演示:——————活动步骤:1、搜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视图片资料2、对史料进行整理,集中讨论研究3、活动总结、成果展示活动过程:通过图书馆过刊和学生电子阅览室,查询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
询问相关老师和学者。
调查访问对象:历史老师、有关学者讨论问题:1、洋务运动的内容2、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出现在19世纪六十年代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4、比较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结:(?)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历史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担当起了推动近代化进程的任务,他们的探索历程曲折艰难。
2、洋务派近代化的探索,终究改变不了封建生产方式的抵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
没有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焉能不败?“中体”不变,则企业官营国有的封建性质不变,引进的机器大生产被落后的封建体制所奴役,势必被扭曲,被戕害,其生命力焉能长久?洋务运动不变“中体”,并试图利用“西用”来“自强”,来“求富”,来巩固“中体”,“西用”被作为“富强之术”,被作为巩固“中体”的技术手段。
在这种政策指导下,洋务企业不变的是封建体制,不变的是封建性质,变的仅仅是技术,变的仅仅是手段,是中国传统封建王朝官营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改良。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4课 洋务运动》教案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3.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目标导学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
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一线精品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4课《洋务运动》 逻辑清晰 史料充分
——《美国海军年鉴》 2300
2800
15
18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
平远
超勇
扬威 镇东 镇西 镇南 镇北 镇中
岸防铁甲舰
撞击巡洋舰
撞击巡洋舰 炮舰 炮舰 炮舰 炮舰 炮舰
2100
1350
1350 430 430 430 430 430
2400
2400
2400 350 350 350 350 350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
枪炮车间
第4课 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
材料一: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 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材料二:要自强,就必须有新的生财之道,开辟新的财源; 要开财源,莫如振兴商务。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19世纪70年代 口号:“求富”
主张目的?代表成员?开始时间?
第4课 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
派别: 洋务派
主张目的: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成员:
中央:奕䜣;地方:李鸿章、曾国藩、左 宗棠、张之洞等。
开始时间: 19世纪60年代
第4课 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过程
材料: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 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第4课 洋务运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4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洋务运动是指晚清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知识的改革运动。
由于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成果,所以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丰富。
以下是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 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以促进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
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可以包括中国洋务运动档案系列、《晚清洋务档案概述》等,介绍了晚清政府与洋务运动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
2. 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洋务运动政府组织研究》、《洋务遗珠略考》等文献可以提供对洋务运动组织结构和领导者的深入研究。
3.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晚晴社会与洋务运动》、《洋务与清末神州大地》等文献探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4.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
《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洋务运动研究》等文献评价了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5. 洋务运动下的实物文物研究洋务运动期间引进的西方技术和知识体现在许多实物上,如洋务建筑、洋务军事装备等。
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可以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研究来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例如《洋务运动建筑研究》、《洋务运动兵器研究》等。
总之,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的重要改革运动,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广泛。
上述提及的文献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组织结构、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
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
《洋务运动概述》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中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洋务运
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应对列强侵略而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现代化措施。
这一运动以“洋务”为名,但实际上是在中国学习西方科技、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全面性的变革运动。
洋务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50年代中叶,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带
来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也加剧了国家的腐败和贫困。
为了挽救中国的危局,晚清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
该运动包括兴办洋务学堂、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修建洋务舰队、推行洋务政策等系列改革措施。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和文化,包括制造业、航海、铁路、交通运输等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使用西方发明的蒸汽机、轮船、火箭炮等设备,并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
洋务运动的影响,促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建旧制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因为晚清政府在推行洋务运动时仍受到内外交困的影响,导致改革措施的实施进度和成效都不尽如人意。
此外,洋务运动的改革过程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最终,洋务运动未能在晚清时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依然陷入了危机之中。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开端。
尽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它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改革开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洋务运动文献
洋务运动文献以下是相关文献的推荐,仅供参考:一、《洋务运动史》本书详细论述了洋务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示了洋务派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他们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艰难抉择。
此外,本书还对洋务运动中的各项具体措施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二、《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其家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的大量家书,从家庭琐事到国家大事,从生活琐碎到哲学思考,展现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以及他对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看法。
三、《李鸿章自述》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自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本书收录了李鸿章的大量自述文章,从个人经历到国家大事,从政治主张到军事行动,展现了李鸿章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
通过这些自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鸿章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以及他对洋务运动和国家现代化的看法。
四、《张之洞全集》张之洞作为晚清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全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书收录了张之洞的大量文章、奏疏和信函,从政治主张到教育改革,从经济建设到文化传承,展现了张之洞的全面才华和卓越思想。
通过这些全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张之洞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以及他对洋务运动和国家现代化的贡献。
五、《筹办夷务始末》《筹办夷务始末》是清代有关中外关系史的一份重要资料。
书中按年月日先后顺序编排清朝当局向外国侵略者及勾结利用外国侵略者的封疆大吏、外国人送出的照会、禀函等文件资料。
本书详细记载了清代咸丰、同治朝以后直到光绪朝时期的内政、外交大事及各种有关资料。
该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初中洋务运动说课稿
初中洋务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中的“洋务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而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教材中,通过介绍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结果和影响,展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后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较强,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2)掌握洋务运动的口号、目的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展示历史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洋务运动的相关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让学生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有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洋务运动》说课稿
