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机会差异
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就业 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大 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导 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
政策支持不足及执行力度不够
教育政策不完善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不够完 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 他们的特殊需求。
政策执行不力
地方政府在执行教育政策时存在不到 位、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不 佳,无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问题。
邻里关系疏远
农村地区邻里关系相对疏远,留守儿童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互动,容易形成孤 僻、内向的性格。
不良邻里环境的影响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不良邻里环境,如赌博、酗酒等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 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他们沾染不良习气。
04
心理因素
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及表现
1 2
缺乏自信心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 支持,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感到怀疑。
孤独感
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被边缘化的风险。
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 等多方面的压力。
无处释放
由于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和释放途径,这些压力 可能在留守儿童内心不断积累。
负面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 严重的负面影响,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以保证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学历层次 较低,教育教学能力有限,难以
胜任高水平的教学工作。
教师培训机会少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培训机会相对 较少,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更新教 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影响教学质
量提升。
课程设置不合理及缺乏针对性
课程设置单一
01
部分农村地区学校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因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因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因素一、社会因素1、制度原因: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

对某村村干部的访谈结果表明,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

2、直接原因: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不高以及我国对农民外出打工的政策导向。

由于我国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因素。

很多家庭都是因为在家的收入很低,想出去打工挣钱提高家庭的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政策措施虽然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这些都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3、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出打工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对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期望。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在原籍所在地上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由此而生也就不足为奇。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19亿亩,据测算,在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劳动力4.98亿,剩余劳动力近3.5亿,这就意味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23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2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留在农村的孩子。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据统计,我国有数百万留守儿童,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家庭分离和监护缺失。

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监护和关爱,生活上的困难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在学习、情感、社交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原因,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帮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00字】1.2 问题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关爱和监护,他们通常生活在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教育指导。

这种缺失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依恋感,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条件。

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教材、学习工具和课外辅导,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教师水平和教学设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无法接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水平的教育,导致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意识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提升其学习质量和生活幸福感。

2. 正文2.1 原因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1. 家庭经济困难:许多农村家庭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给予孩子保障良好的教育条件。

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家照顾弟妹或自己独自生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保障。

第一次形考任务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次形考任务 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次形考任务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常性。

因此,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影响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亲属关系、教育资源、社会支持等。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离开和缺乏监护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其社会交往和研究能力。

其次,亲属关系也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

如果留守儿童与亲属之间的关系融洽,亲属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资源,有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和心理健康。

再次,教育资源的缺乏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

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偏远地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会影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社会支持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化程度的因素。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留守儿童所需要的情感和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三)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措施为了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提供情感和物质支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留守儿童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支持,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从社会化的角度出发,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程度,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需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自我,这需要他们与社会成员进行正常的互动交往经历,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社会角色。

然而,由于身为留守儿童的影响以及存在的很多缺陷,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行为偏差,生活技能弱,自我观念模糊,道德感不强,社会角色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很多社会化任务无法完成。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于造成留守儿童的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

因此,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并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导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抓好家庭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20世纪八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1]。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农村形成了一类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映为小学和初中[2]。

中国教育报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4000多万,而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3]。

当今社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探析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问题1.学习督导缺失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约束以及自觉性也都不强。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学校老师的引导外,家长或其他亲人的督导也是十分重要。

但是在这方面的督导,留守儿童得到的却是很少。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除了偶尔的电话、书信联系之外,无法对子女进行经常性的督导。

因此在学习上也没起到帮助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隔代监护大多以生活照顾为主,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只管孩子吃饱穿暖。

而且隔代监护人往往年龄太大,并且大多数是文盲,所以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监督和指导。

2.学习成绩不理想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探析
求。
03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 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促进留守儿童全
面健康发展。
加强学校教育针对性,关注留守儿童需求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家庭、学习、生活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 育方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和辅导。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
童关爱保护工作。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农村 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和认同感 ,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 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方式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06
结论与展望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
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家庭环境普遍较差,父母外出 务工导致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拮据,居住 环境简陋。
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地 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留守儿童上学难 、辍学率高。
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留守 儿童容易出现孤独、自卑、叛逆等心理 问题,部分儿童甚至产生被遗弃感。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 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
监护人能力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其他亲属 监护,他们往往缺乏教育能力和方 法。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农村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 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 。
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
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 以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的教育需
研究结论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严峻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学号:2114011899 学院:理学院系:化学系专业:化学姓名:徐贝贝)摘要:随着城镇化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这些劳动力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农村的儿童产生很多社会化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儿童人格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规范化的积极引导。

