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

合集下载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自考复习笔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3)自考复习笔记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思考1、什么是人力资源?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含义?答:广义而言,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体力、智力)的人口总和。

从企业发展的微观层面看,可以将人力资源定义为对企业有价值贡献的人。

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构成。

人力资源数量又分为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

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构成,从宏观上看,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劳动能力、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总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适龄人口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加上非劳动适龄人口之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人力资源相对量即人力资源率,它是指人力资源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它是反映经济实力的更重要的指标。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该国家的经济有某种优势。

人力资源的质量构成,是一个国家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a)体力-身体条件;b)智力-能力、技能和知识;c)非智力因素-品德、修养、心里和精神状况等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数量和质量是统一的关系。

数量是基础,质量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和核心。

人力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资源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人力资源是以人为载体的资源。

有很大的弹性、有效性、复杂性,比自然资源更难管理。

b)人力资源是能动性的资源。

具有主观能动性,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c)人力资源有动态性和时代性。

任何有生命的活体都具有生命周期,因此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和使用都受到时间方面的制约和限制。

d)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增值性。

人力资源在劳动过程中被消耗以后,还能够再生出来,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总体内各个个体的不间断的替换、更新和恢复过程得以实现,在一段时间内是用之不尽、可充分开发的资源。

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答: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运用了现代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实现对员工的评价、激励和培训开发过程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核心考点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核心考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核心考点考情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商管理本科阶段考查基础科目。

在认真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考点预测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认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

要认真掌握文章的内容,吃准,吃透。

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答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概念【核心考点】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纬度。

数量就是组织中所拥有的人的数量;质量是指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和。

【核心考点】人力资源的特性。

人力资源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效用性。

(2)能动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主动资源,这种资源可以通过激励实现资源价值的不断增长,也可能因为激励不当,而导致消极价值的产生,甚至影响组织的发展。

(3)消耗性。

(4)不均衡性。

【核心考点】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所有知识、技能、体力和健康等的总和,其能够在现在和未来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现金流。

它反映了人力资源质量的差别。

【核心考点】人力资本的特性。

人力资本的特性可以描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不可分性。

与财务资本不同,财务资本与所有者可以相互分离,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密不可分。

(2)价值难以评估。

(3)收益不确定性。

(4)流动性。

(5)溢出性。

【核心考点】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

(1)教育投资。

它是指以一定的成本支出为代价,获得在各种正规学校里系统地接受初等、中等、高等文化知识教育机会的一种投资活动,它是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投资渠道。

(2)职业培训。

它是指在正规的学校以外,由企业或其他机构为员工提高生产技术,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而举办和提供的教育与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真题知识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真题知识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真题知识点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
1.1 培训对象
•公司管理人员
•员工
•新员工
1.2 培训内容
•公司文化
•知识技能
•沟通技巧
•领导力
•团队合作
1.3 培训形式
•在岗培训
•班级培训
•远程培训
1.4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中期评估
•期终评估
•培训后效果评估
二、薪酬管理
2.1 薪酬体系设计
•就业市场分析
•用人单位需求分析
•薪酬制度设置
•薪酬调整机制
2.2 绩效管理
•绩效指标制定
•绩效目标制定
•绩效评估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
2.3 员工福利制度设计
•基本福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非基本福利(健康检查、子女教育等)
三、员工关系管理
3.1 数量安排
•原则:先用规定的人员编制内部就业,实行分配调配
•方法:内部选拔、干部竞争上岗、劳动者自荐、公开招聘
3.2 关系协调
•员工关系维护
•解决员工申诉
•应对各类员工问题
3.3 常规操作
•人事档案管理
•考勤管理
•用工合同签订
以上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点知识点,从培训、薪酬管理到员工关系管理,每个环节的要素都需要考虑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完善。

希望将此处的重点知识点加以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从而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自考本科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

自考本科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1、人力资源的含义: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力资源的质量:体能、智力、其它。

P74、人口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总量。

5、人才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

优质的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是指对人或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所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体内的,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品性、资历、经验和健康等的总和.7、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健康医疗保健;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

8、人力资源的性质: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可开发性。

9、人力资源的作用:(1)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2)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3)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10、管理的含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11、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总和。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吸纳(基础)、维持(保障)、开发(手段)、激励(核心)。

P1914、人力资源的最终目标: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的具体目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为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1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8个):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关系管理。

16、人力资源的地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力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和提升企业的绩效;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

