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情绪波动与阅读效果的相关性
![情绪波动与阅读效果的相关性](https://img.taocdn.com/s3/m/9ed1ce7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5e.png)
情绪波动与阅读效果的相关性情绪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反应,它可以在不同的时刻和环境中产生波动。
而阅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知识,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因此,情绪波动与阅读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首先,情绪波动可以影响我们的注意力。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注意力往往会更加集中。
这种集中注意力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相反,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注意力会分散,很难专注于阅读。
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从阅读中获得有效的信息。
其次,情绪波动还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研究表明,情绪与记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记忆力往往更加敏锐。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记住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回忆。
相反,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记忆力会受到抑制,我们很难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长期保留在脑海中。
情绪波动还会影响我们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它可以唤起我们的共鸣和共情。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更容易与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相反,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可能对阅读材料中的情感内容产生抵触,难以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除了情绪波动对阅读效果的直接影响外,还存在一些间接的影响因素。
例如,情绪波动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
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保持较高的阅读动力。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有可能主动去寻找阅读材料,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相反,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可能会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我们的阅读效果。
综上所述,情绪波动与阅读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情绪波动可以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情感体验,从而直接影响我们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此外,情绪波动还会间接影响我们的阅读动机和兴趣,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阅读效果。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理论》)
![文学接受过程(《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d5df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6.png)
3、实际阅读过程中,由于作品本身的情感作 用,读者的接受心境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 得以改变。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的读者”,即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对自己的文本感兴趣 并能为之打动的读者。文学接受的发生,就意 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转化。
文学接受过程
第四小组
目录 壹 贰 叁
文
文
文
Contents
学 接
学
学
接
接
受
受
受
的
的
的
发
发
高
生
展
潮
壹
文学接受的发生
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 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欣 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环。
文学接受的主体是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生,集中体现为读者对于文 本的阅读,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 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 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物
精、
对 指批
文 学 作 品
从 事 文 学
评 动 机
进类
行专
科业
学工
评作
价者
。,
身借写 借
阅鉴作 鉴
读他者 。人为
艺提
动 机
术高
技创
巧作
,质
而量
投,
接受心境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在生活中的情绪状态 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 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及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 理特征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文学概论学习要点
![文学概论学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a8a8618e9951e79b8927f7.png)
名词解释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接受动机:由于期待视野的不同及期待视野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
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它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
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做接受心境。
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也就是说,是作者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
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任务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另一表现。
净化一语,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在《诗学》中,他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我们认为,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的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
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领悟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基于理解的体味;二是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
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兴味: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谈心境对阅读的影响
![谈心境对阅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e3a607ca5e9856a56126065.png)
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 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 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 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 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作品本身的情感作用,学生