(三)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社会生活技能发展不健全。

(四)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在社会角色的学习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偏差。

(五)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难以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

关键字:留守儿童社会化亲子教育改革开放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

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涌入发达城市谋求发展。

与劳动力转移相伴发生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具体情况如下: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

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

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城乡差距使得城市农村人口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条件等受到限制。

因此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

在父母长期缺失的情景中,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

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系统综述的证据》这篇文章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成长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通过系统综述的方法,整合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界定了留守儿童的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并对问题行为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阐述。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包括学业问题、心理行为问题、社会行为问题等。

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影响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文章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章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措施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文献综述方法为了全面、深入地探讨我国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综述的方法。

系统综述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相关文献,以回答特定研究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已有研究的情况,找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文献收集方面,我们通过多个数据库(如CNKI、万方、PubMed 等)和搜索引擎(如Google Scholar、百度学术等)广泛搜集了关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

同时,我们也对相关的政策报告、新闻报道和实地调研报告等进行了梳理。

在文献筛选上,我们按照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了所收集文献的质量。

在文献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对文献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各种困境,如性格偏激、价值观扭曲、道德规范缺失、越轨行为频发等问题。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融入主流社会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

本文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无法将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带入城市生活、上学,他们只能留在农村,成为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各种困境,如性格偏激、价值观扭曲、道德规范缺失、越轨行为频发等问题。

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融入主流社会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和谐。

因此,本文就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分析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进城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将其留在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属照顾的未成年子女。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万,占全国农村儿童的37.7%。

并且在今后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进入主流社会生活。

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社会化,会影响到一个人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依赖的社会化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媒介等,这些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儿童成长,导致儿童长期在农村家乡生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社会经济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经济压力大,为了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质量,使得留守儿童面临较差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二、家庭原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容易出现行为不端、心理不健康等问题,甚至在学习方面会出现学习能力不足、自理能力不足等现象,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教育水平。

三、教育资源不足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学校、教师、教材都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以改善其教育状况。

一、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推出政策,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障机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水平。

包括建立留守儿童辅导员队伍,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护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二、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丰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三、开展心理援助和教育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开展心理援助和教育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可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引导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增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

五、推动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推广,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更多人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和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是这一问题的核心,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来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62-02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却留下了一个问题,他们的子女怎么办?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外出打工父母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亲戚家,或者是夫妻双方留一方在家中照顾孩子,而主要留在家中的是孩子的母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而且随着问题少年在留守儿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越出正轨,并且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造成的,因此本篇的着眼点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周围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011年5月31日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凸显。

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造成这些儿童留守的主要原因有:父母在城市中的收入比较低,并且他们的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和教育孩子;城市中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大都比较差,教学设施落后,政府投入低;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体制因素导致留守,主要表现为教育收取费用不平等。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经历着非正常的社会化:如父母职能的缺失,父母可能无暇关心子女的成长;由于父母去城市打工,照顾隔代长辈(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的重任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这种逆向监护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育都很不利;还有一些留守儿童住在自己的亲戚家里,总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监护人又常常抱着“别人的孩子,自己不能管太严”的心态,对他们乱花钱的行为往往不加干涉,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为他们以后的行为埋下隐患;教师对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评价也趋向消极的一面,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在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有效进行。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论文

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论文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亲属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或城市家中的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社会化问题。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社会化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席,无法及时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许多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

同时,家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留守儿童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容易落后于同龄人。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提高师资水平。

另外,可以推动与城市学校的合作,互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城市学生到农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的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焦虑和失落,缺乏安全感。

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农村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

同时,社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三、自我管理问题由于长期独立生活,留守儿童可能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的指导和监督,他们可能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容易陷入不良习惯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农村设立学习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指导和帮助。

