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治法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第六章--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最新第六章--温病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a570d4bed5b9f3f80f1c96.png)
握解表寒、祛暑、化湿三个环节。
10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见恶寒发
热,头昏重如蒙,身体困重,四肢 酸楚,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 脉濡缓。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运用要点:(1)主以芳化;(2)表里湿同
治;(3)注意轻开肺气。
11
(4)疏表润燥
作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见身热,头痛, 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 润,舌边尖红。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肺止咳、清润化痰。
12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助热化火之弊。 (4)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5)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 清凉,以防其凉遏凝滞,病邪不易外解; (6)中病即止。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25
分类: (1)宣气化湿
•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热之邪。
• .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 重热轻者。见身热午后较甚,汗出 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 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 .代表方:三仁汤。
• .运用要点: (1)注重宣开肺气(流
寒轻,兼有暑湿痰热;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 足者;(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21
(2)分消走泄
•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 泄化三焦邪热痰湿。
•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 化失司。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 溲短,苔腻等。
10
(3)宣表化湿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见恶寒发
热,头昏重如蒙,身体困重,四肢 酸楚,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 脉濡缓。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运用要点:(1)主以芳化;(2)表里湿同
治;(3)注意轻开肺气。
11
(4)疏表润燥
作用: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见身热,头痛, 咳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 润,舌边尖红。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肺止咳、清润化痰。
12
泄卫解表法运用注意点:
(1)应根据表邪性质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治法。 (2)注意患者体质和病邪兼夹。 (3)一般忌用辛温之品,对表郁较甚而无汗、恶寒甚 者,可稍佐辛温之品,助其发散透邪,但过用辛温有 助热化火之弊。 (4)温病初期,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忌用解表法。 (5)温病表证,治宜辛凉开达,注重辛散,不可过分 清凉,以防其凉遏凝滞,病邪不易外解; (6)中病即止。
通利水道 •主治:湿遏卫气、湿热蕴阻气分、
湿热蕴中、湿热阻下等湿热病证。
25
分类: (1)宣气化湿
•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热之邪。
• .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 重热轻者。见身热午后较甚,汗出 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 短少,苔白腻,脉濡缓。
• .代表方:三仁汤。
• .运用要点: (1)注重宣开肺气(流
寒轻,兼有暑湿痰热;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 足者;(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21
(2)分消走泄
• .作用:以宣气化湿之品以宣展气机、 泄化三焦邪热痰湿。
•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 化失司。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 溲短,苔腻等。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总论PPT课件
![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总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295b36a6c30c2259019e69.png)
CONF2IL019年11月24日2时23分
88
第十章 温疫类 主要证治
五、疫困脾土
【证候】大多起病缓慢,胁肋胀痛,脘痞腹胀,纳谷不馨, 口不渴,身重乏力,便溏,或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苔 白腻。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脘腹痞胀,身重乏力,苔白腻。
【分析】本证见于湿热疫,病机:湿热疫毒困遏脾土。
【治法】解毒辟秽,运脾渗利
第十章 温疫类 主要证治
二、邪遏膜原
【证候】初始憎寒而后发热,后但热不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 头疼身痛,脉不浮不沉而数,舌苔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红绛。
【辨证要点】憎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绛,苔白如积粉。
【分析】本证见于湿热疫,病机:湿热疫毒郁遏膜原。
【治法】透达膜原,疏利化浊
【方药】达原饮。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
【辨证要点】 发热恶寒,腹胀便结,舌红苔黄。
【分析】本证见于暑燥疫,病机:暑燥疫毒侵袭卫气。
【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增损双解散。
荆芥穗、防风、薄荷叶、蝉蜕;黄连、黄芩、连翘、栀子、羌黄、桔梗;僵蚕、白 芍、当归;石膏;滑石;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CONF2IL019年11月24日2时23分
33
66
第十章 温疫类 主要证治
四、秽浊郁闭中焦
【证候】发热,卒然腹中绞痛,痛甚如刀割,欲吐不得吐, 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 逆冷,头汗如雨,舌淡苔白,脉沉伏。