17、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西方、东方18、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19、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战略性、系统性、匹配性、动态性。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重点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重点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重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1: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培迪在代表作《政治算术》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肯定了人的劳动极其能力的经济作用;3:1962年舒尔茨研究认为,应将资本质量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果把增长的幅度看作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那么他的长边条件是人力因素,短边条件是物质因素。

4:约翰科蒙斯的两本著作《产业信誉》和《产业政府》、中使用过,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概念的人。

提出人力资源概念;14.10多5:人力资源在我国的形成,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1987-1991---传播阶段,1992-1995---专业化阶段1996-1999---扩展阶段2000---现在,全员化或公共化阶段;在1988—1998年的专业目录调整中,从政治学调整到行政管理学,又调整到现在的企业管理学;6:人力资源三大观点:(需要知道)1:经济学家看来,它主要是投入与产出的模式,即人,财,物三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企业经营效益的产出;2:在管理学家看来,是一种规划,组织,控制与实现目标的过程,即是一种企业效益或者公共产品资源;7:人力资源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把人力看作劳动力;是16周岁以上具有的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成年人口观2:认为人力资源是目前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员;=在岗人员观。

它已经意识到人口同时具有经济和消费的双面性。

3:把人力看作是人员素质综合发挥的生产力,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脑力,心力的总和;=人员素质观第一种解释是成年人口观,重点是扩大人口基数;第二种是在岗人员观,具有经济与消费的双面性,增加就业机会;这是一种工作效率低下的大锅饭运营模式;第三种解释人员素质观,这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员工的培养,促进,改进与作用发挥的过程;8:人力资源定义与人力资本的关系:答:1:资本有三种解释:货币,本钱,凭借,而资源解释为来源,所以人力资本更强调人2:就内容和形式上看,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在能力这一点上具有相似之处,但就内涵与本质来看,两者有明显区别,人力资本是针对经济增值,经济贡献与收益分配来说的,而人力资源是针对经济管理,经济运营来说的;人力资源是劳动者作为自己拥有的能力基础而投入劳动生产过程中,并以此产生出一定的工作能力,创造出一定的工作成果;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效益分配的依据,而作为人力资源,它是一种经济运营中的力量基础,是一种工具;3: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并非同一概念,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人力资本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研究,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收益问题;人力资源是将人力作为财富,是从人的潜能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研究人力问题;(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有着不同的计量形式;资源是存量概念,而资本兼有存量与流量概念的特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笔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笔记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思考一、选择题(1)世界上资源可以分为: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2)人力资源由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构成(3)人力资源的质量构成包括体力、智力、非智力因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同素异构原理、能级层序原理、要素有用原理、互补增值原理(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动态适应原理(1·实施岗位的调整或岗位职责的调整2·实施人员的调整, 进行竞聘上岗, 平行调动3·实行弹性工作时间4·培养、发挥员工一专多能的才干, 实行岗位流动5·实施动态优化组合, 实施组织、机构人员的优化)、激励强化原理、公平竞争原理(注意公平性、强度、目的性)、企业文化凝聚原理。

(4)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四个阶段: 初级阶段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5)初级阶段以劳动关系改善和劳动效率提高为核心(6)人事管理阶段以工作为中心(7)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及工作的相互适应(8)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及理论模型:1·基础性理论模型2·基于组织运作的静态资源理论模型(角色行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3·基于组织运作动态过程的理论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特征: 内隐性、协作性及互补性、学习性、路径依赖性、强健有力性、难以替代性、稀缺性)4·基于组织运作静态资源和组织运作动态过程整合的理论模型(人力资源优势理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模型)(9)20世纪50年代, 彼得·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10)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的出版标致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11)企业的理念依据: 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二、名词(1)人力资源: 指能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三、简答题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及演变(1)产业革命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时期, 该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称为人事管理, 其特点是一切以工作或生产为中心, 把人看成机器, 忽视人性的存在。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知识点汇总

