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疮疡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疮疡之发
发
【考试重点】发的特点、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 1.发的含义与特点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
其特点有(1)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2)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3)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4)全身症状明显。
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1)锁喉痈①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
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②其特点是来势暴急③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2)臀痈①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②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③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疮疡之疔
疔
【考试重点】疔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有:(1)部位: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2)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3)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2.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发病部位多有受伤史。
(1)蛇眼疔: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2)蛇头疔: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继而刺痛,灼热肿胀,色红不明显,随后肿势逐渐扩大。
(3)蛇肚疔:发于指腹部,。
(4)托盘疔:整个手掌(5)足底疔:足底部 3.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要求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 4.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6.疔的内治法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2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分类:颈痈、腋痈、脐痈、委中毒等。
腋痈
颈痈
鹰咀痈
腹壁痈
胯腹痈
悬痈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
皮肉外来伤害染毒痈
过食膏粱厚味
邪毒湿浊郁阻肌肤
气血凝脂化火成毒
诊断
1、临床表现
初起:患部皮肉之间突然肿胀,迅速结块,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
成脓:局部肿势高突,痛如鸡啄,按之中软
溃后:多脓出稠厚,色黄白
熏洗患肢。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外治
疮疡ᆞ疔ᆞ红丝疔
概念: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红丝显露,
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病名:急性淋巴管炎。
红丝疔
病因病机
外因手足疔毒
脚湿气糜烂
皮肤破损染毒
内因火毒凝聚毒流经脉、向上走串
红丝疔
内攻脏腑
走黄
诊断
1.多发于四肢内侧,远端多有病灶。
2.原发病灶红肿热痛。
3.红丝一条或多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串,常伴肘、腋、腘窝、腹股沟部臖核作痛。
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疮疡ᆞ疔ᆞ烂疔
概念:烂疔是发生在皮肉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来势急骤凶险,焮热肿胀,疼痛彻骨,迅速蔓延,极易化腐,皮肉大片腐烂卸脱,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出脓液稀薄如水,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西医病名:气性坏疽。
病因病机
接触潮湿泥土
感染特殊毒气
诊断
变证:
走黄——疮顶陷黑无脓,烦躁壮热,神昏谵语
流注、内痈、附骨疽
2、辅助检查:WBC↑,细菌培养+药敏。
鉴别诊断
疖——<3cm,无明显根脚,无明显全身症状。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汇总
一.疮疡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
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
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
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
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
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
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
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
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
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1.风热毒盛(初期)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
(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火毒(成脓期)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
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
(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
中医外科学—疮疡病(三)
中医外科学—疮疡病(三)对于参加考试的同学,现在只有40多天了,时间紧迫!真枪实练1.有头疽初起的局部症状是A粟粒样脓头B肿硬如钉丁C漫肿而无头D腐烂如莲蓬2.哪一种有头疽易致内陷A项后B四肢C颜面D少腹部E膻中3.有头疽若伴有消渴病,最易出现的变证是A走黄B内陷C失荣D肺痈E颈痈4.流注好发部位是A头面部B骨关节C四肢躯干的肌肉深部D项后部E手足部5.髂窝流注的病侧下肢主要表现为A外旋B内收C外展D过伸E内旋答案:A A B C B知识点总结:疮疡有头疽要点一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1.有头疽的特点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2.有头疽的病因病机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要点二有头疽的临床表现初期: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明显的全身症状。
此为一候。
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伴高热口渴,便秘溲赤。
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此为二至三候,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4周。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
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此为四候,常需1-3周。
若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恶心呕吐,腰痛,尿少,尿赤,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为合并内陷。
要点三有头疽的内治和外治方法1.有头疽的内治方法(1)火毒凝结证证候: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
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脱腐,脓出黄稠。
中医外科学重点
1.疮疡的病因病机是什么?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
病机是: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侵人人体后,引起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产生肿痛症状,进一步形成热胜肉腐,肉腐为脓,从而导致脓肿的形成。
疮疡发生后,正邪交争决定着疮疡的发展和结局。
2.疮疡的内治总则疮疡内治法的总则为消、托、补。
初期尚未成脓时,用消法使之消散,清热解毒为疮疡最常用的治法。
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用托法以托毒外出,托法又分透托法和补托法;后期正气虚弱者,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
3.疔疮的定义疔疮是指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状。
4.颜面部疔疮和手足部疔疮特点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征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之状。
该病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危证。
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容易损伤筋骨,继而影响手足功能。
5.颜面部疔疮的治疗和护理内治法:1.热毒蕴结,症见红肿高突,根脚收束,发热头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解毒,以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炎毒炽盛,症见疮形平塌,肿势散漫,皮色紫暗,伴高热头痛烦渴呕恶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以犀解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外治法:初起箍围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
脓成则提脓去腐,用九一丹、八二丹撤于疮顶部,再用玉器膏或千捶膏敷贴。
若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若脓已成熟,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
护理:1.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2.发生在口唇四周“危险三角区。
者,切忌挤压碰撞针挑,以防“走黄”。
3.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食烟酒、辛辣、鱼腥等物,忌房事和愤怒。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复习-疮疡一、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
