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色与仿色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幼儿园创意配色课程设计

幼儿园创意配色课程设计

幼儿园创意配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色彩概念,掌握三原色、间色以及冷暖色的辨识。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颜色搭配的效果,如对比色、相近色等,并说出其给视觉带来的不同感受。

3. 学生能够记忆至少三种常见的配色原则,并能在作品中恰当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混色实验,实践色彩的调配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配色原则,独立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绘画作品,提升艺术创作技能。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成就感。

3. 学生通过创意配色,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色彩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特点:幼儿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鲜艳的色彩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需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达。

同时,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幼儿园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幼儿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设计以下教学内容:1. 色彩基础知识:- 三原色、间色的认识与区分。

- 暖色、冷色的概念及其视觉感受。

2. 色彩搭配原则:- 对比色、相近色的搭配效果。

- 配色原则的讲解与实践,如色彩平衡、色彩节奏等。

3. 创意配色实践:- 混色实验,引导学生探索色彩的奥秘。

- 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绘画作品,运用所学配色原则。

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节课:导入色彩基础知识,进行三原色、间色的辨识。

- 第二节课:介绍暖色、冷色,让学生实践冷暖色搭配。

- 第三节课:讲解对比色、相近色的搭配原则,进行创作指导。

色彩搭配效果图课程设计

色彩搭配效果图课程设计

色彩搭配效果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效果,如对比、和谐、强调等。

3. 学生能够了解色彩搭配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创作出具有美感的色彩搭配效果图。

2. 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搭配技巧,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和设计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色彩搭配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视觉艺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作品。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色彩搭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生活品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本课程为视觉艺术类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有基本的认识,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

3. 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原理: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环、色彩对比与和谐。

2. 色彩搭配原则:类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互补色搭配、冷暖色搭配等。

3. 色彩搭配效果:强调、平衡、层次、节奏等视觉效果的实现方法。

4. 色彩搭配应用:分析课本中色彩搭配案例,如广告设计、海报设计、插画等。

5. 实践操作:色彩搭配效果图的绘制,包括选色、搭配、调整和优化。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色彩基本原理及色彩搭配原则的学习。

第二课时:分析课本中的色彩搭配案例,讲解不同搭配方法及其效果。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色彩搭配效果图的绘制。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学习,提高色彩搭配能力。

教学内容进度:1. 第一节课:完成色彩基本原理及色彩搭配原则的学习。

2. 第二节课:分析课本案例,讲解搭配方法及其效果。

21种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21种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21种色彩搭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21种基本色彩搭配原理,理解色彩搭配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如对比、和谐等。

3. 学生能了解色彩搭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色彩搭配知识,创作出具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2.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色彩搭配,提升个人审美品味。

3. 学生能通过色彩搭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2. 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创造的良好习惯,提高审美素养。

3. 学生通过色彩搭配的学习,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视觉艺术领域的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创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色彩搭配知识。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础知识回顾:色彩三原色、三间色、冷暖色、明度与纯度等基本概念。

2. 色彩搭配原理:介绍21种色彩搭配方法,如单色搭配、近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等,分析各种搭配的视觉效果。

- 单色搭配:以单一色彩为基础,通过调整明度、纯度进行搭配。

- 近似色搭配:选择色环上相邻的颜色进行搭配,产生和谐的效果。

- 对比色搭配:选择色环上相对的颜色进行搭配,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实践应用:将色彩搭配原理应用于实际作品创作和生活中,如绘画、设计、服装搭配等。

-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色彩搭配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提升作品美感。

- 生活应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案例,使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

染料的拼色及仿色实验

染料的拼色及仿色实验

染料的拼色及仿色实验摘要:采用阳离子染料进行拼色实验,制作三角形色卡;按照给定的羊毛进行仿色,通过仿色练习颜色的配比,掌握一定的三原色配比规律,为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染料单色,活性染料拼色,酸性染料仿色。

前言活性染料色彩鲜艳,色谱齐全,染色工艺简单,色牢度优良,被广泛运用于棉织物染色[1]。

本次实验先进行的染料单色实验,再进行三原色的拼色,包括双拼色和三拼色,大体掌握染料配比的色调后进行酸性染料的仿色实验。

1 试验1.1 材料与仪器织物:单重0.5g的纯棉织物;单重0.5g的羊毛。

药品:氯化钠,纯碱,0.5mol/LH2SO4.染料:活性艳红KD-8R,活性嫩黄K-4G,活性翠兰KN-G。

仪器:恒温水浴锅,1.2 单色试验染料的单色试验,是从小到大选择一系列染料用量,使织物染得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试样。

试验处方浅中深活性染料/%(owf) 0.8 1.6 2.4纯碱(g/L) 10 10 10食盐(g/L) 40 40 40浴比 50:1 50:1 50:1 红、黄、蓝三原色均按上述处方进行试验。