的接受心境也会随阅读过程的展开而得以改变:
• 一位心情抑郁的学生,面对悲剧形态的作品,有 可能得到感情的宣泄和精神的宽慰;或通过阅读 某些昂扬奋进之作,而得到精神的振奋和鼓舞。
• 一位心情愉悦的学生,在读那些哀伤感怀之作时, 也会为其感染,暂时陷入抑郁的心境中。
《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
一位踌躇满志、乐观向上、 有着欣悦心境的读者:可能会 窃笑维特的软弱和低能
一位悲伤孤独、落寞失意、 有着相似经历、处于抑郁状态 的读者 :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一位清静虚欲,有着冲淡平 和心境的读者:会以超脱的目 光,从社会制度的、时代精神 的、道德伦理的、人生哲学的 不同角度,领悟作品的意蕴, 评判作品的意义。
• 抑郁心境:学习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 抑的情绪状态;在此状态下,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也有可 能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体味到其中的 奥妙。这就需要教师从美处另辟蹊径,排解,并转烦为思。
文学理论第十四-十六章课后答案
![文学理论第十四-十六章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e8373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4.png)
十四章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概而言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生产决定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
前者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
后者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消费使文学产品得以最后完成;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由于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并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因而,文学传播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有重要影响。
并且,现代传媒理论认为,媒介即信息。
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和更替导致了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文学创作出现了互文化、网络化与图像化的新特点,而文学消费由单一的文字消费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甚或主要是读图的消费。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由于文化市场是联结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中介,因而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均有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最重要的标志是价值规律体介入了文学活动领域,使文学作品具有了商品属性,从而给文学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刺激了文学创新的加速,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学事业的繁荣,满足了文学消费者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可能带来某些负面效应,如文化消费主义至上,一些迎合消费者的低级趣味的文学作品在文化市场十分畅销。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
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阐释价值和交流价值等文化属性,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
文学接受的心理效应
![文学接受的心理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5ebb90ec770bf78a652954b2.png)
作品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
某些预定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
某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
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
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第三节
一,思想偏见
思想偏见即思想观念方面的偏执、偏颇、片面之见。在文艺欣赏活动中,思想偏见是导致欣赏主题偏离欣赏对象客观价值的一种很强硬的心理力量。
文学接受的心理效应: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
一、文学接受发生时的心理基础:
先结构与期待欲
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现在结构,它包括伽达默尔所谓历史视界和个人视界两方面内涵:一方面,“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这一代由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另一方面,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也积累了阅读经验,这两方面的融合就形成一代代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心理定势
在文艺欣赏活动中,欣赏者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认同什么,拒斥什么,大体上有一个较为固定的心理趋向性。这是一种心理习惯或心理惯性。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文艺欣赏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三、势利之心
指的是对名人或有权势的人的盲目崇拜,盲目追随,盲目归附。
四、从众心理
指的是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意见,而产生和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现象。
参考文献中的【M】、【J】是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分别代表专著、期刊文章
【C】代表论文集
【D】代表学位论文
【P】代表专利
【S】代表标准
【N】代表报纸文章
【R】代表报告
【G】代表资料汇编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f4c839c50e2524de5187e9d.png)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ae6e14b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7.png)
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调整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情绪,如喜悦、愤怒、忧虑等。
而情绪调节的能力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除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外,情绪调节还对我们的阅读能力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在情绪高度激动或负面情绪影响下,我们的注意力会受到干扰,难以集中精力进行阅读。
例如,当我们处于愤怒或忧虑的情绪中时,我们的思绪会被情绪所占据,很难专注于阅读材料。
而情绪调节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提升我们的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作者的情感。
然而,如果我们自身的情绪无法得到调节,我们很难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情感。
情绪调节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阅读材料中的情感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此外,情绪调节还对我们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产生积极影响。
当我们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时,我们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保持持久的阅读动力。
