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古代汉语通论(28)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近体诗的特点:
一、近体诗的句 数 二、近体诗的押 韵 三、近体诗的平仄 四、近体诗的对仗 五、近体诗的句法
近体诗的字数和句数
1、每句的字数固定 五言诗 → 每句五个字 七言诗 → 每句七个字 2、每首诗句数固定 律诗 → 八句 绝句(律绝) 绝句(律绝) → 四句 排律(长律) 排律(长律) → 超过八句
近体诗的平仄
关于那个字可以“拗”,那个字 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 “救”,我有一个便于掌握的办法, 即: 对五( (1)甲六(拗)对五(救) )甲六( (2)乙三(拗)五(救) )乙三( (3)丙五(拗)六(救) )丙五( (4)丁五(拗)没救 )丁五(
拗救:
一三无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五字不可“平” 三平调 第三字必“平” 犯孤平 第五字改“平” 当句救 第五字用“仄”拗 第六字改“平”救 第六字用“仄”拗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第五字用“仄”拗
近体诗的平仄
B.平仄格式,即一首诗的平仄句式排列形式。 平仄格式,即一首诗的平仄句式排列形式。 平仄格式 看书P1080,……,下半: 看书 , ,下半: (一)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二)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三)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四)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因为上面的排列不便于比较,我们把( 因为上面的排列不便于比较,我们把(二) 交换一下: (三)交换一下:
近体诗的平仄
仄起仄收式
杜甫《旅夜书怀》
仄起平收式
王勃《送杜少府》
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
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
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将影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
本单元两节通论,将扼要地谈谈从汉至唐宋时代诗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后的词律和曲律则将在下一单元的通论里叙述。
(一)诗体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二)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一、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宗元话本等被认为是古代汉语另一系统的所谓“古白话”。
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发生过两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
(一)象形:1.独体象形。
2.合体象形。
(也称为依附象形)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将指事字分为以下几类:1.独体指事2.合体指事(又叫加体指事)3.变体指事A. 增减字的笔画。
B. 改变字的方向。
根据其形体构造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同体会意2.异体会意a. 表意较为直接和表象化的,这类会意字较多b. 表意较为间接和隐曲的。
(一)古今字的概念: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异体字的涵义:异体字,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
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异体字又叫异形字,也有叫或体、重文或俗体的,是相对于常用的“正字”来说的。
繁简字的概念:所谓繁简字就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画的多少相对而言的。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的若干混乱。
第二章词汇通过古今词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情况:1,古代旧词的消亡(1)历史事物的消亡。
(2)社会观念的改变。
(3)被别的词语所代替。
2,后代新词的产生3,古今沿用的词汇。
根据古今词汇的构成状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发展趋势:(1)词汇量由少变多。
(2)表达思想的功能从粗疏到精密(3)在构词方式上,由以单音节为主变为以多音节词(主要是双音节)为主。
古代汉语通论(28)PPT课件
(1)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 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2)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 第五个字“救”)
.
19
近体诗的平仄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 “拗”,第六个字“救”)
(4)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 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 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 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 “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 许使用。)
①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可平可仄。
②近体诗不能“出韵”即,韵脚必须用同一 个韵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
③首句可以入韵,其他隔句押韵。
.
7
近体诗的押韵
上古30韵部适合《诗经》的押韵体系。
魏晋时期出现了供人选字押韵的韵书。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193韵,声调不同算不同韵)P1077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 上又细分206韵。
《切韵》分韵太细,知识分子都“苦其苛细”。
唐代初年许敬宗上书,皇帝下诏,允许某些韵 “同用”。
.
8
近体诗的押韵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 “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
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 为106韵。这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古代汉语通论(28)
诗律
.