工艺曲线1.3 拼色试验绝大部分纺织品的颜色都是通过双拼或三拼得到的。

拼色以单色试验样为基础,选择表面深度相近的三原色用量,作为拼色三角的顶点。

本试验顶点三原色总量采用的是1.6%(owf)。

工艺处方[2]活性染料总浓度1.6%(owf)食盐 40g/L纯碱 10g/L浴比 50:1染料配比[3]如下表表1-1 拼色染料配比表编号红:黄:蓝染料配比1 1:0:02 7:1:03 7:0:14 3:1:05 6:1:16 3:0:17 5:3:08 5:2:19 5:1:211 1:1:012 4:3:113 2:1:114 4:1:315 1:0:116 3:5:017 3:4:118 3:3:219 3:2:320 3:1:421 3:0:522 1:3:023 2:5:124 1:2:125 2:3:226 1:1:227 2:1:528 1:0:329 1:7:030 1:6:131 1:5:232 1:4:333 1:3:434 1:2:535 1:1:636 1:0:737 0:1:038 0:7:140 0:5:341 0:1:142 0:3:543 0:1:344 0:1:745 0:0:1工艺曲线1.4 仿色试验工艺处方酸性染料 x%(owf)硫酸 2%(owf)浴比 50:1染料配比如下表表1-2 仿色染料配比编号染料配比染料总浓度1 2:4:3 0.9%(owf)2 2:4:3 1.2%(owf)3 2:4:3 1.5%(owf)4 2:5:2 0.9%(owf)5 2:5:2 1.2%(owf)6 2:4:3 1.0%(owf)7 2:4:3 1.1%(owf)8 2:4:3 1.0%(owf)其中,第8组比第6组多加了2滴酸。

毛用活性染料拼色与直接染料仿色课程设计

毛用活性染料拼色与直接染料仿色课程设计

摘要在染整加工中,实践很重要,而打样便是其中影响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掌握打样的原理,熟悉拼色、仿色的过程,我们进行了拼色及仿色实验。

本次实验首先通过毛用活性染料染羊毛来制作三角形色卡,使用三原色红、黄、蓝不同的比例配方对羊毛织物染色,其中有两拼色和三拼色两大类,用三角形的形式制作成色板,进行对比研究。

在实验中了解颜色之间在色光上的差异;然后分析样品的颜色,通过比色卡确定样品的颜色,最后通过直接染料染棉织物的方式进行给定棉织物标样的仿色实验。

关键字:毛用活性染料,直接染料,拼色,仿色,羊毛,棉,打小样目录前言 (3)第一章实验原理 (5)1.1 羊毛的拼色实验 (6)1.1.1 羊毛纤维的结构 (6)1.1.2 毛用活性染料的染色机理 (6)1.1.3 毛用活性染料染羊毛的染色原理 (6)1.1.4 拼色简介 (7)1.2 棉织物的仿色实验 (8)1.2.1 棉纤维的结构 (8)1.2.2 直接染料的染色机理 (9)1.2.3 直接染料染棉织物的染色原理 (10)1.2.4 仿色简介 (11)第二章实验部分 (1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12)2.1.1 实验材料 (12)2.1.2 实验设备 (13)2.2 工艺流程 (14)2.2.1 拼色 (14)2.2.2 仿色 (14)2.3 拼色实验 (14)2.3.1拼色实验配方 (15)2.3.2 拼色实验染色基本工艺 (17)2.3.3 染色打样与整理贴样 (17)2.4 仿色实验 (17)2.4.1仿色实验配方 (17)2.4.2 仿色实验基本工艺 (18)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18)3.1三角形色卡的分析与讨论 (18)3.1.1 三角形色卡 (18)3.1.2 三角形色卡分析 (18)3.1.3 三角形色卡讨论 (19)3.2 仿色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3.2.1 标样的仿色分析 (21)3.2.2 电脑测色结果 (21)3.2.3仿色实验讨论 (22)第四章结论 (22)参考文献 (24)前言随着人们日益注重穿着舒适、健康和崇尚自然,棉、毛织物等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产量很大。

儿童拼布课程方案模板

儿童拼布课程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儿童拼布创意手工课程二、课程目标1. 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增强儿童的颜色识别和搭配能力。

4. 培养儿童的耐心和专注力。

5. 促进亲子互动,增进家庭关系。

三、课程对象3-12岁儿童四、课程时间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五、课程地点室内教室或户外活动区六、课程内容1. 课程准备- 教具准备:拼布材料、剪刀、针线、尺子、布书等。

- 环境布置:布置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准备足够的学习空间。

2. 课程实施(1)导入环节(10分钟)- 老师通过讲述拼布故事,激发儿童兴趣。

- 介绍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2)基础知识学习(20分钟)- 学习拼布的基本技巧,如剪裁、缝合等。

- 讲解颜色的搭配原则和技巧。

(3)实践操作(40分钟)- 老师示范拼布作品制作过程,儿童跟随学习。

- 儿童分组进行拼布实践,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与分享(10分钟)- 儿童展示自己的拼布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老师对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总结与反馈(10分钟)- 老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重点。