相反,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时,我们可能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情绪调节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阅读心态,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情绪调节还与阅读理解密切相关。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处理阅读材料中的情感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章。
例如,在阅读一篇描写悲伤情感的故事时,如果我们自身的情绪无法得到调节,我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而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章中的情感线索,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度。
最后,情绪调节对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情绪调节能力的提升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应对情绪变化,从而增强我们的思维灵活性。
论文学接受过程
![论文学接受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fa8c816f18583d0496459a3.png)
论艺术真实1、认识与艺术真实(1)文学作为认识活动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①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文化层;哲学意味层;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现实型作品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②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主观的真实: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诗艺性: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诗艺的真实即讲究艺术技巧的真实。
2、艺术概括含义: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规律):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 "类型化"主张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饿贺拉斯,他以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例,强调文学应该描绘同类人的共性。
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也强调这一创作方法,它与技术概括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把"心从感官那里抽开来","飞腾到普遍性相",后者"把整个心沉没在感官里","沉没到个别事例里去。
202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专升本真题
![202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专升本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e0de40d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05.png)
2021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专升本真题一、单选题1.“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D.布洛2.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A.情节B.情景C.故事D.场景3.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的批评是()A.结构主义批评B.英美新批评C.接受美学批评D.神话原型批评4.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论著《典论•论文》的作者是()A.曹丕B.曹植C.陆机D.钟嵘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6.指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是()A.王国维B.严羽C.王夫之D.陆时雍7.西方最古老的艺术起源理论是()A.模仿说B.巫术说C.游戏说D.劳动说二、多选题1.作者中心论强调的主要方面是:A.主体心灵B.作家经历C.个性气质D.读者反应2.明代后期评点《水浒传》的重要批评家有()A.金圣叹B.李贽C.毛宗岗D.叶昼3.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A.真实程度B.文体形式C.形象特征D.意蕴内涵4.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A.审美感受力B.理性分析能力C.语言感受力D.文学史眼光5.由于批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其思维更加()。
A.科学化B.客观化C.规范化D.理性化6.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A.本质论B.创作论C.发生发展论D.鉴赏论7.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主要指()A.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B.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C.认识空间的拓展D.人格境界的提高三、判断题1.在文学中,语言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媒介"。
()2.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文学"。
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3.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文学理论考试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1008d676a20029bd642d90.png)
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再现客观现实。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正视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
二是写实的方式。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现实型文学具有写实的逼真性。
它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它以描写见长,描写不夸张,不变形。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理想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表现主观理想。
这是理想型文学的工旨。
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之一色彩。
他艺术的创造一个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只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象征型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寄寓审美意蕴。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
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
二是暗示的方式。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侧重以间接地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
往往塑造变形、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
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意境: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象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意境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象: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这里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文学接受的过程讲稿
![文学接受的过程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25e0e487c24028905fc37b.png)