1
近体诗的形成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 乐府。(P1075)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古诗十九首》 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P1075)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论 诗律
格律诗有“粘”的讲究,所谓 “粘”,指下联出句第一节拍的 平平|仄仄|平 (对句) 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第一节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体实践中,也只要 颔联 平平|平仄|仄 (出句) 做到节拍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 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般不论。 不可理解为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 仄仄|仄平|平 的平仄字字相同。第一节拍以后 的部分按照平仄交替的原则处理。
第一节 诗律
(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
1.平仄的排列法
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 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 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丁. 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
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推出近体诗平仄的四种基本的标准格式: 平起仄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起仄收式: 平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平平仄仄平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仄仄仄平平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仄仄平平仄a 平平仄仄平B 平平平仄仄b 仄仄仄平平A
第一节 诗律
(三). 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 2.拗救问题 拗救是一种变通的做法,旨在扩大诗人选 字的范围,保留意义上合适的字眼,避免 因声夺义。需要指出的是,拗救的使用并 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定的,主要有以下 三种情况:
第一节 诗律
(三). 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
2.拗救问题 甲.B式句的拗救 “平平|仄仄|平B” 是指“平平仄仄平B”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在 “一、三、五不论”情况下变成了“仄平仄仄平” 或“仄仄仄平仄仄平”式。这种句式除韵脚字为 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平仄声失去了平 衡,故叫做“犯孤平”。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注:又称为曲、曲词、曲子。
后来又有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名称,这里不讨论。
)。
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
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词是长短句,但是它和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第一,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第二,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
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在这一节通论里,我们先从词调说起,然后说到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最后谈谈词的对仗。
(一)词调、词谱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
有的来自民间音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是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有的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还有其他的来源。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出词题或小序。
苏轼《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就是这一类的例子(注:当然,不写词题并不意味着调名就是词题。
)。
前人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注:见明嘉靖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
)。
这种根据字数的分法,未免太拘泥、太绝对化了,我们只要把小令、中调和长调了解为大致的分类就是了。
从分段看,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词的一段叫做阕,又叫片(注:曲终叫阕(què),片就是遍,一阕一片是说乐曲已奏过了一遍。
29通论九诗律PPT
免有 尾 個 仄 二 的的 三 字 平 是 〄格 個 變 平 “ 不式 平 爲 ” 三 能〄 聲 了 這 平 補近 連 平 一 調 救體 用 聲 句 ” 。詩 〄 〄 式 〄 是這就〄即 要是會如丁 絶古出果“ 對風現第仄 避所句三仄
•
平平 了 仄 一 ”聲 除 仄 是 。字 了 平 “ 的韻”犯 情脚這孤 況字一平 〄以句” 這外式〄 叫〄〄即 “祇如乙 犯有果“ 孤一出平 個現平 -
•
是近 固體 定詩 的的 。句 數 和 字 數
•
絶絶 之句 分有 。律 絶 和 古
•
句二 絶 祇 二十 句 有 十字 〄 四 八〄 五 句 字七 絶 的 。絶 四 詩 四句叫
•
甚對 使 句 能 ③ 至寬 用 入 换 近 可鬆 鄰 韻 韻 體 以〄 韻 的 〄 詩 换鄰 的 情 不 必 韻近 字 況 能 須 。的 。 下 出 一 韻古〄韻韻 可體首。到 以詩句祇底 通則可有〄 押相以首不
•
• t n l ie bie mie
•
üe
b p m d
pie die
聲 ③ 字音 ② 字 ① ( 字 、 普 。節 普 。 普 的 通 )通 ) 。 的通 字 話 的話 排 字話 〄、中 字中 除 〄中 中 韻 〄陽 法 中 古 母 中聲 、 古 、 多 爲 古韻 不 數 不尾 、 是 不、、 是( 入、 是 入 聲 入、、 聲、 4 zi ci si er
• • 甲 〆 仄 仄 平 平 仄 -
不▲ 論七 〄言 其第 他一 仿個 此字 。都 可 以
•
爲三 第 三個 一 平字 個 調不 字 。可 可 變平 仄可 〄仄 否〄 則第
• • 丁 〆 仄 仄 仄 平 平 - -
三第 個一 字個 變字 仄可 則平 要可 補仄 救〄 。第
29通论诗律PPT
免 的 , 不 能 補 救 。
有 的 格 式 , 近 體 詩 是 要 絶 對 避
尾 三 個 平 聲 連 用 , 這 是 古 風 所
個 字 變 爲 了 平 聲 , 就 會 出 現 句
仄 平 平 ” 這 一 句 式 , 如 果 第 三 -
二 是 “ 三 平 調 ” , 即 丁 “仄 仄
平 ” 。
甲 、 丙 句 祇 能 出 現 在 奇
非 押 韻 句 末 字 和 仄 聲 。
④ 押 韻 句 末 字 用 平 聲 ,
第一種: 第一種:仄起不入韻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仄仄-平 平仄 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甲仄仄 平-平仄,乙平平 仄仄 平。 平平-平 仄仄 仄仄, 仄仄-仄 平平 平平。 丙平平 平-仄仄,丁仄仄 仄-平平。
連 。 ”
然 後 天 梯 石 棧 相 鈎
“地 崩 山 摧 壯 士 死 ,
不 與 秦 塞 通 人 煙 。 ”
“爾 來 四 萬 八 千 歲 ,
天 。 ”
蜀 道 之 難 , 難 於 上 青
噫 吁 唏 ! 危 乎 高 哉 !