- 收集儿童和家长对课程的反馈意见。

3. 课程延伸- 鼓励儿童将拼布作品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制作布书、装饰品等。

- 定期举办拼布作品展览,展示儿童的学习成果。

七、课程评估1. 观察儿童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评估儿童对拼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儿童和家长对课程的满意度评价。

八、课程特色1. 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2. 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儿童动手能力。

3. 结合审美教育,培养儿童审美情趣。

4. 强化亲子互动,增进家庭关系。

九、课程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环境安全,避免儿童受伤。

2. 教具准备齐全,确保每位儿童都能参与课程。

3. 老师需具备一定的拼布技能和教学经验。

4. 注重儿童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本课程方案旨在为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拼布创意手工学习环境,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暑期美术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暑期美术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暑期美术色彩搭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色彩三要素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2. 学生能了解不同色彩的情感表达,掌握运用色彩搭配表达特定情感的方法。

3. 学生能掌握美术作品中色彩搭配的经典案例及其艺术效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色彩知识,独立完成一幅具有创意的色彩搭配作品。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学生能运用色彩搭配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互相欣赏、尊重和借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暑期美术色彩搭配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知识,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意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对色彩搭配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理论: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视觉效应,色彩的情感表达。

教材章节:《美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色彩的魅力”。

2. 色彩搭配原则: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搭配方法,色彩的和谐与平衡。

教材章节:《美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色彩的搭配”。

3. 色彩搭配实践: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实际操作练习,创作一幅色彩搭配作品。

教材章节:《美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章“色彩的运用”。

4. 色彩搭配应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案例分析,学生动手改造日常物品,提升审美价值。

教材章节:《美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章“色彩与生活”。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色彩基本理论,认识色彩三要素及情感表达。

第二周:色彩搭配原则,学习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搭配方法。

艺术专业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艺术专业色彩搭配课程设计

艺术专业色彩搭配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包括色彩三要素、色彩对比与调和原理;2. 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及心理影响;3. 引导学生认识艺术作品中色彩搭配的经典案例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知识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能力;2. 提高学生在实际作品中灵活运用色彩搭配技巧,形成个性化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通过色彩搭配表达情感和创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创作中色彩搭配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2. 激发学生对色彩搭配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3. 引导学生认识到色彩搭配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艺术专业课程,侧重于色彩搭配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创作能力,对色彩搭配有初步的认识,但对深入理论及其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尚需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色彩搭配知识,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理论:包括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与色彩调和原理。

教学安排:1课时,结合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色彩搭配技巧:介绍常见色彩搭配方法及其产生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影响,如单色搭配、近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等。

教学安排:2课时,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搭配运用,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等流派的代表作品。

教学安排:2课时,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包括静物写生、创作练习等,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安排:3课时,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个性化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色彩搭配知识,结合个人风格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创新意识。

色彩配色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色彩配色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色彩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色彩搭配已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为了培养学员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色彩理论、色彩搭配技巧以及实际操作,帮助学员掌握色彩配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掌握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体系及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2. 培养学员的色彩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水平;3. 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色彩搭配;4. 培养学员在实际设计项目中运用色彩搭配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色彩基础理论a. 色彩的定义及分类b. 色彩体系介绍c. 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彩度)2. 色彩搭配技巧a. 单色系搭配b. 近邻色搭配c. 互补色搭配d. 拆分互补色搭配e. 三合一和四色配色方案3. 实际案例分析a. 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b. UI设计中的色彩搭配c.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d.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4. 色彩搭配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a. 项目分析b. 色彩搭配方案设计c. 项目实施与反馈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色彩理论、色彩搭配技巧;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员的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 实践操作法:分组进行色彩搭配实践,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4. 讨论法: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五、课程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课程进度安排:第1-4周:色彩基础理论、色彩体系及色彩三要素第5-8周:色彩搭配技巧(单色系、近邻色、互补色、拆分互补色、三合一和四色配色方案)第9-12周:实际案例分析第13-16周:色彩搭配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练习;2. 考试:色彩理论及色彩搭配技巧笔试;3. 实践操作:完成色彩搭配项目,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

室内色彩搭配全套课程设计

室内色彩搭配全套课程设计

室内色彩搭配全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搭配法则,如对比搭配、类似搭配等。

3. 学生能够了解室内色彩搭配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以及色彩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室内空间的色彩搭配设计,提高审美和设计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用色彩搭配软件,进行室内色彩搭配的模拟和调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室内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2.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对色彩的选择和喜好,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室内色彩搭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关注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室内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室内设计水平。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对室内设计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室内色彩搭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室内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原理- 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的视觉效应和情感表达2. 室内色彩搭配法则- 对比搭配: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 类似搭配:色相类似、明度类似、纯度类似- 其他搭配法则:冷暖搭配、互补搭配等3. 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 色彩对空间氛围的影响- 光线对色彩效果的影响- 材质与色彩的关系4. 室内色彩搭配实践-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室内空间色彩搭配设计- 色彩搭配软件应用:运用软件进行模拟和调整5. 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 分析优秀室内色彩搭配案例,总结经验- 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教材章节关联:- 第一章:色彩基本原理- 第二章:室内色彩搭配法则- 第三章: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 第四章:室内色彩搭配实践教学进度安排:1. 2课时:色彩基本原理2. 2课时:室内色彩搭配法则3. 1课时:室内色彩与空间、光线、材质的关系4. 3课时:室内色彩搭配实践5. 1课时: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室内色彩搭配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服装色彩搭配课程设计案例

