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

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
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

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涉及到很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国外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职业心理理论,这些理论可分为三种价值取向:一是重视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明的个人价值取向,如特性—因素理论、人格类型理论和需要理论;二是注重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社会取向,如社会学理论;第三是综合取向,把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看作是个人因素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行为论。

(一)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阶段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1、幻想期(0—11岁):

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11--17岁):

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体划分四个阶段: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阶段和转移阶段。这一时期,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是:有职业兴趣,对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3、实现期(17岁以后--):

这一时期又分为试探、具体化和专门化三个阶段。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专业方向、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他们对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展示了从幼年到青年期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的生动图景,表明早期职业心理的发展对人生职业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

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1. 现实型(R):

喜欢做使用工具、实物、机器或与物有关的工作;动手能力强,动作协调;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不善言辞和交际。具有手工, 机械, 农业, 电子方面的技能,爱好与建筑, 维修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维修安装、矿工、木工、电工、鞋匠、司机、测绘员、农民、渔民、牧民等。

2. 研究型(I):

喜欢独立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生物科学, 物理科学活动;抽象思维能力强,生性好奇,具有极好的数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知识渊博,不善于领导他人,爱好科学或医生领域里的职业。主要职业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专家,化学、冶金、电子、无线电、电视、飞机等方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飞机驾驶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等。

3. 艺术型(A):

喜欢不受常规约束, 以便利用时间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天资聪慧, 创造性强, 不拘小节, 自由放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个性,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具有语言, 美术, 音乐, 戏剧, 写作等方面的技能。爱好能发挥创造才能的职业。主要职业有: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演员、艺术家编导、教师,文学、技术方面的评论员,广播节目的主持人、编辑、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家;艺术、家具、珠宝、房屋装饰等行业的设计师。

4. 社会型(S):

喜欢参加咨询、培训、教学和各种理解、帮助他人与教育他人的活动;具有与他人相处共事的能力,渴望发挥社会的作用;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主要职业有: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医护人员;衣食住行服务行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福利人员等。

5. 企业型(E):

善交际,喜爱权利、地位和物质财富,喜欢领导和左右他人,具有领导能力, 说服能力及其他一些与人打交道所必需的重要技能;雄心勃勃, 友好大方, 精力充沛, 信心十足,喜欢竞争,敢冒风险。爱好商业或与管理人有关的职业。主要职业有:经理企业家、政府官员、商人,行业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管理者等。

6. 常规型(C):

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不敢冒险和竞争;尽职尽责, 忠实可靠;善于做系统地整理信息资料一类的事情;具有办公室工作和数字方面的能力。爱好记录, 整理文件, 打字, 复印及操作计算机等职业。主要职业有:会计、出纳、统计人员;打字员;办公室人员;秘书和文书;图书管理员,保管员、旅游、外贸职员,邮递员,审计员人事职员等。

霍兰德认为, 每个人都是这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 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

不同。霍兰德还认为, 每一种职业的工作环境也是由六种不同的工作条件所组成, 其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职业是否成功, 是否稳定, 是否顺心如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个性类型和工作条件之间的适应情况。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就是通过对被试在活动兴趣, 职业爱好, 职业特长以及职业能力等方面

的测验, 确定被试上述六种类型的组合情(按六个方面的得分从大到小排序, 排在首位的就是被试的占主导地位的类型), 并根据其个性类型寻找适合被试的职业 (已根据R,I,A,S,E,C的不同组合将职业分类, 每种组合类型都能从中找到

适合于该种类型的职业)。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同一类型的劳动和与职业互相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结果,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

(三)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21岁):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查看工作世界(16--25岁):

个人通过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同时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16--25岁):

与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个体在此阶段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并能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

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25岁以上):

主要任务是: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

主要任务为: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40岁--):

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退休):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由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

(四)塞普尔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塞普尔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5个大的阶段。

1、成长期(0--14岁):

经历对职业从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塞普尔将这一阶段,具体分为3个成长期:幻想阶段(10岁之前):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于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并通过角色游戏进行模仿,实现自己对职业角色的认同。兴趣阶段(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能力阶段(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是否相符,开始关注并有意识的发展能力。

2、探索期(15--24岁):