【辨证要点】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
【分析】本证见于湿热疫,病机:湿热秽浊疫毒闭阻中焦。
【治法】解毒辟秽 芳香开闭
CONF2IL019年11月24日2时23分
zhangchaoxi@
温病的治疗课件
![温病的治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e6f7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b.png)
选穴依据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针灸治疗温病时,应根据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等,这些穴位具 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的作用。
推拿按摩手法介绍及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手法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 到治疗目的。在温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 轻疼痛。
04
常见温病类型及其治疗方案
风热感冒
症状
治则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 口渴、咽喉肿痛、咳嗽、
黄痰等。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处方
银翘散加减,包括金银 花、连翘、薄荷、荆芥
等中药。
注意事项
避免受凉,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多饮水。
暑湿感冒
01
02
03
04
症状
发热、头重如裹、胸闷、恶心 、呕吐、腹泻等。
治则
清瘟败毒饮
用于治疗瘟疫热毒、气血 两燔之证。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的功效。
黄连解毒汤
用于治疗三焦火毒热盛之 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
扶正祛邪法应用举例
生脉散
用于治疗气阴两伤之证。 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的功效。
参附汤
用于治疗阳气暴脱之证。 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的功效。
真武汤
用于治疗阳虚水泛之证。 具有温阳利水、健脾祛湿 的功效。
操作示范
推拿按摩治疗温病时,常用的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等。具体操作时,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手法和部位进行推拿按摩。
其他非药物疗法简介
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 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 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作用,以达到治 疗目的。在温病中,拔罐疗法可以疏通 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紧张,减轻 疼痛。
温病的治疗优秀PPT资料
![温病的治疗优秀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ca7864e53a580217fcfeb8.png)
佐透表药。
(2)辛寒清气
作用:以辛寒之品清泄气分邪热(透热 外达)
适应证:热炽阳明气分。壮热,汗出, 心烦,口渴,苔黄燥,脉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 运用要点:(1)白虎汤加减运用:加人参、
加苍术、加桂枝、加薄荷、荷叶(新加白虎 汤)、暑盛加清暑药。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清里热,.泄邪火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身热不
作用:芳香宣透以疏化表湿。 适应证:湿邪困遏肌表。恶寒头重,
身体困重,四肢酸重,微热少汗, 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运用要点:(1)主以芳化;(2)表里湿同治;
(3)注意轻开肺气。
(4)疏表润燥
作用:辛凉清润以疏解肺卫燥热病邪 适应证:燥热之邪犯于肺卫。身热,头痛,咳 嗽少痰,咽干喉痛,鼻干唇燥,苔薄白而欠润, 舌边尖红。 代表方:桑杏汤 运用要点: (1)辛凉与润燥合用;(2)多配伍宣
温病的治疗
霍晓清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根据病邪的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叶天士:“在卫汗之 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 , …… 入 血 就 恐 耗 血 动 血 , 直 须 凉 血 散 血”。
三焦治则:吴鞠通:“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
热盛动血 主治: 营热炽盛
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4、知常达变—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温病用温药
•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运用要点:(1)药用轻清;
身热不退,口苦而渴,烦燥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作用:用淡渗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清心开窍法与豁痰开窍法的鉴别: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7c4bd3bb4cf7ec4afed062.png)
注意清里(清热泻火解毒)——里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辛凉宣肺,使病人
汗出,勿使过汗 有气分病 变时才可 以使用寒 凉清热的 药物
“清、养、散” 1.活血:如丹皮赤芍等 2.养阴:由于血分病变 耗血伤津,故适当加入 养阴之品使瘀血症状得 到缓解或好转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一、祛除温邪
祛除温邪是温病治疗的关键
吴又可:“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 肌肉未消,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要挚肘,愈后 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 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开腠宣肺(使邪从汗解)——表
给邪以出路 注意通腑(使邪走二便)——下
二、扶助正气
初期 — 邪正俱盛 — 祛邪为主,扶正为辅
中期 — 虚实挟杂 — 扶正祛邪并重 后期 — 邪正俱虚 — 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治疗立法应注意:
1. 注意兼证
2. 注意体质
3. 辨证辨病结合
第一节 温病治疗原则
一、祛除温邪 二、扶助正气 祛邪 扶正
第二节 温病的主要治法
祛邪: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 扶正: 滋阴生津法 • 急救: 1、开窍息风法 2、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2、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3、 掌握温病的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各 个治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 意点 )。甚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扰于胸膈的证候
