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脏腑学
脾的功能 脾与胃 主运化:脾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食物由胃 初步消化后,由脾进一步消化并将营养吸收,通过肺 输送到全身各部位。脾除运化饮食精华之外,还与肺 和肾共同配合,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脾正常,人的 消化、吸收、代谢良好。反之,会出现各种胃病,腹 胀闷郁、肺中积痰、便溏、泻肚,或者引起水肿等病。 常见的病证,多为脾虚、脾湿,大便不成形,重则泻 肚。调理类似的病证,主要靠健脾。这在前面的例子 中已讲过。一般情况下巳初(9:00)健脾,泻肚者午 饭和晚饭前再调,不出3日可止泻。
主藏血: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活动时,肝将血 供给各个器官;卧倒特别是睡眠时,血又归于肝,休养生 息。所以,缺觉的人肝血不足。如果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 可能造成吐血、流鼻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 耳出血等。此证应养肝阴和肾阴,在亥初(21 :00)养肝滋 肾。 开窍于目:眼睛的疾病根在于肝,前面已经讲过。肝火上 行则目赤,应平肝理气。肝虚则视物模糊、老花、夜盲、 畏光、迎风流泪,应养肝阴。初期花眼的人经百日调理, 大部分可摘掉花镜。一些患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 化、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均可控制病情,有的还恢复了健康。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 大肠有病,或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利脓血。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 滞不通,也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在实践中对肺 虚引起的便秘,我们常用滋养肺阴之法,较好地 解决了问题。大肠有病引起的咳,咳时有少量大 便失禁。此证应在卯初(5:00)补肠气。
肺与大肠
肺的功能 主气 一是肺主呼吸,进行气体交换。 二是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将营养传输到全身。 三是肺主身之气。 肺气足,才能转化为肝气、筋气;心气、小肠气;脾 气、肌气、胃气;大肠气;肾气、骨气、膀胱气。脏 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 肺气虚,大肠蠕动不利,可以引起气虚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基-藏象-脏腑关系 ppt课件
四
节
脏
腑
之
间
关
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1、主要表现:心主血,肺主气的关系。 2、生理表现: 心主行血—运载宗气—以保证肺主呼吸功 能正常。 肺主呼吸—生成宗气—以促进心脏推动血 行。 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 的中心环节。 强化了血液循环与呼吸之间的 协调平衡。因为宗气具有走息通司呼吸和贯 心脉行气血的功能。
3、病理关系:
肺气虚弱 悸 血运不畅—心血淤阻 肺失宣降 紫 唇青舌 胸闷心
心气不足 血行异常—肺失宣降 (心火衰微,肺失温煦) 喘息
咳嗽
心阳不振 短
气
(二)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血液的生成和血液的运行 两个方面: 1、生理关系:
(1) 血液生成:
心属火 温养脾士 健运不息 心主血 脾得血养
心血亏虚—肝藏血不足—心无所主—
心肝血虚。 肝火上逆
心肝火旺
心火亢盛
(四)心与肾 心位居胸中,属阳,五行中 属火;肾位居腹中,属阴,五行中 属水。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阴阳、水火的升降协调与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等方面。
心
水火既济
肾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火不亢
肝失疏泄——升发太过——气火 上逆——灼伤肺阴——肺失清肃——咳 嗽、胸 痛、少痰、甚则咯血。又称 “肝火犯肺”。 肺失清肃——肝升无制——肝气 上逆——头晕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胸
(七)肺与肾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主 纳气,肾为气之根。肺主行水,肺为 水之上源,肾为水脏,主宰水液代谢。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 吸运动和水液代 谢以及阴液互滋等方 面。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藏象知识点归纳归纳
藏象细目内容藏象概念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功能特点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心主血脉心主血:心生血;心行血心主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血液在脉中运行的基本条件藏神(主神志)(主神明)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特性心为阳脏;心主通明心的别称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主行水通过宣发肃降,将水液输送到全身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液通过百脉流经于肺,进行气体交换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气、血、水的作用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肺的别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细目内容脾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上输于肺;向四周布散;胃大肠小肠水液下输膀胱;居中枢转津液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脾的别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下列哪项在心主血脉中起主导作用A.血液充盈B.心气充沛C.心神安宁D.心搏如常E.脉道通利『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在心主血脉中起主导作用是的心博如常。
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A.心B.肺C.脾D.肝E.肾『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脾。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精液C.血液D.宗气E.营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心主神志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心血的营养作用。
下列各项,与肺主通调水道功能关系最密切的是A.气机的调节B.朝百脉C.主宣发与肃降D.司呼吸E.宗气的生成『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与肺主通调水道功能关系最密切的是肺主宣发与肃降。
五脏六腑-ma
藏象学说
第一章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
《素问· 六节 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一)神的含义
(二)心主藏神的含义
神的含义
(1)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 总体现 (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的含义
含义: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 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 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 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 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 发挥应有的功能。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阴虚不 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 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病证。 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气虚的不同表 现。