是青年择业、初就业时期,青年力图更多的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也可分为3个时期。试验阶段(15--17岁):个体通过想象、讨论、观察、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始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过渡阶段(18--21岁):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从过去的理想进入当前的现实,并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现实性调整。尝试阶段(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期(25--44岁):

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两个时期。尝试阶段(25--30岁)是个人对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一直不能适应,就再选择、变换职业工作。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

(2)稳定阶段(31--44岁):

个体已经适应了整个职业生活环境,明确了自己在职业岗位中的责任和权利,能顺利、成功解决职业中的各种问题,开始在职业体会中有满意感和成就感,最终确定职业为自己终生职业。

4、保持期(45--59岁):

在这一时期,个体一般达到常言所说的“功成名就”情景,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工作,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

5、衰退期(60岁以上):

由于个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考虑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关于职业发展理论,还有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台德曼的职业自我概念发展理论等,在此不一一介绍。

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分析72048

第四章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分析 【学习要点】 1.认识和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外部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 2.理解职业阻隔的因素,以及如何突破职业阻隔,从在校、实习、求职、工作、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步步迈向职业规划目标。 第一节外部环境分析 有一句广告词非常经典:“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和主角的大学生们,从学校的“小舞台”到社会的“大舞台”,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何在聚光灯下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舞姿呢?对于这个“大舞台”自己又了解多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全面认识、了解自己,也要清楚地认识外部环境特征,以评估职业机会…… 为了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衡量、评估,并做出反应。 一、社会环境整体分析 (一)家庭环境分析

任何人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及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考虑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家人期望、家族文化等因素对本人的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确立,总是同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相关联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也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所受教育的情况,不断修正、调整,并最终确立职业理想和职业计划。正确而全面地评估家庭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下面是三个家庭环境分析的例子。 例1 我家在农村,我家有五口人,仅靠父母耕种三亩田地维持生活,弟弟和我都在读书。家庭很贫困,而且负担很重。我爷爷是文盲,父亲是高中毕业生,母亲是初中生。亲戚们的经济状况也都不好。所以,现在家庭不能够提供给我更多的帮助,我只有靠自己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特意向学院申请了勤工俭学工作。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做这些工作,为自己挣一部分生活费,同时也充分锻炼了能力。 …… (二)学校环境分析 学校环境是指所在学校的教学特色与优势、专业的选择、社会实践经验等……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对社会环境因素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政策,

职业生涯规划之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具有3个关键功能:“一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发挥和提高自身才能的机会;二是通过和别人一起共事来克服自我中心的意识;三是提供生存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一)职业声望与职业分层 职业声望(Occupational Prestige)是人们对职业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是职业生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职业地位是由不同职业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所决定,但是它往往通过职业声望的形式表现出来。 影响职业声望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影响因素有:(1)职业环境,包括职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工作的技术条件、空间环境、劳动强度、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它是任职者所能获得的工作条件与社会经济权利的总和。(2)职业功能,是该职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意义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共同福利所担负的责任。(3)任职者的素质要求,如文化程度、能力、道德品质等;职业环境越好,职业功能越大,任职者素质要求越高,职业声望就越高。职业声望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群体和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对同一职业的评价也会存在明显差别。 (二)职业期望与职业成功 职业期望,也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自己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就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 职业期望是个人职业价值的直接反映,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对某一职业的价值判

断。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同,因而对某一职业的评价和取向也会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价值观。萨柏曾经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概括为15种类型:(1)助人。(2)美学。(3)创造。(4)智力刺激。(5)独立。(6)成就感。(7)声望。(8)管理。(9)经济报酬。(10)安全。(11)环境优美。(12)与上级的关系。(13)社交。(14)多样化。(15)生活方式(吴国存,1999)。 选择和设计了7种价值取向:(1)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职业。(2)助人、为社会服务的职业。(3)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的职业。(4)受人尊敬的职业。(5)能赚钱的职业。(6)虽平凡但有固定收入的职业。(7)若不为人所用,就自谋职业。职业生涯成功是个人职业生涯追求目标的实现。 德尔(C.Brooklyn Derr,1988)总结出公司雇员有五种不同的职业生涯成功方向:进取型——使其达到集团和系统的最高地位; 安全型——追求认可、工作安全、尊敬和成为“圈内人”; 自由型——在工作过程上得到最大的控制不是被控制; 攀登型——得到刺激、挑战、冒险和“擦边”的机会; 平衡型——在工作、家庭关系和自我发展之间取得有意义的平衡,以使工作不至于变得太耗精力或太乏味。 系统地阐述了四种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 (1)一些人将成功定义为一种螺旋型的东西,不断上升和自我完善(攀登型)。(2)一些扎实的人需要长期的稳定和相应不变的工作认可(安全型)。 (3)还有一些是暂时的——他们视成功为经历的多样性(自由型)。 (4)直线型的人视成功为升入组织或职业较高阶层(进取型)。 职业生涯成功与家庭生活成功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个人与家庭发展遵循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理论概述