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
三黄膏二、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
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
八二丹。
玉露膏。
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
红油膏。
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
九一丹药。
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三、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
金黄膏。
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四、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
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医|学教育网整理2.外治:玉露散。
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疮疡.疔.颜面部疔疮
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
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
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
感受风热火毒
昆虫咬伤、皮肤破伤染毒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
——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
外治
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切开排脓,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
插入疮口,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治疗
外治
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脏腑功能失调
最终病因病机简化: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治疗内外结合、中西结合、辨证施治
第一节疮疡.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3cm,突起根浅
第六章 疮疡
㈡药物外治
• 初起 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金 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 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涂;或鲜蒲 公英、木芙蓉叶、野菊花叶等取其一种, 洗净捣烂敷于患处,一日1-2次。 • 脓成 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 • 脓尽 用生肌散掺生肌白玉膏收口。 • 蝼蛄疖 十字切开。有死骨,待松动时用 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疗法及多头绷带。
病因病机
1. 外因:针、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 ,感染邪毒。 2.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 3. 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火毒炽盛为患。点
1.好发部位 2.病史 3.局部症状特点 4.全身症状特点 5.预后 6.理化检查
临床表现
1. 蛇眼疔:发于指甲边缘,甲沟一侧或两侧红 肿、疼痛,压痛,或甲下积脓。 2. 蛇头疔:发于指头顶端,手指末节呈蛇头状 肿胀,疼痛剧烈,轻按即发生剧痛。 3. 蛇肚疔:发于指腹部,发病迅速,整个患指 均匀性肿胀,疼痛剧烈,关节轻度屈曲,不 能伸展,手指做任何活动均引起剧烈疼痛。
病因病机
火 热 毒 邪
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腑 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外因外感火热之气,或皮肤破损染毒, 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临床表现
• 初起:颜面某处皮肤忽起一粟粒样脓头,或痒 或麻,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3-6厘米,根 深坚硬如钉丁。重者伴恶寒发热、头痛。 • 中期: 5-7日肿势渐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 重,脓头溃破。伴发热口渴、便干溲赤、头 痛,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 后期:7-10日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 随脓外出,肿消痛止热退。10-14天即愈。 • 走黄:失治误治,迅速扩散,壮热烦躁神昏.
㈢辨证治疗
1. 热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 解毒汤加减。常用药如金银花、野菊花等。 2. 暑热浸淫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常用连翘、花粉、赤芍、藿香。 3.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养阴清热解毒,仙 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健脾和胃、清化湿 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外科学考点:疮疡疖疖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2.特点: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疖的病因病机1.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因瘙痒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毒潴留,脓毒旁窜,则成蝼蛄疖。
体质虚弱,或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者,或脾虚便溏者,易染毒而成疖病。
疖的临床表现(考点)暑疖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无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如蝼蛄串穴之状。
治疗宜十字形切开。
病久可损及颅骨疖病好发于项后背臀部。
几个到几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疖的内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邪盛正不虚热毒蕴结证:常见于气实火盛者。
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疖肿或一两个,或散发全身,伴发热,口渴,溲赤便秘。
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用方: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暑热浸淫证:发于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
局部皮肤红肿结块,灼热疼痛,根脚浅,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苔薄腻,脉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解毒。
用方:清暑汤正虚邪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疖肿此愈彼起,或散发全身,或固定一处。
易转为有头疽。
伴口干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用方: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盛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疖肿泛发全身,成脓,收口时间都较长,脓水稀薄,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
舌淡或有齿痕,苔薄,脉濡。
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泛指:泛指切脉时指下有脉的跳动感。
2.疮疡辩脓扪诊法之一。
➢疮疡: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病。
➢火陷:指津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的危急重症。
➢丘疹:丘疹是黏膜或皮肤的实体性突起,小如针头,大如黄豆。
基底为圆形或椭圆形,顶端可呈➢尖、圆、扁等形状。
颜色呈红色或灰白色。
➢走黄: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癣:传染性皮肤病。
由霉菌感染引起。
侵入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患处常发痒。
分白癣、黄癣等。
➢有头疽:有头疽是指发生在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风团:为暂时性局限性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
➢➢(二)问答题阴证阳证1.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5.肿形高度: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根脚收束的属阳;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剧烈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稠厚属阳;稀薄或纯血水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较短;阴证的病程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
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脓后更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良好),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不良)有头疽的症状:初期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
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10cm,甚至大于30cm。
2020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资料:疮疡部分的考点及例题解析
2020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学资料:疮疡部分的考点及例题解析以下是2020医疗招聘考试中医医学专业考试资料的具体内容:中医-中医外科学-疮疡-疮疡部分的考点及例题解析各位学员,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医外科学第四章疮疡部分的内容。
本章内容在历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所占分值在4-6分左右,约占整个中医外科学的15%,为重点考察章节。
题型以A1和A2型题为主,A1型题多考察疾病的辨病,A2型题多考察疾病的辨证论治和外治法等。
重点考察疾病有疖、疔、痈、有头疽、丹毒等。
下面我们就一些具体题目来学习一下:对于痈的特点及分类的考察是本章节的一个重点,需要我们辨别清楚每种痈其分类、各自的特点、治疗代表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真题:不属于痈的疾病是:A.颈痈B.脐痈C.腋痈D.锁喉痈E.委中毒这道真题考察的便是疮疡中痈这部分的内容。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命名。