(一)心 的 主 要 生 理 功 能
主血脉
藏神
心主血脉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
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 阳的基础 。
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
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 四者充盛协调
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
中医基础理论(3.28)--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1.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密切关系的是:A. 心与肝B. 心与肾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肝与脾2. 统藏失司出血反映哪两脏的病变?A. 脾与肾B. 肝与肾C. 心与肝D. 心与脾E. 肝与脾3. 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面色无华是:A. 肺脾气虚B. 心脾两虚C. 心肝血虚D. 心肾不交E. 肝脾不和4. 肝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 气机的调节B. 血液的运行C. 津液的输布D. 气的生成E. 血的生成5. “阴液互生”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脾与肾B. 肝与肾C. 肺与脾D. 肺与肾E. 心与肾6. 主要体现为气血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肾B.心与肺C.肺与脾D.脾与肾E.肺与肾7.与气的生成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肺与肝E.脾与肝8. “主气之枢”指:A.心B.肝C.脾D.肺E.肾9. 血虚病变多见于:A.心与肺B.肝与肾C.心与脾D.心与肝E.肝与脾10. 与维持正常呼吸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脾B.脾与肺C.肾与肝D.肝与肺E.肺与肾11. 有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肺B.脾与肾C.肾与肝D.肝与脾E.肺与肾12. 表现为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 B. 肝与肾 C. 脾与肾D. 心与肺 E. 心与脾13.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为:A. 心火亢盛 B. 小肠实热 C. 肝胆火旺D. 膀胱湿热E. 心火下移小肠14.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A.消化方面B.神志方面C.血液生成方面D.血行和神志方面E.血液的贮藏方面(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1.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为:A.心肾相交B.水火既济C.津血互化D.精血互化E.精神相因2.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呼吸运动B.血液运行C.水液代谢D.气机调节E.阴液互资3.肝与肾的关系可概括为:A.水火既济B.阴阳承制C.藏泄互用D.精血同源E.先后天互资4.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A.先后天互资B.气血互化C.上下相应D.水液代谢E.精血互生5.脾与胃的关系表现在:A.阴阳交通B.纳运相得C.气血互生D.升降相因E.燥湿相济6.在血液代谢方面关系密切的有:A.心与肝B.心与肾C.心与脾D.肝与脾E.脾与肺7.不是表里关系的是:A.心与心包络B.肝与胆C.肺与三焦D.肾与命门E.脾与胃8.“乙癸同源”是指:A.肝肾同源B.津血同源C.气血同源D.肝胆同源E.精血同源二、填空题1. 心和肺的关系主要是 和 的关系。
第二章藏象脏腑
• 九江市中医院 王雅静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五脏 二 六 腑(奇恒之腑) 三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藏象”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 节藏象论》。张介宾《类经》指出:“藏居于内,
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 藏即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征 象、现象。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及 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二)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在窍于舌
淡白舌(心气血不足)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斑
• 在志为喜 • 在液为汗 • 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与气管、 喉相接,与鼻相通。肺在人体脏腑中
的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容易被外邪侵犯, 又称“娇脏”。
肺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通于秋季。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与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狭义的神: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 血是神的物质基础, • 神是血的功能体现。 • 心神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
如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心脏的搏动; • 心神得到心血的濡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心主神志的生理表现
• 心血充盈——人体精神振奋,意识清楚, 思维敏捷,反应灵活; 病理现象
口
思涎
肺系统 肺 大肠 皮 毛
鼻
忧涕
肾系统 肾 膀胱 骨 发 耳、二阴 恐 唾
3、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变 化息息相关,五脏虚实与四时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等, 都是人与自然界相联系的具体体现。
中医基础学-藏象-(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主要生理机能)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章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第三章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1)运化食物 (2)运化水液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食物
脾主运化
胃
精微
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 B. 脾的自转输
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多余的水液
肺、肾
体外
第三章 藏象
三、脾
1. 生理功能 2)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
第三章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第三章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大量津液的生理机能。
第三章 藏象
六腑→大肠
1.生理功能: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排除体外的机能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
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第三章 藏象
中医藏象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生理:
血液
心主血 肝藏血
血液充足
心有所主——心主血行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神志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神志不安
心肝血虚 心肝火旺
血不养神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神志狂乱
生理: 藏血与统血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疏泄与运化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失眠、心悸、怔忡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心火亢于上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水气凌心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血液生成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相互促进
血液运行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藏象学说
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的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病理: 传导失常 大便异常
肠鸣、便溏、 下痢脓血便秘
(五) 肾与膀胱
(五) 肾与膀胱
藏精、主水、纳气、 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 与膀胱相表里 。
肾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肾藏精 : 闭藏;肾有储藏、封藏精气的 藏 生理作用。
目的:防止流失、促进精气充 盈,及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的生理病理功能特点 胃主受纳(接受、盛纳),腐熟 水谷(消化的过程) 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取决于脾 胃的共同作用称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保胃气
脾、胃的生理特性:
脾
1.脾气主升,为人体气机运动之枢纽 2. 脾喜燥恶湿:故治湿多从脾入手,治脾喜用 燥药
胃
主通降,以降为 和 病理: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和胃气上逆
1.脾主运化 运输、消化
水液 谷物 为精微 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
(1)运化水谷精微
物质的消化,营养吸收和运输. 脾气健运 营养充足,肌肉丰满, 四肢温暖,活动轻健。
失健运: 腹胀,腹泻,怠倦, 消瘦,营养不良。
(2)运化水湿
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气健运机体的各个组织既得到水湿的 充分濡润,又不至有水湿的储留。
肝的系统连属
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血不足 肝经风热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目失所养干涩,模糊 目赤、肿痛, 目眩 眼斜
胆的生理与病理
储藏胆汁 影响胆汁的排泄 口苦 胆主决断 胆失储藏,精气亏损,神志失养, 神情怯弱,谋虑不决、惊悸、失眠、多 梦
(三)脾与胃
脾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
小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3-1藏象之五脏。中医学基础
功能:主气,司呼吸;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特性:华盖;娇脏;主宣发、肃降。
(一)生理功能
1 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气的运动, 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以维持人 体的生命活动。
(2)主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即充满人体的气,又称“人气”。 它由宗气 、元气等先后天之气相结合而生成。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故说肺主一身之 气。
4、在液为汗
汗出,一般有二:一是散热性出 汗,二是精神性出汗。心藏神,故精 神性出汗与心有关;心主血,汗由津 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源互化,故汗 多必伤津,津伤必累及血,因而有 “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之 说。 5、与夏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火
二、肺 (相辅之官)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共5叶,左二右三。
2、在窍为舌
(1)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连。
(2)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主血脉
(3)舌具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舌与言语、声音有关。
主藏神
3、在志为喜
过喜则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或心 阳暴脱;或导致心神失守,发为癫狂。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 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 悲伤
4 在液为涕
肺气和利——涕分泌正常——润泽清洁鼻窍不外流 风寒犯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燥邪犯肺——鼻干无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化,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 生理功能,但它们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气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肝
木
心
火
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津 液 代 谢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母子相及)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水湿痰饮
四、五脏与奇恒之府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女子胞 五脏与脑 五脏与脉 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
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 精血的充养
生 理
心藏神,主血——资助、促进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肝主疏泄,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本
脾主运化,统血——化生、固摄经血
肾藏精——主司天癸的至竭及生殖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生理: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藏血与统血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脾气得以运化 疏泄与运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肝气正常疏泄
病理: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 胀、便溏泄泻。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 口苦、黄疸。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病
理:
肝阳失养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甚则化风
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 肾阳不足累及肝阳——下焦阴寒内盛,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精血亏虚——腰膝酸软、肢体消瘦、健忘少寐、舌红少苔 相火妄动——眩晕耳鸣、易怒多梦、情欲亢进、遗精早泄 藏泄失调——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四)肝与胆:同司疏泄 、共主勇怯
