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苏轼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2f71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1.png)
苏轼诗词名句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处】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鉴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出了诗人经历挫折后那份坦然,那份平静。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
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
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苏轼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苏轼阅读答案鉴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eb5fd8172ded630b1cb665.png)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苏轼|阅读答案鉴赏赏析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①苏轼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②酽:指酒醇。
③《招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请指出颔联中的两种修辞手法答:____和____(共2分)(2)作者是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创作本诗的?结合本诗并选取作者同期的词作《定风波》中的相关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在这种处境之下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
答案⑴对偶、比喻(共2分)〈2〉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身处逆境.诗人在作品中写道“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溫”“蓽如春梦了无痕”,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超然旷达、积极向上的楕神面貌。
《定风波》中的“竹枕芒桂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也正是体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
赏析《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写的。
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最初,春申君在楚国作丞相,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称“楚王城”,后来讹传成女王城。
宋代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前往黄州附近的歧亭访问朋友陈慥,潘丙、郭遘三人,一起到女王城东禅院游玩,约定第二年再相会。
第二年的正月二十,苏东坡信守诺言,与潘丙、郭遘故地重游,再访旧友。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东风是春天的信使,可是因为还是正月,所以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
苏东坡和潘丙、郭遘骑马故地重游,去寻找去年游玩过的村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第二联是那种能穿透人心的经典诗句。
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经过去的往事,却如美梦一样,未曾留下一丝痕迹。
苏东坡在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人生如梦的感叹。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原卷版)
![专题04 诗歌鉴赏——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新高考11月版)(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d80d0a807e21af45b207a837.png)
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热题材、新题型特快专递(11月版)专题04 诗歌鉴赏【试题概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注)。
(注)“骚人”句: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人认为桂花不以色彩明艳悦人,情怀疏淡,踪迹偏远,唯芳香常留人间。
B.在词人眼中,桂花虽然没有美妙的浅碧、深红颜色,但仍是第一流的名花。
C.写梅花嫉妒、菊花羞惭,是在衬托桂花这一中秋时节花中之冠的卓越形象。
D.词人认为屈原缺乏审美眼光,情思不足,不识桂花名贵气质,竟将桂花遗漏。
2.花品即人品,从这个角度分析,你认为词人写桂花的用意何在?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苏舜钦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
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开户常时对君子,绕轩终日是清风。
盘根得地年年盛,岂学春林一晌红。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子以嘉树为名,意韵古朴深远;高树枝条轻拂亭檐,一片青葱。
B.烟霭之外,萧疏雨声中,亭内品茗、酣睡,悠闲自在,清雅可人。
C.终日清风绕窗,亭内与君子晤谈,侧面烘托出诗人高洁文雅的形象。
D.诗歌围绕嘉树亭,描写环境,叙写亭中生活,语言雅丽,境界开阔。
4.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高适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注)①绕朝策: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61d33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d.png)
寻春苏轼诗歌鉴赏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苏轼写自己在正月二十日和朋友出去寻找春天的经历,并且还回忆起了去年同一天的事情。
诗里既有对时光匆匆、人事变化的感慨,又有和朋友之间相处的那种温暖惬意的感觉。
二、诗句解析。
1.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 这两句说东风好像很傲娇,还不肯吹进东门呢。
苏轼就骑着马去寻找去年去过的村子。
这里很有趣,把东风拟人化了,就像东风是个有脾气的家伙,不肯到城里来。
苏轼呢,他也不管东风来不来,他就想去去年那个村子找找春天的感觉。
2.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这两句可太有名啦。
他说人就像秋天的大雁一样,到时候就会来,很守信用。
可是事情呢,就像春天的梦一样,过去了就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你想啊,大雁每年秋天都会排着队飞回来,很准时,这就像人跟朋友之间的约定,到时候就会赴约。
但是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呢,不管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就像一场美梦或者噩梦,醒来就啥也不剩了。
苏轼这是在感慨时光流逝,很多事情都过去了,只留下淡淡的回忆。
3.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 在江城喝了三杯浓浓的白酒,看到乡间的老人面容苍老,但是一笑起来特别温暖。
这画面感很强啊,苏轼和朋友在江城喝酒,然后遇到了乡间的老人,那老人的笑容就像一道温暖的光,让整个氛围都变得很温馨。
这也体现了苏轼很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小美好,一杯酒,一个老人的笑容都能写进诗里。
4.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三、艺术特色。
1. 用典自然。
- 像“赋招魂”这个典故,用得特别巧妙。
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也能大概明白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约定,但是知道了这个典故之后,就会觉得苏轼的文化底蕴很深厚,而且用得恰到好处,没有那种故意显摆学问的感觉。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2)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2)形考任务2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11d5a2fe4733687e21aafe.png)
题目1.(一)表现个人情怀和人生体悟是苏诗最重要的内容,此诗即借咏海棠表达了苏轼自己的人生感慨。
1.诗中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神韵?这与苏轼的精神品格有何相似之处?(10分)【答案】:答: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