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班或社区活动提供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训,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社交问题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关怀,容易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不懂得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处理冲突,导致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紧张、疏离。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活动机会,让留守儿童与同龄人进行互动。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培训班或社区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升社交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友好相处。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yuzihan345--------------- 摘要: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

种种原因使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和教育缺乏,他们在社会化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工作,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对策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得不成为“留守儿童”。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家庭生活、亲子教育的缺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谓社会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认为:“怎样把自然人变成社会有用的人就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的双向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人格得以形成和完善,社会的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心理异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培植健康的心理并有效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沟通,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另外,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制约,对留守儿童很少进行心理疏导,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2,学习和教育问题。

教育是培养儿童正常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现代化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在社会流动呈模式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农民流动引起了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变化。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与家庭疏离共3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与家庭疏离共3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与家庭疏离共3篇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与家庭疏离1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与家庭疏离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许多家庭中的孩子却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让孩子留在原地由其他亲戚、邻居或老师照料,长时间不得父母照顾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社会化与家庭疏离的问题,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逐渐适应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规则的过程。

留守儿童在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环境下,经历了不同于正常家庭的成长过程,这会对他们的社会化带来困难和障碍。

首先,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管,在学校和生活中容易走向极端,不听老师和长辈的教育,比如吸烟、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

其次,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亲情的照顾关怀,会出现情感空虚、孤独等问题。

一些留守儿童会因为自身的不良行为被群体孤立,而自卑感和压抑感加重,影响健康成长。

最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接受的教育环境较好,有更多的课外活动和机遇,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在乡村,缺少接触城市的机会和视野,对自己的未来规划认知能力也不足。

留守儿童因为适应农村的生活,可能缺乏了成为一个综合人才所需的多种技能和知识,这种单一乡村环境的培养方式,可能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家庭疏离问题在父母长期的不在身边,请人照顾,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感情距离可能会逐渐拉大。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长时间与亲人分离,导致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减弱,对家庭生活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度也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也会受到限制,对于个人情感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都带有不利的影响。

其次,留守儿童没有家庭约束,没有父母的引导和监管,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有所下降。

因此,一些留守儿童的行为比较任性,随意放纵自己,这样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浅谈影响留守儿童社会的性因素与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方法

浅谈影响留守儿童社会的性因素与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方法

浅谈影响留守儿童社会的性因素与幼儿园对留守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方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断凸显,众所周知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在成长的关键期缺乏与人交流,造成性格日趋内向、孤僻、冷淡、抑郁等,逐渐发展为反社会性行为,如打人、骂人、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破坏物品等形成不利于自身发展和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以此为据提出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因素与培养方法,帮助守儿童留逐渐发展各种与周围人交往与社会相互作用形成情感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在环境中健康成长,对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揭示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发幼儿园对留守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视和干预。

寻找在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而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即向幼儿教育的实践提供女如何确定社会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如何使教育目标转化成教育行为,通过什么途径及手段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等。

一、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时期基本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因此,家庭结构、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亲子关系都对留守儿童造成直接影响其社会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家庭结构的影响资料显示,家庭结构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多为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最为突出,孩子随一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都经受过精神创伤,因而以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异于正常家庭,导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问题发生转折,步入青年或者成年社会性行为出现性格障碍和精神症状,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留守生问题分析

留守生问题分析

留守生问题分析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离家外出,在外地或外国长期居住,而留在农村的孩子。

留守儿童通常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如祖父母或亲戚,他们经常面临着特殊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留守生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办法。

一、留守生问题的背景1.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和教育资源相对欠发达,使得一部分农村家庭被迫外出谋生,留下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缺乏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影响。

2.家庭结构变化农村家庭传统上以大家庭为主,父母双亲共同照料孩子。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的增加,留守儿童面临缺乏家庭支持和照料的问题。

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也使得留守儿童更加脆弱。

二、留守生问题的影响1.心理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情感孤独、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思念父母的痛苦,对未来感到迷茫,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自律性差的问题。

他们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教育机会有限,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如早恋、逃课、犯罪等问题。