道 難 》
雜 言 古 體 詩 李 白 《蜀
“
言 的 。
排 律 。 長 律 一 般 是 五
收 )
丁 :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起 平
收 )
丙 :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起 仄
收 )
乙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起 平
收 )
甲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起 仄
平 平 、 仄 仄 、 平 、 仄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免费在线阅读
(二)押韵严格
· 1、韵脚固定。近体诗偶句末字押韵,首句可入韵;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
· 2、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忌换韵或出韵(首句入 韵可以用邻韵);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 韵可以通押,还可以换韵。
· 3、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古体诗可押平、仄声 韵,仄声韵中区别上去入声韵。
· 4、忌重韵。
(三)平仄协调
·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二)押韵严格
· 唐诗的韵部: ·隋·陆法言《切韵》193韵;北宋·陈彭年、丘 雍《广韵》206韵;规定一些韵可以“同用”, 即被规定“同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在押韵 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将同用的韵加以合并,成107韵;金·王文郁 《平水新刊韵略》归并为106韵。后来作为近体 诗押韵依据的“平水韵”即指此106韵,一般叫 诗韵。(P1518-1520)
五言(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五言仄起式(七言平起式)
· 首句不入韵:
· 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通论诗律(繁版2课时)
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索 性将《广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为一韵,成了一○七 韵。在此以前,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 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一○六韵,此后出 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一○六韵,简称“平水韵”。平水 韵的分韵情况是: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 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中平声的韵目是: 上平声 一东 二冬(钟) 三江 四支(脂之) 五微 六鱼 七虞(模) 八齐 九佳(皆) 十灰(咍) 十一真(谆臻) 十二文(欣) 十三元(魂痕) 十四寒(桓) 十五删(山) 下平声 一先 ( 仙 ) 二萧 ( 宵 ) 三肴 四豪 五歌 ( 戈 ) 六麻 七阳 ( 唐 ) 八庚 ( 耕清 ) 九青 十蒸 ( 登 ) 十一尤 ( 侯幽 ) 十二侵 十三覃 (谈)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21
五言律诗共有三个节拍,即二二一,诗例如“白日 — 依山—尽”。七言律诗共有四个节拍,即二二二一,诗例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 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 仄不同的两个字。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 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 仄”算仄声拍,因为后一字是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 用。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律诗对每一节拍中的二个字平 仄的要求特别严格,其平仄不能变动,对第一字的要求则 比较宽松,常常平也可,仄亦可。
13
4.用平声韵
律诗都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或平仄不合律,就不是律诗。例如:
(1)古绝
古绝不受律诗格律的束缚,属古体诗的一种,例如: 李绅古风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一二句后三字都用了仄声,第二首“谁知”一句连用五个平声, 此外两首诗均用了仄声韵。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3.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到了北 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分韻二 〇六部,改名《廣韻》。此後金人王文郁、南宋 江北 平水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 《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 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故又稱作“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出現 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平水韻” 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 聲十七韻 。
近体诗律说略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
辭》。《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 言爲主。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 已是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 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 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 體”。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 國 魏 曹丕的《燕歌行》。
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 五絕。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 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其具体情 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56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所謂“兩聯之間平仄相黏”,是指下聯出句
第一節拍的平仄要和上聯對句第一節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要做到節拍的 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 般不論。不可理解爲下聯出句和上聯對句的 平仄字字相同。第一節拍以後的部分按照平 仄交替的原則處理。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二十九、三十)诗律王力《古代漢語》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下)古漢語通論(二十九、三十)詩律(上)《詩經》《楚辭》以後,詩歌的形式不斷有新的發展。