历史《洋务运动》说课稿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文明史角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落后封建文明冲击的结果,也是中国主动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举动。
从近代化的角度: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从探索史的角度:它是中国先进人士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迈出的重要的一步,为以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所以说,本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了解它,就难以完全把握整个中国近代史。
(二)重难点课标要求: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做到论从史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依据: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中国开始工业化的主要标志,最能体现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端。
突破:引导学生自学完成课件上的基础知识表格,并展示和讲述,再辅以老师搜集的图片展示,再次从视觉上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学生对近代化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确,还没有建立起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和方法。
突破:引导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合作探究,比较洋务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直观体会它所带来的进步。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引导点拨,让学生初步认识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三)学情分析1.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2.学生情况:静宁县是我市的教育强县,阿阳中学又是静宁县实验中学,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较好。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并结合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1)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应该作何种估计?它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对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想从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指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代化运动的起点。
现代化作为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念意识的转变。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儒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传统中情性与封闭因素浓厚的社会结构中,观念意识的开放与现代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洋务思潮的滥觞,实际上开始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
这是近年来洋务运动研究中所忽视的一个方面。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一种新的变易与发展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
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重大的现代化运动,本文根据相关的参考文献和史料,对洋务运动进行探讨。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洋务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这本书由欧阳楚江撰写,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动因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同时,书中还探讨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以及失败的原因。
二、《洋务运动史料选编》这本书由叶乃文编辑,收集了大量的洋务运动史料,包括清代官方文件、亲历者的回忆录以及洋务运动期间的报刊杂志等。
这些史料全面地记录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政策制定与实施情况以及洋务人员的经历等。
三、《中国近现代史料丛刊·洋务运动史料辑刊》该刊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对洋务运动的重要文献资料进行了篇选和整理。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官方文书、书信往来、海军整备与改革方案等等。
这本参考资料提供了洋务运动的原始史料,为我们了解洋务运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晚清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研究述评》该论文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王宝春撰写的,通过比较分析洋务运动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探讨洋务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论文还对洋务运动的得失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有启示性的结论和建议。
五、《洋务史·晚清与洋务运动》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符宁。
该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角度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尤其对洋务运动的政治与军事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六、《晚清洋务与中国近代化研究》该论文由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郑建斌撰写,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背景、动因、目标和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和局限。
以上是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参考内容,文献和史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第三章、洋务运动讲解
第三章、洋务运动1861年至1895年间,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批善于通权达变的人开始从西方引进先进的枪炮、机器和科学技术,相继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等,“洋务”成为“一时舆论之所趋向”,“一时之世风”。
这场运动涉及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领域等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次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第一次创办新式企业,第一次建立新式学堂,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第一次派遣留学生出洋。
随着西学东渐,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因此,洋务运动一直以来是史学界讨论研究的热点,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反思这一段历史,我们从中应该受到种种启迪和教益。
第一节、洋务运动的研究现状一、研究成果1、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出现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生活书店,1938年版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新华出版社,1947年版。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生活书店,1948年版。
2、20世纪50年代的成果: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8册)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孙毓棠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这为研究洋务运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3、20世纪6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60年代,洋务运动研究掀起了一次争鸣,这次争论是由姜铎拉开序幕的。
从1961年12月起,他连续发表了《试论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试论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和外国侵略资本的矛盾》、《试论洋务运动中洋务、顽固两派论争的性质》、《略论洋务派经济活动的若干特点》、《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比较》五篇文章,由此掀起了一场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
4、粉碎四人帮之后,洋务运动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夏东元:《洋务运动史》、《晚清洋务运动研究》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朱东安:《曾国藩传》董蔡时:《左宗棠传》冯天瑜:《张之洞评传》汪敬虞:《唐廷枢研究》苑书义《李鸿章传》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戚其章:《北洋舰队》、《晚清海军兴衰史》二、关于洋务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关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对于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史学界分歧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洋务运动史料的解读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䜣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
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
【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各国事务奕䜣等折》曾国藩和恭亲王奕䜣分别是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奕䜣所说的“欲图自强”。
②“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
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③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⑤洋务运动迅速兴起的最直接的契机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威胁清朝专制集权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清朝统治集团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比外国侵略者更加危险的心腹大患,洋务派购买和仿制西方新式武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剿发逆”的需要。
可见,洋务运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反对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其根本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这些局限性都造成了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结局。
然而,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军事、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的危急时刻,洋务派勇于提出“自强”的口号,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谋求抵御外侮之道的种种尝试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注释】①覃(tán)思:深思。
②发逆:对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蔑称。
③勤远略:指替皇帝解除外患。
④定约:指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定。
⑤第:但。
⑥疆臣:地方督抚大员。
⑦京畿(jī):北京及其附近的地方。
⑧拱卫:环绕在周围保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