由于缺乏社会支持,他们更容易走上不良的人生道路,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三、留守生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吸引父母回乡创业或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托管机构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指导和生活照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加强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建设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尽量减少与孩子的隔阂。

4.提供教育支持和资源为了弥补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

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

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

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

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

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

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

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

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

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

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

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

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

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渐大规模向城市转移,队伍越来越庞大。

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及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将子女带进城里生活、上学,“留守儿童”现象由此产生。

而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正常进行,其心理和生理成长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主要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留守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政府、学校和家庭入手,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建议一、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一)学习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因为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

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辅导,导致其成绩下降。

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留守儿童失学辍学情况严重主要有以下两个个原因:第一,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二,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失学。

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差,受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每当因为条件的限制而只能选择一个子女上学时,通常选择的是男孩。

所以,留守儿童中,辍学的女孩往往较多。

留守儿童违规违纪现象比较多。

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留守儿童的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往往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包括上课乱说话、抄袭作业、撒谎、旷课等。

同其他诸如攻击行为和自闭行为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相比,违纪行为是留守儿童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的问题行为。

同时男女留守儿童在违纪行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生存在更多的违纪行为。

(二)生活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及时、有效的家庭监护,加之他们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这些诱因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收稿日期:2010-06-17作者简介:翟继辉(1984-),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翟继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使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受到阻碍。

运用社会化相关理论,利用对黑龙江东宁县300名儿童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的非留守儿童为比较对象,从社会化的主体———外出的父母、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来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 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2-0077-0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这些农村年轻夫妇纷纷离家外出打工,许多留在农村的小孩因父母不在身边,便成为“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到2亿,伴随着这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同时出现的就是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1]。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父母的缺位和亲子沟通的缺失,打破了原有农村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失调与弱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而儿童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影响留守儿童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外出的父母、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社会化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一、外出父母自身的因素1.外出父母打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干的工作不体面或有危险,也为了保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大多不愿意告诉孩子他们在外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在调查中有36.6%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17作者简介:翟继辉(1984-),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翟继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150001)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使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受到阻碍。

运用社会化相关理论,利用对黑龙江东宁县300名儿童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的非留守儿童为比较对象,从社会化的主体———外出的父母、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来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 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2-0077-0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这些农村年轻夫妇纷纷离家外出打工,许多留在农村的小孩因父母不在身边,便成为“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到2亿,伴随着这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同时出现的就是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1]。

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父母的缺位和亲子沟通的缺失,打破了原有农村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失调与弱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而儿童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

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者被称为社会化主体,影响留守儿童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外出的父母、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社会化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一、外出父母自身的因素1.外出父母打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干的工作不体面或有危险,也为了保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大多不愿意告诉孩子他们在外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在调查中有36.6%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工作。

这种自卑的心理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很多班主任反映,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父母收入较少、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留守儿童更容易自卑,他们常常无缘无故的郁郁寡欢,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受到老师的批评后还会闹很长时间的情绪。

根据科尔曼和布彻卡森的报告,有五种家庭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即不充裕家庭、动荡家庭、反社会家庭、虐待家庭和不完整家庭[2]。

本文中留守儿童父母收入较低、家庭条件普遍欠佳,多是属于温饱类型的家庭,较差的经济条件造成了留守儿童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之间在物质条件、内心情感、成就动机、学习环境以及群体交往方面的差异,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2.外出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上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本研究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以电话为主要方式(占92.3%),留守儿童即便是得到了与外出父母通话的机会,由于长途电话费过于昂贵,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在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很在意电话费的花费情况,而尽量压缩交流的内容,每次的通话时间大都在10分钟之内,并且不少外出的父母半个月左右才能与子女联系一次。

而在通话内容上多数是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安全,以及是否听从监护人的管教;而孩子更多是询问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

由于联系频率的低下和亲子互动的缺乏,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远,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会有孤独感,性情孤僻,不容易与人交往,对人对事也往往表现出冷漠消极的态度等。

二、监护者因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分为了四种类型,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属监护、自我监护。