服装色彩搭配课程设计案例

服装色彩搭配课程设计案例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服装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掌握色彩搭配的相关术语。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服装色彩搭配的方法,并了解其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3. 学生能了解色彩搭配与个人形象、气质的关系,提高服装搭配的审美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色彩搭配知识,独立完成至少一套服装的搭配。

2. 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色彩搭配方法,解决搭配中的问题。

3. 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价,提出服装色彩搭配的改进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服装色彩搭配的兴趣,提高对美的追求和表现力。

2.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服装搭配,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3. 学生在服装搭配中,树立自信、自主、创新的意识,增强个人形象魅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性质为实践性、创新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个人形象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色彩基本原理: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对比与调和、色彩的情感表达。

2. 服装色彩搭配方法:同色系搭配、近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

- 同色系搭配:以同一色相为基础,通过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进行搭配。

- 近似色搭配:选择色相环中相邻或相近的颜色进行搭配。

- 对比色搭配:选择色相环中相对位置的颜色进行搭配,如互补色搭配。

3. 服装色彩搭配应用:根据不同场合、季节、个人特点进行搭配。

- 场合:日常生活、校园活动、正式场合等。

- 季节:春、夏、秋、冬四季的服装色彩搭配技巧。

- 个人特点:肤色、身材、气质等方面的考虑。

4.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服装色彩搭配练习。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制定如下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色彩基本原理及情感表达。

幼儿园手工制作拼色积木教案

幼儿园手工制作拼色积木教案

幼儿园手工制作拼色积木教案教案名称:幼儿园手工制作拼色积木教案难度级别:低适用年龄:3-6岁教学内容:通过拼色积木的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幼儿能够按照指示拼装出拼色积木。

2. 幼儿能够创造自己的拼色积木作品。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准备材料1. 彩色卡纸(多种颜色)2. 剪刀3. 尺4. 铅笔步骤二:制作拼色积木1. 选择一张彩色卡纸,并使用尺进行测量。

2. 根据所测尺寸,使用铅笔在彩色卡纸的正反两面,以等距的方式划出小正方形的长宽。

3. 等距的小正方形上,沿着两个相邻的侧面至其对角,剪下一个小三角形。

重复以上操作,将彩色卡纸剪成许多小三角形。

4. 取出同样大小的两个小三角形,将它们的底部对齐,用透明胶带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正方形。

重复以上操作,将几个小正方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拼装好的拼色积木。

5.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组合不同颜色的小正方形,创造出更多的拼色积木。

步骤三:展示作品1. 展示教师所制作好的拼色积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

2.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作的拼色积木展示出来,分享自己的成果。

教学重点:1. 教师正确指导幼儿制作拼色积木。

2. 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幼儿的制作过程,评价其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老师观察幼儿的作品展示,评价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结:通过这次拼色积木制作活动,幼儿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育孩子们掌握基础的手工技巧,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未来做好准备。

幼儿园亲子手工拼色教案

幼儿园亲子手工拼色教案

幼儿园亲子手工拼色教案
教学主题:幼儿园亲子手工拼色教案
教学对象:幼儿
教学难度级别:低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通过手工拼色活动增强色彩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耐心和动手能力。

3. 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和沟通。

教学准备:
1. 彩色纸张。

2. 剪刀、胶水、彩笔等。

3. 家长参与。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颜色卡片,让幼儿说出颜色名称,巩固他们的色彩记忆。

2. 拼色活动
(1)教师准备数种不同颜色的纸张,例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

(2)教师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如心形、圆形、三角形等。

(3)教师向幼儿发放纸张和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纸张,在纸张上进行拼色搭配。

(4)在完成拼色活动后,家长和幼儿可以一起分享他们的作品,彼此欣赏和交流。

3. 结束语
教师询问幼儿们喜爱的颜色和形状,并表扬他们的创造力和努力。

教学心得:
手工拼色是一项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
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幼儿增强色彩的认知能力。

通过与家长共同参与
拼色活动,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以增强孩子自
信心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幼儿自主选择颜色和形状,不要过于干涉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自由和快乐的感觉。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的努力和创造力,为他们
树立正面的价值观。