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知识点汇总

06093人力资源与管理-目录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1.人力资源的概念2.人力资源的特点3.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4.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5.人力资源的特点6.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7.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征8.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9.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与区别10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11.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12.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1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影响14.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15.人力资源开发16.人力资源开发的类型17.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18.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19.工作轮换20.人力资源开发战略21.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内容与实施2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作用23.组织发展的动机第三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25.人力资本26.人力资源理论产生的基础27.人的潜能主要包括28.人力资源理论体系的组成29.人力资源理论对人力资源理论形成的作用30.行为科学发展对人力资源理论形成的影响3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32.人的潜能开发的主要途径33.人性假设理论第四章人力资源战略规划34.人力资源规划35.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技术36.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四个不同层次37.人力资源概念的含义38.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39.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40.人力资源规划的结果及处理方法41.人力资源规划的原则42.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执行第五章工作分析43.工作分析44工作要素45.任务46.权限47.任职资格48.访谈法51.工作分析主体及工作分析的主体层次52.工作分析的内容53.工作分析的方法54.工作分析的发展趋势55.通过工作分析,我们要回答或者解决两个问题56.工作分析的作用57.工作分析的原则58.工作分析流程59.问卷法的优缺点60.编写工作说明书遵循的原则61.工作说明书的内容62.工作分析的意义和作用63.工作分析的分析阶段64.工作分析的完成阶段第六章人力资源的招录管理65.招聘66.面试67.心理测试68.公文处理69.角色扮演70.无领导小组讨论71.压力面试72.信度73.招聘的意义74.招聘的影响因素75.招聘的原则76.招聘的程序77.招聘的类型78.内部招聘的利弊分析81.外部招聘的方法82.人员选拔的重要性83.选拔的程序84.面试的类型85.影响面试效果的因素86.面试过程重要需要注意的问题87.选拔录用的影响因素88.人员录用的原则89.人员录用的程序90.招聘评估的作用91.如何进行人力资源招录的评价第七章人力资源的薪酬与福利92.薪酬93.工资94.报酬95.薪金96.薪酬管理97.计时薪酬98.计件薪酬99.员工福利100企业福利101.社会保险102.薪酬的构成103.薪酬的主体104.薪酬等级的形式105.薪酬预算的方法106.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107.员工福利的主要特点108.养老保险模式109.医疗保险体系110.薪酬的分类定理论113.薪酬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114.薪酬的形式115.设计薪酬制度的步骤116.薪酬管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17.员工福利的意义118.员工福利的制定119.法定员工福利包括120.实行弹性福利计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第八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121.职业122.职业分类123.职业选择124.职业生涯规划125.职业选择的含义126.职业选择的类型127.职业选择决策的原则128.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129.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130.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31.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13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133.设计职业生涯的步骤134.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135.SWTO决策分析法136.平衡单法的实施步骤第九章员工培训137.员工培训138.在职培训139.脱产培训140.员工培训的特点141.员工培训的内容142.员工培训的影响因素143.员工培训的原则144.员工培训的意义145.传统的培训方法146.新技术对培训的影响及其运用147.培训的系统模型第十章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148.激励149.激励因素150.保健因素151.强化152.公平153.激励的核心154.四种人性假设理论155.强化分为三种类型和方法156.X理论的基本观点157.Y理论的基本观点158.X理论与Y理论的重要区别159.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160.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61.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162.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63.员工感到不公平、不合理时会采取的行为164.帮助遭受挫折者战胜挫折的方法162.激励的原则163.激励的方式选择164.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65.物质激励的内容第十一章绩效考核166.绩效167.绩效考核168.关键事件法169.360度考核法170.绩效考核的内容171.绩效的特点172.绩效的影响因素173.绩效考核的类型174.绩效考核的作用175.绩效考核中的误区176.绩效考核的原则177.绩效考核的功能178.绩效考核的程序179.绩效考核的方法第十二章组织发展与变革180.组织发展181.变革过程理论182.组织发展理论根源的四个理论基础183.库尔特.卢因变革划分三个阶段184.学习型组织有哪几种构建途径185.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重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从经济学意义讲人力资源,就是指一定范围内得人口总体所具有劳动能力得总与。

从管理学得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必须以人为载体,就是能够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得具有智力与体力得人得总与。

广义得人力资源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与文化财富得,从事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得人口得总称。

它强调人具有得劳动能力,即使就是潜在得,如未入法定劳动年龄或超出法定劳动年龄得人均应包含进去。

2、人口资源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人口总体得数量表现。

3、劳动力资源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得人口4、人才资源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得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作能力与专门技术能力得人口得总称。

表明一个国家与地区所拥有得人才质量,反应了一个民族得素质。

5、人力资源得基本特征:(1)人力资源就是一种可再生得生物性资源;(2)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就是属于主导地位得能动性资源;(3)人力资源就是具有时效性得资源。

6、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这一对基本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人力资本就是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得能力或技能。

人力资源就是人力资本内涵得继承、延伸、与深化。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就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得,人力资本理论就是人力资源理论得重点内容与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得核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两者都就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得重要作用时产生得。

因此,人们常将两者想提并论。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在理论渊源、研究对象、分析目得一致得基础上,两者在理论视角、分析内容上也有一定区别。