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题目2.2.诗中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生长环境?这与苏轼当时的处境有何相似之处?(10分)【答案】:答: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
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
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题目3.3.请在苏轼其他诗中抄录一联表达人生感悟和思考的句子并做分析。
(10分)【答案】:答:《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的情感: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
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
《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
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
”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
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
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而本诗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题目4.(二)此诗艺术成就很高,苏诗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在其中也都有体现。
1.用典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尤其是在“以才学为诗”的宋代。
作为宋诗最杰出代表,苏轼也非常擅长用典。
(1)化用前代的诗词文章是用典的表现之一,请找出此诗中化用前人诗句之处,并说明其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10分)【答案】:答“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化用何人何诗何句:答: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https://img.taocdn.com/s3/m/97e392644b73f242336c5fee.png)
2020届高考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名家精练:苏轼专题练【题文】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答案】14.CE15.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题文】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联盟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①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②。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③。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
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70aa7eb01f69e31433294a2.png)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出自唐朝诗人苏轼的古诗词作品《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释】1、人似: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解说】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鉴赏】组诗其一说:“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这两首诗,都在借“半随飞雪度关山”的梅花形象,流露一股淡淡的哀怨凄凉之感。
到黄州次年,即1081年(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以此为题,作七律一首,末两句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正是指一年前来黄州途中过麻城五关作《梅花》诗时的情景。
再过一年,即1082年(元丰五年)的正月二十日,又写了这首诗,颇有乐在此间的味道。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又写了一首类似的诗。
上面这些诗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能超然旷达并最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
这和他从海南赦归时所说的“九死南荒吾不很,兹游奇绝冠平生”,属同一气质,正是苏轼的高不可及处。
作者写这首诗时,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诗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却无法摆脱。
《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开垦东坡;得郡守徐猷庇护,访游近地,与渔樵相处。
范成大 名作鉴赏
![范成大 名作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4f742ea61a37f111f1855b32.png)
范成大名作鉴赏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苏州昆山)人。
范成大出身官家名门,父亲范雩是宣和六年的进士,官至秘书郎,母亲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
因此范成大自小受良好教育,年十二遍读经史,十四已能文词。
但不幸的是,他十四、五岁时,先后遭受了母、父之丧。
之后十年,他一直在家不出,直到料理了两个妹妹的婚事后,才听从父亲好友王葆的劝说,参加了科举考试。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历任徽州司户参军、礼部员外郎等职。
宋孝宗乾道六年(1161),他以起居郎、借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的身份,出使金国,交涉收回河南陵寝(皇帝的祖坟)与更改跪拜受书礼(时南宋皇帝须跪拜接受金国书札),出使期间,他不畏强暴,从容应对,不辱使命而归,备受国人乃至金人的称誉。
他也因此受到宋帝的赏识。
之后历任四川制置使、沿海制置使、知建康府等要职,中间短期就任参政知事(副宰相)。
晚年由于健康原因,辞官卜居于苏州石湖别墅。
石湖一生著述勤奋,存诗1900多首,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石湖诗题材多样,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继承杜甫及元白新题乐府,描写民生疾苦的诗,一是使金记行诗,还有就是成就最高的田园诗。
范成大善于广泛吸收前代诗歌创作经验,其诗语言清新,风格温润委婉,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固亦宜也。
”石湖传世诗集有《石湖居士诗集》,今人注本有周振甫的《范成大诗选》。
秋日二绝选一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
[1]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2][注释][1]不宜:不适宜,经受不了。
沧州:指近水的一带,此处指诗人所见。
一说泛指江南水乡之地。
[2]江山:山河社稷。
北客:金人。
当时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高宗赵构为了讨好敌人,建了可眺望江山的姑苏馆,以接待金使。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dc8ab2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4d.png)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刘洋【摘要】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三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期刊名称】《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54-57,53)【关键词】苏轼;宋代文学;比喻【作者】刘洋【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
因此“比”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
《诗经》之后,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5]其中“喻于声”、“方于貌”,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很简单。
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
刘勰对中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
直至宋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
