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Rhapsodies, Op 79 勃拉姆斯 原版 正谱 钢琴谱 五线谱

合集下载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作者:包涵旭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19期【摘要】狂想曲”(Rhapsody)的出现最早是在 18 世纪,后来到了19 世纪的时候开始应用在器乐的作品上,1803年标志着“狂想曲”进入了新的阶段。

勃拉姆他在19世纪末就写了这首轰动一时的狂想曲,他是德国人,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特别欣赏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因此,在勃拉姆斯一生的创作中他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有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既做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发扬流传,又融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鲜血液,为那个时期的音乐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音乐;旋律;狂想曲;勃拉姆斯;钢琴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中后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之一,他一辈子的音乐创作都在追求“纯音乐”风格,写了很多可以让人深刻思考的艺术作品。

在他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等。

是一个在那个时期不多见的音乐家。

勃拉姆斯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浪漫主义的西方可以说是一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所有人纷纷都跟着浪漫主义风格走的时代,唯独勃拉姆斯在他的音乐里加入了古典音乐的元素,把古典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揉在了一起,产生了特有的带有勃拉姆斯色彩的。

所以可以说他是一个“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也可以说是一个“浪漫的古典主义者”。

也有人说他是继贝多芬后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德国古典乐派最后一位作曲家。

他的音乐作品在规规矩矩的结构下偷偷的包含着奔放的情感,细致形象地反应了当时德国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在理性的框架下向大众展示着他无比多样的情感世界。

勃拉姆斯在1879年写了两首钢琴狂想曲op.79No1和No2两部作品,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出版。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看是比较接近奏鸣曲曲式的,也有部分人说他是复三部曲式或是回旋奏嗚曲曲式。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演奏技巧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演奏技巧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no2演奏技巧作者:杜继超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1期[摘要]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德国音乐家,被称为“浪漫的古典主义者”,他创作的作品巧妙地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

“狂想曲”是勃拉姆斯少有的作品题材,对此作品作出研究的论著也很少。

此篇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作者勃拉姆斯的生平经历及性格特点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品《狂想曲》Op.79 No.2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演奏技巧一、勃拉姆斯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三B”之一。

1833年5月7日生于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勃拉姆斯的父亲是汉堡歌剧院的低音提琴手,其家庭生活是很困窘的,但他用其坚定的决心培育着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智能,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7岁时,奥托·科塞尔(O. Cossel)是勃拉姆斯的钢琴启蒙老师,后来在德国钢琴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爱德华·马克森(E. Marxsen,1806-1887)的门下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

1853年,勃拉姆斯的事业有所进展,与匈牙利吉普赛小提琴家爱德华·赖门伊(E. Remenyi,1830-1898)合作巡回演出,这一年他与小提琴大师约瑟夫·约阿希姆(J. Joachim,1831-1907)的友谊开始,并与李斯特和舒曼相识,后来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以一篇名为《新的道路》的文章中预言了勃拉姆斯是“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整整一代作曲家都受到其音乐风格之魅力和权威性的深刻影响。

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后半叶,勃拉姆斯却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前进,反潮流而行,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No.1》演奏浅析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 No.1》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一首钢琴狂想曲,作于1879年。

该曲的演奏浅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乐器、曲式、技巧和音乐情感。

乐器。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 No.1》是一首钢琴独奏曲,钢琴的音色丰富多变,可以通过不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传达作曲家的音乐意图。

曲式。

该曲采用了自由曲式,没有明确的乐曲结构。

它由四个不同的音乐片段组成,每个片段之间没有明确的转变或过渡,而是通过音乐表达来连接。

这种自由曲式使得演奏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演奏。

技巧。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 No.1》在技巧上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

曲中包含了大量的音符连续快速奏响、跳音以及左右手交错演奏等技巧要求。

演奏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手指操控能力和准确的节奏掌握。

音乐情感。

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一直以丰富的情感表达著称,这首曲子也不例外。

曲中融合了充满热情的浪漫主义情感和深沉的内省思考,音乐起伏跌宕,既有悲伤和痛苦,也有欢乐和希望。

演奏者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和音乐理解力,准确传达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勃拉姆斯狂响曲Op.79 No.1》是一首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音乐理解力的钢琴独奏曲。