其一两者说明问题得角度有区别。

其二两者分析问题得内容有所区别。

其三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人力投资所形成得资本得再生、增值能力,可进行人力开发得经济分析与人力投入产出研究,如果从会计学角度瞧,进行经济核算得意义十分明确;而人力资源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人力投资额效益分析,而且作为生产要素,其经济学内容更为广泛与丰富。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重点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自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从经济学意义讲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力资源必须以人为载体,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的人的总和.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的,从事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口的总称。

它强调人具有的劳动能力,即使是潜在的,如未入法定劳动年龄或超出法定劳动年龄的人均应包含进去。

2、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的数量表现。

3、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并在”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人口4、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作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人才质量,反应了一个民族的素质。

5、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1)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性资源;(2)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属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3)人力资源是具有时效性的资源.6、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这一对基本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什么区别于联系?人力资本是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本内涵的继承、延伸、和深化。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

因此,人们常将两者想提并论。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在理论渊源、研究对象、分析目的一致的基础上,两者在理论视角、分析内容上也有一定区别。

其一两者说明问题的角度有区别.其二两者分析问题的内容有所区别。

其三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人力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的再生、增值能力,可进行人力开发的经济分析和人力投入产出研究,如果从会计学角度看,进行经济核算的意义十分明确;而人力资源理论,不仅包括了对人力投资额效益分析,而且作为生产要素,其经济学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

自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完整笔记[.doc

自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完整笔记[.doc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1.关于资源:* 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是能给人们带来新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客观存在物,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

通常常有两类:自然源泉、人力资源。

* 财富创造角度:资源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生产过程的一切要素。

(法.萨伊:土地、劳动、资本是构成资源的三要素;熊彼特:除三要素外,企业家精神也是要素之一;现在更多人认为生产要素再加上信息,也是要素之一。

)2.“人力资源”一词的起源:1)人力资源概念:最早在1919、1921年约翰R康芒斯的《产业信誉》《产业政府》中使用,康芒斯是第一个使用“人力资源”一词的人。

2)目前所理解的人力资源概念:由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实践》中加以明确,想表达与传统人事的不同意思,其中提出管理的三个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管理员工及他们的工作,讨论管理员工时提出“人力资源”概念。

他认为人力资源具有其分资源没有的素质: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想像力。

3)我国最早使用:毛泽东于1956年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提出,妇妇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

4)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

(英国哈比森《作为国民财富的人力资源》)3.人力资源定义的两大分类:从能力的角度解释(比例较大、接近其本质)、从人的角度解释。

的含义: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它的本质是体力+脑力=劳动能力,这个能力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而且这个能力可以被组织所利用。

):对企业而言数量就是其员工数量,对于国家而言数量可从现实人力资源数量和潜在人力资源数量两个方面来计量。

1)潜在人力资源数量包括:未成年就业人口、适龄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暂时不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其他人口。

现实人力资源数量包括:未成年就业人口、适龄就业人口、老年就业人口。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人口的年龄结、人口的总量。

人口总量由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两个因素决定,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和死亡率,即人口总量=人口基数*(1+(出生率—死亡率))1)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江苏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南大版)

江苏自考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点复习资料(南大版)

江苏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复习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严新明主编)课程代码:06093 [2012年版]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价值一、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总和。

它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2.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的生产、开发、配置、使用等环节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为导向,通过动态协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确保组织获取竞争优势,并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二、填空1.现代社会的四大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

2。

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现。

3.人力资源状况的好坏从其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衡量。

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5。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6。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三、简答1.人力资源的特点:(1)存在状态的生物性(2)开发对象的能动性(3)生成过程的时代性(4)使用过程的时效性(5)开发过程的持续性(6)使用开发的再生性(7)闲置过程的消耗性(8)人力资源的社会性2.人力资源的作用:(1)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来源(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3。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变,第一次是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4。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功能):(1)获取(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录用)(2)整合(3)奖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4)调控(5)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5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1)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2)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3)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民族性(5)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性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一、名词解释1.人力资源开发:开发者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文化制度建设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既定的人力资源进行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指组织为了一定的组织目标,通过培训、职业开发、组织开发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提高组织绩效,进而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3.工作轮换:是指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企业安排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工作。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复习资料.doc

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复习资料.doc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复习资料(★为要点▲为新教材上没有的内容)第一章人力资源的含义:在必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因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所有劳动力人口的总和。

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伏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1)人力资源生成过程的时代性与时间性。