陈氏将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4572f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e.png)
苏轼经典的诗词名句及赏析【篇一】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处】宋·诗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赏析】分别十年,是生是死,彼此都无从知晓;遥遥相对,不觉茫然。
即使未曾思量,但她的人影却自然浮现心头,使人永难忘怀。
“十年生死两茫茫”用来表示对离别经年,既不知生死,又无从联络的亲友的感怀与。
“不思量,自难忘”描写对故人追念的深刻,难以忘怀。
原诗是一首悼亡诗,描写诗人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思念,情真语挚,感人至深。
2、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诗人《赠刘景文》【赏析】“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赏析】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篇二】1、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宋·诗人《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
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宋·诗人《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赏析】人生在世,会遭遇到各种悲、欢、离、合,就好像天上的也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事是自古以来就不曾圆满周全的。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5148c42af90242a995e54c.png)
苏轼《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九重,指朝廷。
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1日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4.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D。
A.苏轼笔下的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乱山环抱,江水侵门,淮南尽处道出了偏僻低湿荒远,白居易“住近湓江地低湿”,“地僻无音乐”,“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两者环境有相似之处。
B.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
C.“与东风约今日”既呼应标题“复出东门”,点明寻春之意,也有希望能再回到朝廷,重新被起用,犹如能得东风,梅花二度开放之意。
D.对“婉转含蓄、情意温厚”的理解,如“渐成终老计”好像终老黄州是自己的打算,不是受到排挤陷害;“新扫1日巢痕”把新政的一些做法,说成朝廷有新的作为,非常含蓄;“暗香先返玉梅魂”指梅花在正月里落后再开,写出自己在被罢斥后希望还能再回朝廷,表达婉转。
苏轼名句及鉴赏
![苏轼名句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c3991fcfad6195f302ba6b5.png)
苏轼名句及鉴赏篇一:苏轼名句大全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出处】宋?苏轼《赠刘景文》【鉴赏】“最是橙黄橘绿时”是指秋天。
这两句诗的语译是:你可要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可爱的景色,正是那橙子已黄、橘子尚绿的时候。
“一年好景君须记”常用来嘱咐他人要特别记住某一段意义不寻常的日子,或是景色最美好的时光。
【原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鉴赏】胸中保有一股浩然之气,迎着千里的雄风,心怀是多么的豪放、快意。
后人常引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形容志在千里的豪情壮志,很有一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雄伟气势。
登高望远,迎风屹立,最容易引发人的豪情壮志,此时此刻大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确实可以把人心的豪情,畅快地表达出来。
【原诗】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英雄豪杰,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无情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
想起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地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江上的明月。
樽,是指酒杯。
酹,是指酒祭。
作者感叹年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空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悲伤。
最后豁然通达,就以此二句作结:“何必在乎人生如梦呢?还是喝酒吧!”此时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便显露出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原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册
![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f17c0628ea81c759f5784c.png)
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一、(一)、本诗的写作背景是: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于1080年,此时作者苏轼因“乌巢诗案”被捕下狱,后经营救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的东坡垦荒耕种,见黄州定院东山有海棠一株,长得特别繁茂,故作此诗,并以此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二)、1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
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
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2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
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3此诗表达了作者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4、苏轼晚年名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与此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的情感: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
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
《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
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
”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
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
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
而本诗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三)、1、艺术成就(1)此诗化用前人诗句处有:“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2)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3)表达的意义:化用杜诗中的两句诗,意指海棠花虽名贵,但生于空谷,无人欣赏。
暗指诗人虽才华超人,但不遇知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2、运用比喻(1)此诗用比喻的一联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此联用美人比喻海棠花。
古诗词赏析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赏析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88950a0116c175e0e483a.png)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注】酽:液汁很浓,味道醇厚。
《招魂》:宋玉因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诗人却未感觉到春天的到来,于是决定骑马到去年所游之地寻春。
B. 三、四句没有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运用比喻,通过物象与事象结合比照,抒发自己寻春的感叹。