文学接受的过程讲稿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第一节、第三节的讲稿)老师还有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文学活动既包括文学创造,也包括文学消费。
在第十四章中有讲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内容,但对于文学接受提到的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关于文学接受的过程。
所以今天就由我们小组来为大家讲讲文学接受的过程的具体内容。
我们小组所讲的内容是第一节的文学接受的发生与第三节的文学接受的高潮这两部分内容。
首先来看一下第一节内容,这一节讲的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的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和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期待视野的形成1)由生活实践,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2)一定的文学素养;(3)特定的生理机制(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
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来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作品过程中体现出的期待视野。
2、集体性期待视野: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接受动机:在文学活动中,由于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读者的动机也是不一样的。
?审美动机:目的在于怡情悦性,调节精神,净化心灵。
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经验对解读作品的影响
![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经验对解读作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df8e307a5e9856a561260ed.png)
文学接受中读者自身经验对解读作品的影响作者:孟令怡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杜甫、李商隐一生历经苦难,看透了世态炎凉,作诗多缘于情。
而张佩纶作为和他们有着相似命运的人,在阅读他们的诗歌时,能够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起伏,从自身经验出发,在杜、李诗中,寻求心灵上的共鸣与慰藉。
所以他在《涧于日记》中的对杜甫、李商隐诗句的评价才显得尤为深刻、透彻,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关键词:张佩纶自身经验失意共鸣晚清“清流派”名士张佩纶,一生历经官场沉浮,他的言论文采倾动朝野,可惜生不逢时,随着晚清政治走向没落,他也屡屡在朝野之争中沦为牺牲品。
满腹经纶却不懂为官之道,一生徘徊在官场之间,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
饱受患难的蹉跎岁月,让他历经世态炎凉。
从年轻时的“上书直言”到年老后的“辞官不就”,这其中内心的纠葛与沉沦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样的张佩纶在诗歌中遇到和他有着相似命运的杜甫、李商隐,宛若觅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情感的共鸣达到了顶峰。
一.诗缘情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强调诗歌因情而发的根本特征,打破了先秦两汉以来一直不断深化发展的“诗言志”理论。
让诗歌从政治教化的工具转为诗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到了唐代,人才辈出,诗歌的发展一片繁荣,张佩纶就在《涧于日记》中批评杜甫、李商隐两人的诗句。
他写道杜甫将自己与稷契两位贤臣比肩,认为自己和他们一样胸怀百姓天下,拥有崇高的政治抱负,但在《夜遇王倚饮》中却写下“但愿残年饱吃饭,但愿无事常相见。
”这样消极、出世的诗句。
可见,杜甫写诗也并不都是在“言志”,更多的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抒发。
他一生历经坎坷,仕途不顺,有着关心国事和天下的志向和识见,却缺乏兼济天下的机会与能力。
对人事缺少正确的估计,书生气较重,注定了他在仕途中要遭遇失败。
晚年时期,百病缠身,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连餐食都要靠朋友接济,更不要说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了。
身体上病痛、物质上匮乏和精神上的失意足以将原来那个有着傲骨雄心的杜甫压迫的身心俱疲。
第九章_文学接受
![第九章_文学接受](https://img.taocdn.com/s3/m/2d44f0402e3f5727a5e9627a.png)
2、期待视野的层次划分
a、文本期待: 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 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问题 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 b、形象期待: 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指向。这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 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 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c、意蕴期待: 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 人生态度、思想强项等方面的期待。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他欣赏音乐进而动情 产生共鸣的过程: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铀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似诉平生不得志。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3、共鸣产生的基础
1)接受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2)接受主体要了解把握作品所牵连的社会文化内容
2)阅读效果也会影响甚至改变阅读心境
四、隐含读者与现实读者
隐含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作品问世之后, 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 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二、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二 文学接受过程
一、正解与误解 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者的创 作意图之间构成的“对话”相顺应即为“正解”,相悖逆 即为“误解”。 误解包括正误和反误。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的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 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作品进行穿凿附会 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作品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29a29e9be1e650e53ea9944.png)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答: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答: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美动机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即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愉悦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
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
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
(2)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许多革命领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注意的是作品中涉及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有关的内容;某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文化变迁、医药农工等有关知识。
(3)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bceb67915f804d2b16c1cb.png)