中班幼儿颜色拼图课程设计

中班幼儿颜色拼图课程设计

中班幼儿颜色拼图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至少6种基本颜色;2. 学生能够理解颜色拼图的基本概念,掌握拼图的基本步骤;3. 学生能够描述拼图作品中颜色搭配的效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颜色拼图技巧完成一幅简单的拼图作品;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解决拼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颜色拼图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2. 学生在拼图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强自信心;3. 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分享与交流;4. 学生通过颜色拼图,培养审美观念,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中关于颜色认知和拼图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制定以下教学内容:1. 颜色认知:介绍红、橙、黄、绿、蓝、紫六种基本颜色,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认识并掌握这些颜色。

2. 拼图技巧:教授拼图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整体图案、寻找相同颜色和形状的拼图块、按顺序拼接等。

3. 拼图作品创作: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颜色知识和拼图技巧,完成一幅简单的颜色拼图作品。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颜色认知与实践-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常见的颜色;- 教授六种基本颜色,并通过实物展示、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和区分这些颜色。

第二课时:拼图技巧学习- 介绍拼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通过示范和分组练习,让学生掌握拼图方法。

第三课时:拼图作品创作与展示- 学生运用所学颜色和拼图技巧,创作一幅颜色拼图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学内容进度:按照三个课时进行,每课时40分钟,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颜色认知和拼图技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向学生传授颜色认知和拼图技巧的相关知识。

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

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

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1. 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开始接触艺术和创意的重要阶段,而涂鸦课程的设计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其中,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是涂鸦课程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它能够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色彩搭配在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中,色彩搭配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孩子认识基本的色彩,并学会简单的色彩搭配原则,如冷暖色的搭配、对比色的运用等。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创作中更好地表现出他们的想法和情感。

3. 形式表现除了色彩搭配,形式表现也是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中重要的一环。

在课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开始,逐渐引导他们探索更多复杂的形式,如人物、动物等。

通过这些形式的表现,可以促进孩子们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发展,同时激发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热情。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我认为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的观点中,这并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开始,它能够对孩子们未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设计涂鸦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色彩和形式的引导,让孩子们在自由发挥的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5. 总结与回顾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更全面的成长。

在知识的文章中,对于幼儿园创意涂鸦课程设计,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色彩搭配与形式表现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艺术教育,让他们在创作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6. 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阶段,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艺术教育,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色彩改良案例分享课程设计

色彩改良案例分享课程设计

色彩改良案例分享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色彩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搭配的原则;2. 学生能了解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识到色彩改良对视觉效果的影响;3. 学生能掌握色彩改良的具体方法,学会运用色彩提升作品的美感和表现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实际案例的色彩改良操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2. 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色彩改良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进行色彩搭配和改良,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色彩的敏感性和兴趣,激发对艺术创作的热情;2. 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和责任感;3.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色彩案例,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色彩改良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理论基本概念: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三原色、色彩互补色等;2. 色彩搭配原则: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主色调与点缀色等;3. 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环境色彩、广告色彩、服饰色彩等;4. 色彩改良方法:色彩调整、色彩搭配、色彩优化等;5. 教学案例分享: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改良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6.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色彩改良实践,包括选色、搭配、调整等环节;7.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节课:介绍色彩理论基本概念,学习色彩搭配原则;- 第二节课:分析色彩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第三节课:学习色彩改良方法,分享教学案例;- 第四节课:分组实践,进行色彩改良操作;- 第五节课:展示实践成果,总结评价。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色彩理论基本概念、色彩搭配原则和色彩改良方法,使学生对色彩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小学美术《类似色+》教案

小学美术《类似色+》教案
1.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中色彩知识的理解,培养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类似色搭配,提高审美素养。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3.增进学生对美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类似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类似色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类似色搭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的绘画和设计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类似色的识别搭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色轮、实际颜色样本和作品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类似色搭配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实验。学生将尝试使用类似色进行创作,观察不同搭配带来的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幼儿园图形拼色教案

幼儿园图形拼色教案

幼儿园图形拼色教案教案标题:幼儿园图形拼色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和颜色。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图形的认知: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2. 颜色的认知: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等。

3. 图形拼色的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1. 不同形状的卡片或图片,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2.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图形和颜色,鼓励他们说出他们知道的图形和颜色。

认知图形和颜色:1. 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或图片,展示给幼儿看,逐个介绍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让幼儿触摸和感受每个图形,引导他们说出图形的名称,并提问他们图形的特征,例如圆形有多少条边,三角形有多少个角等。

3. 引导幼儿认知不同的颜色,逐个介绍颜色的名称和特征,例如红色是什么颜色,蓝色是什么颜色等。

图形拼色活动:1. 准备一些彩色纸和不同形状的卡片或图片。

2. 将彩色纸剪成小块,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剪刀剪成图形的形状。

3.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些图形卡片或图片,让他们根据卡片上的图形,选择相应的颜色纸块进行拼贴。

4. 鼓励幼儿用不同颜色的纸块进行创造性的拼贴,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图案。

总结:1. 让幼儿展示他们的拼贴作品,并让他们互相欣赏和赞美。

2.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询问他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有什么感受。

