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二章 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圣才出品】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答案【篇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习题总结】xt>第一章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所谓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这种报纸的新闻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引起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第二章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①作用:②影响: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合,并使一批中国人爱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
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
第三章2、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
木刻雕版印刷。
→《中外纪闻》《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基本内容为谕旨、奏折、论说、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
《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湘学新报》《湘报》在长沙谭嗣同唐才常《国闻报》于1897年在天津创刊,严复3、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①原因: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
②特征: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
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他们是最早的报纸?(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它们是一种从官文书中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它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地方传法,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与宋以后的邸报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报状还残留有某些官文书的痕迹,但已不同于官文书,而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传播工具。
(2)最早的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与16C诞生于欧洲的新闻信相似,但比作为西方近代报纸远祖的“新闻信”早诞生大约800年。
2. 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什么?它的出版有何意义?I、第一份报刊:《中外纪闻》(万国公报)该报是维新派创办的最早的报刊,1895年8月,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办,梁启超、麦孟华担任编辑。
初名《万国公报》,双日刊。
每期刊载内容论说没有其他内容,主要是公车上书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把它作为维新思想宣传和联络的工具,加快了维新力量的强大。
1895年,京师强学会成立之后,于12月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刊物。
《中外纪闻》仍为双日刊,仍由梁启超、梁大燮任主笔。
除了刊登论说之外,该刊还刊登中外新闻和报摘,还有上谕。
II、意义:《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以及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也使得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识议一变”。
3. 简要评述梁启超及《时务报》梁启超以利用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从23岁起就开始从事办报活动,一生主办了诗歌报刊:《万国公报》《新民丛报》《时务报》《清议报》等等,此外还积极参与各地的办报活动,在一生的办报活动中,梁启超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理论和新闻思想:①认为报馆是维新的耳目喉舌,提出“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②认为报馆的两大职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③提出办报的四个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练习答案

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后练习答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整理复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整理复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历年考题编汇)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邸报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名称,其中之一是()A.新闻B.揭帖C.牌报D.进奏院状2.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汉代B.唐代C.宋代A.诏书B.烽火C.木铎4.直到唐朝才出现的传播工具是()A.语言B.文字C.进奏院状D.京报D.明代D.朝报3.秦、汉时代,中央向地方发布新闻的媒介是()5.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民间抄传的报纸是()A.邸报B.小报C.京报6.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是()A.进奏院状B.朝报C.邸报7.在宋代,“新闻”一词还被用来代称()A.邸报B.小报C.朝报D.状报D.小报D.宫门抄()A.邸报B.小报C.朝报D.京报11.小报产生在()A.北宋B.南宋C.明末D.清初D.电子扫描10.乾隆朝中期以后,朝廷解禁,允许抄印官报内容的报纸在民间出售,这种民间报坊的新闻出版物是1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开始的时期是()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3.唐朝人孙樵所称的“开元杂报”可以归属于()A.露布B.进奏院状C.朝报14.“新闻”概念的出现是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15.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出现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7.唐代手写新闻——封建官报应运而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D.观察使牒A.邸报B.朝报C.进奏院状D.小报D.枢密院抽检制度18.在宋代,中央政府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称为()。
A.进奏院制度B.“定本”制度C.“承发朝报保头人”制度19.可以称为我国最早新闻检查制度的是()A.书同文制度B.进奏院制度C.定本制度20.南宋时期实行的邸报审稿制度可称为()A.定本制度B.内探制度C.台谏制度21.明、清民间报房翻印的邸报稿件,人们把它称为()A.朝报B.京报C.小报D.邸报22.清代民间报房所出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A.任免、奖赏、奏折等B.章奏、起居注、辕门抄等C.谕旨、小抄、章奏等D.宫门抄、上谕、章奏等23.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形成是在()A.语言产生之前B.语言产生之后C.文字产生之后24.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的朝代是()A.唐B.宋C.明D.汉D.报纸产生之后D.保头制度D.朝报制度25.清代政府许可、民间报房印行的古代报纸是()A、京报B、露布C、状报D、邸钞26.清朝咸丰年间,向朝廷上奏折请求刻印邸报的官员是()A.张芾B.赵升C.周麟之D.王安石27、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以笔画比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结束了各国文字异形混乱的情况,这项命令就是A.“书同文’’政策B.“画同文”政策C.“笔同文”政策D.“字同文”政策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中新史课后答案

中新史unit.1课后答案、问答题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一、概念题1.双办方针[中国传媒大学2006、2004年研]答:“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
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
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一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Chinese Soviet Radio),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
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晋察冀画报》[人大2006年研]答:《晋察冀画报》是指在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家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
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
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
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创办人为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等。
因处于战争环境及物质条件困难等原因,不能定期出版。
初办时,附英文说明,兼顾对外宣传。
解放战争期间面向部队。
6年内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编定于一尊:共和国时代的新闻事业第十二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一、概念题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邮发合一[人大2004年研]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练笔运动答: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
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
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4.“九台式”答: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
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并把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
会议结束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5.“双百”方针答:“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6.《人民日报》答: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
1949年8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建国后,《人民日报》随即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7.《光明日报》答:《光明日报》于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初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的机关报。
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发刊词中明确表达了办报宗旨,同时提出四条言论与新闻报道方针:“负责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建设的批评”、“忠实的报道”。
二、简答题1.简述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1)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
客观上看,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
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
毛泽东的讲话,使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
在国际上,苏共召开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上具有积极意义。
(2)《人民日报》的改版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
在当天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①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②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③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保持与读者的联系。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在《人民日报》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①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在改进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
②广播系统纠正了在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广播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③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
总之,这次新闻工作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新闻报道,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初步经验。
2.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南京大学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人大200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相关试题: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基本情况与影响。
[人大2011年研]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
由此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
1956年4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具体做法如下:(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首先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由胡乔木直接负责,而后进一步发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
1956年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意图,《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开始起步。
报社发动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并采用派专人进行个别访问、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写信和发公开信等方式,向各省委、市委、中央有关部门、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征求意见与建议。
5月15日,《人民日报》向中央报送了改版报告,5月17日中央负责同志批复“同意”《人民日报》实行改版。
(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解放思想,落实措施。
经过讨论,提出了改进新闻、社论、理论宣传、版面编排、美术作品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意见方案。
报社制定了改版准备工作计划,建立了“七人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改版。
七人小组确定了八个专门小组,分别从八个方面,即改进文章、改进新闻、改进版面、加强文字加工和加速稿件处理、消灭错误、提高报纸印刷和制版质量、总结国内报纸经验、总结国外报纸经验,提出改进方案。
6月20日,《人民日报》将制定好的改版方案上报中共中央。
(3)发表改版社论,公开改版意见,改版工作全面展开。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告改版。
社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扩大报道范围,尽量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
②开展自由讨论。
社论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
希望读者注意,报纸上的文章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这种情形是正常的。
③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章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4)《人民日报》的具体改版措施包括:①改版后,由4个版增加到8个版,版面安排也相应做了调整,第1版仍为要闻版,第2、3版为国内经济版,第4版为国内政治版,第5、6版为国际版,第7版是学术文化版,第8版上、下半部分分别为副刊和广告版。
②报纸新闻量增多,经济新闻占据主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
④言论明显改进。
⑤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
创办了文学性副刊,还认真编发群众来信。
⑥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将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还时时推出组合式新闻等各种报道新式。
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人民日报》关于改版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
”这表明《人民日报》的改版获得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