C.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乐趣。
D. 诗人和朋友约定每年来此地寻春,并对未来起复还朝感到乐观,因此劝老友不必再为自己赋《招魂》16. 诗歌的三、四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认为其妙在“虚实离即之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洞箫之声动人心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会“______________。
”(3)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而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的自问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D16. “人似秋鸿”,承接首联,实写春游的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事如春梦”是化实为虚,写的是内心对往事的感受。
那些人生的往事与思绪也只如春梦一般,若即若离,飘渺无痕。
苏轼《寻春》阅读答案
![苏轼《寻春》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e7dd65c850ad02de804173.png)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
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
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
③招魂,即《楚辞·招魂》。
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
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https://img.taocdn.com/s3/m/3aca7cb3aa00b52acfc7ca7f.png)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出处】
宋·苏轼·,语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原作】[提供]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名句赏析】
人可以像秋鸿般的有信息,年年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过去的往事,却犹如春梦一般,未曾留下一丝痕迹。
这两句诗读来还深具禅意。
秋鸿有信,应处理的事要处理,原则要守,这是积极的、入世的一面;风来则应,过去不留,过去了就放下,无须?缠,一如春梦,不留痕
迹,这是退隐的、出世的一面。
一显一隐,两相聚合,才是完整的一生。
【描写春天的诗句】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
![【描写春天的诗句】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https://img.taocdn.com/s3/m/cffa8f80ddccda38366bafbf.png)
【描写春天的诗句】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
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
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
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
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注释①这首诗出自《苏轼诗集》卷十二。
年(元丰二年己未),苏轼四十四岁。
由于他一直对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反对态度,在一些诗文中又对新法及因新法而显赫的“新进”作了讥刺,于是政敌便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
八月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在御史台狱中关押四个月后获释。
这年十二月,苏轼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在州中安置,不得签署公文。
他于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寓定惠院。
五月二十九日,家人也迁到黄州,于是迁居临皋亭。
年(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访陈?,潘丙、古耕道、郭遘将他送至女王城东禅院。
年(元丰五年),苏轼四十七岁。
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为一年前的同一天在女王城所作的诗写下和诗。
年(元丰六年)又有和诗。
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战国时期,春申君任楚国宰相,受封淮北十二县,于是有了“楚王城”的误称。
②“人似”句:纪昀评:“深警。
”有三层意思,一层指前一年之事,前一年之人;二层指这一年之人,前一年之事;三层说人生当重人不重事,事情经过以后就不须提,而人有情有信,且常变常新,所以要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苏轼|阅读答案
鉴赏赏析
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①
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②酽:指酒醇。
③《招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1)请指出颔联中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和____(共2分)
(2)作者是在怎样的处境之中创作本诗的?结合本诗并选取作者同期的词作《定风波》中的相关句子,简要分析作者在这种处境之下所展示出来的精神面貌。
答案
⑴对偶、比喻(共2分)
〈2〉作者当时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身处逆境.诗人在作品中写道“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溫”“蓽如春梦了无痕”,都体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超然旷
达、积极向上的楕神面貌。
《定风波》中的“竹枕芒桂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也正是体现了作者
的乐观精神。
赏析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
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这首诗的题目有点长,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写的。
女王城在黄州城东十五里。
最初,春申君在楚国作丞相,受淮北十二县之封,称“楚王城”,后来讹传成女王城。
宋代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苏轼前往黄州附近的歧亭访问朋友陈慥,潘丙、郭遘三人,一起到女王城东禅院游玩,约定第二年再相会。
第
二年的正月二十,苏东坡信守诺言,与潘丙、郭遘故地
重游,再访旧友。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东风是春天的
信使,可是因为还是正月,所以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
城门。
苏东坡和潘丙、郭遘骑马故地重游,去寻找去年
游玩过的村庄。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第二联是那种
能穿透人心的经典诗句。
人可以像秋鸿般有信息,年年
重回旧地;而那些早已经过去的往事,却如美梦一样,
未曾留下一丝痕迹。
苏东坡在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人生如
梦的感叹。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江城”指位
于长江北岸的黄州。
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
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
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
以此为归宿了。
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
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
时的困厄。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赋《招魂》,指宋玉因屈原被流放,作《招魂》讽谏楚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
最后两句苏东坡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
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朝廷召我还京多操心。
苏东坡写这句诗时已四十六岁,宦海浮沉,人间事
看遍。
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苏东坡不是牢骚不断,而是采取的是旷达的人生态度。
也正是苏东坡政治上的
失意创造了他的文学成就。
所以,苏东坡在自画像上题
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