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摘要】“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新闻图片不仅仅具有美化版面的作用,而且是同行业进行争夺受众的一种手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摄影记者在进行新闻图片的拍摄,编辑在选择、编辑新闻图片等方面更应用心去做。如何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确保真实性与新闻性并存,确保真实性与美感性并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真实;图片造假;职业道德

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有其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为我们编辑修改照片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来说,如果运用的不恰当则会造成及其恶劣的新闻图片造假事件。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的定义有很多,在此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新闻照片定义。

(1)摄影家胡柏洲在1936年提出了最早的新闻照片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图片。”

(2)1993年5月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说:“新闻照片,又称新闻图片,是新闻摄影的物质形式。其要求是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有新闻价值,并有鲜明的视觉形象。”[1]

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个定义,便不难发现,它们有着鲜明的共性,第一必须是事实,其次必须具有新闻性,再次要有形象。那么我们稍微细化解释一下就是具有新闻特有的真实性、新闻性和审美性。

当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出现问题时,症结的根源往往存在于此。不是为了让新闻图片具有新闻性而去虚构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照片,就是为了让原始新闻照片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去刻意进行后期的加工制作、移花接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为无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众,新闻图片不仅仅是美化版面的一种手段、作为文章的附庸,更是担负起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功能。而违背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则是对传者和受众的一种亵渎。

真实性是新闻照片区别于其他照片的根本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照片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照片的价值和力量所在。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照片形象必须真实;第二,所附文字说明必须真实;第三新闻照片还应做到本质真实。前两点不必赘述,关于第三点则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图片编辑,应该具有宏观意识,把握照片题材、内容的典型性,不要以偏概全,以偶然事件来代替一般事件。

新闻照片造假事件由来已久,现代造假手段以利用PS技术居多。这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过去也有把摄影暗室技术运用到新闻摄影中而造成新闻照片失真的事例,但其操作方法复杂,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才能完成。数字技术则具有集成度高、通用性强的、易于组合和转化等特点。它不仅能够通过电脑对照片进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无中生有。只要掌握有关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图片进行加工甚至创作。

根据大量的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来,新闻照片的造假存在着几种情况:

一是拍摄造假,即所谓的摆拍。这是我们严格要摒弃的,而提倡的是抓怕。往往抓拍的新闻照片现场感极强,自然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抓拍的最大特点和亮点就是瞬间性,这就要求摄影者必须用眼力观察、脑力识别、手力捕捉。大卫·伯耐特,是一位善于抓拍的摄影记者,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他拍下了新闻摄影名作《痛失金牌》,记录下美国长跑运动员玛丽·德克尔与南非运动员左拉·巴德碰撞摔倒的瞬间。整个事件在15~20秒之间便结束了。当时有数百台相机在现场拍摄,包括沿跑道转动的相机和空中俯拍的相机,但是只有他拍下了这一“典型瞬间”。[1]

二是制作造假。这是在现代数码技术发达的时代极易出现的一种造假手段,它包括了几个片子的叠加、场景的偷换、放大或缩小原本图像、修补原有照片等。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作为该报派驻伊拉克前线的摄影记者,因合成了一组英军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后被《哈特福德报》的一位雇员发现了破绽。而布莱恩也因此事件而结束了自己的记者生涯,更重要的是严重的影响了《洛杉矶时报》的名誉。类似的新闻照片事件还有很多,比如《大庆晚报》刘为强拍摄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哈尔滨日报记者张亮拍摄首届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等等。

三是文字说明造假。此种情况虽然照片是真实的,但是附带的文字说明陈述的并不是客观事实。比如《武汉晚报》刊登的一幅《非典时刻生活依旧》,大概说明的是一对情侣在非典时期穿着婚纱过马路去拍婚纱照,但是实际上照片上的两个人是婚纱店的模特。最后照片中的男主人公把照片作者和《武汉晚报》告上法庭。

新闻照片造假现象,使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新闻照片造假现象由来已久,国内国外均有。新闻照片造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捏造事实,制造“新闻现场”。二是使用PS修改新闻照片。这是当今高科技时代制造假新闻照片的主要手段。新闻工作者随意“加工”新闻照片现象的蔓延,使得社会各界及新闻受众对新闻照片真实性的“存疑”心理逐渐加重,新闻传媒的公众威信受到普遍影响。有人甚至预言,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数字技术的运用将会葬送新闻摄影事业。因此,新闻摄影如何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在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持新闻摄影的特性,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必须应对的问题。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管理者,则更应从维护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以自觉和负责任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便捷性的同时,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捍卫新闻照片的真实性。首先,要加强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有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要急功近利,因为贪图利益和声望而去弄虚作假。一是对受众不负责,欺骗受众,而是对自己不负责,一旦被发现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从新闻图片核发制度入手,加强新闻媒体内部真假新闻图片的鉴别和审查力度。负责人要对图片的审查细之又细,如何识别假新闻照片呢?李东平的一篇文章认为,可以从十个方面加以辨别,即:影像是否合乎情理;光源是否统一;景深是否符合成像规律;景物是否异常变化;重要标识与环境的联系是否合理;物体的阴影是否统一;主体边缘是否有模糊不清的地方;主体与周围环境在角度上是否有“矛盾”;“动感度”是否一致;透视效果是否合理[2]。再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对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加以管制与监察。

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它们不仅不反对和排斥艺术性,而且非常追求艺术,具有更高层次上的美学追求,是一种纯朴之美,真实之美,一种莫可名状的美。只是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因具体作品的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往往是水乳交融、相互融汇的。更应该关注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美的,它们的分歧在于美的形式不同新闻照片既然属于新闻,那么它必然具有新闻性。我们都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也就具备两个含义,一个是新鲜,一个是真实。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又或者说是新闻照片的灵魂。所以无论是因为要让新闻照片具有新闻价值还是具有审美属性,都要保证其真实性而不可弄虚作假。■

【参考文献】

[1]甘先锋.当代报纸编辑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李东平.识别假新闻图片的十种方法[J].中国记者,2004,6.

[3]/thread-1400550-1-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