肝气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在病理方面:肝胆病变相互影响
肝血不足 谋虑不决—口苦,心烦失眠。 胆气虚怯
(五)肾与膀胱: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
1、在结构上:通过输尿管相互连接,经脉相互络属 构成表里关系。 2、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同主小便方面
肾的气化
肾精充足,气化正常 ——生成、排泄小便 固摄有权
(十)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
先天温养激发后天——脾主运化,赖命火温煦 先后天相互资生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肾主藏精,须脾精补充
脾主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土能制水 水液代谢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
病理:
肾阳不足
脾阳亏虚 脾虚不运 水液代谢紊乱——水肿 脾肾阳虚——少腹冷痛、下利清谷 形寒肢冷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血虚
神志不安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精神互用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心与小肠
心血之滋养,心阳之温煦,保证小肠化物 生理 小肠化物,清者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充足 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 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 亢盛。 病理 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 之证。 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心烦、舌赤、口舌生疮。或腹胀、 腹泻、消瘦、心悸、气短等
脉相互络属构成表
里关系
的消化、精微的吸收
与输布,脾与胃的关 系主要表现在: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 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
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肺藏于右,其气肃降 是全身气机升降的重 要组成部分。升降之 气机升降 间相互制约、相互为 (龙虎回环)肝生于左,其气升发 用。 病理:
肝火犯肺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
气机失畅
肺燥伤肝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五脏与女子胞
病 理
心神不宁 心血不足 心气虚衰
月经不调、不孕。
肝失疏泄——情志不畅、月经失调等。
脾失运化——经少、经迟或经崩、漏下等。
肾精亏之府。人的思维、意识,是在元神的调控下,于 后天获得的思维识见活动。人的思维识见由心所主,分属 五脏。脑受五脏所养。 心藏神主血 肝藏魂主疏泄 主宰生命活动 保证脑功能 主精神意识 正常发挥 肾藏意主伎巧 主感觉运动 肺藏魄主气 脾藏意主运化
五脏与脑
病理: 脑病可以从心论治。 肝气抑郁或亢逆——精神失常、中风昏厥等。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等。 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脑病重要方法。 肺的呼吸失常——肺性脑病。 脾失运化——脑缺血、缺氧甚至脑瘫
五脏与脉
生理:
脉的柔韧、舒缩及血液的畅行,皆与五脏功能相关 。
心主血脉——濡养脉管及心脉 脾主统血——固摄、调控血液不逸出脉外 肺主气、朝百脉——呼吸正常,血液中清气丰富, 濡养脉管及心脉 肝主疏泄——维持脉管舒缩有度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之本——调节脉管舒缩
五脏的功能赖六腑配合。 (脾的运化需胃腐熟配合) 脏 ②生理配合 六腑功能赖五脏支持和调节。 (膀胱贮尿排尿赖肾气蒸化) 与 胆附肝之短叶间。 腑 主要依据 ③结构相连 脾与胃以膜相连。 肾与膀胱之间有“系”相通。 ④病理相关 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 小肠实热上熏于心——心烦,舌赤糜烂。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 君相安位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 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失眠、心悸、怔忡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肝胆火旺——胃失和降而呕吐苦水。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治疗上:六腑“以通为补”之说 。体现了六腑病 变多见传化机能发生阻滞。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阴阳表里配合的关系。 ①经脉络属 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 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
关 之脏 间 系 的腑
藏 象 第 四 节
heda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肝 心与肾
脾与肺
肝与肺
肾与肺
肝与脾
脾与肾
肝与肾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生理: 气与血 的关系 肺主气 心主血 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 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
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水液代谢的关系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 口 肺
朝百脉宣发布散
胃
腐 熟 清
脾
浊 中 之 清
胆
胆汁 浊
通 调 水 道
小肠
泌 别 清 浊
三 焦 气 化
肾
变化 粪便 出焉 大肠
膀胱
气化 尿 而出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胃 胆 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份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 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吸收 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消化
大肠 膀胱 三焦
24
排泄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调控
膀胱气化、开合有度 影响 ——贮尿、排尿正常
膀胱开合
相互为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便的 生成、贮存、排泄
、在病理方面:
病 理 膀胱湿热,上犯于肾——尿急、尿痛、尿血、腰痛。 蒸化无力 膀胱开合失度 尿少、癃闭 肾气虚弱 固摄无权 尿频、遗尿、尿失禁
膀胱气虚,失于约束——小便频数、淋漓不尽、小便失禁。
病理:
水寒射肺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风水及肾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肾精不足,摄纳失职 肺肾气虚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肺肾阴虚 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心火亢于上
肾阳虚损,下 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水 气上凌于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水气凌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精神失调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气 的 生 成
(二)肺与大肠: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 、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