唐代律詩興起以後,詩歌更有了嚴密的格律。
不瞭解詩歌的形式格律,將影響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談不上充分地欣賞。
本單元兩節通論,將扼要地談談從漢至唐宋時代詩歌的格律,至於唐宋以後的詞律和曲律則將在下一單元的通論裏敍述。
(一)詩體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並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
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
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
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
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
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二)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為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上节通论我们讨论了诗体,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和句式,汉魏六朝诗和唐诗的用韵。
本节通论继续讨论唐诗的平仄、对仗、句式和语法特点。
(六)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
《文心雕龙·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
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
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注: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篇的注中说:“(曹)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又说:“《世说新语·排调》篇载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二语,以为美谈,今观二语无奇意,盖徒以声律相尚也。
”范文澜的话是对的。
他所引的语句都是合於后代律诗的平仄的。
),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
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古代汉语2诗律
四、—ie(也)这个音节与b波、p坡、m摸 d得、t特、l勒、n讷相拼的字,都是入声字。 五、类推法:记住了某个字是入声字,以它为声符的字也都是入声字。如“百”是入声,那么“柏、帛、伯、怕”都是入声;“各”字是入声,则“格、路、閣、洛”都是入声。 六、排除法 ①-m(阴)- n(因) -ng(英)结尾的音节,例如: an(安)ang(昂)in(因)yang(央)都不可能是入声字; ②“资、此、思、而、为”音节没有入声字。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第八章 诗 律 一、近体诗的分类 在“永明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讲究平仄与对仗的诗,就是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格律诗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代中期,成为我国诗体的正宗。
永明
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五 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七 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五 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七 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排 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3、省略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答客问杭州》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4、紧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汉语课件 诗律
对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颔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黏↗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句)↘
对
颈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尾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四)近体诗的变格
凡是未按平仄格式要求的近体诗(唐代为主),称为 “变格”。 ●变格出现的原因:
二、 近体诗的格律
●唐诗“同用”举例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的“原”和“昏”不仅与现代的韵部相 差很远,其主要元音在唐代也是不同的。“原” 在《广韵》中属元韵,“昏”属魂韵。唐代规 定,魂、痕二韵可以与元韵同用。而在平水韵 中,魂、痕则一起被归并为元韵。
二、 近体诗的格律
●关于唐诗的用韵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有的,不是唐人 依照的,但唐人写诗基本上是按照隋代的《切 韵》(后增为《广韵》)中“同用”、“独用” 的规则,因此可以用来检验唐人写诗时的用韵 情况。
同用:指有些韵可以与其它的韵共同相押 独用:指有些韵只能单独使用,不能与其 它的韵相押。
●宋以后的文人作诗用韵,基本上是按唐 人的韵部。
二、 近体诗的格律
(二)押韵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 且须一韵到底。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杜甫塑像
— — | | — 故 园 芜 欲 平(李商隐《蝉》) 五言第一字故是仄声,因而把第三字改为平声 芜,变成仄平平仄平。 | | — —| | — 溪 柳 自 摇 沙 水 清(苏轼《新城道》) 七言第三字自是仄声,因而把第五字改为平声 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楚辞·离骚》
汉代乐府专门负责收集民 歌并给它们配上乐谱,供 宫廷歌舞使用。后来就把 这些配乐的歌辞称为乐府。 《有所思》《孤儿行》 《陇西行》《沿袭乐 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 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 也叫乐府诗。 李白《将进酒》《行路难》 《战城南》
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就是平 仄相间。 如果以平平、仄仄为单位, 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 式: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柳宗元(唐)
甲a:仄仄平平(仄) 甲A:仄仄(仄)平平 乙b:平平(平)仄仄 乙B:平平仄仄(平)
仄起句:甲a 、甲A 平起句:乙b 、乙B
(1)仄起仄收式 ||——| ——||— 国 破 山 河 在, 城 春 草 木 深。 ———|| |||—— 感 时 花 溅 泪, 恨 别 鸟 惊 心。 ||——| ——||— 烽 火 连 三 月, 家 书 抵 万 金。 ———|| |||—— 白 头 搔 更 短, 浑 欲 不 胜 簪。
杜甫·天末怀李白
写诗有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 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这个口诀又不完全正确。因 为在一、三、五中,有些地方的平仄是不能不论的,而 在二、四、六中,有的地方也可以不分明。