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小学、高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交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个基本观点。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觉”。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活动论”,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论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映。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艺术生产论”强调,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一种基本看法。
在此基础上,20 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
这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它的“审美方面”。
(5)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
因此,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文学的双重性质(小学、初中、高中)文学的双重性质指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de0089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5.png)
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
接受心境指的是读者在接受文学作品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而接受效果则是指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以下是解释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关系的一些观点:1.心境影响效果:接受心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接受效果。
当读者拥有积极的心境时,他们对作品更容易接受并获得积极的体验,更有可能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和认同。
相反,当读者处于消极或不适的心境时,他们对作品可能产生抵触或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2.效果塑造心境:接受效果可以塑造读者的接受心境。
当读者对作品产生积极的体验和情感共鸣时,他们的心境通常会变得更加积极和开放。
积极的接受效果可以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索、交流和参与,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接受心境。
3.反馈作用: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存在反馈作用。
读者的心境可以通过其对作品的理解、反思和情感共鸣来影响接受效果。
而接受效果也会进一步影响读者的心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4.多样性与个体差异:读者的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具有多样性和个体差异。
不同的读者会因为其个体经验、情感需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对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同样的作品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心境和效果,因此理解接受心境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时应考虑个体差异。
总而言之,接受心境和接受效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积极的心境有助于获得积极的接受效果,而积极的接受效果也可以进一步提升读者的心境。
不同的个体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心境和效果,因此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第五讲 文学消费与接受(14-16)
![第五讲 文学消费与接受(14-16)](https://img.taocdn.com/s3/m/fb190a0f5f0e7cd184253625.png)
(1) 作家创作动机决定了隐含读者的存在。如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 (2)选材及文体特点也决定着隐含读者。
刘绍棠写京东大运河,便使京东大运河之畔乃 至河北农村人爱读。 (3)作家赋予的作品的内涵会导致隐含读者。 如《阿Q正传》的内涵期待着能正确理解其意 义的特定读者。
4、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1、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2、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3、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4、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 积极参与。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 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 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 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 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 果之中 。
不论是哪种情况,要想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寓意,必须将 作者的提示与作品的内容加以对照,深入思考。无根据地 “对号入座”,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这种误解是不少文坛纠 纷产生的原因。 当然,“正”与“谬”只是一种简单的区分。由于 “形象大于思想”、读者又各取所需等原因,对于同一作品 存在诸多解释是常见现象。这些解释往往是可以并存的,正 所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必须指 出的是:目前有些学者倾向于淡化作者、突出读者。对于他 们来说,作者不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角色,更不是赋予作 品以生命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仅仅是一种功能。作品一经诞 生,便具有独立性。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便无所谓固定的、 由作者赋予的寓意。文学接受中的理解,关键变成如何以文 为镜、体味人生。这就牵涉到阐发问题。
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0ec41c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0.png)
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第一篇: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内容摘要:接受心境作为文学接受的发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产生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机制所构成的阅读期待视野与阅读的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接受心境又从多个方面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可谓是息息相关多的,所以把握好接受心境,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接受心境素质阅读期待动机效果文学阅读,是广大的读者为了获得一定的审美愉悦,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也是文本开始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通过文学的阅读,读者获得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接受心境在阅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因此要提高阅读审美能力,就不的不研究阅读这一影响文学接受发生的必要要素之一-----接受心境。
它是如何产生的,对阅读有何影响,怎样才能够支配好接受心境,以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一、接受心境的产生人总是要处于一定的现实环境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诸如喜、怒、哀⑤乐,这些复杂的情感构成了独特的心境。