【摘要】格林豪斯、萨博、施恩、帕森斯、霍兰德等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人们生命周期中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假设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任务,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理论 一、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界定 1.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所进行的各种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也是个人逐步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不断制定、实施新目标的过程。包括“外在职业发展”和“内在职业发展”。“外在职业发展”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在内的一种职业活动;而“内在职业发展”则更多地注重主观特征,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需要、动机、能力、发展取向等。职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起始于工作之前的专职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成或退出职业工作,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 2.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公职人员首先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源发展目标,同时,公职人员和行政组织把个人发展与行政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行政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对公职人员一生中在行政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计划与战术安排,及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3.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与政府组织规划的辩证统一性 政府组织职业发展的行政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与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公职人员规划外环境表现为政府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公职人员组织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系统,但必须从总体上进行审视,把握它的全局,这意味着行政组织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受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决定、但是它必然还要受一个国家的性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政府组织培养职业发展的文化为实现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政府组织环境对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具有辩证统―性的特点。 二、国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格林豪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格林蒙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研究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发展的任务,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②进入组织,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③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阶段的典型年龄是25―40岁,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④职业生涯中期,40-50岁是职业生湃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予以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理想。⑤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维持自尊,准备隐退。 (2)施思的职业锚理论 其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思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施恩将职业锚归纳为8种类型,并推出了职业锚测试量表。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型。③9主/独立型。④安全/稳定型。⑤创造型。⑥服务型。⑦挑战型。⑧生活型。 职业锚理论在员工的工作生命周期中,在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①使组织获得正确的反馈;②为员工设置有效的职业渠道;③增长员工工作经验;④为

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及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及步骤 一、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总体上讲主要有个人、社会、家庭、环境四类。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制定好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影响到一生的前途。 (一)影响职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个人体质、教育背景。 1.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一般是指人在性格、气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跟职业生涯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兴趣、意志、能力、人生目标。 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就能积极地感知和关注该职业知识动态。兴趣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兴趣可以调动人的全部精力,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注意力、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投入工作,进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但让你感到满意,而且能够让你的工作单位感到满意,并由此导致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此外,多方面的兴趣可以使人善于应付多变的环境,如果变换工作,只要自己感兴趣,就能够很快地学会这门工作技能,求职成功,并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很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工作。人们不仅需要自己有能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自己对哪类工作感兴趣,只有将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规划好职业生涯并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有着正确、充分的认识,善于明辨是非,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并予以执行,有坚韧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干事情有刻苦执著的精神等,这样有助于职业生涯获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进行职业抉择的果敢性、为实现长期职业目标而努力的坚韧性、职业规划和决策中的自制性、为完善职业生涯现划做出大量努力的勤奋性等方面都有益于达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坚强的意志,人就会在顺境中得意忘形,在逆境中消沉颓废,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现划。意志强弱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能力决定了个人在职业生涯的道理上能够走多远,因为不同职业、每一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无论选择了什么职业,向前发展都会受到能力的限制。在此意义上,个人能力比职业选择更加重要,能力足够强的个人,即使选择了非最优的职业道路,一样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 人生目标,是一个人终生所追求的固定的目标,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围绕着它而存在。终极目标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会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幸福、安宁和富裕,它是一项人们注定会去做的事情。目标越高,人们的动力就越大,眼界越高,考虑问题越全面;目标越低,人们越易于安于现状、产生惰性,对职业选择也是如此。 2.教育背景 教育是赋予个人才能、塑造个人人格、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时候,一个企业会拒绝未达到某一教育水准的人。有些人拥有的技术已过时或者过于专业化,结果因为市场对他们的才能需求削减,他们在职业上的处境就将较为不利了。现在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学习成为人们的主要任务。教育上的成功与社会阶层的晋升有明显的关联,教育是改变社会阶层的主要动力,教育是一项工具,能够帮助他们突出于庸碌的同事之上。人们的专业、职业种类,对于其职业生涯有着重大的影响,往往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前中部分以至一生的职业类别,即使人们转换职业,也往往与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科技信息 计算机与网络 云计算概念及发展历程 石家庄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苑亚钦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云计算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服务模式,详细论述了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对云计算技术及云计算产业进行了展望。[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展望 发展历程 1.前言近两年,IT领域最给力的词汇之一非“云计算”莫属。报刊媒体大量刊登文章报道云计算,专家、学者、企业家、官员对此也津津乐道,不少 “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18,国家发展省市把云产业和云应用纳入 改革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8月,上海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三年行动方案。2010年10月,北京市制定《北京“祥云