西安碑林
“一三五”处有的地方不能不论
甲A 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言第三字(七言 第五字)必须仄,如果换成平,全句的后三个字就成了 平平平,这叫三平调。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
七言第六字三字是平声,因而把第五字改为 仄声幸,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甲a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第四字(七言 第六字)的平也可以变仄,条件是对句(乙B 平平仄仄 平)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由仄变平相救。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 —|
— — | | —
野 火 烧 不 尽,春 风 吹 又 生。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唐)
在用韵方面,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之处有两 点: 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既可押平声 韵,也可押仄声韵。 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且不许换用相邻的韵, 古体诗既可换韵,也可出韵。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帝子阁中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六语。**:七虞。***:十一尤。
三、近体诗的押韵
韵和韵母:
班(bān)坚(jiān)穿 (chuān)娟 (juān)四个字的韵母不相同,因为韵头 不 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可以押韵。
近体诗的韵要求严格,除韵腹,韵尾相同外, 声调也必须相同, 连(平声)和链(去声)在《诗经》时代也 算同韵,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就属同一 韵部。 连和链对近体诗来说,就不同韵,不能押韵。
陈子昂(唐)
本讲主要讲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不 同之处有四点: (1)句数; (2)押韵; (3)平仄; (4)对仗。
杜甫(唐)
二.近体诗的句数
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共 357 句,是我国最长 的叙事诗; 杜甫的《咏怀》共有一 百句; 傅玄的《杂言》只有两 句:雷隐隐感妾心,倾 耳听非车音。
入声字是独立的情况,它和平、上、去三声 的韵尾不可能相同,不可能同韵。 ān ǎn àn ɑk(ɑt、ɑp) 在《诗经》中,ān ǎn àn 同韵,与 ɑk (ɑt、ɑp)仍不同韵。 元代由于入声在北方话消失,所以元曲不存 在入声问题,入声字归入平、上、去三声中。
隋代陆法言《切韵》分中古韵 193 部。宋代陈彭年 等《广韵》又分 206 部。唐初人们把《切韵》的某些韵 合并。南宋嘉定年间,王文郁作《平水韵略》,依据押 韵的实际情况,把 206 韵合为 106 韵。因在平水(今山 西临汾)刻书,通常称为平水韵。
西安钟楼夜景
粘就是指相邻的两联中,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 必须是同一类型的。 譬如上联的对句是仄仄仄平平(甲A),下联的出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甲a)。不合乎粘的原则,叫失粘。
西安城墙夜景
近体诗的平仄既严格,又有灵活的原则,即有些地 方平仄是固定的,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违反平仄规定叫 拗。有些地方的拗是格律许可的,有些地方的拗是格律 不许可,还有些地方拗了可以救,救了就合乎格律。
卢照邻(唐)
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八句,绝句四 句,只有排律不限句数。
李白墓园
近体诗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第一句 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律诗共有四联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春望 出句 对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
| 水 — 蓬 | 日 — 萧
| 遶 | 万 | 故 | 班
— 孤 | 里 — 人 | 马
— 城。 — 征。 — 情。 — 鸣。
句式是: 乙b , 甲a, 乙b , 甲a , 甲A。 乙B。 甲A。 乙B。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平起平收式 ——||— |||—— 深 居 俯 夹 城,春 去 夏 犹 清。 ||——| ——||— 天 意 怜 幽 草,人 间 重 晚 晴。 ———|| |||—— 併 添 高 阁 迥,微 注 小 窗 明。 ||——| ——||— 越 鸟 巢 干 后,归 飞 体 更 轻。
七言律诗多出两个字,只要在五言律诗句式 前加两字即可,遇平加仄,遇仄加平。如:
甲A:(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B:(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b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近体诗的平仄可以根据对、粘规律来掌握。 对指同 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出句是甲类,对句就是乙类,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甲 a),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乙B)。不合乎对的原则,叫 失对。
看既是去十五翰,也是上平十四寒。
仄起仄收式的句式: 仄起平收式的句式: 甲a, 乙B。 甲A, 乙B。 乙b, 甲A。 乙b, 甲A。 甲a, 乙B。 甲a, 乙B。 乙b, 甲A。 乙b, 甲A。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平起仄收式 — — — | | | 青 山 横 北 郭,白 | | — — | — 此 地 一 为 别,孤 — — — | | | 浮 云 游 子 意,落 | | — — | — 挥 手 自 兹 去,萧
(曹丕《燕歌行》)
魏文帝曹丕
最早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 难》之一、之三,之二也是句句押韵。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沈。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之一)
古代漢語通論
诗律
教学内容
1.古体诗和近体诗; 2.近体诗的句数; 3.近体诗的押韵; 4.近体诗的平仄; 5.近体诗的对仗。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 《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六言为主。
屈原故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
中唐以后,白居易掀 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创新题,写时事,故曰 新乐府。宋代郭茂倩选 编的《乐府诗集》就是 这些民间和文人所创作 的乐府诗的汇编。
白居易(唐)
汉代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 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过去有人认 为是汉武帝在柏梁台宴饮群臣时的联句,这不可 信,但是汉人作品无疑。全诗二十六句,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周卫交戟禁不时。 骖驾驷马从梁来。脩饰舆马待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