(2)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力资源一个根本的性质,表现了人力资源与其余全部资源的实质差别。

(3)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时效性。

(4)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连续性。

(5)人力资源闲置过程的耗费性。

(6)人力资源的特别资天性。

(7)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

3.“人力资源理论之父”舒尔茨的著作是《由教育形成的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并所以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部门的含义:在社会生活中有关于私营部门而存在的,旨在供应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谋求公共利益和广泛福祉的一套组织系统。

它的构成复杂,且其波及的范围和数目是跟着社会发展的不一样期间国家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的职能范围、所用管理手段与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政府的两种天然功能:政治、行政。

公共部门范围和种类的区分:(1)公共部门系统中拥有最为突出特点的一大类组织(2)由国家政权组织拜托和受权的,从事公共服务的,为民众供应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其营运经费一部分根源于国家公共财政的划拨,一部分根源于为回收成本向服务接受者收取的花费,不以盈余为目的的组织系统。

(3)由政府出资组建,生产社会需求的物质产品,以盈余和国有财产增值为母的,以公司化方式营运的组织系统。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含义和性质:公共部门中的各种公共组织依照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目标,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展开的战略规划、甄选录取、职业发展、开发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管理、法定权益保障等多项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

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1)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公共部弟子产水平的不停提升。

(2)推动公共部门的改革与创新,创建是与人材开发与成长的组织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1、人力资源的含义: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3、人力资源的质量:体能、智力、其它。

P74、人口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总量。

5、人才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

优质的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是指对人或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性投资所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体内的,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知识、技能、品性、资历、经验和健康等的总和。

7、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健康医疗保健;教育和培训;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

8、人力资源的性质:能动性;时效性;增值性;社会性;可变性;可开发性。

9、人力资源的作用:(1)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2)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3)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10、管理的含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保证以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11、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总和。

13、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吸纳(基础)、维持(保障)、开发(手段)、激励(核心)。

P1914、人力资源的最终目标: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人力资源的具体目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为价值链中每一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1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8个):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关系管理。

16、人力资源的地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人力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和提升企业的绩效;有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

17、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西方、18、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组织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19、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战略性、系统性、匹配性、动态性。

20、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普适性观点;权变性观点、配置性观点。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1、人性假设理论:(1)麦格雷戈的x-y理论(2)人性假设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2、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3、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法律、文化;4、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命周期。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1、组织文化的功能正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树立组织形象;负功能:阻碍变革创新、多元化障碍、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2、组织文化的形成:创始人、甄选、高级管理层的活动、社会化。

3、组织文化的传承(1)组织对文化的灌输和强化:树立模范或榜样,进行典型引导;对组织文化进行反复宣传和强化;通过组织领导者的示范进行强化;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行为;对组织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设计仪式,组织群体活动;(2)成员对组织文化的学习:故事;仪式;物质象征;语言。

4、组织结构设计原则:任务目标原则;精干高效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分工协作原则;跨度适中原则;权责对等原则;集权和分权原则;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分设原则;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5、组织机构的关键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6、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7、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实施能力、思想素质。

8、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绩效:(1)评价本部门的工作;(2)衡量本部门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人力资源有效性指数、人力资源指数问卷、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1、职位分析:是指采用专门的方法获取组织内部职位的重要信息,并以特定格式把该职位相关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该职位的过程。

2、职位分析的作用(1)为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2)对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3、职位分析的原则:系统分析原则、关注职位原则、以当前工作为依据原则。

4、职位分析的步骤:准备、调查、分析、完成阶段。

5、职位分析的方法:(1)定性:访谈法、非定量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关键事件技术、工作日志法、工作实践法;(2)定量:职位分析问卷、管理职位描述问卷、通用标准问卷、O-NET系统、职能职位分析、弗莱希曼职位分析系统、职位分析计划表。

6、职位说明书的主要内容:职位标识、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环境和条件、任职资格、其他信息。

7、胜任素质的核心特征:客观性、强调深层次特征、因果关联性、分级可测评性、行为可测评性、关注突破点。

8、胜任素质模型:9、胜任素质模型的分类:(1)根据绩效标准:基准性胜任素质模型、鉴别性胜任素质模型;(2)根据工作性质和特点:职位、职能、角色、组织胜任素质模型。

10、胜任素质模型的建立:确定绩效标准、确定绩效样本、获取样本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建立初步的胜任素质模型、验证胜任素质模型。