所谓心境,从字面上看,就是心灵的一种境界,又由于心灵境界各有差异,所以人们看待事物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境由心生,故抱着一种良好的心境去接纳事物就显的尤为重要。
那么,何为接受心境呢。
接受心境作为文学接受的发生的一个因素,在美学中定义为: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1⑥文学接受心境的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一)期待世界又叫阅读期待视野,它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面对文学文本的呈现方式而在心里面事先就生成的一种理解上的期待,作为一种心里预期和指向,它会唤起主体已有的阅读记忆,然后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绪态度中。
“期待视野”是联邦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从阐释学借用到接受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概念,也是他最重要文章的“方法2论顶梁柱”阅读作为文学接受活动的最主要一种形式,它是主体通过搜集信息,材料,然后进行加工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是思想和心灵进行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文学接受心境的产生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营造适合阅读的接受心境
![营造适合阅读的接受心境](https://img.taocdn.com/s3/m/d18bd62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2.png)
营造适合阅读的接受心境
陶静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基教版》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中,或者亢奋,或者低沉,或者平和。
在
开始阅读的时候,这些情绪状态必定伴随着学生进入阅读过程中,并影响阅读效果。
这种潜在地影响阅读效果的情绪状态就是接受心境,它是现代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研究和明确学生的接受心境对于上好阅读课、提高阅读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接受心境一般有3种类型:欣悦、抑郁和虚静。
欣悦是亢奋、欢快、情绪
激昂的接受心境;抑郁是欣悦的对立面,是一种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接受心境,这两种情绪状态都不太适合阅读。
【总页数】1页(P32)
【作者】陶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3
【相关文献】
1.阅读信息接受:主客体的持续建构过程——基于发生认识论和接受美学的读者阅读心理分析 [J], 兰荣娟
2.论抑郁心境更适合文学阅读——兼与陶静先生商榷 [J], 杨建猛
3.画境与心境——界画中的中国古代园林意境营造 [J], 兰青; 段渊古
4.情绪波动率·接受定向·接受心境——影视艺术欣赏的心理层面之一 [J], 戴剑平
5.素心若雪
——创作主体心境下雪景山水画空灵境界的营造 [J], 肖培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内容摘要:接受心境作为文学接受的发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产生与读者的审美心理机制所构成的阅读期待视野与阅读的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接受心境又从多个方面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心境与阅读效果可谓是息息相关多的,所以把握好接受心境,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接受心境素质阅读期待动机效果文学阅读,是广大的读者为了获得一定的审美愉悦,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也是文本开始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通过文学的阅读,读者获得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接受心境在阅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效果,因此要提高阅读审美能力,就不的不研究阅读这一影响文学接受发生的必要要素之一-----接受心境。
它是如何产生的,对阅读有何影响,怎样才能够支配好接受心境,以提高阅读审美能力。
一、接受心境的产生人总是要处于一定的现实环境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诸如喜、怒、哀⑤乐,这些复杂的情感构成了独特的心境。
所谓心境,从字面上看,就是心灵的一种境界,又由于心灵境界各有差异,所以人们看待事物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差异,境由心生,故抱着一种良好的心境去接纳事物就显的尤为重要。
那么,何为接受心境呢。
接受心境作为文学接受的发生的一个因素,在美学中定义为: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之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过程,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1⑥文学接受心境的产生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一)期待世界又叫阅读期待视野,它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面对文学文本的呈现方式而在心里面事先就生成的一种理解上的期待,作为一种心里预期和指向,它会唤起主体已有的阅读记忆,然后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绪态度中。
“期待视野”是联邦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从阐释学借用到接受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概念,也是他最重要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2阅读作为文学接受活动的最主要一种形式,它是主体通过搜集信息,材料,然后进行加工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个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也是思想和心灵进行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文学接受心境的产生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因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而这种对话它没有1选自《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p3362金元浦《接受反映文论》1998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的是通俗,具体,易懂,文学阅读,是主体通过调动已经有的审美经验基础,对文学的审美属性,价值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过程。
而文学它是语言的艺术,汉字是它的硬件系统,语言具有抽象性,文学活动不同于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门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单纯的文字符号系列的一个组合,只有经过主体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其价值,。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⑦剩下的一部份,就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体会,解读,。
既然文学作品不像绘画、建筑艺术那么的形象化,弦外之音往往需待读者去挖掘,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说的是音乐天才俞伯牙,谱写出一首叫高山流水的佳曲,他常常在泰山极顶演唱,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直到遇到了知音钟子期,问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听懂,而只有钟子期能懂他呢,这其实与子期关于音乐方面的素养,天赋是有关的。
所谓知人论事,如果你不知道伟大诗人屈原的那一种强烈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不了解楚国的文化,你就不会了解屈原的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境,也就更不会懂的我国第一篇浪漫主义长诗-----《离骚》的深刻意义。
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面对同意篇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感言,体会。