工程”行动计划(2010-2015年)》。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云计算的试点示范,着力发展云计算产业。 2.云计算概念云计算(英文:Cloud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 云计算是继1980年代大型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大转变之 用户不再需要了解“云”中基础设施的细节,不必具有后的又一种巨变。 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无需直接进行控制。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 3.云计算运作机制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Storage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从硬件结构上是一种多对一的结构,从服务的角度或从功能的角度它是一对多的。例如,今天要设计一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先从市面上提供的免费云服务器主机,将Application放置主机上,使用MS所提供数据库,这样一来,硬件成本大幅降低,将Application放置云上,且随时随地于任何终端设备上连结互联网,就能访问数据(因为基于公开的标准协议)。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4.云计算服务模式4.1IaaS模式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4.2PaaS模式 issa还是PaaS 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4.3SaaS模式 SaaS中小企业软件

职业生涯规划

一、选择题 10×2’=20’二、论述 2×15’=30’三、案例分析 4题50分 ●职业生涯决策以及职业生涯决策的分类。 ⑴职业生涯决策 ①指大学毕业生为实现个理想,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进行职业取舍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人生选择的一个重要环节 ②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生涯决策就是个人在多项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达成最大 ③价值的历程。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作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 ④职业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单单是一种结果。 ⑵职业生涯决策类型(两种答案) ①按对职业和自己的了解水平分成四类:犹豫型、直觉型、顺从型、逻辑型 按照在决策时的价值追求可分四种:期望型、安全型、逃避型、综合型 ②理智型、直觉型、回避型、自发型、依赖型 ●职业生涯自我认识包括几个维度,每个维度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⑴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⑵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地位、角色、作用的认识。 ⑶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的认识和评价 ●职业环境分析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方法:PLACE分析法 P—职位或职务L---工作地点A---升迁状况C---雇佣条件E---雇佣要求 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2、途径:网络媒介、书籍杂志、视听资料、展览会、专业协会与学会、职业人物、 ★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如何区分?(涉及案例,在案例中分别找出它们)(第四章ppt) ⑴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外在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职务、金钱)①外职业生涯目标一般是具体的,包括工作单位、工作职务、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收入、福利待遇、声望、职位等等,它侧重于职业过程的外在标记。 ②外职业生涯是由别人给予的,也容易被别人收回。 ③在职业生涯初期,外职业生涯因素的获得往往与付出不相符。 ⑵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经验、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①内职业生涯目标包括观念改善、掌握新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成果、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 ②内职业生涯因素不是靠别人赐予你的,而是你通过努力自己获得的,一旦获得后,别人是拿不走的。 ③内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锚有关。