拓展活动:1. 继续进行图形拼贴活动,让幼儿尝试更复杂的图形和颜色组合。

2.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不同的图形和颜色,例如在家里或学校周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和图形拼色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和颜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互动,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

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取得进步。

幼儿园被罩拼色教案

幼儿园被罩拼色教案

幼儿园被罩拼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和了解不同颜色的名称和特点;2. 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不同颜色的名称和特点,培养幼儿对颜色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

1. 彩色布料或纸张;2. 剪刀;3. 胶水;4. 大型被罩;5. 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向幼儿展示几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或纸张,让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名称,并让幼儿描述一下每种颜色的特点。

2. 拼色制作(30分钟)。

(1)将大型被罩平铺在桌子上,让幼儿围绕被罩的边缘用彩色笔勾画出不同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2)将彩色布料或纸张剪成小块,让幼儿根据勾画的形状,选择不同颜色的布料或纸张填充进去,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填充。

(3)在填充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一下颜色的搭配和搭配的原则。

3. 制作展示(15分钟)。

(1)让幼儿将制作好的被罩拼色作品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让幼儿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讨论,分享制作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4. 清理整理(5分钟)。

让幼儿将用过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清理,保持教室的整洁。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在制作被罩拼色的过程中,幼儿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同时,通过展示和讨论,也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延伸活动。

可以让幼儿将制作好的被罩拼色作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制作的过程和体会。

也可以让幼儿在其他场合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在玩中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关于色彩搭配的手工教案

关于色彩搭配的手工教案

关于色彩搭配的手工教案在手工制作中,色彩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可以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并提供几个手工制作项目供学生实践。

一、对比色搭配对比色搭配是指选择彼此截然不同的颜色进行组合。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

对比色搭配常用的颜色有红绿、黄紫、蓝橙等。

在手工制作中,学生可以利用对比色搭配创作节日装饰品,例如圣诞节红绿色的搭配。

二、类似色搭配类似色搭配是指选择相邻在色彩环上的颜色进行组合。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使作品产生柔和、和谐的效果,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

类似色搭配常用的颜色有蓝紫、红橙黄等。

学生可以运用类似色搭配创作绘画作品,例如画一幅描绘大自然的风景画。

三、互补色搭配互补色搭配是指选择彼此形成强烈对照而又互相补充的颜色进行组合。

这种搭配方法可以产生鲜明而且活泼的效果。

互补色搭配常用的颜色有红绿、紫黄、蓝橙等。

学生可以利用互补色搭配制作手工卡片,例如生日贺卡。

四、冷暖色搭配冷暖色搭配是指选择冷色调和暖色调进行组合。

冷色调给人一种凉爽、静谧的感觉,而暖色调则给人一种温暖、活泼的感觉。

冷暖色搭配可以使作品更加有层次感,更能传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可以运用冷暖色搭配创作手工画,例如描绘四季的明信片。

五、灰色搭配灰色搭配是指将鲜艳的颜色与灰色进行搭配。

灰色搭配可以起到平衡作用,使整个作品更加稳重和大气。

学生可以利用灰色搭配制作吊饰、手链等配饰。

通过学习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法,学生可以培养对色彩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手工制作实践,学生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关于色彩搭配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

相信在未来的手工制作中,学生们能够创作出更加精美而丰富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课题名称:拼色与仿色课程设计姓名:葛立仁班级:轻化工程10(01)班学号: 41001030121 指导教师:王雪燕焦林习智华目录摘要 (1)1前言 (2)2 试验原理 (3)2.1 拼色 (3)2.1.1 拼色原理 (3)2.1.2 拼色基本原则 (3)2.2 仿色 (4)2.2.1 仿色的基本方法 (4)2.3 毛织物酸性染料染色机理 (5)2.4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5)3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6)3.1 实验材料 (6)3.2 实验器材 (6)3.3 实验药品 (7)3.4拼色实验方法 (7)3.4.1 拼色实验配方确定 (7)3.4.2 染料母液浓度和染色工艺确定 (9)3.4.3 染色打样,整理贴样 (10)3.5 仿色实验 (10)3.5.1 仿色实验配方的确定 (10)3.5.2 染料母液浓度的选择 (10)3.5.3 染色工艺的确定 (10)4 结果与讨论 (11)4.1 三角形色卡的分析与讨论 (12)4.1.1 三角形色卡反应的信息 (12)4.1.2 所制得的三角形色卡所反映的问题 (12)4.2 仿色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2)4.2.1 标样1的仿色分析 (13)4.2.2 标样2的仿色分析 (13)4.2.3 仿色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3)5 结束语 (13)染整加工中,实践很重要,而打样便是其中影响产品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实验首先通过酸性染料染羊毛织物来制作三角形色卡,在实验中了解颜色之间在色光上的差异;然后分析样品的颜色,通过比色卡确定样品的颜色,最后通过活性染料染丝光棉布的方式进行仿色实验。