11、行为事件访谈的实施:(1)访谈前的准备:了解访谈对象、安排一个安静的谈话场所、对访谈者进行培训、准备好录音设备、准备访谈提纲并熟悉内容;(2)访谈中:介绍和说明、了解工作职责、行为事件访谈、结束;(3)访谈后:组织编码小组、编码训练、独立编码、正式编码。

12、行为事件访谈的优点:(1)收集的资料效度高,优于其他资料收集方法;(2)了解的较全面,因此解释胜任素质与行为驱动关系非常有效;(3)可以验证通过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还可以发现新的胜任素质,知道受访者如何表达他们的才能;(4)可以详细记载受访者的成功和失败事件,制作蓝本案例。

13、行为事件访谈的缺点:(1)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2)访谈者和编码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对能力要求比较高;(3)偏重于关注关键事件及个人素质,可能会丢失一些不太重要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和特征;(4)无法大规模进行,只能小范围展开。

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总体规划、业务规划。

3、人力资源规划的分类:(1)是否单独进行:独立性、附属性;(2)范围大小:企业、部门;(3)时间长短:短期、中期、长期。

4、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和作用:(1)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2)有助于保持人员状况的稳定;(3)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4)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具有指导意义。

5、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准备阶段、预测阶段、实施阶段、评估阶段。

6、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需考虑的因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职位的工作量;生产效率的变化。

7、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观判断法、菲尔德法(专家预测法)、趋势预测法、回归预测法、比率预测法。

8、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供给分析:外部(劳动力市场、就业意识、企业吸引力);内部(现有人力资源分析、人员流动分析、人员质量分析);(2)预测方法:技能清单、人员替换、人力资源“水池”模型、马尔科夫模型。

第六章员工招聘1、招聘的含义:2、招聘工作的意义:(1)决定了企业能否吸纳到优秀人力资源;(2)影响着人员的流动;(3)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4)是企业对外宣传的一条有效途径。

3、影响招聘活动的因素:(1)外部因素:国家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竞争对手;(2)内部因素:自身形象、招聘预算、企业政策。

4、招聘的原则:因事择人的原则、能级对应的原则、德才兼备原则、用人所长原则、坚持“宁缺毋滥”原则。

5、招聘工作的程序:确定需求、制定计划、招募、甄选、录用、效果评估。

6、内部招募的方法:工作公告法、档案记录法。

7、内部招募的具体措施:内部晋升和岗位轮换、内部公开招募、临时人员的转正。

8、外部招募的方法:广告招募、外出招募、借助中介机构招募、推荐招募。

9、员工甄选:P20010、员工甄选原则:(1)因事择人,知事识人;(2)任人唯贤,知人善用;(3)公平竞争、择优录用;(4)严爱相济、指导帮助。

11、员工甄选工具:(1)面试;(2)评价中心: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测试、案例分析;(3)心理测试:能力测试、人格测试;(4)工作样本;(5)知识测试。

第七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1、职业生涯的特点:差异性、发展性、阶段性、可规划性、不可逆转性。

2、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意义:(1)对员工的意义:有助于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帮助员工使整个职业历程中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帮助员工更好地控制职业生活,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

(2)对企业的意义:可以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人员流失;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

3、职业选择理论:(1)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2)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3)沙因的职业锚理论。

4、职业发展理论:(1)萨柏的职业发展理论;(2)格林豪斯的职业发展理论;(3)沙因的职业发展理论。

5、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指导性、清晰性、挑战性、可行性、一致性和连贯性、弹性。

6、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1)自我评估与职业定位;(2)职业生涯机会评估;(3)职业目标的设定;(4)职业选择;(5)职业生涯策略的制定;(6)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

7、职业生涯阶梯的设置:(1)以职业锚为依据设置职业生涯阶梯;(2)职业生涯阶梯的设置应该与组织的考评、晋升激励制度紧密结合;(3)职业生涯阶梯应该与组织的情况相适应。

8、与职业生涯管理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1)详细的职位分析;(2)员工素质测评;(3)建立职业生涯管理相配套的培训与开发体系;(4)制定完备的人力资源规划;(5)制定完整、有序的职业生涯管理制度与方法。

9、职业生涯管理的方法:(1)举办职业生涯研讨会;(2)编制职业生涯手册;(3)开展职业生涯咨询。

第八章培训与开发1、培训与开发的意义:(1)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绩效;(2)有助于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3)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4)有助于培育企业文化;(5)有助于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培训与开发的原则:(1)服务企业战略和规划的原则;(2)目标原则;(3)差异化原则;(4)激励原则;(5)讲究实效原则;(6)效益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