(完整word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

《《职业生涯规划》单项选择题专题练习

单项选择题专题训练 1、终身学习的原因不正确是() A、本人爱学习 B、社会发展要求人不得不学 C、学习可以给我带来利益 D、总有人强迫我学习 2、制定措施的思路不包括() A、针对“三个方面的思路 B、“近粗远细”的思路 C、“弥补差距”的思路 D、“一切从实际出发”思路 3、对于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 B、实事求是 C、用事实说话 D、认清自我 4、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五四前夕清华大学毕业座谈会上说:“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途……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 A、每个人要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于国家的发展中去。 B、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始终要服从国家的发展。 C、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期望就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 D、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 5、下面对职业的内涵的叙述有误的是() A、从事职业活动是有报酬的劳动,有稳定的收入是职业区别于其他劳动的主要特征。 B、既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舞台,也是人们谋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手段。 C、职业是为他人、为社会做的有责任的工作。 D、稳定的收入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连续性,其报酬构成从业者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6、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里的“志”指的是() A、职业规划 B、职业理想 C、职业道德 D、职业生涯 7、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之所以受到各行各业欢迎,只因为他们() A、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事业奋斗的核心。 B、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 C、职业是为他人、为社会做的有责任的工作。

简述社会主义概念来源及其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概念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贪婪掠夺、唯我的个人主义而提出的,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正当关系的肯定,是对和谐、理性、平等社会制度的向往。所以,它取意于同伙的、同志的、同伴的,或是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它的具体内容如此不确定,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又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的话题,其结果是,不仅空想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而且又出现了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贵族社会主义,以及魏特林的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起源社会主义者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怎么起源的呢?早在16世纪的欧洲,当资本主义国家处在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贫困和灾难。一些志士仁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望能建立一个可以使劳动人民得到解脱的新的社会制度,并对此作了种种的设想和描绘。1 5 1 6 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即我们通常简称之《乌托邦》一书。书中明确指出:“假使私有制度存在,假使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以为国事的进行就不可能公正顺利。”、“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的公平分配就不可能,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便构想出一个铲除私有制的社会蓝图:乌托邦。尽管他认为乌托邦将由英明的、创造历史的天才“乌托普王来建立但他毕竟为人民描绘了一块公有制的圣土。 这种思潮因现实生活的严酷而传播开来。莫尔的乌托邦在希腊语中是实际不存在的地方。那么写于1 6 0 1年出版于1 62 3年的意大利人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则指出是光明的地方、阳光照耀的地方了。而1 6 1 9 年德国人约翰·凡勒丁·安德里亚出版的《基督城》,则把家庭、科技、人才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并且着重讲述了宗教信仰的必要性。《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被人们称之为正面乌托邦三部曲。这里提出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1 7 世纪英国人杰拉德·温斯坦莱于1 6 5 1 年著成《自由法》一书。这本书的全名是《以纲领形式叙述的自由法,或恢复了的真正管理制度》。他宣称:“无论哪里的人民,只要他们被生活资料的公有制联合起来,哪里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他们将会像一个人一样保卫自己的遗产。”土地、劳动产品都实行共有共享,人人都要劳动,人人管理社会显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深刻到了关注上层建筑的内容及实现形式了。 那么对这样一种理想的新的社会制度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1 9 世纪法国人克劳德·昂利·圣西门于18 2 1 年出版的《论实业体系》,把未来的社会称之为“实业制度”。另一位法国人沙利·傅立叶在他的《全世界和谐》( 1 8 0 3 年) 中称未来社会为“和谐制度”。英国人罗伯特·欧文则称之为“理性社会”。1 8 4 0 年出版的法国人埃蒂耶纳·卡贝的《伊加利亚旅行记》,则把未来社会叫做“平等社会制度”,就是说,从 1 9 世纪以前出版的众多的对未来社会做出这样或那样描述的著作中,我们通常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品中,却找不出“社会主义”这个词语。这些著作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试图提供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 9 世纪初一个名词被人提出来并且获得了公认和传播,这个词语就是“社会主义”( 英文Socialiam ,法文Socialisme,德文Sozialismus)。说来有趣,依据现在查找到的资料,“社会主义者”一词的出现早于“社会主义”一词。据欧洲研究者的考证,早在1 7 5 3 年,德国的一位本笃派( 又译为本及迪克派) 教士安塞尔姆·德辛曾在与人论战中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所指是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人,因此这个词与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者”并不相干。同样的情形还有,例如,18 0 3 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安尼出版了《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他在书中不仅使用了“社会主义者”,还使用了“社会主义”的词语。可是,他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上帝安排好的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者也正是维