证候 — 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舌苔薄黄,脉数。
温病的治疗ppt文档
![温病的治疗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f41e1d279563c1ec4da71d7.png)
体阴虚者慎用。
(三)和解祛热法
• 和解祛热法具有宣通气机,疏解气分半表 半里之痰热湿浊,清泄少阳,分消走泄, 开达膜原的作用。
• 适应于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解热、抗菌、消炎、
疏泄利胆、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分类 清泄少阳
作用
辛苦芳化 清泄少阳热邪
兼以化湿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热郁少阳 蒿芩清胆汤 兼痰湿犯胃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法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病因和病机 1、审病因:明确病邪性质。 • 温病病因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
等病邪,不同性质病邪侵袭人体,具有不同 致病特点。 •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 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 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三)和解祛热法
• 和解祛热法具有宣通气机,疏解气分半表 半里之痰热湿浊,清泄少阳,分消走泄, 开达膜原的作用。
• 适应于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 • 现代报导:本法具有解热、抗菌、消炎、
疏泄利胆、调整胃肠功能等作用。
分类 清泄少阳
作用
辛苦芳化 清泄少阳热邪
兼以化湿
适 应 证 代表方剂 热郁少阳 蒿芩清胆汤 兼痰湿犯胃
宣展气机
郁于胸膈
辛寒清气
辛寒泄热 阳明气分热炽 白虎汤
清热泻火解毒
苦寒直清里热 泻火解毒
气分邪热 内郁化火
黄连解毒汤
使用本法注意事项: • 温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
伏邪气。 • 气分湿热证不宜单用,应与化湿法同用。 • 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应中病即止。 • 苦寒药有化燥伤津之弊,热盛阴伤或素
4、根据特异性病原体:在辨证施治为主体 基础上,可从辨病角度在用药中选择一 定具有抑制、杀灭作用的中药。
二、确立温病治疗的原则
1、正确处理邪正关系 (1)重在祛邪:祛邪以扶正,针对主因是温热
与湿热,分别清凉解毒(卫、气、营、血)和宣 透、清利;宣上、畅中、渗下。
(2)注意扶正:温病后期,正虚为主,扶正以 祛邪。如:养、补、滋、扶。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温病治法确立的主要依据是病因和病机 1、审病因:明确病邪性质。 • 温病病因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
等病邪,不同性质病邪侵袭人体,具有不同 致病特点。 • 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发病季节等因 素,寻求温病的病因种类,这就是“辨证求 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审因论治”。
(一)泄卫透表法
• 本法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汗出散热 的作用。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157df52f60ddccdb38a01f.png)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精品课件
21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 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 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 有瘀斑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精品课件
44
(三) 气营(血)两清 定义——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
相配用,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作用——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 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
透化湿邪。
作用——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 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后 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精品课件
30
(二) 燥湿泄热 定义——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
祛除湿热邪气。
作用——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的证候。证见身热而汗不解,口 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 腻,脉濡数等。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 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 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 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4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 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精品课件
21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 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 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 有瘀斑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精品课件
44
(三) 气营(血)两清 定义——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
相配用,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作用——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 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
透化湿邪。
作用——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 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后 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精品课件