本次实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酸性染料三原色拼色样卡制作包括拼色工作基本步骤、三原色染料选择、拼色原理、拼色处方方案制定、染色工艺流程等。

活性染料的仿色实验包括活性染料的选择、仿色配方的确定、染色工艺流程的确定等。

关键字:拼色仿色三原色酸性染料活性染料毛织物染色时用的最多的染料是酸性染料,酸性染料能溶于水,能在酸性、弱酸性或中性染浴中对羊毛、蚕丝、锦纶直接上染,不能上染棉纤维。

酸性染料又可分为强酸浴酸性染料、弱酸酸性染料、中性浴酸性染料等几种。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染色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本实验所用拼色酸性染料为酸性玫瑰红B、酸性黄2G、酸性湖蓝A。

在印染加工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混合起来使用的过程称为拼色或配色。

染料拼色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拼色时应选用同种类型的染料,以利于染色工艺的控制及工艺的简化;染料的染色性能如直接性、上染速率、染色牢度等应相近,以利于色光的控制,否则染后色光不一,在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会因褪色程度不同而导致色光的改变;拼色用染料的只数应尽量少,以便于色光的控制;掌握余色原理,余色是指两种颜色有相互消减的特性。

根据拼色结果制成三角形色卡,根据色卡就可以进行初步的仿色实验。

本实验的仿色实验采用直接染料染棉来仿制所给标准样。

仿色打样是织物染色投产前的先锋实验。

其目的是通过小样实验,找出能够达到客户质量要求,并且质量稳定、经济性又好的最佳染色用料与染色工艺,将其作为大样投产时的工艺依据。

实践证实,仿色小样的成功是大样染色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仿色打样是染化厂化验室打样员必备的职业能力。

目前,印染产品加工以小批量、多品种为主要特点,这就要求打样员要有除颜色敏感性之外,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经验。

了解染料的提升性和掌握不同染料在不同浓度的拼混颜色的变化趋势是仿色打样的基本要求。

染料的提升性是指随着染料用量增加,纤维上染料浓度递增的性能。

提升性不仅决定于染料的结构,也与纤维的结构有关,不同纤维的染色提升性不同。

一般来说,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纤维线密度越低,染色提升性越好。

活性、直接或分散染料对纯棉、纯涤或是涤棉混纺染色中同种染料的不同颜色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最终能根据布样颜色的变化趋势拼出色三角。

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仿色打样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色三角的认识,以及对来样的分析就能打出符合标准的样品。

这也是本次试验的一个目的。

2 试验原理2.1 拼色拼色是指在印染加工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近颜色的染料混合起来使用的过程。

2.1.1 拼色原理拼色是以“减法”混色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实际应用中由于找不到理想的三原色,常以红、黄、蓝作为代用三原色(也称一次色)。

如果用两种不同的一次色拼混,可以得到橙、绿、紫等二次色;若以两种不同的二次色拼混,或以任意一种原色与灰色相拼,可得到三次色。

拼色结果如下所示:一次色红黄蓝红黄二次色橙绿紫橙三次色黄灰蓝灰红灰(棕) (橄榄) (咖啡)2.1.2 拼色基本原则拼色过程比较复杂,为使配色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做到快速、准确、经济,应遵循下列原则:1、“相近”原则指拼色染料的染色性能应尽量相近。

染料的染色性能包括亲和力、上染速率、上染温度、匀染性、染色牢度等。

拼色时应尽量选择同一应用大类及小类的染料,否则染色工艺制订困难,并且会由于染料配伍性较差而出现色光不易控制,匀染性差等现象。

各类染料中的三原色往往是经过筛选的应用性能优良、配伍性能较好的染料,所以拼色时应优先考虑选用。

2、“少量”原则指拼色时(尤其是拼鲜艳色),染料只数应尽可能少,一般不宜超过3只,这样便于色光调整与控制,同时对拼色染料的组分(指混合染料)应了解,尽量选用原组分中的染料补充或调整色光,以减少拼用染料的只数,确保色泽鲜艳度,减少染料之间的相互抵冲。

3、“微调”原则色光调整是以“余色”为理论依据的。

所以利用余色原理来调整色光只能是微量的,如果用量稍多,色泽变暗,影响鲜艳度,严重时还会影响色相。

4、“就近选择”与“一补二全”原则指拼色时,无论是主色还是辅色染料,还是调整色光用染料,都应选择与目标色最接近的染料,即称“就近选择”原则。

同时应尽可能做到选用一只染料,获得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效果,即称“一补二全”原则。

如拼翠绿色,有条件的话应选择与翠绿色最接近的绿色染料,然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染料调整色光。