演奏者需要通过灵活的手指操控和准确的节奏感,将作曲家的音乐意图传达给观众。

演奏者还需要理解和感受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表演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将之传递出去。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

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Op.79 No.2〕及演奏浅析勃拉姆斯?狂想曲?及演奏摘要:德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勃拉姆斯,他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盛行时期,却始终坚守着古典主义,是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中,惟一能够全面掌握古典精神,经过缜密的思考,运用浪漫的语法,来表现音乐的艺术大师。

本文以他创作的?狂想曲?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实践体验,从和声运用的特点及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出勃拉姆斯是如何将古典主义传统结构与浪漫主义音乐内容完美融合。

关键词:勃拉姆斯狂想曲演奏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创作期可以划分为1851-1877年以及1878-1893年两个时间段。

在第一个创作时期段,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是奏鸣曲、谐谑曲、叙事曲和变奏曲等,这时期创作的作品拥有史诗一般的宏伟感,作品具有率直性与粗暴性,同时也有如梦幻一般的柔和性。

在第二个创作时期段,他的钢琴作品主要有随想曲、狂想曲、间奏曲和浪漫曲等,这时期创作的作品蕴含着悲观色彩很浓的世界观。

勃拉姆斯在1879年创作的?狂想曲?,是为他的好友伊丽莎白而创作的,包含g小调和b小调两局部,它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能够表达勃拉姆斯的音乐风格。

这首作品深沉又热情奔放,展现出勃拉姆斯矛盾性的艺术性格:勃拉姆斯内在性格存在冲动非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善良腼腆的一面。

他以强有力的理智将双重性格特征在作品中完美统一。

评论家将?狂想曲?评价成最能反映勃拉姆斯艺术风格、个性特征以及最受欢送的名曲。

这首狂想曲呈现出热情奔放,有别于他晚年作品中所呈现的内向、阴暗和隐忍性色调。

“性格小品〞是浪漫主义音乐中一种小曲,而“狂想曲〞是“性格小品〞的一种表现体裁,它不采用固定方式的器乐曲,曲式结构较自由,特点是叙事性和即兴性。

而Op.79 No.2 这首狂想曲却不同于一般的狂想曲所采用的曲式特征,即不是一种随兴所至,而是受到形式的约束,在体裁上具有A、B、A三部性的特征,类似于奏鸣曲式,非常严谨,整首作品分为三个局部: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尾声。

勃拉姆斯的《g小调狂想曲Op79.NO.2》浅析

勃拉姆斯的《g小调狂想曲Op79.NO.2》浅析

勃拉姆斯的《g小调狂想曲Op79.NO.2》浅析作者:黄倩倩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是浪漫主义時期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乐队指挥,也是德国近代最重要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

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评论家曾将《狂想曲》(Op.79)评价成最能反映勃拉姆斯艺术风格、个性特征以及最受欢迎的名曲。

本文从Op.79.NO.2《g小调狂想曲》为切入点,从创作风格、演奏技法等方面着手对该作品进行探究,希望能借此更好地理解、演绎这部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结构;含蓄中图分类号:J624.1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92-01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是浪漫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者。

他推崇巴赫的复调思维,崇尚贝多芬的创作精神,吸纳浪漫主义的审美理念,追随舒曼的音乐表达方式,用古典主义的旧瓶,装浪漫主义的新酒,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形式严谨、内容含蓄却又充满理性。

在创作技法上,他力图遵循古典传统,希望能够以古典大师的传统表现出新的事物。

而在情感上,他热爱民族文化、注重感情,是个浪漫主义者。

种种因素使得他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的“最后一人”。

一、背景介绍及作品概况19世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和欧洲封建王朝的复辟,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思想受到质疑;勃拉姆斯内向孤僻、悲观情绪不稳的性格特征,再加上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处于极度矛盾的双重性格中,这在他可以在同一时期写出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等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

矛盾的性格特征使得他所创作的作品也染上了晦暗不明的色彩。

作品Op79《狂想曲》包含g小调和b小调两部分,是勃拉姆斯在1879年为其好友伊丽莎白而创作的,是勃拉姆斯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