(完整版)萨帕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Donal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一)成长阶段(growthstage),属于认知阶段。(0—14) (二)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15—24) (三)确立阶段(establishmentstage),属于选择、安置阶段。(25—44) (四)维持阶段(maintenacestage),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45—64) (五)衰退阶段(declinestage),属于退休阶段。(65岁以后)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 Super是职业生涯发展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人物之一,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生涯发展研究者。从1940到1950年,Super出版了两本生涯发展的专著:《职业适应动力学》和《职业心理学》,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权威地位。1980年代末,Super在许多研究者的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人格理论等四个学术领域的内容,系统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提出了生涯发展的十四项基本主张,从而构成了其生涯发展理论的基础。 与其它理论相比,Super的理论为生涯咨询和辅导提供了更加有用的工具,指导了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专业人士的普遍支持。针对我国现阶段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特点,以下主要介绍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生涯发展阶段、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度、生涯彩虹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涯发展阶段 Super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又称大循环):成长期(growth),从出生到14岁;探索期(exploration),15岁到24岁;建立阶段(establishment),25岁到44岁;维持期(maintenance),45岁到64岁;衰退期(decline),65岁以上。在每个时期至下个时期之间,称为转换期(transition),又称为小循环,包括:新的成长、再探索以及再建立等三个历程。他认为不同的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不同,个人必须达成其每一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预先规划与准备。个人一旦进入一个新的生涯发展阶段,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循环,需重新经历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一系列历程。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中的核心重点。Super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发展和实现自我概念的过程,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结合体,包括了生物学特征以及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人看待自己和自身境况的观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人或心理上的,包括个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对选择进行调整;另一个是社会的,重点是个人对其社会经济情况及与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当前社会结构的个人评价。自我概念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发展的。自我概念影响生涯决定,正确的自我概念是生涯成熟的必要条件。 3.生涯成熟度 Super关于生涯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概念,是生涯发展理论的贡献之一。生涯成熟度是发生在生命中某个阶段内,由成功完成生涯发展任务而获得的,它为生涯咨询及生涯教育目标及策略提供了信息。Super认为在各个阶段完成适当的任务,即是生涯成熟,生涯成熟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个人在整个职业生涯历程中达到社会期望的水准,二是以职业生涯各发展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标准所作的衡量。生涯成熟度与自我认知、生涯知识及发展规划的能力相关联。生涯成熟度包含了以下六个维度:1.职业选择的定向,是决定个人是否关心做出最终的职业选择的态度维度;2.职业信息和规划,与个人所有的未来生涯决策及过去所完成的计划的能力维度;3.职业偏好的一致性,指个人偏好的一致性;4.个人特质的具体化,指个人朝向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5.职业选择的独立性,指工作经验的独立性;6.职业偏好的智慧,个人将现实偏好与个人任务维持一致的能力维度。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职业环境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培训和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按照规划的时间跨度,职业生涯规划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无论短期规划还是长期规划,都具有个性化、时间性、开放性、动态性四大特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因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个性、职业目标、社会认知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方向必不相同,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一个时间跨度,一般人都是在人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高质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切合实际、可持续发展、具有弹性,必须是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充分地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而制定出来的,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教育部提倡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列为必修课程。处于社会激烈变化中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改变就业观念,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理念,根据各种变化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的依据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们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系统地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教学与指导的效果,关系到大学生制定生涯规划的信心与积极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哲学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可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的成长与成功有否必然的联系,其答案是肯定的。从哲学的层面来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都有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人类与生俱来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适应环境的需求,赋予了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赋予了个体把握自身命运、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这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最坚实的哲学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实现自身需要、施展自身的能力、展示自身的个性、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包括体劳结合、技术提高以及情感、意志、审美和社会关系等全方位的发展。人是实践的存在物,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归结为通过施展个人能力的社会实践而实现个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追求面面俱到,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而是强调个性和卓越,强调通过个人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来塑造丰富的个性。处在职业探索期的大学生们如何选择人生发展的方向,是可以规划且必须加以规划的。 (二)人的自由发展 人是自由的,自由体现在选择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社会性上。从人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看,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而从人的活动来看,自由是从可能性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尽管社会条件制约着人的选择,但人在多种选择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个人可以通过对客观必然性的