虽然每一部文学作品几乎都有多过层面的解读,但是,这一种解读并不是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了陀的船,脱了绳的马,任凭你去天马行空,它总有一个中心点。
在文本阅读之前,平时积累的阅读习惯,经验,审美趣味等会在心理预先形成一种对文本的期待。
接受美学指出,“当读者发现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当作品超出,校正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反而会兴高采烈。
⑧在阅读活动开始之前,总是习惯于调动起以往的阅读习惯和知识存备,在心里面形成一种预期待。
我们知道,杜甫的一生,都比较坎坷,老年更是贫困潦倒,作为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他的‘三吏’‘三别’中更是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的衰败景象,民生凋敝,官吏横行霸道,杜甫是一个典型的犹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所以当读者面对杜甫的文学作品时,就容易唤起读者已有的记忆或者阅读的习惯,然后就可能会把读者带入一种悲伤的情绪,而这种预期待会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到一一检⑨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心境也会有所改变,当这种期待在文本中的到证实以后,主体会有一种成就感,感觉与作者之间有了一点心有灵犀,其实也就是文学欣赏中所谓的共鸣现象,当阅读期待受挫时,读者有可能就会感觉到大失所忘,或恍然大悟。
(二)读者的生活境况人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而生活中的环境也会引发特定的情绪。
环境又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当社会处于战争年代的时候,人可能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甚至是抑郁的情绪状态,而当国家政治经济都稳定繁荣的时候,人可能就会处于一种平和,放⑦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⑧薛永武《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⑨松的心态。
读者的情绪状态也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比如天空乌云弥漫,狂风阴雨时节,会使人产生一种郁闷的情绪;而当天空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时节,会令人畅心愉快。
而读者本身的生活状况也会形成读者的某一种情绪。
如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康良好的时候,就容易形成欢乐,振奋的情绪;当疾病缠身,疲劳不堪时,往往会导致失意和压抑的情绪状态;当读者的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事业成功的时候则往往会形成欣悦的心境,反之则易形成闷闷不乐的情绪状态。
(三)接受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以前的口耳相传到如今的书版印刷,电子文档等的出现,主体对文本的接受方式也呈现多元话。
作为接受文学的主体的读者也会因为文本的呈现方式的不同而引发读者的某种情绪状态。
比如在阅读晋楚城濮大战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文章里面有很多描写战争的场面,尽管描述的很详细但是太抽象,理解上就给人一种压力,这就往往易形成一种烦闷的情绪,而当面对电子版的时候,因为音像义的结合,则显得具体形象可感,这从视觉,听觉上首先就给人一种悦乐的情绪状态。
(四)阅读对象接受心境的形成还和阅读的对象,也即文学文本息息相关。
伽达默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是属于理解的,能够理解的存在是语言”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作品的意义被读者所理解和消化是他所表达的目的。
当读者面对的是一故事性和趣味性极强的小说时,则往往容易导致心悦和欢快的情绪状态,当读者面对的阅读像是极其抽象的哲理时,往往因为起枯燥而导致苦闷的情绪状态。
正像有人分析的,“阅读《射雕英雄传》同阅读《追忆似水年华》这类深奥繁琐的的高雅作品需要你花费力气去‘肯’即主动集中注意力去体会和思索,而阅读《射雕英雄传》却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只要无所用心地享受刺激的快感就是了⑩(五)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指读者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预先在心里面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者内部动力@11,阅读活动的发生,在鲜明的现实目,和功利化的个人需求之上,更有这复杂的审美要求和阅读动机@阅读动机主要有功利性的与非功利性的,当读者抱着一种非功利性的心理去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也就是所谓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这往往让人心情畅快并且使人感到轻松、自由,当主体抱着求知、受教等功利性的目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诸多顾虑,比如担心自己的文学修养不够好,理解能力差,从而导致沉重的情绪状态。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心境它具有延续性、弥漫性,在阅读活动开始的时候,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并不回截然而止,会伴随着读者进入阅读的过程,进而影⑩高小康《大众的梦》1987《中国现代作家的忧患意识与进化论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响到阅读的效果,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读者处于心悦的心境时,即使面对的是一部平庸的文学作品,也有可能会引发起浓浓的阅读兴趣,从而的到心灵上的审美、净化,的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读者处于失意、伤感的情绪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的作品,因为心情烦躁而难以进入到作者所构造的艺术境界中,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
当读者处于冲淡平和、清净自然的情绪状态时,则往往能够心神和一,凝神贯注,从而能够充分的体会到作品的韵味和内涵。
实际上,读者只有摆脱世俗的生活,才能够真正的获得解放,从而进入一种心醉神迷的想象之境。
其实关于接受心境的最佳状态,早在我国的古代的一些论文中就已经有了讨论,杜甫在论诗艺时说过:“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寄张十二山人彪十三韵》)。
苏东坡也说过:“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送参师》4(二)不同的情绪对于同一部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从接受心境的本质特征来看,主要有心悦、抑郁与虚静等三种情况。
由于接受时的情绪状态不一样,所以面对同一不部作品,也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比如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一位有着积极向、志向远大的有着振奋的情绪的读者看来,他也许就会嘲笑堂吉诃德的愚昧无知、疯疯癫癫,明明是风车,在他眼里却是巨人,当他的仆人桑丘再一次的告诉他时,他也还是执迷不悟,就如一个地地道道的疯子;在一位孤独、失意有着相似经历的读者看来,则可能会带来心灵上的挈和,形成强烈的共鸣;而在一位超脱世俗生活、有着平淡自然地读者那儿,他则会以非常人的眼光,去搜集相关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从社会的、道德的不同角度,领悟骑士小说对人造成的可怕结果,也能领悟到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这不正是作者所要倡导的治国方针吗?(三)伴随着阅读的展开读者的接受心境也会相应的发生着改变阅读过程,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也是读者在已有的期待世界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5,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家融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虽然是确定的,但是由于读者的接受心境,期待视野的不一样,也会唤起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文学是情感的,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人就会去寻找补偿,尤其是在现代的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精神和情感往往容易被世俗生活所牵累,所以人们喜欢于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补偿心灵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