30
(二) 燥湿泄热 定义——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
祛除湿热邪气。
作用——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的证候。证见身热而汗不解,口 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 腻,脉濡数等。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 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 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 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4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 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PPT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PPT](https://img.taocdn.com/s3/m/80dd95a55fbfc77da269b193.png)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 层次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7.开窍息风法 9.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8.滋阴生津法 10.外治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 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解热作用
兴奋肾上腺皮质 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抗 血凝的作用
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白虎汤 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
代表方:栀豉汤加味 主治:邪在气分 热郁胸膈 用药主以轻清 “展气机以轻清” 邪热较重—味较轻薄的苦寒清热药 表邪犹未尽解—透泄之品
代表方:白虎汤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津气耗伤—白虎加人参汤 湿困阳明—白虎加苍术汤 邪热壅滞骨节—白虎加桂枝汤 暑热之邪—清暑透热之品 邪初传入阳明而表邪未尽—透表之品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 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 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 里解。
祛除病原微生物 的影响 提高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 抗休克作用
解毒作用
解热 抗菌 消炎 疏肝利胆 调整胃肠功能 人体免疫功能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 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饮 化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主治:邪郁少阳 胃失和降 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上有同有异 视湿与热之偏重而进行加减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针对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的治法 上中下三焦一齐分消、 中心病位在中焦 虽为湿热兼夹 、以痰湿内阻和气滞偏重 对邪热较甚的病证加用清化之品
温病的治疗《温病学课》
![温病的治疗《温病学课》](https://img.taocdn.com/s3/m/03c35320581b6bd97f19ea56.png)
ppt课件
14
(3)清热泻火
作用:以苦寒之品清里热,.泄邪火 适应证:热在气分,郁而化火。身热不退,口 苦而渴,烦燥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代表方:黄芩汤加减、黄连解毒汤
运用要点:(1)药用苦寒;(2)热盛津伤宜甘1)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
(2)湿邪未化者不宜单纯用清气法; (3)素体阳虚者,用本法勿过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发汗
开腠透邪 疏表
透疹
ppt课件
5
主治:温病初起,温邪在表
风热袭于肺卫 暑湿兼寒郁于肌表 湿邪困遏肌表 燥热犯于卫表
ppt课件
6
分类 (1)疏风泄热
作用:疏散卫表风热(辛凉解表) 适应证:风热在表(卫分证)。发热微恶风 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苔薄白, 舌边尖红,脉浮数。
朴宣中、茯苓导下;(2)热势盛者加清 19 ppt课件 热之品。
(3)开达膜原
• 作用:疏利透达募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 适应证:邪伏膜原。寒甚,热象较微, 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 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 运用要点: ( 1 )用药偏温燥;( 2 )辨证
寒轻,兼有暑湿痰热;小柴胡汤用于无湿而胃气不足 者;(2)视热与湿之偏重而加减。
ppt课件
18
(2)分消走泄 • .作用: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以分消 三焦邪热及痰湿。 • 适应证:热邪夹痰湿阻遏三焦,气 化失司。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 短,苔腻等。 • 代表方:温胆汤,或以叶天士所说 的杏、朴、苓之类为本法的基本药 物 • 运用要点: (1)分消:杏仁开上、厚
ppt课件 22
分类: (1)宣气化湿
• .作用:宣通气机,透化湿邪。 • . 适应证:湿遏卫气,气机不畅,湿重 热轻者。身热不扬,午后为甚,汗出 不解,或微恶寒,胸闷脘痞,小便短 少,苔白腻,脉濡缓。 • .代表方:三仁汤。 • .运用要点: (1)注重宣开肺气(流气化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9eba4f7375a417876f8f0f.png)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6
▪ 到了晋代《肘后方》中以辛温解表与寒 凉清热药并用,治疗热性病邪在表者,又 有了一些新的方剂,如葛根解肌汤治疗伤 寒一、二日,药用葛根、芍药、麻黄、大 青叶、甘草、黄芩、石膏、桂、大枣等。
▪ 并且还有一批由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相 配伍的方剂,如黑奴丸(又名水解丸),该方 由麻黄、大黄、黄芩、芒硝、釜底墨等组 成,治疗伤寒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 者。
温病学常用治法研究
医学PPT
1
▪ 温病治法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祛邪而言, 有解表、清热、攻下、和解、祛湿、化瘀 等法,以扶正而言,有滋阴、温阳、益气 等法。近年来研究较为集中、成果较多的 是解表、清热、攻下、化瘀、益气养阴等 治法。
医学PPT
2
一、解表法
▪ 温病初期多表现为表证,所以解表法是温病 初期主要治法。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泄卫透表 法,此法的作用是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 外达。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