也可以选用翠蓝色(即绿光蓝)与嫩黄色(即绿光黄)拼混。

又如拼红光蓝色,尽量不要采用“蓝+红”,应选择与蓝色相近的颜色(紫色)补充红光,做到“就近补充”,这样拼色操作更方便、经济。

2.2 仿色仿色小样即仿样配色或仿样拼色,是指根据标准样进行合理的配色打样,符合来样要求的一种手段。

仿样配色前必须了解标准样织物的纤维名称、组织规格、染色牢度要求和需要在何种光源下对色等等。

2.2.1 仿色的基本方法仿样人员要具有一定的配色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经验,要胆大心细,不能粗心大意。

要了解各种染料的特性,掌握好配色的原则,如染料的配伍性补色的应用及选择染料的牢度和经济性。

在选择染料配伍性之前,可根据样本资料或实践经验,也可对染料的性能做基本测试。

例如采用活性染料拼色时,通过渗圈试验测试各染料的渗透性;通过比移植法测试各染料的亲和力大小,以及各染料的耐碱性、染色温度及上染率曲线,选择性能相近的染料进行配伍。

这样,处方的重演性好,稳定、准确,有利于大样生产的稳定性及色光的符样性。

对于浅色和鲜艳色,要防止补色的产生,因为补色一般会影响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例如拼紫色时,来样较浅且很鲜艳,采用蓝光红与红光蓝拼色而不宜用绿光蓝拼色,因为红绿作用,色光变暗,就不够鲜艳了。

对于深色和暗色调配色,可利用补色增加色泽深度。

例如拼暗绿色时,用绿光蓝与红光黄拼色,利用补色提高深度,而且这两种染料相拼易于控制。

若采用绿光蓝与绿光黄相拼,则需加入黑色才能达到所需色泽深度;但黑色一般只适用低浓度作为次辅色,是非常不稳定的,不但增加成本,而且给操作带来麻烦,很容易产生小样与大样的差异。

打样配色前,打样用坯布或纱线尽可能要从车间里大生产中的坯布中取样,这样可避免由于坯布不同、前处理方法不同、毛效不同等因素影响上色率。

仿样所用的染料、化学药品及助剂等也都要与车间生产中所用相同,要严格仿样的称料及化料操作,化料方法必须和车间化料方法一致。

因为小样用液量少,样料和化料稍有不准确,就会引起小样与大样的差异。

浅色品种化料浴比要大,防止产生差错。

小样染色浴比尽可能与大样相符,轧染仿样时,小轧车与大车轧余率要调整一致。

工艺流程操作尽可能与大生产一致。

小样进行仿样后,经客户确认按订单生产。

大样生产时往往因坯布、染料的批号以及小样仿色与大样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色光偏差。

故在大样试生产前,要用新进的坯布、染料进行重复打样。

打样人员要深入车间及时了解大样试车情况,调整大样试样与小样处方。

根据小样处方适当调整染料用量。

2.3 毛织物酸性染料染色机理酸性染料分子中有磺酸基和羧酸基等水溶性基团,是水溶性染料。

与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的分子结构大都比较小,较简单。

根据染料分子结构和染色性能可分为强酸浴酸性染料,弱酸浴酸性染料,中性浴酸性染料。

羊毛的等电点为pH=4.2~4.8。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下时,纤维以氨基正离子形式存在,纤维带正电荷,能与染料阴离子以离子键结合而固着在纤维上。

当染浴的pH值在纤维的等电点以上时,纤维以羧基负离子形式存在,染料上染纤维只要是靠分子间范德华力作用。

蛋白质纤维含有氨基和羧基,在水中氨基和羧基发生离解而形成两性离子:+HN—W—COO—3弱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常在pH值为4~4.5的弱酸浴中染色,该pH值与羊毛的等电点接近,染料除与纤维发生离子键结合外还能与纤维发生较强的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

即使在纤维的等电点时染色,染料与纤维之间也能发生离子键结合,因此此时纤维带较多的正电荷,只不过总的净电荷为零。

2.4 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机理活性染料是一种水溶性染料,分子中含一个或一个以上活性基团,在适当条件下可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蛋白质纤维及聚酰胺纤维上的氨基等发生反应而形成共价键。

活性染料制造较简便,价格较低,色泽鲜艳度好,色谱齐全,而且色牢度较好。

活性染料染色机理活性染料的染色机理包括下列基本过程:1、吸着(吸色):纤维入染液中吸取染料并向纤维内部扩散。

2、固着(固色):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结合。

3、水洗:未固着的染料从纤维上洗去。

染色时,活性染料首先溶解于水,染料和水分子同时进入纤维内部,并被纤维吸着。

染液中染料的吸净程度(上色率)取决于染料的亲和力和染液中的电解质(盐、碱、酸)的用量。

染色过程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化学反应,因和类纤维上官能团不同,故存在较大的差别。

吸着在纤维上的染料通过上式反应,染料与纤维化合生成新的整体。

水解染料染色的最后阶段是洗去未固着的染料,包括已水解的和尚未反应的染料。

因为未固着的染料只是物理性的吸附在纤维上,如不洗净,就会影响染色成品的色牢度,湿熨烫对白布严重沾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