如生于体表肌肤间的称体表痈,生于下肢的有大腿痈、膝痈、黄鳅痈、小腿痈(又名鱼肚痈),发于耳根后的耳根痈,颈部的颈痈,腋下的腋痈,肘部的肘痈,胯腹部的胯腹痈,腘窝部的委中毒等;其他如生于脐部的脐痈,及发生于阴囊部的囊痈,生于外肾的子痈等,除具有体表痈的共性,又各有特性。
发者,痈疽毒邪聚于肌腠,突然向四周散发而成;或痈、疽(有头疽)、疖、疔,毒邪未能控制,向四周发展所致,故“痈疽之大者,谓之发”,发是病变范围较痈更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蜂窝组织炎。
本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如生于耳部的称耳发,生于脑后的称脑后发等;常见的有生于结喉处的锁喉痈、生于臀部的臀痈、生于手背部的手发背、生于足背的足发背。
故而ABCE错误,D正确。
对于痈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一定要着重区分并重点记忆。
参加每日一练,成就更好自己。
这些对于你是不是小问题?加油!。
中医外科疮疡出科个人小结
中医外科疮疡出科个人小结疮疡是中医外科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也是我在本次外科实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通过近一个月的实践和学习,我对疮疡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这里,我将对我在这段时间里的学习和实践进行个人小结。
一、疮疡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疮疡是由于人体受到外界病因侵袭或内在因素紊乱所导致的一类皮肤疾病。
根据中医的理论,疮疡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痰毒内生等因素有关。
在病理方面,疮疡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常伴有溃烂、流脓等症状。
二、疮疡的诊断要点疮疡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望诊、切诊、闻诊和问诊等方法。
在望诊时,我们要仔细观察疮疡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等特征;在切诊时,可以通过切开疮口观察疮腔的深度、大小和溃烂程度;在闻诊时,可以根据疮口的气味判断病情的寒热程度;在问诊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变化等信息。
三、疮疡的治疗方法中医外科在治疗疮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一般来说,治疗疮疡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外敷药物、内服药物、针灸、拔罐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疮疡类型来确定。
四、我的研究成果在这个实习期间,我主要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中药复方对疮疡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我发现该复方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效果,且对疮疡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该复方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对抗疮疡的发生和复发。
五、个人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医外科疮疡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疮疡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诊断中有时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在治疗中有时会遇到患者不配合或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
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这次的实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医外科疮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疮疡之痈.
痈
【考试重点】痈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其特点有(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2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3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4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1内治①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
热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
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1概念: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2治疗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1)发际疮:生于项后部, 病小而位浅, 范围局限, ,多小于3cm,或多个簇生在一起,2--3天化脓,溃脓后3--4天即能愈合,无明显 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脂瘤染毒:患处素有结块,表面与皮肤粘连,其中心皮肤常 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 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约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 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3、调护注意事项 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 走散入血:
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二、手足部疔疮
1.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风热痰毒证: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成脓:切开排脓。 引流应通畅, 外敷金黄膏。 有腐肉者用八二丹、 九一丹;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 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溃后:有腐肉者用八二丹、九一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 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第一节 疖
1.疖:指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相当 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2•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3cm,色红、灼
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3.疖病的概念:好发于项后发际、背、臀部。疖肿数个到数十 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 续发,或间隔数周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患者易患 本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执业医师考点总结疮疡
一、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
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
三黄膏
二、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
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
八二丹。
玉露膏。
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
红油膏。
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
九一丹药。
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
三、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
金黄膏。
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
白玉膏
四、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
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
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
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
六、有头疽1.内治: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
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
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
生肌散七、无头疽黄八仙附骨疽1.内治: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
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
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
清化余毒─八珍汤。
2.外治:1)初起:金黄膏。
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
八二丹。
红油膏。
冲和膏
八、走黄与内陷1.走黄: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内陷: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
养阴清心开窍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
托毒透邪。
佐以清心安神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
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
九、瘰疬1.内治:香开六骨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
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起:冲和膏。
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
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
八二丹。
红油膏。
白玉膏。
生肌散
十、流痰1.内治: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
散寒化痰─阳和汤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