不同的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不一样,下面笔者将对占主体的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类型对儿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1.单亲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单亲监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父亲在家,一种是母亲在家。

而在本调查中是以母亲监护类型为主占62%,所以下面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母亲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单亲母亲既要承担家务劳动、田间工作,又要侍奉老人、打理孩子的生活,由于劳动负担过于繁重,在教育孩子方面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打S h e H u iXu e Ya n J iu ☆社会学研究☆77Theory Research 学论理★★★★骂孩子也成为了很普遍的现象,有些母亲打骂孩子的情况甚至比丈夫在家时还要频繁,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会增加子女的抵触情绪,还会破坏母亲与子女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而在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上,母亲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都集中在了小学和文盲的程度,所以虽然她们平时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期中和期末的考试分数,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很多母亲监护人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特别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的增加,更是束手无策。

在家庭中的另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面临的是超重的劳动负荷和生活上的无依无靠,这种身心的压力再加上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方式带来不利的影响。

2.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中,很多老人都是沿袭着他们年轻时照看小孩的方法,经常每天做同样的饭菜,只管吃饱而很少考虑营养的搭配,不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发育。

再者,这些老人们大都年老体弱,在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地里辛勤的劳作,体力和精力受到很大的消耗,所以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并不是很周全。

二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无能为力。

黄小娜等人认为,接受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较同辈儿童偏低[3]。

隔代监护中的大部分老人根本不识字,即使识字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们根本无法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难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由于自身体力的限制,一些老人不得不让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帮忙分担一些家务和农活,也占用了孩子很多学习时间,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和滑坡。

三、学校的因素学校是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是将个体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但在学校当中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忽视、冷落的现象。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资待遇较低。

农村学校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既要管理班级中的各项琐事,还要担当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时的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农村教师的工资较低,为补贴家用,很多教师教学、农作双肩挑,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需求。

其次是很多教师认为有些留守儿童存在着品行问题,在学校里他们不尊敬老师、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面对着留守儿童在学业、情感、品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他们不是更加关心与爱护,而是放任不管。

最后,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与理念影响着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面对着老师对自己这种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他们心中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同辈群体的因素在库利的理论中,儿童游戏群体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儿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成的。

事实上,这种群体,即同辈群体在个体的一生中始终存在,成为继家庭、学校之后个体社会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能够使留守儿童感到快乐,在群体内获得归属感,自尊心得到满足,体验肯定的情感,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但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也致使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调查中显示,当被问及“在闲暇活动上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时,有9.6%的留守儿童选择了上网和打游戏上。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都是经济富裕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舍得花钱和时间去网吧上网打游戏是因为同辈群体中接触过网络的成员告诉了他们上网的乐趣,而且传授他们上网技能和操作游戏的经验,使这些留守儿童一步步地陷入网络和游戏之中。

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在交友过程中处于失控的状态,还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在选择交往对象时不能很好的分辨,有时会与学习成绩不好、道德行为不良的人进行交往,甚至与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员交往,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容易导致他们误入歧途,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

五、大众媒介的因素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个人社会化重要因素,它在知识的传播、技能的掌握、价值观的树立、社会规范和角色能力的学习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书籍、电视、网络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特别是在电视的普及、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和网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的缺位,学校教育的补位不足,致使对留守儿童缺乏监管,他们花在上网、看电视上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在本研究中,当被问及“在闲暇活动上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时,就有42.3%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在家看电视。

可以看出,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全面、深刻地介入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必将对其社会认知、社会交往以及道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

如李远煦的研究表明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社会交往、学习及休闲等方面有着双重影响,电视媒介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充当了桥梁和伙伴的角色[4]。

然而,电视媒介内容的良莠不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道德水平落差大、社会交往能力差、学习成绩两极以及休闲活动盲目化等特征。

比如“小马哥”、“浩男哥”这些媒体形象的出现并不适合留守儿童去崇拜和模仿,留守儿童并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去对这些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很可能去盲目地模仿和学习,形成错误的人生追求。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1]苗苗.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17).[2]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3]黄小娜,吴静,等.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医学与社会,2005,(2).[4]李远煦.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责任编辑/陈雅莉)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