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发展理论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中,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自特质-因素理论之后,重要的生涯理论突破。这项理论使职业咨询从关心当前的职业适应,发展为着眼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从此,职业咨询从就业指导走向生涯规划辅导。其代表人物舒伯,便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历史上自帕森斯之后又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师。 一、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形成概况 舒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施恩、加里?德斯勒等都对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将人们生命周期中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假设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任务,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与对策。然而,舒伯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美国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以及职业社会学的长期研究结果,系统地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的观点。 二、舒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舒伯关于职业生涯的核心观点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我们对我是谁以及我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包括:身体、社交、性、感情、喜好、理智、职业、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他认为,职业选择的历程就是自我概念实践的历程。人有一种驱动力,不断地将理解到的自己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实践自我。他观点总结为14项: 1.人们在能力、人格、需求、价值、兴趣和自我概念等个人

特质上存在差异。 2.具有独特本质的个体,适合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范畴。 3.每种职业对应相应的一组个人特质;职业和个体之间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4.个体特质(职业偏好、能力、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自我概念,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自我概念会在青少年晚期后逐渐稳定和成熟,在职业生涯选择与适应上持续发挥影响力。 5.个体的职业生涯可归纳为一系列的生命阶段,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以及衰退几个人生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之间的转换经常受到环境或个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然而,不确定的转换会带来新的成长、再探索、再建立的历程。 6.影响职业生涯类型(包括所有任职水平、谋职的次序、频率、持续时间)的因素有: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心理能力、教育、技巧、特质(需求、价值、兴趣、与自我概念)、生涯成熟及机遇。 2.主要任务:缩减工作投入,发展非职业角色,为退休做准备,做一直期望做的事。 3.阶段分期: ①衰减期(65-70岁)。按照自身能力的下降,减缓工作节奏,转移责任,以兼职代替全职。 ②退休期(71岁以后)。完全退休或转为部分时间工作、义工或休闲活动。 职业规划理论的阶段模型认为,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重叠,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概述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霍兰德人业互择理论 ?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 ?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

申请者。 2、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进入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进入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1)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进入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1)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规划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教师卷

第二单元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一、选择题 1、下面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论述不正确的事( D ) A中等职业学校都设置了面向各个专业的公共课。 B中等职业学校都设置了面向本专业对应职业群的公共专业课。 C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各专业还设置了针对一个职业甚至一个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直接挂钩的专业课,体现“专门化”的特殊要求。 D初中生和普高生没有专业定向,他们的规划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以及如何升学,侧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学什么专业。 解析:课本28页。 2、下列对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以及如何升学,侧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学什么专业。 B中职生要学习特定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 C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相对应。 D职业教育的各专业都有各自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解析:初中教育和普高类教育的重点在于是否升学以及如何升学,侧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或学什么专业。 3、下面对中职生面对的两类职业群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B ) A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首次就业是择业面的拓展或今后可能转岗的职业。 B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中职生,既可以到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储运等技术支持工作,也可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担任报表处理、打字、打印、复印的办公文员等工作。这说的是中职生纵向的职业群。 C适合中职生纵向发展的职业群主要体现为技术等级和职务提升的岗位,是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在的岗位。 D学导游专业的中职生,毕业后从中文导游起步,向外语导游发展,也有可能升迁为旅行社的部门经理。这说的是中职生纵向的职业群。 解析:B错误,这说的是中职生横向的职业群。 4、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下面对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思想道德素质对其他素质起统领作用,决定中职生未来职业活动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是否正确。 B衡量一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C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个性,因而不必太压抑,必要时可以不必遵守。D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及其对应的职业群。 解析:C错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企事业单位的品牌、声誉和正常运转,因而最受用人单位关注。无论选择了那个行业,都要遵守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出示必须讲究卫生,护士应救死扶伤,服务员要礼貌待客、微笑服务等。 5、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看,下面对从业者的素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 C中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状况和水平。 D职业素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职业活动中又集中表现为从业者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来源:51job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查看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1)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1)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3)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4)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为:(1)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2)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3)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