▪ 这些都是以解表药与清热药相配伍的方剂,由 此也可看到,当时在运用解表药的同时就已注意 到祛除邪热的重要性。当然,在当时这种用法有 部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病证而设的。
医学PPT
8
▪ 到宋代,对治疗表证佐以寒凉这一认识又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
了在江淮地区用桂枝汤时在春末及夏至以前,应
医学PPT
7
▪ 而在《千金要方》中,这类方剂就更多了。如在 卷九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 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中用桂心、香豉、 柴胡等配合大青、栀子、石膏;
▪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中用葱须、 豉、生葛、升麻等配合大青、石膏、栀子等;
▪ 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 用葛根、升麻、桂心、麻黄等配合大青、龙胆、 石膏、黄芩等。
医学PPT
5
▪ 由于有发汗作用的方药一般都具辛温之性, 所以当时所用的解表法后世称之为辛温解 表法,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 邪在太阳的表证时,所用的麻黄汤、桂枝 汤等都属辛温解表法之例,方中以麻黄、 桂枝等辛温解表药作为主药,有发汗祛邪 的作用。但在《伤寒论》中还有在辛温解 表法中配合寒凉之品的方剂,如治疗风寒 表实证,并有里热的大青龙汤,即以麻黄、 桂枝等辛温解表药与石膏辛寒之品相伍, 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虽主以辛凉,但也 应注意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 ④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医学PPT
4
1、解表法的发展概况
▪ 解表法是中医治疗疾病较早使用的一种治 法,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较 大的变化。早在《内经》中,提出了对表证 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法,正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表者,汗而发 之。” 因而直到如今,解表法还称为“汗 法”。
医学PPT
11
▪ 而在明代由王履提出了温病的病理特点是 里热外发,即使有表证,也多属里热郁表 所致,因而与伤寒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 因而王氏提出对温病的治疗,除用辛凉之 法外,主张:“法当清里热为主,佐以清 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王氏 的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表证的实质和解表法 的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启发,王氏的贡献及 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 实际上,所谓辛凉解表,其主要的特点 是使用药性寒凉、具有疏表、清热作用的 药物,而其中有一些药物在邪入气分甚至 入营血分后仍然可以使用,如银花、连翘 等。也可以说,辛凉解表法已打破了传统 解表药的用药范围,这是治疗表证的一个 重要突破。
▪
医学PPT
12
▪ 总的来说,从《伤寒论》以后,对表证 的治疗,是以辛温解表为主。但到宋金元 以至明代,逐渐出现了一些用寒凉药物治 疗表证的方剂,而且对表证和解表法的认 识也有了新的见解,从而在治疗表证方面 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飞跃。
医学PPT
13
▪ 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的趋于成熟,对表 证的认识又进一步出现了新的变化。
加用黄芩,而在夏至以后,则宜加入石膏、知母,
这就表明当时在辛温解表方药的运用方面,正在
寻求新的实破。特别是宋代医家韩祗和在《伤寒
微旨论》中明确提出表证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
治疗方法各异:“邪气在表,阴气独有余,可投
消阴助阳发表药治之。”即以辛温为主。但另一
情况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可投消阳助阴
药以解表”。显然,这后者属表热之证,故用药
医学PPT
14
▪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风温、温 热等病的治疗,多用牛蒡子、薄荷、桑叶、 连翘、山栀等药。该书中明确指出:“上 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 咸寒。”其辛凉所治上焦之证,即是指邪 犯肺卫。
医学PPT
15
▪ 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更进一步创银翘 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之方。
▪ 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 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 ▪ 宣表化湿法,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 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如桑杏汤。
医学PPT
3
▪ 运用泄卫透表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对温病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 法,重在疏解透表。
▪ ②在温病初起时,如属里热外发而无表证 者,不可用本法。
在柴胡、豆豉、升麻等解表药中加入石膏等寒凉
清热药。韩氏的这一论述在解表法的发展上有重Biblioteka 大的意义。医学PPT9
▪ 金元时代,由于以刘河间为代表的“寒凉派” 的崛起,强调“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 证”,把《肘后方》《千金要方》中以辛温 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并用之法提高到理论的 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了热性病初起不可纯 投辛温之剂,对邪热在表者,常用滑石、石 膏、葱白、豆豉等以辛凉疏泄、开发郁热, 并创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说明对热性 病的治疗更注重寒凉清热药物的运用。
医学PPT
10
▪ 而在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又明确提出 了汗法不仅辛温解表一法:“世俗止知惟 温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并 提出了有辛凉和辛温两法:“南陲(chui) 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 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 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 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耆(qi)气 衰之人宜辛温解之……”。这为后世的解表 法分为辛温、辛凉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