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17
作者简介:
翟继辉(1984-),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应用社会学研究。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分析
翟继辉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要: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生活、学习受到严重影响,使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受到阻碍。运用社会化相关理论,利用对黑龙江东宁县300名儿童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同龄
的非留守儿童为比较对象,从社会化的主体———外出的父母、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来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 912.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
)22-0077-02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这些农村年轻夫妇纷纷离家外
出打工,许多留在农村的小孩因父母不在身边,便成为
“留守儿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已达到2亿,伴随着这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同时出现的就是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1]。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父母的缺位和亲子沟通的缺失,打破了原有农村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家庭结构的这种变化客观上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与情感功能的失调与弱化,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使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而儿童社会化过程涉及一系列广泛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力者被称为社会化主
体,影响留守儿童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外出的父母、
家中的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介,下面就具体分析这些社会化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影响。
一、外出父母自身的因素
1.外出父母打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收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干的工作不体面或有危险,也为了保持自己在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大多不愿意告诉孩子他们在外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在调查中有36.6%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工作。这种自卑的心理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很多班主任反映,留守儿童,特别是那些父母收入较少、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留守儿童更容易自卑,他们常常无缘无故的郁郁寡欢,对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参加的积极性不高,受到老师的批评后还会闹很长时间的情绪。根据科尔曼和布彻卡森的报告,有五种家庭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即不充裕家庭、动荡家庭、反社会家庭、虐待家庭和不完整家庭[2]。
本文中留守儿童父母收入较低、家庭条件普遍欠佳,多是属于温饱类型的家庭,较差的经济条件造成了留守儿童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之间在物质条件、内心情感、成就动机、学习环境以及群体交往方面的差异,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和价值观念的扭曲。
2.外出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方式上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本研究中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以电话为主要方式(占92.3%),留守儿童即便是得到了与外出父母通话的机会,由于长途电话费过于昂贵,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他们在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很在意电话费的花费情况,而尽量压缩交流的内容,每次的通话时间大都在10分钟之内,并且不少外出的父母半个月左右才能与子女联系一次。而在通话内容上多数是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安全,以及是否听从监护人的管教;而孩子更多是询问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由于联系频率的低下和亲子互动的缺乏,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远,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就会出现问题。比如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会有孤独感,性情孤僻,不容易与人交往,对人对事也往往表现出冷漠消极的态度等。
二、监护者因素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分为了四种类型,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属监护、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类型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不一样,下面笔者将对占主体的单亲监护与隔代监护类型对儿童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
1.单亲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单亲监护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父亲在家,一种是母亲在家。
而在本调查中是以母亲监护类型为主占62%,所以下面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母亲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单亲母亲既要承担家务劳动、田间工作,又要侍奉老人、打理孩子的生活,由于劳动负担过于繁重,在教育孩子方面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打
S h e H u iXu e Ya n J iu ☆社会学研究☆
77
Theory Research 学论
理
★★★★
骂孩子也成为了很普遍的现象,有些母亲打骂孩子的情况甚至比丈夫在家时还要频繁,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会增加子女的抵触情绪,还会破坏母亲与子女间的感情,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而在孩子学习的辅导和监督上,母亲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都集中在了小学和文盲的程度,所以虽然她们平时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期中和期末的考试分数,但是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很多母亲监护人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特别是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的增加,更是束手无策。在家庭中的另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面临的是超重的劳动负荷和生活上的无依无靠,这种身心的压力再加上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必然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方式带来不利的影响。
2.隔代监护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隔代监护的家庭中,很多老人都是沿袭着他们年轻时照看小孩的方法,经常每天做同样的饭菜,只管吃饱而很少考虑营养的搭配,不利于孩子身体的成长和发育。再者,这些老人们大都年老体弱,在农忙的时候还要在地里辛勤的劳作,体力和精力受到很大的消耗,所以对孩子在生活上的照顾并不是很周全。二是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无能为力。黄小娜等人认为,接受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较同辈儿童偏低[3]。隔代监护中的大部分老人根本不识字,即使识字文化水平也不高,他们根本无法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难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由于自身体力的限制,一些老人不得不让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帮忙分担一些家务和农活,也占用了孩子很多学习时间,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和滑坡。
三、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是将个体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但在学校当中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存在着忽视、冷落的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资待遇较低。农村学校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既要管理班级中的各项琐事,还要担当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平时的工作非常辛苦,而且农村教师的工资较低,为补贴家用,很多教师教学、农作双肩挑,无暇顾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其次是很多教师认为有些留守儿童存在着品行问题,在学校里他们不尊敬老师、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面对着留守儿童在学业、情感、品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他们不是更加关心与爱护,而是放任不管。最后,这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以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体制与理念影响着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面对着老师对自己这种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会极大的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他们心中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四、同辈群体的因素
在库利的理论中,儿童游戏群体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儿童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成的。事实上,这种群体,即同辈群体在个体的一生中始终存在,成为继家庭、学校之后个体社会化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能够使留守儿童感到快乐,在群体内获得归属感,自尊心得到满足,体验肯定的情感,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但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亚文化的不良影响,也致使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失范,调查中显示,当被问及“在闲暇活动上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时,有9.6%的留守儿童选择了上网和打游戏上。农村留守儿童并不都是经济富裕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舍得花钱和时间去网吧上网打游戏是因为同辈群体中接触过网络的成员告诉了他们上网的乐趣,而且传授他们上网技能和操作游戏的经验,使这些留守儿童一步步地陷入网络和游戏之中。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在交友过程中处于失控的状态,还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在选择交往对象时不能很好的分辨,有时会与学习成绩不好、道德行为不良的人进行交往,甚至与社会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员交往,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容易导致他们误入歧途,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
五、大众媒介的因素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个人社会化重要因素,它在知识的传播、技能的掌握、价值观的树立、社会规范和角色能力的学习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书籍、电视、网络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特别是在电视的普及、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和网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的缺位,学校教育的补位不足,致使对留守儿童缺乏监管,他们花在上网、看电视上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在本研究中,当被问及“在闲暇活动上花时间最多的是什么”时,就有42.3%的留守儿童选择了在家看电视。可以看出,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全面、深刻地介入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必将对其社会认知、社会交往以及道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如李远煦的研究表明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社会交往、学习及休闲等方面有着双重影响,电视媒介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充当了桥梁和伙伴的角色[4]。然而,电视媒介内容的良莠不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道德水平落差大、社会交往能力差、学习成绩两极以及休闲活动盲目化等特征。比如“小马哥”、“浩男哥”这些媒体形象的出现并不适合留守儿童去崇拜和模仿,留守儿童并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去对这些人物做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很可能去盲目地模仿和学习,形成错误的人生追求。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苗苗.城市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
(17).
[2]邓伟志,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黄小娜,吴静,等.农村“留守儿童”——
—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J].医学与社会,2005,(2).
[4]李远煦.电视媒介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陈雅莉)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